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5 全国各民族的死亡人口(2009.11.1-2010.10.31)
2009年大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2009年大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疾病名称合计男女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传染病(不含呼吸道结核) 4.27 3.89 0.67 12 5.57 5.28 0.79 12 2.95 2.57 0.52 13 呼吸道结核 1.69 1.50 0.27 16 2.62 2.50 0.37 15 0.75 0.62 0.13 18 寄生虫病0.54 0.49 0.09 19 0.46 0.48 0.07 19 0.63 0.51 0.11 19 恶性肿瘤175.84 157.91 27.63 1 212.32 204.15 30.20 1 138.71 116.94 24.39 1 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 1.68 1.60 0.26 17 1.60 1.67 0.23 17 1.75 1.55 0.31 1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2.60 20.36 3.55 6 20.16 19.84 2.87 6 25.09 20.67 4.41 5 精神障碍 3.93 3.66 0.62 13 3.63 3.63 0.52 13 4.23 3.57 0.74 11 神经系统疾病7.22 6.97 1.14 9 8.00 8.41 1.14 9 6.44 5.68 1.13 10 心脏病130.03 120.48 20.43 3 133.52 136.25 18.99 3 126.48 105.48 22.24 3 脑血管病135.74 123.38 21.33 2 144.43 144.27 20.55 2 126.90 104.46 22.32 2 呼吸系统疾病64.25 60.41 10.10 4 73.54 79.13 10.46 4 54.79 45.77 9.64 4 消化系统疾病16.99 15.57 2.67 7 19.41 18.99 2.76 7 14.53 12.28 2.55 8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 1.94 1.78 0.30 15 1.30 1.32 0.19 18 2.58 2.21 0.45 1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16 6.56 1.12 10 7.57 7.66 1.08 10 6.73 5.69 1.18 9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0.08 0.08 0.01 20 0.16 0.16 0.03 20 围生期疾病 1.44 3.14 0.23 18 1.70 3.62 0.24 16 1.16 2.62 0.20 17 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 2.37 4.18 0.37 14 2.75 4.80 0.39 14 1.99 3.51 0.35 15 诊断不明 4.65 4.31 0.73 11 6.02 5.89 0.86 11 3.25 2.81 0.57 12 其他疾病11.98 13.02 1.88 8 8.33 10.90 1.19 8 15.69 14.33 2.76 7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32.52 30.60 5.11 5 40.15 38.69 5.71 5 24.75 22.23 4.35 610-1-6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疾病名称合计男女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传染病(不含呼吸道结核) 4.94 5.64 0.88 11 6.82 8.16 1.04 9 2.99 3.32 0.64 11 呼吸道结核 2.54 2.96 0.45 12 3.70 4.61 0.57 12 1.33 1.48 0.28 17 寄生虫病0.30 0.35 0.05 19 0.44 0.51 0.07 19 0.16 0.18 0.03 20 恶性肿瘤137.92 159.45 24.51 1 178.67 221.25 27.30 1 95.42 104.40 20.44 2 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 1.19 1.43 0.21 18 1.24 1.68 0.19 17 1.13 1.26 0.24 18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2.18 15.57 2.16 7 11.44 16.11 1.75 7 12.94 15.11 2.77 6 精神障碍 2.41 3.16 0.43 13 2.35 3.27 0.36 14 2.47 2.97 0.53 12 神经系统疾病 5.71 7.74 1.01 10 6.07 9.05 0.93 10 5.33 6.58 1.14 10心脏病124.49 174.80 22.13 2 131.99 215.81 20.16 2 116.68 143.79 25.00 1 脑血管病92.30 124.15 16.41 3 103.41 159.01 15.80 3 80.73 96.71 17.29 3 呼吸系统疾病69.52 100.50 12.36 4 78.89 135.35 12.05 4 59.76 75.48 12.80 4 消化系统疾病15.10 18.67 2.68 6 18.97 24.54 2.90 6 11.06 13.11 2.37 7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 1.47 1.88 0.26 17 1.21 1.93 0.19 18 1.75 1.95 0.37 1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98 9.64 1.42 8 8.89 12.19 1.36 8 7.03 7.80 1.51 8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0.16 0.14 0.03 20 0.33 0.28 0.07 19 围生期疾病 1.89 2.89 0.34 16 2.31 3.46 0.35 15 1.46 2.28 0.31 16 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 2.19 3.04 0.39 14 2.37 3.27 0.36 13 2.01 2.81 0.43 13 诊断不明 1.96 2.80 0.35 15 2.18 3.58 0.33 16 1.72 2.19 0.37 15 其他疾病 6.25 10.69 1.11 9 5.83 12.41 0.89 11 6.70 9.53 1.44 9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42.34 46.32 7.52 5 55.88 62.02 8.54 5 28.21 30.70 6.04 5200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疾病名称合计男女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传染病(不含肺结核) 4.03 2.74 0.67 11 5.09 3.60 0.78 11 2.93 1.90 0.53 13 肺结核 2.87 1.74 0.48 15 4.28 2.75 0.66 12 1.39 0.81 0.25 16 寄生虫病0.63 0.36 0.10 17 0.67 0.42 0.10 17 0.59 0.30 0.11 17 恶性肿瘤146.61 90.24 24.38 1 176.85 115.73 27.23 1 115.06 66.88 20.88 2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17.99 10.61 2.99 7 14.70 9.47 2.26 7 21.42 11.70 3.89 6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1.41 1.01 0.23 16 1.28 1.03 0.20 16 1.54 0.99 0.28 15 精神病 6.70 3.74 1.11 9 6.24 4.03 0.96 10 7.19 3.36 1.30 9 神经系病 5.53 3.76 0.92 10 6.26 4.66 0.96 9 4.76 2.93 0.86 10 心脏病106.65 58.01 17.74 3 107.06 66.55 16.49 3 106.22 50.21 19.27 3 脑血管病127.96 70.74 21.28 2 135.14 84.36 20.81 2 120.47 58.55 21.86 1 呼吸系病79.92 41.86 13.29 4 82.92 51.00 12.77 4 76.80 34.37 13.93 4 消化系病18.38 10.93 3.06 6 21.85 14.24 3.37 6 14.76 7.69 2.68 7 泌尿、生殖系病9.01 5.46 1.50 8 9.64 6.27 1.48 8 8.36 4.81 1.52 8 妊娠,分娩产褥期并发症0.13 0.11 0.02 18 0.27 0.23 0.05 18 先天异常 3.15 6.66 0.52 13 3.33 6.98 0.51 14 2.95 6.31 0.54 12 新生儿病 3.14 8.87 0.52 14 3.43 9.53 0.53 13 2.84 8.15 0.51 14 其他疾病 3.83 1.80 0.64 12 2.93 1.78 0.45 15 4.76 1.77 0.86 11 损伤和中毒35.57 27.02 5.91 5 43.44 34.63 6.69 5 27.35 18.98 4.96 52009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疾病名称合计男女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传染病(不含呼吸道结核) 4.42 4.24 0.71 11 5.84 5.83 0.84 11 2.95 2.72 0.54 12 呼吸道结核 1.88 1.75 0.30 15 2.86 2.87 0.41 14 0.87 0.77 0.16 18 寄生虫病0.49 0.48 0.08 19 0.46 0.49 0.07 19 0.53 0.46 0.10 19 恶性肿瘤167.57 158.67 27.01 1 204.92 207.79 29.60 1 129.36 114.99 23.66 1 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 1.57 1.57 0.25 17 1.52 1.68 0.22 17 1.62 1.50 0.30 1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0.33 19.56 3.28 6 18.24 19.20 2.64 7 22.47 19.76 4.11 6 精神障碍 3.60 3.58 0.58 13 3.35 3.56 0.48 13 3.85 3.47 0.70 11 神经系统疾病 6.89 7.04 1.11 10 7.57 8.44 1.09 10 6.20 5.79 1.13 10 心脏病128.82 128.19 20.77 2 133.18 146.63 19.24 3 124.37 111.14 22.75 2脑血管病126.27 123.04 20.36 3 135.41 145.56 19.56 2 116.93 102.92 21.39 3 呼吸系统疾病65.40 66.48 10.54 4 74.72 87.21 10.79 4 55.86 50.33 10.22 4消化系统疾病16.58 16.14 2.67 7 19.31 19.98 2.79 6 13.78 12.45 2.52 7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1.84 1.77 0.30 16 1.28 1.39 0.19 182.40 2.15 0.44 1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34 7.11 1.18 9 7.86 8.42 1.14 8 6.80 6.08 1.24 9 妊娠,分娩产褥期并发症0.10 0.09 0.02 20 0.20 0.18 0.04 20 围生期疾病 1.54 3.07 0.25 18 1.84 3.57 0.27 16 1.23 2.52 0.22 17 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 2.33 3.87 0.38 14 2.67 4.37 0.39 15 1.99 3.33 0.36 15 诊断不明 4.06 4.01 0.65 12 5.17 5.41 0.75 12 2.92 2.68 0.53 13 其他疾病10.73 12.82 1.73 8 7.78 11.23 1.12 9 13.75 13.74 2.51 8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34.66 33.68 5.595 43.61 43.20 6.30 5 25.50 23.87 4.66 5 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十大死亡原因及构成男性女性位次疾病名称构成比例疾病名称构成比例1 恶性肿瘤29.6% 恶性肿瘤23.66%2 脑血管疾病19.56% 心脏疾病22.75%3 心脏疾病19.24% 脑血管疾病21.39%4 呼吸系统疾病10.97% 呼吸系统疾病10.22%5 损伤和中毒 6.3% 损伤和中毒 4.66%6 消化系统疾病 2.79%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4.11%7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2.64% 消化系统疾病 2.52%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1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24%9 神经系统疾病 1.09% 神经系统疾病 1.13%10 传染病(不含呼吸道结核)0.84% 精神障碍0.70%共计94.17% 92.38%各年龄段人口数年龄组1982年人口数(万人)1990年人口数(万人)2000年人口数(万人)2008年人口数(人)合计男女合计男女合计男女合计男女总计101654 52352 49302 114333 58904 55429 126743 65437 61306 1178521 598339 58018 0-4岁9470 4898 4572 11644 6105 5539 6898 3765 3133 60409 33352 2705 5-9岁11074 5703 5371 9934 5163 4771 9015 4830 4185 64402 35314 2908 10-14岁13181 6784 6397 9723 5019 4704 12540 6535 6005 79278 42560 3671 15-19岁12537 6381 6156 12016 6165 5851 10303 5288 5015 92767 49438 4332 20-24岁7436 3788 3648 12576 6423 6153 9457 4794 4664 80885 40003 4088 25-29岁9256 4774 4482 10427 5351 5076 11760 6023 5737 76417 37497 3892 30-34岁7296 3793 3503 8388 4371 4017 12731 6536 6195 82027 40627 4140 35-39岁5422 2857 2565 8635 4457 4178 10915 5614 5301 109297 54028 5526 40-44岁4844 2583 2261 6371 3334 3037 8124 4224 3900 113708 56636 5707 45-49岁4740 2507 2233 4909 2586 2323 8552 4394 4158 84701 42061 4264 50-54岁4082 2153 1929 4562 2411 2151 6330 3280 3050 91958 46290 4566 55-59岁3389 1749 1640 4171 2184 1987 4637 2406 2231 77554 39294 3826 60-64岁2736 1371 1365 3397 1748 1649 4170 2168 2003 52706 26778 2592 65-69岁2126 1017 1109 2633 1292 1341 3478 1755 1723 39183 19823 1936 70-74岁1435 644 791 1805 834 971 2557 1244 1314 33302 16556 1674 75-79岁862 350 512 1093 469 624 1593 718 875 21991 10545 1144 80-84岁371 135 235 535 199 336 799 320 479 11686 5197 649 85-89岁109 34 75 191 61 130 303 106 197 4777 1888 28890-94岁(人)218046 59583 158463 351602 94520 257082 783594 229758 553836 1205 375 83 95岁(人)35294 10729 24565 57851 14549 43302 169756 51373 118383 }269 }78 }19100岁及3851 1135 2716 6681 1555 5126 17877 4635 13242 以上(人)注:1982、1990、2000年系人口普查数字,2008年系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字,抽样比为0.887‰。
我国不同阶层死亡率及其原因
? 育龄期妇女死亡率已由1973年和1981年高于 男性,转为1990年低于男性;
? 老年人口占死亡的比重则由1957年的35.9%上 升到1981年的74.7%①,且死亡人数表明男性 有所上升,女性略有下降,地区差异不明显。
《人口社会学》课题研究
18
《人口社会学》课题研究
19
(二)职业
①科技人员 ③办事人员 ⑤服务人员 ⑦生产工人 ⑨不在业者
②负责人 ④商务人员 ⑥农林牧者 ⑧其他人员
《人口社会学》课题研究
20
《人口社会学》课题研究
21
《人口社会学》课题研究
22
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则可得出同等条件下文化水平越高死亡率越低。
我国不同阶层和群体的 死亡率状况及其原因
《人口社会学》课题研究
1
小组成员
任庭葶 王亮 王丽丽
《人口社会学》课题研究
2
任务及分工
? 任庭葶 :主要负责制定方案以及后期幻灯片 的技术合成
? 王丽丽:主要负责资料整理和相关图片的收 集整理
? 王亮 :主要负责讲演
《人口社会学》课题研究
3
问题导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人口问题,日益受 到各界关注。身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更 应该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因此我小组开始 研究:我国不同阶层和群体的死亡率状况和 原因。正如老子所说的:懂得了死,就了解 了生。
?1957年及1981年标化死亡率分别较1964年 下降2.84‰ 和4.11‰ ;
?1990年比1964年下降6.06%.
①:田风调.《实用卫生统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1994,P252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5月10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自治区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区常住人口全区常住人口[3]为630135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长12.21%。
年平均增长率为1.16%。
二、人口自然变动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全区出生人口88317人,出生率为14.14‰;死亡人口31870人,死亡率为5.10 ‰,自然增加56447人,自然增长率[4]为9.04‰。
三、人口迁移全区22个县(市、区)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53448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893228人,增长139.29%。
四、家庭户人口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1842070户,家庭户人口为598189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5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82人减少0.57人。
五、性别构成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228812人,占51.24 %;女性人口为3072538人,占48.7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26下降为105.09。
六、年龄构成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53743人,占21.48%;15-64岁人口为4543690人,占72.11%;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3917人,占6.41%。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8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9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4个百分点。
附表2:我国 各地区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
35-39岁 男 98382 546 494 4305 2528 2143 3060 1820 2982 470 3792 2793 4329 2523 3413 5715 6294 3634 4635 5414 4508 555 2937 8838 5238 6677 331 2830 2189 792 623 1974
466
370
427
231
新疆
89948 54719 35229
2694
1503
1191
1848
1048
本卷表数据为人口普查直接登记的汇总结果,未考虑漏报因素,请使用相关数据时考虑登记误差因素的影响。
1)
1-4岁 女 16472 49 23 596 271 155 186 120 140 103 506 550 500 284 942 525 779 537 1041 888 716 123 387 1426 1024 2088 267 349 513 388 196 800
15-19岁 男 28088 125 139 1835 870 400 668 362 478 130 1032 797 1270 821 880 1245 1708 1105 1070 2103 1106 269 617 2085 1670 2096 143 953 748 383 282 698
女 18164
131 88
全国分民族死亡人口
单位:人 民 总 计 汉 族 蒙古族 回 族 藏 族 维吾尔族 苗 族 彝 族 壮 族 布依族 朝鲜族 满 族 侗 族 瑶 族 白 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傣 族 黎 族 傈僳族 佤 族 畲 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 族 东乡族 纳西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土 族 达斡尔族 族 死亡人口 合计 7421990 6823973 24817 47198 39143 52855 52259 52195 92308 18944 10337 46716 17354 14343 11687 45272 10540 6809 7627 6456 5045 3132 4072 10 3657 3481 2632 2036 1062 881 1663 547 男 4293783 3937020 15455 27664 21133 31018 31466 31585 55667 11321 6133 28915 10245 8997 6690 26593 6367 4403 4341 3961 2982 1873 2616 7 2201 2137 1440 1128 640 517 983 363 女 3128207 2886953 9362 19534 18010 21837 20793 20610 36641 7623 4204 17801 7109 5346 4997 18679 4173 2406 3286 2495 2063 1259 1456 3 1456 1344 1192 908 422 364 680 184
仫佬族 羌 族 布朗族 撒拉族 毛南族 仡佬族 锡伯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吉克族 怒 族 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 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基诺族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
A6-1 各地区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2009.11.1-2010.10.31)
35-39岁
小计
男
140531 98382
809
546
779
494
6180
4305
3514
2528
2856
2143
4206
3060
2580
1820
4053
2982
728
470
5689
3792
4002
2793
6371
4329
3662
2523
4914
3413
8292
5715
8928
6294
5377
3634
117
561
346
721
433
481
269
261
178
637
365
女 7845 25 25 300 200 90 142 67 111 42 269 182 301 152 308 344 362 213 337 489 323 58 176 794 677 688 100 215 288 212 83 272
45-49岁
小计
男
262531 179446
2451
1737
1769
1185
14599
9872
6801
4559
5700
4102
11962
8511
6565
4556
9522
6742
2408
1605
13196
8661
8828
6035
11042
7312
6327
4415
7953
5476
18924 12829
改错方法
H1.户编号(续)
如发现该户为空户,应在《户主姓名底册》的备 注栏内注明“该户为空户”。同时,将该户摸底 时填写的其他内容用铅笔划一条横线,该户的 “户编号”作废。在填写普查表“户编号”时, 其他户也不得使用该户的“户编号”。 全户死亡户的户编号填写“999”。全户死亡的户, 除填写“H1.户编号”外,只填写 “H4_2.2009.11.1-2010.10.31 死亡人口”,其 他户记录和人记录项目均不再填写。
(1)汉字框外文字书写错误,横着书写的,应用
双横线划去,在划线的上方另行填写。竖着书写 的,用双竖线划去,在划线的右侧另行填写。 (2)汉字框内文字书写错误 a.姓名书写错误 用四横四竖划去,在下面空白红色方格内重新 填写,写不全的填写在下面空白处;
注意:务必保证填写的“姓”和“名”顺序正确, 否则应重新填写。
业、非农业性质据实圈填。
注意: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地区,按
照取消前的性质圈填。农民进城已办理了小城镇
户口的,也圈填“2.非农业”。
R11. 是否识字
பைடு நூலகம்
6周岁及以上的人填报,即2004 年10月31日以前出生的人填报。
指被登记人是否达到脱盲标准。
设有两个选项。
脱盲标准:城市居民和乡、
镇企业职工识字2000个,乡村
民族或地址书写错误包括普查时点居住地民族或地址书写错误包括普查时点居住地户口登记地出生地和五年前常住地户口登记地出生地和五年前常住地在错误文字的汉字框内划四横四竖此文字无需在错误文字的汉字框内划四横四竖此文字无需再重新填写若还有空白汉字框可按顺序填写其再重新填写若还有空白汉字框可按顺序填写其余的文字
被登记人的出生地点, 设有四个标准答案:
摸 底
摸底一、什么是摸底摸底内容包括:1、明确小区的界限和地域范围,分清责任;2、摸清小区所有建筑物的分布和住房单元的数量,绘制《普查小区图》;3、摸清小区内所有普查对象的情况,编制《户主姓名底册》。
二、为什么要摸底(一)摸底工作是普查登记前的必要的准备阶段,是人口普查诸多环节中的重要环节。
(二)是普查员熟悉普查小区环境、明确工作范围的重要步骤。
(三)是保证普查登记能够顺利进行,并按时完成普查登记任务的基础。
(四)是有效地减少现场登记误差,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五)是进行长表抽样的基础(六)是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七)是进行质量控制的依据(八)是上级机关检查工作的依据三、怎样进行摸底(一)摸底工作的组织实施(二)摸底工作的内容(三)摸底工作的时间安排(四)摸底工作前的准备(五)摸底工作的方法和步骤(一)摸底工作的组织实施摸底工作在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由乡级人口普查办公室组织村级人口普查小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在当地派出所、基层组织的协助下进行。
(二)摸底工作的内容(一)明确普查小区的地域范围和界限(二)摸清小区内的房屋数量和分布情况(三)绘制《普查小区图》(四)摸清人口居住状况(五)编制《户主姓名底册》(六)审核、汇总、上报摸底结果(七)做好人口调查的宣传工作(八)做好登记前的物资准备(三)摸底工作的时间安排•摸底工作时间:2010年10月12日开始,10月24日以前结束。
其中:10月24日-10月25日是对摸底数据进行评估、复查、补漏的时间.(四)摸底工作前的准备摸底工作开始前,乡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要组织村级人口普查小组和普查指导员要对各种资料按普查区进行收集和整理。
1市1康1会仓222211幼办车1510 1212122医院红青西北2620户5场6复中心14户1010户9电话局14户2720户20议中心05库55户4居委会3餐馆10户08宾馆310户8儿园6公楼4棚9户7商铺72户4户3户2户22超市2超市02医院2旗大街友谊路年中路小街平胡同街北绘图人:王永生审核人:村(居)委会普查区负责人:王学初日期:2010年3月1日需要整理的资料之一•公安部门提供的本普查区经户口整顿的:•户籍人口资料•流动人口资料•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等资料;需要整理的资料之二•计生、民政和卫生等部门掌握并提供的:•出生人口资料•死亡人口资料需要整理的资料之三•房管、物业等部门掌握并提供的:•住房建成年代资料•住房单元数•入住率情况•出租房屋资料需要整理的资料之四•村(居)委会掌握并提供的:•各种台账•住户资料•出租房屋户情况的资料需要整理的资料之五•卫生、社(劳)保等部门掌握并提供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资料•就业登记台账准备工作(二)•按照普查区地图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区域划分、地址编码和绘图工作细则》的要求,对普查区内所有建筑物,特别是有人居住的建筑物进行摸查。
4-登记:短表、死亡表
(二)填表顺序
填写本户地址; 第一步 填写本户地址; 填写户记录; 第二步 填写户记录; 填写人记录,人记录应先填写户主; 第三步 填写人记录,人记录应先填写户主; 第四步 认真核对填报项目并签字。 认真核对填报项目并签字。 注意: 注意: 填写普查表时必须按申报人的回答逐项填写。 填写普查表时必须按申报人的回答逐项填写。
H1.户编号( H1.户编号(3) 户编号
如登记时发现该户为空户,应在《户主姓名底册》 如登记时发现该户为空户,应在《户主姓名底册》 的备注栏内注明“该户为空户” 同时, 的备注栏内注明“该户为空户”。同时,将该户 摸底时填写的其他内容用铅笔划一条横线, 摸底时填写的其他内容用铅笔划一条横线,该户 户编号”作废。在填写普查表“户编号” 的“户编号”作废。在填写普查表“户编号”时, 其他户也不得使用该户的“户编号” 其他户也不得使用该户的“户编号”。 全户死亡户的户编号填写“999”。全户死亡的户, 全户死亡户的户编号填写“999”。全户死亡的户, 除填写“H1.户编号 户编号” 除填写“H1.户编号”外,只填写 H4_2.2009.11.1死亡人口” “H4_2.2009.11.1-2010.10.31 死亡人口”,其 他户记录和人记录项目均不再登记。 他户记录和人记录项目均不再登记。
第一步 第二步
全 表
第 步
审 核 !
第 步
人记录的填写顺序 – 人记录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填写(第一人、 人记录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填写(第一人、 第二人……) 第二人……) …… – 按人填报的项目从左至右顺序填写(R1、 按人填报的项目从左至右顺序填写 R1、 顺序填写( R2……) R2……)
两个约束条件: 两个约束条件: 跳填项 限填项(年龄、性别) 限填项(年龄、性别)
人口普查表填表说明综合
H1.户编号(续)--正式登记时对户编号修改
• 注意! 本户应登记人数应与普查表填报的人记录 数相等。
相加等于1
1
0
陆
汉
劲
1982
12
只有一条人记录
相加等于2
1
1
陆
汉
劲
1972
12
陆
斌
1982
12 只有2条人记录
H4. 2009.11.1-2010.10.31
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
• 只填报这个时间段产生的出生、死亡人口。 • 需分别填写男女的合计数,没有需填“0”。 • 不要漏掉出生时有某种生命现象(如在胎儿脱离
• 问以上四人是否均要登记?
• 例3:某户 • 10月31日晚共有夫妻二人居住,丈夫是日
本人,妻子是盐城本地人,请问这二人如 何登记?
• 答:丈夫登记境外人员普查表 。 • 妻子按要求登记长表或短表。
• 例4:某普查小区
• 普查员在11月3日正式登记时发现,本小区 内有10户人家,因拆迁11月2日刚好搬离本 普查小区,请问这10户人要登记吗?
2010年11月 1日—10日
2010年 11月1日
零时
普查对象的判定举例
• 例1 :入户登记时间: 2010年11月3日
• 亭湖区五星街道印汽社区居委会普查区001普查 小区002户
• ①2010年10月31日晚居住本户共计3人,分别为 户主王某,其妻李某及户主王某的弟弟。户主王某 及妻长期住本户且户口在本户,其弟弟从南京来 盐出差(旅游或探亲),临时住本户,11月4日 就要回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仫佬族 羌 族 布朗族 撒拉族 毛南族 仡佬族 锡伯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吉克族 怒 族 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 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基诺族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
859 1535 671 467 559 3109 682 202 236 233 324 30 57 121 141 84 63 186 17 64 35 10 119 44 102 2956 332010.10.31)
单位:人 民 总 计 汉 族 蒙古族 回 族 藏 族 维吾尔族 苗 族 彝 族 壮 族 布依族 朝鲜族 满 族 侗 族 瑶 族 白 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傣 族 黎 族 傈僳族 佤 族 畲 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 族 东乡族 纳西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土 族 达斡尔族 族 死亡人口 合计 7421990 6823973 24817 47198 39143 52855 52259 52195 92308 18944 10337 46716 17354 14343 11687 45272 10540 6809 7627 6456 5045 3132 4072 10 3657 3481 2632 2036 1062 881 1663 547 男 4293783 3937020 15455 27664 21133 31018 31466 31585 55667 11321 6133 28915 10245 8997 6690 26593 6367 4403 4341 3961 2982 1873 2616 7 2201 2137 1440 1128 640 517 983 363 女 3128207 2886953 9362 19534 18010 21837 20793 20610 36641 7623 4204 17801 7109 5346 4997 18679 4173 2406 3286 2495 2063 1259 1456 3 1456 1344 1192 908 422 364 680 184
539 896 393 268 346 1931 463 127 145 131 185 21 34 86 81 43 39 110 10 41 21 5 71 28 57 1829 22
320 639 278 199 213 1178 219 75 91 102 139 9 23 35 60 41 24 76 7 23 14 5 48 16 45 112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