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章 一元二次方程 17.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案_17
x,下面所列的方程中正确的是( B )
A.560(1+x)2=315
B.560(1-x)2=315
C.560(1-2x)2=315
D.560(1-x2)=315
巩固练习
2 某商场第一季度的利润是82.75万元,其中一月份 的利润是25万元,若利润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 则依题意列方程为( D ) A.25(1+x)2=82.75 B.25+50x=82.75 C.25+25(1+x)2=82.75 D.25+25(1+x)+25(1+x)2=82.75
17.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2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增长率问题
学习目标
1 课堂讲解 增长率问题
2 课时流程
逐点 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情景导入
解答: 1.某工厂七月份生产值为100万元,计划八、九两月的
产值平均每月比上月递增20%,求八、九两月的产 值各是多少万元? 2.某商品的售价为1000元,连续两次降价20%后,那 么现在实际售价为多少元?
巩固练习
3 某磷肥厂去年4月份生产磷肥500 t;因管理不善, 5月份的磷肥产量减少了 10%;从6月份起强化了 管理,产量逐月上升,7月份产量达到648 t. 求该厂6月份、7月份产量的月平均增长率.
(来自《教材练习》)
课堂小结
解决增长率问题常用的关系有: 基数×(1 + 平均增长率)2=实际数 基数×(1 - 平均增长率)2=实际数 即 a(1 + x)2=A a(1 - x)2=A
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5篇
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5篇
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 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 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 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 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 总结法则
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 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
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案
第1课时勾股定理
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验证勾股定理
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
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
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
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各组图形
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合作探究
1
ab× 4= c2+ qab × 4, ∙a2+ b2= c2.
方法总结:根据拼图,通过对拼接图形的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建立相等关系,从
而验证勾股定理.
探究点二:勾股定理
【类型一】
直接利用勾股定理求长度
(3如图,已知在厶ABC中,∠ ACB =90°,
AB= 5cm, BC = 3cm, CD 丄AB 交AB于点D ,求
CD的长.
解析:先运用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
1 1
再根据S SBC= ^AB ∙CD = 2AC ∙BC,求出
CD的长.
解:•••在厶ABC 中,∠ ACB = 90°, AB
=5cm, BC = 3cm,∙∙由勾股定理得AC2= AB2- BC2=
52—32= 42,∙∙∙AC = 4cm.又v SΔ
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
再做三个边长分别为a、b、C的正方形,将
4 × 3 12 12
= = 三(Cm),故CD 的长是TTcm.
5 5 5
它们像下图所示拼成两个正方形•求证:a2
+ b2= c2.
方法总结: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知直角三
角形两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
解析:从整体上看,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a + b,
因此它们的面积相等. 我们再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正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最新1
教学目标:
1.体验用拼图解释勾股定理正确的过程,培养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七、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究竟是几个实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还需加以论证,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下边请大家画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并与同学交流。在同学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展示投影1(书中p7图1—7)接着提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什么?
(同学们回答有这几种可能:(1)(2))
学生达成共识后,老师用等号把代表大正方形面积的两个公式连起来。
=请同学们对上面的式子进行化简,得到:即=
这可以从理论上解释勾股定理的存在。让学生用其他谜题解释勾股定理。
八、讲例
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机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多米处,过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的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的时间里的飞行路程,即图中的CB的长,由于直角△ABC的斜边AB=5000米,AC=4000米,这样的CB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2.2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第二课时 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准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
4.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活动,学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5.通过由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的对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过程,获得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规律的体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善于质疑和对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法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创设问题情境(一):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01762=+-x x (2)52342=-x x
解决探究问题(一):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二.新课讲解:
1,求根公式的推导:
创设问题情境(二):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们对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0(02≠=++a c bx ax 且042≥-ac b ,推导出它的两个根
a ac
b b x 2421-+-=,a
ac b b x 2422---=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的很多,我们不妨把a,b,c 也当作一个具体的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可以一直推下去。
探究解决问题(二):
解:移项、化二次项系数为1、配方、直接开平方得,
a
ac b b x 242-±-= ∴a ac b b x 2421-+-=, a
17.1 一元二次方程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17章一元二次方程
17.1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的过程中,形成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难点:
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针对目标,自学教材19—20页内容,进一步体验数学建模思想,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说明其中各项。能正确处理21页练习题,15分钟后看谁能达到目标,正确解答讲析下列题目。
【情景导入】
提倡自主练习,有困难时可以请求他人。
1.在下列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
①3x2+7=0 ②ax2+bx+c=0 ③(x-2)(x+5)=x2-1 ④3x2-5
x
=0
A.1个B.2个C.3个D.4个
2.方程2x2=3(x-6)化为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
A.2,3,-6 B.2,-3,18 C.2,-3,6 D.2,3,6
3.教材21页练习1、2;习题1、2.
【新知探究】
探究一、
例.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义的理解与掌握。
2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各项性质定理,能够探究解决简单的问题。
3让学生们在一系列操作、观察、猜想以及验证活动中获得解决数学知识问题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限于教师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会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教学、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们在深入把握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
2在推理、验证等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3在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自主探究、空间想象等综合能力。
4在帮助学生体会几何知识内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各项性质定理。
四、教学难点
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五、教学准备
进行教学设计、搜集制作展示资料、准备教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新导入
在此教学部分,我会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展示一些我提前搜集到的生活场景图片,包括学校校园、城市街道、游乐场等等,鼓励学生们从中找出自己熟悉的几何图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一看有没有自己熟悉的图形呢,那都有哪些图形呢
生: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看来同学们还是知道很多种几何图形的,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种几何图形很特别呢,请大家看一下扑克牌中的方块(指向屏幕中的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进一步学习的几何图形——平行四边形。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案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会灵活运用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问题。
重难点:
1.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未知字母的值。
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代数式的值。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重点;难点)
常称为韦达定理。
知识拓展: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
(1)检验解一元二次方程所得的根是否正确;
(2)已知方程的一根,求另一根或方程中的字母系数;
(3)已知两个根,求一元二次方程;
(4)已知两个根之间的关系,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值;
(5)不解方程,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符号。
相关代数式的值时,往往先把代数式变形成两根和与积的形式,再整体求值。常
例1.
设x 1,x 2是方程x 2+5x-3=0的两个根,则x 12+x 22的值是 ( )
A.19
B.25
C.31
D.30 例2.
一元二次方程x 2-3x-2=0的两根为x 1,x 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x 1=-1, x 2=2
B.x 1=1 ,x 2=-2 B. x 1+x 2=3 D.x 1x 2=2 例3.
若方程x 2+x-1=0的两实根为α
,β,那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例4.
已知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3x 2=6-2x 的两个根,则x 1-x 1x 2+x 2的值是
(
)
A.
拓展应用:
1.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6x-11=0的两个实数根,求x12+x22+8的值。
2.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ax+a-2=0,。
(1)当该方程的一个根为1时,求a的值及该方程的另一根;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9章 四边形 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第2课时 矩形的判定
第2课时矩形的判定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经历探索矩形判定的过程,发展学生实验探索的意识;形成几何分析思路和方法.
4.培养推理能力,会根据需要选择有关的结论证明,体会来自于实践的需要.
【教学重点】
矩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矩形的判定方法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
2.想一想:矩形有哪些性质?在这些性质中那些是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列表进行比较.
【教学说明】通过回顾矩形的性质,掌握矩形的特征,为后面探究判定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怎样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呢?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有哪些?
【教学说明】让学生回顾矩形的特征,掌握矩形的特殊性.
2.思考: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相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相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得到矩形的一个判定)【教学说明】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就进行讨论判定的方法,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并让学生简述理由.
3.做一做:按照画“边―直角、边-直角、边-直角、边”这样四步画出一个四边形.判断它是一个矩形吗?说明理由. (探索得到矩形的另一个判定)
总结: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7章 一元二次方程 【教案】 公式法
第3课时公式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由配方法推导求根公式,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结合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解方程的能力,使学生解方程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到所有一元二次方程都能运用公式法去解,形成全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感受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熟练地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的难点:
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3)教学设计要点
1.温故知新
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 x²-4x=0
(2) x²-2x-3=0
(3) 2x²-12x+10=0
上课开始,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利用上节课所学“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和总结配方法的一般步骤,为下一步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做准备。然后让学生思考对于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能否用配方法求出它的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处理
(1)回顾配方法的解题步骤,用配方法来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2)总结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3.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三、教具准备
彩色粉笔、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1 多边形内角和 教案
19.1 多边形内角和
教学目标:
1.认识多边形及多边形的内角、外角、对角线。
2.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
3.学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能根据边数确定内角和及根据内角和确定边数。
4.学会把内角问题转化为外角问题来解决。
重难点:
1.已知边数求多边形的内角和;
2.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求边数;
3.已知边数求多边形的对角线;
4.已知边数求多边形的外角。
知识点一:关于多边形的有关概念(理解)
在平面内,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组成多边形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多边形中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简称多边形的角;在顶点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中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多边形一般按边数命名,并用它各个顶点的字母顺次排列来表示。
一个多边形,如果把任何一边延长,其他各边都在延长线所得直线的同一旁,这样的多边形叫做凸多边形,本书中所研究的都是凸多边形。
【知识拓展】
(1)多边形的概念由以下几个条件构成:①平面图形;②由线段构成;③构成多边形的线段任两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④封闭图形。以上四点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确定该图形为多边形。
(2)注意体会多边形对角线的概念中“不相邻”这一要求的必要性,因为若两顶点相邻,则其连线为多边形的一边,而不是对角线。
(3)在用字母表示一个多边形的名称时,要将图形各个顶点的字母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排列,不可打乱顺序。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章一元二次方程17.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1课时平均变化率与利润问题教案沪科版
17。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1课时平均变化率与利润问题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问题和增长率问题.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使学生深刻体会转化及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
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教学难点】
有关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词语的异同:增长,增长了,增长到;扩大,扩大到,扩大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如图,长方形的长为20m,宽为15m,面积为多少?如果在其中修一条宽2m的小路,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小路的宽是xm,那么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2.某工厂一月份的产值是100万元,二月份比一月份增长10%,那么二月份的产值是多少?如果三月份保持这个增长率,那么三月份的产值是多少?如果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产值和三月份的产值分别是多少?
【教学说明】通过两个问题,使学生对面积问题和增长率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探究做好准备.
二、示例讲解,合作探究
1。前面我们研究了17。1节的问题2,请同学们思考,若果设小路的宽为xm,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分析】通过平移,剩下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长是(32-2x)m,宽是(20-x)m,则可列方程:(32—2x)(20-x)=570 2。小结:修筑小路的图形问题,可以通过平移构建新的长方形来列方程.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用总面积去减小路的面积,这样重叠部分的面积就容易忽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平移,构成新的长方形,重点观察怎样平移,平移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然后列出方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形成方法。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配方法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配方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并会运用配方法将形如x2+px+q=0方程变形为(x+m)2=n (n≥0)类型;
2.会用配方法解形如ax2+bx+c=0(a≠0)中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彼此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本节课,继续体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方法,了解配方法是解决某些代数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把x2+ax型的代数式配成完全平方式——将代数式x2+ax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转化成完全平方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投影:
完全平方公式
2.填空:
3.思考:我们能否将方程x2+6x+4=0转化为(x+h)2=k(k≥0)的形式呢?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完成问题1,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规律,最后让学生尝试完成问题2.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我们能否将方程x2+6x+4=0转化为
(x+h)2=k(k≥0)的形式呢?
先将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x2+6x=-4
即x2+2·x·3=-4
在方程的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6的一半的平方,即32后,得x2+2·x·3+32=-4+32
整理得(x+3)2=5
解得x+3=±5
所以x1=―3+5
x2=-3―5
(注:可以多举几例,综合得出“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结论)
2.由此可见,只要先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为(x+h)2=k(k≥0)的形式(其中h、k都是常数),如果k≥0,再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求出方程的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8 勾股定理教案与反思
第1课时勾股定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 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的证明
作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再做三个边长分别为a、b、c的正方形,将它们像下图所示拼成两个正方形.求证:a2+b2=c2.
解析:从整体上看,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a+b,因此它们的面积相等.我们再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即可证明勾股定理.证明:由图易知,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a+b,∴它们的面积相等.左
边的正方形面积可表示为a2+b2+1
2
ab×4,右边的正方形面积可表示为c2+
1
2
ab
×4.∵a 2+b 2+12ab ×4=c 2+12
ab ×4,∴a 2+b 2=c 2. 方法总结:根据拼图,通过对拼接图形的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建立相等关系,从而验证勾股定理.
探究点二:勾股定理
【类型一】直接利用勾股定理求长度
如图,已知在△ABC 中,∠ACB =90°,AB =5cm ,BC =3cm ,CD ⊥AB 交AB 于点D ,求CD 的长.
解析:先运用勾股定理求出AC 的长,再根据S △ABC =12AB ·CD =1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二次根式的加减教案与反思
2.二次根式的加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前进学校史爱东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二次根式加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中,渗透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的方法的理解.再总结经验,用它来指导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情感态度】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会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一、复习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计算下列各式.
(1)2x+3x;(2)2x2-3x2+5x2;
(3)x+2x+3y;(4)3a2-2a2+a3.
【教师点评】上面题目的结果,实际上是我们以前所学的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合并就是字母不变,系数相加减.
【教学说明】通过对同类项的复习,为本节课同类二次根式的学习提供思路.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问题1 现有一块长7.5 dm、宽5 dm的木板,能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式,
在这块木板上截出两个面积分别是8 dm2和18 dm2的正方形木板?
问:能截出两块正方形木板的条件是什么?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吗?能否进一步计算?这是一种什么运算?能进一步计算,这种计算是两个二次根式的加法运算.
【教学说明】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究,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计算.
2.问题2 怎样计算188+ 如果看不出能否化简,我们不妨把问题简化,先看算式223-能否化简. 223-=(3-1)2=22.
这里的两个二次根式有什么特征?被开方数相同,即为同类二次根式. 你能得到这样的两个二次根式加减的方法吗?
因式分解法-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因式分解法-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法的定义以及相关运算方法;
2.掌握常见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方法;
3.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常见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方法;
2.教学难点:能够熟练运用因式分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讲解因式分解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演示常见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方法;
3.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练习因式分解方法;
4.课堂讲解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资源
1.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2.课外习题集。
五、教学方法
1.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因式分解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对因式分解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
2.演示:通过演示常见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因式分解方法;
3.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练习因式分解方法;
4.解决问题:通过讲解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时长
本次教学时间为120分钟,包括教师授课、学生练习和解答问题等环节。
七、教学评估
1.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演示来解决这些问题;
2.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听取学生的答案,以及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估;
3.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发挥创造力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来评估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概念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重点)
2.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重点)
3.理解a(a≥0)是一个非负数,并会应用a(a≥0)的非负性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1.小明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窗花,他算了一下,这张纸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
2.已知圆的面积是6π,你能求出该圆的半径吗?
大家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数的开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概念
【类型一】二次根式的识别
(2015·安顺期末)下列各式:①1
2;②2
x;③x2+y2;④-5;⑤35,
其中二次根式的个数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可直接判断,只有①③满足题意.故选B.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要看式子是否同时具备两个特征:①含有二次根号“”;②被开方数为非负数.两者缺一不可.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
【类型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代数式
x+1
x-1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1且x≠1 B.x≠1
C.x≥1且x≠-1 D.x≥-1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x+1≥0且x-1≠0,解得x≥-1且x≠1.故选A.
方法总结:(1)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必须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而不是所含字母为非负数;(2)若式子中含有多个二次根式,则字母的取值必须使各个被开方数同时为非负数;
(3)若式子中含有分母,则字母的取值必须使分母不为零.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探究点二:利用二次根式的非负性求值
【类型一】 利用被开方数的非负性求字母的值
(1)已知a ,b 满足2a +8+|b -1|=0,求2a -b 的值; (2)已知实数a ,b 满足a =b -2+2-b +3,求a ,b 的值. 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及绝对值的意义求值即可.
解:(1)由题意知⎩⎨⎧2a +8=0,
b -1=0,得2a =-8,b =1,则2a -b =-9;
(2)由题意知⎩
⎨⎧b -2≥0,
2-b ≥0,解得b =2.所以a =0+0+3=3.
方法总结:①当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这几个非负数均为0;②当题目中,同时出现
a 和-a 时(即二次根式下的被开方数互为相反数),则可得a =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
【类型二】 与二次根式有关的最值问题
当x =________时,3x +2+3的值最小,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由二次根式的非负性知3x +2≥0,∴当3x +2=0即x =-2
3时,3x +2+3
的值最小,此时最小值为3.故答案为-2
3
,3.
方法总结:对于二次根式a ≥0(a ≥0),可知其有最小值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 三、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我们已学过的平
方根、算术平方根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二次根式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让学生探究和总结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的条件
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性质
1.理解和掌握(a)2=a(a≥0)和a2=|a|;(重点)
2.能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1和性质2进行化简和计算.(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3,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若边长是3,则面积是多少?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a,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若边长是a,则面积是多少?你会计算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计算
【类型一】利用(a)2=a(a≥0)计算
计算:
(1)(0.3)2; (2)(-13)2;
(3)(23)2; (4)(2x-y)2.
解析:(1)可直接运用(a)2=a(a≥0)计算,(2)(3)(4)在二次根号前有一个因数,先利用(ab)2=a2b2,再利用(a)2=a(a≥0)进行计算.
解:(1)(0.3)2=0.3;
(2)(-13)2=(-1)2×(13)2=13;
(3)(23)2=22×(3)2=12;
(4)(2x-y)2=22×(x-y)2=4(x-y)=4x-4y.
方法总结:形如(n m)2(m≥0)的二次根式的化简,可先利用(ab)2=a2b2,化为n2·(m)2(m≥0)后再化简.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利用a2=|a|计算
计算: (1)22; (2)
(-2
3
)2; (3)-(-π)2.
解析:利用a 2=|a |进行计算. 解:(1)22=2; (2)
(-23)2=|-23|=23
;
(3)-(-π)2=-|-π|=-π.
方法总结:a 2=|a |的实质是求a 2的算术平方根,其结果一定是非负数.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
【类型三】 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求值
先化简,再求值:a +1+2a +a 2,其中a =-2或3. 解析:先把二次根式化简,再代入求值,即可解答.
解:a +1+2a +a 2=a +(a +1)2=a +|a +1|,当a =-2时,原式=-2+|-2+1|=-2+1=-1;当a =3时,原式=3+|3+1|=3+4=7.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先化简,再求值.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0题 探究点二: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 【类型一】 与数轴的综合
如图所示为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化简2a 2-(a -b )2+(a +b )2.
解析:由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确定a <0,a -b <0,a +b <0.再根据a 2=|a |进行化简.
解:由数轴可知-2<a <-1,0<b <1,则a -b <0,a +b <0.原式=2|a |-|a -b |+|a +b |=-2a +a -b -(a +b )=-2a -2b .
方法总结:利用a 2=|a |化简时,先必须弄清楚被开方数的底数的正负性,计算时应包括两个步骤:①把被开方数的底数移到绝对值符号中;②根据绝对值内代数式的正负性去掉绝对值符号.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 【类型二】 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综合
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化简(a +b +c )2-(b +c -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