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ppt课件四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三节课
![《中庸之道》三节课](https://img.taocdn.com/s3/m/e2ee873665ce05087732131d.png)
刘文典抓起来,并扬言要枪毙他,此事在当时的教育界震动很大,
安庆最大难中的学是生“还举中行行了”示,威,这后是经一蔡种元高培度力保修,养才。将简他单释地放。说", 就其是实“,当无狂待则今人狂追,述当痛狷缅则,狷事件”发。生该当进日取,时刘文,典奋已发因向之上暴得
大名的。斗譬志如就,表鲁现迅讽出刺来当,局该,有即所以刘不文为典时"不,肯也称可呼以蒋退介缩石为保'守主。席 '而有被时关候押多我日们"可为案以例判;断胡适,也但写对文自章己说的:刘行文为典控"因制语不言了上顶,撞这"被 拘禁就,是其中家行人的朋困友"难只。能求情而不能控告(蒋介石),这是人治,不
【中仁】 13.24章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政治家会煽动群众,商人会诱惑群众。煽动诱惑下的群众 是洪水猛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知识分子不应跟着起哄。
民主的原则是从众。但群众也是人,不是神。 舆论是民意,民意是大杂烩。众口铄金的谣言,千夫所指 的毁谤,也一样是舆论。孔子不迷信。
“中庸“之乡人道””,是指乡以党中邻道里。行古事代,的群不众走关极系主端要,是主邻里张关系。 “乡过亲犹们不说谁及好”就,好,恰乡如亲其们说分谁。坏其就坏中。道他以们的儒眼家睛的,未人必道雪 主亮义。和群社众的会评公价正,古为代原叫则舆论。。舆论一律,就是是非标准吗?
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调配使味道适中), 济(增加,添加)其不及,以泄(减少)其过(过分, 过重),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进言 指出)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 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犯,违背),
民无争心。 和而不同 不以人废言
——《晏子论和与同》
这及“就)和是(”李中泽国是厚的“《辩论中证语法今”读(实》中)践庸、的和结、度果、过犹不
安庆最大难中的学是生“还举中行行了”示,威,这后是经一蔡种元高培度力保修,养才。将简他单释地放。说", 就其是实“,当无狂待则今人狂追,述当痛狷缅则,狷事件”发。生该当进日取,时刘文,典奋已发因向之上暴得
大名的。斗譬志如就,表鲁现迅讽出刺来当,局该,有即所以刘不文为典时"不,肯也称可呼以蒋退介缩石为保'守主。席 '而有被时关候押多我日们"可为案以例判;断胡适,也但写对文自章己说的:刘行文为典控"因制语不言了上顶,撞这"被 拘禁就,是其中家行人的朋困友"难只。能求情而不能控告(蒋介石),这是人治,不
【中仁】 13.24章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政治家会煽动群众,商人会诱惑群众。煽动诱惑下的群众 是洪水猛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知识分子不应跟着起哄。
民主的原则是从众。但群众也是人,不是神。 舆论是民意,民意是大杂烩。众口铄金的谣言,千夫所指 的毁谤,也一样是舆论。孔子不迷信。
“中庸“之乡人道””,是指乡以党中邻道里。行古事代,的群不众走关极系主端要,是主邻里张关系。 “乡过亲犹们不说谁及好”就,好,恰乡如亲其们说分谁。坏其就坏中。道他以们的儒眼家睛的,未人必道雪 主亮义。和群社众的会评公价正,古为代原叫则舆论。。舆论一律,就是是非标准吗?
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调配使味道适中), 济(增加,添加)其不及,以泄(减少)其过(过分, 过重),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进言 指出)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 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犯,违背),
民无争心。 和而不同 不以人废言
——《晏子论和与同》
这及“就)和是(”李中泽国是厚的“《辩论中证语法今”读(实》中)践庸、的和结、度果、过犹不
《中庸之道》(使用)
![《中庸之道》(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300580731ed9ad51f01df24c.png)
“通权达变”
第6章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和而不同”
第 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第 8章
“爱憎分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 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 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 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 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 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 解矛盾。
第1章:中庸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德也,其至( 达到极点 ) 矣乎!民鲜( 少 )久矣。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活鱼)者,鲜矣 (少) 葬鲜者自西门 (夭折,早死)
何谓中庸 ?-释义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11•16)
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 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 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 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 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 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e515cac0d0d233d4b14e69cc.png)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 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 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 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 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 之道”的特点:“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 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在《中庸》的体系中,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性的完善,是人的道 德的延伸和扩张。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理想,从内容来说,就是人的 道德的实现过程,而从理论过程来说,又回到了本体的规定:“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它的指向并不是人在天地万物之外去作为,去改造、 塑造天地自然的形象,而是人作为具有完善的本性,即具有天地之 性的一员在天地万物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根 本意义在于肯定客观世界的自在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的统一,从 而肯定经由个体修养而达到主观精神的高扬,肯定人的至上和永恒 的价值。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b1a25601ba1aa8114431d980.png)
“中”决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 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中 恰如其分 总结出来的合乎客观规律、恰如其分的最 佳点。
思考
2、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 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 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不是 中庸也有好恶。好好先生即乡原,是孔子深恶痛 绝的人。 真正的中庸是在礼的节制下,人的气质德行作风 都不偏于任何一方,让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 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小结
何谓中庸 ?-释义
↓
中庸如何?-原则
↓
如何中庸 ?-内涵
万人丛中一握手, 使我衣袖三年香。
——龚自珍
思考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把各种不同 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 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 起。(《现代汉语词典》P1727)
第5章
“义”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2)
“礼”
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 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 者。”(17•24)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 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 亦以命禹。”
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美德。之所以是 一种美德,就在于“中庸”是道德修养和处理 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之道,叫人 们牢牢把握住保持事物质的那个“度”,不偏 向任何极端,而是追求对立两端的统一和中和, 不使事物的性质走向其反面。中庸之道用以指 导修身,则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中正,性情和谐 不乖戾。用以指导处理事情,则把握宽严适度, 做到恰到好处,如处理人际关系,考虑各方面 的利益,不偏袒一方,也不鄙弃一方,更不激 化矛盾。
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a7f66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7.png)
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平衡发展
中庸之道在个人成长中提倡平衡 发展,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
也注重品德修养的提升。
适度自我
中庸之道要求个人适度自我,既不 过分自负也不过分自卑,以平和的 心态面对自我和他人。
稳健决策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在决策时应稳健 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盲目冒险或过 于保守,以实现个人发展的稳定和 持续。
全面与均衡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全面 发展自己,均衡提升各项能力。在追 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注重身心健 康、家庭生活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平 衡发展。
案例三:个人成长中的中庸之道
总结词
自我管理与调节
详细描述
个人成长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学会自我管理与调节。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保持冷 静和理性,不因一时的得失而过于激动或消极。同时,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
在人际交往中,诚信原则要求我 们遵守承诺、言行一致、不欺骗 、不隐瞒,建立互信互惠的人际
关系。
03
CATALOGUE
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01
02
03
尊重他人
中庸之道提倡尊重他人, 不偏激、不极端,以平和 的心态与他人交往,避免 人际冲突。
适度妥协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 之道鼓励适度妥协,以实 现双方利益的平衡,促进 和谐共处。
总结词
权衡与取舍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要求在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时,能 够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取舍。在处理内部矛盾、协调部 门利益以及平衡短期与长期目标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出符合企业整体利益的决策。
总结词
适度与有度
详细描述
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强调做事要适度,掌握好分寸。在 管理员工、制定考核标准、分配资源等方面,应把握好尺 度,避免过犹不及。同时,要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定力,不 因外界压力而盲目跟风或过于保守。
中庸之道课件 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fa0300ba0d4a7303763a09.png)
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
了。没过多久,送地毯的人就被秦桧
除掉了。
第十九页,共55页。
(11?16)
?“过犹不及(guò yóu bù jí)”的
交往(jiāowǎng)中过分的热情与
对待一样会使心灵(xīnlíng)窒息。 过分的渲染与毫不声张一样会无
甚收效。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 人专制一样会没有进步 ……
乎?”“恶徼以为(知y者ǐw,éi恶) 不 孙以为
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恶1:wù,厌恶。 恶2:è,坏处。 以为:把……当作。
孙:同“逊”,谦逊。
第四十页,共55页。
(17?24)
儒家(Rújiā)讲仁者爱人,那么
孔子(kǒnɡ zǐ)和子贡为什么还有
多讨厌(tǎo yàn)的人呢?
第四十一页,共55页。
国君与臣子(chénzǐ)的关系也是这样。国
为可行而其中(qízhōng)有不可行的,臣子
中的不可行(kěxíng),正是促成国君认为可 国君认为不可行的,而臣子指出其中可
行的,去掉不可行的,所以政治清平而
不相抵触,百姓没有争夺之心,…… 现
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
他也说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他也 说不可行。如果用水去调剂水,谁去吃
? 政通人和 (政治)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第四十四页,共55页。
(13?23)
子曰:“君子(和jū而nz不ǐ)同,小
人同而不和。”
和:不同(bù tónɡ)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
各方面之间彼此(bǐcǐ)不同。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
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第四十五页,共55页。
《中庸之道》课件01
![《中庸之道》课件01](https://img.taocdn.com/s3/m/62bb76b57fd5360cba1adbda.png)
3
《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 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 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13
和之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孙钦善:礼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别差异,但是片面强调差别,又容易 离心离德甚至分崩离析。因此儒家的礼治观点总是想让人们在等级 森严的前提下和睦相处,因此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李零: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和不 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正的平等只是理想, 古人叫“大同”。孔子也梦想大同,但他知道,礼是大同讲不成了 才讲。所以他讲“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李泽厚:庸,用也。“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 平常的生活中建立人间正道和不朽原则,此“人道”,亦 “天道”。 李零:中庸之道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 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
7
行之中庸——
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钱穆:今日仕则过门不入,明日隐则箪瓢陋巷,无可无不可, 即义与之比。 在君子的行为上,中庸体现为既不要求他人与自己意见绝 对同一,又有独立见解,即待人处事中兼收并蓄。因此,“中行者”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正直而又 与人合作,能够实现节度精神与兼容精神的统一。
《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 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 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13
和之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孙钦善:礼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别差异,但是片面强调差别,又容易 离心离德甚至分崩离析。因此儒家的礼治观点总是想让人们在等级 森严的前提下和睦相处,因此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李零: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和不 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正的平等只是理想, 古人叫“大同”。孔子也梦想大同,但他知道,礼是大同讲不成了 才讲。所以他讲“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李泽厚:庸,用也。“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 平常的生活中建立人间正道和不朽原则,此“人道”,亦 “天道”。 李零:中庸之道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 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
7
行之中庸——
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钱穆:今日仕则过门不入,明日隐则箪瓢陋巷,无可无不可, 即义与之比。 在君子的行为上,中庸体现为既不要求他人与自己意见绝 对同一,又有独立见解,即待人处事中兼收并蓄。因此,“中行者”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正直而又 与人合作,能够实现节度精神与兼容精神的统一。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5edb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4.png)
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 间寻找平衡,制定可持续发展 的政策。
教育体制
教育机构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之间找到平衡,提 供全面的教育。
中庸之道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 帮助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 指导个人实现全面的发展 • 解决复杂问题和冲突
局限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妥协和模糊 • 需要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中灵活运用 • 对个体的道德和品德要求较高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ppt
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平衡和和谐的哲学思想,通过寻找中间道路来引导人们 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定义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度来处理各种 对立面,以达到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中庸之道的意义
中庸之道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寻找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观念和行为,以 达到和谐、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结论
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思想方法,可以引导个人和社会寻找平衡和和 谐,实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中庸之道的应用领域
领导力
中庸之道可以引导领导者在管理团队和决策过程中寻找平衡,平衡各种需求和利益。
个人发展
中庸之道可以指导个人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找到平衡,追求健康、成功和幸福。
家庭关系
中庸之道可以应用于家庭关系,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稳定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中庸之道的实际案例
企业管理
国家政策
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员 工福利和公司利润之间的平衡。
中庸思想的核心思想
1 平衡
2 中立
中庸思想强调平衡,追求在各种对立概念 之间找到中间的道路,避免过度和不足。
中庸思想鼓励保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一方, 以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情况和冲突。
《中庸之道》优秀ppt课件
![《中庸之道》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4d362df90f76c660371a73.png)
爱憎分明!
最新版整理ppt
7
二、中庸如何?-原则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8
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
第8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最新版整理ppt
6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最新版整理ppt
4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 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最新版整理ppt
5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 不善者恶之。”(13•2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最新版整理ppt
10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中庸”?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 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把头发都读 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但是 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好 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 己的生命。 ------于丹《论语心得》
高二语文(《中庸》节选) 优秀 PPT课件 图文
![高二语文(《中庸》节选) 优秀 PPT课件 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96fff16529647d2628521d.png)
•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慎其独也。
参考译文① 因此品德高尚的
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 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幽 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出现,但 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 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 露的了。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 小心。
参考译文⑦ 诚是上天赋予的道理,而
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诚的人,不用 努力就能符合“诚”,自然而然就符合天 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达到“诚”的 人,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广 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 晰地辨识,坚定地履行。
⑦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 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 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参考译文⑦ 别人一遍就行了,我
即使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十遍就行了, 我即使一千遍也要做好。如果能够用这样 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使愚昧的人 必能变成聪明的人,即使柔弱的人必能变 成刚强的人。
一、“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 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 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 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 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 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 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依次 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二、《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两篇文章中 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 们所说的道理。
中庸之道ppt1 语文版
![中庸之道ppt1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a05db9d0d233d4b14e6960.png)
中 庸 之 道
浙江省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 欧阳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面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 · 为政》 ) 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2、【问题】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 内容,概括说明“和”。
【明确】“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 华文化。 家和万事兴(家庭) 协和万邦(外交)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事业) 政通人和(政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战争)
3、【问题】请一位同学解释“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明确】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 只有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才算得上真正 的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大意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 误的意见,一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 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 的意见。
浙江省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 欧阳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面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 · 为政》 ) 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2、【问题】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 内容,概括说明“和”。
【明确】“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 华文化。 家和万事兴(家庭) 协和万邦(外交)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事业) 政通人和(政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战争)
3、【问题】请一位同学解释“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明确】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 只有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才算得上真正 的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大意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 误的意见,一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 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 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 只有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才算得上真正 的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大意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 误的意见,一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 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 的意见。
材料:齐侯至自田,晏子待于遄台,子犹驰而 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 同异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三、探究文本
1.“中”德
(1)结合译文,自读6.29部分,学生 质疑,教师释疑
中庸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德 也,其至[达到极点]矣乎!民鲜[少]久矣。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活鱼
芳草鲜美:
鲜艳
好犯上者,鲜矣: 少
葬鲜者自西门: 夭折、早死
(2)探讨 :“民鲜久矣”的原因
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探讨
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 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 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 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 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 心。…今据不 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 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 能食之?若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3.“中”礼
重点字词及译文
先王之道,斯[这]为美,小大由[遵循]之。 有所不行:知和[和谐]而和[求和],不以 [用]礼节[节制]之,亦不可行也。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 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朱光潜) 3、“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流而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乐者,天 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
【问题】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 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明确】把握中庸之道关键两个词:秩序与 和谐。庸,规律,常也。规律,法则不可变, 传统道德不可变,秩序与和谐是自然适行的 大准则,也是人类社会适行的大准则,而秩 序就是礼的基本精神,和谐就是乐的基本精 神。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 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 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 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 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 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 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 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 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
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得奖者,在法国巴黎 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发 出了共同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4、“中”和
1、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 自然言:。“天地以和顺为性”。(《周易外传·说
卦》) 交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 语》) 修身:“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齐家:“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吕氏春 秋·大乐》) 经营:“利者,义之和也”。(《周易·乾·文言 传》)
2、【问题】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 内容,概括说明“和”。
【明确】“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 华文化。 家和万事兴(家庭) 协和万邦(外交)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事业) 政通人和(政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战争)
3、【问题】请一位同学解释“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传·昭公二十年》)
(4)【问题】说说晏子的“和”与 “同”。 【明确】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 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既强调君王意见 的主导性,又要求臣子敢于发表不同意 见,以避免单一、绝对化。不是无原则 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 方的协调与和谐。
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
6.29章:中庸做为一种道德,老百
姓已经缺少他很久了。 11.16章: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 狂。 4.10章:君子亲近义。 13.21章:指出“狂”“狷”两种对 立的性格。 1.12章:要以和谐,中正为贵。 13.23章:为君子小人下了一个定义。
(5)【问题】孔子的“和同之辨”与 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 理由。
【明确】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晏子的“和同之辨” 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孔子立论出发点是 君子和小人,而非君与臣,从政治哲学发展为 伦理学或处世哲学,更具有普遍性。第二,孔 子所谓和而不同作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不 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级的意见,能提出不 的意见,以丰富和发展他人的意见。二,能兼 容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下级的意见,不求他人意 见与自己完全一致。而相对立的“同而不和” 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 级意见,只说相同的意见;二是只允许自己一 个人发表意见,而不允许他人发表不同的意见。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办事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臣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 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聪明而狡猾的秦 桧想到,他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 密室中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 下了。没过多久,送地毯的人就被秦桧除掉了。
(4)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 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路》)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尚书·吕 刑》)
【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 易一事,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②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 由于“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 从伦理学角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 治者利益过度张扬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 矣”。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从“中政”到“中 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不断创造丰富“中”的内涵。从政治学角度 看,“爱人”根本要求是统治者必须考虑到民 众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 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
二、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民鲜久矣( ) 狂( ) 狷( ) 讪( ) 徼( ) 讦( ) 原( )
Xiǎn Kuáng juàn shàn jiāo jié
yuàn
2、大意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 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
(7)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 以“小人”而不是以“乡原”来做陪衬?
【明确】“乡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欺骗 性,孔子说他是德贼,意即“乡原”乃道 德的盗窃犯,是一枝射向仁德的“暗箭”, 以此来陪衬“君子”,不足以彰显“君子” 人格的风范和特征。而小人缺点明显,易 分辨,是射向仁德的“明枪”,以“小人” 陪衬“君子”,更能起到强烈的道德警示 作用,在孔子眼中,“小人”尚有可取之 处,求真君子固然难,求真小人也不易, 惟独伪君子易找。
2.“中”行
(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 漠)也,义之与[和]比
(2)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
【明确】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好的。
(3)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过犹不及的例子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提到东汉末 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 一律就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 “好好先生”的绰号。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 圆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13.24章:好人能让好 人喜欢,让坏人厌恶。 17.13章:对不讲原则 的人的深恶痛决。
17.24章:对不合“仁” 的行为的憎恶。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 搞平均主义?
【明确】 孔子明明白白地把中庸与平均主义 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也决不 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之“中”是一个动态 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 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 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如果把秤锤 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秤杆只能添乱而无用 处。
恶[憎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阻塞不 通]。恶徼[强取、掠夺]以为知者,恶不孙 [通“逊”,谦逊]以为勇者,恶讦[揭发别 人隐私或过错]以为直者。
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 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群体内心和谐 与团结力。”(宗白华)
【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 会使心灵窒息。教育中过分的渲染与毫不声张 一样会无甚收效。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 制一样会没有进步…… 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 有独立的空间。
材料:齐侯至自田,晏子待于遄台,子犹驰而 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 同异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三、探究文本
1.“中”德
(1)结合译文,自读6.29部分,学生 质疑,教师释疑
中庸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德 也,其至[达到极点]矣乎!民鲜[少]久矣。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活鱼
芳草鲜美:
鲜艳
好犯上者,鲜矣: 少
葬鲜者自西门: 夭折、早死
(2)探讨 :“民鲜久矣”的原因
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探讨
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 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 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 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 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 心。…今据不 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 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 能食之?若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3.“中”礼
重点字词及译文
先王之道,斯[这]为美,小大由[遵循]之。 有所不行:知和[和谐]而和[求和],不以 [用]礼节[节制]之,亦不可行也。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 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朱光潜) 3、“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流而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乐者,天 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
【问题】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 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明确】把握中庸之道关键两个词:秩序与 和谐。庸,规律,常也。规律,法则不可变, 传统道德不可变,秩序与和谐是自然适行的 大准则,也是人类社会适行的大准则,而秩 序就是礼的基本精神,和谐就是乐的基本精 神。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 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 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 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 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 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 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 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 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
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得奖者,在法国巴黎 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发 出了共同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4、“中”和
1、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 自然言:。“天地以和顺为性”。(《周易外传·说
卦》) 交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 语》) 修身:“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齐家:“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吕氏春 秋·大乐》) 经营:“利者,义之和也”。(《周易·乾·文言 传》)
2、【问题】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 内容,概括说明“和”。
【明确】“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 华文化。 家和万事兴(家庭) 协和万邦(外交)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事业) 政通人和(政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战争)
3、【问题】请一位同学解释“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传·昭公二十年》)
(4)【问题】说说晏子的“和”与 “同”。 【明确】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 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既强调君王意见 的主导性,又要求臣子敢于发表不同意 见,以避免单一、绝对化。不是无原则 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 方的协调与和谐。
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
6.29章:中庸做为一种道德,老百
姓已经缺少他很久了。 11.16章: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 狂。 4.10章:君子亲近义。 13.21章:指出“狂”“狷”两种对 立的性格。 1.12章:要以和谐,中正为贵。 13.23章:为君子小人下了一个定义。
(5)【问题】孔子的“和同之辨”与 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 理由。
【明确】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晏子的“和同之辨” 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孔子立论出发点是 君子和小人,而非君与臣,从政治哲学发展为 伦理学或处世哲学,更具有普遍性。第二,孔 子所谓和而不同作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不 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级的意见,能提出不 的意见,以丰富和发展他人的意见。二,能兼 容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下级的意见,不求他人意 见与自己完全一致。而相对立的“同而不和” 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 级意见,只说相同的意见;二是只允许自己一 个人发表意见,而不允许他人发表不同的意见。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办事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臣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 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聪明而狡猾的秦 桧想到,他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 密室中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 下了。没过多久,送地毯的人就被秦桧除掉了。
(4)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 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路》)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尚书·吕 刑》)
【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 易一事,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②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 由于“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 从伦理学角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 治者利益过度张扬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 矣”。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从“中政”到“中 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不断创造丰富“中”的内涵。从政治学角度 看,“爱人”根本要求是统治者必须考虑到民 众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 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
二、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民鲜久矣( ) 狂( ) 狷( ) 讪( ) 徼( ) 讦( ) 原( )
Xiǎn Kuáng juàn shàn jiāo jié
yuàn
2、大意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 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
(7)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 以“小人”而不是以“乡原”来做陪衬?
【明确】“乡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欺骗 性,孔子说他是德贼,意即“乡原”乃道 德的盗窃犯,是一枝射向仁德的“暗箭”, 以此来陪衬“君子”,不足以彰显“君子” 人格的风范和特征。而小人缺点明显,易 分辨,是射向仁德的“明枪”,以“小人” 陪衬“君子”,更能起到强烈的道德警示 作用,在孔子眼中,“小人”尚有可取之 处,求真君子固然难,求真小人也不易, 惟独伪君子易找。
2.“中”行
(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 漠)也,义之与[和]比
(2)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
【明确】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好的。
(3)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过犹不及的例子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提到东汉末 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 一律就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 “好好先生”的绰号。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 圆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13.24章:好人能让好 人喜欢,让坏人厌恶。 17.13章:对不讲原则 的人的深恶痛决。
17.24章:对不合“仁” 的行为的憎恶。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 搞平均主义?
【明确】 孔子明明白白地把中庸与平均主义 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也决不 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之“中”是一个动态 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 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 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如果把秤锤 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秤杆只能添乱而无用 处。
恶[憎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阻塞不 通]。恶徼[强取、掠夺]以为知者,恶不孙 [通“逊”,谦逊]以为勇者,恶讦[揭发别 人隐私或过错]以为直者。
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 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群体内心和谐 与团结力。”(宗白华)
【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 会使心灵窒息。教育中过分的渲染与毫不声张 一样会无甚收效。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 制一样会没有进步…… 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 有独立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