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经验浅谈
对深化机构改革的看法
对深化机构改革的看法1. 提升行政效能,通过深化机构改革,可以实现政府职能的整合和优化,减少冗余、重复的部门和职能,提高行政效能。
这有助于加快决策执行速度,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优化资源配置,机构改革可以通过合并、重组、简并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通过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实现资源的集中调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3. 推动改革创新,深化机构改革有助于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通过改革创新,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此外,改革还可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新资源。
4. 促进协同合作,机构改革可以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协同合作。
通过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提高信息共享和协调能力,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
5. 增强服务能力,深化机构改革可以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可以提高政府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6. 推动治理现代化,机构改革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深化机构改革,可以建立健全科学、高效、透明的治理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的来说,深化机构改革对于优化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推动创新,可以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
天津市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天津市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天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市政府的工作任务也日益繁重。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提高政府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天津市决定对市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本次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符合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要求的市政府机构体系,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天津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改革内容1. 优化机构设置根据市政府工作职能和任务需求,对市政府各部门和单位进行调整和优化,合理划分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实现机构设置科学合理、职能鲜明、协调高效。
2. 精简机构人员对机构人员进行梳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减少冗员,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公务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3. 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推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加强对各部门和单位的监督和考核,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4.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实现政务服务的便民化、智能化,为市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5. 推动改革落实加强对机构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效果的实现。
四、保障措施1. 健全法律法规结合市政府机构改革实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改革政策,为机构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2.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机构改革的宣传解读,引导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改革举措,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3.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机构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4. 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机构改革的督促检查机制,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五、预期效果本次机构改革的实施,将有力提升市政府的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天津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也将为市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述2003.10.10 08:38:07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十年,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市政府确定的“三五八十”四项奋斗目标,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转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取得新的突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天津步入了全国发展较快的先进地区行列。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民经济运行逐步跨入快车道,1979-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比1952-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年均增长7.3%的速度高出2.4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十年来,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1993-2002年平均增幅达到12.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水平2.9个百分点,天津步入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行列。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2.65亿元,1992年达到411.24亿元,2002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51.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8.1倍,比1992年增长2.2倍,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为1160元,1992年为4696元,2002年达到22380元,1979-2002年均增长8.5%,1993-2002年均增长11.7%。
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到流通,从单项推进到综合配套,力度不断加大,步子越走越快。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全市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拉开帷幕,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了人民公社的体制改革,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天津改革开放的案例
天津改革开放的案例天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先行地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列举天津改革开放的案例,展现天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突出表现。
1. 经济特区的建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经济区”)于1984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开端之一。
通过引进外资、开展对外贸易,天津经济区在短时间内成为全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增长点。
2. 自贸区的建设:2015年,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设立,成为我国第三个自贸试验区。
天津自贸区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探索金融创新和投资便利化等领域,为天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3. 金融改革创新:天津是我国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试验区之一。
天津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推动了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金融业开放方面,天津积极争取设立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等机构,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
4. 创新驱动发展:天津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天津市科技局设立了一系列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和转化。
同时,天津还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5. 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天津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积极探索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和经验。
天津自主创新,率先进行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6. 对外开放的窗口:天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拥有丰富的外贸资源和先进的物流体系。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天津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7. 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天津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天津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同时推进现代化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地标,如天津滨海新区、天津生态城等。
天津市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
天津市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08资源2班孙本逸20084055指导教师:***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
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的家乡天津市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天津市已今非昔比,在各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现在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近代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我国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
在工业方面,近年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天津工业走出了一条嫁接、改造、调整的创新之路,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化工等骨干行业发展势头强劲,石油套管、OTIS电梯、夏利汽车、等一批名牌拳头产品不断壮大,钢管公司、天铁集团、医药集团、天士力集团、磁卡集团、天大天财股份有限公司、南开戈德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壮大。
工业已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十五”期间,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5%,比“九五”时期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连续突破4个千亿元,年均增长23.7%;工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1.4倍。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冶金、化工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群,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均占全市工业的70%以上,分别比“九五”末提高7.4、8.5和12.4个百分点。
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已经从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市场机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政府机构的设臵却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职能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
封闭、半封闭、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的运行机制,使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受到众多的婆婆”的干预,这就使市场在配臵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被削弱。
同时,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庞大的政府机构,由于分工过细,权力过大,以致造成了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政企不分,滋生出了官僚主义,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政府机构改革,正是要破除现行政府机构的种种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机构格局的需要,是把现行的官本位色彩较强的行政机构变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是一场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刻革命。
一、膨胀———欲拨不能的困惑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
该体制借鉴了原苏联的政权建制模式,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前提和基础,以部门管理为主要标志和特点。
近4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6次机构改革,即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以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1992年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
六次机构改革,虽然都有一定的成效,却一直未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作者:孔杰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2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行政体制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共进行了八次以机构改革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三个阶段的历改革程,得到五条启示: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有序推进。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体制政府职能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236-0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行政体制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回顾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为完善国家行政体制,我国共进行了八次以机构改革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每次都立足于具体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要求,对行政管理中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不符合政治要求以及不能顺应社会进步需要的体制和机制进行了改革。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1978—1992)。
这一阶段,分别在1982年和1988年集中实施了两次行政体制改革。
1982年的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是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的需要,重点是精简机构,实行干部年轻化,提高政府效率。
198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精简经济管理部门,转变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
这一阶段的改革,通过转变职能、精简人员、理顺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激发了经济社会活力,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八大之前(1993—2012)。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摘要:一、前言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2.1988 年机构改革3.1993 年机构改革4.1998 年机构改革5.2003 年机构改革6.2008 年机构改革7.2013 年机构改革8.2018 年机构改革三、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特点1.精简政府机构2.转变政府职能3.统筹党政机构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四、历次机构改革的成效与不足1.成效2.不足五、结论正文: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进行机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特点、成效与不足。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198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调整和撤销合并部分政府机构,减少副职,提高工作效率。
2.1988 年机构改革1988 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机构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时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3.1993 年机构改革199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机构改革,主要特点是统筹党政机构,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1998 年机构改革1998 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机构改革,重点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5.2003 年机构改革2003 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6.2008 年机构改革2008 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7.2013 年机构改革201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8.2018 年机构改革2018 年,我国进行了第八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党对国家机构的全面领导,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我国行政改革背景、历程与经验总结
我国行政改革背景、历程与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七次以政府机构改革为核心的行政组织变革,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则是调整机构和精简人员,核心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行政改革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而且也受到行政组织革新的需要和内部人员推动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在改革经验方面,要坚持以中国当前国情为基础,以配套体制建设和转变职能为内容,以渐进性调试的方式来推动中国行政改革实践。
标签:行政改革;动因;历程;经验总结1 我国行政改革的背景按照行政生态学的观点,行政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任务和管理体制建立起来的复杂的开放的系统,也存在着新旧更替、不断发展的过程。
行政组织与外界行政环境不断的进行资源、信息等交换活动,保持其某种平衡状态。
行政组织能够充分注意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并能有效地做出反应以满足这种要求。
当组织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时,将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这就需要从适应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转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成新的平衡状态。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行政组织都不断进行着改革与调整,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行政改革更是作为政府的重要议程被多次提出并推行。
而每一次的行政改革都不是孤立的,必然受外界行政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部分。
1.1 中国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因行政改革来源于行政环境的变化,行政改革的动力来自于行政系统与环境的互动,这一影响主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1)政治因素。
行政本质上是对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执行,行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部分甚至有时直接取决于政治制度的构成。
因此,政治因素的变化,比如政治价值、政策取向等,都不可避免的引起行政系统结构、功能及人员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统摄政治生活的核心,意识形态的论战和大规模的政治运动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被推向了极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思想路线后,政治主题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此后也围绕此中心不断进行发展。
机构改革初探
机构改革初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公司决定以机构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组织变革,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英明决策。
本人有幸蒙各位领导信任,做为机构改革办公室成员,有机会为公司变革贡献一点个人浅见,倍感荣幸!组织变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变革思路与变革方案,而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实施变革的过程中组织内利益的分配和观念的转变。
面对组织变革带来的利益重新分配和组织再造、流程再造、文化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的考虑应当作为机构改革中最核心的因素。
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改革既要体现出战略发展的前瞻性、高效率、先进性,以建立起有利于价值创造及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体系,又要充分尊重历史及员工的现有认识水平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摩擦力,保障公司平稳、快速发展。
我们有必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动作,以奠定组织变革的基础,保障变革目标的实现。
一、公司的历史沿革及现实状况二、机构调整的目的及初始目标三、机构设置、岗位需求的分析四、岗位任职资格的调查与设定五、员工能力及公司发展的调查六、机构调整方案的最终确定七、方案落实的操作步骤设计八、意外情况分析及解决预案九、变革效果校验及反弹、错误出现时的坚持与修正一、公司的历史沿革及现实状况我市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既是符合国家《公司法》的一个普通公司,又与绝大多数公司不同,有很多特别的地方。
首先,我们必须确认,我们公司和所有公司一样,必须遵循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这是公司管理和机构改革的根本前提。
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司又具有以下特点,必须要充分注意这些特点才可能实现平稳、快速发展的目标。
1、公司的创建。
象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特区,有政策、没资金。
当时从广电局各个部门凑到一起的十五个人,一咬牙、一狠心,凭着一个信念、一腔豪气、一种大无畏的创业精神、拧成一股绳干事业的团队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吃亏往前奔的劲头,迅速把我市有线电视事业做起来了,而且做得红红火火。
历年机构改革情况汇报
历年机构改革情况汇报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机构改革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和变革。
这些改革旨在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历年来,我国的机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机构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着手进行了国家机构改革,包括国务院机构改革、党政机构改革等。
随后,1998年至2003年,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
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又相继进行了多轮机构改革,涉及国务院机构改革、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机构改革中,中国政府着重优化了政府职能、推进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了地方政府改革等方面。
其中,国务院机构改革包括了组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新部门,整合了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等多个部门的职责,实现了职能整合和职责优化。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则主要包括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多方面内容。
此外,中国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推动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提高了政府服务效能和治理效率。
这些改革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总的来看,历年来中国的机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政府治理、提高治理效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机构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治理效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努力。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也不断改进、完善,从国家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行政流程改革以及行政职能改革等方面,一步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国家机构改革。
国家机构改革旨在重新调整部门机构,以适应新时代对政府行政管理的需求。
在此过程中,政府总体划分、政府部门的归口管理等集中管理的内容都逐渐完善,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和部门体制的再调整,使政府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保障各部门建立起有力、灵活的整体管理体系,推进行政效能的提升。
二是行政体制改革。
政府部门总体划分的改革,还要改革各部门的具体机构,更加注重做实的问题,强化政府行政管理的国家性、地方性、社会性、企业性等层面,从而推动各部门优化管理结构。
例如,把政府及其部门职能职责中存在的少数职责外包出去,以及各部门内部进行横向整合,去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等。
三是行政流程改革。
行政管理流程改革,一是通过开发技术手段来简化行政管理程序,实现事情内容及程序的透明化,使公民减少办理有关事宜的步骤;二是根据特定的行政管理,建立电子化的审批系统,提高事务的处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制定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措施,对企业、社会服务组织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界定,以便更立竿见影地落实行政审批事项,进而加快政策实施速度和提高其有效性。
四是行政职能改革。
在政府机构内,由于职责不清晰,容易出现分管不平衡、责任不确定等问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因此,改革行政职能,即将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开,实现政府职能的再分工,避免审批中的重复,彻底做到“一窗受理”。
同时,将基层政府职能细分明确,优化行政业务流程,实施一票否决,从而推动政府行政管理结构架构的重组、提高公共服务实施效率。
在近几年,我国政府对行政管理体制做出了大量的改革举措,在法律制定、信息化及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改革成绩。
以法律实施为基础,推进政府部门事务管理的改革,实现法治的普遍性和科学性;信息化的改革,推动政府部门极大限度地开放信息,实现“一窗受理”的服务理念;人员管理改革,提倡政府实行以专业、职业、履职为本的职责观,促进政府部门职能的有效性和政府办效能的提高。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吴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在本世纪末以前的二十年内要抓紧四件工作,头一件就是进行机构改革,并作出了"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著名论断。
自此后的二十余年里,我们党在连续五届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提出了机构改革的任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于第五届和第七、八、九、十届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范围内,曾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可以说,二十年来差不多每一届政府,都以新的一轮机构改革拉开新政府的序幕。
尽管每一次改革目标都各有侧重,每一次改革成果都会给政府带来新的气象和新的进步。
但是与其他改革效果所不同的是,每次机构改革的成果很难持久巩固,总摆脱不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轨迹。
诚然,每次机构改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精简--膨胀"的循环而否认其改革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应该看到,二十年的机构改革历程,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迈向二十一世纪,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公共行政,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
一、决定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是选择好目标定位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机构改革始终具有特定的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涉及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又涉及到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相关内容;既有对旧体制弊端的改造,又有对新体制新机制的创新。
因此,历次机构改革的目标都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如1982年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领导体制问题,但同时又必须考虑领导班子的老化问题。
这就要求机构改革同时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提高工作效率,需要通过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解决多头管理,推诿扯皮、职责不清的问题;二是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解决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年轻化问题;三是要针对机关干部知识素质和专业管理水平不适应的状况,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
事业单位改革历史沿革和研究思考
事业单位改革历史沿革和研究思考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重要机构,是机构职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改革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结合学习教育要求,通过回顾事业单位改革历程,学习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重点聚焦当前新的形势任务,对当下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研究思考。
一、事业单位改革历史沿革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改革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行业体制改革阶段(1978年到1992年)。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事业逐步恢复,为适应社会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率先开展了科、教、文、卫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二是机构改革阶段(1993年到2002年)。
1993年机构改革,按照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差额补贴、全额拨款三种经费形式,分别实行企业管理自主权、适当放活政府管理权、严控数量规模三种管理模式,积极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急需又在经费上实行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三是综合试点阶段(2003到2007年)。
2002年提出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各地进行综合试点,将部分具有行政职能的单位并入机关,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转制为企业等。
四是分类改革阶段(2008年至今)。
2007年提出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原则,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分步推进改革工作。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40多年的历程,逐步建立了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
一是始终坚持公益定位和以人为本。
注重理顺政事关系,调整与公益属性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将努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基本价值导向,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
二是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体制变革需求。
与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注重与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行业协会商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促进治理能力提升。
浅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浅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摘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已经基本摆脱了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行政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成就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深入持久地进行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过多年努力,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回顾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且易于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已经顺利完成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政府机构正在形成。
在这些改革中,1998年开始的第四次机构改革成效尤为突出。
这次改革起点高,力度大,精简合并了一些专业职能部门,人员减半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同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行政管理体制。
二、加快服务开放型政府建设,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六次机构改革促进了政府机构不断精简和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把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交给企业,把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力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机关包揽逐步转交给市场,把原来政府机关对企业直接行使的众多经济管理权力转交给市场,采取间接的、经济的手段为主,同时,辅助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现在已经大体形成“市场引导企业,政府调控市场”的总格局。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趋于一致。
新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新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启示新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启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
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加强党对行政体制改革的领导指导,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与党的全面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对行政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步步稳进。
二、加强法治建设。
法治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石,是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
新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要加强对行政行为的规范,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与法治建设相互促进。
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要加强行政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设健全行政行为法治化的制度体系,加强行政执法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公正、透明、高效的行政治理能力。
三、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权力对于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需要加强监督和制约。
新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要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与权力监督体制改革相互衔接。
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要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提高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和行政效能。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
人才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要素,是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新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要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的改革,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相互衔接。
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要加强对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注重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提高干部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推动创新发展。
创新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源动力,是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推手。
新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要注重创新发展,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发展相互融合。
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要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进行创新实践,推动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效能。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盘点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盘点作者:薛习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18年第12期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机构建设和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方面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的重大转变,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为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各方面工作不断深入的需要,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构成4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重要内容。
1981年以来至此次正在进行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之前,党中央部门先后于1982 年、1988 年、1993 年、1999 年集中进行了 4 次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于1982年、1988 年、1993 年、1998 年、2003年、2008年、2013年集中进行了7次改革。
这一系列改革坚持了正确方向,抓住了重点领域,解决了突出问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体制机制保障。
1982 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为加强对国家日常经济活动的集中统一指挥,重组国家经济委员会,强化了职能,进一步加强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工作。
将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央军事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合并,设立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将商业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
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对外贸易部合并,设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将农业部、农垦部、国家水产总局合并,设立农牧渔业部。
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负责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
组建劳动人事部和广播电视部。
天津市机构改革方案
天津市机构改革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津市的机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为了更好地适
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天津市制定了一系列的机构改革方案,以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首先,天津市将加强市直机关的职能整合,优化机构设置。
通过整合相关职能
部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同时,市直机关将加强内部协调,推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协同。
其次,天津市将深化机构职能转变,推动政府服务职能向市场化、社会化方向
转变。
加强政府与市场、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天津市还将推进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
建立
健全政务服务中心,推广“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工作模式,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同时,加强政务信息公开,让市民更加方便地获取政府信息,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此外,天津市还将加强机构改革的督察和评估,建立健全机构改革的长效机制。
加强对机构改革的督导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建立健全机构改革的长效机制,确保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持续发展。
总之,天津市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天津市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津市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成为国内外投资兴业的热土。
天津市机构改革方案
天津市机构改革方案引言机构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步骤。
天津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进行机构改革,以提升市级行政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将介绍天津市机构改革的原因、目标及具体方案。
原因机构改革是由于天津市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和新要求,现有机构设置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导致的。
具体原因如下:1.天津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有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
2.天津市在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需要加强与北京市、河北省的协同合作,现有机构体系难以适应区域合作的需要。
3.原有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存在重复、冗余和交叉,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目标天津市机构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提升市级行政效能,加强市级政府的服务能力和决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调整优化市级政府机构设置,合理划分职能,消除重复和冗余,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市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3.提升市级政府的服务能力,打造优质政务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4.加强市级政府的决策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治理水平。
方案天津市机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调整市级政府机构设置根据新情况、新任务和新要求,对市级政府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减少冗余机构,优化机构设置;•调整机构职能,消除重叠,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市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2. 加强市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作通过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加强市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合作,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推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项目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经验浅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分别对党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
本文全面审视了历次机构改革历程,回顾了机构改革的具体做法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机构改革;机构设置;人员编制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天津市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国家机关机构改革。
一、1995年机构改革
(一)时代背景
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机构改革的决议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国自上而下陆续开展了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相能的原则,着重解决政企不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人员较多等问题,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使机构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适应,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本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从天津市的实际出发,体现直辖市的工作特点。
(三)改革的重点
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简政放权,把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坚决下放给企业;强化政府宏观管理
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职能。
同时,注意理顺党政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划清各自的职责范围。
(四)着重解决的问题
第一,划清政府委局的责任,委局主要是做好综合、协调、指导工作,具体业务工作由各局承担。
第二,具备条件的专业经济部门,可成建制的改为企业集团总公司、总公司或以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公司,原有的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逐步转移给政府有关部门;不具备条件的可保留一个精干的行业管理机构。
第三,综合部门,大力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理顺市与区、县,区、县与街道、乡镇的关系。
二、2000年机构改革
(一)时代背景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天津市从2000年5月到2002
年底,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及群众团体机关开展了机构改革。
(二)改革的目标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天津市特点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三)改革的原则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事
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效率;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以及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按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结合天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
(四)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区域经济调节、监督和社会管理职能。
加强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对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调节与管理。
二是,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理顺关系。
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市政府部门与区县政府之间的关系,划清各自的职责范围。
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具体职能逐步下放。
三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清理并减少市政府极其部门审批的事项,健全监督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推进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体制改革。
把政府机关的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事业单位。
同时,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推进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企业化进程。
三、2003年机构改革
(一)时代背景
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
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并明确提出了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任务。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改革的主要原则
一是根据中央精神,建立与国务院组织框架大体协调,机构设置基本对应的行政组织体系;二是根据天津直辖市和特大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实际出发,构筑符合城市发展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保持政府机构的相对稳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转,又要突出重点,合理划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理顺工作关系,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四)改革的重点
1、完善地区经济调节体系,把改革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使改革更好地为发展服务,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调节的有效性,增强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解决地区经济调节中存在的管理分散、职能交叉问题。
2、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和内外贸业务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实现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统一管理,促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
3、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职能,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权威,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对计划生育机构的名称进行调整,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协调,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四、2008年机构改革
(一)时代背景
这次机构改革是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是以往改革的继续和深化。
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天津市机构改革从2008年4月开始准备,2009年9月进入实施阶段,分步骤开展了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并对市委工作体制进行了调整。
(二)改革的目标
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改革的基本原则
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相衔接,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从实际出发,根据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务院对天津
城市功能的定位,努力构建符合天津市发展要求、体现城乡一体化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稳妥推进,切实解决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突出问题。
(四)改革的重点
1、转变政府职能。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应由企业自主决定和宜由市场中介组织承担的事务,交由企业自主决定和市场中介组织承担。
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管理,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执法和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2、理顺职责关系。
确定政府部门职责分工,调整和整合相关部门和职能,切实解决政府部门职责不清、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和关系不顺等问题。
对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3、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围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民计民生,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对政府序列外设置的行政机构、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进行梳理,根据其承担的职责任务,明确其机构性质,该纳入政府序列的纳入政府序列,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