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药学初级士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一: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

本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于东汉,传说为秦越人所作。

(3)《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全书载药365种。

发展: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1)《脉经》晋·王叔和著,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2)《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专著。

(3)《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候学专著。

(4)《备急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追求的境界。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1)(2)(3)(4)刘完素后人称为“寒凉派”。

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后人称为“攻邪派”。

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李杲自号东垣老人,后人称为"补土派"。

代表著作为《脾胃论》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后人称为"滋阴派"。

代表著作为《格致余论》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第一页(1)(2)(3)(4)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近代与现代(公元1840年以后)(1)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体系:《辞海》曰:“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 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整体。”
精品课件
4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精品课件
42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图 2、医药知识的积累。图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品课件
43
战国到三国的七百多年间, 由于社会变革及政治、经济、 科学文化、 哲学、获得了很
创造性提出“独取寸口,以知五脏六腑 死生吉凶”的诊脉方法。
创“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六难》: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 为命门”
精品课件
52
精品课件
53
2.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应用: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 论治的专著,为临床医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精品课件
54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2、作者:张机,字仲景,后世誉为“医圣”。 3、《伤寒杂病论》内容与成就: (1)《伤寒论》:22篇,397法,113 方,
葛洪的炼丹术,也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 声。
精品课件
13
中医学不仅在过去科学技术极其落
后的年代,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
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而且在当代科
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
了西医无法替代的作用,其重要原
因就是东方文化的魅力,中医学蕴
藏着许多西方医学无法破解的科学
内涵,如经络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其中包含了许多“超前科学”
的内容。 精品课件
14
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患了“股骨头坏死”,当 时
她在法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诊,那边西医
就建议说这个骨头已经不行了,应该换一个

中药学中药学初级师考试大纲卫生资格考试

中药学中药学初级师考试大纲卫生资格考试

中药学中药学初级师考试大纲卫生资格考试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中药学——2010年中药学初级师考试大纲(卫生资格考试:014)第一单元中药学的发展要点:1.《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作者不详者除外)2.《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成书年代3.《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主要内容4.《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学术价值第二单元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细目一:产地要点:1.道地药材的含义2.主要道地药材细目二:采集要点:1.采收时节和方法与药效的关系2.各类药材的采收时节和方法第三单元中药炮制细目一:炮制的目的要点:炮制目的的八个方面细目二:炮制方法要点:1.修制2.水制3.火制4.水火共制第四单元药性理论细目一:四气要点:1.四气的含义2.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3.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细目二:五味要点:1.五味的含义2.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3.气与味的综合效应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1.升降浮沉的含义2.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3.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4.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细目四:归经要点:1.归经的含义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3.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细目五:毒性要点:1.毒性的含义2.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3.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4.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第五单元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细目一:中药的配伍要点:1.配伍的含义2.配伍的意义3.配伍的内容细目二:中药的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2.妊娠用药禁忌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第六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1.剂量的含义2.确定剂量的因素细目二:用法要点:1.汤剂煎药法1-1 先煎1-2 后下1-3 包煎1-4 另煎1-5 烊化1-6 泡服1-7 冲服1-8 煎汤代水2.服药法第七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2.解表药的功效3.解表药的适应范围4.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解表药的功效7.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发散风寒药要点:1.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的性能2.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功效3.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的应用4.生姜、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的主治病证5.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用法用量6.麻黄、桂枝、紫苏、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的使用注意7.麻黄与桂枝、麻黄与香薷、荆芥与防风功效的异同点8.麻黄与桂枝、麻黄与香薷、荆芥与防风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发散风热药要点:1.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性能2.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功效3.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应用4.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用法用量5.薄荷、牛蒡子、蝉蜕、柴胡的使用注意6.薄荷与牛蒡子、桑叶与菊花、柴胡与葛根功效的异同点7.薄荷与牛蒡子、桑叶与菊花、柴胡与葛根主治的异同点第八单元清热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清热药的功效2.清热药的适应范围3.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4.各类清热药的性能特点5.各类清热药的功效6.各类清热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清热泻火药要点:1.石膏、知母、栀子的性能2.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的功效3.石膏、知母、栀子的应用4.芦根、天花粉、淡竹叶、夏枯草、决明子的主治病证5.石膏、知母、栀子、决明子的用法用量6.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的使用注意7.石膏与知母、芦根与天花粉功效的异同点8.石膏与知母、芦根与天花粉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清热燥湿药要点:1.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的性能2.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白鲜皮的功效3.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的应用4.苦参、白鲜皮的主治病证5.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的用法用量6.黄芩、黄连、龙胆的使用注意7.黄芩、黄连与黄柏功效的异同点8.黄芩、黄连与黄柏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清热解毒药要点:1.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的性能2.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的功效3.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的应用4.穿心莲、青黛、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土茯苓、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山豆根、马勃、马齿苋、鸦胆子、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的主治病证5.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重楼、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熊胆的用法用量6.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蒲公英、土茯苓、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的使用注意7.金银花与连翘功效的异同点8.金银花与连翘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五:清热凉血药要点:1.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的性能2.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的功效3.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的应用4.紫草、水牛角的主治病证5.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的用法用量6.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的使用注意7.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功效的异同点8.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六:清虚热药要点:1.青蒿、地骨皮的性能2.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的功效3.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的应用4.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的主治病证5.青蒿、地骨皮的用法用量6.青蒿、地骨皮的使用注意7.牡丹皮与地骨皮功效的异同点8.牡丹皮与地骨皮主治的异同点第九单元泻下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2.泻下药的功效3.泻下药的适应范围4.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泻下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泻下药的功效7.各类泻下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攻下药要点:1.大黄、芒硝的性能2.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功效3.大黄、芒硝的应用4.番泻叶、芦荟的主治病证5.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用法用量6.大黄、芒硝的使用注意7.大黄与芒硝功效的异同点8.大黄与芒硝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润下药要点:1.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的功效2.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的主治病证3.火麻仁、郁李仁的用法用量细目四:峻下逐水药要点:1.甘遂、京大戟、巴豆的性能2.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的功效3.甘遂、京大戟、巴豆的应用4.芫花、商陆、牵牛子的主治病证5.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的用法用量6.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的使用注意7.甘遂、京大戟与芫花功效的异同点8.甘遂、京大戟与芫花主治的异同点第十单元祛风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2.祛风湿药的功效3.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4.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祛风湿药的功效7.各类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祛风寒湿药要点:1.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的性能2.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伸筋草、海风藤的功效3.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的应用4.乌梢蛇、伸筋草、海风藤的主治病证5.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的用法用量6.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的使用注意7.独活与羌活功效的异同点8.独活与羌活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祛风湿热药要点:1.秦艽、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性能2.秦艽、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功效3.秦艽、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应用4.秦艽、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用法用量5.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使用注意6.木防己与汉防己性能的异同点7.木防己与汉防己功效的异同点细目四:祛风湿强筋骨药要点:1.桑寄生、五加皮、狗脊的性能2.桑寄生、五加皮、狗脊的功效3.桑寄生、五加皮、狗脊的应用第十一单元化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2.化湿药的功效3.化湿药的适应范围4.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的性能2.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的功效3.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的应用4.砂仁、豆蔻的主治病证5.藿香、苍术、厚朴、砂仁、豆蔻的用法用量6.苍术与厚朴、砂仁与豆蔻功效的异同点7.苍术与厚朴、砂仁与豆蔻主治的异同点第十二单元利水渗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2.利水渗湿药的功效3.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4.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7.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利水消肿药要点:1.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的性能2.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的功效3.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的应用4.薏苡仁、香加皮的用法用量5.茯苓、薏苡仁、香加皮的使用注意6.茯苓与薏苡仁、五加皮与香加皮性能的异同点7.茯苓与薏苡仁、五加皮与香加皮功效的异同点细目三:利尿通淋药要点:1.车前子、滑石、木通的性能2.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萆薢的功效3.车前子、滑石、木通的应用4.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萆薢的主治病证5.车前子、滑石、木通、海金沙的用法用量6.车前子、滑石、木通、海金沙的使用注意7.车前子与滑石功效的异同点8.车前子与滑石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利湿退黄药要点:1.茵陈、金钱草、虎杖的性能2.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功效3.茵陈、金钱草、虎杖的应用4.垂盆草的主治病证5.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用法用量6.大黄与虎杖功效的异同点7.大黄与虎杖主治的异同点第十三单元温里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2.温里药的功效3.温里药的适应范围4.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能2.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的功效3.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应用4.小茴香、丁香、高良姜的主治病证5.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用法用量6.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的使用注意7.附子与肉桂、附子与干姜、肉桂与桂枝、干姜与生姜、附子与川乌功效的异同点8.附子与肉桂、附子与干姜、肉桂与桂枝、干姜与生姜、附子与川乌主治的异同点第十四单元理气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2.理气药的功效3.理气药的适应范围4.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橘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川楝子、乌药、香附、薤白的性能2.橘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薤白、大腹皮的功效3.橘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川楝子、乌药、香附、薤白的应用4.檀香、荔枝核、大腹皮的主治病证5.橘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川楝子、乌药、香附、薤白的用法用量6.枳实、川楝子的使用注意7.橘皮与青皮,木香、香附与乌药功效的异同点8.橘皮与青皮,木香、香附与乌药主治的异同点第十五单元消食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消食药的性能特点2.消食药的功效3.消食药的适应范围4.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的性能2.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的功效3.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的应用4.神曲、麦芽、谷芽的主治病证第十六单元驱虫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驱虫药的性能特点2.驱虫药的功效3.驱虫药的适应范围4.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性能2.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的功效3.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应用4.南瓜子的主治病证5.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的用法用量6.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使用注意第十七单元止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止血药的性能特点2.止血药的功效3.止血药的适应范围4.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止血药的功效7.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凉血止血药要点:1.小蓟、地榆、槐花的性能2.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功效3.小蓟、地榆、槐花的应用4.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主治病证5.小蓟、地榆、槐花的用法用量6.白茅根与芦根功效的异同点7.白茅根与芦根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化瘀止血药要点:1.三七、茜草、蒲黄的性能2.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的功效3.三七、茜草、蒲黄的应用4.花蕊石、降香的主治病证5.三七、茜草、蒲黄的用法用量6.三七、蒲黄的使用注意细目四:收敛止血药要点:1.白及、仙鹤草的性能2.白及、仙鹤草的功效3.白及、仙鹤草的应用4.白及、仙鹤草的用法用量5.白及的使用注意细目五:温经止血药要点:1.炮姜、艾叶的性能2.炮姜、艾叶的功效3.炮姜、艾叶的应用第十八单元活血祛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2.活血化瘀药的功效3.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4.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7.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活血止痛药要点:1.川芎、延胡索、郁金、五灵脂的性能2.川芎、延胡索、郁金、乳香、没药、五灵脂的功效3.川芎、延胡索、郁金、五灵脂的应用4.乳香、没药的主治病证5.川芎、延胡索、郁金、五灵脂的用法用量6.郁金、五灵脂的使用注意7.香附与郁金功效的异同点8.香附与郁金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活血调经药要点:1.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性能2.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功效3.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应用4.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用法用量5.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使用注意6.丹参与川芎、桃仁与红花、川牛膝与怀牛膝功效的异同点7.丹参与川芎、桃仁与红花、川牛膝与怀牛膝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活血疗伤药要点:1.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的性能2.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的功效3.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的应用4.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的用法用量5.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的使用注意细目五:破血消药要点:1.莪术、三棱、水蛭的性能2.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斑蝥的功效3.莪术、三棱、水蛭的应用4.穿山甲、斑蝥的主治病证5.莪术、三棱、水蛭的用法用量6.莪术、三棱、水蛭的使用注意第十九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3.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4.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7.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温化寒痰药要点:1.半夏、天南星、禹白附、旋覆花的性能2.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皂荚、白前的功效3.半夏、天南星、禹白附、旋覆花的应用4.白芥子、皂荚、白前的主治病证5.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的用法用量6.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的使用注意7.半夏与天南星功效的异同点8.半夏与天南星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清化热痰药要点:1.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的性能2.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瓦楞子的功效3.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的应用4.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瓦楞子的主治病证5.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桔梗、海藻、前胡的用法用量6.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海藻的使用注意7.川贝母与浙贝母,瓜蒌皮与瓜蒌仁,竹茹、竹沥与天竺黄功效的异同点8.川贝母与浙贝母,瓜蒌皮与瓜蒌仁,竹茹、竹沥与天竺黄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止咳平喘药要点:1.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性能2.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功效3.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应用4.紫菀、款冬花的主治病证5.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用法用量6.苦杏仁、紫苏子、葶苈子、白果的使用注意7.苦杏仁与紫苏子、桑白皮与葶苈子功效的异同点8.苦杏仁与紫苏子、桑白皮与葶苈子主治的异同点第二十单元安神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安神药的性能特点2.安神药的功效3.安神药的适应范围4.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安神药的功效7.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重镇安神药要点:1.朱砂、磁石、龙骨的性能2.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的功效3.朱砂、磁石、龙骨的应用4.琥珀的主治病证5.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的用法用量6.朱砂、磁石、龙骨的使用注意7.朱砂与磁石功效的异同点8.朱砂与磁石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养心安神药要点:1.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的性能2.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远志的功效3.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的应用4.何首乌的主治病证5.酸枣仁与柏子仁功效的异同点6.酸枣仁与柏子仁主治的异同点第二十一单元平肝息风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2.平肝息风药的功效3.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4.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7.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平抑肝阳药要点:1.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的性能2.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罗布麻的功效3.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的应用4.罗布麻的主治病证5.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的用法用量6.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的使用注意7.石决明与决明子、龙骨与牡蛎功效的异同点8.石决明与决明子、龙骨与牡蛎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息风止痉药要点:1.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的性能2.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的功效3.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的应用4.珍珠、僵蚕的主治病证5.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的用法用量6.羚羊角、牛黄、全蝎、蜈蚣的使用注意7.羚羊角与牛黄、钩藤与天麻、珍珠与珍珠母功效的异同点8.羚羊角与牛黄、钩藤与天麻、珍珠与珍珠母主治的异同点第二十二单元开窍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开窍药的性能特点2.开窍药的功效3.开窍药的适应范围4.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麝香、石菖蒲的性能2.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的功效3.麝香、石菖蒲的应用4.冰片、苏合香的主治病证5.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的用法用量6.麝香、冰片的使用注意7.麝香与牛黄功效的异同点8.麝香与牛黄主治的异同点第二十三单元补虚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补虚药的性能特点2.补虚药的功效3.补虚药的适应范围4.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补虚药的功效7.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补气药要点:1.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的性能2.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的功效3.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的应用4.太子参、大枣、饴糖、蜂蜜的主治病证5.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的用法用量6.人参、西洋参、党参、白术、甘草、饴糖、蜂蜜的使用注意7.人参与西洋参、人参与党参、人参与黄芪、白术与苍术功效的异同点8.人参与西洋参、人参与党参、人参与黄芪、白术与苍术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补阳药要点:1.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的性能2.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的功效3.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的应用4.紫河车、巴戟天、仙茅、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的主治病证5.鹿茸、仙茅、续断的用法用量6.鹿茸、淫羊藿、仙茅、杜仲、续断、菟丝子的使用注意7.杜仲与续断、杜仲与桑寄生功效的异同点8.杜仲与续断、杜仲与桑寄生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补血药要点:1.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的性能2.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功效3.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的应用4.龙眼肉的主治病证5.白芍、阿胶的用法用量6.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使用注意7.生地黄与熟地黄、赤芍与白芍功效的异同点8.生地黄与熟地黄、赤芍与白芍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五:补阴药要点:1.北沙参、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的性能2.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的功效3.北沙参、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的应用4.百合、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的主治病证5.龟甲、鳖甲的用法用量6.北沙参、南沙参、天冬的使用注意7.北沙参与南沙参、麦冬与天冬、龟甲与鳖甲功效的异同点8.北沙参与南沙参、麦冬与天冬、龟甲与鳖甲主治的异同点第二十四单元收涩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收涩药的性能特点2.收涩药的功效3.收涩药的适应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围4.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收涩药的功效7.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固表止汗药要点:1.麻黄根、浮小麦的功效2.麻黄根、浮小麦的主治病证细目三:敛肺涩肠药要点:1.五味子、乌梅、五倍子、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性能2.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功效3.五味子、乌梅、五倍子、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应用4.罂粟壳的主治病证5.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用法用量6.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使用注意7.五味子与乌梅、肉豆蔻与豆蔻功效的异同点8.五味子与乌梅、肉豆蔻与豆蔻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固精缩尿止带药要点:1.山茱萸、莲子的性能2.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的功效3.山茱萸、莲子的应用4.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子、海螵蛸、芡实的主治病证5.桑螵蛸与海螵蛸、莲子与芡实功效的异同点6.桑螵蛸与海螵蛸、莲子与芡实主治的异同点。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一、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二、四大经典: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内经》: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全面运用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与发展源泉。

《难经》: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对藏象理论中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剂,故后世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

《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三、魏晋隋唐时期:《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脉学专著。

首次系统全面论述24种病脉脉象。

提倡“寸口诊法”。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南宋·陈言(无择),系统阐述三因理论: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四、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寒凉派《河间六书》2.李东垣(李杲)—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脾胃论》3.张从正(子和)—攻邪论“病由邪生”,“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攻邪派《儒门事亲》4.朱丹溪(震亨)—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格致余论》五、温病四大家:明·吴有性(又可)—《温疫论》—“戾气”理论(非四大家)1.清·叶桂(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最新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最新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最新版)1、单选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是()A.督脉B.足厥阴经C.足少阴经D.足太阳经E.手太阳经正确答案:A2、单选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小肠经流注于()A(江南博哥).膀胱经B.胆经C.三焦经D.心经E.胃经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所考查知识点为十二经脉的流注、交接次序。

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之间是以同名经相交接,故手太阳小肠经流注于足太阳膀胱经。

3、多选肺气宣发,主要向上向外升发布散的物质是()A.浊气B.卫气C.血液D.津液E.水谷精气正确答案:A, B, C, D, E4、单选胃的生理功能是()A.受盛与化物B.泌别清浊C.传化糟粕D.受纳与腐熟水谷E.运化水谷精微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主要在于测试对六腑生理功能的掌握。

胃的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小肠主受盛与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主传化糟粕;运化水谷精微为脾的生理功能。

5、单选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A.肝B.肺C.脾D.心E.肾正确答案:C6、多选脾运化水液主要指脾对水液的代谢具有哪些作用()A.生成B.吸收C.输布D.排泄E.运行正确答案:B, C, E7、多选血虚的病理表现可见()A.面色不华B.爪甲色淡C.头目眩晕D.手足麻木E.口唇青紫正确答案:A, B, C, D参考解析:血虚失于荣润面部、爪甲,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爪甲色淡等,失于濡养头目、肢体,则头目眩晕、手足麻木等。

口唇青紫则多是血瘀证的征象。

8、多选治未病包括()A.未病先防B.早期诊治C.控制传变D.调养气血E.调养阴阳正确答案:A, B, C9、单选下列不属于气血运行关系失常病理的是()A.气血两虚B.气滞血瘀C.气虚血瘀D.气不摄血E.气随血脱正确答案:A10、单选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形体官窍E.经络正确答案:A11、单选患者先出现鼻塞、咳嗽、忧虑等,进而见口甜、面黄、肌肉消瘦。

中医基础理论(一)

中医基础理论(一)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熟记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了解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了解)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中药学中药学初级师考试大纲卫生资格考试

中药学中药学初级师考试大纲卫生资格考试

中药学——2010年中药学初级师考试大纲(卫生资格考试:014)第一单元中药学的发展要点:1.《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作者不详者除外)2.《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成书年代3.《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主要内容4.《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学术价值第二单元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细目一:产地要点:1.道地药材的含义2.主要道地药材细目二:采集要点:1.采收时节和方法与药效的关系2.各类药材的采收时节和方法第三单元中药炮制细目一:炮制的目的要点:炮制目的的八个方面细目二:炮制方法要点:1.修制2.水制3.火制4.水火共制第四单元药性理论要点:1.四气的含义2.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3.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细目二:五味要点:1.五味的含义2.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3.气与味的综合效应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1.升降浮沉的含义2.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3.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4.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细目四:归经要点:1.归经的含义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3.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细目五:毒性要点:1.毒性的含义2.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3.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4.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第五单元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细目一:中药的配伍要点:3.配伍的内容细目二:中药的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2.妊娠用药禁忌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第六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1.剂量的含义2.确定剂量的因素细目二:用法要点:1.汤剂煎药法1-1 先煎1-2 后下1-3 包煎1-4 另煎1-5 烊化1-6 泡服1-7 冲服1-8 煎汤代水2.服药法第七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2.解表药的功效3.解表药的适应范围4.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7.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发散风寒药要点:1.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的性能2.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功效3.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的应用4.生姜、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的主治病证5.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用法用量6.麻黄、桂枝、紫苏、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的使用注意7.麻黄与桂枝、麻黄与香薷、荆芥与防风功效的异同点8.麻黄与桂枝、麻黄与香薷、荆芥与防风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发散风热药要点:1.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性能2.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功效3.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应用4.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用法用量5.薄荷、牛蒡子、蝉蜕、柴胡的使用注意6.薄荷与牛蒡子、桑叶与菊花、柴胡与葛根功效的异同点7.薄荷与牛蒡子、桑叶与菊花、柴胡与葛根主治的异同点第八单元清热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清热药的功效2.清热药的适应范围3.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4.各类清热药的性能特点5.各类清热药的功效6.各类清热药的适应范围1.石膏、知母、栀子的性能2.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的功效3.石膏、知母、栀子的应用4.芦根、天花粉、淡竹叶、夏枯草、决明子的主治病证5.石膏、知母、栀子、决明子的用法用量6.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的使用注意7.石膏与知母、芦根与天花粉功效的异同点8.石膏与知母、芦根与天花粉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清热燥湿药要点:1.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的性能2.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白鲜皮的功效3.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的应用4.苦参、白鲜皮的主治病证5.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的用法用量6.黄芩、黄连、龙胆的使用注意7.黄芩、黄连与黄柏功效的异同点8.黄芩、黄连与黄柏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清热解毒药要点:1.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的性能2.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的功效3.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的应用4.穿心莲、青黛、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土茯苓、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山豆根、马勃、马齿苋、鸦胆子、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的主治病证5.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重楼、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熊胆的用法用量6.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蒲公英、土茯苓、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的使用注意8.金银花与连翘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五:清热凉血药要点:1.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的性能2.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的功效3.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的应用4.紫草、水牛角的主治病证5.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的用法用量6.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的使用注意7.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功效的异同点8.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六:清虚热药要点:1.青蒿、地骨皮的性能2.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的功效3.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的应用4.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的主治病证5.青蒿、地骨皮的用法用量6.青蒿、地骨皮的使用注意7.牡丹皮与地骨皮功效的异同点8.牡丹皮与地骨皮主治的异同点第九单元泻下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2.泻下药的功效3.泻下药的适应范围4.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泻下药的性能特点细目二:攻下药要点:1.大黄、芒硝的性能2.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功效3.大黄、芒硝的应用4.番泻叶、芦荟的主治病证5.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用法用量6.大黄、芒硝的使用注意7.大黄与芒硝功效的异同点8.大黄与芒硝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润下药要点:1.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的功效2.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的主治病证3.火麻仁、郁李仁的用法用量细目四:峻下逐水药要点:1.甘遂、京大戟、巴豆的性能2.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的功效3.甘遂、京大戟、巴豆的应用4.芫花、商陆、牵牛子的主治病证5.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的用法用量6.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的使用注意7.甘遂、京大戟与芫花功效的异同点8.甘遂、京大戟与芫花主治的异同点第十单元祛风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4.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祛风湿药的功效7.各类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祛风寒湿药要点:1.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的性能2.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伸筋草、海风藤的功效3.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的应用4.乌梢蛇、伸筋草、海风藤的主治病证5.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的用法用量6.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的使用注意7.独活与羌活功效的异同点8.独活与羌活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祛风湿热药要点:1.秦艽、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性能2.秦艽、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功效3.秦艽、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应用4.秦艽、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用法用量5.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使用注意6.木防己与汉防己性能的异同点7.木防己与汉防己功效的异同点细目四:祛风湿强筋骨药要点:1.桑寄生、五加皮、狗脊的性能2.桑寄生、五加皮、狗脊的功效3.桑寄生、五加皮、狗脊的应用第十一单元化湿药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2.化湿药的功效3.化湿药的适应范围4.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的性能2.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的功效3.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的应用4.砂仁、豆蔻的主治病证5.藿香、苍术、厚朴、砂仁、豆蔻的用法用量6.苍术与厚朴、砂仁与豆蔻功效的异同点7.苍术与厚朴、砂仁与豆蔻主治的异同点第十二单元利水渗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2.利水渗湿药的功效3.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4.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7.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利水消肿药要点:1.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的性能2.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的功效3.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的应用4.薏苡仁、香加皮的用法用量7.茯苓与薏苡仁、五加皮与香加皮功效的异同点细目三:利尿通淋药要点:1.车前子、滑石、木通的性能2.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萆薢的功效3.车前子、滑石、木通的应用4.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萆薢的主治病证5.车前子、滑石、木通、海金沙的用法用量6.车前子、滑石、木通、海金沙的使用注意7.车前子与滑石功效的异同点8.车前子与滑石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利湿退黄药要点:1.茵陈、金钱草、虎杖的性能2.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功效3.茵陈、金钱草、虎杖的应用4.垂盆草的主治病证5.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用法用量6.大黄与虎杖功效的异同点7.大黄与虎杖主治的异同点第十三单元温里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2.温里药的功效3.温里药的适应范围4.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3.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应用4.小茴香、丁香、高良姜的主治病证5.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用法用量6.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的使用注意7.附子与肉桂、附子与干姜、肉桂与桂枝、干姜与生姜、附子与川乌功效的异同点8.附子与肉桂、附子与干姜、肉桂与桂枝、干姜与生姜、附子与川乌主治的异同点第十四单元理气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2.理气药的功效3.理气药的适应范围4.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橘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川楝子、乌药、香附、薤白的性能2.橘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薤白、大腹皮的功效3.橘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川楝子、乌药、香附、薤白的应用4.檀香、荔枝核、大腹皮的主治病证5.橘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川楝子、乌药、香附、薤白的用法用量6.枳实、川楝子的使用注意7.橘皮与青皮,木香、香附与乌药功效的异同点8.橘皮与青皮,木香、香附与乌药主治的异同点第十五单元消食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消食药的性能特点2.消食药的功效3.消食药的适应范围4.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的性能2.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的功效3.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的应用4.神曲、麦芽、谷芽的主治病证第十六单元驱虫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驱虫药的性能特点2.驱虫药的功效3.驱虫药的适应范围4.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性能2.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的功效3.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应用4.南瓜子的主治病证5.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的用法用量6.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使用注意第十七单元止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止血药的性能特点2.止血药的功效3.止血药的适应范围4.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止血药的功效7.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1.小蓟、地榆、槐花的性能2.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功效3.小蓟、地榆、槐花的应用4.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主治病证5.小蓟、地榆、槐花的用法用量6.白茅根与芦根功效的异同点7.白茅根与芦根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化瘀止血药要点:1.三七、茜草、蒲黄的性能2.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的功效3.三七、茜草、蒲黄的应用4.花蕊石、降香的主治病证5.三七、茜草、蒲黄的用法用量6.三七、蒲黄的使用注意细目四:收敛止血药要点:1.白及、仙鹤草的性能2.白及、仙鹤草的功效3.白及、仙鹤草的应用4.白及、仙鹤草的用法用量5.白及的使用注意细目五:温经止血药要点:1.炮姜、艾叶的性能2.炮姜、艾叶的功效3.炮姜、艾叶的应用第十八单元活血祛瘀药细目一:概述1.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2.活血化瘀药的功效3.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4.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7.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活血止痛药要点:1.川芎、延胡索、郁金、五灵脂的性能2.川芎、延胡索、郁金、乳香、没药、五灵脂的功效3.川芎、延胡索、郁金、五灵脂的应用4.乳香、没药的主治病证5.川芎、延胡索、郁金、五灵脂的用法用量6.郁金、五灵脂的使用注意7.香附与郁金功效的异同点8.香附与郁金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活血调经药要点:1.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性能2.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功效3.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应用4.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用法用量5.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使用注意6.丹参与川芎、桃仁与红花、川牛膝与怀牛膝功效的异同点7.丹参与川芎、桃仁与红花、川牛膝与怀牛膝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活血疗伤药要点:1.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的性能2.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的功效4.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的用法用量5.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的使用注意细目五:破血消药要点:1.莪术、三棱、水蛭的性能2.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斑蝥的功效3.莪术、三棱、水蛭的应用4.穿山甲、斑蝥的主治病证5.莪术、三棱、水蛭的用法用量6.莪术、三棱、水蛭的使用注意第十九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3.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4.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7.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温化寒痰药要点:1.半夏、天南星、禹白附、旋覆花的性能2.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皂荚、白前的功效3.半夏、天南星、禹白附、旋覆花的应用4.白芥子、皂荚、白前的主治病证5.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的用法用量6.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的使用注意7.半夏与天南星功效的异同点8.半夏与天南星主治的异同点要点:1.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的性能2.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瓦楞子的功效3.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的应用4.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瓦楞子的主治病证5.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桔梗、海藻、前胡的用法用量6.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海藻的使用注意7.川贝母与浙贝母,瓜蒌皮与瓜蒌仁,竹茹、竹沥与天竺黄功效的异同点8.川贝母与浙贝母,瓜蒌皮与瓜蒌仁,竹茹、竹沥与天竺黄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止咳平喘药要点:1.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性能2.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功效3.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应用4.紫菀、款冬花的主治病证5.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用法用量6.苦杏仁、紫苏子、葶苈子、白果的使用注意7.苦杏仁与紫苏子、桑白皮与葶苈子功效的异同点8.苦杏仁与紫苏子、桑白皮与葶苈子主治的异同点第二十单元安神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安神药的性能特点2.安神药的功效3.安神药的适应范围4.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安神药的功效7.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重镇安神药1.朱砂、磁石、龙骨的性能2.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的功效3.朱砂、磁石、龙骨的应用4.琥珀的主治病证5.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的用法用量6.朱砂、磁石、龙骨的使用注意7.朱砂与磁石功效的异同点8.朱砂与磁石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养心安神药要点:1.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的性能2.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远志的功效3.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的应用4.何首乌的主治病证5.酸枣仁与柏子仁功效的异同点6.酸枣仁与柏子仁主治的异同点第二十一单元平肝息风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2.平肝息风药的功效3.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4.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7.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平抑肝阳药要点:1.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的性能2.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罗布麻的功效4.罗布麻的主治病证5.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的用法用量6.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的使用注意7.石决明与决明子、龙骨与牡蛎功效的异同点8.石决明与决明子、龙骨与牡蛎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息风止痉药要点:1.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的性能2.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的功效3.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的应用4.珍珠、僵蚕的主治病证5.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的用法用量6.羚羊角、牛黄、全蝎、蜈蚣的使用注意7.羚羊角与牛黄、钩藤与天麻、珍珠与珍珠母功效的异同点8.羚羊角与牛黄、钩藤与天麻、珍珠与珍珠母主治的异同点第二十二单元开窍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开窍药的性能特点2.开窍药的功效3.开窍药的适应范围4.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麝香、石菖蒲的性能2.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的功效3.麝香、石菖蒲的应用4.冰片、苏合香的主治病证5.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的用法用量6.麝香、冰片的使用注意8.麝香与牛黄主治的异同点第二十三单元补虚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补虚药的性能特点2.补虚药的功效3.补虚药的适应范围4.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6.各类补虚药的功效7.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补气药要点:1.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的性能2.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的功效3.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的应用4.太子参、大枣、饴糖、蜂蜜的主治病证5.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的用法用量6.人参、西洋参、党参、白术、甘草、饴糖、蜂蜜的使用注意7.人参与西洋参、人参与党参、人参与黄芪、白术与苍术功效的异同点8.人参与西洋参、人参与党参、人参与黄芪、白术与苍术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三:补阳药要点:1.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的性能2.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的功效3.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的应用4.紫河车、巴戟天、仙茅、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的主治病证5.鹿茸、仙茅、续断的用法用量6.鹿茸、淫羊藿、仙茅、杜仲、续断、菟丝子的使用注意8.杜仲与续断、杜仲与桑寄生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补血药要点:1.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的性能2.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功效3.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的应用4.龙眼肉的主治病证5.白芍、阿胶的用法用量6.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使用注意7.生地黄与熟地黄、赤芍与白芍功效的异同点8.生地黄与熟地黄、赤芍与白芍主治的异同点细目五:补阴药要点:1.北沙参、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的性能2.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的功效3.北沙参、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的应用4.百合、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的主治病证5.龟甲、鳖甲的用法用量6.北沙参、南沙参、天冬的使用注意7.北沙参与南沙参、麦冬与天冬、龟甲与鳖甲功效的异同点8.北沙参与南沙参、麦冬与天冬、龟甲与鳖甲主治的异同点第二十四单元收涩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收涩药的性能特点2.收涩药的功效3.收涩药的适应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围4.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7.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细目二:固表止汗药要点:1.麻黄根、浮小麦的功效2.麻黄根、浮小麦的主治病证细目三:敛肺涩肠药要点:1.五味子、乌梅、五倍子、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性能2.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功效3.五味子、乌梅、五倍子、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应用4.罂粟壳的主治病证5.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用法用量6.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使用注意7.五味子与乌梅、肉豆蔻与豆蔻功效的异同点8.五味子与乌梅、肉豆蔻与豆蔻主治的异同点细目四:固精缩尿止带药要点:1.山茱萸、莲子的性能2.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的功效3.山茱萸、莲子的应用4.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子、海螵蛸、芡实的主治病证5.桑螵蛸与海螵蛸、莲子与芡实功效的异同点6.桑螵蛸与海螵蛸、莲子与芡实主治的异同点第二十五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攻毒杀虫止痒药的性能特点2.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功效3.攻毒杀虫止痒药的适应范围4.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形成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形成发展)

(1) 《脉经》:
晋·王叔和著《脉经》,是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 记载24种病脉。 确立“寸口脉法“。提 出两手寸、关、尺与脏 腑对应的脉学理论。 归纳24种脉象,并进行 具体描述,使脉象名称 规范化。 阐述脉象的临床意义, 将脉与证统一起来
(2)《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著《针 灸甲乙经》
(三)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 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 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 的发展都 离不开哲学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
形成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自然而然地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这也决定了中医学的发展 方向和历史嬗变的轨迹,为中医学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观和方法 论的基础。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 体,又带有鲜明的社会科 学属性特点,受到古代哲 学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 识相互渗透的医学科学。
(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 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 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 和防治规律 。
中品——120种(补养兼攻病药)
下品——125种(攻病类药)
对药物的四性五味,七情和合,方剂的君、 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作了阐述,并对药物 的产地、采集、炮制方法和剂型与疗效的关 系,成为了历代本草之蓝本。所载药物疗效 确切,如水银治疗疥疮、常山截疟,麻黄止 喘发汗等。
至此,从基础理论的确立,辨 证论治体系的应用,药物专著 的问世,相对完整的中医理论 体系已经形成,为中医学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⑵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

⑶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辩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具备对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⑴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中医事业、献身中医事业的远大理想。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 1.症、证、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要点: 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6.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制化与胜复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3.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4.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5.五脏的外华 6.五脏与五时的关系 1 2 3 下页。

临床中药初级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基础知识可编辑

临床中药初级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基础知识可编辑

4. 掌握药物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1 二、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一)中药的配伍 1. 配伍的意义 12. 配伍的内容 1( 二 ) 中药的用药禁忌 1. 配伍禁忌 120XX 年临床中药初级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基础知、药性理论 (一)四气 1.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1 ( 三 ) 升降浮沉 1.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2.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 四 ) 归经 1.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2. 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 五 ) 毒性 1. 毒性的含义 12.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3. 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考试学科 单元 细目要点 考试科目3. 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14. 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6. 各类泻下药的功效 12. 妊娠用药禁忌 13.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二) 用法 1. 特殊煎法 2. 服药法 12. 解表药的功效 13. 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14. 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 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6. 各类解表药的功效 17. 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2. 泻下药的功效 15.各类泻下药的性能特点三、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 一 ) 剂量 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1 四、解表药 ( 一) 概述 1. 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1( 二 )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 三 )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功效、 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 六、泻下药 (一)概述 1. 泻下药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 1八、化湿药 (一)概述 1. 化湿药的性能特点12. 化湿药的功效 17. 各类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1( 二 ) 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 注意 1( 三 ) 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 意1( 四 ) 峻下逐水药 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2. 祛风湿药的功效 13. 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14. 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 各类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6. 各类祛风湿药的功效 17. 各类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二 ) 祛风寒湿药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伸筋草、 海风藤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 三 ) 祛风湿热药 秦艽、防己、 ? 莶草、雷公藤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1( 四 ) 祛风湿强筋骨药 桑寄生、五加皮、狗脊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七、祛风湿药 ( 一) 概述 1. 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12. 温里药的功效 13. 温里药的适应范围 1( 二 ) 具体药物 附子、干姜、 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的功效、3. 化湿药的适应范围 14. 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 ) 具体药物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2. 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13. 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14. 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 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6. 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17. 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使用注意 14. 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九、利水渗湿药 ( 一)概述 1. 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1( 二 ) 利水消肿药 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 三 )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 ?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萆 ?的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 四 ) 利湿退黄药 茵陈、 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十、温里药 ( 一) 概述 1. 温里药的性能特点 1使用注意 1 十四、止血药 (一)概述 1. 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12. 止血药的功效 1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理气药 (一)概述 1. 理气药的性能特点 12. 理气药的功效 13. 理气药的适应范围 14. 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 ) 具体药物 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薤白、大腹皮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2. 消食药的功效 13. 消食药的适应范围 14. 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量、使用注意 12. 驱虫药的功效 13. 驱虫药的适应范围 14. 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 ) 具体药物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十二、消食药 ( 一) 概述 1. 消食药的性能特点 1( 二 ) 具体药物 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的功效、应用、用法用 十三、驱虫药 ( 一) 概述 1. 驱虫药的性能特点 13.止血药的适应范围1使用注意1十四、止血药(一)概述 1. 止血药的性能特点12. 止血药的功效14. 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5. 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6. 各类止血药的功效 17. 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二 ) 凉血止血药 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注意 12. 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13. 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14. 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 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6. 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17. 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二 ) 活血止痛药 川芎、延胡索、郁金、乳香、没药、五灵脂的功效、应 ( 三 ) 化瘀止血药 三七、茜草、蒲黄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四 ) 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血余炭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 ( 五 ) 温经止血药 艾叶、炮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十五、活血化瘀药 ( 一) 概述 1. 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14. 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三 ) 活血调经药 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功效、应用、用法 用量、使用注意 1十七、安神药 (一)概述 1. 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12. 安神药的功效 13. 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1( 四 )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 用注意 1( 五 ) 破血消 ?药 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2.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13.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14.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 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6. 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17. 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二 ) 温化寒痰药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旋覆花、皂荚、白前 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三)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 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瓦楞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 意1( 四 )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 皮、葶苈子、白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4. 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十六、化痰止咳平喘药 ( 一) 概述 1.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1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1 十九、开窍药 ( 一) 概述 1. 开窍药的性能特点 12. 开窍药的功效 13. 开窍药的适应范围 16. 各类安神药的功效 17. 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2. 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13. 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14. 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 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6. 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17. 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二 )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罗布麻的功效、应用、 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 三 )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 二 ) 重镇安神药 朱砂、 磁石、龙骨、琥珀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 用注意 1( 三 ) 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远志的功效、应用、 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十八、平肝息风药 ( 一) 概述 1. 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1僵蚕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14.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十九、开窍药(一)概述1. 开窍药的性能特点12. 开窍药的功效13. 开窍药的适应范围1( 二 ) 具体药物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的功效、 应用、用法用量、使 二十一、收涩药( 一)概述 1. 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12. 收涩药的功效 1用注意 12. 补虚药的功效 13. 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14. 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5. 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6. 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17. 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二 ) 补气药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 大枣、饴糖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三 ) 补阳药 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 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 量、使用注意 1( 四 ) 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 . 、龙眼肉的功效、应 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 五 ) 补阴药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 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 注意 13. 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1二十、补虚药 ( 一) 概述 1.补虚药的性能特点白术、山药、甘草、4. 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3.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适应范围 14.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15. 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6. 各类收涩药的功效 17. 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脂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 四)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 芡实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二十二、攻毒杀虫止痒药 (一)概述 1.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性能特点2.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功效 13.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适应范围 14.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 ) 具体药物 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大蒜的功效、应用、 法用量、使用注意 1二十三、拔毒化腐生肌药 (一)概述 1.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性能特点2.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功效 1( 二 )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 浮小麦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 三 )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4. 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3.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适应范围 14.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1( 二 ) 具体药物 铅丹、炉甘石、硼砂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13. 柴葛解肌汤的组方原理 1( 四 ) 扶正解表 败毒散的组方原理及续表( 方剂学)考试学科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学 一、概述 (一)方剂与治法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2. 常用治法 1 ( 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 方剂配伍的目的 12. 方剂的组方原则 13. 方剂的变化形式 1( 三 ) 常用剂型 汤、丸、散、膏、酒、丹、栓、注射剂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解表剂 (一)概述 1.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12. 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2. 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二 ) 辛温解表 1. 桂枝汤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3. 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1(三)辛凉解表 1. 银翘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13. 柴葛解肌汤的组方原理1(四)扶正解表败毒散的组方原理及( 四 )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 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 ) 清气分热 1. 白虎汤的组方原理及三、泻下剂 (一)概述 1.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2. 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 二 ) 寒下 1.大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承气汤、 2. 大黄牡丹汤的组方原理 1 ( 三 ) 温下 温脾汤的组方原理 1 ( 四 ) 润下 1. 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 1 2.济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子仁丸的鉴别应用 ( 五 ) 逐水 十枣汤的组方原理及应用注意事项 1 ( 六 ) 攻补兼施 黄龙汤的组方原理 1四、和解剂 (一)概述 1.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2. 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 二 ) 和解少阳1. 小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2. 大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3. 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 1 ( 三 ) 调和肝脾1. 四逆散的组方原理 12. 逍遥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四逆散的鉴别应用3. 痛泻要方的组方原理 1五、清热剂 (一)概述 1.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2. 竹叶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虎汤的鉴别应用 1 ( 四 ) 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1( 三 ) 清营凉血 1. 清营汤的组方原理 1 2.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营汤的鉴别应用( 四 ) 清热解毒 1. 黄连解毒汤的组方原理 12. 凉膈散的组方原理 13. 普济消毒饮的组方原理 14. 仙方活命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味消毒饮的鉴别应用 1 ( 五 ) 清脏腑热 1. 导赤散的组方原理 1 2. 龙胆泻肝汤的组方原理 13. 清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4. 玉女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胃散的鉴别应用 15. 苇茎汤的组方原理 16.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方原理 17. 芍药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头翁汤的鉴别应用( 六 ) 清虚热 1. 青蒿鳖甲汤的组方原理 12. 当归六黄汤的组方原理2.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祛暑解表 香薷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 三 )祛暑利湿 六一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七、温里剂 (一)概述 1. 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1六、祛暑剂 ( 一) 概述 1. 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12. 八珍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的鉴别应用 12. 大补阴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 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 ) 温中祛寒 1. 理中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2. 小建中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三 ) 回阳救逆 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附汤的鉴别应用 1( 四 ) 温经散寒 1. 当归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当归四逆汤的鉴别应用3. 阳和汤的组方原理 1八、补益剂 (一)概述 1. 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2. 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 ) 补气 1. 四君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 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3. 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14. 生脉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15. 完带汤的组方原理 1( 三 ) 补血 1. 四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2. 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原理 13. 归脾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四 ) 气血双补 1. 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 1 ( 五 ) 补阴 1. 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3. 一贯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12. 八珍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的鉴别应用12. 大补阴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1( 六 ) 补阳 肾气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七 ) 阴阳双补 1. 地黄饮子的组方原理 12. 七宝美髯丹的组方原理2. 固涩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 固表止汗 牡蛎散的组方原理 1( 三 ) 涩肠固脱 1. 真人养脏汤的组方原理2. 四神丸的组方原理 1( 四 ) 涩精止遗 1. 金锁固精丸的组方原理2. 桑螵蛸散的组方原理 1( 五 ) 固崩止带 固冲汤的组方原理 1十、安神剂 (一)概述 1. 安神剂的适用范围2. 安神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 )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的组方原理 1( 三 ) 滋养安神 1. 酸枣仁汤的组方原理 12. 天王补心丹的组方原理2. 开窍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 凉开 1. 安宫牛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牛黄清心丸的鉴别应用 12. 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的鉴别应用 1(三)温开 苏合香丸的组方原理 1 十四、治风剂 (一)概述1. 治风 剂的适用范围 1九、固涩剂 ( 一) 概述 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一、开窍剂 ( 一) 概述1.开窍剂的适用范围( 三 ) 清热祛湿 1. 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 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 ) 疏散外风 1. 川芎茶调散的组方原理 12. 大秦艽汤的组方原理 13. 小活络丹的组方原理 14. 消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防风通圣散的鉴别应用 1 ( 三 ) 平息内风 1. 羚角钩藤汤的组方原理 12. 镇肝熄风汤的组方原理 13. 天麻钩藤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镇肝熄风汤的鉴别应用 1 十五、治燥剂 (一)概述 1. 治燥剂的适用范围2. 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 ) 轻宣外燥 1. 杏苏散的组方原理 12. 清燥救肺汤的组方原理 1( 三 ) 滋阴润燥 1. 增液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 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炙甘草汤、清燥救肺汤的鉴别应用 3. 百合固金汤的组方原理4. 养阴清肺汤的组方原理2. 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二 ) 燥湿和胃 1. 平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2. 藿香正气散的组方原理 1 十六、祛湿剂 ( 一) 概述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2. 八正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蓟饮子的鉴别应用(三)清热祛湿 1. 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13. 三仁汤的组方原理 14.甘露消毒丹的组方原理 15.二妙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四)利水渗湿 1. 五苓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猪苓汤的鉴别应用2. 防己黄芪汤的组方原理 1 (五)温化寒湿 1. 苓桂术甘汤的组方原理2. 真武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3. 实脾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真武汤的鉴别应用4.萆?分清饮的组方原理 1 (六)祛风胜湿 1. 羌活胜湿汤的组方原理2. 独活寄生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十七、祛痰剂(一)概述 1. 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2. 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燥湿化痰 1. 二陈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2. 温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蒿芩清胆汤的鉴别应用(三)清热化痰 1. 清气化痰丸的组方原理 1 2. 小陷胸汤的组方原理 1 3. 滚痰丸的组方原理 1 (四)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的组方原理(五)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的组方原理1(六)治风化痰 1. 止嗽散的组方原理12.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原理 1十八、消食剂(一)概述 1. 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1 2. 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消食化滞 1. 保和丸的组方原理 1 2. 枳实导滞丸的组方原理 1(三)健脾消食 1. 健脾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1 2. 枳实消痞丸的组方原理 1十九、驱虫剂乌梅丸的组方原理1。

0Xcxffm201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0Xcxffm201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

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

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

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

乃书于纸上。

毕而卧。

凄然入梦。

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201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包括执业药师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业务活动、从事药学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集中反映了执业药师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和处理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2.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4.药学服务与咨询的基本内容。

5.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6.中药的贮藏与养护知识。

7.非处方药知识。

8.中药的合理应用与中药不良反应。

9.中医药文献与信息以及医疗器械的有关知识。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2.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区别(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阴阳学说1.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2.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医基础理论(4)阴阳的相互转化3.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1.五行与五行学说五行的特性2.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相生的形成和规律(2)五行相克的形成和规律(3)五行相乘的形成和规律(4)五行相侮的形成和规律3.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1)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2)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医基础理论(四)藏象1.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的生理功能(2)肺的生理功能(3)脾的生理功能(4)肝的生理功能(5)肾的生理功能2.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2)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3)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4)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5)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6)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7)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8)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9)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10)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1)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2)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3)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4)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5)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4.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5.奇恒之腑(1)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2)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素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关系(2)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关系(3)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关系(4)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关系(5)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关系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医基础理论(五)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气(1)气的功能(2)气的运行(3)气的分类与分布2.血(1)血的生成(2)血的运行(3)血的功能(4)气与血的关系3.津液(1)津液的代谢(2)津液的功能(六)经络1.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的组成(2)络脉的组成(3)连属部分的组成2.十二经脉(1)走向和交接规律(2)分布规律(3)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2)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4.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七)体质1.体质的形成与分类(1)体质的构成和特点(2)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3)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4)体质的分类2.影响体质的因素(1)禀赋、年龄、性别、情志、疾病(2)饮食、劳逸、针药(3)地理环境及其他3.体质学说的(1)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应用(2)影响发病、病变的从化和传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指导辨证与治疗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医基础理论(八)病因1.六淫(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致病特点(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7)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8)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七情(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2)七情致病的特点3.饮食不调(1)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2)饮食不洁的致病特点(3)饮食偏嗜的致病特点4.劳逸失常(1)过度劳累致病的特点(2)过度安逸致病的特点5.痰饮(1)痰饮的形成(2)痰饮的致病特点6.瘀血(1)瘀血的形成(2)瘀血的致病特点(九)发病与病机1.发病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病机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病机与疾病的转归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盛衰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2)阴阳互损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3)阴阳格拒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4)阴阳亡失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4.气血津液失调病机(1)气失调病机的形成和l临床表现(2)血失调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3)津液失调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十)预防与康复1.预防(1)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2)既病防变的措施2.康复(1)康复的原则(2)常用康复疗法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二中医诊断基础(一)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要点(1)主要内容(2)基本原则(二)四诊1.望诊(1)得神、失神、假神和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3)形体及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4)头形、头发、囟门、耳鼻、唇、齿龈、咽喉、目色异常的主病(5)舌与脏腑的关系;望舌质、舌苔的变化与疾病;舌诊的临床意义(6)皮肤异常的主病(7)排除物异常的主病(8)小儿食指络脉的三关分部及望小儿食指络脉的临床意义2.闻诊(1)言语声音、呼吸异常及咳嗽、呃逆、嗳气音声变化的临床意义(2)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3.问诊(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2)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3)头痛、头晕、四肢痛的临床意义(4)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5)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6)大便的次、质、排便感以及小便的量、次、排尿感变化的临床意义(7)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8)耳鸣、耳聋、目眩的临床意义(9)月经的经期、经量、色质、行经腹痛以及带下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的临床意义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二)四诊4.切诊(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平脉的特点及变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细、洪、弦、代脉以及相兼脉的脉象及主病二中医诊断基础(2)按肌肤的内容及按脘腹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和临床意义(三)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2)寒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3)虚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与表里证、寒热证的关系(4)阴证和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2.脏腑辨证(1)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血瘀阻与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脾气虚与脾阳虚、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虚、肝阳上亢、肝血虚、肝风内动、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5)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6)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湿热、大肠津亏、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7)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二中医诊断基础(三)辨证3.气血津液辨证(1)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津液不足、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一)治则与治法1.治病求本(1)治标与治本的运用(2)正治与反治的运用2.扶正与祛邪(1)扶正与祛邪的区别(2)扶正祛邪的运用3.调整阴阳(1)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治则的区别(2)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治则的临床应用4.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2)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三常见病辨证论治(3)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1.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感冒的症状、治法2.咳嗽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的症状、治法3.喘证风寒闭肺、痰热郁肺、肾虚作喘的症状、治法4.不寐心火炽盛、肝郁化火、阴虚火旺、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5.胃痛胃寒、食滞胃痛、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的症状、治法6.呕吐外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的症状、治法7.泄泻伤食泄泻、肾阳虚衰的症状、治法8.便秘热结肠胃、肝脾气郁、津亏血燥、阳虚寒凝的症状、治法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三常见病辨证论治(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9.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瘀血头痛的症状、治法10.眩晕肝火上扰、气血亏虚的症状、治法11.淋证热淋、劳淋的症状、治法12.阳痿心脾两虚、肝郁不舒的症状、治法13.郁证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14.汗证自汗、盗汗的症状、治法15.虚劳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肺阴虚、肾阴虚的症状、治法16.痹证(关节痹痛)行痹、痛痹、着痹、尪痹的症状、治法17.中暑阳暑、阴暑的症状、治法18.疮疖热毒蕴结、暑热浸淫的症状、治法19.乳癖肝郁痰凝、冲任失调的症状、治法20.瘾疹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的症状、治法21.痔疮(1)内痔: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的症状、治法(2)外痔: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的症状、治法22.跌打损伤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扭伤的症状、治法23.月经不调(1)月经先期:肾气虚证、肝经郁热的症状、治法(2)月经后期:肾虚血少、气滞血瘀证的症状、治法(3)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证、肝郁证的症状、治法(4)月经过多:脾虚证、血瘀证的症状、治法24.痛经气滞血瘀、阳虚内寒的症状、治法25.带下病湿热证的症状、治法26.积滞食滞、脾虚的症状、治法27.厌食脾运失健、脾胃气虚的症状、治法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三常见病辨证论治(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28.鼻渊肺经热盛、胆经郁热的症状、治法29.口疮脾胃积热、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四民族医药基础知识(一)藏医药30.咽喉肿痛风热外袭、火毒上攻、虚火上炎的症状、治法1.藏医基础知识(1)五元学说的内容(2)三因学说的内容(3)阴阳学说的内容(4)藏医的治疗方法2.藏药基础知识(1)药物与五元的关系(2)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3)配伍方法、原则(4)剂型和用药禁忌(5)常用方剂(二)蒙医药1.蒙医基础知识(1)蒙医学的主要内容(2)三根的内容(3)七素的内容及与三根的关系(4)三秽的内容2.蒙药基础知识(1)药味、药力、药能、药物功能的内容,药味与五元的关系(2)组方依据和准则(3)传统剂型(4)用药方法、剂量和用药禁忌五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血常规检查1.白细胞计数(1)正常值参考范围(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白细胞分类计数3.红细胞计数4.血红蛋白5.血小板计数6.红细胞沉降率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五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二)尿液检查1.尿液酸碱度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尿比重3.尿蛋白4.尿葡萄糖5.尿液隐血6.尿沉渣白细胞7.尿沉渣管型8.尿沉渣结晶9.尿酮体10.尿肌酐11.尿尿酸(三)粪便检查1.粪外观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粪隐血3.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四)肝功能检查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正常值参考范围(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血清γ一谷氨酰转移酶4.血清碱性磷酸酶床意义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五)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4.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五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六)肾功能检查1.血清尿素氮(1)正常值参考范围2.血肌酐(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七)血液生化检查1.血清总胆固醇(1)正常值参考范围(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三酰甘油酯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六药学服务与咨询(一)药学服务的基本要求1.药学服务的目标与基本要素(1)药学服务的目标(2)药学服务的基本要素2.从事药学服务应具备的素质(1)沟通的意义和技巧(2)药历的作用、主要内容和格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药学服务中的投诉与应对(二)药学服务的内涵1.药学服务的内容(1)药学服务的主要实施内容(2)药学服务的具体工作2.药学服务的对象药学服务的重要人群(三)用药咨询1.患者用药咨询(1)咨询环境(2)承接咨询的内容(3)特殊情况下的提示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2.医师用药咨询咨询的内容七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一)处方处方的常用术语(1)与药名有关的术语(2)与煎煮等有关的术语(二)中药饮片处方的药品名称1.中药饮片的正名和别名常见中药饮片的正名和别名2.并开药名常见的并开药名3.处方应付常见的处方应付实例(三)中药的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1)“十八反”配伍禁忌(2)“十九畏”配伍禁忌2.妊娠禁忌(1)妊娠禁用中药(2)妊娠慎用中药3.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的主要内容4.证候禁忌证候禁忌的常见实例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七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四)中药的用法用量1.汤剂的用法用量(1)汤剂的内服用法(2)汤剂的外用方法(3)汤剂的煎出量2.中成药的用法用量(1)中成药的内服用法(2)中成药的外用方法(3)特殊剂型中成药的正确使用3.毒、麻中药的使用(1)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2)罂粟壳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五)中药的调剂1.中药饮片处方的调剂调剂程序、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2.中药斗谱排列(1)斗谱编排原则(2)需特殊存放的品种与方法3.中成药调剂(1)中成药调剂注意事项(2)妊娠禁用中成药(3)妊娠慎用中成药(六)中药汤剂1.中药汤剂的煎煮煎煮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2.特殊煎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对服、冲服、煎汤代水的适用范围、要求与注意事项八中(一)中药的质量1.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虫蛀、霉变、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腐烂等现象发生的原因和举例药的贮藏与养护变异现象象2.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易发生虫蛀、霉变、酸败、挥发、沉淀现象的常见剂型(二)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1.自身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所含水分、淀粉、黏液质、油脂、挥发油、色素等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2.环境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温度、湿度、日光、空气、霉菌、害虫、包装容器、贮存时间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三)中药的贮藏与养护1.中药材和饮片的贮藏(1)常用的贮藏方法和注意事项(2)分类保管养护品种2.中药材和饮片的养护(1)传统养护技术(2)现代养护技术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八中药的贮藏与养护(三)中药的贮藏与养护3.中成药的养护各种剂型中成药的贮存养护4.《中国药典》“凡例”贮藏项下对各名词术语的规定遮光、密闭、密封、熔封或严封、阴凉处、凉暗处、冷处、常温九非处方药常用非处方中成药的介绍各科常用中成药(1)各类药的选用要点(2)300种常用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和使用注意事项(具体品种见附注)十中药的合理应用(一)合理用药1.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合理用药的诸原则(安全、有效、简便、经济)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后果(1)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后果3.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保证合理用药的各种措施(二)中成药的联合使用1.中成药的合理联用中成药合理联用的实例分析2.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1)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配伍禁忌(2)中成药联用时,所含有毒药物的“增量”和“叠加”(3)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辨证论治和禁忌(4)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问题(三)中西药的联合使用1.中西药联用的特点(1)协同增效(2)降低毒副反应(3)减少剂量(4)减少禁忌,扩大适应范围2.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1)在药动学上的相互作用(2)在药效学上的相互作用3.中西药联用的例举(1)中西药合理联用的例举(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的例举4.含西药组分的中成药(1)品名和所含西药成分(2)使用注意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十一特殊人中药的使用(一)老年人中药的使用老年人合理使用中药(1)老年人合理使用中药的原则(2)老年人合理服用滋补药的注意事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二)哺乳期患者和婴幼儿患者中药的使用婴幼儿患者中药的使用(1)婴幼儿合理使用中药的原则(2)婴幼儿合理服用滋补药的注意事项(三)肾功能不全者中药的使用1.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2.常见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中的相关品种(四)肝功能不全者中药的使用1.肝功能不全者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2.常见对肝功能有影响的中药(1)可致肝细胞损害的中药(2)可致胆汁淤积型肝炎或混合型肝损害的中药十二中药不(一)药物不良反应1.中药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的界定2.不良反应的分类(1)病因学分类(2)病理学分类(二)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1.皮肤症状各种类型药疹2.全身症状(1)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良反应(2)肝肾损害的中毒表现(三)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1.药物和使用的因素炮制不当、剂量过大、疗程过长、辨证不准、配伍失度等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2.机体因素体质、性别、年龄、种属等引发不良反应的机体因素(四)常用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1.乌头类药物(1)乌头类药物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十二中药不良反应(四)常用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2.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1)含马钱子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3.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1)含蟾酥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4.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1)含雄黄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5.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1)品种(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6.含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的中成药(1)品种(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7.黄药子(1)中毒表现(2)中毒原因(3)中毒解救(五)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1)自愿呈报和集中监测(2)记录联结和记录应用2.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表(I)填写内容(2)注意事项十三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常用中医药信息1.传统中医药典籍(1)主要的医学典籍(2)主要的方书典籍2.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2)常用中医药期刊(3)常用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4)常用的药品集和专著(5)互联网资源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十四医疗器械基本知识(一)医疗器械1.基本质量特性安全性与有效性2.产品的分类分类原则及各类产品的主要品种3.监督管理产品注册、广告管理及监督抽查管理要点(二)家庭常用医疗器械1.卫生材料及敷料(1)医用纱布、医用棉花、医用绷带、医用橡皮膏、刨可贴的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2)医用绷带的分类及用途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和注射针、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基本质量要求、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3.体温计(1)水银体温计的分类及测量范围(2)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的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4.血压计(1)电子血压计的特点和适用范围(2)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的基本质量要求及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5.手持式家用血糖分析仪(1)基本质量要求(2)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6.制氧机(1)不同类型制氧机的特点(2)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7.助听器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8.避孕套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9.拔罐器(1)常用拔罐器具的种类及特点(2)拔罐法的禁忌10.针具(1)针具的种类(2)各种针具的材质、结构、规格、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常用消毒方法11.灸具(1)灸法的种类(2)艾灸的材料、制品及其规格(3)温灸器的种类及使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研究 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辨病论治 ﹡辩证论治 对症治疗
医学课件
27
(2)临床实践中常用辩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⑶ 临床实践中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⑷ 辩证论治的应用:
1. 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2. “四大经典”: 3.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
经》
医学课件
8
《黄帝内经》
• 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简称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 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 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 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 《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19
B.病理方面: 内脏病变可反映到相应形体官窍,脏腑之间病变可相互影响, 并可以影响整个整体
C.诊断上:有诸内,必形诸外 局部症状是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应,与全身脏腑、阴阳、 气血的盛衰虚实有关,因此治疗时主张通过整体加以调治
医学课件
20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 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 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
病性和邪正关系,能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医学课件
26
辩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 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 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辨 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 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 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1《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

1《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考核总体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考核目的要求和具体内容第一章绪论【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考核内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考核内容】第一节阴阳学说l.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l.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藏象【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2.熟悉中医对内脏的分类方法;五脏、六腑功能的共同特点。

3.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4.掌握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5.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6.熟悉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7.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8.了解五脏和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考核内容】概说1.藏象的概念2.中医学对内脏的分类:分为脏、腑和奇恒之府。

3.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第一节五脏1.心(l)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2)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2.肺(l)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2)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3.脾(1)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2)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

X年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X年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X年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一. 考试内容概述本次X年初级中药士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炮制工艺、中药质量评价等方面。

二. 考试目标通过本次考试,考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熟悉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2.了解中药炮制工艺,并能够正确操作中药炮制的各个环节;3.掌握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4.具备判断和处理中药鉴定和药物安全问题的能力。

三. 考试科目及比重1.中药学基础知识:35%2.中药炮制工艺:30%3.中药质量评价:20%4.中药鉴定与药物安全: 15%四. 考试科目详细内容1. 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的定义和分类•中药的来源和性状特征•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功效与临床应用•中药的药质标准2. 中药炮制工艺•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药的炮制工艺流程•小批量和大规模中药炮制的区别和要点•中药品质控制在炮制过程中的应用3. 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中药质量评价技术的应用•中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4. 中药鉴定与药物安全•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常见中药鉴定的关键特征和注意事项•药物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药物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五. 考试形式及要求•本次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不允许携带纸质资料或电子设备;•考试时间为2小时,不得延长;•考试采用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形式,根据考试科目的不同给予不同的题型比重;•考生需要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并用清晰、简练的语言回答问题。

六. 考试评分标准•考试总分为100分,每个科目按比重计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简答题根据答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评分;•答案要求准确、清晰、简练,并且符合中药学的知识体系。

七. 考试重点提示1.考生需提前复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药材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等;2.熟悉中药炮制的基本工艺流程和品质控制方法;3.熟悉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并了解中药行业中的质量控制要求;4.注意中药鉴定和药物安全相关知识的复习,尤其是常见中药的鉴定特征和药物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

0Xcxffm201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0Xcxffm201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0Xcxffm201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

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

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

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

乃书于纸上。

毕而卧。

凄然入梦。

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201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包括执业药师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业务活动、从事药学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集中反映了执业药师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和处理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2.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4.药学服务与咨询的基本内容。

5.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6.中药的贮藏与养护知识。

7.非处方药知识。

8.中药的合理应用与中药不良反应。

9.中医药文献与信息以及医疗器械的有关知识。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医基(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2.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区别(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阴阳学说1.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2.阴阳的(1)阴阳的对础理论相互关系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3.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1.五行与五行学说五行的特性2.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相生的形成和规律(2)五行相克的形成和规律(3)五行相乘的形成和规律(4)五行相侮的形成和规律3.五行学(1)在疾病诊说的临床应用断中的运用(2)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医基础理论(四)藏象1.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的生理功能(2)肺的生理功能(3)脾的生理功能(4)肝的生理功能(5)肾的生理功能2.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2)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3)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4)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5)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6)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7)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8)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9)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10)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1)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2)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3)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4)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5)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4.六腑的生理(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功能(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5.奇恒之腑(1)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2)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素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关系(2)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关系(3)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关系(4)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关系(5)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关系(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五)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气(1)气的功能(2)气的运行(3)气的分类与分布2.血(1)血的生成(2)血的运行(3)血的功能(4)气与血的关系3.津液(1)津液的代谢(2)津液的功能(六)经络 1.经络(1)经脉的组成一中医基础理论系统的组成(2)络脉的组成(3)连属部分的组成2.十二经脉(1)走向和交接规律(2)分布规律(3)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2)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4.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七)体质1.体质的形成与分类(1)体质的构成和特点(2)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3)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4)体质的分类2.影响体质的因素(1)禀赋、年龄、性别、情志、疾病(2)饮食、劳逸、针药(3)地理环境及其他3.体质学说的应用(1)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影响发病、病变的从化和传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指导辨证与治疗(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八)病因 1.六淫(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致病特点(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湿邪的性质及一中医基础理论致病特点(6)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7)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8)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七情(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2)七情致病的特点3.饮食不调(1)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2)饮食不洁的致病特点(3)饮食偏嗜的致病特点4.劳逸失常(1)过度劳累致病的特点(2)过度安逸致病的特点5.痰饮(1)痰饮的形成(2)痰饮的致病特点6.瘀血(1)瘀血的形成(2)瘀血的致病特点(九)发病与病机1.发病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病机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病机与疾病的转归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盛衰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2)阴阳互损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3)阴阳格拒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4)阴阳亡失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4.气血津液失调病机(1)气失调病机的形成和l临床表现(2)血失调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3)津液失调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十)预防与康复1.预防(1)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2)既病防变的措施2.康复(1)康复的原则(2)常用康复疗法(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要点(1)主要内容(2)基本原则(二)四诊(1)得神、失神、假神和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二中医诊断基础1.望诊及意义(3)形体及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4)头形、头发、囟门、耳鼻、唇、齿龈、咽喉、目色异常的主病(5)舌与脏腑的关系;望舌质、舌苔的变化与疾病;舌诊的临床意义(6)皮肤异常的主病(7)排除物异常的主病(8)小儿食指络脉的三关分部及望小儿食指络脉的临床意义2.闻诊(1)言语声音、呼吸异常及咳嗽、呃逆、嗳气音声变化的临床意义(2)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3.问诊(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2)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3)头痛、头晕、四肢痛的临床意义(4)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5)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6)大便的次、质、排便感以及小便的量、次、排尿感变化的临床意义(7)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8)耳鸣、耳聋、目眩的临床意义(9)月经的经期、经量、色质、行经腹痛以及带下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的临床意义(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二中医诊断基础(二)四诊4.切诊(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平脉的特点及变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细、洪、弦、代脉以及相兼脉的脉象及主病(2)按肌肤的内容及按脘腹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和临床意义(三)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2)寒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3)虚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与表里证、寒热证的关系(4)阴证和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2.脏腑辨证(1)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血瘀阻与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脾气虚与脾阳虚、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虚、肝阳上亢、肝血虚、肝风内动、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5)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6)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湿热、大肠津亏、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7)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二中医诊断基础(三)辨证3.气血津液辨证(1)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津液不足、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一)治则与治法1.治病求(1)治标与治本的运用(2)正治与反治的运用三常见病辨证论治本2.扶正与祛邪(1)扶正与祛邪的区别(2)扶正祛邪的运用3.调整阴阳(1)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治则的区别(2)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治则的临床应用4.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2)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3)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1.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感冒的症状、治法2.咳嗽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的症状、治法3.喘证风寒闭肺、痰热郁肺、肾虚作喘的症状、治法4.不心火炽盛、肝郁化火、寐阴虚火旺、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5.胃痛胃寒、食滞胃痛、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的症状、治法6.呕吐外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的症状、治法7.泄泻伤食泄泻、肾阳虚衰的症状、治法8.便秘热结肠胃、肝脾气郁、津亏血燥、阳虚寒凝的症状、治法(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9.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瘀血头痛的症状、治法三常见病辨证论治(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10.眩晕肝火上扰、气血亏虚的症状、治法11.淋证热淋、劳淋的症状、治法12.阳痿心脾两虚、肝郁不舒的症状、治法13.郁证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14.汗证自汗、盗汗的症状、治法15.虚劳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肺阴虚、肾阴虚的症状、治法16.痹证(关节痹痛)行痹、痛痹、着痹、尪痹的症状、治法17.中暑阳暑、阴暑的症状、治法18.疮疖热毒蕴结、暑热浸淫的症状、治法19.乳癖肝郁痰凝、冲任失调的症状、治法20.瘾疹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的症状、治法21.痔疮(1)内痔: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的症状、治法(2)外痔: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的症状、治法22.跌打损伤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扭伤的症状、治法23.月经不调(1)月经先期:肾气虚证、肝经郁热的症状、治法(2)月经后期:肾虚血少、气滞血瘀证的症状、治法(3)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证、肝郁证的症状、治法(4)月经过多:脾虚证、血瘀证的症状、治法24.痛经气滞血瘀、阳虚内寒的症状、治法25.带下病湿热证的症状、治法26.积滞食滞、脾虚的症状、治法27.厌食脾运失健、脾胃气虚的症状、治法(续袁)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三常(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28.鼻渊肺经热盛、胆经郁热的症状、治法见病辨证论治举例29.口疮脾胃积热、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四民族医药基础知识(一)藏医药30.咽喉肿痛风热外袭、火毒上攻、虚火上炎的症状、治法1.藏医基础知识(1)五元学说的内容(2)三因学说的内容(3)阴阳学说的内容(4)藏医的治疗方法2.藏药基础知识(1)药物与五元的关系(2)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3)配伍方法、原则(4)剂型和用药禁忌(5)常用方剂(二)蒙医药1.蒙医基础知(1)蒙医学的主要内容识(2)三根的内容(3)七素的内容及与三根的关系(4)三秽的内容2.蒙药基础知识(1)药味、药力、药能、药物功能的内容,药味与五元的关系(2)组方依据和准则(3)传统剂型(4)用药方法、剂量和用药禁忌五常用医学检查指标(一)血常规检查1.白细胞计数(1)正常值参考范围(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白细胞分类计数3.红细胞计数4.血红蛋白5.血小及其临床意义板计数6.红细胞沉降率(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五常用(二)尿液检查1.尿液酸碱度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尿比重3.尿蛋白4.尿葡萄糖5.尿液隐血6.尿沉渣白细胞7.尿沉渣管型8.尿沉渣结晶9.尿酮体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0.尿肌酐11.尿尿酸(三)粪便检查1.粪外观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粪隐血3.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四)肝功能检查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正常值参考范围(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血清γ一谷氨酰转移酶4.血清碱性磷酸酶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五)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4.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五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六)肾功能检查1.血清尿素氮(1)正常值参考范围2.血肌酐(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七)血液生化检查1.血清总胆固醇(1)正常值参考范围(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三酰甘油酯3.低密度及其临床意义脂蛋白胆固醇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六药学服务与咨询(一)药学服务的基本要求1.药学服务的目标与基本要素(1)药学服务的目标(2)药学服务的基本要素2.从事药学服务应具备的素质(1)沟通的意义和技巧(2)药历的作用、主要内容和格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药学服务中的投诉与应对(二)药学服务的内涵1.药学服务的内容(1)药学服务的主要实施内容(2)药学服务的具体工作2.药学服务的对象药学服务的重要人群(三)用药咨询1.患者用药咨询(1)咨询环境(2)承接咨询的内容(3)特殊情况下的提示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2.医师用药咨询咨询的内容七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一)处方处方的常用术语(1)与药名有关的术语(2)与煎煮等有关的术语(二)中药饮片处方的药品名称1.中药饮片的正名和别名常见中药饮片的正名和别名2.并开药名常见的并开药名3.处方应付常见的处方应付实例操作技能(三)中药的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1)“十八反”配伍禁忌(2)“十九畏”配伍禁忌2.妊娠禁忌(1)妊娠禁用中药(2)妊娠慎用中药3.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的主要内容4.证候禁忌证候禁忌的常见实例(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七中药调(四)中药的用法用量1.汤剂的用法用量(1)汤剂的内服用法(2)汤剂的外用方法(3)汤剂的煎出量2.中成药(1)中成药的内服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用法用量用法(2)中成药的外用方法(3)特殊剂型中成药的正确使用3.毒、麻中药的使用(1)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2)罂粟壳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五)中药的调剂1.中药饮片处方的调剂调剂程序、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2.中药斗谱排列(1)斗谱编排原则(2)需特殊存放的品种与方法3.中成药调剂(1)中成药调剂注意事项(2)妊娠禁用中成药(3)妊娠慎用中成药(六)中药汤剂1.中药汤剂的煎煮煎煮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2.特殊煎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对服、冲服、煎汤代水的适用范围、要求与注意事项八中药的贮藏与养护(一)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1.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虫蛀、霉变、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腐烂等现象发生的原因和举例2.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易发生虫蛀、霉变、酸败、挥发、沉淀现象的常见剂型(二)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1.自身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所含水分、淀粉、黏液质、油脂、挥发油、色素等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2.环境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温度、湿度、日光、空气、霉菌、害虫、包装容器、贮存时间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三)中药的贮藏与养护1.中药材和饮片的贮藏(1)常用的贮藏方法和注意事项(2)分类保管养护品种2.中药材和饮片的养护(1)传统养护技术(2)现代养护技术(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八中药的贮(三)中药的贮藏与养护3.中成药的养护各种剂型中成药的贮存养护4.《中国药典》“凡例”贮藏遮光、密闭、密封、熔封或严封、阴凉藏与养护项下对各名词术语的规定处、凉暗处、冷处、常温九非处方药常用非处方中成药的介绍各科常用中成药(1)各类药的选用要点(2)300种常用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和使用注意事项(具体品种见附注)十中药的合理应用(一)合理用药1.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合理用药的诸原则(安全、有效、简便、经济)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后果(1)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后果3.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保证合理用药的各种措施(二)中成药的联合1.中成药的合理联用中成药合理联用的实例分析使用2.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1)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配伍禁忌(2)中成药联用时,所含有毒药物的“增量”和“叠加”(3)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辨证论治和禁忌(4)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问题(三)中西药的联合使用1.中西药联用的特点(1)协同增效(2)降低毒副反应(3)减少剂量(4)减少禁忌,扩大适应范围2.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1)在药动学上的相互作用(2)在药效学上的相互作用3.中西药联用(1)中西药合理的例举联用的例举(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的例举4.含西药组分的中成药(1)品名和所含西药成分(2)使用注意(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十一特殊人中药的使用(一)老年人中药的使用老年人合理使用中药(1)老年人合理使用中药的原则(2)老年人合理服用滋补药的注意事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二)哺乳期患者和婴幼儿患者中药的使用婴幼儿患者中药的使用(1)婴幼儿合理使用中药的原则(2)婴幼儿合理服用滋补药的注意事项(三)肾功能不全者中药的使用1.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2.常见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中的相关品种(四)肝功能不全者中药的使用1.肝功能不全者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2.常见对肝功能有影响的中药(1)可致肝细胞损害的中药(2)可致胆汁淤积型肝炎或混合型肝损害的中药十二中(一)药物不良反应1.中药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的界定2.不良反(1)病因学分类药不良反应应的分类(2)病理学分类(二)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1.皮肤症状各种类型药疹2.全身症状(1)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2)肝肾损害的中毒表现(三)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1.药物和使用的因素炮制不当、剂量过大、疗程过长、辨证不准、配伍失度等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2.机体因素体质、性别、年龄、种属等引发不良反应的机体因素(四)常用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1.乌头类药物(1)乌头类药物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十二中药不良反应(四)常用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2.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1)含马钱子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3.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1)含蟾酥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4.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1)含雄黄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5.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1)品种(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6.含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的中成药(1)品种(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7.黄药子(1)中毒表现(2)中毒原因(3)中毒解救(五)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1)自愿呈报和集中监测(2)记录联结和记录应用2.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表(I)填写内容(2)注意事项十三中医常用中医药信息1.传统中医药典籍(1)主要的医学典籍(2)主要的方书典籍药文献与信息 2.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2)常用中医药期刊(3)常用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4)常用的药品集和专著(5)互联网资源(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医疗器械1.基本质量特性安全性与有效性2.产品的分类分类原则及各类产品的主要品种十四医疗器械基本知识3.监督管理产品注册、广告管理及监督抽查管理要点(二)家庭常用医疗器械1.卫生材料及敷料(1)医用纱布、医用棉花、医用绷带、医用橡皮膏、刨可贴的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2)医用绷带的分类及用途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和注射针、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基本质量要求、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3.体温计(1)水银体温计的分类及测量范围(2)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的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4.血压计(1)电子血压计的特点和适用范围(2)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的基本质量要求及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5.手持式家用血糖分析仪(1)基本质量要求(2)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6.制氧机(1)不同类型制氧机的特点(2)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7.助听器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8.避孕套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9.拔罐器(1)常用拔罐器具的种类及特点(2)拔罐法的禁忌10.针具(1)针具的种类(2)各种针具的材质、结构、规格、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常用消毒方法11.灸具(1)灸法的种类(2)艾灸的材料、制品及其规格(3)温灸器的种类及使用。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专中医+针推)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专中医+针推)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适应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专科教材: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一、考试目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考试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思维规律及方法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考核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综合分析临床常见病症的能力。

二、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量合适、难度适中、范围较广,设有综合题来选拔优秀学生。

三、考试内容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代表著作。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1.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3.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4.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三节五行学说1.五行的特性及其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和规律)。

3.五材、五行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概述1.藏象的概念。

2.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3.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性。

4.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第二节五脏1.五脏(心肝脾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特性。

3.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第三节六腑1.六腑的传化过程(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渣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七冲门”)。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1.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Czyvqh201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Czyvqh201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Czyvqh201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201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包括执业药师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业务活动、从事药学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集中反映了执业药师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和处理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2.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4.药学服务与咨询的基本内容。

5.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6.中药的贮藏与养护知识。

7.非处方药知识。

8.中药的合理应用与中药不良反应。

9.中医药文献与信息以及医疗器械的有关知识。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2.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区别(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二)阴阳学说1.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2.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3.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1.五行与五行学说五行的特性2.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相生的形成和规律(2)五行相克的形成和规律(3)五行相乘的形成和规律(4)五行相侮的形成和规律3.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1)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2)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医基础理论(四)藏象1.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的生理功能(2)肺的生理功能(3)脾的生理功能(4)肝的生理功能(5)肾的生理功能2.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2)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3)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4)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5)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6)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7)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8)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9)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10)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1)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2)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3)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4)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5)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4.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5.奇恒之腑(1)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2)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素6.五脏与六腑(1)心与小肠的主的关系要生理关系(2)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关系(3)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关系(4)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关系(5)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关系(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五)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气(1)气的功能(2)气的运行(3)气的分类与分布2.血(1)血的生成(2)血的运行(3)血的功能(4)气与血的关系3.津液(1)津液的代谢一中医基础理论(2)津液的功能(六)经络1.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的组成(2)络脉的组成(3)连属部分的组成2.十二经脉(1)走向和交接规律(2)分布规律(3)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2)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4.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七)体质1.体质的形成与分类(1)体质的构成和特点(2)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3)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4)体质的分类2.影响体质的因素(1)禀赋、年龄、性别、情志、疾病(2)饮食、劳逸、针药(3)地理环境及其他3.体质学说的应用(1)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影响发病、病变的从化和传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指导辨证与治疗(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八)病因 1.六淫(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致病特点(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一中医基础理论(4)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7)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8)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七情(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2)七情致病的特点3.饮食不调(1)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2)饮食不洁的致病特点(3)饮食偏嗜的致病特点4.劳逸失常(1)过度劳累致病的特点(2)过度安逸致病的特点5.痰饮(1)痰饮的形成(2)痰饮的致病特点6.瘀血(1)瘀血的形成(2)瘀血的致病特点(九)发病与病机1.发病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病机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病机与疾病的转归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盛衰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2)阴阳互损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3)阴阳格拒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4)阴阳亡失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4.气血津液失调病机(1)气失调病机的形成和l临床表现(2)血失调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3)津液失调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十)预防与康复1.预防(1)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2)既病防变的措施2.康复(1)康复的原则(2)常用康复疗法(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要点(1)主要内容(2)基本原则二中医诊断基础(二)四诊1.望诊(1)得神、失神、假神和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3)形体及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4)头形、头发、囟门、耳鼻、唇、齿龈、咽喉、目色异常的主病(5)舌与脏腑的关系;望舌质、舌苔的变化与疾病;舌诊的临床意义(6)皮肤异常的主病(7)排除物异常的主病(8)小儿食指络脉的三关分部及望小儿食指络脉的临床意义2.闻诊(1)言语声音、呼吸异常及咳嗽、呃逆、嗳气音声变化的临床意义(2)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3.问诊(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2)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3)头痛、头晕、四肢痛的临床意义(4)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5)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6)大便的次、质、排便感以及小便的量、次、排尿感变化的临床意义(7)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8)耳鸣、耳聋、目眩的临床意义(9)月经的经期、经量、色质、行经腹痛以及带下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的临床意义(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二中医诊断基础(二)四诊4.切诊(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平脉的特点及变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细、洪、弦、代脉以及相兼脉的脉象及主病(2)按肌肤的内容及按脘腹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和临床意义(三)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2)寒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3)虚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与表里证、寒热证的关系(4)阴证和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2.脏腑辨证(1)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血瘀阻与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脾气虚与脾阳虚、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虚、肝阳上亢、肝血虚、肝风内动、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5)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6)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湿热、大肠津亏、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7)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二中医诊断基础(三)辨证3.气血津液辨证(1)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津液不足、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三常见病辨证论治(一)治则与治法1.治病求本(1)治标与治本的运用(2)正治与反治的运用2.扶正与祛邪(1)扶正与祛邪的区别(2)扶正祛邪的运用3.调整阴阳(1)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治则的区别(2)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治则的临床应用4.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2)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3)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1.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感冒的症状、治法2.咳嗽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的症状、治法3.喘风寒闭肺、痰热郁肺、证肾虚作喘的症状、治法4.不寐心火炽盛、肝郁化火、阴虚火旺、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5.胃痛胃寒、食滞胃痛、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的症状、治法6.呕吐外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的症状、治法7.泄泻伤食泄泻、肾阳虚衰的症状、治法8.便秘热结肠胃、肝脾气郁、津亏血燥、阳虚寒凝的症状、治法(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9.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三常见病辨证论治(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瘀血头痛的症状、治法10.眩晕肝火上扰、气血亏虚的症状、治法11.淋证热淋、劳淋的症状、治法12.阳痿心脾两虚、肝郁不舒的症状、治法13.郁证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14.汗证自汗、盗汗的症状、治法15.虚劳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肺阴虚、肾阴虚的症状、治法16.痹证(关节痹痛)行痹、痛痹、着痹、尪痹的症状、治法17.中暑阳暑、阴暑的症状、治法18.疮疖热毒蕴结、暑热浸淫的症状、治法19.乳癖肝郁痰凝、冲任失调的症状、治法20.瘾疹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的症状、治法21.痔疮(1)内痔: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的症状、治法(2)外痔: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的症状、治法22.跌打损伤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扭伤的症状、治法23.月经不调(1)月经先期:肾气虚证、肝经郁热的症状、治法(2)月经后期:肾虚血少、气滞血瘀证的症状、治法(3)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证、肝郁证的症状、治法(4)月经过多:脾虚证、血瘀证的症状、治法24.痛经气滞血瘀、阳虚内寒的症状、治法25.带下病湿热证的症状、治法26.积滞食滞、脾虚的症状、治法27.厌食脾运失健、脾胃气虚的症状、治法(续袁)大单小单元细目要点元三常见病辨证论治(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28.鼻渊肺经热盛、胆经郁热的症状、治法29.口疮脾胃积热、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四民族医药基础(一)藏医药30.咽喉肿痛风热外袭、火毒上攻、虚火上炎的症状、治法1.藏医基础知识(1)五元学说的内容(2)三因学说的内容(3)阴阳学说的内容(4)藏医的治疗方法2.藏药基础知识(1)药物与五元的关系(2)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3)配伍方法、原则(4)剂型和用药禁忌知识(5)常用方剂(二)蒙医药1.蒙医基础知识(1)蒙医学的主要内容(2)三根的内容(3)七素的内容及与三根的关系(4)三秽的内容2.蒙药基础知识(1)药味、药力、药能、药物功能的内容,药味与五元的关系(2)组方依据和准则(3)传统剂型(4)用药方法、剂量和用药禁忌五常用医学检(一)血常规检查1.白细胞计数(1)正常值参考范围(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白细胞分类计数3.红细胞计数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4.血红蛋白5.血小板计数6.红细胞沉降率(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二)尿液检查1.尿液酸碱度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尿比重3.尿蛋白4.尿葡萄糖5.尿液隐血6.尿沉渣白细胞五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7.尿沉渣管型8.尿沉渣结晶9.尿酮体10.尿肌酐11.尿尿酸(三)粪便检查1.粪外观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粪隐血3.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四)肝功能检查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正常值参考范围(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血清γ一谷氨酰转移酶4.血清碱性磷酸酶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五)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4.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五常用医学检(六)肾功能检查1.血清尿素氮(1)正常值参考范围2.血肌酐(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七)血液生化检查1.血清总胆固醇(1)正常值参考范围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2.三酰甘油酯(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六药学服务与咨询(一)药学服务的基本要求1.药学服务的目标与基本要素(1)药学服务的目标(2)药学服务的基本要素2.从事药学服务应具备的素质(1)沟通的意义和技巧(2)药历的作用、主要内容和格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药学服务中的投诉与应对(二)药学服1.药学服(1)药学服务的主务的内涵务的内容要实施内容(2)药学服务的具体工作2.药学服务的对象药学服务的重要人群(三)用药咨询1.患者用药咨询(1)咨询环境(2)承接咨询的内容(3)特殊情况下的提示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2.医师用药咨询咨询的内容七中药调剂的基本(一)处方处方的常用术语(1)与药名有关的术语(2)与煎煮等有关的术语(二)中药饮片处方的药品名称1.中药饮片的正名和别名常见中药饮片的正名和别名2.并开药常见的并开药名知识与操作技能名3.处方应付常见的处方应付实例(三)中药的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1)“十八反”配伍禁忌(2)“十九畏”配伍禁忌2.妊娠禁忌(1)妊娠禁用中药(2)妊娠慎用中药3.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的主要内容4.证候禁忌证候禁忌的常见实例(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七(四)中药的用法用量1.汤剂的用法用量(1)汤剂的内服用法(2)汤剂的外用方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法(3)汤剂的煎出量2.中成药的用法用量(1)中成药的内服用法(2)中成药的外用方法(3)特殊剂型中成药的正确使用3.毒、麻中药的使用(1)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2)罂粟壳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五)中药的调剂1.中药饮片处方的调剂调剂程序、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2.中药斗谱排列(1)斗谱编排原则(2)需特殊存放的品种与方法3.中成药调剂(1)中成药调剂注意事项(2)妊娠禁用中成药(3)妊娠慎用中成药(六)中药汤剂1.中药汤剂的煎煮煎煮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2.特殊煎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对服、冲服、煎汤代水的适用范围、要求与注意事项八中药的贮藏与养护(一)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1.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虫蛀、霉变、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腐烂等现象发生的原因和举例2.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易发生虫蛀、霉变、酸败、挥发、沉淀现象的常见剂型(二)引起中药质量1.自身因素对中药所含水分、淀粉、黏液质、油脂、挥发油、变异的因素质量变异的影响色素等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2.环境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温度、湿度、日光、空气、霉菌、害虫、包装容器、贮存时间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三)中药的贮藏与养护1.中药材和饮片的贮藏(1)常用的贮藏方法和注意事项(2)分类保管养护品种2.中药材和饮片的养护(1)传统养护技术(2)现代养护技术(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八中(三)中药的贮藏与3.中成药的养护各种剂型中成药的贮存养护药的贮藏与养护养护4.《中国药典》“凡例”贮藏项下对各名词术语的规定遮光、密闭、密封、熔封或严封、阴凉处、凉暗处、冷处、常温九非处方药常用非处方中成药的介绍各科常用中成药(1)各类药的选用要点(2)300种常用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和使用注意事项(具体品种见附注)十中药的合理应用(一)合理用药1.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合理用药的诸原则(安全、有效、简便、经济)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后果(1)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后果3.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措保证合理用药的各种措施施(二)中成药的联合使用1.中成药的合理联用中成药合理联用的实例分析2.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1)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配伍禁忌(2)中成药联用时,所含有毒药物的“增量”和“叠加”(3)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辨证论治和禁忌(4)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问题(三)中西药的联合使用1.中西药联用的特点(1)协同增效(2)降低毒副反应(3)减少剂量(4)减少禁忌,扩大适应范围2.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1)在药动学上的相互作用作用(2)在药效学上的相互作用3.中西药联用的例举(1)中西药合理联用的例举(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的例举4.含西药组分的中成药(1)品名和所含西药成分(2)使用注意(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十一特殊人中药(一)老年人中药的使用老年人合理使用中药(1)老年人合理使用中药的原则(2)老年人合理服用滋补药的注意事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二)哺乳期婴幼儿患(1)婴幼儿合理使的使用患者和婴幼儿患者中药的使用者中药的使用用中药的原则(2)婴幼儿合理服用滋补药的注意事项(三)肾功能不全者中药的使用1.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2.常见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中的相关品种(四)肝功能不全者中药的使用1.肝功能不全者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2.常见对肝功能有影响的中药(1)可致肝细胞损害的中药(2)可致胆汁淤积型肝炎或混合型肝损害的中药十二中药不良反应(一)药物不良反应1.中药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的界定2.不良反应的分类(1)病因学分类(2)病理学分类(二)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1.皮肤症状各种类型药疹2.全身症状(1)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2)肝肾损害的中毒表现(三)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1.药物和使用的因素炮制不当、剂量过大、疗程过长、辨证不准、配伍失度等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2.机体因素体质、性别、年龄、种属等引发不良反应的机体因素(四)常用有毒中药的中毒1.乌头类药物(1)乌头类药物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十二中药不良反应(四)常用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2.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1)含马钱子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3.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1)含蟾酥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4.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1)含雄黄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5.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1)品种(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6.含雷公(1)品种藤、昆明山海棠的中成药(2)中毒表现(3)中毒原因(4)中毒解救7.黄药子(1)中毒表现(2)中毒原因(3)中毒解救(五)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1)自愿呈报和集中监测(2)记录联结和记录应用2.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表(I)填写内容(2)注意事项十三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常用中医药信息1.传统中医药典籍(1)主要的医学典籍(2)主要的方书典籍2.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2)常用中医药期刊(3)常用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4)常用的药品集和专著(5)互联网资源(续表)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1.基本安全性与有效性十四医疗器械基本知识(一)医疗器械质量特性2.产品的分类分类原则及各类产品的主要品种3.监督管理产品注册、广告管理及监督抽查管理要点(二)家庭常用医疗器械1.卫生材料及敷料(1)医用纱布、医用棉花、医用绷带、医用橡皮膏、刨可贴的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2)医用绷带的分类及用途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和注射针、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基本质量要求、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3.体温计(1)水银体温计的分类及测量范围(2)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的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4.血压计(1)电子血压计的特点和适用范围(2)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的基本质量要求及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5.手持式家用血糖分析仪(1)基本质量要求(2)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6.制氧机(1)不同类型制氧机的特点(2)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7.助听器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8.避孕套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9.拔罐器(1)常用拔罐器具的种类及特点(2)拔罐法的禁忌10.针具(1)针具的种类(2)各种针具的材质、结构、规格、选购和使用注意事项、常用消毒方法11.灸具(1)灸法的种类(2)艾灸的材料、制品及其规格(3)温灸器的种类及使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