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制度之名词..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小辞典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小辞典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小辞典【乙榜】科举考试取中举人之别称。

亦称一榜。

榜为考试后揭晓的录取名次告示,乙榜即乡试取中举人之榜。

相对甲榜进士而言,故举人称乙榜。

【八股文】亦称时文、时艺、制义、制艺等。

明清科举考试主要方法和规定应试文体。

试题主要出自四书,所论亦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故又称四书文。

其体例源于宋之经义文,明成化后演为定式。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后比(后股)、束比(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二旬,点破题目要旨。

承题共三、四句,承接题义而申明之。

起讲概说全体,为议论之始。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以下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段方展开议论,而中比为全篇重心所在。

这四段的每一段中又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合计八股,故称八股文或八比文。

各部分间必须用固定的联接词,如’“今夫”、尝思”、“苟其然”等。

字数亦有严格限制。

八股文重章法,合骈、散文与辞赋为一体,创成一新文体。

然以之考试,其形式与内容梏人思想至深。

顾炎武曾批评:八股之害,甚于刍书坑儒。

【入泮】经童生试取入州、县学就读,即入学。

据《诗•鲁颂》记载周代诸侯学校前有半圆形池,名曰泮(pàn)水,学校因称泮宫。

后代学校建设多沿用其形制,亦别称学校为泮宫明清科举制度,凡童生经考试入学为生员,须入学宫礼拜孔子,及拜见诸教官,入学遂又称入泮、游泮。

【九品中正】又称九品官人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更选拔制度。

东汉末,察举制难以进行。

曹操执政,唯才是举,然有犯世族利益。

延康元年(220)’,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于各郡设中正,由司徒选定本地在朝官员之有德望者充任,掌是地士人之察访、品评和举荐。

品评标准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谓之九品。

中正据士人德才和家世定品级,上报朝廷,据以授官。

曹芳时,司马氏当权,于各州设大中正,以地方豪族充任,定品遂重阀阅而轻才德。

晋代更甚。

初立九品中正制,意在破除汉末察举由名士清议把持之弊,既与世族谋求一致,又将选士之权集于朝廷;品第人物重德才而不专重门第。

监生历事的名词解释

监生历事的名词解释

监生历事的名词解释监生历事,是一个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词语。

在解释这个词语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每个部分的含义。

首先,监生,顾名思义,是指被监督和管理的学生。

在古代中国,监生是一种特殊的学生身份,他们是受到严格监管的学者候选人。

在明清两代,监生是科举考试制度中的考生之一,他们通过这项考试来评选出最优秀的人才。

其次,历事,指的是历经的事情、经历的事件。

它包含了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所经历的各种事情,可以是个人经历,也可以是社会、国家或世界的历史性事件。

综合而言,监生历事可以被理解为监生们在他们的学习、考试和人生道路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经历。

然而,监生历事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对个人的考试和学业的影响。

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监生历事代表着一个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挑战、承担责任,并经历成长和变化。

无论是在科举考试制度下,还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监生历事都是锻炼个人能力、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

在监生历事的过程中,监生们必须面对各种考试的挑战和压力。

这些考试既是选拔人才的手段,也是一种对个人能力的评估。

监生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准备这些考试,包括诵读经典著作、背诵文章、讨论问题等。

这些严格的学习和考试要求体现了古代学子们对知识和才能的高度重视。

然而,监生历事并不仅仅是对个人学业和考试的描述。

它还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教育的期望。

在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中,监生历事是被认可的途径之一,通过参加并且在考试中表现出色,他们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地位和机会。

这种评估人才的方式不仅是对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的支持,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必需的。

监生历事还体现了一种学业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监生们在历经考试、挑战和困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如何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这包括正直、坚韧、诚实、谦虚等品质。

监生们通过这个历程,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性格和人生观。

总的来说,监生历事是一个富有深度和意义的词语。

明清时期拔贡、恩贡、廪生、庠生、举人、秀才、进士、状元、榜眼有什么区别和相似之处呢?

明清时期拔贡、恩贡、廪生、庠生、举人、秀才、进士、状元、榜眼有什么区别和相似之处呢?

明清时期拔贡、恩贡、廪生、庠生、举人、秀才、进士、状元、榜眼有什么区别和相似之处呢?明清时期,国家每六年或十二年从优秀的生员(秀才)中选拔一批人才,到国子监深造,称拔贡生,毕业后,分配至全国各地任知县、州判等,到了清代中后期,因捐官候补的多如牛毛,几乎取消了拔贡。

恩贡,顾命思义,就是皇帝照顾功臣的子弟,赐贡生身份,享受国家干部待遇,也可以做官。

童生经过县府省三堂考试合格,才能取得生员功名,生员俗称秀才,秀才分县庠生和郡庠生,起码也相当于今天的985本科毕业生,庠生里面特别优秀者,国家会给予一定的钱米补助,相当于今天的助学金,称为食廪,也称廪膳生。

取得了庠生功名后,有一定的特权,国家免二人徭役,见了县令不跪,更重要的是拿到了乡试(省级公务员考试)的考试资格证。

乡试考中了称举人,享受国家科级以上干部待遇了!才算真正的出人头地了。

举人、贡生经省学政推荐,可以参加会试(国家县级干部选拔),路途经费由国家拔款,背上或船上插面旗"奉旨会试",连强盗都会敬而远之。

会试考中了称贡士,贡士选拔上了称进士。

进士分三等,第一等,一二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能立即任命七品八品的官。

第二等录取约二十至五十名,赐进士出身,一般授翰林院院庶吉士,待分配。

第三等录取约一百至二百名,赐同进士出身,进入国子监学习,待分配。

进士仕途起点都比较高,往往都能任命七品知县等,大学士六部尚书几乎都是进士身价。

考中了举人、贡生、贡士、进士,国家都会拔二十两银子,到其家乡祠堂建旗杆石树旗杆,以示对读书人的鼓励和恩宠。

不同之处在于选拔方式和待遇,拔贡、恩贡虽然也要考试却属于特招生,也就是现代说的保送,秀才、举人、进士等都属于科举一级一级选拔出来的,走的是普通流程。

庠生多指普通学生,也是秀才的意思,一般都在地方找工作或者继续参加科考。

廪生是考到第一名的童生,层次比秀才低一些,但也有相应的俸禄(跟奖学金、助学金差不多)。

古代科举考核及称呼

古代科举考核及称呼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常用官职称谓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

举人进京参加礼部考试者,皆须投状。

考试成绩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考中状元者,号称“大魁天下”,为考试科名中最高荣誉。

唐代起,如殿试一甲第一名,亦称“殿元”。

榜眼-----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二名称为“榜眼”。

宋代将第二、三名均称为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

后专指第二名。

探花-----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

唐代进士在杏化花园举行“探花宴”,以年少英俊的二、三人为“探花使”(又称“探花郎”)。

南宋以后专指第三名为探花。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才。

唐代科目考试中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者均可称为进士。

试毕合格者赐予“进士及第”,后又有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之名义。

明清时代均以举人经会试合格者为“贡士”。

初始专指经殿试后合格的贡士为进士,后来泛指参加殿试者,赐出身者为进士。

举人-----是科举制度中乡贡入京应试的通称。

意即应抬举使用之人。

中举者即具有出身的资格(如同现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

明清时期专指乡试合格者为举人。

秀才------ 本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后泛称读书人,州府县学的生员也称秀才。

唐代设有“秀才科”,在各科中地位最高。

----------------------------------------------------------------------------------------------------------中国古代常用官职称谓太传-----官名,虚衔。

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为皇帝、皇太子的老师。

太保-----官名,虚衔。

指两种官职:少师、少传、少保为“三孤”;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之一。

尚书-----官名,初为掌管文书奏章官员,唐代设“六部”尚书:吏、户、礼、兵、刑、工。

副官为侍郎。

学士-----官名,原为掌管典礼、编撰诸事官职,唐代指翰林学士,为皇宫“内相”,皇帝的秘书、顾问。

明清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我精心:制度大全户籍科举合伙人存款保险公司管理员工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食堂管理绩效工资宿舍管理企业会计安全生产管理人民代表大会食品安全管理中小学教师职称清代的学校清承明制,科举必由学校,即只有各类学校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前没有私学,教育机构皆为国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春秋之前实行世官制度,贵族子弟入学校学习,学而优则仕。

战国以后,世袭身份制度逐渐打破,与此同时私学兴起,出身平民和破落贵族而经由私学成才的游士遍天下,成为各国选官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汉代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下,选官也不由学校。

如前文所述,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隋朝在地方建立了州、县学。

唐代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招收官员和普通民家子弟入学;与此同时,在京都和各地设立地方学校。

此外,还设有弘文馆、崇文馆等贵族子学校,专门招收皇族和高级官员的子弟入学。

宋、元皆有国学,其生徒也同隋唐一样,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生源。

清代文献中的学校,是指各类国立教育机构。

清代设有各类官学,京师设有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

各省设有府学、州学、县学。

除这些官学外,还有私人和地方社会创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教育机构。

所有这些官办和非官办的教育机构,构成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广义的学校。

兹分述如下: 私塾、社学、义学。

清代童子启蒙教育,除富人延聘家庭教师教授子弟外,公共教育机构为私塾。

私塾为私人、宗族或地方社会所办,延聘儒生担任教师。

私塾讲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识字和启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选讲《四书》《五经》。

社学和义学也属于启蒙教育机构,均起源于宋、元,一般为地方社会所创办。

明初曾下令民间五十家设立一所社学,延聘教师以教育民间子弟,后废弛。

清初复令每乡设置社学一所,择聘文行优秀者充当社师,官府免除其差徭,并酌给薪水。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

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孟子强调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下,是非之心。

这四种善端视后“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设科,即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6年,宋明帝立总明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是集藏书,研究,教学为一体的机构。

始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任人管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材的补充。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官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以《三经新义》为科考的标准教材;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养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

【题文】中高考、自招对文言文的考查拓展到了文化常识,增加了文言文的考查难度。

为了准确地把握文言文大意,争取得高分,我们需要系统梳理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就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提到科举制时有哪些常见的称谓呢?一、科举制常用术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

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

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

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

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二、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唐朝名词解释: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年间,政治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同时也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诞生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开年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一大批能干的官员,通过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等措施,是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期爆发的一场反唐叛乱。

玄宗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谋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叛乱经历八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成功平叛,此后大唐王朝在没有昔日的繁荣,成为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为防守边疆,玄宗时大量扩充防戊军镇,设立节度使,他们的权力高度集中,而安史之乱后,为了平定叛乱,内地也设立了许多节度使,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到了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朋党之争:唐后期两种不同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

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士族地主。

这次派别斗争,从准备到开始约40余年,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宦官专权:唐中叶以后,朝中宦官的权力不断上升,在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他们连皇帝的废立生杀都操纵着,宦官专权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了朝臣的反对,但各种反宦官的手段都是一一以失败告终,到903年,才被朱温一举消灭。

三省六部制:三省之名存于魏晋时,隋唐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

尚书省下还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中书省为决策机构,门下省为审议机构,尚书省为行政机构,三省互相牵制,对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积极作用。

科举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用考试来选官员,有秀才、明经和进士科。

到唐后进一步完善,有增设武举等科目。

名词解释:科举制

名词解释:科举制

科举制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

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

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

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1/ 1。

中国文化要览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国文化要览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1分)。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1分),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1分)。科举制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废除于1902,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2分)
鸿都门学:东汉灵帝时设立的一所国立文学艺术专科大学,也是我国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类似今天的文化艺术学院,(1分)因设在国都的鸿都门下而得名。(1分)修习辞赋、小说、绘画、书法、尺牍等技艺。(1分)毕业于此的庶族子弟很快委以重任。(1分)是唐代专门学校的先导。(1分)
宗教:宗教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切社会形态、国家和民族中都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文化现象。(2分)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为社会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套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1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实体,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的形式,一套调适和整合、 凝聚社会的机制和体系。(1分)从其发展过程
3.请举例说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相同。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意义相同。
(2)相反相对。如五代黄损,字益之,损和益是一对反义词。
(3)相关。有的是事物、事理相关,如 鲁公子坚,字子石,石头很坚硬。有的引用儒家经典文句或典故,如赵云,字子龙。源自《周易?乾卦?文言》:“云从龙,风从虎。”有的源于古代诗文。如南朝陈虞荔,字山披。源自《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有的字形相关,如南宋陶崇,字宗山;清钱侗,字同人。有的反映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如明代皇族姓名: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其中高、瞻、祈、见为排行字,棣、炽、基、镇、深五字分别以木、火、土、金、水为偏旁,这正是五行,依次相生的关系。

家谱部分名词解释

家谱部分名词解释

家谱部分名词解释家庭形式——长辈高寿,子孙满堂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家庭形式。

但是越人丁兴旺的大门大户,家庭关系越是复杂。

所以。

古人立下了种种规矩,控制家庭成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了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家庭次序,并逐渐与儒家的[忠、孝、仁、义]互相交融,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理论观念。

家训——一个家庭为了维护必要的宗法制度,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族训中最早起源,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仰慕的治家良策。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次序的力量。

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的家训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注重家法、国法;( 2)和睦家族乡里。

( 3)孝顺父母,敬长辈。

(4)合乎礼教,正名份。

(5)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家谱——家谱或族谱,系对诸如家乘、家喋、宗谱、世谱、房谱、支谱等的泛称。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任务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任务传记及地方史的资料。

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咖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图腾——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标志。

图腾是古代氏族的族徽。

字辈——字辈是为区分一族众人之间的在长幼、尊卑,记录族里世系、血缘顺序,专门选用全族共行的辈分文字,它是一个家庭传代的字凭,是族的核心。

字辈,起源于宋朝,是人们按伦理道德取名的一个规则往往能为家族立派、续派起依据作用,也有皇帝赐封的。

行传——行是排列,按照辈分,以出生时间先后编排同代人的长幼次序,辈分用[字]代表,代表辈分的字母就是排行字母,长幼次序用序数固定。

这种代字与数序就是排行号码,人的名讳往往有雷同情况,排行号码绝不会与他人重复:因此排行号码就为人的专用名,往后则是子孙对祖先的代称。

古代明清时期的名词解释

古代明清时期的名词解释

古代明清时期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明朝和清朝相继统治中国几百年,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名词和概念涌现出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举人(Jǔrén)举人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称谓。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而举人则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阶层,属于乡试的及第者。

举人不仅要具备儒家经典知识,还需要有扎实的文章写作能力。

通过科举考试,举人有机会晋升为进士,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管理作用。

2. 乡试(Xiāngshì)和会试(Huìshì)乡试和会试是科举考试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乡试是在每个地方行政区划的乡级以上设立考场举行的一种选拔,主要考查考生的书写和基本知识。

乡试合格者可以晋身到下一个环节的考试――会试。

会试是在省级行政区设立的考场中进行的,范围更广,命题更难。

会试通过后,考生有机会晋身到最终的考试环节――殿试。

3. 殿试(Diànshì)殿试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最终环节,也是最为严峻的一次考试。

殿试在皇宫内的殿堂中举办,由朝廷特邀的文官进行主持和评判。

此次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行文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殿试的成绩将直接决定考生的及第与否,对于那些能够通过殿试的考生来说,政治前途一片光明。

4. 红楼梦(Hónglóu Mèng)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明清时期的杰出作品之一。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贾府的故事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多样性。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我们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刻骨铭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5. 四书五经(Sìshū wǔjīng)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总称,也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化标识。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喜公 人,
香,故又称 “桂榜”。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
挤快
“解jiè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
了些 一回
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了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
屋去 里你
!
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恭 ”
第三级:会试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所谓会试 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 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 关常识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 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孝子廉 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 廉,父别居。”
到了明朝、清朝“孝廉”这个称呼变成 了对举人 的雅称。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 (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 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
第四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 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 和出题,故又称“廷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 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 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 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 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清科举在考试方法上,比前代更加严密、完备,但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却不能随着时代进步,仍是以”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取士。

八股文从出题范围、答题标准到试卷文体都有定式,致使科举日趋陈腐与僵化。

清朝末年,朝廷也试图对科举作一些改革,但终因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改革以失败收场。

僵化不堪的科举制度终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清廷宣布废除。

据统计,明代共取进士24,624人,清代共取进士26,888人。

乡试明清时期,士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必先进学,并要通过学校的考试合格,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亦采三级考试制: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京师和省城的贡院举行。

正、副主考官由皇帝钦命。

乡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一般在九月发榜。

每场考试前一日寅时(凌晨3时至5时之间),开始点名让考生入场,经搜身检查后,按座位号进入号舍等候考试。

次日子时(半夜11时至1时之间),发题考试;第三日,傍晚以前交卷,离开考场。

考试后,试卷经封弥、誊录、评阅后,由主考官最后决定取录名单,各省均有一定的录取名额。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明清乡试还规定名额之外,再录取若干人,称为“副榜”。

副榜举人不得参加会试,但可送国子监读书。

会试明清会试由礼部主持,主考官略同乡试,而官阶更高,人数更多。

举人经过礼部复试合格,方可以赴京师参加会试。

会试亦考三场,考试方法与内容也略同乡试。

明清会试录取人数无定额,一般为二三百人左右。

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贡士也需经过复试合格,方可以参加殿试。

明清殿试由皇帝主持,另设读卷官若干人。

只考一场,试时务策一道,当天交卷。

对策试卷只封弥但不誊录,一般也不黜落,只是重新排列名次高低而已。

清末的殿试甚至只重考卷书法而轻策文的内容。

这试会钦定前十名名次,然后于太和殿唱名发榜。

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分三甲,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依名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重要的名词解释

明清时期重要的名词解释

明清时期重要的名词解释一、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和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该制度起源于宋代,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确保官员的能力和忠诚。

首先是乡试,即省级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即全国性的考试,最后合格者还要参加殿试,即皇帝亲自参与的考试。

科举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它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明清时期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文人墨客文人墨客是明清时期社会上知识分子的统称。

他们主张以文学和艺术为精神追求,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文人墨客不同于官僚文人,他们不依附于朝廷官职,而是通过创作诗词、书法、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追求的艺术远离现实的功利和压力,注重个性和内心的表达。

文人墨客在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和思想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和信息的交流渠道。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仍然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土产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中西方贸易的发展。

同时,丝绸之路还传播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优质商品,为中国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四、饮食文化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受到了宫廷风味、地方特色和南北差异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宫廷菜肴以色香味俱佳、制作精细见长,如清朝的御内菜肴就有宫廷御厨精心烹制而成。

除了宫廷菜,地方菜也享有盛誉,如京菜、潮州菜、苏菜等,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烹饪方式和特色菜品。

此外,南北差异也在饮食文化中体现,南方人注重米饭、鲜菜和水果的搭配,北方人则以面食、牛羊肉和豆腐为主食。

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五、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清时期的皇宫,位于北京中轴线上,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成为明清时期明君的居住和执政场所。

何谓庠生、廪生、太学生、贡生、贡士、举人

何谓庠生、廪生、太学生、贡生、贡士、举人

何谓庠生、廪生、太学生、贡生、贡士、举人有人问我文献中的庠生、邑庠生、廪生、太学生、贡生、举人、贡士具体怎么解释?这些名词解释起来非常麻烦,就整理了一下放上来和大家共享。

庠生庠是古代学校之名,故学生称庠生。

后来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生员是指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

后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经过县州级考试,即'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

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

如元柯丹邱《荆钗记·会讲》:「家无囊橐,忝列庠生之数。

」清刘大櫆《吴君墓志铭》:「子一人,定,邑庠生。

」廪生生员名目之一,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

又称廪膳生。

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

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

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

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

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

清制略同。

参阅《明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

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

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

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

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

太学生在太学里就读的学生。

太学即国学。

是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

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

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如《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

明清时期的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的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的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朝代更替的过渡时期,也是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历史上独有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两个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体制1、教育机构的设置明清时期,依旧是以家庭教育为主流的,但是中国教育的官方化程度逐渐提高。

在省、州、县设立了学官与府、州、县学校,可以说,是最早的全国性的中等教育机构。

除此之外,明万历二年(1557年)设立了东厂,其原初主要任务是为了保卫明朝王朝的安全,由于掌握了国家的情报机密,因此得到了文化的支持。

所以东厂内也设立了东厂学堂,这些机构中的教材极少,授课老师也是皇家的秘密特务,学生的标准也非常苛刻。

2、教育内容明清时期,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阅读和写作,二是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的教育非常重要,需要重视礼仪和节操,强调人际关系和江山治理,廉洁、诚实等思想和道德的培养,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法教育和乐教育方面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核心,它为推动了明清时期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下面介绍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的基本流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三个等级,依次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在每年的秋季进行,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会试在次年的春天举行,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的听课和思想能力;殿试在紧接着的几个月举行,是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才华等等。

通过最后的殿试考试的考生可以进入朝廷成为官员,也因此取得了硕士和博士的资格,而这些资格通常的寿命达到60年。

2、科举制度的政治意义科举制度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考试的内容过于的单一化,考试的难度过高,但却在明清时期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并且对于当时的社会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科举制度打破了封建贵族的垄断,赋予了普通人的机会。

明清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明清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明清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中国历史上,教育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着整个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一、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分为官学和民间学校两种类型。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的学校,被用来培养官员和官员子女以及中小学校教员。

官学在各地区之间有所不同,不过它们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却始终相似。

以南京礼部为例,官学的课程包括《四书》、《五经》、经学、史学、政治、兵法、礼仪等。

官学的科目均为经义和古文等传统课程,重视儒学思想,并对学生进行沉浸式的教育和培训。

民间学校则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学校,主要提供初等和中等的教育。

民间学校的教育内容相对官学更加灵活,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

民间学校通常由教师自行收取学生的学费,而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官方的教职待遇。

因此,他们往往在农闲季节教书,并以此为生。

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制度。

该制度始于隋朝,盛行于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核心体现。

科举制度的实施让很多人有了通过考试成为官员的机会。

但是,由于科举制度太过于依赖死记硬背式的知识应试,同时许多人为了准备考试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样就导致一些人失去了追求自由、思考和创新的机会。

另外,科举制度因为几乎笃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导致了人们的“千金难买一笑”的想法,这也反过来增强了科举制度的约束力。

三、结语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延续。

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权力集中和思想保守的体现。

然而,这个制度也促进了普遍人民的城市化和知识增长,使得中国儒家经典、文化、历史、思想等对长达几个世纪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自唐代开始出现,至清末废止为止,历时近千年。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特点科举制度由进士科、举人科和秀才科组成,进士科是最高科,其次为举人科,再次为秀才科。

每达到一个科目的考试成绩就能够晋升相应阶段的文职,最终进入官场。

官员按照从低到高逐级提拔,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可以晋升到上级机构并获得更高的待遇。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

1.选拔官员的严格标准科举制度的核心特点是选拔官员的严格标准。

科举考试不论在何种科目中,考试的难度都很高,以进士科为例,几十万人报名,只有几百人通过。

难度之高,可见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一次进士科考试,120,000人报名,3,893人通过。

考试内容涉及诗歌、文章、典故、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非常广泛而深入。

因此,中国的官员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储备、高超的文学技巧、深刻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才华。

2.制度的公平性和竞争性科举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公平性和竞争性。

科举制度在测试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很高的公平性,因为每个人都只是通过一次考试,并且考试问题都是同样的,这使得参与考试的人都有了同样的机会。

同时,科举制度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因为每个人都要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样的竞争强化了国家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并让公务员们意识到了他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与进步。

3.制度与较为公正的待遇科举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如果一个官员在任期内表现出色,他就有可能被越级提拔。

此外,科举制度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贵族、权贵和地方势力的干涉,相对地,使得公务员可以被更加公正地评价和提拔。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制定了清廉高效的官场规则,培养了大量官员人才并获得了开发中国南方土地的机会。

1.培养官员人才科举制度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官员,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科举制度简介与相关名词解释一、一般情况我国的科举制度历史悠久,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

隋唐以来,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

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教谕、训导)的管教。

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或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

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凡正式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

童试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考(考官为知县),府试(考官为知府),院考(考官为学政也称学院,俗称学台)。

童试参加者称儒生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还叫进学(取得入学资格的意思)、入泮、游泮(周代诸侯的学校门前有半圆形的水池,称泮水,学校称泮宫)。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正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⑴乡试,⑵会试,⑶殿试。

(1)乡试乡试是考取举人的考试。

乡试一词是:乡里举士之意。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乡试有主考官(又分正副主考)和同考官。

主考官由皇帝钦命。

乡试共举行三场,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

参加考试的是秀才(廪生、增生、附生)、贡生、监生等。

但是在参加考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考试,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2)会试会试,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春闱。

会试的正副考官称为总裁,以大学及翰林出身的一、二品官充任。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贴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词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会试共试三场,每场三日,参加考试的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3)殿试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公布进士之榜谓之“金榜”(甲榜)。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余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诗赋的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需经过候选,后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由特设的教习官(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内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各省任知县。

二、名称解释邑庠: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

庠,古乡学名,学校名。

邑,旧时县的别称。

翰林院:中央政府里主管秘书著作的机关。

庠生:指秀才,科举制度中府学、州学、县学生员的别称。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士:中国古代大学的学生称太学士。

国学:为京师官学的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

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

明清时代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俱国子学性质。

1905年(清道光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国子监:简称“国学”。

详见“国子学”。

科考:清代每届乡试前,各省学政所属举行的考试。

科考合格的生员才能应本省乡试。

亦称科试。

科甲: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录取者称为科甲出身。

文童: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童生”的别称。

对武童而言,表明文武考试体系之不同。

亦称儒童。

童生:别称文童。

明清科举制度,凡应考的生员(秀才)之试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为儒童,习惯称为童生。

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

亦称小考试。

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或称儒童、文童。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三年举行两次。

丑末辰戍为岁考,寅申巳亥为科考。

岁考:清代各省学政巡回所属举行的考试。

亦称岁试。

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随考。

生员:明清两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录入府州县学的,通称为生员,即习惯上所谓秀才。

经常须受本地方教官(即教授、学政、教谕、训导等)及学政的监督考核。

文章上则常称诸生。

乡试:明清两代在三年一次的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

凡本省的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的,均可应考。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逢庆典加科为恩科。

考期在八月,分三场,考中者为举人。

举人:唐制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之通称。

意即应举之人。

也叫孝廉。

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也简称“发”。

明清则为乡试考中之专科作为一种出身资格。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各省的举人均可应考。

逢辰戍未为正科。

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在三月,分三场。

考中者为贡士。

殿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一种考试。

也叫廷试。

其制始于唐,武则天时,殿试后将进士分为五甲。

明清考试时间在会试后一个月,本在三月,乾隆时改在四月。

试中者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亦称殿元),第二、三名通称为榜眼、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殿选:宋有集贤殿、修撰等官,简称殿选。

明清进士一甲第一名例授翰林院修撰,故沿称状元为殿选。

两榜进士:科举时代,把考取进士的榜示叫做甲榜,考取举人的榜示叫做乙榜。

两榜进士,就是由举人而中了进士。

拉翰林:就是点翰林,进士除了一甲三名照例授职翰林院外,其余的还要参加一次朝考,由皇帝在名单上圈点,成绩优良的为翰林院庶吉士。

状元:科举考试第一名者为元,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

为科举名中最高荣誉。

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

解元: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称乡试第一名者为解元。

会元:科举制度中会试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之名,故称会元。

第一名为会元,会试以后还有一次殿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五贡:清代科举制度中五种贡生的总称。

包括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优贡。

五贡都算正途出身资格。

另有捐纳取得贡生称为例贡。

贡士:会试考中者为贡士,殿试赐出身为进士,但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为进士。

贡生:科举制度中,生邑(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而称贡士。

意思是以人才贡给皇帝。

明清两代贡生有不同名目。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优贡和例贡。

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统称监生。

初由学政考取或皇帝特许,乾隆前,并加以严格考课。

监生有举监、贡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后则仅存虚名不被重视。

至一般所称监生,指由捐纳而取得。

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取得科名而欲入仕的都必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一定在监读书。

拔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各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邑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

经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选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明制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兼优者充贡。

岁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

大都挨次升贡。

恩科: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乡试及会试,称为正科,若遇皇帝即位及皇室庆典加科称为恩科。

始于宋代。

明清亦用此制,如恩科与正科合并举行,称为恩正并科,按两科名额录取。

邀恩:清时对参加乡试若干场次以上还没有录取,或者参加乡试的次数虽不太多,但年纪已过八十的,就赏给举人名义,因为这不是由考取,而是国家特给的,所以叫做邀恩。

恩荫:清制文职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遇庆典给予的称为恩荫。

恩监: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

清代由皇帝特许给国子监生资格的称为恩监。

恩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明清制度,凡遇皇室庆典,根据府州县学岁贡常额,本年加贡一次作为恩贡。

清代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

纳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明代准许纳资入监(国子监),凡由生员纳捐的称纳贡,由普通身份纳捐的称例贡。

例贡: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

明清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纳捐,故称例贡,不算正途。

例监:亦作捐监。

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

明清制度,由捐纳而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例监。

副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清制在乡试中录取名额以外列入备取的,可以直接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贡。

优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

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优监: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

清制由附生选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优监。

荫生:封建时代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的监生资格,由汉代的任子制度继承而来,有各种不同的名目。

明代凡按品级取得的称为官生,不按品级而由特给的称为恩生。

清代凡现任大官或遇庆典给予的称恩荫,由于先代殉职而给予的称为难荫,通称荫生,名义上是入监读书,事实上只经过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官职。

荫监: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

明清时代官员之子,不经考选取得监生的资格的称为荫监。

儒生:指通经之士,也指一般读书人,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儒学:儒家的学说,元明清在府州县设立的学校供生员读书,称为儒学。

儒童:明清科举制度。

凡应考生员之试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为童生,别称文童为儒童。

增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明代生员皆有月米,额内者为廪膳生员,增额者为增广生员。

清代则生员于岁科两试在一等前列者,才能补为增生或廪生,而名额皆有一定数量,廪生有廪米有职责,而增生无之,故增生地位次于廪生。

廪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明代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廪膳补助其生活。

清代则需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方能取得廪生名义,成为资历较深的生员。

廪生的主要职务是具体保证应考的童生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舞弊。

习惯上称此种手续为补廪。

廪膳:官府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