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高清电子课本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全册)本文档旨在为用户提供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的全册内容。

以下是每个单元的简要概述。

第一单元:整数本单元介绍了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还包括整数的乘法和除法,以及负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第二单元:分数本单元主要讲解分数的定义和分数的基本运算,如分数的加减乘除。

同时,介绍了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第三单元:代数式本单元引入了代数式的概念,并讲解了代数式的运算法则。

包括常数、变量、系数和指数的概念,以及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第四单元:方程与不等式本单元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

还包括方程与不等式的实际应用,以及方程与不等式的图示表示。

第五单元:比例与相似本单元主要讲解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运算法则。

包括比例的简化、扩大和倒数,以及比例的应用问题。

同时,介绍了相似的概念和相似图形的性质。

第六单元:图形的初步认识本单元介绍了点、线、面和图形的基本概念,以及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包括直线、射线、线段、角和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

第七单元:计算器的使用本单元讲解了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

包括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加减乘除、分数运算和开平方等。

第八单元:统计图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统计图形,并讲解了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数据的解读。

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和散点图等。

第九单元:坐标直角坐标系本单元引入了坐标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并讲解了坐标的表示方法和坐标图形的绘制。

同时,介绍了平面中点的概念和距离的计算方法。

第十单元:三角形本单元主要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和三角形的性质。

包括三角形的分类、角度和边长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内外角和三角形的直角判定。

第十一单元:作图本单元介绍了几何作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讲解了如何用尺规作图和圆规作图解决几何问题。

此文档总结了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的各个单元内容,希望对用户有所帮助。

如需详细内容,请查阅原版电子课本。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三年(七年级至九年级)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三年(七年级至九年级)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1 轴对称 13.2 画轴对称图形 信息技术应用 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13.3 等腰三角形 实验与探究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13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4.1 整式的乘法 14.2 乘法公式 阅读与思考 杨辉三角 14.3 因式分解 数学活动 小结
八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目录(义务教育教科书)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信息技术应用 画图找规律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要证明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11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1 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信息技术应用 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12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阅读与思考 用求差法比较大小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9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2
10.1 统计调查 实验与探究 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 10.2 直方图 信息技术应用 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 10.3 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10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7.1 平面直角坐标系 阅读与思考 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7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阅读与思考 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8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干净函数的性质 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阅读与思考 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22

人教版初一至初三(数学)课本目录

人教版初一至初三(数学)课本目录

人教版初一至初三(数学)课本目录初一数学第一章有理数与小数• 1.1 有理数的概念• 1.2 有理数的比较与排序• 1.3 小数的概念与性质• 1.4 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第二章代数式• 2.1 代数式的概念• 2.2 代数式的运算• 2.3 代数式的应用• 2.4 代数式的简化与展开第三章整式的乘法• 3.1 单项式与多项式• 3.2 单项式的乘法• 3.3 多项式的乘法• 3.4 四则运算与整式的应用第四章整式的除法• 4.1 整式的除法与余数• 4.2 整式的除法算法• 4.3 分式与整式的乘除• 4.4 分数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应用第五章平面图形初步• 5.1 点、线、面的概念• 5.2 平面图形的分类• 5.3 直线与射线• 5.4 角的概念与性质第六章几何作图• 6.1 直线分割线段• 6.2 线段等分与角平分• 6.3 三角形的作图• 6.4 圆的作图初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的运算• 1.1 有理数的加法• 1.2 有理数的减法• 1.3 有理数的乘法• 1.4 有理数的除法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 2.1 一元一次方程• 2.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3 一元一次方程组• 2.4 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三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性质• 3.1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3.2 三角形与四边形• 3.3 正方形与长方形• 3.4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第四章三角形与四边形• 4.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4.2 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4.3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4.4 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五章分数与小数• 5.1 分数的概念与性质• 5.2 分数的加减运算• 5.3 分数的乘除运算• 5.4 分数方程的应用第六章相似与全等• 6.1 相似的概念与性质• 6.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6.3 存在唯一相似三角形的条件• 6.4 各种平面图形的相似判定初三数学第一章一次函数与方程• 1.1 一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1.2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3 一次方程的解与应用• 1.4 一次不等式的解与应用第二章同比例与相似• 2.1 同比例的概念与性质• 2.2 解决同比例问题• 2.3 相似的概念与性质• 2.4 解决相似问题第三章数据的表示与应用• 3.1 统计图的制作与分析• 3.2 极值与数据的分析• 3.3 函数与数据的关系• 3.4 散点图与拟合直线第四章平面向量初步• 4.1 向量的基本概念与表示• 4.2 向量的运算与性质• 4.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4.4 应用与解决问题第五章平面几何初步• 5.1 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 5.2 平面的位置关系• 5.3 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5.4 二次曲线的性质与判定第六章空间几何初步• 6.1 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 6.2 空间图形的测量与计算• 6.3 空间图形的展开与剖视• 6.4 空间几何与应用问题以上是人教版初一至初三数学课本的目录,涵盖了初一数学、初二数学和初三数学各个章节的内容。

数学课时练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电子版103~105页

数学课时练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电子版103~105页

数学课时练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电子版
103~105页
7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103~105页7年级下册的人教版数学课本从103页开始,到105页结束,包括了函数的定义、特点、类型以及函数的基本应用等内容,这段课程学生需要研究的内容十分充实,甚至有些学生都不太能够掌握,但是只有把握住了这些内容,才能保证数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103页介绍了函数的定义,函数是指一个存在某种规律性的数学表达式,它可以将自变量与因变量关联起来,其中自变量可以是任意实数,而因变量则可以是任意实数或复数。

104页介绍了函数的特点,函数的特点是指其自变量的取值不变,而因变量的取值不断变化,因此函数可以被用来描述实际现象,以及求解问题。

105页介绍了函数的类型,函数可以分为一元函数、二元函数、多元函数等,每种函数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种函数的类型,以便在实际应用中使用。

另外,105页还介绍了函数的基本应用,函数可以用来求解复杂的问题,包括绘制函数图像、解方程等,学生要熟练掌握函数的应用,以便解决实际的问题。

总之,7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课本103~105页介绍了函数的定义、特点、类型以及函数的基本应用,这段课程学生必须掌握,以便在实际中运用函数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 ·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目录
0002页 0056页 0084页 0138页 0156页 0204页 0206页 0231页 0256页 0304页 0332页
第15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5.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5.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6.1 不等式 1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18.1 全等三角形 18.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19.1 数据的集中趋势 19.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第15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 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5.1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 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5.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பைடு நூலகம்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 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5.3 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实际问 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 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教材大全2023

人教版教材大全2023

人教版教材大全2023点击下载•292.96M / 2018-03-22 / 免费电子版人教版高中数学电子课本pdf全套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高中数学教材合集,包含了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以及选修等全套高中数学课本电子版本!有需要者快来绿色资源网下载吧!高中数学电子课本pdf介绍高中数点击下载•117.18M / 2018-04-16 / 全套高中化学教材电子版pdf百度云全套是小编为各位高中学子搜集整理的高清扫描版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包含了必修1、必修2、选修1到6等全部教材,有需要者快来绿色资源网下载吧!化学特点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点击下载•585.93M / 2017-12-08 / pdf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pdf电子版收录了全套的高中物理教材,全部为高清扫描版,色彩鲜艳,文字清晰,便于阅读,有需要者快来绿色资网下载吧!高中物理介绍高中物理课本共三册,其中第一,二册为必修,第三册为必修加选修点击下载•63.00M / 2015-12-17 / v8.8 新版教材人教版九丁小学英语点读软件四年级上册同步人教最新教材,让孩子学习英语更加有趣和简单,真正的哪里不会点哪里,人教版pep小学英语九丁英语点读软件,是一套功能全面的多媒体英语电子课本,集成了听、说、背、练等功能,让点击下载•292.96M / 2017-12-08 / 全套pdf电子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电子版全套pdf是一份涵盖了全部的高中语文电子课本的教学资源,必修、选修都包含在内,有需要者快来收录资源网下载吧!高中语文介绍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点击下载•117.18M / 2020-09-04 / 最新版人教版初中数学全套6本pdf电子课本百度云版包含了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全部电子课本,共6本,另附带有中考考点总结、必考公式等复习资料,有需要者快来绿色资源网下载吧!初中数学公式口诀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乘两数差,等点击下载•190.42M / 2018-04-20 / 全套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df电子版汇聚了全部的高中化学电子课本,包含了上册和下册,文字清晰,便于阅读,本站为大家免费提供百度云下载地址,有需要者快来绿色资源网下载使用吧!初中化学口诀介绍常见点击下载•67.11M / 2015-12-17 / v8.8 新版教材人教版九丁小学英语点读软件六年级上册专为小学六年级学生打造的英语学习软件,这款人教版pep小学英语点读人教可以让孩子轻松学习英语,单词游戏,背单词,学句子,各种方式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赶紧下载吧。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详细内容包括:整式的乘法法则、整式的除法法则、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乘除运算。

2. 学会运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3. 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概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的应用、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彩票中奖的概率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概率的计算,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进行随堂练习。

4.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因式分解方法3. 概率的计算公式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 (x+3)(x2) \)(2)因式分解:\( 2x^2+5x3 \)(3)已知一枚硬币投掷的概率是\(\frac{1}{2}\),求连续投掷两次硬币,出现两个正面的概率。

2. 答案:(1)\( x^2+x6 \)(2)\( (2x1)(x+3) \)(3)\(\frac{1}{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但在概率计算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整式的乘除法则与小学乘法法则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因式分解方法3. 概率的计算4.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及答案解析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整式的乘除法则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将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加,其余字母保持不变。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PPT课件汇总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PPT课件汇总
(2)若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AB⊥CD,则 ∠BOD =__9_0_°__;
(3)如图2,BO⊥AO,∠BOC与∠BOA的度数之比 为1∶5,那么∠COA=_7_2_°_,∠BOC的补角为162°.
m
B
C
1
O
n
O
A
图1
图2
2.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线段AB叫做点B到直线AC的距离 B.线段AB的长度叫作点A到直线AC的距离 C.线段BD的长度叫作点D到直线BC的距离 D.线段BD的长度叫作点B到直线AC的距离
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可知
∠2=180°-∠1 =180°-40°=140°
b
1( (2
a
4) )3
由对顶角相等可得
∠3=∠1=40°,∠4=∠2=140°
变式1:若∠1= 32°20′,求∠2、∠3、∠4的度数。
新知探究
变式2:若∠1+∠3 = 50°,则
∠3=
,∠2=

b
1(
(2 4)
)3
a
变式3: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你能动手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吗?
新知探究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哪几个?
C
2
B
1
o3
4
A
D
∠1,∠2,∠3,∠4
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
新知探究
你能根据这几对角的位置关系,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两直线相 交
C
2
B
1
3
A4
D
分类
∠1 和∠2 ∠2 和∠3 ∠3 和∠4 ∠4 和∠1 ∠1 和∠3 ∠2 和∠4
(4)判断“三线八角”中的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同位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全册含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1相交线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语: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学生思考回答: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教师提问: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右图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 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三、例题讲解【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答案】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四、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下图中具有这两种位置关系的角.,图(2))(2)如图,若∠AOD=90°,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答案】1.都不存在对顶角.2.(1)对顶角,邻补角.对顶角:∠AOC和∠BOD,∠AOD和∠BOC.邻补角:∠AOC和∠AOD,∠AOC和∠BOC,∠AOD和∠BOD,∠BOC和∠BOD.(2)垂直.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1.2垂线(1)1.了解垂直的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难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性质和画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思考: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这些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相交线的模型,演示模型,并能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关的问题: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并能引导学生明白: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α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角α是直角是特殊情况.教师补充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角α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给出垂直的定义及垂直的表示方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是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找学生上黑板画出直线l的垂线.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直线l的垂线吗?能画几条?通过师生交流,学生明确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师: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生:在直线l上方取一点A,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动手画出图形)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将所得的两个结论合并成一个,并板书: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1.过点P画射线AM的垂线,Q为垂足.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的反向延长线于Q点.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段AB的延长线于Q点.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纳: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四、巩固练习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答案】上述说法中的两条直线均互相垂直.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出垂线的一个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1.2垂线(2)1.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2.学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展示课本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学生看图、思考.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问题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连线的数学问题.学生说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有一点P,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使木条l与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的长度也随之变化.PA最短时,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教师引导学生画图操作:学生看图总结,得出结论:(1)画出直线l及l外的一点P;(2)过P点作PO⊥l,垂足为O;(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1、PA2、PA3……(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1、PA2、PA3……的长短.教师请同学们与组内的同学进行充分的配合,讨论相应的结论,并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个性质.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关于垂线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认识垂线段PO: PO⊥l,∠POA1=90°,O为垂足,垂线段PO与其他线段PA1、PA2……相比,长度是最短的.教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教师板书: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在图5.1-9中,PO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PA1、PA2……的长度都不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四、提升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错误,请订正.(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2)如图,线段AE的长是点A到直线BC的距离;(3)如图,线段CD是点C到直线AB的距离.【答案】(1)错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2)正确;(3)错误,线段CD的长是点D到直线BC的距离.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对于垂线段的理解有没有什么收获?是不是学会了如何作出垂线段?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大部分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归纳、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并且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但是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了解其命名的含义.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各对角之间关系的辨认以及复杂图形的辨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中国最早的风筝据说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作的,风筝的骨架构成了多种关系的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学生能由教师的叙述认真地观察风筝的图形并能抽象出以下图形.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如图:直线a1、a2被直线a3所截,构成了八个角.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以下活动:观察∠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的同侧,并且分别位于直线a1、a2的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观察∠3与∠5的位置:它们分别在第三条直线a3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1、a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观察∠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1、a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以下各对角的关系:∠1与∠5;∠2与∠6;∠2与∠5;∠2与∠8;∠3与∠5;∠3与∠7;∠3与∠8;∠4与∠8.教师总结:同位角:∠1和∠5,∠2和∠6,∠3和∠7,∠4和∠8.内错角:∠2和∠8,∠3和∠5.同旁内角:∠2和∠5,∠3和∠8.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在下面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说说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四边所在的直线正好是前提中的三线,并且有两条边所在的直线是同一条直线.四、巩固练习找出∠1、∠2、∠3中哪两个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答案】∠1、∠3是同位角,∠2、∠3是内错角,∠1、∠2是同旁内角.五、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你都掌握了吗?适当地强调有关的知识点.如何确定“三线”构成的“八角”(注意“一个前提”)?如何根据“关系角”确定“三线”(注意找“前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量有点大,学生认识角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一般,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效果还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并能在各类图形中找出各类角.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1平行线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吗?学生思考回答:不相交的情况.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演示教具: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达成共识.学生思考:把a,b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的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不相交的情况?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使它与直线a没有交点.学生结合演示的结论,与教师共同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的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教师板书:平行线的定义及表示方法.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第二,没有交点的两条直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在转动教具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直线b绕直线a外一点B转动,有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与b平行.2.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已知:直线a,点B,点C.(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其推论.(1)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并在充分交流后,归纳平行公理.(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师生共同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1)学生直观判定过B点、C点的直线a的平行线b、c是互相平行的.(2)从直线b、c作图的过程说明直线b∥直线c.(3)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的方法验证b∥c.(4)师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教师板书: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b∥a,c∥a,那么b∥c.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并学习了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的内容并能在实际问题中予以正确的运用,但是个别同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要加以引导与教育.5.2.2平行线的判定(1)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出示有关的几个问题,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填空: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与这条直线平行.2.画图: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3.反思: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三角尺起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讲出是为画∠PHF,使所画的角与∠BGF相等.教师指出:既然两个角相等与两条直线平行能联系起来,那么这两个角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是否得到了一个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1.根据上图,分析问题.(1)让学生先描述∠1、∠2的方位.(2)教师指出像∠1、∠2这样分别位于直线CD、AB的下方,又在直线EF的右侧,也就是位置相同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3)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同位角,并标记出它们,要求正确而又不遗漏.2.归纳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1)学生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的活动,叙述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并板书: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述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如果∠1=∠2,那么AB∥CD.教师强调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1的条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这两个角是这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一对同位角;第二层意思是这两个角相等,两者缺一不可.(3)简单应用教师表演木工用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让学生说出用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结合课本图5. 2-7).教师板书规范的说理过程:因为∠DCB与∠FEB是直线CD、EF被直线AB所截而成的同位角,而且∠DCB=∠FEB,即同位角相等,根据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从而得CD ∥EF.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1.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其他方法:(1)演示教具,使学生体会当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2)师生归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学生思考:为什么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来说明吗?学生猜想、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理.2.教师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学生思考、讨论:同旁内角数量上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1)因为∠4+∠2=180°,而∠4+∠3 =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3=∠2,即内错角相等,从而a∥b.(2)因为∠4+∠2=180°,而∠4+∠1=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2=∠1,即同位角相等,从而a∥b.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如果∠4+∠2=180°,那么a∥b.3.师生归纳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教师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四、提升练习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a∥b,可以用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其一:因为∠1+∠2=180°,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180°,所以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其他略.五、课堂小结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生归纳,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有哪些困惑呢?能谈一谈你的想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例引导及提问思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并运用新知识.5.2.2平行线的判定(2)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难点选取适当的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一、复习引入师:我们学过哪些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先考虑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题中的条件与某种判定方法的条件是否相同?学生先口述判断的理由,教师纠正,并规范板书两步推理的过程:如图.因为b⊥a,c⊥a,所以∠1=∠2=90°,从而b∥c.教师说明:这个说理过程有两个因为……,所以……,第一个“因为”、“所以”是根据垂直的定义,第二个只写出“所以”的内容b∥c,中间省略一个“因为”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第一个“所以”中的∠1=∠2.这样处理是使说理表达更简练,第二个“因为”、“所以”是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例题讲解后,师提问:你还能利用其他方法说明b∥c吗?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课本方法用图(1)内错角相等的方法写出理由,用图(2)同旁内角互补的方法写出理由.如果∠1、∠2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3),教师启发学生用化归思想将它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并且有条理地陈述理由:如图(3),因为a⊥b,c⊥a,所以∠1=90°,∠2=90°.因为∠3=∠1=90°,所以∠3=∠2.从而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四、提升练习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 =180°,那么直线a与b平行吗?为什么?【答案】a∥b,理由略.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对于平行的判定是否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针对不同的情况,学生应该选取适当的定理进行平行的判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3平行线的性质5.3.1平行线的性质(1)。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原版高清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原版高清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原版高清电子课本引言本电子课本为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原版高清电子课本,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体验。

通过高清图像和电子格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研究数学知识。

本课本内容涵盖了整个学期的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目录1. 第一单元:有理数1.1. 第一节:有理数的概念1.2. 第二节:有理数的运算1.3. 第三节:有理数的应用2. 第二单元:整式的加减2.1. 第一节:整式的概念2.2. 第二节:整式的加减运算2.3. 第三节:整式的应用3. 第三单元:一元一次方程3.1. 第一节:方程的概念3.2. 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3. 第三节:方程的应用4. 第四单元:不等式4.1. 第一节:不等式的概念4.2. 第二节:不等式的解法4.3. 第三节:不等式的应用5. 第五单元:函数的概念5.1. 第一节:函数的概念5.2. 第二节:函数的性质5.3. 第三节:函数的应用6. 第六单元:几何基础6.1. 第一节:几何图形的性质6.2. 第二节:几何图形的计算6.3. 第三节:几何图形的应用7. 第七单元:三角形7.1. 第一节:三角形的概念7.2. 第二节:三角形的性质7.3. 第三节:三角形的应用8. 第八单元:四边形8.1. 第一节:四边形的概念8.2. 第二节:四边形的性质8.3. 第三节:四边形的应用结语通过本电子课本的研究,学生可以掌握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知识点,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我们希望这本电子课本能够为学生的数学研究提供帮助,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电子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电子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电子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电子课本第一章算式一、算式算式是表示数学运算的式子,由数、运算符和符号组成。

如:8 + 5 = 13这是一个算式,其中8和5是数,+是运算符,=是符号。

二、算式的性质1. 交换律a +b = b + a例: 4 + 5 = 5 + 42.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例:(3 + 4) + 5 = 3 + (4 + 5)3. 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例:2 × (3 + 4) = 2 × 3 + 2 × 4三、算式的简化简化一个算式,就是把它化为最简形式。

如:6 + 0 = 6这个算式可以简化为6。

四、算式的推广给定一个规律,可以用代数式来表示。

如:用代数式表示第n项。

an = 2n + 1表示第n项为2n + 1。

五、练一练1. 化简下列算式:(1)8 + 0 = 8(2)4a + 3a = 7a(3)(8 + 5) + 3 = 162. 填写空缺项:(1)7 + ____ = 15答案:8(2)9 × ____ = 81答案:9(3)(8 − 5) × 4 = ____答案:12(4)____ × 5 + 7 × 5 = 60答案:8(5)36 − ____ = 15答案:21(6)____ ÷ 8 = 7答案:56第二章整数一、自然数自然数包括0和比0大的正整数,用符号N表示。

如:0,1,2,3,4,5,……二、整数正整数、负整数、0组成整数,用符号Z表示。

如:……,-3,-2,-1,0,1,2,3,……三、整数的比较比较两个整数大小时,将它们放在数轴上,数轴的左侧为负数,右侧为正数,0处于中间。

如:-2比-3大,但比-1小。

四、整数的加减法整数的加减法就是把正整数和负整数混合在一起进行运算,运算规则如下:1. 两个正整数相加、相减,把它们的和(差)表示为正整数。

七年级数学书下册2024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书下册2024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书下册2024人教版一、相交线与平行线。

1. 相交线。

- 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例如,∠AOC和∠BOC是邻补角,它们的和为180°。

-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如∠AOC和∠BOD是对顶角,∠AOC = ∠BOD。

- 垂直: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垂直的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2. 平行线及其判定。

-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 判定方法:-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例如,若∠1 = ∠2(同位角),则a∥b。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2 = ∠3(内错角),则a∥b。

-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若∠2+∠4 = 180°(同旁内角),则a∥b。

3. 平行线的性质。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 平移。

-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的性质:- 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

- 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二、实数。

1. 平方根。

-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例如,9的平方根是±3,因为(±3)² = 9。

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材版本

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材版本

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材版本
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材版本如下:
1. 2022年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六三制)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教材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数轴、相反数与绝对值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有理数的运算
第二章代数式初步
用字母表示数
代数式及其运算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四章图形与几何初步
丰富的图形世界
直线、射线与线段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相交线
平行线及其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平移
第六章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实数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七章三角形与多边形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全等三角形
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及其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统计调查的意义与基本方法
数据处理与统计图表
命题与证明初步
第十一章概率初步知识
概率初步知识及其意义
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及预测
第十二章课题学习与综合实践(待安排)。

电子课本导航网人教版初中数学

电子课本导航网人教版初中数学

电子课本导航网人教版初中数学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提高的基础。

而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后续学习其他学科的主要工具。

课本资料为我们学习数学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但是很多同学都存在以下问题:课上听不懂;知识点不会做;成绩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都是老师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基础知识:(1)三次函数的定义域及各基本性质;(2)正余弦定理的含义;(3)积分式中的两个关键问题;(4)导数的概念;(5)两次函数相除问题中的证明方法;(6)分数公式及其应用。

二、知识点:(1)分类讨论式:将已知条件(如△C3,△C2,C3)按顺序排列,使讨论式成立;将已知条件(如△F3,△F4)按顺序排列,使讨论式成立;如果已知条件或已知题目中有未知数,则以讨论型为起点继续探索.从未知数处再求一个未知数。

(2)等量变换:由一元一次方程组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形式叫做等量变换。

(3)代入式:利用代入量来构造方程组、变换未知数即可得到代入量。

(4)等式转换:将未知数转化为等量式或直接转化为等式;把等量换算为等式或直接转化为等量换算为等量关系;把等式转换为等量关系或直接转换为等量关系;从等式中取等量关系.这样可简化运算.;先用代入量求解(先解方程组)再用等量关系求解(先解方程组再求解方程).这样可得到未知数的代入量.在变换前后也可以用等价变换.最后利用解方程法求解.这样可简化运算.所以说变换后(变换前后)仍可进行求解.当然也可以直接求出等式.这样即可以把等量关系转化为等量方程.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三、能力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一步一步地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致能力素质的不高,特别是能力水平较低。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呢?主要有两方面的途径:一是通过听讲,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和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样可以使思维得到锻炼;二是通过做一些习题,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解题的方法和能力。

(1)主动思考:通过独立思考,能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并通过一种思维定势来定位自己在思维中的位置与角度,通过这种思维定势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