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47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一、地理条件灵犀一点:(1)一般情况下,自然条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农业已由过去产品以自己消费为主,逐步发展到了从事商品性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____________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A______平原、B______平原、C______平原;主要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D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________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画龙点睛: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广,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粮食的商品率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及后果人口激增,高强度的____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________退化。
析,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本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确定发展方向。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方法技巧: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对比一个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
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A.耐旱B.耐涝C.抗病虫害D.占耕地少(2)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B.洪涝C.台风D.冻害(3)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C.降水少,地形平坦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二、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五章第30讲区域农业发展(学案).doc
(3) 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 利影响。
解析: (1) 分别比较东北地区该时段气温和降水与常年同期差异,描述其地区差异及分布规
律即可。 (2)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洪涝灾害主要是积雪融化形成的春汛。冬季气温低、
降雪量大、 积雪多, 地势低平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后易发生洪涝灾害,
(2) 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
农业区分布
主要农作物
A 松嫩平原
玉米、大豆、甜菜
B 三江平原
春小麦、大豆、甜菜
C 辽河平原
水稻、冬小麦
②林业和特产区: D大兴安岭、 E小兴安岭、 F长白山。
③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 商品粮基地建设
(1)
地
位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
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 (2)由图可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是
由南向北逐渐递减,这与东北地区≥ 10 ℃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日照时数、太阳辐射
量主要受纬度位置、 白昼长短、 天气状况的影响。 东北地区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年降
[ 答案 ] (1)C (2)A
工业 基础
工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 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美国工业发达使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交通
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 ,促进了商品农业的发展
高品质农产品和时令性农产品的市场 范围扩大,上市及时
人口 技术 政策
人口密度决定人均耕地占有量,影响 商品率
生产技术影响作物产量、品质和竞争 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十五单元第一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
2.发展方向与重点
区 域 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强 平 原 区 发展重点 ①提高 ②加快发展 延长产业链条;③建
商品粮 、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化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豆 等大宗农 ____
保国家
农产品加工业 , 产品生产,确 ________________ 粮食需求 ____________ 绿色食品 基地 设_________
区 域
发展方向 以 森林资源保育 ____________ 为核心,半山区 实现“立体开 发”,山区发展 特色农业 __________ 特色产品 和 __________配 套加工业
发展重点
山 区
以特色经济作物 为主,实现由 原料型生产 _____________ 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_____________ 并举 ________的转变
条 件
具体影响 降水的多少及分配 影响土地利用状况 和生产能力、农业 产量和水利工程投 入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 及水土保持状况, 从而决定利用类型 和耕地面积大小
典
例
气 候
华北平原、黄土高 原降水少且变化大, 中低产田多,产量 不稳定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 业,丘陵适合发展 林牧业,山地适合 发展林业
地 形
玉米 、大豆、 小麦 有______ ______ 、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在D ________,E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及部分林区草地。
小兴安岭
长白山 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西部
大兴安岭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最大的 1 .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 _______ 、 三江平原 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 _________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地理条件灵犀一点:(1)一般情况下,自然条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农业已由过去产品以自己消费为主,逐步发展到了从事商品性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____________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A______平原、B______平原、C______平原;主要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D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________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画龙点睛: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广,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粮食的商品率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及后果人口激增,高强度的____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________退化。
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平原区 面向国内,强化________,确保国家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加快发展__________,延长产业链条;建设________基地西部草原区围绕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______和________ 强化________建设,发展____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____________畜牧业 山区 以____________为核心,半山区实现“________”,山区发展________和________配套加工业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________向__________的转变析,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本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确定发展方向。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和优势;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农业发展概述农业的定义和作用;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第二章: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第三章:区域农业特点和优势我国主要农业区域的划分和特点;不同区域的农业优势和制约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4. 第四章: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和改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
5. 第五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我国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分析;国际上成功农业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学生自主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发展概述、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和政策,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利用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学习成果。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学案新人教版2019021427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2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纲解读知识导图1.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1.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读东北地区图(图32-1),完成下列问题。
图32-1东北地区图(1)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A、B、C三省和D东部。
(2)农业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①自然条件Ⅰ.气候:大部分属于气候区,雨热同季。
Ⅱ.地形条件: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
Ⅲ.土壤条件: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②社会、经济条件Ⅰ.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Ⅱ.交通发达,利于型农业发展。
Ⅲ.开发较晚,人口密度。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结合图32-1,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依据: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a、b和辽河平原,主要种植、大豆、、水稻等作物。
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和。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马、牛、羊牧畜生产基地。
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读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图32-2),完成下列问题。
图32-2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特点①大规模生产农场经营的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地区专业化是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图32-2中,A为产区,B为产区,C为产区。
4.农业发展方向结合图32-1、图32-2,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解析)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纲呈现考点解读考情分析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2.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与评价(重点)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重点)3.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难点) 1.以区域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率较高2.以某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特点、问题及整治措施学生用书P196一、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①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3.自然条件 (1)气候大部分属于②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③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弊易受④低温冻害影响(2)地形:包括高原、⑤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⑥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⑦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微探究1 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大米吃起来口感要好于南方大米,为什么?答案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时间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
二、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
(2)⑧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2)D 大兴安岭,E ⑫小兴安岭,F ⑬长白山。
(3)畜牧业区⑭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⑮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⑰专业化生产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⑱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高三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复习学案
区域农业发展课题:区域农业发展课型设置【自研·互动55分钟+表现35分钟】一、【复习主题】(候课1分钟)1、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的影响2、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二、【定向导学·互动表现·当堂反馈】课堂元素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表现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主复习指导(内容·学法·时间35分钟)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20分钟)表现方案(内容·方式·时间35分钟)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走进课本板块一:【知识梳理】地理必修二2我们学习过农业的区位选择,请回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请带着引言中的问题,结合课本P60文本和步步高复习讲义,对区域农业发展进行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要根据区域自然、社会等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其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本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去确定发展方向。
交流与分享两人小对子:(对学展示)①就自研和随堂笔记进行等级评定,并对相关内容交换意见。
②对子间交流: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3分钟)冲刺与挑战五人互助组:(互助展示)重点讨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7分钟)准备与预演十人共同体:A、导生主持,大组长抽签,获得任务后,5人在大组长带领下进行预展规划,合理分工;B、另一小组长在表现主题一开发条件要求:回顾必修二农业区位的知识,并运用来阐述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
提示:请以交流互动的形式,用必修二的学习经验来讲述如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的区位。
自研自探成果呈现一1、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掌握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即东北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研自探成果呈现二2、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3)能够分析评价区域农业发展的合理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性;(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农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2)认识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3)区域农业发展的合理性分析。
2. 教学难点:(1)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2)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性分析;(3)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我国东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性;(2)提问:什么是区域农业发展?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学生举例说明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3. 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现状;(2)介绍国际上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强调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练习题;2. 搜集有关区域农业发展的资料,进行案例分析;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在课后遇到的疑问。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学会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3)提高学生关爱农村、关注农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3. 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4. 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5.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 难点:(1)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农业发展相关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什么是区域农业发展?为什么它很重要?2. 教学新课:(1)讲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介绍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 案例分析:(1)选取两个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优势;(2)让学生比较两个案例,了解农业发展的差异。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2)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评价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有效性。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掌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2)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2)认识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分析。
2. 教学难点:(1)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的综合分析;(2)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判断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2. 图表分析法: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调查法:鼓励学生走进农村、农田,亲身感受农业发展现状,增强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2. 参考资料:相关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地图、图表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4. 实践调查: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发展的实践调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农业发展;2.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总结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 课堂讨论: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4.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5. 实践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发展的实践调查,深入了解农业发展现状;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对区域农业发展的认识;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47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部编本人教版【经
学案47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目标定位]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
3.通过对比和分析,在了解东北农业布局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和该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包括①__________三省和②__________东部。
2.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④_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__________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________、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________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____________和⑩________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⑪______平原、⑫______平原、辽河平原。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⑬____________、⑭________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⑮__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⑯________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⑰__________生产;(2)⑱____________生产。
【问题思考】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课时47区域农业发展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课时47区域农业发展学案新人教版[目标定位] 1.明白东北地区农业成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明白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各类农业区的漫衍状况。
3.议决比拟和剖析,在明白东北农业布局特点的基础上,探究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和该区农业成长偏向。
一、东北地区农业成长的地理条件1.范畴:包括①__________三省和②__________东部。
2.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④_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简略受到⑤__________的影响。
(2)地形、泥土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________、黑钙土漫衍普遍。
(3)社会、经济条件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优良的产业基础为农业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________发达,对外关联方便,利于⑧________农业的成长。
c.开辟较晚,生齿密度较低。
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____________和⑩________的成长。
二、农业布局特点1.耕作农业区:主要漫衍在平原地区,包括⑪______平原、⑫______平原、辽河平原。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漫衍在⑬____________、⑭________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漫衍在西部⑮__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范畴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身分: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固的商品粮基地。
此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⑯________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⑰__________生产;(2)⑱____________生产。
【标题思考】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格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地区农区成长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定具有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地区农业成长条件剖析阅读质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5章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新人教版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读东北地区示意图,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1)地理背景:①X围:A某某、B某某、C某某三省和D某某自治区东部。
②地位: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2)自然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高原、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读东北地区区域图,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农业区分布 主要产品类型 耕作农业区 A 松嫩平原,B 三江平原,C 辽河平原 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D 大兴安岭,E 小兴安岭,F 长白山 ①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②特产主要有:人参、鹿茸、苹果梨、柞蚕茧、苹果等畜牧业区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3.读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大规模专业化生产:①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②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2)存在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3)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二)美国的农业生产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配合较好地形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水源有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提供充足的水源(2)社会经济条件①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性作用。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2. 使学生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 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如我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5. 总结: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七、教学资源1.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区域农业发展案例的图片、数据和新闻报道等。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相关文献和案例。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2.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农业发展的经验和见解。
3. 开展农业发展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农业知识竞赛、农业科技制作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47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目标定位]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
3.通过对比和分析,在了解东北农业布局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和该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包括①三省和②东部。
2.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气候区,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④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和⑩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⑪平原、⑫平原、辽河平原。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⑬、⑭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⑮、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⑯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⑰生产;(2)⑱生产。
【问题思考】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3.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探究点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该省认真落实中央惠农富民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19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达到84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5年夺取粮食丰收。
材料二如下图。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稳定的粮食供应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不足有着重要意义。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反思归纳】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1)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较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2.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1)东北地区,人口较少,余粮多,可以提供较多的粮食作为商品粮;(2)数量多,后备土地资源丰富;(3)黑土肥力高;(4)夏季,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增产潜力大;(5)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便利。
探究点二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B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
(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有哪些?(3)分析玉米芯综合产业链对B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反思归纳】一、选择题读下面区域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2.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3~6题。
3.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4.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社会经济因素5.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 ) 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6.该地区可能是 (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 D.河西走廊读“我国某区域图”,据此回答7~8题。
7.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势低平,水汽易进入B.地势较高,气流受地形抬升C.地势较高,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D.锋面遇地形阻挡,在此停滞8.与东北平原相比,该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 ) A.降水少,气候干旱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C.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D.机械化水平高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
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类型。
完成9~10题。
9.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10.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二、综合题11.(2019·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下图示意我国2019年与2019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
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12.下图为“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差异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特点有,主要原因是。
(2)松嫩平原多沼泽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3)松嫩平原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其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有。
(4)松嫩平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有,解决措施主要有。
原因分析类综合题——综合题答题建模【题型特点】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
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思维建模】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课前准备区①黑、吉、辽②内蒙古③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④一年一熟⑤低温冷害⑥黑土⑦交通⑧外向型⑨绿色农业⑩大农业⑪松嫩⑫三江⑬大小兴安岭⑭长白⑮高原⑯商品率⑰大规模机械化⑱地区专业化⑲大宗农产品⑳豆生态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产业链条舍饲畜牧业草业集约化草食性立体开发原料问题思考1.东北大米质量最优,是由于其生长期较长,而且具有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日温差大等特点,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
同时由于冬季气温低,不利于作物害虫越冬,因此水稻病虫害少,品质优良。
2.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方面:(1)饲料丰富。
东北地区的玉米及糠麸、秸秆、豆饼、豆渣等农副产品作为饲料、饲草,来源广,潜力大;(2)农区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发展畜牧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益;(3)农区经营畜牧业一般以舍饲为主,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水平较高,生产比较稳定;(4)在饲养的同时积攒了大量优质的有机粪肥。
3.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
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又高。
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 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改良作物品种等(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科技兴农,控制人口增长等。
反思归纳1.地形市场2.人少地多宜农荒地高温多雨探究点二(2)水土流失过度开垦,只种不养,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3)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反思归纳黑土沙化下降土地利用质量品种课后练习区1.D 2.D 3.B 4 5 6 7.B 8 9.A 1011.(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19年以东部最多,2019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
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
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12.(1)山地多,高原、平原少;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山地多地形雨;西部内陆距海远(2)中间地势较低,易积水;气候寒冷,蒸发弱;多冻土,水分不易下渗(3)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4)低温内涝培育耐寒品种;发展大棚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