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 综述
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
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
一、本文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和职业压力的增大,职业倦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从定义、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到干预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通过深入了解国外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旨在为我国的职业倦怠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职业倦怠的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接着,将介绍职业倦怠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发展历程,包括经典的职业倦怠理论模型及其演变。还将概述国外职业倦怠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如医护人员、教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群体的倦怠问题,以及跨文化视角下的职业倦怠研究等。本文将总结国外职业倦怠研究的启示和展望,以期为我国的职业倦怠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外职业倦怠研究的历程
职业倦怠的研究在国外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和识别上。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影响,尤其是对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和
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进入80年代,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不同的职业领域,如
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研究者们开始探讨不同职业背景下的倦怠特点,并尝试提出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和方法。
90年代以后,随着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和跨学科。研究者们开始从多个角度探讨职业倦怠的成因,如工作压力、组织环境、个人因素等,并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
进入21世纪,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研究者们开始
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
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
第一篇: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职业倦怠的概念
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在1974年由,Freuden-berger提出。他认为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时,职业倦怠现象就产生了[1]。Freuden-berger的观点继而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工作倦怠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产生了许多理论与模型。在已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模型分别由Maslach、Pines以及Shirom提出[2]。随后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延伸到教学领域。
虽然教师职业倦怠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的研究者已形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最核心、最典型的表现。
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某个阶段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作为一种心理反应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存在一定的个人偏好和差异,但是幸福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愉快和满足的客观心理反应。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发现,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主观性。(2)整体性。(3)相对稳定性[3]。
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1, 11(2), 506-518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ap
https:///10.12677/ap.2021.112057
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朱自成*,龙欣杨,周彤,朱志晗,张艺贤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21年1月23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10日;发布日期:2021年2月24日
摘要
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之间激烈的竞争,出现了不合理的工作模式,由此使得员工们普遍出现工作倦怠现象。工作倦怠一直是管理学的研究重点。本文从工作倦怠的概念出发,梳理了其演进过程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阐释了主要的工作倦怠成因模型以及干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有关于工作倦怠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
工作倦怠,影响因素,前因变量
The Review of Job Burnout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Zicheng Zhu*, Xinyang Long, Tong Zhou, Zhihan Zhu, Yixian Zha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Jan. 23rd, 2021; accepted: Feb. 10th, 2021; published: Feb. 24th, 2021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厘清其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职业倦怠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即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分,职业倦怠成因和后果的本土化分析,量表的本土化修改、开发和应用,以及干预对策的系统化研究。
关键词:职业倦怠情绪枯竭干预性研究
“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年出版的小说《一个枯竭的例子》中,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痛苦和幻想破灭而躲进非洲丛林离群索居的故事。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职业倦怠这一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此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角度对职业倦怠展开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
对职业倦怠真正的深入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40余年间,国外学术界已经建立起关于职业倦怠的完善研究体系。综观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概念描述、实证分析和拓展研究三个阶段。
1.职业倦怠的概念描述阶段
描述阶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研究者们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通过记录和观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努力探究其成因。所运用的方法也主要以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为主。
frendenberger是最早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通过对向滥用药物的青年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进行观察,freudenberger(1974)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职业倦怠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作的人员,因对工作的投入超过了自身的极限,从而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出的要求,最终导致的一种病状。maslach 和jacson(1981)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等综合症状。pine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职业倦怠的概述
职业倦怠是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他用这一词汇描述了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你是不是对工作总提不起兴趣?对于目前的职业状态,你是不是充满了厌倦情绪?曾经效率极高的你,现在是不是工作绩效明显降低,而且身体疲惫?
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说明你已面临职业倦怠的危机。意识到这些危机并积极进行调节,将有助于你重新找到工作的激情。
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称之为动机。
动机具有激起、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的产生和人的需要、兴趣有密切的联系。当动机消失时,被它所推动的行为就会终止。因此,当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长此以往,人将面临职业倦怠的危机。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它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指的是在工作中产生的情感和生理上的疲劳、无法再对工作保持充分的兴趣和投入,甚至对工作失去动力的状态。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职场中的现象,可能会对个人的健康、生活和工作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在本文中,将探讨职业倦怠的概念、原因、表现、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职业倦怠,并提供应对职业倦怠的一些建议。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中出现的身体、情感和认知层面的疲劳和无法持续保持兴趣和投入的状态。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工作任务的高度压力、缺乏挑战性、长时间的工作小时数、缺乏自主性和控制权、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不良、与同事和上级之间的关系问题等。职业倦怠通常包括三个维度:
1.情感耗竭:指在工作中持续情感投入和亲情投入过多,导致情感资源的透支和枯竭。情感耗竭可能表现为对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冷漠、疏离和无情感参与。
2.厌倦感:指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角色的兴趣和投入下降,感到对工作产生的价值和意义缺乏认同和满足。
3.降低的个人成就感:指对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感到不满意,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产生怀疑和质疑。
二、职业倦怠的原因职业倦怠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高度的工作压力:工作压力过大,包括任务量过大、时间压力、工作期限等,可能会导致情感耗竭和厌倦感。
2.缺乏挑战性和成长机会:工作缺乏刺激和挑战,缺乏成长和发
展的机会,可能导致对工作失去兴趣和投入。
3.长时间的工作小时数:长时间的工作小时数和加班可能导致身体和情感资源的透支,从而增加情感耗竭和倦怠感。
职业倦怠论文5则范文
职业倦怠论文5则范文
第一篇:职业倦怠论文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的职业倦怠应对措施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从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起因和危害入手来解释职业倦怠。其次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最后,提出加强职业倦怠人力资源研究的现实意义。
前言
在充满市场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已成为一普遍问题。它引发员工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和离职率增加,从而大大地影响组织的绩效,日益引起管理者的关注。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出发分析职业倦怠并提出应对措施,希望可以给现代的企业管理提供一点帮助,同时也期待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职业倦怠的关注。
正文
一、职业倦怠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此后大量学者进入这一领域进行研究。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①。
经受职业倦怠的员工一般表现出五个方面的症状:身体上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和疾病;智力下降注意力降低;社会方面表现出对一切丧失兴趣,与周围人的关系危机重重;情绪低落,容易变得偏执和猜忌;
职业倦怠症详解
职业倦怠症详解
关于职业倦怠症详解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让人体验到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作业中,渐渐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
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
·个体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
·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没成就感
·不知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好像入错了行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
·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
·人际关系差,和公司理念不和
职业倦怠有哪些特征?
·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
·对周围的人、事物不关心
·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
·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感下降
·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如何解决职业倦怠?
·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
·休个假,喘口气
·适时进修,加强实力
·适时运动:减压绝佳方法
·除了同事,人要有其他可谈心的人际网络
·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难要说出来
·把难关当挑战,不轻视自己,多自我鼓励
·别把老板、主管、同事的玩笑想得太严肃
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综述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等等,通常发生在人际接触较为频繁、密切的服务性行业中。19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倦怠的案例》,书中描写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事业到达巅峰之时,却感到自己的工作热情在慢慢耗尽,对工作的热忱和成功的渴望消失殆尽,在经历了一段内心的痛苦挣扎后,他辞掉了在人们眼中充满光环的工作,远离故土,只身前往非洲原始丛林开始自己新的生命旅程。这部小说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读者们纷纷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体会和冲动。从此“倦怠(burnout)”一词便进入美国大众的语汇,并逐渐为世人所熟知,用来描述一种歪曲的人职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看了这本小说后,发现自己和书中所描写的,事业如日中天却对工作毫无热情的建筑师一样,有一种对工作挥之不去的消极心境,便根据自己以及相类似人群的生活写照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新名词,并于1974年将其第一次应用在心理健康的领域,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他指出,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现的情绪耗竭症状。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竭时,职业倦怠就产生了。
此后二三十年的时间,许多研究者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总体而言,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主要有费登伯格的临床学观点、奎内思(Cherniss)的组织行为学观点、萨姆森(Samson)的社会学及历史学观点、法伯(Farber)的批判性综合观点以及马勒诗(Maslach)等的社会心理学观点。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自我调适的研究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自我调适的研究综述
xx年xx月xx日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方法目
录
01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1职业压力
23
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应对教育改革的各种挑战。
来自教育改革的压力
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压力
教师职业本身的压力很大,需要长时间投入工作,同时还要处理与同事、学校管理层之间的关系。
来自教师职业本身的心理压力
03福利待遇不足
如果教师的福利待遇不足,会让他们感到不公平和不被重视,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工作环境
01学校管理风格
学校的管理风格会对教师的工作产生影响,如果学校管理过于严格、缺乏人文关怀,可能会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02工作负荷过重
教师的工作往往涉及到课外辅导、批改作业、备课等任务,如果工作量过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个人因素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会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家庭缺乏支持和理解,可能会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个人期望值
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可能会感到现实与理想不符,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人格特质
有些人天生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他们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情绪不
稳定,缺乏自信和自律。
02
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因长时间工作压力和疲劳导致身体和心理的疲劳。
慢性疲劳
教师因工作压力和时间紧迫感导致失眠和焦虑情绪。
失眠和焦虑
教师因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导致颈椎、腰椎等疼痛问题。
身体疼痛
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师因职业倦怠导致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影响教学质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工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工作方式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工作虽然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经济收入,但是工作的压力和负面影响也无法忽略。工作中的疲劳和焦虑情绪逐渐增加,许多员工经常感觉到工作的压力和长时间的工作使他们慢慢失去动力和积极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工作倦怠 ( job burnout )。
一. 工作倦怠的概念
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提出了工作倦怠的概念,她认为工作倦怠是长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带有情感的反应。Maslach将工作倦怠分为三个方面:情感疲劳、低效能和缺乏个人成就感。他通过文献综述和调查研究描述了工作倦怠的三个方面。根据Maslach的研究,工作倦怠是指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受到极度的精神压力、体力消耗和情感疲劳,导致个人长期缺乏主观成就感和专业认同感的一种病态状态。随着人们对工作倦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其定义和特征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
1. 影响
工作倦怠不仅会对个人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工作单位,工作环境,组织氛围和经济利益等造成不良的影响。个体级别的影响主要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宿醉、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组织层次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员工流失和减少工作积极性、效率和创造力,最终影响公司的整体效益。社会层次上的影响主要是由工作倦怠引起的疾病和疾病治疗费用的上升,以及由工作倦怠引起的社会经济成本上升。
2. 机制
工作倦怠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职业资源匮乏:个体面临职业资源匮乏的情况时,将会感到无助和失落,从而产生情感疲劳,失去了对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
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综述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等等,通常发生在人际接触较为频繁、密切的服务性行业中。19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倦怠的案例》,书中描写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事业到达巅峰之时,却感到自己的工作热情在慢慢耗尽,对工作的热忱和成功的渴望消失殆尽,在经历了一段内心的痛苦挣扎后,他辞掉了在人们眼中充满光环的工作,远离故土,只身前往非洲原始丛林开始自己新的生命旅程。这部小说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读者们纷纷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体会和冲动。从此“倦怠(burnout)”一词便进入美国大众的语汇,并逐渐为世人所熟知,用来描述一种歪曲的人职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看了这本小说后,发现自己和书中所描写的,事业如日中天却对工作毫无热情的建筑师一样,有一种对工作挥之不去的消极心境,便根据自己以及相类似人群的生活写照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新名词,并于1974年将其第一次应用在心理健康的领域,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他指出,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现的情绪耗竭症状。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竭时,职业倦怠就产生了。
此后二三十年的时间,许多研究者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总体而言,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主要有费登伯格的临床学观点、奎内思(Cherniss)的组织行为学观点、萨姆森(Samson)的社会学及历史学观点、法伯(Farber)的批判性综合观点以及马勒诗(Maslach)等的社会心理学观点。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述评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引言
•职业倦怠概述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方法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结论与展望•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建议
目录
01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逐渐受到关注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教育工作的影响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起源与发展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与
特点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空间与不
足
010203
研究目的和方法
分析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采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的方
法
比较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差异与
联系
提出今后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建
议
02
职业倦怠概述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工作压力和情绪耗竭状态下,对工作、自我和他人产生消极反应,并伴有一系列身心症状的情感和行为反应。职业倦怠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
就感降低三个维度。
如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责任重大等。工作压力如与同事、学生和家长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人际关系
如对自我期望过高,缺乏职业认同感和满足感。自我认知如对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导致教师压力过大。
社会期望
离职倾向增加部分教师因倦怠而考虑离职或转行。职业倦怠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
如焦虑、抑郁等。职业发展受阻如工作动力下降、职业规划停滞等。教育质量下降
如教学热情减退、教育方法单一等。
03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研究起步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关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研究内容
主要涉及职业倦怠的概念与成因、倦
怠的测量与评估、以及应对策略等方
面。
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个案研究和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
职 业倦 怠 的概 念
职业倦怠(cu ao ab rot 也称 “ ocpt nlun u , i ) 工作倦怠 ” ,国内也有翻译 为 “ 工作衰竭” “ 、 职业枯竭” 、 “ 职业 过 劳 ” 。 早对 职 业倦 怠 的研 究始 于 2 世 纪 7 年代 。9 4 , 约临床心理学家 Fedn egr 等 最 O 0 17 年 纽 ru ebre
收 稿 日期 :2 0 — 2 1 090—0 基金项 目:广 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课题 ( 0 8 Y 1 2 0 C 0 7)及广 东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 7 J7 o 0 S0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赵 崇 莲 (16 ), 史 , 纳 西 族 , 云 南 丽 江 人 ,, 商 学 院 副 教 授 ,西 南大 学 理 学 院 博 士研 究 生 。 9 8一 东
学院, 广 东 广 州 50 3 ) 16 1
摘
要 :职业 倦怠是 近年来 西方组织行 为学与人 力资源管理领域 中的研 究热点。在 简要 回顾职业倦 怠概念
的基础上 ,系统 阐述近年来有 关职业倦 怠形成 的机 制理论 ,全 面梳理现 阶段 职业倦 怠的 实证测量及干预研 究,深入 分析 了目前职业倦 怠研 究的难 点和热点 问题 ,并对 职业倦怠的未来发展 态势进行 了展 望。
因此对职倦怠的研究更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职业倦怠的拓展领域职业投入151对职业倦怠和职业投入的研究加以整合以便从积极与消极交替互补的多维度动态式全方位对职业倦怠加以研究这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也应该是未来职业倦怠研究的应有之义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工作倦怠,是指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和体验,表现为身心疲倦、缺乏干劲、情绪低落、对工作产生负面情绪等。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工作倦怠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加,对工作倦怠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将对工作倦怠研究的综述进行梳理,包括工作倦怠的定义、成因、影响及应对方法等方面,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工作倦怠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一、工作倦怠的定义
工作倦怠通常分为三个维度:情感耗竭、缺乏工作投入和工作不满意。情感耗竭是指个体对工作中的责任、压力和工作要求感到无法承受,体现为情感疲乏和对工作的冷漠。缺乏工作投入是指个体对工作失去了激情和积极性,不再投入充分的精力和热情。工作不满意则是指个体对工作内容、组织环境或者工作结果感到不满意,体现为对工作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工作倦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个体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和组织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例如个体的性格特点、应对压力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工作环境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工作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资源等。组织因素包括领导方式、组织文化、组织氛围等。
工作倦怠不仅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造成影响。
对个体而言,工作倦怠可能导致焦虑、抑郁、身体疾病等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在工作效率方面,工作倦怠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工作错误增加,甚至可能引发工作事故。对组织而言,工作倦怠会导致员工流失率增加、员工离职率加大,同时也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情绪和生理上的疲劳感,表现为对工作的消
极态度和低效率的工作表现。在工作倦怠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了其定义、分类、影响因素
和后果等方面。
工作倦怠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确立,最早的定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Christina Maslach于1976年提出的,她将工作倦怠定义为一种“长时间在高度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下,个体对工作失去热情、兴趣和投入感,以及对工作无能感和悲观消极的态度”。
随后的研究不断完善和修正了这一定义,使之更符合实际和全面的揭示工作倦怠的本质。
工作倦怠可以根据表现形式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情感耗竭、缺乏个人成就感和对工
作的脱离感。情感耗竭是指在工作中长时间承受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个体疲惫、
焦虑和愤怒;缺乏个人成就感是指在工作中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工作价值感到怀疑和无足
轻重的无力感;对工作的脱离感是指个体对工作内容和组织目标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对
工作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度降低。
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特性、组织氛围和个体特征等。工作特性是指工作
内容、工作压力、工作时间和工作负荷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工作体
验和工作动机;组织氛围是指组织对员工的支持、沟通和认同等方面的情况,组织氛围良
好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投入和满意度;个体特征是指个体的性格、工作态度和应对方式等
个人特点,这些特征决定了个体对工作的感受和反应。
工作倦怠对个体和组织都会产生负面的后果。个体方面,工作倦怠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如睡眠障碍、消化问题和心理疾病等;同时会影响个体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使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体育学院在职人员学位论文开题申请表
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陕北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研究生类别:体育硕士
年级:2009级
指导教师:某某某(教授)
申请人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专业领域:体育教学
申请人:王磊
开题日期:2011年10月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2011年10月
目录
1选题依据............................................................…2研究现状............................................................…3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4研究对象与方法.................................................... 5研究重点................................................................ 6课题研究进度........................................................ 7经费预算................................................................ 8参考文献................................................................
1.选题依据
1.1 “职业倦怠”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同体制下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广泛体现
自从欧美资本主义于17-18世纪中叶产生以来,科技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社会成员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变或者不稳定因素不断的增加,使得欧美国家社会成员的发展感觉到了社会工作的机遇有了很大的挑战。这些因素的产生必然会导致必然导致劳动者个体产生疲劳、焦虑、工作效率下降,甚至身体、情感的枯竭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职业倦怠”。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工作者与工作之间由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身体、情绪、行为的耗竭之感。这一名词的应用与提出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出此案的职业病。无庸置疑,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复的变化,同时社会上各行各业也在迅猛的发展。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快,竞争的越来越激烈而产生的社会职业病。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七成中国人出现职业倦怠,超过一成人士十分严重”,其中教师的倦怠程度在这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三位。这种情况正如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lAssociationN卫A)主席迈克古瑞指出的“教师职业倦怠这一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育业”,并预言“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为了了解我国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真实情况,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网上在线调查的结果表明: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中就有3个倦怠工作。由此可见,职业倦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无论是在什么体制下,什么样的国家内必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的广泛体现。
1.2 职业倦怠现象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基础
哲学上的矛盾学说认为,矛盾是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主要矛盾是发展随着社会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了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矛盾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或历史时期成为发展的重点。再者,哲学上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决定了职业倦怠所产生和发展的现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这里所指的就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社会性的人必然与社会因素的变化或产生不同的结果。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数量庞大,人均相对资源少,社会竞争激烈的现状,这就必然会导致社会属性的人在工作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出现职业倦怠病症的原因。这就是职业倦怠现象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基础。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自从80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率先发现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以来,很多西方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职业倦怠现象,并重点探讨了教师这一特定职业中的倦怠问题。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倦怠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的研究。
1.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自从弗鲁顿伯格发现职业倦怠现象并正式提出该术语以来,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界定。
(1) 弗鲁顿伯格:一种临床的方法。弗鲁顿伯格在1973年刊发的一份专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使用“倦怠”(burnout)这一术语。弗鲁顿伯格描述了他自己和一些志愿者在帮助、治疗那些滥用药物的年轻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的状态。弗鲁顿伯格把职业倦怠界定为: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并且无视自身的
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也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2)玛勒诗与派恩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早在./01年,玛勒诗就向美国心理学会递交了一篇论文,指出存在于助人行业中的专业人员的压力,特别是由于超负荷工作所导致的对服务对象的非人道的对待。玛勒诗与派恩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依据此观点,他们还发展了关于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即玛勒诗的职业倦怠量表MBI和MBI经修订发展成为的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以及派恩斯的倦怠量表BM。
(3) 凯尔尼斯:组织学的观点。马勒诗与派恩斯都认为工作特点是导致个体容易产生倦怠的首要因素。凯尔尼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公共事业中的专业人员的职业压力问题。他认为公共事业中的专业人员的职业压力是受两种因素影响的:其一,社会变化会使专业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处于变化之中;其二,专业人员既要面对来自科层制的行政系统的挑战,同时又要竭力提供基本的助人的服务。同时,凯尔尼斯也认为很多陷入职业倦怠的个体常常有着对专业工作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也正因如此,诸如理想幻灭、倦怠等感受就容易出现。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倦怠通常也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
(4)萨若松与其他学者:一种社会的与历史的观点。与其他学者相比,耶鲁大学的学者萨若松更强调社会对倦怠现象的影响。他指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
2.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许多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到了教师这一特定职业中的倦怠问题,因为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不仅在社会中日益凸显,而且影响日益广泛。为此,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更加关注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利思伍德的研究。利思伍德的研究较多关注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总体上说,他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学校的领导。
(2)布瑞恩的研究。布瑞恩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三方面:个人背景因素、组织因素与人格因素。
(3)邓纳姆的研究。邓纳姆在关于教师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到了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压力问题。他认为:教师的角色冲突、缺乏专业自主以及过度的工作负荷等出现在英美等国的中央集权式的课程与考试改革中,而上述方面则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3.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许多西方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格瑞姆在研究德国教师的压力与职业倦怠问题时提出,教师应以积极与缓和的应对策略能减少压力与倦怠,退缩与逃避的方式将引发更大的压力与倦怠。
(2)法伯也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并将其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改变策略,其中包括: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决策;增加教师之间书面或口头的交流;对教师的努力表示认可并支持教师正在从事的工作;鼓励教师尝试新的事物;对一些政策提供清晰的指导;保护教师使其摆脱家长、政界人士等的无理要求;发展教师的支持团队;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课程的学习;提供教师改变日常教学惯例的机会;在教师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给教师时间使其投身于一些革新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