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其(续)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 推测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 “恐怕”“大概”。
例句: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加强反问语气
其(续) 2、代词。
(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 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 中作定语。译作“他(她)”、 “他(她)的”、“他们”、 “他们的”、“它”、“它 们”、“它们的”。
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
二章》)管理人民不是靠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是靠山溪的险恶,威慑天 下不是靠兵器的锋利。
以(续)
例句:何以战?(《曹刿论 战》)——凭借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 根据、按照
以(续)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任务群五文言文阅读 任务突破练17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任务突破练十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含义和用法
(赋分40分,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先解释加框文字的含义,再完成1~5题。(20分)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
(),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
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
...、晋王。五月辛未
..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寻阝营。会天阴晦寻阝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者
(一)用作结构助词。 用作结构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人、东 指人、 地等。 ……的 事情) 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 龙说赵太后》 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几样东 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 译为“……个方面”“……样东西”“…… 个方面”“ 样东西”“ 西。译为“……个方面”“……样东西”“…… 件事情” 件事情”。 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三、之
(一)代词。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 第三人称代词, )。有时灵 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 ③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 书》) 2.指示代词,这,此。 指示代词, 夫子欲之, 例: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一、乎
(二)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 作介词,相当于“ 的翻译, ”“对”“对于 对于” 的翻译,如“在”“对”“对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阳楼记》 阳楼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吾尝疑乎是。 ③吾尝疑乎是。 可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的样子” (三)可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地 “……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中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刻板的记忆,只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并分辨出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梳理】
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不敢引疾
B.
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四海好学能文者
D.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
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A
例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且则所
B.以于
因
C.且则因
D.以于
所
【解析】本题采用6个虚词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考查。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以,介词,表原因,合乎句意;且不合适。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十二、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
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
1.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表承接
1.于是,就;因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识记)
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
是“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
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
别词性(用法),又能够
理解其意义。
(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
和形容词的功能。
(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
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
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
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
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
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分
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考点透析】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吾、予、余、
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女、汝、若、
尔、而、乃、
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
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
_个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四)何:通”呵”,喝问。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蒲松龄《促织》)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④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①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 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 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 看到它”。 ③“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 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九、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
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 解,挑选其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理解“乐其无已乎”一句中的“其”字。在 文言中,“其”除了代词外,还表语气,如“吾其
还也”,表婉商,译成“我们还是……吧”;
如“其可怪也欤”表反问,译成“难道…… 吗?”;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译成“大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 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 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 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 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 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 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解其在不 同历史时期的意义和用法。
运用技巧
注重语感培养
多读、多写、多听,培养对文言虚词的敏感 度和语感。
灵活运用规则
在理解基本规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文言虚 词,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善于总结归纳
对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归纳,加深理解和记忆。
勤于查阅资料
遇到不熟悉的文言虚词,及时查阅相关资料, 深入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01
意义混淆
避免将文言虚词与其他同义词或 近义词的意义混淆,通过辨析比
较,明确其独特意义。
03
历史背景不明
了解文言虚词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过程,避免对其意义和用法产生
误解。
02
语法位置不当
注意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 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助词
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等。
3
代词
用于代替前面提到的名词或短语,避免重复。
03
文言虚词的用法
助词
语气助词
用于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如疑问、感叹、陈述等。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乎”、“哉”、 “矣”、“也”等。例如,“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的“哉”表达了强烈的
感叹语气。
结构助词
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修饰、领属等关系。常见的结构助词有“之”、“者 ”等。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之”用于表示所属关系。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几乎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年也不例外,而且规定了18个虚词。文言虚词由于常见、灵活,不好理解,笔者通过归纳整理,总结出了一套办法。
一、看语境。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语境包括语意和关系二个方面:
1、看语意。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句群,甚至于所在的段落,将词与词,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顺延的意思联成一片来思考,才能求得准确。通过语意来理解的虚词很多,尤其是“其”、“之”、“者”、“于”等。如:(1)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中的“其”用来限制“势”,不作副词,从上文看,缪贤犯了罪,打算逃到燕国去,当时燕国小而弱,赵国大而强,燕与赵结好,在这种情况下,缪贤至燕,必定会被“束”而送至赵,难逃死路,所以蔺相如有此一劝。“其”不能译成人称代词,只能译为指示代词“这”、“这种”。通过如此揣摩,“其”的意义和用法才算准确了。
2、看关系。有些虚词在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时存在某种关系,或复句关系,或支配关系,或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出来了。常要揣摩其间关系的虚词有“而”、“以”、“于”等。例如: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3)(李氏子蟋)不拘于时。(《师说》)
例(2)中的“而”连接“太守归”和“宾客从”两个词组,“归”和“从”两个动作同时产生,属于并列关系,“而”是连词,表并列,例(3)是主谓句,“拘”不是“李氏子蟠”而是“时”发出的动作,即“李氏子蟠不是主动者,而是被动者,“于、”表明“李氏子蟠”与“时”是被支配与支配的关系,是介词,表被动。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真题引领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答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1.解析:①⑩代词;②④表并列;③⑤表假设;⑥表修饰;⑦表转折;⑧⑨表承接。答案:A
2.解析:D项“以”,因,介词。A项“于”,从,介词/表被动,介词;B项“虽”,虽然,连词/即使,连词;C项“而”,可是,转折连词/因而,因果连词。
答案:D
3.解析:“乎”常见的用法因位臵不同而不同:用在句中相当于“于”,作介词;用在形容词后,作词尾;用在句末,表某种语气,作助词。①中相当于“于”“比”的意思,介词;②表疑问语气,助词;③表揣测语气,助词;④作形容词“浩浩”的词尾。
答案:D
4.解析:C项,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所存,即存在的地方;所欣,即欣喜的地方(景观)。A项,若: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与:连词,和/介词,同;D项,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代词,他(师)。
答案:C
5.解析:D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就或那么。A项,也:语气助词,加强判断语气/语气助词,表感叹;B项,因:介词,因为,由于/连词,因为,由于;C项,何:副词,多么/代词,哪里。
答案:D
6.解析: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A项,乃: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判断,为、是;B项,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C项,者:助词,定语后臵的标志/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答案:D
7.解析: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引进时间、地点;B项,以:介词,“用……身份”/介词,因为、由于;C项,为:介词,被/介词,为了;D项,之:代词,代虫/指示代词,这。
文言备考之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言备考之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言备考之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级。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并加以解释说明,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命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每组都有一个选自课本的用例,这就要求考生把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和课内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这几年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直接考查虚词的题目占主流,翻译题和其他题间接涉及虚词理解的也有不少。
知识梳理
一、了解常见虚词
1.掌握《考纲》要求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18个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补充掌握教材中常见的其他文言虚词,如: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见……
3.关注一些双音节的虚词,如: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虽然、可以、由于、然则、已而……
二、熟悉虚词类型及用法
1.一词多类。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对此要分清用法及意义。如“之”: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其中例①是动词,译为“往”;②是代词,译为“他”;③是助词,译为“的”;④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所、哉等。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
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
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
①范围副词——则、犹
②时间副词——既、已、且
③语气副词——其、何、遂
介词:于、以、为、因、乎
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
1兼词:诸、焉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目的,修饰
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
2代词:①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②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Fra Baidu bibliotek(《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三维目标】1.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3.领略文言虚词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和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以高考题为例,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教学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考点解读
2011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共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考点的考查重点是常见虚词的典型意义和用法,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中,“而”“何”“乃”“其”“且”“若”“为”“以”“于”“之”是重点,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所谓“典型意义和用法”是指文言虚词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像“其”用作助词,“以”用作徐其次等非常见用法,一般不考查。
2010年新课标高考命题中,6个省市考查了“之”,5个省市考查了“之”,4个省市考查了“于”“以”,3个省市考查了“其”。
2011年新课标命题中,3个省市考查“以”,3个省市考查了“之”,4个省市考查了“于”,3个省市考查了“而”,分别有两个省市考查“其”(湖南4个选项均考“其”)、“且”、“则”“因”、“为”,分别有一个省市考查了“所、““也”、“乃”。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相对集中,考生要重点掌握。
二、命题趋势
综观近几年高考题,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扣《考试说明》,方向明确,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来自于中学语文教材,难度适中。
2、考查的内容比重较大,除单独命题外,文言文翻译题中,也涉及虚词的理解。(陕西连续两年没考)
3、题型设置比较稳定,题型有五种:
(1)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这是考查的主要方式。
(2)选择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它们在句中意思的异同,这是考查的次要方式。
(3)在题干中给出例句,要求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4)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5)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用法上的异同,它往往是从选文中择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字形的虚词结合比较,这是当前比较稳定的考查方式。
三、知识点梳理
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题:对下列句中加点代词指代对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其:代客吹奏的洞箫。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的。
C.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若:你,指项庄。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他。
解析:A、B、C三项加点词都是代词,解释正确。D.之:代词,这是廉颇向蔺相如道歉时说的话,“之”指代廉颇自己,应翻译成“我”。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用来介绍名次、代词及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君
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 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解析:A项都是介词,替,给;B向第一个表示动作处理的对象,可译为“把”;第二个“为”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C第一个“于”,介词,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处所,可译为“在”“到”;第二个,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D项,第一个“因”,介词,依靠,凭借。第二个,介词,趁此。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副词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有“乃”“其”“且”“则”等。
例题: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C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是,就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却)
B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的副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许)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快要)
D、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多么)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什么,哪些)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区分连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C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 ①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解析:A.而,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②表示修饰关系,不译。B且,连词。①表让步关系,尚且,还;②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C以,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D与,①介词,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赵王”为施动者,译为“和”“跟”等,但“与”连接的名词前后位置不能调换,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②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连接的前后两个词的位置调换,意思不变。
5、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语气或调节音节的词。常见的有“之”“乎”“者”“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