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合集下载

希望理论_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_张青方

希望理论_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_张青方

·综述·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00875) 张青方 郑日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个人内在的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例如,French[1], 1952;Menninger[2],1959;Frank[3],1968; Lazarus[4],1980)。

研究发现那些怀有较高希望的人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Udell-man&Udelman[5],1985);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好(Cousins[6],1989);他们从意外的身体伤害中康复的更快,对于慢性病他们也有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能力(El-liott,Witty,Herrick,&Hoffman[7], 1991);他们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Snyder, C.R.;Irving,L.M&Anderson,J.R.[8] 1991);他们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解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障碍(Yoshinobu[9]见Snyder,C.R., Harris,C.,Anderson,J.R.,Holleran, S.A.,Irving,L.M.,Sigmon,S.T., Yoshinobu,L.,Gibb,J.,Langelle,C., &Harney,P.,1991);他们更多地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行为更健康(Snyder[10],1994)。

Snyder的系列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他们将来也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Snyder,C.R;Mc-Dermott,D;Cook,W;Rapoff,M,A,[11] 1997)。

Snyder用他的《儿童希望水平自我报告量表》测出,具有较高希望水平的孩子,其希望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一、希望的定义及理论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Luthans的心理资本四因素(希望、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之一。

Miller 和 Powers(1988)从希望的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

心理学家从各个角度出发来对希望进行定义。

但是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其中对希望研究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是Snyder。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Snyder,1994 ;Snyder ,Harris,etal.,1991 ;Snyder, Hoza ,等,1997)。

这个理论认为,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这样两组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cy and pathway)。

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的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知。

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计和调整系统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Snyder 对希望的定义是:“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 它包括意愿动力, 即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agency , a goal -directed energy)和路径, 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oals)。

”(Snyder, Irving , &Anderson, 1991)。

此外,关于希望的定义还有,埃里克森(Erikson,1968)把希望定义为“对强烈愿望能够实现的持久的信念”,提出希望和其他动机之间的辨证关系,最强烈和最重要的一对是信任/希望对不信任,这是婴儿的第一个任务。

希望量表的述评

希望量表的述评

希望量表的述评-教育心理学论文希望量表的述评苌云莉(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国内外学者对希望的关注与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相应地,希望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也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如今,测量个体希望及分阶段的量表有很多种,但学术界应用最广泛的属Snyder等人编制的希望量表及国内学者对该量表的翻译与本土化研究土化的修订。

通过对希望量表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论述,以期为后续的希望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希望希望理论希望量表1.引言你觉得幸福吗?你希望你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吗……生活中这些问题经常会被问及,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心理学研究的新型模式,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作为积极体验的一种形态,希望近年来受到广大心理学研究者们的关注。

然而,希望是什么?用什么来测量?有哪些标准等围绕希望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受到心理学界学者们的关注。

艾维里尔、莫勒等人认为希望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一种个体处于逆境时能坚持其美好信念的特定情绪;布雷兹尼茨等人认为希望是一种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找到实现目标途径的认知,也是对自己有能力、有毅力采取持续的行动而达到目标的认知;然而斯塔茨、Snyder等人认为希望既包含情绪的成分又包含认知的成分,是一种情感与认知的整合[1]。

Snyder(2002)的希望理论在国内外具有代表性,但他并不赞同斯塔茨有关情感性认知的说法,他认为希望是经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一种个人思维。

这种思维包含激发个体不断朝向目标前进的动机和信念系统的动力思维和有效达到目标的方法、策略的路径思维[1-2]。

在希望的测量方面,大多数心理学家主张应该使用自陈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希望特质。

认为希望是情感的心理学家则坚持用积极情绪来测量希望特质,而主张希望是认知的心理学者坚持用认知量表来对其进行测量[3-4]。

希望理论研究综述详解

希望理论研究综述详解

3
3.希望的测量
1 无望量表:Beck(1974)发展了“无望量表”(HopelessScale),主要 以住院病人为样本,考查他们的无望态度,项目包括他们现有的忧虑情 绪,做决定时的放弃倾向,以及对未来的黑暗消极预期。Kazdin等人 (1983)发展了“儿童无望量表”,主要用来测量儿童指向自我和将来 的消极预期。 Gottschalk(1974)的希望量表 :Gottschalk1974年的“希望量表” 是可查的最早的关于希望的测量工具。这一量表主要采用内容分析 的方法,要求被试尽可能详尽地写出过去到现在的4年里发生的重要 的生活事件。4个评估者分别阅读每一个故事,并用7等分法(其中4 个是富有希望的得分,3个是缺少希望的得分)为这些故事评分。这 一测验的评分员内部一致性达到0.61;在富于希望和缺乏希望的评分 一致性上也达到了0.88。
2
3.希望的测量
3
Miller(1988)的希望特质量表:“米勒希望特质量表”是基于对希 望的辞源学、宗教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 护理学和健康学等的综合考察,包含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的 40个题目,采用6点量表,量表总分范围在40到240之间。此量表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两周后的再测信度为0.82,经因素分析检 验,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期望平衡量表和希望指数:Staats及其同事根据测量目的,将希望分 为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期望平衡量表(EBS;Staats,1989)评估希望 的情感方面,采用自我报告法,量表共18个项目(积极和消极项目各9 个)。希望指数用来衡量希望的认知方面,关注具体的事件和结果,包 括4个分量表:希望—自我、希望-他人、愿望和预期,各分量表均有 良好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5

希望理论的名词解释

希望理论的名词解释

希望理论的名词解释人类作为有思想意识的生物,常常希望寻找一种能够引导自己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的理论和信仰。

希望理论即是人们对于希望本质和含义的思考和解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类心灵需求的哲学体系。

希望理论包含了对希望的概念本质的探讨,以及对希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的研究。

希望被认为是一种对未来积极期待的心态和信念,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希望理论强调了希望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存在。

希望是人们对可能的未来情景的预期,是一种精神动力的源泉。

希望能够激励人们克服逆境、追求目标,使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轻易放弃。

它是一种乐观主义的体现,帮助人们看到困境中的机会和希望。

其次,希望理论探讨了希望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希望使得人们在追求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变革时获得动力,并持续努力。

它有助于提升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强自我肯定感和幸福感。

希望使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潜能充满信心,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希望理论还关注希望的建构和培养。

希望并非是一种天生的特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来获得的。

个体通过树立明确的目标、寻求助力和资源、制定可行的计划来增强希望感。

教育与社会环境也在培育和激发希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面的反馈和认可可以增加个体的希望感,帮助其保持积极的心态。

此外,希望理论还探讨了希望的消长和演变。

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往往会感到希望的消失和动力的减退。

然而,希望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环境和个人经历的改变而有所调整。

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反思、重新思考目标和调整期望来恢复希望感。

希望的力量不仅来源于个体,也与社会和环境的支持息息相关。

最后,希望理论提醒人们关注希望的误用和滥用。

希望并非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也不应成为推迟行动和回避现实的借口。

过度的希望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可能导致虚假的幸福感和沮丧。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希望,需要建立在对事实和现实的客观认知之上。

希望的原理 下载

希望的原理 下载

希望的原理下载
希望的原理,也被称为吸引力原理或法则吸引力,是指个人的意愿、目标和期望会吸引和引导相关的情境和资源,从而使这些意愿、目标和期望得以实现的一种心理机制。

希望的原理认为,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愿望可以引导他们的行动和决策,促使他们朝着实现这些期望和愿望的方向努力。

当人们积极地期望某种结果时,他们会倾向于采取行动、寻找机会,并更加专注于与这个结果相关的事物。

这种积极的期望和愿望会激发个人内部的积极情绪,提高动机和努力程度,增加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希望的原理主要与个人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过程相关。

当个人对未来充满积极的期望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强的意志力和毅力,更加专注于目标,更容易克服挫折和困难。

希望的原理也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密切相关。

当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时,他们会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期望,并付诸行动。

希望的原理也与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主义和幸福感有关。

积极的期望和愿望能够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并对抗消极情绪和情感困境。

通过培养积极的期望和愿望,个人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境。

因此,希望的原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心理机制,它通过激发个人的积极期望和愿望,引导他们的行为,提高动机和努力程度,并增加实现愿望和目标的可能性。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况 更 好 ( 兀 , 18 ) c s 9 9 ;他 们 从 意 外

,19 ) 诸 多 的 研 究 已 经 发 现 97 。
“ 望 是 一 个 对 人 类 身 心 健 康 有 着 重 希
要 影 响 的课 题 。
2 希 望 理 论 ( o et oy H p h r) e
的希 望 水 平 的 高 低 与其 心 理 发 展 和 健 康 状 况 有 显 著 的 相 关 ( 如 , Fec 例 rnh 15 ; enne ,15 ; rr , 9 8 92 M ni  ̄ g 99 F i 16 ; ak Lzrs .18 ) 研 究 发 现 那 些 怀 有 较 a u a 90 高希 望 的人 具 有 更 强 的 免 疰 系统 ( dI Ue— I tt & O e l ,18 ) ll ll dla l nn 95 ;他 们 的 健 康 状
】 希 望 ” { oe 的概 念 +” H p)  ̄i r P ̄ r ,l 和 o's Il e * e (9 8 从 希 望 的 18 )
的身 体 伤 害 中 康 复 的更 快 ,对 于 慢 性 病 他们 也 有 更 好 的 适 应 和 谓 整 能 力 ( l E一
] a, W iy. i o t t He rc & rik, Ho ma . l f n
d r rig e ,I n ,&A d Fo ,19 ,P 2 7 v n esl 9 1 8 ) l
W F Ra o , M ;W a e,L; Da v , M ; pf r no s
Hih e g r g b re , L;
Ru isen, H bn ti
Sa l th ,
精 神 医学 领 域 开 始 差 往 希 望 ( o e hp ) 这 十概 念 ,很 多 的研 究 都 证 明个 人 内 在

希望理论研究综述

希望理论研究综述

4
3.希望的测量
5
Herth希望量表 :由美国学者Herth编制,1999年由中国医科大学的 赵海平等学者翻译引入我国。该量表从非常反对、反对、同意到非 常同意采用1-4四级计分,共12项,分为3个方面,即对现实和未来的积 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劢;不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等。Herth希望量表 总分为12-48分,其中12-23分者定义为低水平;24-35分者定义为中等 水平;36-48分者定义为高水平。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Snyder(1991)的希望特质量表:美国Kansas大学心理系以Snyder 教授为首的希望实验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希望迚行了一系列研 究,其中包括一系列希望特质评定量表的制定。到目前为止,他们 已绊成型可供使用的量表包括“成人一般希望量表”( Adult Dispositional HopeScale ) ( ADHS )、“希望状态量表”( State Hope Scale ) ( SHS )、“成人丌同生活侧面希望量表”( Adult Domain specific HopeScale ) ( ADSHS )、“儿童希望量 表”( Children's Hope Scale ) ( CHS )、“幼儿希望量表”( Young Childre'sHope Scale ) ( YCHS )、“幼儿希望量表一故事本’, ( Young Children's Hope Scale一Story Form)(YCHS-SF)。
Staats等人(1985)认为,希望在情绪上体现了“预期达到目标后的积 极情绪和预期没有达到目标后的消极情绪之间的差异”,在认知上具 有愿望和预期的交互作用。
2.希望理论
1 Snyder (1991)对希望的定义是“希望是由个体后天学习而成的一种 个人思维和行为倾向,它是一种认知特征同时还是一种劢力状态”。 希望的结构:Snyder认为,希望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它包含个人 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不信念(路径思维)和 个人对自己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迚的必要劢机的认知及信念(劢力 思维)。 希望理论模型:Snyder和他的同事们在1991年提出一种聚焦于目 标达成的认知劢力理论模型,即希望理论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希 望作为一种认知特征,是以目标为核心、路径思维和劢力思维的融 合体。

试论希望理论在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试论希望理论在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试论希望理论在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作者:梁晓兰来源:《教育界·上旬》2015年第12期【摘要】文章介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详细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希望理论,并进一步探讨希望理论在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希望理论在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希望理论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策略一、引言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注重学生的积极发展。

而积极心理学强调挖掘人自身的积极潜能,以人实际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注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性”,契合了新课改的理念要求。

其中,希望理论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充分展现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发展性”,且提高个体希望水平,对改善人际与学业水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教育实践中也凸显了其理论的实用价值,值得深入探讨与应用。

二、积极心理学与希望理论“积极心理”“积极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等都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更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积极心理”“积极教育”等早已经被学者们关注并进行实践研究,然而直到赛里格曼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年度大会上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将此作为他在职的最重要使命之一,积极心理学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

顺势在国外掀起了一阵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并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理论体系:以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制度或者积极组织为三个支撑点。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消极心理学关注问题为主,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不同,它的研究重点指向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心理学视角下的乐观与希望培养积极的心态与信念

心理学视角下的乐观与希望培养积极的心态与信念

心理学视角下的乐观与希望培养积极的心态与信念心理学视角下的乐观与希望:培养积极的心态与信念一、引言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乐观与希望成为了帮助我们积极面对生活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乐观和希望的概念,以及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与信念。

二、乐观的概念与作用乐观是指对未来抱有积极态度、持有积极信念的心理状态。

乐观者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面对挑战时更富有韧性,能保持积极情绪。

根据心理学研究,乐观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和幸福感,同时也更具有社交能力和身体健康。

三、希望的概念与作用希望是指对未来心怀期望和愿望的心理状态。

希望使人们能够看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鼓舞人们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

希望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逆境应对能力。

研究表明,希望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使人们更有决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培养积极的心态与信念的方法1. 培养自我认知乐观和希望的培养首先需要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调整。

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积极面对自己的缺点和困难。

通过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心态,并培养出坚韧的信念。

2. 培养积极的转变方式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转变的方式。

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积极的转变方式有助于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希望。

3. 寻找乐观的社交圈子乐观和希望是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传递的。

寻找那些积极乐观的朋友和同事,与他们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悦和困难,能够给自己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起相互鼓励、共同成长的社交圈子对于培养乐观和希望至关重要。

4.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可以给我们带来明确的方向和动力,使我们更加专注并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通过制定可行的目标和具体的计划,我们可以培养出对未来的希望,并不断迈向成功。

五、结论乐观和希望是心理学视角下重要的心态与信念,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理论和希望理论

家庭理论和希望理论

家庭理论和希望理论家庭理论(1)家长要帮助孩子多用主观幸福感来度量世俗定义的成功,告诉他们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和变化对他们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

要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积极生活,积极学习,善待自己。

(2)家长要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对提高自己产生积极的情绪,这会使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活力,使他们在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帮助他们体验积极向上的情感,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让他们有所作为。

(3)家长要帮助孩子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主义,教会他们坦然面对失败挫折。

家长不要指望孩子尽善尽美,做成每一件事情。

竞争社会拼的不仅仅是能力,更多的拼的是心态,是乐观豁达的精神。

希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自身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发去行动以达到这个目标。

激发力量就是目标效价×期望值。

那有的家长会问了:我怎样定目标呢?我给孩子定目标他不去实现怎么办呢?(1)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怎样定目标?这个其实不难,先定个小目标,比如每天做十道题或看十页书,这些小目标要能做到的,做不到的太大目标定了也白定。

也可以是考试进步一名两名,或者是能完成一两样家务劳动……这些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总之就是能够实现的,小孩子做起来也不会有畏难情绪,做成功了也能有成就感自豪感也就有动力完成下一个小目标。

(2)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怎么促使小孩完成小目标?这个也不难,看小孩迫切需要什么,答应他完成目标你就满足他的这个愿望。

当然这个需要必须是恰当的,合法合理的。

比如有的小孩想要个玩具,有的想要去哪旅游,有的想要看场电影,有的很简单就想玩……这些都可以满足他。

在孩子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家庭成员也别闲着:爷爷奶奶可以扮演好监督的角色,爸爸妈妈可以扮演好贡献知识技能的作用,大家一起帮助孩子完成第一个小目标,不要让孩子做“孤勇者”,要帮助他展开梦想的翅膀,奋力地翱翔。

希望疗法-论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

希望疗法-论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

希望疗法:论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旗下希望疗法的出现给中学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以提高中学生希望水平为理念,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运用时主要包括灌输希望、确立合理清晰的目标、培养好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目标达成的检验和巩固等步骤。

希望疗法在中学应用时需结合实际情况吸收多流派的相关技术,摒弃一些负面的影响,才能在心理咨询中发挥作用。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希望疗法;中学心理咨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希望已成为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了对希望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其中以美国斯奈德(Snyder)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研究队伍在希望的发展、希望的意义和希望培养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且就希望理论提出了“希望疗法”用以心理咨询。

希望疗法目前已经逐渐被国内外心理学工作者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且逐步完善。

当前,以90后为主体的中学生群体问题层出不穷,厌学、人际关系等问题普遍反映了一些中学生希望水平较低。

希望疗法的出现可以给中学心理咨询提供新的帮助。

一、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原理希望理论认为,希望是一个和乐观紧密相关的概念,但是希望和乐观又有所区别。

斯奈德(Snyder)等人认为,希望主要由目标、路径思维、动力思维三个要素构成,其中,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希望的起点又是希望的终点;路径思维是个体对自己找到有效路径来完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认知;动力思维是推动个体行动起来,并支持个体向既定目标前进的信念系统。

他们认为这三个要素是以如下关系呈现的: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个体从有价值的目标出发,路径思维推动个体寻找达成目标的有效路径方法,动力思维推动个体朝着既定的目标行动,在此过程中,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有机结合能促进个体最终达成目标。

希望疗法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发展的时代产物,主要是基于希望理论,以“希望水平的高低影响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前提,以希望理论为基础,采用相关技术提高来访者的希望水平,从而提高来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解决相关的咨询问题。

心理资本(希望--意志与途径)知识讲解

心理资本(希望--意志与途径)知识讲解
• 希望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其管理的工作
部门的绩效较高,下属的留职率和满意度 也较高
开发员工的过程
希望的潜在缺陷
成功
虚假的
希望 虚假希望是个潜 在的威胁,希望 与成功之间有可 能是倒U形的关系。
当希望不切实际 时,绩效可能会 随着成功急剧下 降。
希望
希望的潜在缺陷
• 他们可能会陷入“只要目的正当,
充满希望的与缺乏希望的员工
充满希望的员工
缺乏希望的员工
1. 往往是独立的思考者,他们 1. 可能表现为遵守组织规则,
是内控需求,2. 动因很低、只有有限的途径
最容易激励他们的是丰富化 甚至没有途径;
的工作;
3. 即使无事可做也会刻意给人
3. 足智多谋的,具有很强的创 造成工作很忙的感觉。更糟
可以不择手段”的心理状态。
• 当坚持不懈追逐有价值的组织或个
人目标时,一些满怀希望的个体可 能会为了某些内部或外部利益相关 者,而对自己和组织的伦理价值观 或社会责任做出妥协。
希望
途径的开发应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 创造性地制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技 能,使这些充满希望的组织成员能 不断克服令人受挫的障碍,打通受 阻的途径。
希望
• 希望的开发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专业角度
来说,对人一生的学习和适应都是有益的。
• 充满希望的人会把妨碍目标实现的障碍视
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而不是死胡同或是 不投入、冷淡和停滞不前的借口。
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 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
充满希望的组织领导者或管理者
• 充满希望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是拥有
以目标为导向的意志力和路径力的人,是同 事的导师、教练和开发者。

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徐强1,杨亚平1,张林1,2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2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上海(200062)E-mail:xuqiang1117@摘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希望感为出发点,对369名大学生的希望感与自尊、幸福感、心理控制源、抑郁、焦虑以及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希望感水平较高;年级、性别、专业、来源地对其希望感没有显著影响;(2)希望感与自尊、主观幸福感以及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控制源、抑郁、焦虑以及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3)不同希望感水平个体的自尊、主观幸福感、心理控制源、抑郁、焦虑以及应对方式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4)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希望感对自尊、幸福感、心理控制源、抑郁、焦虑以及应对方式均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关键词:大学生;希望感;心理健康1.引言1.1 希望感的渊源及概念界定希望感(hope)的研究属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从20世纪50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感”这个概念。

Miller和Powers(1988)[1]从希望的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

这种美好预期不一定要建立在某个具体的事物和现实的目标之上。

因此,希望感是一种对未来以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美好预期,是一种自己可以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感,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满意度,一种对生活的目的感、意义感的体验,以及对生活中充满无限的‘可能性’的感觉。

”最新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希望感概念和理论模型是由Snyder[2]等人提出的。

他们对希望感的定义是:“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包括意愿动力和路径思维,前者指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后者指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2]。

”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模型主要包括目标,路径思维和意愿动力三个因素。

其中目标是希望感的核心部分,也是Snyder 希望理论的支点;路径思维是开发大脑中的预测能力系统,在头脑中产生出指向目标进而实现目标的计划和方法;意愿动力是推动个体产生目标,并沿着他所设计的实现目标的路径前进的动力系统。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最新资料推荐------------------------------------------------------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一、希望的定义及理论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Luthans的心理资本四因素(希望、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之一。

Miller 和 Powers(1988)从希望的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

心理学家从各个角度出发来对希望进行定义。

但是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其中对希望研究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是Snyder。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Snyder,1994 ;Snyder ,Harris,etal.,1991 ;Snyder, Hoza ,等,1997)。

这个理论认为,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这样两组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cy and pathway)。

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的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知。

1/ 12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计和调整系统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Snyder 对希望的定义是: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 它包括意愿动力, 即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agency , a goal -directed energy)和路径, 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oals)。

希望学简介

希望学简介

希望学简介
(实用版)
目录
1.希望学简介的背景和意义
2.希望学简介的主要内容
3.希望学简介的实践应用和影响
正文
希望学简介是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索人类如何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和希望。

希望学简介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等人提出,其核心理念是认为人类的幸福和心理健康不仅仅取决于消除负面情绪,还需要积极培养积极情绪和希望。

希望学简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希望学简介强调积极情绪的培养。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人类的心理弹性和适应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其次,希望学简介强调目标设定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人们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同时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这些目标,才能保持积极心态和希望。

最后,希望学简介还强调了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良好的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心态和希望。

希望学简介的实践应用和影响非常广泛,已经成为了心理学和自我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第1页共1页。

希望的原理和应用

希望的原理和应用

希望的原理和应用希望的定义希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它可以给人力量和动力,让人坚持努力、克服困难。

希望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它让人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相信事情会变好。

希望的原理希望的产生和维持与人的认知和情感密切相关。

以下是希望的几个基本原理:1. 目标设置希望需要有明确的目标。

当人们有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时,他们更容易产生希望。

目标的设定可以给人确定的方向和动力,让人有信心去追求和实现。

2. 自信心和自我效能希望和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有关。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

当人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困难和实现目标时,他们更容易产生希望。

3. 积极情绪和心理韧性希望与积极情绪和心理韧性密切相关。

积极情绪可以提升人们的希望和乐观态度,让人们更积极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具备心理韧性的人更具有希望。

4. 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希望的产生也与社会支持和良好人际关系有关。

当个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时,他们更容易产生希望和乐观态度。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增加个体的希望和幸福感。

希望的应用希望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帮助人们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愿望。

以下是希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 教育领域希望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目标,并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希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2. 心理治疗和康复希望在心理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作用。

希望可以给患者积极的心态,增加他们战胜病痛和困难的信心。

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增强患者的希望,促进他们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3. 组织和领导力发展希望可以激发组织和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领导者可以通过激励员工的希望,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和效率。

希望可以促使组织和个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断追求进步和成功。

希望的观测论

希望的观测论

"希望的观测论"是一种哲学和伦理学上的概念,也被称为"希望论"。

它探讨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和期许,以及如何将这些希望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决策。

根据希望的观测论,希望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情感,而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实践意义。

它涉及对未来的预期、目标和价值观的反映,并推动人们采取行动来实现这些希望。

在伦理层面上,希望的观测论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他们的希望,并使社
会变得更加公正和有意义。

它认为,希望的实现需要社会支持和合作,但也需要每个
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希望的观测论还关注人类对未来的影响和可持续性。

它强调了人们应该认真思考自己
的期望和行动对未来世代的影响,并采取可持续的决策和行动,以确保未来的生活质
量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希望的观测论强调了希望不仅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对未来的认知和实践意义。

它鼓励个体和社会共同努力,以实现人类的希望和期望,并确保可持续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00875) 张青方Ξ 郑日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个人内在的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例如,French[1], 1952;Menninger[2],1959;Frank[3],1968; Lazarus[4],1980)。

研究发现那些怀有较高希望的人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Udell2 man&Udelman[5],1985);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好(C ousins[6],1989);他们从意外的身体伤害中康复的更快,对于慢性病他们也有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能力(E l2 liott,Witty,Herrick,&H offman[7], 1991);他们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Snyder, C1R1;Irving,L1M&Anders on,J1R1[8] 1991);他们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解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障碍(Y oshinobu[9]见Snyder,C1R1, Harris,C1,Anders on,J1R1,H olleran, S1A1,Irving,L1M1,S igm on,S1T1, Y oshinobu,L1,G ibb,J1,Langelle,C1, &Harney,P1,1991);他们更多地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行为更健康(Snyder[10],1994)。

Snyder的系列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他们将来也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Snyder,C1R;Mc2 Derm ott,D;C ook,W;Rapoff,M,A,[11] 1997)。

Snyder用他的《儿童希望水平自我报告量表》测出,具有较高希望水平的孩子,其希望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此外,高希望得分的儿童还倾向于表现更多的社会赞许行为。

他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儿童在希望量表上的得分与智力量表上的得分没有相关,但却与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相关(Snyder,C1R;H oza,B;Pelham,W1F1Rapoff,M;Ware,L;Danovsky,M;Highberger,L;Rubinstein,H;S tahl,K1J[12],1997)。

诸多的研究已经发现“希望”是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的课题。

一、“希望”和有关的“希望理论”11“希望”(H ope)的概念M iller和P owers[13](1988)从希望的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

这种美好预期不一定要建立在某个具体的事物和现实的目标之上。

因此,希望是一种对未来以相互关系(主要是与他人相关)为基础的美好预期,是一种自己可以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感,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满意度,一种对生活的目的感、意义感的体验,以及对生活中充满无限的‘可能性’的感觉。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Snyder,1994;Snyder,Harris,et al1,1991;Sny2der,H oza,等,1997)。

这个理论认为,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这样两个组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2cy and pathway)。

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的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知。

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计和调整系统都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Snyder对希望的定义是:“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它包括意愿动力,即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agency,a g oal-directed en2ergy)和路径,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 oals)。

”(Sny2der,Irving,&Anders on,1991,p1287)21希望理论(H ope theory)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的模型主要包括如下要素:211 目标(g oals)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

它应该既不是100%能够达到的轻易之物(Proba2bility of attainment),也应该不是毫不可能之物。

Samuel C oleridge在他的名为《无望的劳作》(W ork without hope)中指出希望的本质,他说,“没有目标就无所谓希望。

”(1912,p1447)目标是人们的精神活动的支点。

它也是Snyder希望理论的支点(Snyder,1994;Snyder,Cheavens,&Sym ps on,1997)。

212 路径意念(Pathways Thoughts)对于怀有希望的个体来说,一旦目标产生,设计实现所渴望的目标的路径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

大脑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去了解和预期某种可能的结果(例如,A→B)。

这一观点在最近的一本叫做《大脑是如何工作的》(H ow thebrain w orks)一书中有进一步的验证和说明。

路径意念就是开发大脑中的预测能力系统,在头脑中生产出指向目标进而实现目标的计划和方法。

213 意愿信念(Agency Thoughts)意愿信念是推动个体产生目标,并沿着他们所设计的实现目标的路径前进的动力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会决定个体的目标产生、路径设计和计划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能坚持下去精神意志力(Mental willpower)。

213 障碍(Barriers)通常情况下,个体的目标实现途中总是遇到困难。

根据希望理论,大多数Ξ现单位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的人会知觉到不只一种路径实现目标。

对于那些高希望水平的人来说,他们会考虑更多种实现目标的路径(Snyder, 1994)。

即行为主体在自我内在的行为驱动力(意愿),并在此动力的推动下和所渴望目标的吸引下,调动自己的能力,设计路径迈向目标。

当个体知觉到“此路不通”时,个体会在意愿的推动和所渴望目标的吸引下改变旧的路径,通过其他的路径来实现所渴望的目标。

214 想法决定感觉(Thought Drives Feelings)Farran[14]等人(1995)提出,个人的感受与个人如何解释整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紧密相关。

个体的希望水平会影响其对自己行为过程及其原因的解释。

积极的情感来自于个人对目标实现的成功的可能性的知觉,而消极的情感来自于个人对目标实现可能面临的失败的知觉。

希望理论认为,尽管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障碍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主体在非强制性的目标执行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Snyder等人通过系列相关和因果实验研究,证明障碍的出现确实与消极情绪的紧密相关(Snyder, Sym ps on等,1997)。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在个人的某些重要目标实现过程中设障,会严重消弱个人生活的满意度(Diener,1984;Emm oons,1986;Lit2 tle,1983;Om odei&Wearing,1990; Palys&Little,1983;Ruehlman&W olchik, 1998见Snyder,Sym ps on等,1997),然而,研究证明低生活满意度并非一定会妨碍随后目标的执行(Brunstein,1993; Little,1989见Snyder,Sym ps on等,1997)。

尽管阻碍会引起消极情绪反映,但不同希望水平的个体反映还是会有所不同。

高希望的个体更多采用适应性的,积极的情绪来回应他们所面对的困难。

当他们碰壁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生成另外的,更多的路径去实现目标。

此外,高希望的个体在受挫时,还会倾向于更多地知觉到可供他们选择的其他路径。

他们有强大的动力系统支持他们的目标实现过程,而且障碍还会刺激和提高他们的这一功能(Snyder,1994)。

二、有关希望的测量学研究虽然心理学家对希望(H ope)这个概念较晚,但对和其相对的另外一个消极意义的概念—无望(H opeless)的研究和测量却早在20世纪中期就有了一定的结果。

Beck,Weissman,Lester&T rexler[15](1974)发展了“无望量表”(H opeless Scale),主要以住院病人为样本,考查他们的无望态度,项目包括他们现有的忧虑情绪,做决定时的放弃倾向,以及对未来的黑暗消极预期。

K azdin[16]等人(1983)发展了“儿童无望量表”(H opeless Scale for Children),主要用来测量儿童指向自我和将来的消极预期。

可查的最早的关于希望的测量工具是G ottschalk[17](1974)的“希望量表”(H ope Scale)。

这一量表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C ontent Analysis),要求被试尽可能详尽地写出过去到现在的4年里发生的重要生活事件。

4个评估者分别阅读每个故事,并用7等分法(其中4个是富于希望的得分,3个是缺乏希望的得分)为这些故事评分。

这一测验的评分员内部一致性达到161;在富于希望和缺乏希望的评分一致性上也达到了188。

另外的较有影响的希望量表是“米勒希望量表”(M iller H ope Scale)(MHS)(M iller&P owers[18],1988)。

这一量表基于对希望的词源学、宗教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护理和健康学等的综合考查,包含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的40个题目,采用6点量表,分数范围在40到240之间。

典型的问题如:“我感觉被困住,动弹不得”;“我没有什么内在的力量”;“我的生活充满意义”等。

据报告,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193;2周后的再测信度为182。

因素分析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其亦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美国K ansas大学心理学系以Snyder为首的实验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希望进行了系列研究,其中包括一系列希望评定量表的制作。

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成型可供使用的量表包括:“成人一般希望量表”(Adult Dispositional H opeScale)(ADHS)、“成人不同生活侧面希望量表”(Adult D omain specific H opeScale)(ADSHS)、“儿童希望量表”(Children’s H ope Scale)(CHS)、“幼儿希望量表”(Y oung Childre’d H ope Scale)(Y CHS)、“幼儿希望量表-故事本”(Y oung Children’s H ope Scale-S toryF orm)(Y CHS-S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