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合集下载

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

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

某公司

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闭库阶段稳定性分析)

2012(勘) 848

勘察院

二O一二年七月

某公司

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012.5.28~7.8)

(闭库阶段稳定性分析勘察)

工程编号:2012(勘)848

院长:

总工程师:

审核人:

技术负责:

编写人:

某勘察院

二O一二年七月

目录

1 前言3

1.1工程简况3

1.2目的任务4

1.3本次勘察依据的技术规范5

1.4勘察工作与完成工作量6

1.5有关说明9

2 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10

2.1地理位置及交通10

2.2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10

2.2.2.1、气象11

2.2.2.2、水文11

3 库区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作用12

3.1区域地质与构造12

3.2库区地层12

3.3不良地质作用14

4 尾矿库岩土工程特征14

4.1初期坝址岩土工程地质特性15

4.2初期坝特征及工程特性15

4.3尾矿堆积体的工程特性15

5 水文地质条件19

5.1区域及库区水文地质条件19

5.2初期坝水文地质条件20

5.3现状堆积坝水文地质条件21

6 地震效应23

6.1地震动参数23

6.2现状尾矿土地震液化判定24

7 稳定性分析及评价24

7.1现状初期坝稳定分析及评价24

7.2现状堆积坝稳定性分析及评价25

7.3现状排洪涵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27

8 结论与建议27

8.1结论27

8.2建议及有关说明28

附图目录

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

1 1 工程地质图1:1000

2 2-1 1-1ˊˊ工程地质剖面图水平1:200、垂直1:

200

3 2-2 2-2ˊˊ工程地质剖面图水平1:200、垂直1:

200

4 2-3 3-3ˊˊ工程地质剖面图水平1:200、垂直1:

尾矿库勘查、设计管理制度模版(3篇)

尾矿库勘查、设计管理制度模版(3篇)

尾矿库勘查、设计管理制度模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加强尾矿库建设的安全管理,确保公司尾矿库建设符合有关安全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尾矿库建设、勘查、设计、施工、验收、评价等。

第三条职能职责:

1.总经理指定或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实施对尾矿库建设安全的管理,配备与实际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负责尾矿库建设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必需的安全资金。

2.主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尾矿库建设和重大改造项目方案的审批,督促检查尾矿库日常技术管理工作。

3.安全环保部负责尾矿库建设和重大改造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制定尾矿库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组织落实尾矿库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组织尾矿库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4.机电动力部负责尾矿库建设和重大改造项目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工作。

5.选矿厂(车间)负责尾矿库的日常安全检查和观测工作,并及时作好记录。

第二章工作内容及要求

第一条建设项目的“三同时”要求

1.尾矿库的建设应严格与公司主体工程同时进行设计、同时施工、同期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二条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要求

1.尾矿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进行安全预评价,辨识与分析其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严重性,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尾矿库在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应当进行安全验收评价,检查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审查确定尾矿库建设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的符合性;尾矿库运行期间及闭库前应进行安全现状评价,查看其运行情况、排洪设施完好程度等,辨识与分析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审查确定其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要求的符合性,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尾矿库安全评价前期应进行现场考察,察看地形地貌、不良地质现象、人文地理、周边环境等。安全评价单位应具有尾矿库评价资质,承担四级、五级尾矿库安全评价的单位应具有乙级(含)以上资质;承担三级以上尾矿库安全评价的单位应具有甲级资质。

选矿车间新建尾矿设施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选矿车间新建尾矿设施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某新建尾矿设施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拥有******巨型××矿床一座,分公司拟在小******新建一座尾矿库,由××××××××设计(以下简称设计院)。

受设计院委托,我公司对新建的尾矿库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及施工队伍于2006年8月上旬进场,克服山势高而险峻、道路小而崎岖,甚至无路而须披靳斩棘等重重困难,至9月8日完成外业勘探调查工作,9月下旬提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新库包括初期坝、排水井、排水隧洞和拦洪坝。

初期坝轴线两端坐标分别为:X=3664591,Y=36634186和X=3664591,Y=36634280。坝底高程850.0m,坝顶高程为885.0m,坝高35 m,坝顶宽4m,坝长94m,拟采用碾压堆石坝,上下游边坡均为1:2.0,有效库容23.3×104m3,可服务3.75年。后期尾矿堆积坝采用上游法尾矿堆坝,尾矿堆积边坡1:4,尾矿最终堆积标高900.0m,堆高15.0m,总坝高50.0m,总库容52.74×104m3,有效库容51.0×104m3,可服务8.23年。

库尾设置2座排水井和1座连接井,井径分别为2.0m、4.0m和4.0m,井高分别为8m、10m和0m。两个排水井坐标分别为:X=3664823,Y=36634158和X=3664867,Y=36634206。

尾矿库设2道排水隧洞(本报告编号:大沟以下的为Ⅳ—Ⅳ’,小沟至大沟的为Ⅴ—Ⅴ’),隧洞断面采用城门洞形,宽B×高G分别为3.4m×3.4m、2.3m×2.3m,隧洞总长1466余m。排水隧洞从尾矿库至大******的汇入点坐标为:X=3664415,Y=36633715,从大******至******口的排水隧道两端坐标为:X=3664128,Y=36633820和X=3663495,Y=36633772。

某尾矿库工勘任务书

某尾矿库工勘任务书

某新建尾矿库

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二○一○年七月

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

第1页共8页

第2页共8页

第3页共8页

第4页共8页

第5页共8页

第6页共8页

第7页共8页

洞室及尾矿堆积坝勘察

洞室及尾矿堆积坝勘察

洞室勘察:

第二节地下洞室

(Ⅰ)一般规定

第3.2.1条本节适用于无压的人工岩体洞室和土体洞室。地下洞室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选择地质条件优越的洞址,洞位及洞口;

二、进行洞室围岩分类和评价围岩的稳定性;

三、提出设计,施工参数和支护结构方案的建议;

四、提出洞室洞口布置方案和施工方法的建议。

第3.2.2条地下洞室各勘察阶段的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可行性勘察与初步勘察除应搜集已有的地质资料外,应通过遥感、物探和工程地质测绘,初步查明各拟选方案的地质条件;进行围岩的初步分类;分析其稳定性,并选择合理的洞址;

二、详细勘察应根据详细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和测试,查明所选洞址的洞口及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进行围岩分类;为确定洞轴线的位置,设计支护结构和确定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三、施工勘察应配合导洞或毛洞的开挖进行围岩岩性的编录、坑道测绘、测定围岩的变形及松弛范围。并应做好工程施工的超前地质预报。开挖中当发现与地质资料有重大不符时,应提出修改设计的建议;

四、位于市区的地下洞室,在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时应查明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地面和地下建筑物、地下管线及地下障碍物等情况。

第 3.2.3条洞室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按本规范第十二章的要求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提出洞室方案的比较及洞址、洞位的建议;

二、提出洞口和洞体围岩稳定性评价及衬砌方案的建议;

三、提供施工方法的选择及可能产生的超挖、地面变形及其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评价。

(Ⅱ)岩体洞室

第3.2.4条岩体洞室位置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一、洞址宜选择在山体完整宽厚、地质构造简单、地下水少、岩性均一的坚硬岩层且岩层厚度为厚层、中厚层的地段;宜避开含水的宽大破碎带、断裂交汇带、岩溶发育带及强风化带等地段。

[黑龙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黑龙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节概述

一、勘察任务、目的要求

受伊春市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伊春勘察设计院岩土工程勘察处承担了伊春市矿业有限公司选矿厂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此次勘察为初步勘察阶段,根据委托要求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规定,此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

1、通过勘察查明场区内岩土类型、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选择适宜的基础持力层。

2、查明尾矿库区的渗漏、库区的水文工程地质和库区的不良地质现象等;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类型及其变化幅度,判断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3、查明尾矿库地区地震烈度及对建设尾矿库的影响,确定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区域地质构造等,对场区内地层均匀性及场地稳定性做出评价;

4、通过钻探、原位测试及土样室内土工试验,确定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等设计所需的岩土工程参数,对地基基础设计方案提出建议。

二、本次勘察工作依据

本次勘察工作的技术依据是: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10年版);

4、《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2001);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

7、《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行业标准);

8、建筑工程勘察合同书。

尾矿库概述

尾矿库概述

尾矿库概述

(摘自丁言伟于小川采访田文旗教授文:尾矿库利用擅自动工万万不行)

由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开采出的矿石,经选矿厂选出有价值的精矿后产生细砂—样的“废渣”,叫做尾矿,我国每年产生尾矿约3亿吨。这些尾矿不仅数量大,有些还含有暂时不能回收的有用成分,如随意排放,就会造成资源的流失,更严重的是会大面积覆没农田,淤塞河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必须妥善处理。

将选矿厂排出的尾矿送往指定地点堆存或利用的技术叫做尾矿处理。为尾矿堆存所建造的构筑物系统一般常简称为尾矿库,包括库区、尾矿坝、排洪构筑物和坝的观测设备等,用以储存选矿厂排出的尾矿。我国的尾矿库主要集中在有色、冶金、化工、黄金、建材和核工业等行业。初步统计,形成一定规模的尾矿库约1500座。库容超过1亿m3的有10座,最大的是江西德兴铜矿的4号尾矿库,库容达8.3亿m3。

尾矿库是危险源

尾矿库在矿山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维持矿山生产的重要设施。由于尾矿库难以避开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因此也是重要的危险源。尾矿坝溃坝破坏时,尾矿往往立即液化,扩大坝的缺口,沿山谷往下游倾泄,其危害程度比水坝溃坝严重得多。

我国在解放前没有尾矿库,从1953年开始,辽宁省杨家杖子矿务局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尾矿库,至今全国建设了几千座尾矿库,基本上满足了矿山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因,尾矿库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总体来看,约有1/3属病险库,不同程度存在事故隐患,严重者曾发生溃坝事故。如:1962年9月26日云南锡业公司火谷都尾矿库溃坝,死亡171人,伤9人;1985年8月25日湖南柿竹园有色矿牛角垄尾矿库溃坝,死亡49人;1986年4月30日安徽黄梅山铁矿金山尾矿库坝体溃决,死亡19人,伤95人;1992年5月24日,河南滦川县赤土店乡钼矿尾矿库发生大规模坍塌,死亡12人;1993年,福建省潘洛铁矿库区内发生山体大规模滑坡,造成14人死亡,4人重伤;1994年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23-2023)

前言

为规范尾矿库建设、运行、闭库及再运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行业技术原则、规范、规定,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旳附录A、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并归口。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本规程重要起草人田文旗、时炜。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尾矿库在建设、生产运行、闭库、再运用、安全检查、安全评价、安全度规定等方面旳安全规定。

本规程合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新建、改建、扩建、运行、闭库及再运用旳尾矿库。

2 规范性引用文献

下列文献中旳条款通过本规程旳引用而成为本规程旳条款。引用文献最新版本,以及其后旳修订版均合用于本规程。

ZBJ1-90 《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

YS5418-95 《尾矿设施施工及验收规程》

YBT11-86 《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SL274-2023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DL/T5129-2023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

SL203-97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规程。

3.1尾矿库tailing pond

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旳用以贮存金属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旳场所。

3.2全库容the whole storage capacity

某坝顶标高时尾矿库旳所有库容,包括有效库容、死水库容、蓄水库容、调洪库容和安全库容等五部分。

3.3有效库容effective storage capacity

德兴铜矿四号尾矿库尾矿堆积坝稳定性分析

德兴铜矿四号尾矿库尾矿堆积坝稳定性分析

德兴铜矿四号尾矿库尾矿堆积坝稳定性分析

【摘要】对在特大型尾矿库中采用中线法堆坝技术工艺所形成的尾矿堆积坝坝体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尾矿堆积坝;尾矿特性;浸润线;稳定性分析;安全系数

1、前言

德兴铜矿4#尾矿库设计容为8.9亿m3,尾矿堆积坝高度210m,使用年限为40年。该库与1988年建成1990年投入使用,至2000年以堆积尾矿约12000万m3,尾矿堆积坝高度约为110m,并在堆积坝上游形成400多m的沉积滩,10年来运行情况良好。鉴于德兴铜矿4#尾矿库堆积坝最终高达210m,为此,对尾矿堆积坝现状(中期)稳定性和最终稳定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是十分必要的。

2、坝体堆筑方法

大坝升高采用进占法,升高坝顶时,二段分级旋流器架设于尾矿坝坝轴线两端,以粗砂堆积成的坝体作为基础,分别向另一端分段进占。坝顶施工一般安排在汛期过后,坝顶合拢应在第二年的汛前完成。坝顶堆筑坝施工采用推土机配合,按约60m左右一段分几次移动旋流器进行。堆积坝施工程序为先加高坝然后再加厚坝体。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每期堆积坝升高的高度一般控制在10m左右为宜。一次性升高,堆坝施工周期长,影响坝体边坡稳定;上升高度太小,则坝顶加高工作过于频繁,生产管理不便。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场地地形地貌

场地属丘陵地貌,地形较平缓,地形坡度一般10°~25°。尾矿库呈南北向展布,坝轴线呈东西向,尾矿坝地段地势南高北低。尾矿坝两侧小山岭呈北北东走向,山顶标高300~500m,山顶多呈浑圆状,中间沟谷标高为71~116m。目前南部为库区,中部为尾矿堆积坝,北部尾矿坝下游为农田及村庄,下游一带地势平缓开阔。

尾矿库安全管理及安全监测

尾矿库安全管理及安全监测

5
6
7
8
9
滩面坡比:1.0% 排洪井/排洪设施
H1: 坝顶高程
H2: 洪水高程 H3: 蓄水水位 H4: 死水位/生产最低
最小澄清距离
洪水期干滩长度/安全超高
a
后期坝/ 堆积坝 初期坝
生产期干滩长度/安全超高
1
1:a
浸润线
V5: 有效库容
V5: 有效库容
全库容V=V1+V2+V3+V4+V5 总库容:H1为最终时的全库容
浪/无干滩长度要求
不挡水坝:形成干滩、干滩挡水/同上游法尾砂筑坝之滩长、超
高要求。
加高:(非尾砂加高)上游法、中线法、下游法
(尾砂加高)上游法、中线法、下游法
应用:大量中、小型尾矿库/地形条件(黄石地区:131/158)
(黄石:铜绿山、铜山口、大青山、大洪山) 尾矿颗粒细 、无法筑坝 (云贵:磷矿洗矿、选矿/大峪口龙会山:磷矿选矿)
(1)放矿时有专人管理,不离岗;(2)开启足够的放矿支管,均匀放矿 (3)避免出现侧坡、扇形坡使滩面均匀上升;(4)严禁独头放矿/坝前细颗粒; (5)严禁矿浆冲刷子坝内坡; (6)严禁在非堆坝区放矿(坝体稳定/库容); (7)副坝处提前放矿,以利堆筑子坝;(8)谨防主管漏矿,矿浆漫顶;
24
尾矿库防洪安全管理 尾矿库防洪安全管理要求:
水力坡降(Js)越大,对土粒的压力就越大。 临界水力坡降(JL);与土层材料性质有关,比重、孔隙、级 配等有关

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关于《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颁发试行的通知

冶金部勘察研究总院、沈阳、武汉、成都勘察研究院、勘察科研的避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安、长沙、昆明勘察院:

《冶金工业建设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YBJ11-86,经有关单位审定,现颁发为冶金工业部及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所属各勘察单位的统一规程,自1987年1月1日起试行。在试行中,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并将改进意见寄交冶金部勘察科学技术研究所。

冶金工业部基本建设局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基本建

设部

一九八六年七月七日

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YBJ11-86(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程适用于冶金企业已建的上游法尾矿堆积坝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第1.0.2条勘察目的:

一、验证已建尾矿堆积坝的稳定性;

二、为已建尾矿堆积坝继续加高的可行性及设计提供依据;

三、为同类型的新建尾矿坝提供可资借鉴的工程地质资料。

第1.0.3条勘察要求是:

一、查明尾矿堆积体的组成,密实程度及其沉积条件;

二、查明尾矿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动力性质及高应力状况下的强度与变形性质;

三、查明勘察期间浸润线的位置;当渗漏较严重或因渗漏而污染自然环境时,尚应查明渗漏途径;

四、研究尾矿坝基的稳定性,查明各种不稳定因素,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方案。

第1.0.4条尾矿砂及尾矿土按颗粒组成分类。尾矿砂分为:尾砾砂、尾粗砂、尾中砂、尾细砂四种;尾矿土分为:尾矿泥、尾重亚泥、尾轻亚粘、尾亚砂、尾粉砂五种。判定标准见附录四。可采用相近似的地基土图例。

尾矿库勘查、设计管理制度(2篇)

尾矿库勘查、设计管理制度(2篇)

尾矿库勘查、设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加强尾矿库建设的安全管理,确保公司尾矿库建设符合有关安全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尾矿库建设、勘查、设计、施工、验收、评价等。

第三条职能职责:

1.总经理指定或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实施对尾矿库建设安全的管理,配备与实际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负责尾矿库建设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必需的安全资金。

2.主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尾矿库建设和重大改造项目方案的审批,督促检查尾矿库日常技术管理工作。

3.安全环保部负责尾矿库建设和重大改造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制定尾矿库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组织落实尾矿库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组织尾矿库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4.机电动力部负责尾矿库建设和重大改造项目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工作。

5.选矿厂(车间)负责尾矿库的日常安全检查和观测工作,并及时作好记录。

第二章工作内容及要求

第一条建设项目的“三同时”要求

1.尾矿库的建设应严格与公司主体工程同时进行设计、同时施工、同期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二条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要求

1.尾矿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进行安全预评价,辨识与分析其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严重性,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尾矿库在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应当进行安全验收评价,检查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审查确定尾矿库建设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的符合性;尾矿库运行期间及闭库前应进行安全现状评价,查看其运行情况、排洪设施完好程度等,辨识与分析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审查确定其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要求的符合性,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尾矿库安全评价前期应进行现场考察,察看地形地貌、不良地质现象、人文地理、周边环境等。安全评价单位应具有尾矿库评价资质,承担四级、五级尾矿库安全评价的单位应具有乙级(含)以上资质;承担三级以上尾矿库安全评价的单位应具有甲级资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关于《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颁发试行的通知

冶金部勘察研究总院、沈阳、武汉、成都勘察研究院、勘察科研的避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安、长沙、昆明勘察院:

《冶金工业建设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YBJ11-86,经有关单位审定,现颁发为冶金工业部及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所属各勘察单位的统一规程,自1987年1月1日起试行。在试行中,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并将改进意见寄交冶金部勘察科学技术研究所。

冶金工业部基本建设局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基本建

设部

一九八六年七月七日

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YBJ11-86(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程适用于冶金企业已建的上游法尾矿堆积坝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第1.0.2条勘察目的:

一、验证已建尾矿堆积坝的稳定性;

二、为已建尾矿堆积坝继续加高的可行性及设计提供依据;

三、为同类型的新建尾矿坝提供可资借鉴的工程地质资料。

第1.0.3条勘察要求是:

一、查明尾矿堆积体的组成,密实程度及其沉积条件;

二、查明尾矿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动力性质及高应力状况下的强度与变形性质;

三、查明勘察期间浸润线的位置;当渗漏较严重或因渗漏而污染自然环境时,尚应查明渗漏途径;

四、研究尾矿坝基的稳定性,查明各种不稳定因素,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方案。

第1.0.4条尾矿砂及尾矿土按颗粒组成分类。尾矿砂分为:尾砾砂、尾粗砂、尾中砂、尾细砂四种;尾矿土分为:尾矿泥、尾重亚泥、尾轻亚粘、尾亚砂、尾粉砂五种。判定标准见附录四。可采用相近似的地基土图例。

第1.0.5条尾矿库的分级按“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程”(试行)中的规定,见本规程附1。

第二章工程地质调查

第2.0.1条工程地质调查以搜集研究已有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为主。当地质构造复杂,且存在不良地质现象时,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第2.0.2条搜集资料,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其中应注意老地形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如:断裂及其活动性、岩溶、滑坡、泥石流、软弱土夹层、管涌等;

二、所在地区的地质资料及地震地质资料,地震和震害的历史记录;在强地震区还应包括主要构造带和强震震中分布图、强地震区预测图以及卫星照片等;

三、尾矿的来源(原矿石种类与放矿方法),全尾矿成分与粒度,放矿方式,放矿管位置;尾矿坝逐年上升高度,最终堆坝的设计高度,设计对堆坝的要求,实际堆坝状况与设计要求的对比等;

四、尾矿沉积的特点及粒度的变化,坝坡的稳定性,有无经受洪水、

地震或其它原因致使坝体受损及其情况,其后如何修复,以及修复后的稳定性等。

第2.0.3条现场踏勘与调查,一般包括:

一、尾矿坝的现状调查,如浸润线在坝前有无溢出点,降低坝体浸润线的措施和水位情况,坝体和尾矿库周边的变形等;

二、坝体和库容外围的地质与地质构造复查,在强震区重点研究断层及其活动性;在岩深区重点调查渗漏,以及由于渗漏引起的坝基稳定等问题;

三、库区周边调查,有无时局岸引起库容壅塞、库水漫顶的可能性。

第2.0.4条工程地质测绘:

一、测绘范围包括尾矿坝、库区及其有关的外围。观测点可按网状布置,但需照顾到重要的点(如代表性的岩石露头、地下水露头、陷穴、溶洞等)和线(如岩层界线、地貌界线、断层线、滑坡边缘等)测绘的比例尺及观测点的数量、间距参照下表:

测绘观测点数与间距表

和描述新构造活动形迹和断层面特征,可进行井探、槽探工作。

三、当需查明隐伏断层线的位置、破碎带的宽度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时,可进行物探工作。

第2.0.5条根据工程地质调查的原始记录,整编(工程地质调查说明书),内容注重于不良地质现象。进行工程地质测绘的结果,除上述说明书外,还应编成工程地质图,其上附有工程地质条件概要说明表。

第三章勘探与原位测试

第一节勘探

第3.1.1条勘探目的是:

一、为坝体变形与稳定性分析以及加固方案取得地质岩性剖面;

二、选取各种土试料以进行试验;

三、测定地下水位;

四、查明坝与库区可能渗漏的途径。

第3.1.2条勘探方法以钻探为主,可配合少量探井:

一、钻探宜采用XU600、XU300或DPP100型钻机,终孔直径一般不小于108mm;

二、采取原状土应使用静力压入法,使用取土器的面积比不宜大于20%;

三、标准贯入试验孔应采用套管护壁或泥浆护壁的回转钻进法;贯入冲击装置应采用自动脱钩以保证锤自由下落;

四、采用少量探井,所取得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应与钻孔的进行对比;

五、初期坝上的钻孔完成后,应立即用原土回填夯实,以免影响坝的稳定性;

六、钻探操作应遵守本规程附录2。

第3.1.3条勘探点按勘探线布置。勘探线垂直于坝轴线的方向,其定位应考虑到放矿位置及方式对尾矿堆积体组成的影响。勘探线的间距应考虑原地形条件与堆积的主要组成。勘探线的一端应从初期坝的下游,坝前大约30m

外开始,其另一端应到达水边线。应有不少于两条勘探延伸到池内,每条长度不少于50m,取得水底地形坡度,并取水底扰动尾矿土样,作分类定名试验。

第3.1.4条勘探线与勘探点间距除特殊要求外,一般可参照下表确定:

②在任何情况下,勘探线总数不少于3

条 。③当发现软弱夹层时,应增加勘探孔基本查明其分布,特别注意可能形成滑动面的各种夹层。④重点勘探线上的勘探点间距取小值:一般勘探线上的勘探点间距在坝体部分取小值,在沉积滩部分加大。⑤当需查明初期坝的密实程度、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及地下水位时,应注意沿勘探线方向在初期坝位置上有足够的勘探孔。

第3.1.5条 一般勘探孔深度应到达原自然地面,深入1~2m ;但每条 勘探线上应有不少于3个控制性勘探孔,其深度以查明软弱带与可能的滑动面、管涌与渗漏等地基问题为准则。控制孔深度通常可参照表3.1.5确定。 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原自然地面以遇到基岩时,一般达基岩层顶。②在强地震区(地震基本列度≥7度)需进行动力反应分析时,每条 勘探线上应有不少于3孔到达基岩或坚实地层,后者指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N63.5≥50的土层。③当场地内已有地质资料时,则上述深度可适当减少。④当遇有岩溶等特殊问题时,勘探深度不受上述限制。

第3.1.6条 在所有钻孔中对粘性

土都要采取原状土。取原状土的垂向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2.5米。取原状土的数量按以下原则:

一、对于需统计主要力学性质指标的每种地层,不宜少于10个;

二、对于每种呈夹层出现的或埋藏较深的软弱土层,不宜少于6个。 第二节 静力触探与标准贯入试验 第3.2.1条 进行静力触探孔之目的是:

一、配合钻孔,进行力学分层; 二、指导从钻孔中采取原状土的深度。

第3.2.2条 用于指导从钻孔中取原状土的静力触探孔应在钻探工作之前进行。它与钻孔的距离不宜大于1.5米。

第3.2.3条 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之目的是:

一、评价尾矿砂的密度;

二、判定在地震作用下尾矿砂产生液化的可能性。

尾矿砂的密度可参照表 3.2.3评定。

的尾矿砂。

第三节 地震法波速测定

第3.3.1条 进行人工激震的波速测定,其目的是求动剪切模量和动泊松比,计算公式如下: G d = ρv s 2 (3.3.1-1)

μd =((V p /V s )2-2)/(2(V p /V s )2

-2) (3.3.1-2)

式中:G d 为动剪切模量(kPa );μdw 为动泊松比;V P 纵波速度(m/s );V S 为横波速度(m/s );ρ为介质密度(t/m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