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公开课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该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小组间交流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全诗的理解
毕乙方 唐晓嘉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预案】孔琛能回到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点出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
学生根据展示的写作背景进行思考
成果展示
【学法】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再将全诗通读一遍,这个问题较难,所以小组之间合作完成,由上游学生回答曲正 曲颖 王昱程 孔琛
【教法】
此时教师穿插简单介绍昭君出塞的故事,这样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对于诗歌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问题引领
自主探究
合作探讨
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熟读全诗,回顾咏史诗的做题方法
找林海东、沙倩倩背诵全诗,并总结学习本课后所收获的做题方法。
鉴赏咏史诗方法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诗歌鉴赏的思路,抓题目;抓作者;抓诗句(分析意象,体会情感);抓注释
《红对勾》P27第7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这个题难度适中,所以让中游学生回答曲梦欣
【预案】主旨落在"怨恨"二字
首先看一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预案】曲正可能对首联只答首联只是景物描写,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教法】教师指导点拨“群山万壑赴荆门”给人一种雄伟的气势,诗人这里却用来形容王昭君,可以看出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颔联
【预案】曲颖对颔联的解释可能过于简单只是答出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对于此联的对仗工整可能理解不到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 必修3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
对王昭君的评价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青冢”墓碑碑文: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董必武: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领会诗歌情感主旨 2、赏析诗句,把握王昭君形象特征 3、总结归纳咏史怀古诗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那鸟儿一定在安慰我,望着薄暮 中的宫殿,我竟发现它有些衰败,有些龌龊。我清楚地 记得,在宫中,我的每一夜都独自在冰冷的玉枕上度过, 每一日都在猜忌与妒忌中度过,锦衣玉食,丝竹管弦之 后,我面对的是毛延寿们的贪婪和盘剥,姐妹们孤独的 泪水。我曾希望皇帝可以垂青于我,但我又怎能向毛延 寿弯腰低头!
古道那头的宫城,离我越来越远,我,还能回来吗?
▪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回首望去,我第一次发现那夕阳
下的宫殿竟那么美,可是现在,我已不属于那座宫殿,那里
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我了。那里的一殿一宇都那么
的宏伟,那里的一花一木都那么的妩媚,那里的一歌一曲都
那么的悦耳……我曾和姐妹们乘着一叶扁舟在太液池如镜的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pípá
lún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音读
要求:读整齐、读准字音, 争取读出情感
意读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进行, 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内容
诗歌大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 门山,这里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还在。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 方沙漠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画 工曾经辨识过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 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 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中,还分明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一、新课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
2、欣赏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体味情感,读出韵味,再齐读。
4、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5、学生齐读后,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1四、诗文鉴赏1、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怨恨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明确:写景五、学生分组探讨(1)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3)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咏史怀古诗阅读一导入新课: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诗文解读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3昭君怨恨什么?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
同时天涯沦落人。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怀人伤己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诗歌咏叹的史实(1)马嵬之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攻破时,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军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哗变,随行将士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2写作背景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马嵬杂乱地长着灌木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老之感,有人提议让他吟咏一首,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6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的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篇1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陕西省蓝田县前卫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1。
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
语速。
感情。
2。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四、赏析诗歌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板书)3。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个)完美版
2016年4月海南省海口一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其三)两位骨干老师的公开课教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杜甫一、导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见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二、整体感知(一)解题《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
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
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
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
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
)怨恨【板书】三、文本赏析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个】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
【个】明确: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个】(生)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 品读诗句,感悟诗歌内容与手法。
2. 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3.通过合作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通过合作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最终化为青冢里的一缕魂魄,默默地守望着她的故园。
她就是王昭君!唐朝大历年间,怀才不遇、漂泊西南、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绵延起伏、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诗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怀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吧!展示学习目标二、整体感知《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首写的是王昭君,那么,诗人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又是如何写的呢?首先我们来诵读这首诗歌诵读指导: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与情感,情感沉郁怨愤,所以语气要舒缓。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读后点拨读音和重点词意。
请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千山万壑逶迤不断一直延伸到荆门,生长王昭君的山村还存在。
他离开了汉宫廷,远嫁到了北方的沙漠,如今只留下一座坟墓沉寂在黄昏中。
当初汉元帝在画图中曾经见过王昭君的容貌,如今只有王昭君的魂魄仍在月夜归来,千百年来流传的她做的胡音琵琶曲,分明是在诉说她满腔的怨恨。
这首诗歌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颔联叙述其一生的不幸遭遇,颈联揭示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尾联表达出蕴含其内心的感情。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图画: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奇伟形象,正所谓地灵人杰,钟灵毓秀,好山好水好姑娘。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课件)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2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3
昭君的感情: 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 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回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 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01
杜甫
02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03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04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05
千载琵琶作胡语,Βιβλιοθήκη 明怨恨曲中论。0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1、背诵全诗,领会诗歌情感主旨。
2、赏析名句,把握王昭君的形象特征。
3、总结归纳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把握王昭君的形象特征,领会诗歌情感主旨。
2、总结归纳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新课之前,我们来看这几幅图片(PPT展示图片),大家认识图中的几位美人吗?对,(几位演员扮演的古代四大美女),她们在元宵晚会中演了“国色天香”的舞蹈,这是我们今人对古代四美的现代演绎。
说到四美,中国古代有一副对联怎么说的?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其中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整体感知(一)音读(要求读整齐,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情感)1、全班齐读2、纠正错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朔(shuò)漠青冢(zhǒng)论(lún)(二)意读(结合课下注释进行,根据自己理解复述诗歌内容)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可与同桌讨论2、请同学起来复述诗歌内容明确: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
3、请同学起来朗读(有感情朗读)三、问题探究(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一)、找出描写昭君相关的诗句,概括昭君的形象特点?(二)、诗歌主要塑造了昭君,首联却不写昭君,而是描绘昭君村的图景,目的何在?(三)、作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阅读课下注释1和14)1、讨论结束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总结的昭君形象特点明确:貌美、不随世俗、爱国、恋乡、孤独、命运悲惨、满怀怨恨等2、请同学起来回答第二题明确: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这个奇女子。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38页PPT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 Nhomakorabea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最新人教版共34页文档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4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最 新人教版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诗歌,感受文美
1.单读
2.齐读
三、合作探求,赏析诗歌
1、诗中那里描写了昭君的美貌
2、诗歌的前三联都写到了昭君的内在美,分组讨论,看看是如何写昭君之美的。
'
明确:
第一联:从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展示昭君坚强的人物性格。
(性格之美)
第二联:“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朔漠”、“黄昏”,深步挖掘昭君的孤寂,反衬其内在美——为了汉胡的
人民和平安定,她付出了自己整整一生的青春和幸福,在国家民族利益
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昭君的选择令我们肃然起敬。
(选择之美)
第三联: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情感之美)
,
师总结并设问:结合诗歌分析造成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的原因是什么她对自己的遭遇又有着怎么的情感呢
诗歌主旨——怨恨
3、再读诗歌,体会情感(齐读全诗,要读出感情)
四、再悟诗歌,情感升华
1、结合作者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歌咏昭君(知人论世)
明确:昭君入宫见妒,杜甫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
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
2.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时怎样的。
(清楚史实)
2、描写这段史实的原因,诗人在诗中的态度。
(体会情感)
3、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技巧)
五、背诵诗歌,结束
|
作业设计:
今天我们学了本诗,能否也用自己的笔来写两句话来悼念这位貌美心更美的女子呢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清楚史实
,
咏史怀古诗体会情感
分析技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