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萧条的开始?
2015经济为什么不景气
2015经济为什么不景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过要是经济不景气的话,对一个国家的危害也是很大的,为什么2015年经济不景气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2015年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一是国际因素:近年来全球经济陷入低谷,特别是美俄因乌克兰危机而挑起的经济相互制裁、希腊债务危机、金融风暴等一系列事件,导致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二是内部因素:由于多年来实施的粗放型经济,致使结构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制约了经济健康持续向前发展。
2015经济不景气,实体店阵亡篇:一、百货篇。
1、百盛:外资第一店接连陷入关店风波有着外资第一店美誉的马拉西亚百货商百盛商业集团,接连陷入关店风波中。
继北京东四环店宣布停业之后,唯一一家位于天津的门店也将于2015年3月31日闭店。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2年至今,百盛至少已经关闭8家门店。
在大举关店的背后,百胜集团的业绩状况也不尽如人意,连续三年业绩滑坡及利润下降,让这家曾经无比荣耀的百货公司,被迫选择转型。
如2012年9月份,百盛上线自己的网上商城;2015年,百盛集团宣布已通过全资附属公司百盛商业有限公司就成立合资公司与马来西亚餐饮品牌AUM订立合资合同,在中国发展餐饮业务。
自我剖析:百盛一直有网购渠道的规划,但遗憾的是目前公司对于品牌资源的掌控有限,还并未大举涉猎。
外界评价:除外部环境原因外,百盛集团未及时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商业模式不创新或是屡屡撤店的根本原因。
2、玛莎百货:8月前将在华关闭5家店在经历大约连续四年的下滑之后,英国最大连锁零售商玛莎百货(M&S)销售额首次增长。
玛莎百货透露,截止到3月28日的13个周里,其日用百货销量同比增长0.7%,结束了连续14个季度的下滑态势。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因中国市场在其国际业务中所占份额并不显著,所以玛莎百货在发布业绩不久前确认,将于2015年8月份前关闭其在中国15家门店中的5家。
大萧条名词解释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经济危机起源于美国,但很快波及到了全球各个国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萧条是现代经济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困扰。
大萧条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末期的美国。
在这个时期,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繁荣期,股市也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繁荣。
然而,这种繁荣是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的,许多人开始借钱购买股票,以期望通过股市的繁荣来获取巨额利润。
这种投机行为导致了股市的泡沫,股票价格迅速上涨,但实际价值并没有相应增长。
1929年10月24日,股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崩盘,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这一天,股票价格暴跌,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市崩溃。
这次崩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银行开始面临挤兑,许多人纷纷将存款提取出来,导致银行资金链断裂。
同时,企业也面临着严重的困境,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
失业率迅速上升,人们的购买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大萧条期间,全球贸易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由于全球经济衰退,需求下降,许多国家开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强对进口商品的限制,导致国际贸易大幅减少。
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衰退,使得各国经济陷入了困境。
大萧条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
其次,大萧条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境。
此外,大萧条还导致了政治动荡,许多国家的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应对大萧条,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实施的“新政”政策。
新政政策包括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措施,如增加政府支出、扩大社会保障、加强金融监管等。
这些措施帮助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衰退,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大萧条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美国大萧条的历史事件时间轴
美国大萧条的历史事件时间轴1929年10月24日:股市崩盘美国经济的顶峰期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然而,1929年10月24日,所谓的“黑色星期四”,证券交易所遭遇了重大崩盘,标志着美国大萧条的开始。
股市崩盘导致投资者损失严重,导致了金融恐慌和经济崩溃的开端。
1930年:贸易战加剧随着美国经济衰退的加深,国际贸易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美国通过了一系列高关税法案,限制了进口商品。
这激起了其他国家的报复措施,加剧了全球贸易战的局势,对美国经济的恢复造成了进一步的阻碍。
1932年:赴华尔街游行在大萧条期间,失业率飙升,贫困和失落感普遍存在,人们对经济状况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数千名失业者和受影响者组成的游行队伍涌入纽约华尔街,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次游行被警察暴力驱散,成为了当时社会分裂和失眠的象征。
1933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新政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D·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
他在大萧条时期引入了一系列经济恢复计划,被称为“新政”。
这些计划包括金融改革、刺激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措施,旨在重振经济。
罗斯福的新政被普遍认为是解决大萧条的重要里程碑。
1933年至1937年:第一阶段的新政在新政的第一阶段中,罗斯福政府通过争取国会的支持实施了一系列紧急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刺激经济、救助银行体系以及推出了一系列劳工和农业计划。
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经济恢复的步伐仍然缓慢。
1935年至1937年:第二阶段的新政在新政的第二阶段中,罗斯福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操控和干预,通过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和劳工保护法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和增加了就业机会。
这一阶段的新政被认为是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
1937年:萧条的再次爆发然而,在1937年,美国经济再次陷入了困境。
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和支持,刺激计划的效果减弱,导致经济增长出现了停滞。
这次萧条虽然没有像最初那样严重,但影响的恢复时间延长,使得大萧条的结束时间被推迟。
大萧条时代的全球经济与社会影响
大萧条时代的全球经济与社会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
这场危机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从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
大萧条时代对于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其影响的主要方面。
一、全球经济受到的影响1. 经济衰退:大萧条时期,全球经济衰退严重,许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急剧下降。
许多银行和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
人们的购买力下降,消费减少,投资也大幅减少。
这种经济衰退持续了很长时间,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 国际贸易下滑:大萧条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大幅下降。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采取贸易壁垒和关税措施,限制进口。
这导致了全球贸易量的锐减,国际贸易体系受到挑战,进一步使世界经济陷入困境。
3. 货币问题:在大萧条时期,许多国家的货币价值大幅下跌,通货膨胀严重。
比如,美国的金本位制度瓦解,导致美元贬值。
其它国家的货币也受到波及,引发了财政和货币危机。
二、全球社会受到的影响1. 失业问题:大萧条时期,全球范围内的失业率飙升。
大量的企业倒闭或者削减产能,导致工人失去工作。
失业率上升带来了贫困和社会不稳定,扩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2. 社会动荡:大萧条时期,社会不满情绪高涨,人们对政府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
这导致了社会抗议和政治动荡的增加,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国家。
一些极端主义思潮也得以抬头,对社会稳定形成了威胁。
3. 福利改革:大萧条使许多国家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福利保障。
在面对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同时,政府也开始推出一系列的福利改革,提供失业救济、社会保障等福利措施,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三、大萧条对全球的长期影响1. 变革经济体系:大萧条加速了许多国家的经济体系转型。
在危机之后,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新的经济政策,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实施经济计划,以稳定经济和社会。
2.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大萧条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并促使各国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
2015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1985年到至今
• 80年代香港房地产业在7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1990年,港岛区的房价比1981年上升 了一倍以上。不过,1989年之后房地产价格的急 升,给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90年代初期,国际游资及本地炒家开始疯狂 炒买香港房地产,楼价、地价飚升,严重脱离居 民购买力。从1991年到1997年房价上升4倍左右, 若从1985年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到1997年时房 价已上升了9-10倍。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 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中,下跌了70%左 右,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 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底 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香港房地产业兴衰背后的动因
• 香港总面积1078平方公里,但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 还不到30%。近60年来,香港人口由60万增长到600 多万,增长了10倍,人口的急剧增长所产生的巨大 住房需求是拉动香港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的最根本 原因。 港府的高地价政策为香港房地产业的投机买卖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当局颁布的建筑条 例、“十年建屋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和大 型公共设施建设计划也有力地推动香港房地产业的 发展。
• 香港房地产和金融业的紧密关系,房地产业靠银 行的信贷支持而发展,银行业靠房地产业的发展 而获利。据统计,1981年至1987年房地产信贷规 模占香港总贷款规模的比重始终在30%以上,60 年代中则高达80%。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 的基础设施和自由港政策吸引大量游资和资本涌 入房地产业,也促使香港房地产业日益兴旺。 战后以来香港爆发的6次地产危机中,有3次 直接或间接因为西方经济危机,还有两次与政治 因素和香港居民移民他国、贱抛物业有关。但就 内部因素而言,主要还是因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特 殊的供求关系及其投机性。 香港经济属于开放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在多 数行业难以形成垄断性的经济力量,但在房地产 领域却具有明显的垄断色彩。
全球经济的2015和1937
全球经济的2015和1937程实(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历史从不简单的重复,但危机总是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人性使然,无论时代轮转。
2015年,恰是次贷危机自2007年爆发以来的第八年,而上一次可以和次贷危机相提并论的大萧条,起始于1929年,1929之后的第八年是1937年,这一年,美国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从复苏周期再次掉入衰退周期。
再看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尽显疲态,几乎从任何一个角落传来的信息都带着虚弱的味道。
美国经济开局就遇到了季度负增长,欧洲经济一体化再受希腊重创,日本陷入比失落十年还沉闷的经济困局,新兴市场经济普遍萧瑟,大宗商品市场一片死寂,股市在星点狂躁之后呈现出全局性颓势。
除了层出不穷的黑天鹅,全球经济几乎看不到兴奋点。
几乎可以确定,2015年将是复苏启动后全球经济最黯淡无光、令人失望的一年。
在我看来,这也是种必然,全球经济不过重新体验了1937的心路历程。
2015和1937,都是一场大危机后的第八年,这个阶段,恰处于危机对实体经济深层影响全面显现、而短期刺激政策又捉襟见肘之时,旧力已尽,新力未生,经济发展自然无枝可依。
站在长期视角,最值得关注的是潜在增长率,虽然科技始终在加速发展并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根本支撑,但还是有足够理由相信,其他要素的拖累正在大幅抵消科技的贡献,全球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可能正处于增速大幅放缓、甚至绝对停滞的羸弱状态。
在我看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受到抑制的原因主要有六个:其一,全球化大幅放缓。
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深度重组的过程,全球化推进有利于全球资源有效配置,是经济发展和福利提升的根本保障。
但2015年以来,全球化放缓的态势深度加剧,国际贸易增长乏力,跨境经济金融互动减弱,保护主义渐成潮流。
更令人忧虑的是,2015年开始出现一种罕见的反常现象,许多国家本币大幅贬值,出口却未见增长,甚至大幅下降,这实际上让竞争性贬值陷入一种无用却流行的境地,给全球经济徒增发展烦恼,并引致全局利益和个体利益双输的尴尬格局。
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经济发展史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其经济发展历程丰富而辉煌。
自独立建国以来,美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对美国经济发展史进行回顾和分析。
第一阶段:殖民地时期的经济起步(17世纪-18世纪)美国经济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殖民地时期。
当时,欧洲国家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了多个殖民地,为了获取资源和开展商业贸易。
殖民地的经济以农业和渔业为主,早期的美国经济以种植园、捕鲸和木材贸易为支柱。
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受限于殖民地的局限性和对欧洲母国的依赖。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崛起(19世纪)19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时期,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工业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美国逐渐脱离了对欧洲的依赖。
铁路建设、制造业和矿业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
同时,西部大开发为美国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投资。
第三阶段:大萧条与新政时期的重建(20世纪30年代-4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大萧条,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大量的失业和经济不景气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
然而,这个时期也孕育了富有创新精神的政府干预和改革,例如罗斯福的“新政”政策。
通过建立福利制度和实施经济改革措施,美国逐渐摆脱了大萧条的困境,经济开始艰难地复苏。
第四阶段:二战后的繁荣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的推动、消费主义的崛起都为美国经济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此时,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然而,繁荣的背后也隐藏了一些结构性问题,如社会不平等、环境污染和金融风险。
第五阶段:新经济时代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领了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2015年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灾祸
2015年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灾祸2015年经济形势会存在极⼤的风险,主要有如下⼏个⽅⾯:1,亚太经济将迎来更深度的衰退,⾹港经济与社会将在未来⼏年内发⽣影响深远的⼀系列巨⼤变局。
亚太银⾏业的信贷问题与债务问题⼗分明显突出,国际评级机构未来将⼤幅降级亚太各个⼤型经济体的银⾏业,亚太地区实际上正在形成所谓美⽇⾦融核⼼的⾦融与货币体系。
亚太TPP计划就其实质来说是重组亚太货币秩序的战略,亚太英雄排座次,这类混乱远⽐俄乌冲突更可怕。
2,欧洲地区银⾏业出现⽐较⼤的业绩问题,中东地区将继续混乱,俄罗斯如果继续强硬的话,会导致美国股市开始提前预期全球更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缅甸会不会变成更⼤的问题。
3,东盟开始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抗,⽽这将导致地区地缘政治格局更加复杂化,美元指数可能会直接冲击100以上这样的区域,因为现在从技术上看,在周线结构上没有重⼤转跌的信号,不过专业操盘⼿来说应该考虑的不是兴奋与⽬标,⽽是风险控制问题。
各国货币尤其是欧元兑美元的不断暴跌直接导致的是欧洲国际银⾏业全球美元结算能⼒受到⽐较⼤的影响,如果欧洲⾦融资本为代表的全球主要⾮美元⾦融资本在全球投资战略上已经变成了投资美元体系与在各类风险⽐较⼤的区域撤退,⾹港是这个问题的风暴中⼼,所以现在就必须预警⾹港的风险。
4,战争问题,个⼈感觉未来两年内国家战略⼒量将集中在军事与后勤,战略打击与全球性战略反击能⼒的建设上,本⼈在《国际⾦融资本的地缘战略纲要》两册中曾对各个⽅向上的战略问题进⾏过论述。
5,未来还将不断的上演债务到期引发的结算问题,⽹上盛传的中国超级宽松货币政策⼀旦实施,极类似于在1930年西⽅列强之间实施的竞争性贬值货币的政策,最后引发的后果直接导向地区性国家之间的战争。
全球在2015下半年到2016年下半年这⼀段时间极有可能爆发由经济灾难引发的更⼤范围的全⾯危机,那时候⼈们会觉得乌克兰眼下的紧张格局只不过是这场灾难开始前的⼀道免费赠送的⼩菜。
经济大萧条名词解释
经济大萧条名词解释经济大萧条,又称为1929年危机,是指从1929年开始至1930年代中期,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期。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受到严重打击,金融市场崩溃,生产活动下降,失业率飙升,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导致了长期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下面是一些与经济大萧条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1. 股市崩盘股市崩盘是指股票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下跌的现象。
在经济大萧条中,1929年10月24日和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两次股市崩盘,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和“黑色星期二”。
这两次崩盘失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引发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2. 大规模失业经济大萧条期间,大规模失业成为普遍现象。
由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大幅下降,很多公司不得不裁员或关闭,导致大量劳动力失去工作。
失业率飙升,许多人陷入贫困,社会失序。
3. 货币紧缩货币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的购买力增强。
在经济大萧条中,由于金融机构的倒闭和银行运作的不稳定,银行对信贷的放松,大量现金被收回,导致货币供应紧缩,使经济更加萧条。
4. 动荡的国际贸易经济大萧条时期,国际贸易受到严重打击。
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重了全球贸易壁垒,进一步削弱了国际贸易活动。
缺乏贸易支持,全球经济遭受了重创,进一步加剧了大萧条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5. 社会福利制度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导致了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探讨和改革。
政府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开始介入经济活动,通过实施一系列福利政策来帮助那些受到失业和贫困困扰的人们。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就业保障、失业救济金和社会保障等,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6. 新政新政是指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政策。
新政旨在通过政府干预,恢复金融信心,促进经济复苏。
这些政策包括银行业监管、金融改革、公共工程项目等,带动了一定的经济增长,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总之,经济大萧条是世界经济历史中一段重要的时期,它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过几次?都在什么时间?
历史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过几次?都在什么时间?历史上金融危机爆发时间是什么时候?不知道大家对金融危机有没有了解,除了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大部分上班族应该都经历过08年的金融危机,每个人应该都深有体会。
那么,除去08年金融危机之外,历史上还有没有爆发过其它金融危机呢?我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至今一共发生了6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具体如下: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随着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一场毁灭性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并在一些国家持续十年之久。
大萧条期间,美国最高失业率达到25%,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失业率一度接近30%。
美国经济在1933年陷入谷底,工业产出下降到衰退前的65%。
1973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对美国等国实行石油禁运,同时联合其他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导致石油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在主要工业国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超过20%。
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自20世纪60代起,拉美国家大举外债发展国内工业,外债总额在80年代初超过3000亿美元。
1982年,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触发了震动全球的“债务危机”。
债务问题严重阻碍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拉美国家1988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00美元,退回到70年代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在持续数年的过度增长后,开始出现灾难性下跌。
由于资产全面缩水,日本在10年中经历了漫长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增长停滞,进入“零增长阶段”。
1997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在美国提高利率、美元增值的背景下,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亚洲国家出口不断下降。
1997年7月,随着泰国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亚洲国家普遍出现货币贬值,爆发金融危机。
2015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三、应对危机 问题: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结果以及造成此结果的原因 “如果我当选总统,美国将消灭贫困,保证让每家工人
锅里都有一只鸡,每间车库里都有一辆汽车。”
——胡佛1928竞选演说
1、措施: 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轻微干预 2、结果:危机恶化,社会动荡 3、原因: 没有强化政府干预
【感悟与反思】 假设你是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的农场主、汽车制造工人、 金融家和政治家。 请:以“我”的口吻讲述你从20世纪20~30年代这十年间的 生活变迁,你从中汲取的教训,并提出你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 „„ „„ 4.2008——金融危机——美国
问题:祸福倚伏,分析归纳 ①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福”(即“繁荣”)的表现
②在这“福”背后隐藏着的“祸”(即危机)
问题:1929至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1、背景: 虚假“繁荣” 2、原因: (1)根本: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限制社会实际消费能力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市场虚假繁荣 ③股票投机,金融市场不稳 (3)重要:传统自由放任政策 盲目扩 大生产 生产 过剩
几百万农民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别长
③破坏特别大
资本家将积压的牛奶倒入大海!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饿死!
问题:经济危机有何影响? (1)对各国: ①经济:衰退萧条 ②政治:社会危机加深 (抗议活动,法西斯势力) (2)对世界:加剧世界局势紧张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 矛盾日趋尖锐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
(2)二工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阅读材料,总结经济危机的特点。 材料1: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了所有的资本主义 国家,并影响到所有的经济部门。 材料2:一般的经济危机持续一年最多不过两年,而30年代初
2015.11.05:大萧条的可能性.
萧条的可能性(2015-11-05 11:09:42)大萧条,最深层的原因来自于劣质资本主义的邪恶,我们可以将此“邪恶”,定义为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的“贪婪”(过大的贫富差距)------卢麒元2008年的“仓皇应对”,完全是被美国误导下的错误选择。
到了2015年,中国的供需矛盾已经严重激化,中国经济无可挽回地进入全面衰退。
下笔写大萧条,感到压力沉重。
如果,大萧条在即,中华民族将经历自1840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深重”的经济危机,一定会带来“深刻”的社会“巨”变。
经济衰退 (Economic Recession)的“极端状态”通常被称为大萧条。
经济衰退在经济学中,是指一个商业萎缩的时间周期,期间经济活动普遍放缓。
宏观经济指标表现为,如 GDP下降、就业水平下降、投资支出减少、产能利用率下降、家庭收入增长下降、企业利润下降和通货紧缩、破产大幅度增加和失业率迅速上升等等。
经济统计学家Julius Shiskin在1975吸收了全球的剩余通货,并提供了超级廉价的现货,中国以古今中外难以理解的伟大牺牲,阻止了大萧条在美欧的肆虐。
然而,全球大萧条产生的原因依旧存在,至少这些原因在中国依旧存在。
中国今天面对的问题是,有效迟滞了大萧条的到来,却没有解决可以产生大萧条的原因。
在中国,大萧条产生的一切条件日臻成熟,新的刺激经济政策将导致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新一轮的大萧条或者以更猛烈的方式在中国出现。
在中国人争取来的宝贵时间中,美国人在积极调整,欧洲人在积极调整,日本人在积极调整,唯有中国人拒绝进行调整。
一个号称崛起的民族,其实正在华丽的泡沫中沉沉地倒下。
供需矛盾激化,导致大萧条笔者大体认同费雪对大萧条原因的梳理,从形式上看确实是供需矛盾激化导致了大萧条。
关于供需矛盾,笔者同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基本判断:由于特定时空“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急剧增加的“剩余价值”总是不能转化为国民消费,以致于“资本急剧聚集”形成的“投资的过度膨胀”(所谓的泡沫),一旦市场开始意识到供需严重失衡,经济体系会立刻陷入全面的通货紧缩,无法遏制的大萧条就必然降临了。
大萧条的原理
大萧条的原理大萧条,即经济大衰退,是指上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它起源于美国的股市崩盘,随后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大萧条的原理包括金融危机、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循环、供需失衡以及政府政策的反应等多个方面。
首先,大萧条的原因之一是金融危机。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时期,不少人借贷购买股票。
然而,由于许多股票被高估,以及借贷买股票的过度炒作,股市泡沫越来越大。
当投资者开始抛售股票时,市场信心迅速崩溃,导致了1929年的股市崩盘,标志着全球性大萧条的开始。
其次,大萧条是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循环的体现。
在繁荣期,投资活动和消费水平都持续增长,经济景气。
这会导致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促进就业增加,进而增加了消费和投资。
然而,繁荣时期也伴随着通货膨胀、过度借贷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当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触发经济衰退。
在大萧条中,由于股市崩盘引发了信用紧缩和投资下降,全球经济陷入了衰退。
第三,大萧条的原因之一是供需失衡。
在繁荣期,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而消费需求有限。
这导致了企业生产过剩,无法销售所有产品。
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滑,造成了更多公司倒闭和失业。
最后,大萧条中政府政策的反应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许多国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产业。
然而,这种政策限制了国际贸易,导致全球市场进一步萎缩。
同时,政府未能及时制定有效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经济衰退持续了很长时间。
综上所述,大萧条的原理涉及金融危机、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循环、供需失衡以及政府政策的反应等多个方面。
大萧条不仅对当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后世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原理,并从中吸取教训,以期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避免类似的危机发生。
大萧条_起因何在_曹家和
大萧条:起因何在◆曹家和 发生在30年代的大萧条曾经引起一场现代宏观经济学革命,人们对大萧条的起因看法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两种观点。
作者认为,这两种学派对大萧条起因的解释都缺少对货币制度进行的分析,事实上,在本世纪各国普遍实行的金本位制度也是导致这场大萧条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萧条 有效需求 货币主义 金本位制曹家和,河海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副教授。
(南京,210024)一、关于大萧条成因的两种解释发生在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世界经济的打击之大,可以称得上是灾难性的。
在美国,大萧条造成了将近12年之久的大规模失业与资源利用不足。
在随后的几年中,大萧条像一种恶性瘟疫迅速传遍欧洲和其他国家,整个世界都笼罩在这一黑色的迷蒙之中。
自杀与精神失常的人数剧增,数千万计的家庭生活在贫困与痛苦之中。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众说纷纭,不少人将所发生的一切归于一种超自然的力在经济背后起着作用。
经济学家则有着自己的想法,在大萧条之前,经济学家使用古典模型在考察整个经济问题,这一模型假设价格、工资、利息的完全弹性,当商 经济学家……1998·5 DOI :10.16158/j .cn ki .51-1312/f .1998.05.011品市场上出现某种产品的生产过剩时,通过价格下跌,可以自动调节供求余缺,使生产与消费趋于一致。
因此古典模型断言,大规模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出现的。
同样的机制使得非自愿性失业不会持续存在,储蓄会被不断增加的投资所完全吸收。
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是一部能够自如运转的机器,能够实现充分就业。
大萧条无情地撕碎了蒙在古典经济学身上的面纱,使人们看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与局限性。
围绕着大萧条的起因,经济学界展开了异常激烈的争论。
1.“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这场大萧条的主要原因”第一个提出大萧条起因的是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在这本书中,凯恩斯以市场及其行为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美国大萧条历史事件研究报告
美国大萧条历史事件研究报告一、简介美国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指的是1929年至1939年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危机也波及了全球,对美国以及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起因1.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9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生股市崩盘,导致股票价格暴跌,许多投资者破产。
这次崩盘被视为大萧条的起点。
2.经济过热:在股市崩盘之前,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过热的增长期。
投资过度、信用扩张和过度依赖股票市场导致了经济泡沫的形成。
三、影响1.失业率飙升: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失业率飙升至25%,世界范围内失业率也大幅上升。
许多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去了工作。
2.农业危机:农民遭受重创,农产品价格暴跌,农场破产。
3.贫困和艰难生活:许多家庭生活陷入贫困,缺乏食物、住房和基本生活用品。
4.国际贸易下滑:大萧条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国际贸易急剧下滑,许多国家陷入经济困境。
四、政府应对措施1.新政: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尔诺·罗斯福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新政”。
这些政策旨在通过经济刺激和改革来缓解大萧条的影响,包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行公共工程项目。
2.货币政策调整:美联储采取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包括放松货币供应和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3.保护主义政策: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岗位,许多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并提高关税。
五、对未来的启示1.监管改革的重要性:大萧条暴露了金融市场监管不足的问题,对未来的金融监管提出了重要启示。
2.全球合作的必要性:大萧条时期,缺乏国际合作导致全球经济更加恶化。
因此,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
六、结论美国大萧条是20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给美国及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然而,借此经验,我们可以更加重视金融稳定和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以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美国大萧条历史
美国大萧条历史1929年,美国经济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被称为美国大萧条。
这场危机迅速传播到全球,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美国大萧条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20世纪经济、政治和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美国大萧条的起因美国大萧条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
这个时期,美国经济发生了长时间的欣欣向荣,被誉为“繁荣的二十年代”。
然而,从1929年开始,美国股市经历了一系列的波动和崩溃。
在当时的投资热潮时期,许多人涌入股市投资,但很快股市泡沫破裂,许多人破产。
二、美国大萧条的发展过程美国大萧条的爆发导致了美国银行系统的瘫痪,大量银行倒闭。
随后,股市崩溃导致了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失业,失业率飙升。
此外,由于全球经济体系的相互依赖,美国大萧条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三、美国大萧条的影响1. 经济影响:美国大萧条导致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全球贸易量锐减。
许多工人失去工作,失去家庭收入,大量的农民破产。
这场危机深深地影响了全球的经济体系,并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
2. 政治影响:美国大萧条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质疑,使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
这场危机也加速了政治极端主义的发展,为纳粹主义等极端思潮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3. 社会影响:美国大萧条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许多人因为失业和贫困而流离失所,农民们背井离乡,迁徙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社会不安和犯罪率上升,社区关系变得紧张。
四、美国大萧条的应对措施为了应对美国大萧条带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实施新政:罗斯福总统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政府干预政策,被称为“新政”。
新政包括金融改革、公共工程项目、劳动法律改革等,旨在刺激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机会。
2. 加强金融监管:为了防止类似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美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举措。
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
出现经济大萧条原因有很多,接下来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萧条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是因为需求的不足、投资的过度、货币政策的失误等,由此诞生了很多学说,比如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不均衡理论等等,其共同点是在经济萧条发生前,社会已经表现出一些不寻常的现象,而市场上某些事件或者因素突然的爆发,成为经济萧条的导火索,最终引发整个市场的经济衰退和萧条。
经济萧条指的是当经济衰退连续超过3年,或者实际GDP(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负增长超过10%时称为经济萧条。
和经济衰退不同的是,经济衰退时的经济下跌但没有那么严重,持续时间也没有萧条那么长,其影响如下:
1、由于经济萧条会导致需求不足,工厂会出现短暂性供求过大。
这是因为经济萧条导致人们的资产缩水,消费能力下降,市场的需求变小,因此工厂生产的产品出现滞销,工厂的产能过剩,货款回笼出现困难。
经济大萧条原因
2、因为工厂订单减少,此时工厂开始裁员,大量的人开始失业。
失业的这部分人由于没有了收入来源,消费能力下降、加剧了市场的需求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大萧条的开始?
以前总说"万恶的资本家宁愿肯把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喝",现在发现我们被忽悠了——小异
进入2015年后,奶牛养殖户发现,虽然牛奶的收购价格已经跌破成本线,但上门收购牛奶的客户越来越少,最后不得不倒掉辛苦得来的牛奶——这种现象的官方解释是供应过剩。
事实上,从2014年下半年起,即使是中国最短缺的资源——房地产也已经开始供应过剩。
不仅仅是中国,国际市场上的石油、金属、粮食、煤炭以及货币均出现供应过剩现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仅为2%,创5年新低,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为负1.9%,已经是连续34个月下跌,“通缩”已经到了眼前。
脑补一下:美国经济学家费雪(Fisher)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通缩(Deflation)的概念,
指的是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通缩让生产者遭遇冰点
通缩,那不就是物价便宜了,好事情哦!可是,一般人对于通缩的理解未必正确。
通缩时代,如果预期价格会下降,有些购买会推迟,甚至会推迟到下次通胀时期到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房地产。
作为家庭最重要的资产,房地产的购买时机可能会直接影响家庭财产的结构,而价格是决定购买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说房地产的购买开始下降,消费者停止购买以等待更低的价格,那么上游行业必然深受打击,包括水泥、钢材、玻璃、混凝土、石材、铝材、砖石、五金、苗木等等。
如果你说这些行业对我影响不大的话,那么我们来看看房地产的下游行业:装修装饰、木材、家具、家用电器、纺织、汽车等等也将陷入萧条。
更加可怕的是,由于PPI的下行压力,中国的制造业在利润微薄的今天已经无法再承受订单大幅下降的事实。
于是,政府开始救市。
基础建设项目虽然暂时缓解了行业的压力,央行放出的大量货币却再也不愿意进入制造业。
资本市场冰火两重天
2014年12月1日至5日的一个交易周内,A股成交总量超过4.24万亿元,这个数字超过了2014年三季度的全国财政收入,略高于2013年地方政府4.12万亿元的卖地收入。
从
交易额可以明显看出资金不愿进入实体,而在投资市场进行投机的危害。
12月5日一天,沪深两市成交逾1.07万亿元,相当于每秒钟就有1240多万元的资金
在股市里易手。
过万亿的惊人数字,不仅创下A股史上的单日成交新纪录,也推升上证指数,实现了9.5%的近六年最大单周涨幅。
专家们惊呼:大牛市终于来了。
可是好景不长,在短短的一个多月之后的2015年1月19日,沪市创下了单日跌幅记录,盘中跌8.33%,收盘跌了7.7%,大量个股跌停,散户连
割肉的机会都没有。
2014年同期,从北方的陕西府谷到南国的柳州,从人间天堂苏州到天府之国成都,从
中原腹地的河北邯郸到港口重镇的福建泉州,出现了近年来最严重的民间借贷危机。
靠信任建立起来的民间借贷在2014年的中国陷入了罕见困境,无力还债与恶意逃债一起形成“跑路潮”,其所到之处,信任荡然难存。
劳动力市场进入刘易斯拐点
以制造业的微薄利润再去借贷高利息的民间资本无异是饮鸩止渴,跑路潮早晚要发生,只是没想到来的那么突然,那么汹涌。
对制造业来说,已经站在悬崖的边缘,崩塌是迟早发生的事。
首先是成本大幅增加。
制造业的主要成本大致可分为原材料、劳动力和电力三部分。
中国一向以劳动力成本低廉著称,可是,中国的中位年龄在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20-64岁劳动力2015年后开始负增长,下降速度将超过日本。
劳动力下降的直接结果就是劳动力价格的上升。
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已经全面超过东南亚,新生劳动力大多是独生子女,并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人的艰苦工作,农业生产更成为劳动力重灾区。
2015,中国劳动力红利已经消失,而原材料价格一直高企,只是在2014年下半年才开始大幅下降,电力成本则一向是美国价格便宜。
最近,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一系列行政命令推行移民改革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数百万非法移民将免于被遣返,这一政策直接拉低了美国的用工成本,来自南美洲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帮助奥巴马实施制造业回归的策略。
目前,中国制造业直接面临来自东南亚工厂的竞争,未来甚至面临来自美国工厂的竞争,在双面夹击下,未来很难言光明。
资金逃离制造业也是看到未来的悲观而自然而然的反应,在制造业萧条的背景下,股市注定是昙花一现,大量四处乱窜的投机资金对经济秩序的破坏愈加明显。
“刘易斯拐点”,这位发展经济学大师的预言映照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后,在中国大陆找到了21世纪的新范本。
以日本为例,学者普遍认为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将日本拖入通缩:“失去的30年”。
但人口学家却认为,日本在1990年到达人口拐点,老龄化不可逆转,经济停滞的根源在于人口结构,而不是什么协议。
脑补一下:刘易斯拐点(Lewisturning-point,1968)——该模型展示了伴随着投资的增长,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现代经济领域的转移;该模型还展示了,在何种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将趋紧,经济增长将放缓。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人口拐点在2015年到来。
现在终于明白了中国制造业的根本结症所在,中国人口顶峰标志着推动过去三十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中国劳动力过剩已经终结。
就像当初中国以其庞大的劳动力进入全球经济带来巨大震撼一样,反转将影响深远。
中等收入陷阱向中国逼近
同日本上世纪80年代一样,迫于各种压力,实业开始外流,2014年,中国非金融业对外投资为1029亿美元,几乎是2010年的两倍。
商务部表示:我国实际上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持续了30多年的依赖出口、引资的贸易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
而国内的消费需求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艰难增长: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1.7%,继续回落;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微长3.8%;汽车消费微长6.1%;地产销售相关消费,建筑装潢等消费低迷。
消费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已经逐步滑至35%以下,为主要经济体中的最低水平,而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则升至45%以上,为主要经济体中比例最高的。
经济
学家克鲁格曼预言:中国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不确定的未来,抑或最好的转型年代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只有少数几个欧洲以外的经济体成功避开了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的绝大多数位于东亚——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以及新加坡。
中国政府已经在行动,未来将通过放开计划生育(尽可能长地保持劳动力的竞争力),拆除城乡壁垒和户口限制,拆除垄断限制,鼓励自由创新等措施来重振经济活力。
如果措施得当,那么经济结构再平衡最终将作为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副产品发生,而不必将其当成一个核心目标。
虽然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2014年中国GDP增长依然达到了7.4%的水平。
中国拥有超过3万亿的外汇储备、接近20%的存款准备金,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且央行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具有很强的干预能力,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底气所在。
在中央通过大力反腐和财税改革后,巨量曾套牢的地方政府债权项目的储蓄资金被释放出来,正确引导这部分资金进入实体而非投机金融,这是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带动下,贸易市场拓展和出口退税等稳外贸政策将会实施;通过税制改革,以消费退税政策拉动大宗消费支出,实现生产率的提升。
如果措施得当,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稳稳地走上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