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性细菌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

生长速度
由于无氧环境的限制,厌氧性细 菌的生长速度通常较慢,需要较 长时间才能达到较高的细胞密度。
02
厌氧性细菌的生态分布与作 用
厌氧性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土壤中
厌氧性细菌在土壤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和气体。
生殖道中
女性生殖道中的厌氧性细菌参与维持阴道正常菌群平衡,预防感染。
厌氧性细菌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02
03
生物制氢
有机废水处理
甲烷发酵
厌氧性细菌可用于生物制氢过程, 通过发酵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氢 气。
厌氧性细菌可应用于有机废水处 理,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 气和二氧化碳。
厌氧性细菌可将有机废物转化为 甲烷,用于生产能源或进行沼气 发酵。
水体中
在缺氧的水体中,厌氧性细菌参与水体自净过程, 将有机物转化为氨气、硫化氢等气体。
动物消化道中
许多动物消化道内存在厌氧性细菌,帮助动物消 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
厌氧性细菌在人体内的分布与作用
肠道中
肠道中的厌氧性细菌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口腔中
口腔中的厌氧性细菌参与龋齿的形成,某些种类还可能导致牙周病。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进 行彻底的治疗,包括使用敏感 抗生素、清创引流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 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以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05
厌氧性细菌的培养与鉴定
厌氧性细菌的培养方法
厌氧培养箱
01
厌氧性细菌需要在无氧环境中生长,厌氧培养箱能够提供恒温、
厌氧细菌anaerobicbacteria

创伤性感染 (厌氧性伤口)破伤风杆菌繁殖 分泌痉毒素运动神经 终板吸收
神经纤维 间隙扩散
淋巴吸收 血液
中枢神经与脊髓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突触前体膜上GMI结合 阻断
甘氨酸能中间神经元 γ-氨基酸能神经元
释放
甘氨酸 γ-氨基酸
导致
骨骼肌痉挛
破 伤 风 毒 素 的 致 病 作 用
三、防治原则
㈠ 一般预防:正确处理伤口(伤口清创、扩创、迅速破坏厌 氧性伤口);新法接生。
㈡ 致病因素与致病条件: 1、致病因素: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 2、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结构与致病过程。 3、所致疾病:破伤风 表现:全身骨骼肌兴奋性增高,张口困难,
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 吸困难,最后窒息死亡。 ㈢ 免疫性:病后免疫力不牢固,可再感染、患病后 仍需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1、感染的条件:
⑴ 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如肿瘤、糖尿病、胶原 性疾病等
⑵ 局部防御屏障受到破坏,如拔牙、外科手术、 肠穿孔、开放性骨折等。
⑶ 组织缺血、缺氧及Eh降低:局部血管受损、 水肿、肿瘤压迫、包扎过紧等。
2、无芽孢厌氧菌的致病物质
毒力因子
粘附素 荚膜 菌毛 血凝素
抗有毒氧基团 超氧化物歧化酶 触酶
产毒: O2 +e→O2-
解毒:
超氧化物
2O2-+2H+ 歧化酶 O2+H2O2
O2-+H2O2→OH- +OH++O2
H2O2+H2O2 过氧化物酶 2H2O + O2
O2 +OH→OH- + O2
H2O2+H2R 过氧化氢酶 2H2O + R
厌氧性细菌

3.免疫性:抗毒免疫,吞噬防御功能增强。 4.A及F型可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三)微生物学诊断
1.采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鉴定细菌 3.动物试验
(四)防治原则 1.自动免疫─多价类毒素 2.被动免疫─多价抗毒素
常用的培养方法:
1,厌氧培养法:肉渣汤培养基、巯基乙酸钠培养基即可造成厌氧 环境;
2,焦性没食子酸法: 3,厌氧缸法: 4,气袋法: 5,厌氧箱法:
两类厌氧菌感染的不同点
────────────────────────────
项目
厌氧芽胞杆菌感染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
3000 U。 注意过敏反应:因为TAT马抗毒素。 脱敏疗法: 紧急预防,早用, 量足。
二、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粗短杆菌,芽胞呈梭状,体内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专性厌氧。
血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边缘锯齿状;多 数菌 株有双层溶血圈,内环完全溶血是 毒素,外层为 毒素,不溶血;
产气荚膜杆菌菌落(溶血)
厌氧芽胞 杆菌检查
接种破伤风杆菌
接种产气荚膜杆菌
肉 牛高
渣 汤 培 养 基
乳 培
糖 琼 脂
养 基
培 养 基
破伤风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此酶破坏线立体,死细胞呼吸
α毒素分解 细胞膜上
和高能磷酸化合物合成障碍
红细胞破坏 贫血
毒
卵磷脂酶 组织细胞 组织坏死
肉渣汤培养基:混浊生长,产生气体、肉渣不被消化,肉 色 呈肉红色,
微生物厌氧性细菌

• 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
为神经毒素,毒性强(iug),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脑干细胞 有高度的亲和力
破伤风痉挛毒素可与中枢神经抑制性突触前膜的神经节苷脂结 合,阻断抑制性介质的释放,导致神经持续兴奋,骨骼肌强直性痉 挛,肌张力↑
化,组织水肿、坏死等 –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菌群失调 – 寄居部位改变 – 细菌协同作用
2024/6/21
• 感染特征
– 内源性感染,部位广泛,多呈慢性过程 – 无特定病型,多为化脓性感染(局部、全身
) – 分泌物粘稠,有色,恶臭 – 常用抗生素无效 – 普通培养不长
2024/6/21
• 所致疾病——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
2024/6/21
2024/6/21
2024/6/21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临床常见菌
G+ 消化链球菌属、消化球菌属 – 球菌
G- 韦荣菌属
– 杆菌
G+ 丙酸杆菌、双岐杆菌、真杆菌、乳杆菌 G- 类杆菌、梭杆菌
2024/6/21
• 致病条件(厌氧菌感染因素)
– 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Eh) 血管损伤,肿瘤压迫,烧伤,动脉硬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概述 厌氧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 殖的细菌
厌氧性芽胞梭菌(外源性感染——致病菌) – 根据芽胞有无
无芽胞厌氧菌(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 根据耐氧性
• 专性厌氧菌(对氧极度敏感,对氧中度敏感) • 中度厌氧菌 • 微需氧菌 • 耐氧菌
2024/6/21
• 厌氧菌的分布
▪ 培养特性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um)⏹分类⏹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艰难梭菌⏹无芽孢厌氧菌厌氧菌的分类⏹厌氧性细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和繁殖的细菌。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厌氧芽孢梭菌外源创伤性感染艰难梭菌厌氧性细菌肉毒梭菌无芽孢厌氧菌内源性感染破伤风梭菌(C. tetani)生物学性状⏹形态:☐菌体:细长呈杆状,鞭毛(+周鞭毛),荚膜(-)。
☐芽孢:圆形,位于菌体顶端,细菌呈鼓槌状。
⏹染色性:☐革兰氏阳性。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严格厌氧。
☐菌落:血平板上形成薄膜状菌落,β溶血。
⏹生化反应:☐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抵抗力:☐强,土壤中存活数十年,100度1小时才能杀灭。
菌体及芽孢致病性⏹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完全有赖于病菌所产生的外毒素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来源:质粒编码。
☐本质:蛋白质,不耐热。
☐结构:⏹菌体:一条多肽。
⏹释出菌体:轻链(A链)-S-S-重链(B链)。
⏹破伤风溶血毒素☐对氧敏感,作用不明。
致病机制肌肉神经接头:重链通过羧基端识别神经肌肉结合点处运动神经元外胞质膜的受体进入细胞。
↓运动神经元:毒素和细胞膜形成小泡沿神经元轴突逆行向上到达细胞体。
↓小泡进入神经末梢,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重链N端介导产生膜转位使轻链进入胞质。
(轻链为锌内肽酶,裂解存储有抑制性神经介质(γ-氨基丁酸)小泡上的膜蛋白特异性太键,使小泡膜蛋白发生改变,从而抑制其释放)特殊体征、症状⏹痉挛性麻痹☐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免疫性⏹少量毒素不足以引起免疫应答。
⏹人工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微生物学检查法⏹一般不采集标本进行培养。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及病史进行诊断。
第18章 厌氧性细菌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微生物学检查 深部创伤直接涂片镜检:有荚膜的 大杆菌, 有荚膜的G 深部创伤直接涂片镜检 有荚膜的 +大杆菌,白细 胞少且形态不典型(毒素使白细胞无趋化反应 毒素使白细胞无趋化反应), 胞少且形态不典型 毒素使白细胞无趋化反应 , 伴其它杂菌. 伴其它杂菌. 分离培养鉴定 动物试验 防治原则 及时清创, 及时清创,扩创 切除坏死组织, 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in 大剂量青霉素 Tissue 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 高压氧舱法( 高压氧舱法 Hyperbaric oxygen)
所致疾病: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 产气荚膜梭菌为主) (产气荚膜梭菌为主) 致病条件与破伤风相似 潜伏期短8-48h 潜伏期短 局部组织坏死, 局部组织坏死,产生大量气 体,组织气肿(捻发音) ,血管通透性增 组织气肿(捻发音) 水肿, 压迫组织血管,影响血供, 加, 水肿 压迫组织血管,影响血供 最后大 块组织坏死,并伴有恶臭.毒素入血, 块组织坏死,并伴有恶臭.毒素入血,全 身中毒症状,休克,死亡( 身中毒症状,休克,死亡(30%) )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A型) 较轻,1-2天自 型 较轻, 天自 愈. Gas gangrene of leg 坏死性肠炎(C型 坏死性肠炎 型):
正常手臂伸直
破伤风毒素导致痉挛性麻痹 破伤风毒素导致痉挛性麻痹
Disease:破伤风(tetanus) :破伤风
Incubation period :几天 几周,长短取决于伤 几天-几周 几周, 口与CNS距离 口与 距离 Symptom :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 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 阵发性抽搐, 阵发性抽搐,严重者因呼吸肌痉挛窒息死亡
厌氧性细菌

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
分类:1、有芽胞厌氧菌:代表菌破伤风杆菌;2、无芽胞厌氧菌:肠道优势菌
厌氧菌感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1、普遍性:口腔、阴道和泌尿生殖道20-28%;创伤感染88%;败血症20%
2、重要性:过去忽略厌氧菌的检验,目前发生厌氧菌是感
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
感染的原因:1、组织氧张力或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2、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消耗O2、提供营养物质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一节厌氧芽孢梭菌
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菌体细长呈杆状,有周身鞭毛。
芽孢呈球形,位于菌体顶端,直径比
菌体宽,使菌体呈鼓槌状,是本菌的典型形态特征。
G+
2、培养特性:专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
葡萄糖培养基
疱肉培养基(不饱和脂肪酸吸收氧,氨基酸还原作用,氧化还原电势低)二、传染方式:伤口(缺血或坏死组织多者)
局部伤口
致病机制:外毒素—————→末梢神经轴索→脊髓前角和延髓脑干组织→封闭抑制性突触→
阻止了上、下神经元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伸、屈肌同时强烈收缩三、破伤风特有症状:1、苦笑面容;2、牙关紧闭;3、角弓反张;4、呼吸肌痉挛、窒息、
死亡
四、防治原则:1、人工自动免疫:类毒素——白百破
2、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T.A.T)。
13厌氧性细菌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严格厌氧 血平板上,爬行生长,有b溶血 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 75~80℃ 10min仍保持活力 100℃ 1小时可完全被破坏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四、防治原则
伤口清洗、处理 切除局部坏死组织 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引起全身中毒 抗生素、抗血清治疗 — 辅以高压氧舱口
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 芽胞粗于菌体,呈网球拍状 有鞭毛,无荚膜
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受体:神经细胞表面 经节苷脂结合 毒性作用:
封闭抑制性神经突触 阻止释放抑制性介质: g-氨基丁酸、甘氨酸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1.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毒素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 细胞有高度亲和力,结合非常牢 固,一旦结合,抗毒素便不能中 和毒素。
毒素重链识别神经肌肉结点处 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并与之结合, 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形成小泡。
致病性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局部
不 及 时 治 疗
全身中毒症状
组织坏死恶臭 水肿、压迫剧烈胀疼 水气夹杂触摸、捻发感
毒血症(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吸收入血) 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休克,死亡率可达30%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致病性
所致疾病 — 食物中毒 食入被 A型某些菌株污染的食物 肠毒素——蛋白质、不耐热、耐受消化道蛋白酶作用 主要症状:腹痛、腹泻,1~2天自愈
厌氧性细菌

肉毒梭菌(芽胞)
肉毒梭菌(电镜)
肉毒梭菌菌落
三、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主要以其强烈的嗜神经外毒素致病,多引起食物中毒(非胃肠炎 型);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尽早注射多价抗毒素,是防治的关键。
肉毒梭菌 污染食品
尽早注射 多价抗毒素
产生
误食
罐头类真空 包装食品
肉毒毒素
人体
食物中毒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破 伤 风 病 人 的 典 型 临 床 表 现
牙关紧闭 苦笑面容 角弓反张
一、破伤风梭菌
(三)防治原则:
及时特特 抗清异菌异创性治性、预治疗扩防疗:创:青:,注霉注防射素射止破、破厌伤伤红氧风风霉环类素抗境毒等毒形素素成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产气荚膜梭菌为G+大杆菌,两端纯圆,芽胞呈椭圆形,小于菌体,位于菌 体次未端。有荚膜。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梭菌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一)标本采集:主要采集伤口分泌物、血液、粪便、脓液、引流物。所采 标本注意避免与空气接触,以延长细菌生命。
(二)检查方法: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防治原则:无特异性预防方法。选用青霉素、甲硝唑等治疗。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交流学习!
无芽胞厌氧菌是一大类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包括G+和G-性的球 菌和杆菌,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
脆弱类杆菌
(G-性杆菌)
主要寄生
于消化道
产黑色素普氏菌 核梭杆菌
(G-性球杆菌) (G-性杆菌)
寄居于口
腔、肠道
卟啉单胞菌
(G-性杆菌)
定居于口 腔和肠道
第22章 厌氧性细菌

几天至几周
典型的症状
苦笑面容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其它 早期症状还包括有漏口水、 早期症状还包括有漏口水 、 出汗和激动; 出汗和激动; 因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因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 还可产生心率不齐 、 血压 波动 、 呼吸困难而窒息死 亡。
11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12
4.免 4.免 疫 性
婴儿肉毒病
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症状与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类似,早期症状是便闭, 症状与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类似,早期症状是便闭, 吸乳、啼哭无力。 吸乳、啼哭无力。
28
(三)防治原则
食品卫生监督、 预防 食品卫生监督、彻底灭菌
治疗 多价抗毒素
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29
小
结
1.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抵抗力、致病条件、 1.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抵抗力、致病条件、致 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 病性和防治原则; 病性和防治原则; 2.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 培养特点、致病性。 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 2.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致病性。 3.气性坏疽的防治原则 气性坏疽的防治原则; 3.气性坏疽的防治原则; 4.肉毒梭菌的形态 抵抗力、致病性、防治原则。 肉毒梭菌的形态、 4.肉毒梭菌的形态、抵抗力、致病性、防治原则。
6
专性厌氧, 培养特性 专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血皿:薄膜状爬行生长物, 血皿:薄膜状爬行生长物,有β溶血环 生化反应 不活泼 抵抗力 有芽胞菌抵抗力强, 有芽胞菌抵抗力强, 能耐100 小时, 能耐100℃ 1小时, 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
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 1.致病条件: 致病条件
2.分离培养和动物实验 2.分离培养和动物实验
第13章厌氧性细菌

2020/3/15
33
肉毒梭菌
(C.botulinum)
• 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中 • 在厌O2环境中能产生毒力非常强的外毒素(肉
毒毒素) • 人食用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食物
中毒,产生特殊的神痉麻痹症状
2020/3/15
34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 芽胞为椭园形 位于次极端 大于菌体 细菌呈“汤匙状”
2020/3/15
35
2020/3/15
36
(二)抵抗力
• 芽胞抵抗力很强: 耐湿热 100℃1h↑ 耐高压蒸汽灭菌121℃30’
• 肉毒毒素: 耐酸:耐胃酸24小时 耐消化酶: 不耐热:100℃1’可被破坏
2020/3/15
37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主要为肉毒毒素(外毒素) 肉毒毒素特点: ①毒力非常强: 1mg → 2亿只小白鼠死亡 0.1µg → 1个人致死 1g → 100万人致死 比氢化钾强一万倍 ②具有抗原性,但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进入血流 2.破伤风的早期症状(特别是新生儿)
肌肉痉挛规律: 先局部后全身,早期是咀嚼肌的痉挛 新生儿:早期症状:拒奶、啼哭 成人:早期症状:一般为牙关紧闭,吞咽困难
2020/3/15
16
2020/3/15
17
(四)致病条件
1.创伤 2.厌氧环境
①小而深的伤口 ②局部有坏死组织 ③局部存在异物 ④需氧菌的混合感染
第三组:注射不加热上清液+多价肉毒抗血清
结果:第一组小白鼠1-2天发病
第二、三组不发病
症状:流涎、四肢麻痹、呼吸困难、眼睑
下垂等。最后因心力衰竭死亡
2020/3/15
医学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三.所致疾病
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生殖道感染
思考题:
厌氧菌的分类?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防治原则? 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疾病?培养特性? 无芽胞厌氧菌的特点?感染特征?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一. 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
脆弱类杆菌(B.fragilis)最常见 双岐杆菌:G+杆菌,抗肿瘤、抗衰老、增
强免疫力
二. 感染特征
◆ 内源性感染 ◆ 无特定病型 ◆ 分泌物或脓液粘稠,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 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常规培养法无细菌生长 ◆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治疗无效
一、破伤风梭菌(C.tetani)
1.生物学性状
(1) 芽胞特征: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 比菌体大,使菌体呈鼓槌状。
(2)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血平板上溶血环
(3) 抵抗力:强
破伤风梭菌形态
2.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伤口需形成厌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 ◆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概述
◆种类分布 有芽胞——厌氧芽胞梭菌,G+杆菌 无芽胞——无芽胞厌氧菌
◆致病特点 厌氧芽胞梭菌—外源性感染,特定病型 无芽胞厌氧菌—内源性感染,无特定病型
◆厌氧菌分离培养(实验课讲)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Clostridium)
G+杆菌,有芽胞,抵抗力强,专性厌氧 主要有以下几种: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
2.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多种毒素和酶 (2)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食物中毒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

艰难梭菌
( C.difficile )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 G+大杆菌;芽胞为卵圆形,位
于菌体次极端;有周鞭毛
培养:专性厌氧
二、致病性
产生A、B两种毒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 感染途径:
内源性感染:因长期使用或不正规使用 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 医院内感染 所致疾病: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假膜性肠炎
三.防治原则
非特异性防治原则 :伤口处理 特异性预防原则 : 人工主动免疫: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 特异性治疗:TAT
人血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ATG)
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
有芽胞
有荚膜
一、生物学性状
2、培养特性: 厌氧 血琼脂平板上:双层溶血环 卵黄琼脂平板:乳白色混浊圈(卵磷脂酶)
Nagler反应 牛奶培养基中:可出现“汹涌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血平板
产
正
气
常
荚
空
膜
白
梭
对
菌
照
庖肉培养基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10余种外毒素 2、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战伤、工伤、车祸等
– 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 – 酶\毒素的分解破坏作用,造成气肿及组织
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o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o 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
法无细菌生长
• 所致疾病
• 微生物检查与防治 标本采集注意 正确使用抗生素:青霉素抗性菌株等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dogenous versus exogenous infection
• Two sources
– normal human flora
• endogenous
Obligate (strict) anaerobes
• • • • no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氧化磷酸化 fermentation killed by oxygen lack certain enzymes – superoxide dismutase * O2-+2H+ H2O2 – catalase * H2O2 H20 + O2 – peroxidase * H2O2 H20 /NAD to NADH
Polymicrobic anaerobic infection
• Many species in human flora • Many grow simultaneously - opportunistic conditions • opportunistic growth –injured tissue
Therapy
• discontinuation of initial antibiotic (e.g. ampicillin)
• specific antibiotic therapy (e.g. vancomycin)
无芽胞厌氧菌
概述
• 一群厌氧生长的细菌,包括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 的球菌和杆菌 • 属人体内的正常菌群,体内分布广泛 • 在某些特定状态下,这些厌氧菌作为条件致病菌 可导致内源性感染
微物学检查法
• 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
– 接种血平板或庖肉培养基,镜检及生化反 应鉴定 – 取细菌培养液0.5~1ml静脉注射小鼠,进行 动物实验 – 如怀疑产气荚膜梭菌性食物中毒,在发病 后一日内,检出大于105病菌/克食品或106 病菌/克粪便可确立诊断
C. botulinum
生物学特性
• 革兰阳性粗短杆菌 • 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 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 根据肉毒毒素的抗原性分A~G 8个型,各型毒素 只能被同型抗毒素中和 • 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分钟即可被破坏
Botulism肉毒病
• food poisoning食物中毒 – rare – fatal
• inadequately sterilized canned food罐头、腊肉、
发酵食品等被肉毒梭菌污染 • not an infection不是一种感染,单纯性毒素中毒
– 临床表现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主要为运动神经末稍麻痹
分型
• 根据4种主要毒素(α、β、ε、ι)的抗原性 不同,可分为5个血清型 •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和C型
致病性
致病物质
• 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12种外毒素,有些外 毒素即为胞外酶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和次要毒素及其分型
毒素 主要毒素 α (alpha) β (beta) ε (epsilon) ι (iota) 次要毒素 δ (delta) θ (theta) κ (kappa) λ (lambda) 生物学作用 A 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 溶血和坏死作用 坏死作用 增加胃肠壁通透性 坏死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 溶血素 溶血素,细胞毒素 胶原酶、明胶酶、坏死作用 蛋白酶 毒素分型 B C D E
所致疾病
• 潜伏期
– 可从几天至几周
• 典型的症状
– 牙关紧闭、苦笑面容 – 角弓反张 – 其它
破伤风患者
免疫性
• 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抗毒素 发挥中和作用 • 对已与受体结合的毒素无作用 • 一般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法
• 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 environment (e.g. soil)
• exogenous
ANAEROBIC SPORE-FORMERS (CLOSTRIDIUM)厌氧芽胞梭菌属
• Gram-positive rods – human intestine – soil
一、破伤风梭菌
(C.tetani)
A severe case of tetanus. muscles, back and legs are rigid muscle spasms can break bones can be fatal (e.g respiratory failure)
Clostridium tetani
spore vegetative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染色
– 菌体细长,有周身鞭毛、无荚膜 – 形成芽胞后,使细菌呈鼓槌状 – 革兰染色阳性
生物学性状
• 抵抗力
–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致病条件
•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感染条件)
–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 – 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 缺血 –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Clostridium tetani
• Non-invasive非侵袭性,局部繁殖
Tetanospasmin破伤风痉挛毒素
• disseminates systemically吸收、进入神经 系统 • 结合神经节苷脂受体 • 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γ-氨基丁酸 的释放 • 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使屈肌、伸 肌同时强烈收缩,骨骼肌强直痉挛 • 造成松弛性麻痹
所致疾病
• 坏死性肠炎
– – – – – 儿童,食入污染食物 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β毒素引起肠道运动神经麻痹和坏死 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 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病死率40%
微生物学检查法
• 直接涂片镜检
– – – – 深部创口取材涂片 革兰阳性大杆菌,有荚膜 白细胞甚少且伴有其它杂菌 早期诊断能避免病人最终截肢或死亡
*limited blood/O2 局部缺血缺氧
• no growth – healthy tissues
*high O2 content
Polymicrobic anaerobic infection
• Simultaneous infection with facultative anaerobe
Without treatment death occurs within 2 days
debridement 清创 effective antibiotic therapy anti-toxin
所致疾病
• 食物中毒
– – – – 由产肠毒素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感染方式:食入污染食物 腹痛、腹胀、水样腹泻、血便; 无热、无恶心呕吐,可自愈,严重者可致死
Botulinum toxin肉毒毒素
• 肉毒毒素毒性最强(对人致死量为0.1µg)
– 消化道吸收 – 功能和致病机制:阻止胆碱神经末梢释放乙酰 胆碱,影响冲动传递,致肌肉麻痹(乏力、头
痛—眼肌、咽肌、膈肌麻痹:复视、斜视、眼睑下 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所致疾病
• 婴儿肉毒病
– 常见 – 感染者以1岁以内的婴儿居多,为细菌芽胞 直接感染食品 – 症状与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类似,最先引人注 意的症状是便闭,吸乳、啼哭无力。 – 婴儿肉毒病死亡率不高(1%~2%)
Vaccination & Treatment
1 对可疑外伤病人: (1)及时、正确清创,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2)立即注射tetanus antitoxin TAT破伤风抗毒素------紧急 预防 (3)类毒素--主动免疫 2 对已发病者: (1)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 (2)抗生素
二、 产气荚膜梭菌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MAJOR POINTS
Overview of anaerobic bacteriology Anaerobic spore formers (clostridia)
厌氧芽胞梭菌属
Anaerobic non-spore formers
无芽胞厌氧菌
致病物质
• α毒素(卵磷脂酶)
– 以A型产生量最大 – 分解细胞膜上磷脂和蛋白形成的复合物,造 成细胞溶解,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 凝集形成血栓、心功能受损、休克 –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 β、ε、ι毒素
– β毒素由B、C型菌产生; ε毒素由D型菌产生; ι毒素由E型菌产生 –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所致疾病
• 创伤肉毒中毒
– 感染产生的毒素经吸收而出现中毒症状 – 潜伏期长,发病率低
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
– – – – 食物中毒患者 婴儿肉毒病患者 粪便、食物等标本可先100°C加热1小时 毒素检查
Treatment
• anti-toxin • antibiotic therapy (if infection)
Tetanospasmin破伤风痉挛毒素
• 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的 亲和力 • 毒素与中枢神经组织结合非常牢固,一旦 结合即非抗毒素所能中和
Vaccination
• infant出生3个月初种,6周后及6个月加强 • DPT (diphtheria, pertussis, tetanus) • tetanus toxoid破伤风类毒素 – antigenic – no exotoxic activity –随访,10年之后加强 –老年人及特殊工作环境者:加强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主要无芽胞厌氧菌 P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