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蜂群算法的群机器人全区域覆盖算法_张国有
数据挖掘中的人工蜂群算法原理解析
数据挖掘中的人工蜂群算法原理解析数据挖掘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通过从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的模式和关联,帮助人们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而在数据挖掘的过程中,人工蜂群算法被广泛应用,它是一种基于自然界蜜蜂群体行为的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
人工蜂群算法的原理源于蜜蜂群体的行为。
蜜蜂群体在寻找蜜源的过程中,会通过信息的交流和协作来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人工蜂群算法模拟了这种行为,通过构建虚拟的蜜蜂群体来解决优化问题。
在人工蜂群算法中,蜜蜂被分为三类:工蜂、侦查蜂和观察蜂。
工蜂负责在搜索空间中随机选择解,并通过局部搜索来优化解。
侦查蜂负责在搜索空间中随机选择解,并通过全局搜索来寻找更优的解。
观察蜂负责观察工蜂和侦查蜂的行为,并根据其表现来调整搜索策略。
人工蜂群算法的核心是信息交流和协作。
蜜蜂通过信息素来交流和共享有关解的信息。
信息素是一种虚拟的化学物质,蜜蜂会根据信息素浓度来选择解。
当一个蜜蜂发现一个更优的解时,它会释放更多的信息素,吸引其他蜜蜂前来观察和学习。
这种信息素的传播和积累,最终会导致整个蜜蜂群体向更优的解靠拢。
人工蜂群算法的优势在于其并行性和全局搜索能力。
蜜蜂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可以独立地搜索解空间,并通过信息交流来共同寻找最佳解。
这种并行性使得算法能够快速地收敛到最优解。
同时,蜜蜂群体中的侦查蜂能够进行全局搜索,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
这种全局搜索能力使得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然而,人工蜂群算法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算法对参数的选择较为敏感,不同的参数设置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其次,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最终解的质量与问题的复杂度有关。
对于复杂的优化问题,算法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找到最优解。
此外,算法的性能也受到问题维度的影响,对于高维问题,算法可能会受到维度灾难的困扰。
总的来说,人工蜂群算法是一种强大的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
它通过模拟蜜蜂群体的行为,实现了信息交流和协作,从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基于蜂群算法和带参阈值函数的图像去噪方法
基于蜂群算法和带参阈值函数的图像去噪方法黄亚飞;王国富;张法全;叶金才【摘要】针对小波阈值去噪方法中存在阈值选取困难和阈值函数量化效果差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人工蜂群算法和带参阈值函数的图像去噪方法.首先,设计一个新的小波阈值函数,该函数具有连续性,高阶可微性和参数可调性,能够有效地解决硬阈值函数的不连续性和软阈值函数具有恒定偏差的问题.然后采用人工蜂群优化算法选取最优阈值,将其代入新小波阈值函数对带噪图像进行去噪处理.最后用MATLAB 进行仿真实验,对比新阈值函数和传统阈值函数的去噪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图像去噪效果方面,提出的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新阈值函数明显优于传统阈值函数.【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年(卷),期】2018(054)017【总页数】5页(P164-168)【关键词】图像去噪;小波变换;阈值函数;人工蜂群算法【作者】黄亚飞;王国富;张法全;叶金才【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1.731 引言图像在获取和传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噪声,从而降低图像的质量,影响人们对图像的进一步处理,如图像融合、图像分割等。
因此,图像去噪是图像处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预处理工作。
根据处理域的不同,图像去噪方法可以归纳为空域和频域两大类[1]。
空域的处理方法常见的有均值滤波器、中值滤波器、J.S.Lee的局部统计滤波器、自适应维也纳滤波器等。
这类方法虽然能够抑制噪声,但同时也会对图像的边缘信息进行平滑,导致图像边缘模糊,去噪效果不理想[2]。
频域的方法则是把图像由空域变换到频域,利用图像的有效信息和噪声信息分布在不同的频段的特点实现去噪[3]。
小波变换由于其良好的准熵性、多分辨性、去相关性、选基灵活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去噪领域[4]。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57卷总目次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57卷总目次基于语义对齐的生成式文本摘要研究 ·········································································· 吴世鑫黄德根李玖一 (1)一种基于多任务学习的多模态情感识别方法 ···························································· 林子杰龙云飞杜嘉晨等 (7)中文机器阅读理解的鲁棒性研究 ············································································· 李烨秋唐竑轩钱锦等 (16)基于细粒度可解释矩阵的摘要生成模型 ···································································· 王浩男高扬冯俊兰等 (23)基于Masked-Pointer的多轮对话重写模型 ·································································· 杨双涛符博于晨晨等 (31)开放域对话系统的抗噪回复生成模型 ···················································································· 朱钦佩缪庆亮 (38)具有选择性局部注意力和前序信息解码器的代码生成模型 ············································ 梁婉莹朱佳吴志杰等 (45)基于分层序列标注的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方法 ··························································· 田佳来吕学强游新冬等 (53)基于Transformer局部信息及语法增强架构的中文拼写纠错方法 ············································· 段建勇袁阳王昊 (61) . All Rights Reserved.复述平行语料构建及其应用方法研究 ···································································· 王雅松刘明童张玉洁等 (68)融合物体空间关系机制的图像摘要生成方法 ······························································ 万璋张玉洁刘明童等 (75)无监督的句法可控复述模型用于对抗样本生成 ························································ 杨二光刘明童张玉洁等 (83)基于深度学习的实体链接研究综述 ······································································· 李天然刘明童张玉洁等 (91)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4C-OBC时移地震动态监测模拟 ················································ 朱贺何涛梁前勇等 (99)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的矿物学机制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中‒低渗砂岩储层为例 ·················································· 王哲麟师永民潘懋等 (111) 不同分辨率下青藏高原对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影响的耦合模式研究·····································邵星杨海军李洋等 (121)深圳河湾流域溢流污染规律及其对海湾水质的影响 ······················································ 程鹏李明远楼凯等 (132)中国东部水稻土壤丁酸互营降解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 ·················································· 费媛媛焦硕陆雅海 (143)1982—2014 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 张新悦冯禹昊曾辉等 (153)模型结构与参数化差异对蒸散发估算的影响 ························································· 赵文利熊育久邱国玉等 (162)基于需求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 唐秀美刘玉任艳敏等 (173)2007—2016年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超效率SBM-T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 ························································ 宁论辰郑雯曾良恩 (181)I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57 卷 第 6 期 2021 年 11 月II 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短期偿债能力的中介效应 ·········································································· 刘锦慧 邹振东 邱国玉 (189) 胰岛炎症导致的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及治疗策略······································ 林智立 雷蕾 李长润 等 (199) 内部充放电监测器仿真及地面实验研究 ································································ 宋思宇 于向前 陈鸿飞 等 (209) 保定‒雄安地区近地面大气流动与轨迹输送特征 ························································· 栗涵舸 蔡旭晖 康凌 等 (215) 巢湖地区早三叠世晚斯密斯亚期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于鑫 孙作玉 孟庆强 等 (225) 结合序贯平差方法监测地表形变的 InSAR 时序分析技术·················································王辉 曾琪明 焦健 等 (241)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 ········································ 陈新月 姚晓东 曾文静 等 (250) 基于 GIS 的全球农业开发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分析 ······················································· 梁书民 刘岚 崔奇峰 等 (261)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在实际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中的启动运行研究 ······························ 初永宝 赵少奇 刘生 等 (275) 唐河地下水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 张敏 王婷 杨超 等 (283)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空间交互影响 ···················································· 储君 刘一鸣 林雄斌 等 (291) 碳纳米管对天然有机质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 ················································· 李慧敏 陈学姣 尤明涛 等 (299) 利用简化空气质量模型快速构建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及其应用······································ 杜云松 黄冉 王馨陆 等 (311)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城市典型乔木日内蒸腾特征模拟研究 ········································ 赵文利 邱国玉 熊育久 等 (322) 黄河上游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张倩 刘湘伟 税勇 等 (333) 化工企业污染物影子价格的估计——基于参数化的方向性距离函数 ··················································································· 陈醒 徐晋涛 (341) 汉江流域河网分级特征研究 ··················································································· 黄子叶 王易初 倪晋仁 (351) 植物残体输入改变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何可宜 沈亚文 冯继广 等 (361) 那仁郭勒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储量变化响应研究 ························································ 王玥 王易初 倪晋仁 (371) 生境维持服务供给量与需求量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 王雅琳 牛明爽 宋波 (381) 寒武纪化石胚胎 Markuelia 的肌肉组织 ··································································· 刘腾 段佰川 刘建波 等 (390) 果子狸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特性分析 ······························································· 王迪 张丹 熊梦吟 等 (395) 惠斯通电桥式磁阻传感器的零位温度漂移研究 ························································· 于向前 刘斯 肖池阶 等 (401) 碳离子注入辅助在 6H-SiC 表面制备石墨烯··························································· 陈钰焓 赵子强 赵云彪 等 (407) 石家庄市秋冬季大气环流型下的气象和PM 2.5污染特征 ·················································· 肖腾 林廷坤 严宇 等 (414) 基于大数据量的初至层析成像算法优化 ·································································· 吕雪梅 张献兵 康平 等 (425) 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 Slipstream 海底滑坡体速度结构模型反演············································ 蓝坤 朱贺 何涛 等 (435) . All Rights Reserved.第 57 卷(2021年)总目次III 矽卡岩中石榴子石的稀土配分特征及其成因指示 ···································································· 王一川 段登飞 (446) 鄂尔多斯盆地长 7 段页岩油优质储层特征分析 ·························································· 王晓雯 关平 梁晓伟 等 (459) 下刚果盆地中段挤压带盐底辟构造形成演化分析——基于物理及离散元模拟 ················································································ 程鹏 李江海 刘志强 (470) 滇池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氮磷循环响应模拟研究 ························································· 胡梦辰 朱滔 蒋青松 等 (481) 长江中下游武安段生态航道评价 ················································································ 刘念 李天宏 匡舒雅 (489) 冬奥会申办成功对北京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 ························································ 丛丽 徐琳琳 方小雨 (496) 沸石载体恢复受饥饿影响厌氧氨氧化菌的性能研究 ················································ 余道道 孙敬起 霍唐燃 等 (507)1.5ºC 和 2ºC 目标下中国交通部门2050年的节能减排协同效益 ······································· 陆潘涛 韩亚龙 戴瀚程 (517) 嗜热蓝细菌 PKUAC-E542 藻蓝蛋白耐热性以及不同光照条件对其含量影响研究 ············ 李俐珩 梁园梅 李玫锦 等 (529) 我国海岸带城市化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动态特征——以东海海岸带城市为例 ················································································ 徐煖银 李枝坚 曾辉 (536) 丙酸盐对厌氧氨氧化除氮性能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 张立羽 乔雪姣 余珂 (545)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及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中国 13 省 25 县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卢志强 曹广忠 李贵才 (556) 城市化对哺乳动物丰富度影响的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 林萍 (565) 黄河下游花园口至艾山河段滩区洪水漫滩风险度评估研究 ·········································· 孙煜航 程舒鹏 张祺 等 (575) 磁性 CoFe 2O 4/g-C 3N 4 复合纳米材料对环丙沙星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 陶虎春 邓丽平 张丽娟 等 (587) 格密码关键运算模块的硬件实现优化与评估 ································································· 陈朝晖 马原 荆继武 (595) 基于时空建模的动态图卷积神经网络 ················································································ 李荆 刘钰 邹磊 (605) 核磁共振波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油菜蜜的成熟蜜、非成熟蜜和加工蜜························· 陈辉 张佳琳 鞠晶 等 (614) 黄铁矿型 FeS 2 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 ····························································· 李搛倬 传秀云 (623) 全球变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沙尘暴频次变化的预估 ································································· 杨诗妤 闻新宇 (632) 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预测广州市 PM 2.5日浓度 ········································································ 李泽群 韦骏 (645) 基于多方向识别的三维断层增强方法 ·································································· 安圣培 陈彦阳 罗红梅 等 (653) 尖峰岭次生林和原始林林下灌木叶氨基酸对氮添加的响应 ······································· 李修平 安丽华 倪晓凤 等 (660) 城市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隐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廖聪 邬伦 蔡恒 等 (671) 深圳近海环境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 张海军 史本宁 焦学尧 等 (679)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关系量化方法研究——以平陆大天鹅景区为例 ············································································· 杨丽雯 王大勇 李双成 (691). All Rights Reserved.。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双机器人路径规划分析_王郑拓
, 即 P ij =
β ρα ij η ij β ρα ∑ is η is s∈ A
k
,i ∈ T k ,j ∈ A k
( 2)
式中: ρ ij 为焊点 i 到焊点 j 的转移因子; η ij 为焊点 i 到 焊点 j 的启发因子; ρ is 为焊点 i 到焊点 s 的转移因子; η is 为焊点 i 到焊点 s 的启发因子; α 为转移因子相对 影响系数; β 为启发因子相对影响系数. 其中, 启发 d ij 为焊枪从焊点 i 到焊点 j 的移动时 因子 η ij = 1 / d ij , 间; 蜜蜂 k 从焊点 i 到焊点 j 的转移因子 ρ ij 动态更新 公式为 R , i ∈ Tk , j ∈ Ak , ij L μ ρij = ( 1 - ∑ τis ) R s∈Ak , i ∈ Tk , j ∈ Ak , ij ∈ L, τij = 0 γ i ∈ Tk , j ∈ Ak , ij ∈ L, τij , τij ≠ 0 ( 3) 式中: L 为引领路径矩阵; R 为转移强度; μ 为可选焊 点总数; τ ij 为焊点 i 到焊点 j 的引领因子; τ is 为焊点 i 到焊点 s 的引领因子; γ 为除引领路径段外的可选焊 点总数. 定义引领蜂走过的表现最好的前 20 % 组焊接 路径为引领路径. 由这些路径构成的路径矩阵即为 引领路径矩阵 L . 若可选路径段中不含引领路径段, 则转移因子为 R / μ; 若可选路径段中包含引领路径 段, 则引领路径段的转移因子为 τ ij , 其它路径段的转 移因子为 ( 1 - τ is ) R / γ. ∑ s∈ A
0
序
言
文中提出了双机器人同 整体. 针对车架主焊工序, 步焊接方法: 两台焊接机器人以车架中心线为对称 轴放置在车架后方, 按照规划好的路径对车架实施 . 同步焊接作业
人工蜂群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人工蜂群算法的研究与应用蔡瑞瑞 赵 露(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蚌埠233000)摘要:本文在分析了人工蜂群基本算法的原理上,针对算法中存在的不足,对算法进行了初始解、选择策略、更新解公式等几方面的改进。
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蜂群算法在性能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最后简述了蜂群算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人工蜂群;算法;研究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3771(2018)03-0048-05引言群体智能发展到现在,吸引了很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主要的群体智能算法有:蚁群优化算法、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鱼群算法等,且大多数都已应用于解决优化问题中。
近年来,人工蜂群算法因其收敛速度快,稳定性高,参数少等优点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人工蜂群算法是模拟蜂群的自组织、自适应的仿生智能算法,它由Karaboga 于2005年提出,并成功将其用于解决函数优化问题。
1 人工蜂群算法基本原理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简称ABC 算法)是模拟蜜蜂觅食行为的一种启发式算法应用,符合自然界中的蜜蜂群体性、自组织性等特点。
蜜蜂的觅食机制主要有3个基本要素:引领蜂、跟随蜂、侦察蜂。
引领蜂的主要作用是在区域范围内进行食物源的搜索,并记录下食物源的位置,在特定的展示区域内舞蹈传递给跟随蜂,且舞蹈的不同类型决定食物源的丰富程度;跟随蜂的主要作用为接收到引领蜂的食物源信息后,随机选举引领蜂,同时局部搜索引领蜂附近的食物源;侦察蜂是当食物源规模较少或消耗时间过长,则会放弃该食物源的搜索。
蜂群通过不断循环上述过程不断寻找丰富的食物源,直至找到最丰富的蜜源。
我们用数学模型对上述每个阶段进行描述: (1)蜂群的初始化初始化ABC 算法的参数,主要有食物源数目Hn ,食物源被丢弃的次数D n ,循环次数,算法中食物源中Hn 和跟随蜂、侦察蜂的数目相等,我们可以定义某食物源的公式如下:min max min [0,1]()ij j j j x x random x x =+− (1)其中ij x 表示为第i 个食物源的第j 个维度值,[1,2,]i Hn ∈…,[1,2,D ]j n ∈…,min i x ,max j x 表示第j 维的最小值、最大值,[0,1]random 表示随机生成的(0,1)的数值。
一种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研究
一种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研究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ABC)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解决优化问题的启发式算法,它模拟了蜜蜂群体的行为,通过信息交流和协作来寻找最优解。
ABC算法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
针对这些问题,一种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算法原理、改进方法和应用实例等方面对一种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算法原理人工蜂群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它模拟了蜜蜂群体的行为,包括蜜蜂的觅食行为、信息传递和选择等。
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初始化、搜索阶段和更新阶段。
初始化阶段:首先需要初始化一群“蜜蜂”,这些蜜蜂代表了搜索空间中的潜在解。
初始化的方法包括随机生成解或者根据问题特点进行指定初始化。
搜索阶段:在搜索阶段,每只蜜蜂将根据一定的搜索策略在解空间中搜索,并评估搜索到的解的适应度。
搜索策略可以包括随机搜索、局部搜索、全局搜索等。
蜜蜂们会根据搜索到的解的适应度进行信息交流和选择,以寻找最优解。
更新阶段:更新阶段将根据信息交流的结果更新蜜蜂群体和解空间,以使得蜜蜂们更加集中精力寻找最优解。
更新策略包括更新解、更新蜜蜂群体结构等。
二、改进方法针对传统人工蜂群算法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法,以提高算法的搜索效率和优化能力。
这些改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多种搜索策略组合:传统的人工蜂群算法在搜索阶段通常采用单一的搜索策略,然而这种方法可能导致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
改进的方法是引入多种搜索策略,并对它们进行组合和调整,以提高搜索的多样性和全局搜索能力。
2. 自适应参数更新:传统的人工蜂群算法中,参数通常是固定的,这可能导致算法在某些问题上表现不佳。
改进的方法是引入自适应参数更新机制,根据算法的搜索状态和问题的特征等动态调整参数,使算法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基于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DOI:10.11772/j. issn. 1001-9081.2019040722
基于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黄超,梁圣涛:张毅,张杰
(重庆邮电大学信息无障碍工程研发中心,重庆400065) (*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 liang_sheng_tao@ 163. com)
摘要:在静态多障碍物环境下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中,粒子群算法存在容易产生早熟收敛和局部寻优 能力较差等缺点,导致机器人路径规划精度低。为此,提出一种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MOGOA)来解决这一问题。根 据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要求将路径长度、平滑度和安全性作为路径优化的目标,建立相应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 模型。在种群的搜索过程中,引入曲线自适应策略以提高算法收敛速度,并使用Pareto最优准则来解决三个目标之间 的共存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寻找到的路径更短,表现出更好的收敛性。该算法与多 目标粒子群(MOPSO)算法相比路径长度减少了约2.01%,搜索到最小路径的迭代次数减少了约19.34%。
关键词:路径规划;移动机器人;蝗虫优化算法;多目标 中图分类号:TP242.6;TP23 文献标志码:A
Path planning of mobile robot based on multi-objective grasshopper optimization algorithm
Hale Waihona Puke HUANG Chao, LIANG Shengtao*, ZHANG Yi, ZHANG Jie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计算机应用,2019,39(10):2859 -2864
ISSN 1001-9081 CODEN JYIIDU
多策略改进蜣螂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多策略改进蜣螂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蜣螂优化算法简介 (2)1.2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挑战 (3)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4)二、蜣螂优化算法基本原理 (5)2.1 蜣螂优化算法的数学模型 (6)2.2 蜣螂优化算法的流程描述 (7)2.3 蜣螂优化算法的关键参数设置 (9)三、多策略改进方法 (10)3.1 基于个体极值点的改进策略 (11)3.2 基于群体智能的改进策略 (12)3.3 基于局部搜索的改进策略 (13)3.4 多策略混合改进策略 (14)四、多策略改进蜣螂优化算法的实现及性能分析 (15)4.1 多策略改进蜣螂优化算法的实现步骤 (16)4.2 性能分析方法 (18)4.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18)五、多策略改进蜣螂优化算法的应用实例 (20)5.1 背景介绍与应用场景 (21)5.2 多策略改进蜣螂优化算法的应用过程 (22)5.3 应用效果对比与分析 (23)六、结论与展望 (24)6.1 主要工作总结 (25)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6)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27)一、内容综述本文首先综述了当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蜣螂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采取了多策略改进的方法,旨在提高蜣螂优化算法的性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些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参数优化、混合其他算法、改进搜索策略等。
改进的目标是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求解精度、稳定性和鲁棒性,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本文还将介绍这些改进策略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实例,以证明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涉及的领域可能包括工程、计算机科学、经济学、金融学等,这些领域都存在大量的优化问题,需要高效、准确的优化算法来解决。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解决这些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1 蜣螂优化算法简介蜣螂优化算法(Dung Beet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DBOA)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全局优化算法,受到自然界中蜣螂觅食行为的启发。
基于改进蜣螂优化算法的海洋牧场三维UWSN覆盖方法
第 63 卷第 2 期2024 年 3 月Vol.63 No.2Mar.2024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基于改进蜣螂优化算法的海洋牧场三维UWSN覆盖方法*付雷1,2,王骥1,21.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2.广东省智慧海洋传感网及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湛江 524088摘要:针对海洋牧场三维环境监测,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蜣螂优化算法(IDBO, improved Dung beetle opti‐mizer)的UWSN(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覆盖方法。
首先,在蜣螂优化算法(DBO)种群初始化时加入Chebyshev混沌映射,使得种群资源在搜索空间的分配方面更加均衡。
其次,通过自适应权重因子和Levy飞行改进觅食小蜣螂的位置更新方式,提升了位置搜索能力和DBO算法的收敛能力。
将IDBO算法应用在海洋牧场UWSN覆盖优化中,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参数环境下,IDBO算法的覆盖率高于随机部署和其他智能优化算法,并且能以较低的节点能耗获得更高的覆盖率,节点分布也更加合理。
关键词:海洋牧场;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Chebyshev混沌映射;自适应权重因子;Levy飞行中图分类号:TB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 - 0137(2024)02 - 0115 - 083D UWSN coverage method for marine ranching based on improvedDung beet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FU Lei1,2, WANG Ji1,21.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524088, China2. Research Center of Guangdong Smart Oceans Sensor Networks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Zhanjiang524088, ChinaAbstract: For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marine ranching, a 3D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overage method based on improved Dung beetle optimizer (IDBO)is proposed. Firstly,Chebyshev chaotic mapping was added to the DBO population initialization to make population re‐sources more balanced in the allocation of search space. Secondly,adaptive weight factor and Levy flight were used to improve the position update mode of Dung beetles,which improved the position search ability and the convergence ability of DBO algorithm. The IDBO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the UWSN coverage optimization of marine ranching,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verage rate of IDBO algorith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random deployment and other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under different parameter environments,and it achieves higher coverage rate with lower nod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odes is more reasonable.Key words:marine ranching;UWSN;Chebyshev chaotic mapping;adaptive weight factor;Levy flightDOI:10.13471/ki.acta.snus.2023B063*收稿日期:2023 − 10 − 15 录用日期:2023 − 11 − 22 网络首发日期:2024 − 01 − 05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专项(2020ZDZX3008);广东省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专项(2019KZDZX1046)作者简介:付雷(1996年生),男;研究方向:无线传感器网络;E-mail:*******************通信作者:王骥(1972年生),男;研究方向:海洋物联网与人工智能;E-mail:***************.cn第 63 卷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及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夏候凯顺等,2014)。
侦察蜂在人工蜂群算法中的作用
侦察蜂在人工蜂群算法中的作用张超群;郑建国;李陶深【摘要】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ABC)是一种模仿蜜蜂采蜜行为的新兴的群智能优化技术.侦察蜂作为人工蜂群的成员之一,进行随机搜索以找到蜜源.为了弄清楚侦察蜂在ABC中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ABC的生物学机理和主要处理步骤,然后研究当问题维数、种群规模、limit值和最大循环次数等4个控制参数取不同值时对无侦察蜂ABC、单侦察蜂ABC与多侦察蜂ABC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多侦察蜂ABC求解5个著名的基准函数获得的解优于单侦察蜂ABC和无侦察蜂ABC,而单侦察蜂ABC获得的解优于无侦察蜂ABC.此外,由于这3种算法的搜索复杂度是同阶的,在相同条件下其运行时间相差不大,这充分说明了侦察蜂实施随机勘探过程确实对ABC的性能具有积极意义.【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1)003【总页数】9页(P72-80)【关键词】人工蜂群算法;侦察蜂;勘探过程【作者】张超群;郑建国;李陶深【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广西民族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6;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01.6计算智能涉及进化计算、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人工生命等领域,系统适应是计算智能的核心概念。
群智能是一种在自然界生物群体的智能行为启发下提出的智能模式,它是进化计算的扩展,属于人工生命的范畴,是计算智能领域快速发展的分支之一。
目前,群智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1],它为人们揭示生命现象和进化规律,为解决复杂系统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2005年由Karaboga[2]提出的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ABC)属于新兴的群智能优化技术,该算法模拟蜜蜂的采蜜行为。
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用电异常检测方法
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用电异常检测方法张思扬;匡芳君【摘要】为全面有效分析和检测数据和用电异常,提高异常用电报警准确率和电量管理水平.从两个方面研究用电异常检测:一是通过用户用电异常防止意外,保障用户安全,如检测到用户负荷长期居高不下,则提醒用户可能存在电器漏电;二是防止非技术性电能损失或用户窃电,如检测到用户连续异常负荷骤降,提醒稽查人员到现场检测用户是否存在窃电.通过改进人工蜂群算法自动提取电力负荷曲线进行关联对比,实现上述行为的判断.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的异常检测算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异常检测精度.【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2)001【总页数】5页(P123-127)【关键词】人工蜂群;邻域搜索;用电行为;异常检测;负荷模式匹配【作者】张思扬;匡芳君【作者单位】温州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温州325035;温州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温州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18随着电力企业服务意识增强和对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提升,研究如何记录和提取电力负荷特性信息以及用户用电、漏电和窃电异常检测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和负荷模式对用电异常检测进行了有益研究,如庄池杰等[1]利用用户平均月负荷表示用电模式,提出了用无监督学习算法对用户用电行为进行异常检测;谢涛等[2]通过数学建模技术对非法用电行为构建线性方程组模型,提出了基于智能电表的分布式用电行为检测方法;简富俊等[3]提出了基于SVM的用电异常检测方法,通过SVM分类器检测用户用电异常,从而提高小样本和样本类别不均衡情况下的检测准确率;Nagi等[4]利用专家模糊推理系统,提出了基于改进SVM的异常检测方法;王桂兰等[5]利用流式计算技术,提出了大规模用电数据流的异常检测方法;Cui等[6]融合高斯分布和多项式回归模型,提出了学校用电异常检测可视化系统。
基于响应阈值的群机器人地图创建探索策略
基于响应阈值的群机器人地图创建探索策略阎静;曾建潮;张国有【摘要】Mapping is one of important problems in swarm robotics. In this paper, an exploration strategy of mapping in swarm robotics is proposed, which is inspired of response threshold model of wasp swarm. And robots select the next position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probability by the response function. In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different values of response threshold in robots and the numbers of robots are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metric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a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efficient and feasible.%地图创建是群机器人研究的若干基准任务之一。
文章提出一种群机器人地图创建的探索策略,该策略根据黄蜂群的响应阈值模型设计了响应函数,机器人根据响应函数对下一访问位置进行概率选择。
对算法分别进行了不同机器人数量和不同响应阅值的计算机模拟实验,根据算法评价指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算法是有效可行的。
【期刊名称】《太原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3)005【总页数】5页(P350-354)【关键词】群机器人;地图创建;阈值模型;探索策略【作者】阎静;曾建潮;张国有【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复杂系统与计算智能实验室,太原030024;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复杂系统与计算智能实验室,太原030024;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复杂系统与计算智能实验室,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42.6随着群智能研究的发展,群机器人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群机器人系统除了具有多机器人系统的并行性、鲁棒性和柔性等优点外[1],还有其自身特有的优点,如机器人结构的简单性、个体数量的伸缩性和同构性等。
基于boltzmann选择策略的人工蜂群算法
2009,45(31)1引言在一般的全局优化问题中,无约束的函数优化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情形。
几十年来,人们陆续提出了一系列的函数优化办法,如确定型方法中的最速下降法、牛顿法、共轭梯度法、变尺度法等基于梯度的方法和不使用导数的各种直接搜索法;非确定型方法中的模拟退火法、遗传算法、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等。
近年来,在优化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随机型搜索方法———蜂群算法。
比如Teodorovi’c提出的蜂群优化算法BCO (Bee Colony Optimization)用来解决组合优化问题[1];Drias et al.提出了另一种蜂群算法BSO(Bees Swarm Optimization)用来解决可满足性问题[2];Abbass提一种蜜蜂繁殖优化模型(BMO,Bee Mating Optimization)[3-4]。
在文献[3]中,Yang提出一种虚拟蜜蜂算法VBA(virtual bee algorithm)[5],用于解决含有两个变量的连续函数优化问题。
为了解决多变量函数优化问题,Karaboga提出了人工蜂群算法ABC模型(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6]。
在分析ABC算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
通过一系列测试函数的实验表明,改进算法BABC具有较好的寻找最优解的能力。
2ABC算法的基本原理在ABC算法中,蜂群由三部分组成:引领蜂、跟随蜂、侦查蜂。
引领蜂先出去寻找食物源;跟随蜂在舞蹈区等待引领蜂带回食物源的相关信息,并且根据信息选择食物源;侦查蜂则完全随机寻找新的食物源。
一个食物源对应一个引领蜂,也就是说,食物源的个数等于引领蜂的个数。
如果某个食物源被引领蜂和跟随蜂丢弃,那么和这个食物源对应的引领蜂就变为侦查蜂。
在ABC算法中,一个食物源的位置代表优化问题一个可能的解,食物源的花蜜数量代表解的质量(适应度)。
引领蜂的个数=跟随蜂的个数=种群中解的个数。
基于优化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
基于优化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
张军明;张德祥;王硕
【期刊名称】《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年(卷),期】2016(035)011
【摘要】为了解决了蚁群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点而停滞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方法.该方法在最大最小蚁群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自适应模型,实现信息素挥发系数的自适应调整,避免了蚁群陷入局部最优;同时采用加快优胜劣汰方式的进化策略,优化信息素更新机制,加快了蚁群算法的收敛速度.最后进行仿真实验,通过与普通蚁群算法的对比,该算法的最优路径和寻径时间都得到了优化,证明了该优化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总页数】6页(P6-10,29)
【作者】张军明;张德祥;王硕
【作者单位】山东省黄河计量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00;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42;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13
【相关文献】
1.基于优化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 [J], 任春明;张建勋
2.基于参数优化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J], 杜玉红;张岩;赵焕峰
3.优化多步长蚁群算法求解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 [J], 胡佳斌;王祥澍;张琪;全瑞坤
4.自适应导向蚁群算法优化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J], 王苏彧;张铃炜;齐佳丽;盖禹成
5.割草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基于改进蚁群算法和计算机视觉 [J], 孙伟;李文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多飞行器协同目标分配方法
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多飞行器协同目标分配方法
黄国强;张兵
【期刊名称】《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年(卷),期】2015(006)006
【摘要】针对现代集群协同作战对目标分配的实时性与适用性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多飞行器协同目标分配方法。
该方法包括离散粒子群算法与动态规划法2种。
1)离散粒子群算法用于多飞行器协同目标分配方案的优化制定,以保证分配算法的实时性,其中适应度函数包括燃料消耗程度、目标价值收益和飞行器使用均衡度等;2)动态规划法用于优化计算飞行器到目标的航迹,将燃料消耗量与飞行时间归一化处理为适用度函数中相应参数的值,以保证目标分配方案结果的适用性。
仿真与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有效保证目标分配方法实时性和分配结果的适用性。
【总页数】7页(P76-82)
【作者】黄国强;张兵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南京2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79
【相关文献】
1.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多飞行器协同目标分配方法 [J], 黄国强;张兵
2.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多UCAV协同任务分配方法 [J], 叶媛媛;闵春平;沈林成;朱
华勇
3.基于任务接力的多无人机协同目标分配方法 [J], 闫辉;包卫东;王吉;张大宇
4.基于协同进化的混合变量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无人机协同多任务分配问题[J], 王峰;张衡;韩孟臣;邢立宁
5.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多UUV协同侦察任务分配方法研究 [J], 范学满;王新鹏;薛昌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蜜蜂交配优化算法的MIMO-OFDM系统上行多用户检测
基于蜜蜂交配优化算法的MIMO-OFDM系统上行多用户检
测
高维;王明月;景小荣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
【年(卷),期】2015(015)036
【摘要】针对上行MIMO-OFDM系统多用户检测(muhi-user detection,MUD)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蜜蜂交配优化(honeybees mating optimization,HBMO)算法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模拟蜂群的交配过程和蜂王的不断进化来实现全局寻优;同时,该方法为了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在工蜂哺育阶段,采取邻域搜索.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取得较优检测性能的同时,其计算复杂度却远远低于最大似然(maxi mum likelihood,ML)检测算法.
【总页数】5页(P169-173)
【作者】高维;王明月;景小荣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5;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5;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1.23
【相关文献】
1.基于上行多用户大规模MIMO系统能效优化算法 [J], 胡莹;冀保峰;黄永明;俞菲;杨绿溪
2.MIMO-OFDM系统中EBF-MMSE-OSIC上行多用户检测 [J], 肖燕燕;张薇;张艳秋
3.基于干扰抵消的MIMO-OFDM系统多用户检测算法实现 [J], 张九龙
4.基于MBER的空时分组码MIMO-OFDM系统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 [J], 王艳丽
5.基于盲源分离的CDMA系统上行链路多用户检测 [J], 付卫红;杨小牛;刘乃安;曾兴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决复杂优化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蜂群优化算法
解决复杂优化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蜂群优化算法
杨进;马良
【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研究》
【年(卷),期】2010(027)012
【摘要】蜂群的某些群智能行为在昆虫中是很独特的,因此来源于蜂群智能行为的各种优化算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是很有效的.较之其他的优化算法,目前国内关于蜂群优化算法的文献相对较少.简要介绍了若干蜂群优化算法的发展概况,并探讨了一些未来可做的工作.
【总页数】4页(P4410-4413)
【作者】杨进;马良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
海,20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01.6
【相关文献】
1.用快速收敛粒子群优化算法解决函数优化问题 [J], 郑晓月
2.求解复杂优化问题的双层多种群粒子群优化算法 [J], 高芳;崔刚;吴智博;刘宏伟;杨孝宗
3.求解高维复杂优化问题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 [J], 贺桂娇;周树亮;冯冬青
4.一种求解复杂优化问题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J], 汤可宗;李慧颖;李娟;罗立民
5.一种求解高维复杂函数优化问题的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 [J], 李炳宇;萧蕴诗;汪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多无人机协同优先覆盖搜索算法
一种多无人机协同优先覆盖搜索算法
余翔;邓千锐;段思睿;姜陈
【期刊名称】《系统仿真学报》
【年(卷),期】2024(36)4
【摘要】针对应急救援行动中存在的受灾区域大、重点区域分布不均匀、救援时间有限等问题,提出一种多UAV协同区域优先覆盖搜索算法。
对搜索区域进行离散栅格化处理,根据灾情预估信息对搜索区域中的每个网格进行概率标记;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将搜索区域划分成大小相似、个数与UAV数量相等的子区域,依据聚类中心确定每个子区域的搜索起点,使多架UAV分区协同搜索整个区域;根据网格概率和当前距离之间的平衡关系计算出每个网格的分数,改进贪心算法,以此分数为基准在子区域中进行优先搜索和减少重复路径,引入A^(*)算法解决网格分数冗余问题。
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保证优先搜索的同时缩短了路径长度和搜索时间,为应急救援中的搜索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总页数】10页(P991-1000)
【作者】余翔;邓千锐;段思睿;姜陈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9
【相关文献】
1.多无人机协同区域覆盖搜索算法的改进
2.一种多无人机协同覆盖航迹规划算法
3.基于分解的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求解多无人机协同任务分配问题
4.受限通信范围下海上目标的多无人机协同搜索算法
5.基于自适应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的多车辆与多无人机协同配送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覆盖问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已有的群机器人区域覆 [8 ] 盖算法主要有蚁群区域覆盖算法 、 拟态物理的区 [7 ] 域覆盖算法等 . 蚁群区域覆盖算法受蚂蚁觅食启 以单元格的最近访问次数作为信息素 , 访问区域 发, 内的单元格, 分别采用无个体记忆和有个体记忆的 人工蚂蚁实现区域覆盖. 拟态物理的覆盖算法模拟 气体分子的移动, 实现从狭长区域的一端开始覆盖 区域并移动到目标区域. 这些方法虽能解决区域覆 盖, 但都没有研究区域的重复覆盖问题 . 这对机器人 的有效覆盖非常重要, 尤其是覆盖成本较高的应用 . , 背景 因此 本文采用黄蜂群响应阈值模型, 提出黄 并通过初步概率分析和仿真实 蜂群区域覆盖算法, 验说明该算法的有效性.
ABSTRACT
The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verage are summarized. Formalized definition of terrain coverage problem is discussed adopting triples notation. After briefly introducing the response threshold model of wasp swarm,the area coverage algorithm of swarm robots based on response threshold model during the terrain coverage process is depicted in detail.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average moving probability,response threshold and stimulus are described to guide the selection of response threshold. Finally,the relationships of area coverage rate,duplicated coverage number of cell,response threshold and stimulus are discussed by simulation experiments,which are executed on different terrain scale,the number of robots and response threshold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Key Words Swarm Robotics,Area Coverage,Wasp Swarm Algorithm,Response Threshold
[14 ] 、 动态的约束满足问题 等. 本文针对遍访式 覆盖提出基于黄蜂群响应阈值模型的控制策略 . [13 ]
set( Ac) 表示可覆盖区域 Ac 中所有点的集合, 其中, n 为机器人数量. 对传感式覆盖, 定义传感范围 Range( R ) 为机 器人 R 的传感范围内所有点的集合, 则在覆盖完成 有 后,
摘
要
总结当前覆盖问题的定义 、 分类和应用, 使用三元组表示法形式化地描述了区域覆盖的问题定义 . 简要介
绍黄蜂群的固定响应阈值模型,详细说明了群机器人基于固定响应阈值模型的黄蜂群区域覆盖算法 . 应用概率分 析的方法对机器人的平均移动概率 、 响应阈值和刺激量的关系进行数学分析, 从而指导响应阈值的选取 . 通过选取 不同的区域大小、 机器人数量以及响应阈值进行仿真实验, 说明区域覆盖率、 重复覆盖率与响应阈值 、 刺激量之间 的关系. 仿真结果表明, 该算法有效可行. 关键词 群机器人, 区域覆盖, 黄蜂群算法, 响应阈值 TP 242. 6
[11 - 12 ] , 发展黄蜂群优化算法 ( WSO) 用于解决离散 优化问题. 最初的黄蜂群算法采用式 ( 2 ) 作为随机
Tr( R i ) ∑ i =1
= set( A c ) ,
锦标赛选择的概率值进行选择. 黄蜂群优化算法已 [11 - 12 ] 、数 据 的 C 均 值 聚 类 分 应用于 工 厂 的 调 度 析
中图法分类号
Area Coverage Algorithm in Swarm Robotics Based on Wasp Swarm Algorithm
2 ZHANG GuoYou1, ,ZENG JianChao2 1
(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
n
黄蜂群的哺育幼虫、 外出觅食、 抵御外敌等劳动 分工现象是通过感知幼虫的饥饿信号, 外敌入侵信 息的强弱, 对该信号进行响应而呈现出来的 , 有利于 提高群体效率. 在群机器人的全区域覆盖中, 如果将 机器人通过光敏传感器、 声纳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等 感知的外界信号, 作为刺激量, 并通过响应函数的计 算, 确定其对任务的响应, 就能够提高机器人群体的 工作效率, 从而有效地完成覆盖任务. 如何使机器人通过局部交互协作完成区域覆盖 任务是解决群机器人全区域覆盖的关键问题之一 . 采用响应阈值模型, 机器人个体根据周围区域的刺 激量和自身的响应阈值确定其移动方向 , 对已访问 可减小其访问的概率. 如果区 的区域若减少刺激量, 域的刺激量减小为 0 , 则该区域不再被访问. 基于这 一思想, 机器人仅通过感知周围区域的刺激量及修 改刺激量就可以协作共同完成覆盖任务 . 采用响应阈值模型解决覆盖问题, 需要解决的 首要问题是, 如何建立区域覆盖的黄蜂群的响应阈 值模型. 其次, 在给定区域刺激量的情况下, 如何确 定机器人的响应阈值和刺激量的改变值 , 使区域的 覆盖率达到要求, 且平均覆盖次数最少. 在分析和研究过程中, 我们作如下假定: 基于黄 蜂响应阈值模型的机器人为自主移动的机器人 , 具 有有限的感知能力, 其感知的信息通过传感器获取, 这些信息作为机器人移动和其他覆盖任务的输入信 号, 称作刺激量. 机器人所需覆盖的区域表示为二维 机器人每次移动和操作的空间单位称 栅格化区域, ; 为单元格 机器人可以感知邻近单元格的刺激量 , 可 以向四周的单元格移动, 能够识别区域边界和障碍. 每个机器人具有独立的响应阈值 θ, 每个单元格具 有一个刺激量 s, 机器人选择下一单元格的概率由响 应函数决定, 式 ( 2 ) 的响应函数可计算对单个单元 多个单元格则选取响应函数: 格刺激量的响应, s2 j T θi ( s j ) = m , ( 3) 2 2 ∑ sk + θi
2
( Complex System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 )
收稿日期: 2009 - 11 - 02 ; 修回日期: 2010 - 08 - 30 1972 年 生, mail: guoyouzh @ 作者简 介 张 国 有, 男, 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复 杂 系 统 建 模、 群 机 器 人 控 制 等. E1963 年生, mail: sohu. com. 曾建潮,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过程的建模与控制 、 进化计算、 群体智能等. Ezengjianchao@ 263. net.
2
区域覆盖的问题定义
R, T〉 , 区域覆盖任务可以定义为三元组 〈E , 其 R 为机器人团队, T 为目标任务. E 中 E 为目标环境, 在文献中的表示方法有单元格化的图表示和连续的 状态、 行为、 区域表示. R 的内容包括机器人的数量、 交互方式和方法. 任务 T 定义了机器人应当到达的 目标或完成的任务. E 可表示为可覆盖区域、 障碍组成的区域. 设 Ab 为由点序列 b 所围成的区域, 则需要覆盖的区域为 Ac = Ab - O, 其中 O 为障碍区域. 机器人团队 R 表 示由 n 个机器人组成的团队. 每个机器人 Ri 可以表 B, C) , I为 行为、 协作 ( I, 其中, 示为机器人的输入、 B 对外部信息和内部信 机器人所感知的外部信息, C 机器人之间的协作. 任务 T 的表 息所采取的行动, 示 则 需 引 入 布 尔 函 数 InRange 和 Visited, InRange( p) 表 示 区 域 内 的 点 p 在 覆 盖 范 围 内; Visited( p) 表示区域内的点 p 是否被访问. 如果覆盖 则为在某一时刻 t, 点 p 是否在传 类型是动态覆盖, , InRange ( p ) ; p 感范围内 表示为 点 是否被访问, 表 t 示为 Visited t ( p) . 引入 InRange 和 Visited 函数之后, 可以表示目 标 T, 遍访式覆盖的任务目标: P ( P ∈ E ∧ P O) Sat. Visited ( P ) = TRUE , ( 1) 传感式覆盖的任务目标: P ( P ∈ E ∧ P O) Sat. InRang ( P ) = TRUE . 遍访式覆盖在任务目标完成后, 区域内所有的 点都被访问过, 即在某一时刻 t 之前, 区域内的所有 点均被访问, 则式( 1 ) 为真. 而传感式覆盖则在覆盖 完成的时刻 t 之后的任意时刻, 区域内所有的点都
3期
张国有
等: 基于黄蜂群算法的群机器人全区域覆盖算法
433
在传感范围内. 从机器人的移动路径考虑, 对遍访式覆盖, 定义 轨迹 Tr( R ) 为机器人 R 的所经过的点序列的集合, 则所有机器人经过的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