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性细菌
厌氧细菌anaerobicbacteria
球菌
G+ 杆菌
无芽孢厌氧菌
球菌
(90%)
G- 杆菌(50%)
三、厌氧菌培养原则:
㈠、标本的收集: 正常无菌的部位采集的标本:血、胸腔抽出
液、心包液、腹腔液、关节液、胆汁、外科手术取 出脓汁、深部脓抽出物、膀胱穿刺抽出的尿液。
被正常菌群污染的标本不宜做厌氧培养。 ㈡、标本的运送:
创伤性感染 (厌氧性伤口)
破伤风杆菌繁殖 分泌痉挛毒素
运动神经 终板吸收
神经纤维 间隙扩散
淋巴吸收 血液
中枢神经与脊髓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突触前体膜上GMI结合 阻断
甘氨酸能中间神经元 γ-氨基酸能神经元
释放
甘氨酸 γ-氨基酸
导致
骨骼肌痉挛
破 伤 风 毒 素 的 致 病 作 用
三、防治原则
㈠ 一般预防:正确处理伤口(伤口清创、扩创、迅速破坏厌 氧性伤口);新法接生。
1、与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构成人体正常菌丛(群), 是正常菌群的优势菌(以人体四大菌库为例)
2、正常菌群与人体生命关系密切:
⑴、促进Fe++、VitB的吸收
Eh↓→有利于Fe++的吸收
双歧 细菌
(无菌动物则不能吸收)
PH改变,有利于VitD的吸收
胆固醇、脂肪、蛋白质、类脂、尿素 等物质吸收和代谢均有正常菌群参加。
厌氧性细菌
2.培养 本菌为专性厌氧菌。 *普通培养基:放在无氧环境 *厌氧培养基:常用庖肉培养基
3.抵抗力 本菌繁殖体与其他菌差不多。芽孢对外 界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 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芽孢。 其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两个,缺一不可。 (1)细菌或芽孢污染伤口。 (2)伤口的厌氧微环境,一般是①伤口 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窄;②混有泥土和异物,或坏死组 织、凝血块较多;③同时伴有需氧菌或 兼性厌氧菌感染。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 有芽孢得厌氧芽孢梭菌:广泛存在自然界,和 人及动物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 无芽孢厌氧菌:在体内,与需氧菌、兼性厌氧 菌共同构成正常菌群。 在体内,厌氧菌占绝大部分,肠道中99.9%为 厌氧菌, 口腔中90%, 阴道99%。 目前已发现有31个属,245种和亚种。
2.致病物质 外毒素是破伤风梭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称痉挛毒素。 此毒素毒性很强,不耐热,可被蛋白酶 破坏,故在胃肠道内无致病作用。
3.致病机理 痉挛毒素由末梢神经沿轴索从神经纤维的 间隙中逆行至脊髓前角,上达脑干。也可 通过淋巴液和血流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毒素对脑干和脊髓前角细胞有高度亲和力。 毒素与脊髓及脑干组织中的神经节苷脂 (位于抑制性突触前膜)结合,封闭脊髓 抑制性突触,从而阻止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和Renshaw细胞释放抑制性介质
厌氧性细菌
二、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粗短杆菌,芽胞呈梭状,体内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专性厌氧。
血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边缘锯齿状;多 数菌 株有双层溶血圈,内环完全溶血是 毒素,外层为 毒素,不溶血;
本菌产生破伤风外毒素、溶血毒素(此与溶链菌O溶血素相似) 对氧敏感,可溶解红细胞、粒细胞等;
破伤风痉挛毒素:为神经毒素,为一条多肽链由细菌的蛋白 酶切割为轻链和重链;两链由S-S键相连;
3. 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强大 ,芽孢在土壤可存活几十年;对青霉 素、磺胺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盲管伤口伴有坏死组织,或伴有泥土及需氧菌污染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
第一节 概述 厌氧菌是一大群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的环境才能生长的细菌;
一、厌氧菌 的种类
有芽胞,G+,梭菌,抵抗力强,存在与水、土 动物及人的肠道,能长期耐受恶劣的环境, 条件适宜又出芽繁殖
无芽胞,G+;G-,球菌/杆菌,属于正常菌群, 可与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共存于口腔、肠道、 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素 θ毒素 血管壁通透性↑ 水肿
气
胶原酶 组织崩解
性
厌氧性细菌
LD50为0.015ng,对人致死量<1µg) – 为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蛋白酶破坏
破伤风痉挛毒素
• 结构 – 菌体内时为一条分子量约150 kD的多 肽
– 释出菌体时,即被裂解为一条分子量 约50 kD的轻链(A链)和一条100 kD 的重链(B链),但其间仍由二硫键连 结在一起
所致疾病
1. 气性坏疽 – 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及其他梭菌引起 –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 险恶
– 卵磷脂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 DNA酶等毒素的分解破坏作用,造成 气肿及组织坏死
– 局部表现 – 全身状况 – 内源性感染
2. 食物中毒
– 感染方式
– 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热、无恶 心呕吐,可自愈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 膜的转位 –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 进入胞质溶胶
• 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 – 轻链发挥毒性作用,阻止抑制性神经介 质γ-氨基丁酸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 奋与抑制失调,造成强烈痉挛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 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 的亲和力
• 毒素与中枢神经组织结合非常牢固,一 旦结合则不能被抗毒素中和
胶原酶、明胶酶、坏死作用
+
厌氧性细菌——精选推荐
厌氧性细菌
第13章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
⼀、概述
1. ⽣长、代谢不需要氧⽓,主要分布在⼟壤、⼈和动物肠道,利⽤发酵获取能量。
2.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厌氧芽胞梭菌属和⽆芽胞厌氧菌
3. 严格厌氧菌,⾰兰阳性(G+)
4. 芽胞⽐菌体粗,菌体膨⼤呈梭状,抵抗⼒强(耐热、⼲燥、消毒剂)
5. ⼀般有周鞭⽑,⽆荚膜(除产⽓荚膜梭菌外)
6. 致病菌(破伤风梭菌、产⽓荚膜梭菌、⾁毒梭菌)繁殖体产⽣外毒素,病情严重
7. 防治:类毒素与抗毒素
⼆、破伤风梭菌(C.tetani)
(⼀)⽣物学性状
1. G+,菌体细长,周鞭⽑,芽胞正圆,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槌状(典型特征)
2. ⾎平板上薄膜状迁徙⽣长,伴β溶⾎,庖⾁培养基
⼤多⽣化反应阴性,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质
3. 抵抗⼒:芽胞抵抗⼒很强
75~80℃10min仍保持活⼒,100℃1⼩时⽅被破坏,在⼲燥的⼟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条件
①伤⼝需形成厌氧微环境(重要条件)
②伤⼝窄⽽深(刺伤),有泥⼟或异物污染
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
④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
(⽆侵袭⼒,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完全有赖于病菌所产⽣的外毒素)
2.致病因⼦
(1)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毒素(tetanolysin)
(2)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主要致病物质
1)属神经毒(neurotoxin),蛋⽩质,可被蛋⽩酶破坏,不耐热, 60℃30mins
毒性极强:⼩⿏LD50为0.015 ng,对⼈致死量<1µg
微生物厌氧性细菌
2024/6/21
Inner zone: θ toxin complete
Outer zone: α toxin Incomplete
Nagler: zone of precipitation in egg yolk media;
2024/6/21
• acts as a lecithinase
• diagnosis: Nagler reaction-egg yolk agar
– 生化代谢活跃,分解多种糖、产酸产气,“ 汹涌发酵”,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
酸,使其中的酪蛋白发生凝固,同时产生大 量的气体,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 气势凶猛。 – 根据其主要毒素的抗原性分A、B、C、D、 E5个型,A型为主
腹腔、生殖盆腔、口腔、呼吸道、脑、 败血症
• 病原学检查——厌氧培养与鉴定
2024/6/21
双歧杆菌
2024/6/21
乳酸杆菌
– 及时清创、扩创 – 切除坏死组织——截肢 – 大剂量青霉素 – 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 – 高压氧舱法
2024/6/21
肉毒梭菌
生物学性状 ▪ G+大杆菌,有鞭毛,芽胞椭圆形,粗于菌体
,位于极端,网球拍状菌体 ▪ 严格厌氧,普通平板生长R型菌落,可消化肉
渣,变黑腐败 ▪ 抵抗力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um)
⏹分类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艰难梭菌
⏹无芽孢厌氧菌
厌氧菌的分类
⏹厌氧性细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和繁殖的细菌。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厌氧芽孢梭菌外源创伤性感染
艰难梭菌
厌氧性细菌肉毒梭菌
无芽孢厌氧菌内源性感染
破伤风梭菌(C. tetani)
生物学性状
⏹形态:
☐菌体:细长呈杆状,鞭毛(+周鞭毛),荚膜(-)。
☐芽孢:圆形,位于菌体顶端,细菌呈鼓槌状。
⏹染色性:
☐革兰氏阳性。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严格厌氧。
☐菌落:血平板上形成薄膜状菌落,β溶血。
⏹生化反应:
☐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抵抗力:
☐强,土壤中存活数十年,100度1小时才能杀灭。
菌体及芽孢
致病性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完全有赖于病菌所产生的外毒素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
☐来源:质粒编码。
☐本质:蛋白质,不耐热。
☐结构:
⏹菌体:一条多肽。
⏹释出菌体:轻链(A链)-S-S-重链(B链)。
⏹破伤风溶血毒素
☐对氧敏感,作用不明。
致病机制
肌肉神经接头:重链通过羧基端识别神经肌肉结合点处运动神经元外胞质膜的受体进入细
胞。
↓
运动神经元:毒素和细胞膜形成小泡沿神经元轴突逆行向上到达细胞体。
↓
小泡进入神经末梢,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重链N端介导产生膜转位使轻链进入胞质。
(轻链为锌内肽酶,裂解存储有抑制性神经介质(γ-氨基丁酸)小泡上的膜蛋白特异性太键,使小泡膜蛋白发生改变,从而抑制其释放)
厌氧性细菌-精选文档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主要寄生于人体内,尤其口腔、肠 道、阴道内最多,占正常菌群的90%。 一、致病性: 1、致病物质:荚膜、菌毛、侵袭性酶、内 毒素等。
2、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改变。 (2)菌群失调。 (3)机体免疫力降低。 (4)局部组织厌氧微环境。
三、肉毒梭菌:
1、G+大杆菌,周鞭毛,芽胞椭圆形,大 于菌体横径,位于次极端,呈球拍状。
2、厌氧,在肉渣培养基中使肉渣变黑,有 腐败恶臭。
3、致病因素:
肉毒毒素:外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毒 物。阻断神经肌接头处神经递质Ach的释 放,导致肌肉发生迟缓性麻痹。
4、所致疾病:
(1)肉毒中毒:系食入被肉毒梭菌污染的 豆制品、发酵面制品、肉罐头等引起。 为特殊类型的食物中毒,表现为神经症 状,死亡率极高。
(3)外毒素:12种。 ①α-毒素:卵磷脂酶。 ②κ-毒素:胶原酶。 ③γ-毒素:DNA酶。 ④ μ-毒素:透明质酸酶。 (4)分解糖类产生大量气体,引起气肿, 加重组织坏死。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A型引起。 (3)坏死性肠炎:C型引起。
(三)检查防治: 1、清创、扩创、手术切除坏死组织。 2、多价抗毒素:3~5万单位。 3、大剂量青霉素。 4、高压氧舱治疗。
3、血平板上有双层溶血环,内层为完全 溶血,外层为不完全溶血。
厌氧性细菌
概述
1.概念:厌氧菌是指一大群要求在降低氧压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而
不长的能革在兰含阳有性10球%菌CO、2(杆空菌气和中革含兰阴18性%球氧菌气、)杆的菌固的体总培称养。基表面生
2.分类
根据厌氧的程度可分为2种:
厌氧性细菌
• 掌握 破伤风芽胞梭菌形态染色特点、致病性、特异性防治;产气荚 膜芽胞梭菌形态染色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气性坏疽的发病条件 及防治原则;肉毒芽胞梭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 熟悉 厌氧菌的种类与分布、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厌氧芽胞杆菌属的 共同特点,产气荚膜芽胞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无芽胞厌氧菌的微生 物学检查原则。
庖肉培养基:肉汤混浊,因能产生甲基硫醇,故有腐败
臭味,肉渣开始变黑,部分消化产生少量气体。
•生化反应:不活跃。 无特殊鉴别意义。
•抵抗力:繁殖体抵抗力与一般细菌相似, 芽胞抵抗力很强。对青霉素敏感。
梭
梭
致病性和免疫性
发病条件: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1. 窄而深的伤口,伴有泥土等杂物 混入;
2.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 组织缺血;
分布
1.自然界 厌氧菌的分布广泛,土壤、沼泽、湖泊、 海洋、污水、食物以及人和动物体都有 它的存在。
2.人体 几种重要的厌O2菌种类及其在正常人
厌氧性细菌
四、艰难梭菌
(C.difficile)
概 述
• 人类肠道中 的正常菌群 • 因长期使用 抗生素引起
致病性
• 产生A、B两种毒素,即肠毒素和细胞 毒素 • 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后可引 起内源性感染或院内交叉感染 • 临床表现:假膜性肠炎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概
述
• 属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包括革兰阳性和 革兰阴性的球菌和杆菌 • 在某些特定状态下,这些厌氧菌作为条 件致病菌可导致内源性感染
作用机制
• 膜的转位
–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进 入胞质溶胶
• 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
– A链发挥毒性作用,使储存抑制性神经介质 小泡膜蛋白发生改变,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 γ -氨基丁酸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 抑制失调,造成麻痹性痉挛
二、致病性
所致疾病(破伤风):
• 潜伏期(与感染部位有关) – 可从几天至几周 • 典型的症状 – 苦笑面容 – 角弓反张(持续性背部痉挛) – 呼吸困难(可窒息死亡)
一、主要种类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主要无芽胞 厌氧菌
革兰阴性 杆菌 球菌 类杆菌属 韦 荣 菌 属 (Bacteriodes ) (Veillonella) 普雷沃菌属 (Prevotella) 紫单胞菌属 (Porphyromonas) 梭杆菌属 (Fusobacterium) 革兰阳性 杆菌 丙酸杆菌属 (Propionibacterium) 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 真杆菌属 (Eubacterium) 放线菌属 (Actinomyces) 球菌 消化链球菌属 (Peptostrept ococus)
厌氧性细菌
Clostridium Tetani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lostridium botulinum
Clostridium difficile
破伤风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生物学特性
β -溶血
致病性
感染途径:成人----------创口
新生儿-------脐带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 根据能否形成芽孢将厌氧菌分为 厌氧芽孢梭菌 无芽孢厌氧杆菌 无芽孢厌氧菌 无芽孢厌氧球菌
厌氧芽胞梭菌
• 一群专性厌氧、革兰阳性的粗大杆菌 • 特点 – 革兰阳性 – 专性厌氧 – 形成芽胞,细菌膨胀呈梭形 – 外毒素致病 –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 致病菌
致病机制
微生物学检查法
• 临床诊断主要结合创伤史和特有体征
• 微生物学检查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防治原则
破伤风一旦发病,治疗困难,应以预防为主。 预防: (1)非特异性预防:正确处理伤口及清创,防 止厌氧微环境的形成,是重要的非特异性预防 措施。 (2)特异性预防: 1)人工自动免疫:注射类毒素 目前我国采取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类毒素三 联疫苗(DPT)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 + + + + ± ± + t
厌氧性细菌
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
分类:1、有芽胞厌氧菌:代表菌破伤风杆菌;2、无芽胞厌氧菌:肠道优势菌
厌氧菌感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1、普遍性:口腔、阴道和泌尿生殖道20-28%;创伤感染88%;败血症20%
2、重要性:过去忽略厌氧菌的检验,目前发生厌氧菌是感
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
感染的原因:1、组织氧张力或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2、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消耗O2、提供营养物质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一节厌氧芽孢梭菌
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菌体细长呈杆状,有周身鞭毛。芽孢呈球形,位于菌体顶端,直径比
菌体宽,使菌体呈鼓槌状,是本菌的典型形态特征。G+
2、培养特性:专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
葡萄糖培养基
疱肉培养基(不饱和脂肪酸吸收氧,氨基酸还原作用,氧化还原电势低)二、传染方式:伤口(缺血或坏死组织多者)
局部伤口
致病机制:外毒素—————→末梢神经轴索→脊髓前角和延髓脑干组织→封闭抑制性突触→
阻止了上、下神经元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伸、屈肌同时强烈收缩三、破伤风特有症状:1、苦笑面容;2、牙关紧闭;3、角弓反张;4、呼吸肌痉挛、窒息、
死亡
四、防治原则:1、人工自动免疫:类毒素——白百破
2、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T.A.T)
厌氧菌ppt课件
厌氧罐培养法
本法类型较多,但都不外乎用一个可严密 封闭的罐子,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造成无氧环 境。
常用方法有冷触媒法和抽气换气法、钢末 法等。
冷触媒法、钢末法较为简便、安全;抽气 换气法比较可靠。
图1-3 厌氧罐法
以上介绍的厌氧罐培养法,都应用厌氧 指示剂检查其罐内是否为无氧状态,一般 使用美蓝指示剂,无氧为白色,有氧为蓝 色。
• 卵黄平板(EYA)— 用于选择产气荚膜梭菌 。
• CCFA培养基—选择艰难梭菌。 • 乳酸钠培养基—选择韦荣球菌。 • 改良FM培养基—选择梭杆菌。 • BS培养基—选择双歧杆菌等。 • 几乎所有的厌氧菌都有其专用的选择性
培养基。
• 其他适用于需氧和微需氧菌生长的培养
基等。
以上厌氧培养在接种标本前必须处于无 氧状态,所以各种琼脂平板要求当天配制或 放在充以CO2的容器内,置于4℃冰箱保存, 限在1~2d内用完。
厌氧菌感染的条件 厌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
1. 厌氧菌感染的条件
(1)局部组织血供障碍(内伤) (2)皮肤黏膜屏障破坏(外伤) (3)各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 (4)菌群失调(药物)
2. 厌氧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指征
凡有下列情况者应怀疑有厌氧菌感染:
(1)感染组织局部产生大量气体,造成组织肿 胀和坏死,皮下有捻发音,是产气荚膜梭菌所 引起感染的特征。
厌氧细菌分类
厌氧细菌分类
厌氧细菌可以根据其生物化学特征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根据细菌的代谢途径和结构特征,厌氧细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氧顶呼吸厌氧细菌:这类细菌需要氧气来进行呼吸作用,但在缺氧条件下可以利用其他电子受体代替氧气,如硝酸盐(NO3-)或二氧化碳(CO2)等。常见的属于这一类的厌氧细菌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发酵菌属(Fermentimonas)等。
2.厌氧呼吸厌氧细菌:这类细菌在缺氧条件下通过使用细胞内的无机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呼吸作用。常见的属于这一类的厌氧细菌包括硫酸盐还原菌属(Desulfovibrio)和乙酸菌属(Acetobacterium)等。
3.发酵厌氧细菌:这类细菌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进行发酵产生能量。它们通常能够产生一系列有机酸、气体和醇类化合物。常见的属于这一类的厌氧细菌包括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丙酸菌属(Propionibacterium)等。
此外,厌氧细菌还可以根据其对氧分压的需求分为以下几类:
1.严厌氧菌:绝对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厌氧细菌。
2.微厌氧菌:需要极低的氧气浓度才能生长的厌氧细菌。
3.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也能生长,但在缺氧条件下更适合生长的厌氧细菌。
厌氧性细菌
• 直接涂片镜检 • 分离培养与鉴定
四、防治原则
• 破坏其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 合理使用抗生素
球菌
类杆菌属
韦荣菌属
(Bacteriodes) (Veillonella)
普雷沃菌属
(Prevotella)
紫单胞菌属
(Porphyromonas)
梭杆菌属
(Fusobacterium)
革兰阳性
杆菌
球菌
丙酸杆菌属
消化链球菌属
(Propionibacterium) (Peptostreptococus)
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
真杆菌属
(Eubacterium)
放线菌属
(Actinomyces)
革兰阴性厌氧杆菌
• 类杆菌属
• 脆弱类杆菌(B.fragilis):临床上最常见
的无芽胞厌氧菌分离株 • 呈多型性形态,有荚膜 • 类杆菌有典型的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但
其脂多糖无内毒素活性
(二)致病物质
• α毒素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 β、ε、ι毒素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和次要毒素及其分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bligate (strict) anaerobes
• • • • no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氧化磷酸化 fermentation killed by oxygen lack certain enzymes – superoxide dismutase * O2-+2H+ H2O2 – catalase * H2O2 H20 + O2 – peroxidase * H2O2 H20 /NAD to NADH
Without treatment death occurs within 2 days
debridement 清创 effective antibiotic therapy anti-toxin
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疾病
• 食物中毒
– – – – 由产肠毒素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感染方式:食入污染食物 腹痛、腹胀、水样腹泻、血便; 无热、无恶心呕吐,可自愈,严重者可致死
所致疾病
• 坏死性肠炎
– – – – – 儿童,食入污染食物 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β毒素引起肠道运动神经麻痹和坏死 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 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病死率40%
微生物学检查法
• 直接涂片镜检
– – – – 深部创口取材涂片 革兰阳性大杆菌,有荚膜 白细胞甚少且伴有其它杂菌 早期诊断能避免病人最终截肢或死亡
所致疾病
• 创伤肉毒中毒
– 感染产生的毒素经吸收而出现中毒症状 – 潜伏期长,发病率低
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
– – – – 食物中毒患者 婴儿肉毒病患者 粪便、食物等标本可先100°C加热1小时 毒素检查
Treatment
• anti-toxin • antibiotic therapy (if infection)
+ ± + -
+ + ± + + + + + + 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μ (mu) 透明质酸酶 ± ν (nu) DNA 酶 ± 神经氨酸酶 改变神经节苷脂受体 + 其它 肠毒素 肠毒素、细胞毒素 + + 大多菌株产生;± 某些菌株产生;-不产生;nt 未研究
革兰阳性厌氧球菌
• 消化链球菌属,在临床厌氧菌分离株中, 仅次于脆弱类杆菌 • 主要寄居于阴道 • 常因女性生殖道感染而引起厌氧菌菌血症, 占1%
Botulism肉毒病
• food poisoning食物中毒 – rare – fatal
• inadequately sterilized canned food罐头、腊肉、
发酵食品等被肉毒梭菌污染 • not an infection不是一种感染,单纯性毒素中毒
– 临床表现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主要为运动神经末稍麻痹
Clostridium tetani
spore vegetative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染色
– 菌体细长,有周身鞭毛、无荚膜 – 形成芽胞后,使细菌呈鼓槌状 – 革兰染色阳性
生物学性状
• 抵抗力
–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致病条件
•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感染条件)
–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 – 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 缺血 –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MAJOR POINTS
Overview of anaerobic bacteriology Anaerobic spore formers (clostridia)
厌氧芽胞梭菌属
Anaerobic non-spore formers
无芽胞厌氧菌
– environment (e.g. soil)
• exogenous
ANAEROBIC SPORE-FORMERS (CLOSTRIDIUM)厌氧芽胞梭菌属
• Gram-positive rods – human intestine – soil
一、破伤风梭菌
(C.tetani)
A severe case of tetanus. muscles, back and legs are rigid muscle spasms can break bones can be fatal (e.g respiratory failure)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主要无芽胞厌氧菌 P189
革兰阴性厌氧杆菌
• 类杆菌属 • 脆弱类杆菌(B.fragilis):临床上最常见的无 芽胞厌氧菌分离株 • 呈多型性形态,有荚膜 • 类杆菌有典型的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但其 脂多糖无内毒素活性
革兰阴性厌氧球菌
• 有3个属,其中韦荣菌属最重要 • 咽喉部主要厌氧菌,常为混合感染菌之一
Tetanospasmin破伤风痉挛毒素
• 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的 亲和力 • 毒素与中枢神经组织结合非常牢固,一旦 结合即非抗毒素所能中和
Vaccination
• infant出生3个月初种,6周后及6个月加强 • DPT (diphtheria, pertussis, tetanus) • tetanus toxoid破伤风类毒素 – antigenic – no exotoxic activity –随访,10年之后加强 –老年人及特殊工作环境者:加强
Vaccination & Treatment
1 对可疑外伤病人: (1)及时、正确清创,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2)立即注射tetanus antitoxin TAT破伤风抗毒素------紧急 预防 (3)类毒素--主动免疫 2 对已发病者: (1)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 (2)抗生素
二、 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 Non-invasive非侵袭性,局部繁殖
Tetanospasmin破伤风痉挛毒素
• disseminates systemically吸收、进入神经 系统 • 结合神经节苷脂受体 • 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γ-氨基丁酸 的释放 • 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使屈肌、伸 肌同时强烈收缩,骨骼肌强直痉挛 • 造成松弛性麻痹
所致疾病
• 潜伏期
– 可从几天至几周
• 典型的症状
– 牙关紧闭、苦笑面容 – 角弓反张 – 其它
破伤风患者
免疫性
• 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抗毒素 发挥中和作用 • 对已与受体结合的毒素无作用 • 一般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法
• 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致病物质
• 肠毒素
– – – – – 由A、C、D型菌产生,在芽孢形成过程中释放 不耐热的蛋白质,100°C瞬时被破坏 在结肠经胰酶作用后,其毒力能增加3倍 整段肽链嵌入细胞膜,破坏膜离子运输功能 可作为超抗原
所致疾病
•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
– 产气荚膜梭菌占60%-90% – 战伤、大面积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损伤等伴有 创口污染 – 卵磷脂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DNA酶等毒 素的分解破坏作用,造成组织气肿及坏死 – 局部表现:组织坏死、水气肿捻发音 – 全身状况:全身中毒症状 – 内源性感染:肠穿孔等引起
Therapy
• discontinuation of initial antibiotic (e.g. ampicillin)
• specific antibiotic therapy (e.g. vancomycin)
无芽胞厌氧菌
概述
• 一群厌氧生长的细菌,包括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 的球菌和杆菌 • 属人体内的正常菌群,体内分布广泛 • 在某些特定状态下,这些厌氧菌作为条件致病菌 可导致内源性感染
致病物质
• α毒素(卵磷脂酶)
– 以A型产生量最大 – 分解细胞膜上磷脂和蛋白形成的复合物,造 成细胞溶解,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 凝集形成血栓、心功能受损、休克 –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 β、ε、ι毒素
– β毒素由B、C型菌产生; ε毒素由D型菌产生; ι毒素由E型菌产生 –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防治原则
•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提高防范意识
Botulinum toxin
• Bioterrorism
– not an infection – resembles a chemical attack
C. difficile 艰难梭菌
• After antibiotic use • intestinal normal flora – greatly decreased • colonization occurs • enterotoxin secreted • pseudomembanous colitis假膜性肠炎
分型
• 根据4种主要毒素(α、β、ε、ι)的抗原性 不同,可分为5个血清型 •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和C型
致病性
致病物质
• 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12种外毒素,有些外 毒素即为胞外酶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和次要毒素及其分型
毒素 主要毒素 α (alpha) β (beta) ε (epsilon) ι (iota) 次要毒素 δ (delta) θ (theta) κ (kappa) λ (lambda) 生物学作用 A 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 溶血和坏死作用 坏死作用 增加胃肠壁通透性 坏死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 溶血素 溶血素,细胞毒素 胶原酶、明胶酶、坏死作用 蛋白酶 毒素分型 B C D E
–diminishes O2 supply further减少氧供 – aids growth of obligate anaerobes有助厌氧菌生长
Endogenous versus exogenous infection
• Two sources
– normal human flora
• endogenous
(C.perfringens )
生物学性状
产气荚膜梭菌
形态与染色
• • • • 两端几乎平切的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不大于菌体 无鞭毛 在体内有明显的荚膜
培养特性
• • • • 血琼脂平板上,双层溶血环 蛋黄琼脂平板上,有Nagler反应现象 庖肉培养基中,大量产气,肉渣呈淡红色 牛奶培养基中,可出现“汹涌发酵” (stormy fermentation)
*limited blood/O2 局部缺血缺氧
• no growth – healthy tissues
*high O2 content
Polymicrobic anaerobic infection
• Simultaneous infection with facultative anaerobe
Botulinum toxin肉毒毒素
• 肉毒毒素毒性最强(对人致死量为0.1µg)
– 消化道吸收 – 功能和致病机制:阻止胆碱神经末梢释放乙酰 胆碱,影响冲动传递,致肌肉麻痹(乏力、头
痛—眼肌、咽肌、膈肌麻痹:复视、斜视、眼睑下 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所致疾病
• 婴儿肉毒病
– 常见 – 感染者以1岁以内的婴儿居多,为细菌芽胞 直接感染食品 – 症状与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类似,最先引人注 意的症状是便闭,吸乳、啼哭无力。 – 婴儿肉毒病死亡率不高(1%~2%)
微生物学检查法
• 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
– 接种血平板或庖肉培养基,镜检及生化反 应鉴定 – 取细菌培养液0.5~1ml静脉注射小鼠,进行 动物实验 – 如怀疑产气荚膜梭菌性食物中毒,在发病 后一日内,检出大于105病菌/克食品或106 病菌/克粪便可确立诊断
C. botulinum
生物学特性
• 革兰阳性粗短杆菌 • 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 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 根据肉毒毒素的抗原性分A~G 8个型,各型毒素 只能被同型抗毒素中和 • 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分钟即可被破坏
Polymicrobic anaerobic infection
• Many species in human flora • Many grow simultaneously - opportunistic conditions • opportunistic growth –injured t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