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合集下载

希望理论_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_张青方

希望理论_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_张青方

·综述·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00875) 张青方 郑日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个人内在的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例如,French[1], 1952;Menninger[2],1959;Frank[3],1968; Lazarus[4],1980)。研究发现那些怀有较高希望的人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Udell-man&Udelman[5],1985);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好(Cousins[6],1989);他们从意外的身体伤害中康复的更快,对于慢性病他们也有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能力(El-liott,Witty,Herrick,&Hoffman[7], 1991);他们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Snyder, C.R.;Irving,L.M&Anderson,J.R.[8] 1991);他们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解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障碍(Yoshinobu[9]见Snyder,C.R., Harris,C.,Anderson,J.R.,Holleran, S.A.,Irving,L.M.,Sigmon,S.T., Yoshinobu,L.,Gibb,J.,Langelle,C., &Harney,P.,1991);他们更多地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行为更健康(Snyder[10],1994)。Snyder的系列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他们将来也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Snyder,C.R;Mc-Dermott,D;Cook,W;Rapoff,M,A,[11] 1997)。Snyder用他的《儿童希望水平自我报告量表》测出,具有较高希望水平的孩子,其希望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此外,高希望得分的儿童还倾向于表现更多的社会赞许行为。他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儿童在希望量表上的得分与智力量表上的得分没有相关,但却与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相关(Sn yder,C.R;Hoza,B;Pelham,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希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一、希望的定义及理论

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Luthans的心理资本四因素(希望、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之一。Miller 和 Powers(1988)从希望的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心理学家从各个角度出发来对希望进行定义。但是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其中对希望研究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是Snyder。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Snyder,1994 ;Snyder ,Harris,etal.,1991 ;Snyder, Hoza ,等,1997)。这个理论认为,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这样两组

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cy and pathway)。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的

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知。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计和调整系统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Snyder 对希望的定义是:“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 它包括意愿动力, 即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agency , a goal -directed energy)和路径, 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oals)。”(Snyder, Irving , &Anderson, 1991)。此外,关于希望的定义还有,埃里克森(Erikson,1968)把希望定义为“对强烈愿望能够实现的持久的信念”,提出希望和其他动机之间的辨证关系,最强烈和最重要的一对是信任/希望对不信任,这是婴儿的第一个任务。戈特沙尔(Gottschalk,1974)认为,希望包含对特定合意结果的积极预期,它推动一个人解决心理问题。埃夫里尔、卡特琳和金(Averill,Catlin & Chon)采用认知术语定义希望,认为当目标符合下列要求是,希望是适当的:(1)能力范围内可实现的,(2)可控制的,(3)被看成是重要的,(4)在社会和道德水平上是可接受的。

[管理知识-综合篇]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

[管理知识-综合篇]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什么是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

M = V * E

期望理论的前提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是以下列两个前提展开的:

(1)人们会主观地决定各种行动所期望的结果的价值,所以,每个人对结果的期望各有偏好;

(2)任何对行为激励的解释,不但要考虑人们所要完成的目标,也要考虑人们为得到偏好的结果所采取的行动。弗鲁姆说,当一个人在结果难以预料的多个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时,他的行为不仅受其对期望效果的偏好影响,也受他认为这些结果可能实现的程度影响。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期望公式和期望模式:

期望公式

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

∙M 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 表示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某一客体如金钱、地位、汽车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的应用价值
• • 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实际价值如下: ①管理者应该同时注意提高期望概率和效价。仅仅重视激励是片 面的,应该注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 务能力,通过提高他们对自身的期望概率去提高激励水平,创造较高 的绩效目标。 • ②管理者应该提高对绩效与报酬关联性的认识,将绩效与报酬紧 密结合起来。绩效与报酬的联系越紧密,拟实现的目标能够满足受激 励者需要的程度相对提高,目标对受激励者的吸引力也就相对加大, 激励的水平也就相对提高。 • ③管理者应该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期望理论表明, 目标的吸引力与个人的需要有关。价值观的差异会产生需要的差异。 因此,管理者应该了解自己的管理对象,在可能的情况下,有针对性 地采取多元化的奖励形式,使组织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人员的 愿望相吻合。

• • • • • •
• •
源自文库

(一)目标设置 根据佛隆的期望理论,为了使激发力量达到最佳效果,首先应当注意目标的 设置。心理学认为,恰当的目标能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从而激发起 热情产生积极行为。为此,在设置目标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目标必须与员工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联系,使他们能从组织的目 标中看到自己的利益,这样效价就大。 第二,要让员工看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大,这样期望概率就高。 此外,在目标的设置时,还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1.要考虑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一致性。目标既有组织目标,又有个 人所追求的目标。从根本上说,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员工 需要的个别差异,个人往往会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因此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 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管理者要善于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使组织目标能够包含员工更多的共同需求,使更多的员工能在组织目标中看到自 己的切身利益,从而把组织目标的完成看成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事。 2.要考虑目标的科学性。一般地说,目标应该带有挑战性,适当地高于个 人的能力。但要注意,切不可使目标过高,以免造成心理上的挫折,失去取胜的 信心;也不可使目标过低,以免鼓不起干劲,失去内部的动力。 3.要考虑目标的阶段性。组织的总目标,往往使员工感到“遥远”,应该将 总目标分成若干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一方面,小目标易于实现,从而提高员工的 期望概率;另一方面,小目标便于通过信息反馈检查落实,从而实行有效的定向 控制,逐步将员工导向既定的总体目标。 4.要考虑目标的可变性。目标设立以后,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另一方面要 根据情境的变化,对目标作适当的修正或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变化了的主客观条 件,更好地激励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当然,也应注意不要轻易地频繁地调整目 标。因为过于频繁的变化,容易降低目标在人们心目中的效价和期望值。所以, 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维护目标的严肃性。

希望理论用于儿科新护士焦虑干预研究

希望理论用于儿科新护士焦虑干预研究

护士为研 究对象 , 均 为女性 , 年龄 2 0 ~2 2岁 , 平 均
2 0 . 8岁 。学历 : 本科 4 2名 , 大专 3 8名 。按 随机 数 字 表法 分为 观察 组 和对 照组 各 4 0名 , 两组 性 别 、 年龄 、
对一 讲解 找血 管 、 穿刺、 固定 的技 巧 , 以提 高新 护 士 的穿 刺成 功率 。② 制定 预 期 目标 。 目标 是 希 望 理 论 的核 心部 分 , 辅 导 老 师 与新 护 士 一 起 制 定 阶 梯 目标 ,
Ti anh ui
摘要: 目的 减 轻 儿科 新 护 士 焦虑 。方 法 将 8 O名 儿科 新 护 士按 随机 数 字表 法分 为观 察 组 和 对 照 组 各 4 o名 。入 科 后 均提 供 常规 岗 前培 训 、 理论培训、 操作技能培训 , 并选择年资 高、 工作 能 力较 强 的老 师 实行 一 对 一 带 教 。观 察 组 在 此 基础 上将 希 望理 论 贯 穿 于 整
文化 程度 , 招聘 考 试 理论 成绩 、 操 作 技 能 成 绩 及 心 理
测 试 评 分 比较 , 差异 无统计 学 意义 ( 均 P> O . 0 5 ) 。 l I 2 方 法
1 . 2 . 1 干 预 方 法
如 1名新 护士 因担心 护理技 能 欠缺 、 患 儿家 属 不信 任 而产生焦虑 , 辅 导 老 师 和ຫໍສະໝຸດ Baidu 护 士共 同制 定 总 目标 ( 1 级 目标 ) 为 1年 内护 理 技 能较 大 提 高 , 能 较 好 地 与 家 属 沟通 , 能获 得 家 属 的 信 任 ; 2级 目标 为 3个 月 内能 主动介 绍 自己是其 管床 护士 , 并尽 量 协助 患儿 家 属完 成 生活 护理 , 获 得 家 属 的信 任 ; 3级 目标 为 6个 月 内

希望量表的述评

希望量表的述评

希望量表的述评-教育心理学论文

希望量表的述评

苌云莉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国内外学者对希望的关注与研究也越来越广泛。相应地,希望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也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如今,测量个体希望及分阶段的量表有很多种,但学术界应用最广泛的属Snyder等人编制的希望量表及国内学者对该量表的翻译与本土化研究土化的修订。通过对希望量表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论述,以期为后续的希望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希望希望理论希望量表

1.引言

你觉得幸福吗?你希望你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吗……生活中这些问题经常会被问及,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内容。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心理学研究的新型模式,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作为积极体验的一种形态,希望近年来受到广大心理学研究者们的关注。然而,希望是什么?用什么来测量?有哪些标准等围绕希望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受到心理学界学者们的关注。艾维里尔、莫勒等人认为希望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一种个体处于逆境时能坚持其美好信念的特定情绪;布雷兹尼茨等人认为希望是一种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找到实现目标途径的认知,也是对自己有能力、有毅力采取持续的行动而达到目标的认知;然而斯塔茨、Snyder等人认为希望既包含情绪的成分又包含认知的成分,是一种情感与认知的整合[1]。Snyder(2002)的希望理论在国内外具有代

表性,但他并不赞同斯塔茨有关情感性认知的说法,他认为希望是经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一种个人思维。这种思维包含激发个体不断朝向目标前进的动机和信念系统的动力思维和有效达到目标的方法、策略的路径思维[1-2]。在希望的测量方面,大多数心理学家主张应该使用自陈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希望特质。认为希望是情感的心理学家则坚持用积极情绪来测量希望特质,而主张希望是认知的心理学者坚持用认知量表来对其进行测量[3-4]。本研究采用希望既包含情绪也包含认知观点,它是指个体运用策略、方法、信念系统来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5-6]。因此,对于希望的测量既要考虑到情绪方面又要兼顾认知方面。如今,希望在生活中及个体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者对希望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此文试图对测量希望的量表进行系统的整理,为后期的希望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希望_心理学的研究述评_刘孟超

希望_心理学的研究述评_刘孟超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Vol. 21, No. 3, 548–56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3.00548

548

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

刘孟超 黄希庭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重庆 400715)

摘 要 在对Snyder 希望理论进行概括的基础上, 将之与其他几个相关的概念如乐观、个人成长主动性、自信和未来取向等进行比较, 并介绍了测量希望的工具。希望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企业的领导力和员工表现是有密切联系的, 且可能在物质滥用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关于希望概念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研究出现, 目前在基本概念、文化适应、神经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关键词 希望; 学业成就; 健康; 人力资源管理; 物质滥用治疗 分类号

B849

希望, 一个多么美丽而又有生气的字眼。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1946/1988)说, “希望是人的一部分, ” “就确定一个目标加以实现这一点而言”, 人类的行动一方面“总是在现在中孕育, 从现在朝向一个未来的目标”, “在现在中设法实现”; 另一方面, 又“在未来找到它的结局, 找到它的完成; 在行动的方式中始终有希望在。”诗人但丁说, 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 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心理学也对希望进行科学的探索。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 希望心理研究可以说是搭上了顺风船, 日益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重视。其中Snyder 的希望理论是近几年来的主流理论, 本文首先对该理论进行了概括, 包括理论概述、概念比较、测量工具等方面; 接下来介绍了希望在学业成就、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物质滥用和企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其中大多都是使用Snyder 的希望测量工具; 最后, 由于Snyder 对希望的看法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 因此介绍了关于希望的一些新证据和新观点, 并进行了总结。

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理论是指对个体在不同阶段内心理结构和能力的发展规律

的研究。它揭示了人类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为心理学

和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心理发展理论,分别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培

养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经历一

系列的变化和转变。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上。根据皮

亚杰的观察和实验,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感知运动期是从出生到两岁左右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

经验来认识世界。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发展出内在的思维能力,

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基于直接的感观刺激和运动反应。

前运算期是从两岁到七岁左右的阶段,儿童开始能够使用语言和符

号来代表物体和事件。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操作,但还没

有具体的概念形成能力。

具体运算期是从七岁到十一岁左右的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进

一步发展。他们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操作,能够理解数量和

空间的概念。

形式运算期是十一岁以后的阶段,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能够进行更复杂和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够通过思维来解决抽象概念和未来情景的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和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教育者和家长可以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提供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他的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内心冲突和欲望的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驱使。

希望理论研究综述详解

希望理论研究综述详解

2
3
1. 希望的定义
4
Gottschalk1974年认为希望是积极期待,他把希望定义为特殊喜 爱的结果和很有可能发生的乐观主义的总和。Gottschalk假设希 望能在更大范围、更普遍的领域发生,包括“宇宙现象……精神、 想象等事件”。因此,希望被确认为是一种刺激力量,激励个体 克服心理障碍。 80年代 ,众多学者对希望进行研究: 1983年,Milier从希望的本质和 辞源学的角度将希望定义为:一种对未来以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美好 预期 ,是一种自己可以胜任和应付某事的能力感 ,一种心理和精神 上的满意度 ,一种对生活的目的感、 意义感的体验 ,以及对生活中 充满无限的“ 可能性的感觉 “。
Staats等人(1985)认为,希望在情绪上体现了“预期达到目标后的积 极情绪和预期没有达到目标后的消极情绪之间的差异”,在认知上具 有愿望和预期的交互作用。
2.希望理论
1 Snyder (1991)对希望的定义是“希望是由个体后天学习而成的一种 个人思维和行为倾向,它是一种认知特征同时还是一种动力状态”。 希望的结构:Snyder认为,希望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它包含个人 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与信念(路径思维)和 个人对自己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要动机的认知及信念(动力 思维)。 希望理论模型:Snyder和他的同事们在1991年提出一种聚焦于目 标达成的认知动力理论模型,即希望理论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希 望作为一种认知特征,是以目标为核心、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的融 合体。 2

将希望理论融入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将希望理论融入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将希望理论融入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王晓娜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到来,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高中生需要在高中阶段探索自我,认识社会各职业和专业以及外在环境等,结合自身特点和外界资源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由Snyder等人提出的希望理论是积极心理学探索的主题,职业生涯规划和希望理论都是指向未来的,本文以期用希望理论指导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探索和丰富适合高中生发展的理念以及新的路径和策略,并把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带向积极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希望理论;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3-0030-04

高中生面临着人生发展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例如日益增强的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多变的人际关系、未来职业的准备等。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新的录取方式将以“专业优先”为导向,高中生不得不提前思考未来的职业生涯,考虑选择的科目、可能就读的专业以及学校等。以往默默无闻的生涯规划教育因其所具有的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的重要作用,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1]。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舒伯(Super)生涯发展理论中的生涯探索期(15~24岁)。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一方面是适应环境与新的角色;另一方面是探索自己的需求、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以及周围的现实环境等,形成自我概念和职业概念,实现职业偏好,为下一阶段的生涯发展做好准备[2]。

希望和职业生涯规划都指向未来。希望作为人们对未来的积极期望,具有重要的心理效能,与解决问题、课程学业、职业成功、坚韧度、个体身心健康都有密切联系。Snyder等人提出的希望理论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Snyder认为,希望是个体在挑战困难环境中所具备的强大心理优势。Niles等人提出了一个以希望为中心的生涯发展模型(HCMCD),它描述了处理生涯问题以及如何做出生涯决策的一个创新模型,其中希望是该模型的核心[3]。

希望理论的名词解释

希望理论的名词解释

希望理论的名词解释

人类作为有思想意识的生物,常常希望寻找一种能够引导自己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的理论和信仰。希望理论即是人们对于希望本质和含义的思考和解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类心灵需求的哲学体系。

希望理论包含了对希望的概念本质的探讨,以及对希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的研究。希望被认为是一种对未来积极期待的心态和信念,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希望理论强调了希望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存在。希望是人们对可能的未来情景的预期,是一种精神动力的源泉。希望能够激励人们克服逆境、追求目标,使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轻易放弃。它是一种乐观主义的体现,帮助人们看到困境中的机会和希望。

其次,希望理论探讨了希望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影响。希望使得人们在追求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变革时获得动力,并持续努力。它有助于提升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强自我肯定感和幸福感。希望使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潜能充满信心,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希望理论还关注希望的建构和培养。希望并非是一种天生的特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来获得的。个体通过树立明确的目标、寻求助力和资源、制定可行的计划来增强希望感。教育与社会环境也在培育和激发希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正面的反馈和认可可以增加个体的希望感,帮助其保持积极的心态。

此外,希望理论还探讨了希望的消长和演变。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往往会感到希望的消失和动力的减退。然而,希望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环境和个人经历的改变而有所调整。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反思、重新思考目标和调整期望来恢复希望感。希望的力量不仅来源于个体,也与社会和环境的支持息息相关。

希望疗法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

希望疗法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

希望疗法:中学心理咨询的新方向

作者:苏明亮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10期

〔摘要〕积极心理学旗下希望疗法的出现给中学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以提高中学生希望水平为理念,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运用时主要包括灌输希望、确立合理清晰的目标、培养好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目标达成的检验和巩固等步骤。希望疗法在中学应用时需结合实际情况吸收多流派的相关技术,摒弃一些负面的影响,才能在心理咨询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希望疗法;中学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10-0014-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希望已成为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了对希望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以美国斯奈德(Snyder)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研究队伍在希望的发展、希望的意义和希望培养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且就希望理论提出了“希望疗法”用以心理咨询。希望疗法目前已经逐渐被国内外心理学工作者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且逐步完善。

当前,以90后为主体的中学生群体问题层出不穷,厌学、人际关系等问题普遍反映了一些中学生希望水平较低。希望疗法的出现可以给中学心理咨询提供新的帮助。

一、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原理

希望理论认为,希望是一个和乐观紧密相关的概念,但是希望和乐观又有所区别。斯奈德(Snyder)等人认为,希望主要由目标、路径思维、动力思维三个要素构成,其中,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希望的起点又是希望的终点;路径思维是个体对自己找到有效路径来完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认知;动力思维是推动个体行动起来,并支持个体向既定目标前进的信念系统。他们认为这三个要素是以如下关系呈现的: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个体从有价值的目标出发,路径思维推动个体寻找达成目标的有效路径方法,动力思维推动个体朝着既定的目标行动,在此过程中,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有机结合能促进个体最终达成目标。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出希望的本 质 ,他说 , “ 投有 目标 就无
所谓 希 望 (92 . 7 目标 是 人 们 ” 1 1 ,口4 ) 4 的 精 神 活 动 的 支 点 它 也 是 Sye 希 望 ndr 理论 的支 点 { ndr 19 Sye. S ye, 94 ndr
19 ) 91 ;他 们倾 向于 通 过 积 极 的行 动 和 坚
本质 和 辞 源 学 的 角 度 探 讨 了 什 幺 是 希 望 .将 希 望 定 义 为 : “ 系 列 对 美 好 状 一 态 或 事 物 的 预 期 和 描 绘 ,一 种 可 以 自我 提 升 或 者 从 困 境 中 释 放 的感 觉 这 种 美 好 预 期 不一 定 要 建 立 在 某 十 具 体 的 事 物
的希 望 水 平 的 高 低 与其 心 理 发 展 和 健 康 状 况 有 显 著 的 相 关 ( 如 , Fec 例 rnh 15 ; enne ,15 ; rr , 9 8 92 M ni  ̄ g 99 F i 16 ; ak Lzrs .18 ) 研 究 发 现 那 些 怀 有 较 a u a 90 高希 望 的人 具 有 更 强 的 免 疰 系统 ( dI Ue— I tt & O e l ,18 ) ll ll dla l nn 95 ;他 们 的 健 康 状
对 未 来 以 相 互 关 系 ( 要 是 与 他 人 相 主 关 ) 为 基础 的美 好 预期 是 一 种 自 己 可 以胜 任 和 应 对 某 事 的 能 力 感 .一 种 心 理 和 精 神上 的 满 意 度 ,一 种 对 生 活 的 目 的 感 、意义 感 的体 验 , 及 对 生 活 中 充 满

管理心理学-人的期望

管理心理学-人的期望
领导者应与团队成员建立互信关系, 了解成员的期望和需求,增强团队的 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内在动机
领导者应了解团队成员的内在动机, 通过激励和引导激发成员的潜力和创 造力。
个人如何通过调整期望实现职业目标
自我评估
个人应了解自己的优势和 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兴 趣和价值观。
设定合理目标
根据自我评估结果,设定 具体、可达成、有挑战性 的职业目标。
管理心理学-人的期 望
目录
• 期望理论概述 • 期望理论的核心概念 • 期望理论的应用 • 期望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 期望理论案例研究 • 期望理论总结与反思
01
期望理论概述
期望理论的定义
期望理论:指一个人对目标的期望直接影响其动机和行 为,进而影响目标的实现。期望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对 目标的期望值高时,他会更有动力去追求这个目标,并 付出更多的努力。
价值观可以影响个体的期望和工具性,当个体 认为某一行为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对该行为 的期望和工具性的价值都会相应提高。
目标设置
01
02
03
目标设置是指个体为自己设定一 个具体、可衡量的目标,并为之 努力奋斗的过程。
目标设置对个体的行为动机和努 力程度有重要影响,当个体有明 确的目标时,会更加愿意付出努 力并克服困难。
工具性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努力程度,当个体认为某一行为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或好处时, 会更加愿意选择该行为并付出更多的努力。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第7个阶段理论的例子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第7个阶段理论的例子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第7个阶段理论的例子在二十世纪中叶,埃里克森提出了社会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依然引导着心理治疗师们的思考。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模型只到青春期为止,而且重点放在对“本我”的讨论上。但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侧重于个人在社会背景下的个性发展,比如婴儿如何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最重要的是,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贯穿了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前后相连,而且每个阶段都有需要面对的冲突和危机,只有度过前一阶段的危机,才能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这八个阶段分别是:

• 婴儿期(希望)——信任/不信任

• 幼儿期(意志)——自主独立/羞怯怀疑

• 学龄前(目的)——主动/内疚

• 学童期(能力)——勤奋/自卑

• 青少年(忠诚)——同一性/角色混乱

• 青年成人(爱)——亲密/孤独

• 中年成人(关怀)——再生力/停滞

• 老年成人(智慧)——自我实现/绝望

埃里克森认为,人到晚年,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生活过得很有意义,那我们就会感到完满。如果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完满,即使死亡渐渐临近,我们也能比较容易去接受它。但如果对于过往我们还存有未释怀的遗憾,例如认为自己曾经做了一些失败的决定,或是错过一

些重要的目标,那就会感到沮丧和无望,从而导致我们陷入绝望境地。

童年阶段

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基于“四维度”的阳明心学“心理资本”研究

基于“四维度”的阳明心学“心理资本”研究

基于“四维度”的阳明心学“心理资本”研究

作者:钟舟海高小艳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23年第11期

[摘要] 阳明心学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中心理资本的“希望、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四个维度与阳明心学“学圣贤”“心上用功”“事上磨”“自慊”等思想高度契合。阳明心学心理资本研究既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推进了阳明心学的应用研究,又丰富了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内涵。加强阳明心学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研究,可以为积极心理学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深度融合探索出更多路径,形成更多成果。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阳明心学;心理资本

“心”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之一。[1]王阳明认为身心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处处体现“治心”思想,与本世纪初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心学强调开启“良知”“成圣”,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潜在的强大心理能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二者都主张催动“心理资本”,将创伤痛苦转化为成长的福祉,实现心灵治愈、人生觉解。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

心理资本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兴起的一个新兴概念,被看作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心理资本是美国著名学者卢桑斯(Luthans)于2004年提出的概念,盧桑斯(Luthans)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2]

卢桑斯(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并指出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等四个方面,它们是衡量心理资本的重要维度,也是心理资本的重要来源。四者可以用英文单词“HERO”表示。H代表“希望”(Hope),是指面对目标时的意志和途径;E代表“自我效能”(Efficacy),是指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R代表“韧性”(Resiliency),是指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弹性;O代表“乐观”(Optimism),是指对事物的总体期望偏向于积极的现实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00875) 张青方Ξ 郑日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个人内在的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例如,French[1], 1952;Menninger[2],1959;Frank[3],1968; Lazarus[4],1980)。研究发现那些怀有较高希望的人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Udell2 man&Udelman[5],1985);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好(C ousins[6],1989);他们从意外的身体伤害中康复的更快,对于慢性病他们也有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能力(E l2 liott,Witty,Herrick,&H offman[7], 1991);他们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Snyder, C1R1;Irving,L1M&Anders on,J1R1[8] 1991);他们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解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障碍(Y oshinobu[9]见Snyder,C1R1, Harris,C1,Anders on,J1R1,H olleran, S1A1,Irving,L1M1,S igm on,S1T1, Y oshinobu,L1,G ibb,J1,Langelle,C1, &Harney,P1,1991);他们更多地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行为更健康(Snyder[10],1994)。Snyder的系列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他们将来也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Snyder,C1R;Mc2 Derm ott,D;C ook,W;Rapoff,M,A,[11] 1997)。Snyder用他的《儿童希望水平自我报告量表》测出,具有较高希望水平的孩子,其希望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此外,高希望得分的儿童还倾向于表现更多的社会赞许行为。他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儿童在希望量表上的得分与智力量表上的得分没有相关,但却与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相

关(Snyder,C1R;H oza,B;Pelham,

W1F1Rapoff,M;Ware,L;Danovsky,M;

Highberger,L;Rubinstein,H;S tahl,

K1J[12],1997)。诸多的研究已经发现

“希望”是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

要影响的课题。

一、“希望”和有关的“希望理论”

11“希望”(H ope)的概念

M iller和P owers[13](1988)从希望的

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希

望,将希望定义为:“一系列对美好状

态或事物的预期和描绘,一种可以自我

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这种美

好预期不一定要建立在某个具体的事物

和现实的目标之上。因此,希望是一种

对未来以相互关系(主要是与他人相

关)为基础的美好预期,是一种自己可

以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感,一种心理

和精神上的满意度,一种对生活的目的

感、意义感的体验,以及对生活中充满

无限的‘可能性’的感觉。”

最新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模型是

Snyder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Snyder,

1994;Snyder,Harris,et al1,1991;Sny2

der,H oza,等,1997)。这个理论认为,

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

他们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

这样两个组成部分:意愿和路径(agen2

cy and pathway)。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

行动,并支持个体向着目标,沿着既定

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路径

是一组有关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

的路径来达到渴望的目标的信念和认

知。意愿的启动和维持系统和路径的设

计和调整系统都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

部分。因此,Snyder对希望的定义是:

“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

状态,它包括意愿动力,即一种目标性

指向的能量(agency,a g oal-directed en2

ergy)和路径,即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

和计划(planning to meet g oals)。”(Sny2

der,Irving,&Anders on,1991,p1287)

21希望理论(H ope theory)

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的模型主要

包括如下要素:

211 目标(g oals)

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应该既

不是100%能够达到的轻易之物(Proba2

bility of attainment),也应该不是毫不可

能之物。Samuel C oleridge在他的名为

《无望的劳作》(W ork without hope)中指

出希望的本质,他说,“没有目标就无

所谓希望。”(1912,p1447)目标是人们

的精神活动的支点。它也是Snyder希望

理论的支点(Snyder,1994;Snyder,

Cheavens,&Sym ps on,1997)。

212 路径意念(Pathways Thoughts)

对于怀有希望的个体来说,一旦目

标产生,设计实现所渴望的目标的路径

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大脑有一种自

然的倾向去了解和预期某种可能的结果

(例如,A→B)。这一观点在最近的一本

叫做《大脑是如何工作的》(H ow the

brain w orks)一书中有进一步的验证和说

明。路径意念就是开发大脑中的预测能

力系统,在头脑中生产出指向目标进而

实现目标的计划和方法。

213 意愿信念(Agency Thoughts)

意愿信念是推动个体产生目标,并

沿着他们所设计的实现目标的路径前进

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不仅会决定个体

的目标产生、路径设计和计划过程,同

时也是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能坚持下去精

神意志力(Mental willpower)。

213 障碍(Barriers)

通常情况下,个体的目标实现途中

总是遇到困难。根据希望理论,大多数

Ξ现单位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