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设计概述
水下机器人设计概述
水下机器人设计概述摘要:由于海洋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水下机器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熟固定的水下机器人设计方法。
本文通过论述水下机器人的构成、水下机器人的构成、排水量的初步估算、艇形选择、重量重心的计算、浮力浮心的计算、阻力的测定与计算、有效功率的计算等阐明了水下机器人基本的设计思路。
此外探讨了计算机在水下机器人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字:水下机器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一.水下机器人的构成水下机器人由控制系统、载体、观通系统三大系统组成。
控制系统是处理和分析内部和外部各种信息的综合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对载体的控制功能。
观通系统是利用摄像机、照相机、照明灯、声纳、及多种传感器收集有关外界和系统工作的所有信息的装置。
而载体则是装载控制系统和观通系统的基础和构架。
二.根据选择设备,初步估算排水量跟据水下机器人的用途不同,水下机器的设备也有很大的差别。
通常是根据设计任务书,分析各种性能参数,确定出合适的设备。
选择设备应该使水下机器人的重量最轻,因为无论是从使用还是从经济性角度讲,排水量越小是越有利的。
由于潜水器要保持重量和浮力的平衡,所以可以分别从重量和浮力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排水量与各主要要素间的关系。
三.艇型选择潜水器根据使命任务和技术要求的不同,其外型尺寸、结构型式都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潜水器的航速不高,阻力性能对其外形要求不高,因而除采用水滴形和常规型艇型之外,更多的潜水器外型设计是出于使用维修方便、布置合理等方面考虑,因此其外型可能显得不规则,特别是无人带线遥控潜水器,其典型形式是框架式结构。
四.耐压壳材料选择常用的耐压壳有高强度刚、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包括玻璃、陶瓷、丙烯酸朔料等等)。
由于水下机器人主要受到静水压力的作用,所以选择耐压壳要综合考虑下潜的深度、耐压壳的形状、材料特性等因素。
另外由于海水腐蚀性强,耐压壳还要有一定的抗腐蚀的能力。
四.潜水器推进与操纵方式选择潜水器由于任务不同,对推进和操纵的要求也不同。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技术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能够深入海底进行研究和勘测,而水下机器人作为海洋工程的重要工具,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水下机器人具有适应海底环境的能力,并可以完成深海探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等任务,因此水下机器人成为了人类探索海洋深处的重要利器。
本文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技术。
一、水下机器人的组成水下机器人主要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机身、能量源、动力系统、通信系统、水下设备、控制系统等。
其中机身是机器人最主要的结构部分,其呈现出了各式各样的造型,从而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
能量源主要是指电池,它可以提供水下机器人需要的电能,并为水下机器人的正常运行提供动力。
动力系统则是水下机器人的重要部分,它可以让机器人在水下自如地移动。
通信系统是水下机器人与地面或船只进行通信和控制的关键部分,它能够提供视频图像、声音、数据传输等功能。
水下设备可以包括各种传感器、探测仪器、样品采集器等,它们是水下机器人进行探测、实验、采样等任务的重要辅助部分。
控制系统则是整个水下机器人的大脑,它指挥和管理着水下机器人进行不同的动作,并保证机器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安全稳定地运行。
二、水下机器人的设计水下机器人的设计是整个水下机器人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不同的水下机器人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需要来制定不同的方案,同时需要考虑到海底环境的特殊性。
下面就水下机器人的设计方案进行一些探讨:1.水下机器人的机身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机身设计需要根据水下环境和任务需求来确定。
目前,广泛应用的机身形式有蠕虫式、类似于人划桨船、象鼻蚤式、圆柱尾翼式,这些机身形式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例如,蠕虫式机身设计适用于水底弯曲的管道内部探测,类似于人划桨船的机身设计适用于水下拍照、视频和水样采集,圆柱尾翼式的机身则适用于深水敷设以及各种深海数据的采集。
2.水下机器人的动力设计水下机器人的动力设计主要包括推进器和电机系统。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深海地形和海洋生物的深入研究,水下机器人的应用越发广泛,其设计和控制系统也成为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研究,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这一重要领域。
一、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机身、推进器、感应器、探测器和电源等五个部分。
机身是水下机器人的中心部分,推进器和感应器则是协同机身完成行动和获取信息的关键所在。
1. 机身机身是水下机器人的轮廓,同时具有重要的压力容纳作用。
水下机器人需要承受高压环境,在设计机身时需要采用可靠的密封材料,防止机器人在水下高压环境中出现漏水问题。
同时,机身也需要考虑灵活性,确保机器人可以在深海环境下进行操作。
2. 推进器推进器是水下机器人的动力系统,也是机身移动的关键。
根据机器人的不同用途,推进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通常采用的推进器有螺旋桨和喷口式,其中螺旋桨适用于对速度要求不高的情况,喷口式则适用于对速度要求较高的情况。
3. 感应器感应器是水下机器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通常采用的感应器有摄像头、声呐、温度和湿度传感器等。
这些感应器可以帮助机器人收集周围环境的信息,为后续探测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4. 探测器水下机器人的探测器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一些硬仗的数据,比如高分辨率水下地形和海底生物等。
通常采用的探测器有地形探测器、磁力计和海底图像探测器等,其中地形探测器和图像探测器适用于测量水下地形和水下生物的情况,磁力计则适用于探测特定元素等。
5. 电源水下机器人的电源是其工作的关键,因此需要保证电源的充电效果和容量,避免因电力不足而中途停止运行。
在研究机器人电源时还需要考虑其对机器人本身的负荷,以便随时进行调整。
二、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由定位、导航、控制和通信组成。
通过不断进步研究和开发,现在的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越来越先进和高效。
下面对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各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智能水下机器人设计
智能水下机器人设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深海资源的需求,水下机器人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智能化的技术不仅能提高水下机器人的作业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作业风险,提高作业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设计。
1.水下机器人的类型水下机器人根据不同的作业需求,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水下机器人有潜水器、作业机器人等,它们通常都需要进行设计和定制以满足不同的作业需求。
2.智能化的设计要求智能化的水下机器人需要集成多种技术,例如机器视觉、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等。
这些技术可以让水下机器人更加智能,更加便于控制和操作。
在设计水下机器人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和传输: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并将数据传回控制中心,以实现对机器人的实时控制和监测。
(2)动力和机械设计:机器人需要足够的动力以运行,并需要设计适合水下环境的机械结构。
(3)制导和控制:机器人应该能够自主化地进行搜索、识别和解决问题。
(4)软件系统:机器人需要搭载相应的软件系统,以实现机器人的智能化、自主化。
3.水下机器人的使用范围水下机器人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1)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水下机器人可以用于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从而提高勘探效率。
(2)海洋生物研究:水下机器人可以用于帮助科学家学习和研究各种海洋生物。
(3)水下作业:水下机器人可以执行各种任务,例如检查和维修油井、捕鱼等。
4.未来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的水下机器人将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使用。
未来的水下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智能和自主化能力,可以承担更加复杂的任务,例如深海勘探等。
总之,设计智能化的水下机器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提高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因此,研究和开发水下机器人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发展前景的领域。
水下机器人结构报告概述
2
一、鱼类在水中推进模式的分类
中央鳍/对鳍推进模式( MPF模式)主要是借助尾鳍以外的其它鳍的运动 产生推进力,根据鳍运动方式的不同,MPF 模式又分为摆动鳍方式和波 动鳍方式。采用摆动鳍推进模式的鱼类包括头鱼科和鲀科等。采用波动鳍 推进模式的鱼类包括鳐科刺鲀科弓鳍目、裸背鳗属和鳞鲀科等(如图(b )所示)。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一)
每周总结
1
一、鱼类在水中推进模式的分类
关于鱼类推进模式较为权威的分类是根据鱼类推进器官的不同分为身体/ 尾鳍推进模式(body and/or caudal fin:BCF)和中央鳍/对鳍推进模式( median and/or pair fin:MPF)两大类。身体/尾鳍推进模式(BCF模式) 主要是借助身体波动运动或尾鳍摆动运动产生推进力,包括鳗鲡模式、鲹 科模式、鲔科模式及箱鲀科模式等(如图(a)所示)。 。
三、几种典型的AUV结构
装备四个对称布置的鳍,每个鳍有两 个自由度,分别由两个舵机驱动,各 个鳍可以灵活调整推进方向,能够灵 活的完成上浮、下潜、翻滚和盘旋等 动作。(Nekton公司 动控制自身速度和姿态。每个振动鳍 单独控制,可以实现纵荡、升沉、纵 摇,横摇和首摇。(麦吉尔大学等联 合研制的两起机器人AQUA) 6
三、几种典型的AUV结构
采用三个喷口分布在两个侧翼及尾部, 在水平面上呈三角形布置,可以完成水 下机器人所需要实现的各种自由度的运 动。(国防科大研制)
配备四个大功率无刷推进器,两个用于 AUV的升降控制,两个用于AUV的前后 推进控制(罗博飞公司研制)
7
8
3
二、两种不同推进方式的优缺点
身体/尾鳍推进模式(BCF 模式)普遍被认为优于其它推进模式,尤其 是鲔科模式被认为是迄今水生环境演化的最有效的推进模式。从加速性、 巡航性和操纵性等方面来衡量推进性能,各种推进模式总会在某些方面表 现出优异的性能,而在其它方面性能欠佳。例如 BCF 模式中的鲹科模式和 鲔科模式虽然在平静水中高速游动时性能优越,但在低速游动、转弯机动 、迅速加速及紊流环境下的状态保持等情况下则尤其低效。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技术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技术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技术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进行操作的无人驾驶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深海勘探、海洋环境监测、水下修建、水下救援等领域。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技术与其应用领域密不可分,本文将从机器人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和技术实现三方面来介绍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技术。
一、机器人的设计原理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核心问题,即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机器人的传感系统和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1. 动力系统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它负责提供机器人的动力驱动,让机器人能够在水下运动。
有线控制和自主控制是目前水下机器人的两种主要的动力系统设计方式。
有线控制动力系统,是指通过电缆连接机器人和操作员站点,利用操控杆完成对机器人的操作。
这种动力系统方便实现机器人的操作控制,适用于水下作业的简单、精确控制,不过受控制距离的限制,是一种相对不灵活的操作方式。
目前,这种控制方式因受限于电缆的长度,而无法深入到更深的海洋环境中进行水下作业。
而自主控制动力系统则是指机器人在没有人控制的情况下自主运行,根据预设程序执行各项任务。
这种动力系统可以突破有线控制的距离局限性,不过由于需要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需要更加先进高效的控制和传感器系统的支持。
2. 传感系统机器人的传感系统是机器人获取水下环境信息的主要手段。
目前,很多水下机器人都拥有丰富的传感器,例如声呐、激光雷达、水下相机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水下环境的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以供机器人自主控制和监测。
3. 控制系统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它通过操纵机器人的动力系统和传感系统,实现机器人的各种操作控制。
目前,很多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基于高级控制算法和计算机视觉技术,例如PID控制算法和SLAM算法等,实现了机器人的精准定位、路径规划、避障等操作控制。
二、机器人的结构特点水下机器人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机身、底盘、传感器和工具装置四个方面。
水下机器人结构范文
水下机器人结构范文水下机器人是一种用于在水下环境中进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工程施工等领域。
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实现其功能的关键,下面将详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常见结构。
1.机体结构机体结构是水下机器人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机壳、球asteg、舵翼、鳍等组成。
机壳是水下机器人的外壳,起到保护内部设备的作用。
为了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机壳通常采用防腐蚀材料,如航空级铝合金、不锈钢等。
球asteg是机体外面的球形部分,其具有降低机器人与水流之间的湍流摩擦和阻力的作用。
舵翼和鳍是控制机体姿态的重要部分,通过改变其角度和面积,可以调节水下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机动性。
2.动力系统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水下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任务执行。
控制系统通常由嵌入式计算机、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
嵌入式计算机是控制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决策,并控制执行器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和操作。
传感器用于感知机器人周围的环境和状态,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水下相机、声纳、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等。
执行器负责实际执行机器人的运动,例如推进器、舵翼等。
4.感知系统感知系统用于获取水下环境的信息,包括水温、水质、水流速度等。
感知系统通常包括水下相机、声纳、水质传感器等。
水下相机是水下机器人常用的感知装置,通过拍摄水下影像,可以获取水下环境的细节信息。
声纳是一种利用声音传播特性来感知水下环境的技术,通过发射声波并接收其回波,可以获取水下物体的位置、形状等信息。
水质传感器用于检测水下环境的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浓度等。
综上所述,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包括机体、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感知系统四个部分。
不同类型的水下机器人在结构设计上可能存在差异,但以上所述是水下机器人的基本结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下机器人的结构也将不断演进和创新,为更好地适应各种水下任务提供更强大和可靠的支持。
水下机器人设计概述
水下机器人设计概述水下机器人是指能够在水下环境中工作的机器人。
它们通常用于深海探测、水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水下环境的特殊性,包括水压、水温、水动力学等因素。
本文将主要围绕水下机器人的设计概述展开,包括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和能源供应设计等方面。
首先,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实现其在水下环境中工作的基础。
一般来说,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要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抗压能力。
它们通常采用密封结构,以确保机器人内部的电子设备和传感器不受水压的影响,并能正常工作。
此外,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还应该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和操控性,以便能够在各种水下环境中自由移动和完成任务。
一些先进的水下机器人还可以实现变形或变换结构的功能,以应对复杂的水下工作环境。
其次,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是保证机器人能够准确执行任务的关键。
水下机器人通常由多个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控制系统需要负责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反馈控制指令给执行器。
传感器可以包括水下摄像头、声纳、深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用于获得水下环境的相关信息。
控制指令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编程或远程调度。
此外,控制系统还需要保证机器人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例如通过PID控制算法实现自稳定控制和精确定位。
另外,控制系统还可以设计一些自主导航和遥控操控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最后,水下机器人的能源供应设计是保证机器人长时间工作的关键。
水下环境对能源供应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水下机器人通常需要长时间在深海环境中工作。
相比于陆地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的能源供应更加复杂。
常用的能源供应方式包括电池供电、太阳能供电和燃料电池供电等。
对于长时间的任务,电池供电是最常见的方式,但需要考虑到电池能量容量和充电问题。
太阳能供电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和储能设备来实现,但受到水下光照条件的限制。
燃料电池供电可以提供更长时间的工作时间,但需要考虑到燃料的储存和使用效率。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水下机器人的能源供应设计需要根据具体任务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案。
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及运动控制
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及运动控制导言: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进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
它可以在海洋深处探索未知领域,执行水下修复、勘测和救援等任务。
本文将探讨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和运动控制技术,希望能为水下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一、机械结构设计1. 水密性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水密性。
由于水的压力和腐蚀性,机器人必须具备足够强度和耐腐蚀性的外壳。
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设计需要兼顾机械性能和防水性能,以确保机器人的正常运行和长期使用。
2. 全向运动性水下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具备全方位的运动能力。
因此,其机械结构设计需要考虑良好的机动性和机构的合理布局。
采用多关节机械臂、推进器和舵翼等设计,使机器人能够在水中实现各种运动方式,包括前进、后退、左右转向、上下浮动等,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3. 适应性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应具备适应性,即能适应不同深度、不同水域环境和不同任务需求。
例如,机器人的外壳设计需要能够承受不同水下压力,机构设计需要能够在不同水质条件下正常运行,同时还要考虑任务装备的可更换和升级性,以应对不同的任务要求。
二、运动控制技术1. 传感器技术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首先需要获取环境信息,了解机器人当前的位置、姿态和水下环境的状态。
因此,传感器技术在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下机器人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姿态传感器等,通过这些传感器可以获取水下环境的各种参数,从而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2. 控制算法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需要能够根据传感器获取的环境信息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实时调整。
控制算法通常包括路径规划、运动轨迹控制和动力学建模等,通过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建模和优化,实现机器人在水下的精确控制。
优化的控制算法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稳定性,提高任务的完成效果。
3. 防护策略水下机器人在水下作业时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险,比如水流、水压、水温等。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优化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优化水下机器人是一种以电子元器件和机械结构组成的智能化设备,能够在水下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例如水下勘探、油田工程、海洋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本文将会介绍水下机器人的常见设计和优化方法,并且探讨其未来的趋势和挑战。
一、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一)机体结构设计机体结构是水下机器人的基础,通常采用光学、声学、机械或智能化体系等技术。
光学系统主要由摄像头、LED灯和控制器组成,可以实现视觉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声学系统包括声发射机、声接收机和信号处理器,可以实现声波的发射和接收。
机械系统通常由液压、液气等机构构成,可以完成舵机、液压和气压控制。
智能化体系主要是通信、定位和自主导航等技术,可以对机体进行自主化、智能化的控制。
(二)动力系统设计动力系统是水下机器人的核心部分,根据机器人的规模和应用任务不同,采用不同的动力区别方案,例如化石燃料发动机、电动机、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等。
其中,化石燃料发动机动力输出稳定,但排放污染严重;电动机能够应对多样化工作环境,但短期内功率输出有限;氢燃料电池具有节能环保、效率高、噪音低等优点,但技术成熟度不高,系统维护成本高;太阳能虽然已逐渐普及,但夜间和有云天气无法保证充电。
因此,需要根据机器人需要在这些不同能源方案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
(三)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是水下机器人的大脑,对整个机器人的行为控制和任务完成负责。
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数据存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
传感器包括振动、压力、加速度计等,可以收集海洋环境和机器人状态信息。
数据存储一般采用高速固态硬盘、多通道录音机等存储设备,可以对机器人状态和信号进行实时管理和记录。
控制器根据收集的信息,对机器人执行动作进行规划和控制。
执行机构涉及到机器人的运动、能源和传感器等环节,必须进行合理的抉择和代码优化。
二、水下机器人的优化(一)动力系统优化对于现在水下机器人的核心动力系统,必须进行高效、低污染的改进。
水下机器人的创新设计
水下机器人的创新设计
本文主要探讨水下机器人的创新设计。
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
在水下进行工作的智能装置,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本文从水下机
器人的需求出发,叙述了目前水下机器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
问题提出了创新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介绍了水下机器人在海底勘探、海洋科学研究、水
下管道维护等方面的应用。
然后,我们分析了目前水下机器人存在
的问题,包括机器人的能源供应、传输控制等系统的不断优化和性
能在极端环境下不可靠等问题。
最后,我们提出了创新的设计方案,包括利用太阳能和水下充电站解决机器人能源问题、使用新型材料
提高机器人耐高压和耐腐蚀性能、优化通信和遥控系统等措施。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针对水下机器人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
可行性强的创新设计方案,并且对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但是,由于时间和实践条件受限,该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验证。
我们相信,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水下机器人的创新设计一定会
更加出色和可靠。
总之,本文提出了水下机器人创新设计的方案,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有助于推动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水下机器人是指能够在水下执行探测、观察、采样、作业等任务的机器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水下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海底勘探、海洋生态保护、水下考古、海洋气象、水下修建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
一、水下机器人的设计水下机器人的设计通常包括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和传感器系统设计。
1. 机器人结构设计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主要考虑机器人的结构强度、耐腐蚀性、防水性等方面。
首先需要确定机器人的尺寸、重量和形状,这些因素会影响机器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其次需要确定机器人的材料,这些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防锈、防腐蚀和抗压缩性能。
另外,机器人还需要配备防水防漏的密封系统和适合水下环境的泵系统,以确保机器人的运作稳定和安全。
2. 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运动控制和数据处理两个方面。
运动控制要求机器人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在水下进行精确定位、导航、运动和停止。
数据处理则要求机器人能够收集和传输各种传感器所得到的数据,以及时反馈机器人的性能和状态。
3. 传感器系统设计传感器系统设计是机器人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水下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机器人具有精准的检测和测量能力。
传感器系统包括声纳、光电探测器、传感器阵列、水质分析仪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
通过这些传感器,机器人可以获取水下环境的各种信息,包括水下物体的位置、形态、大小、颜色、纹理等方面的信息。
二、水下机器人的应用水下机器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场景:1. 海底勘探水下机器人可以在海底进行地形勘探、海底岩石勘探、矿产勘探等任务。
通过传感器和激光扫描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海底地貌和地质信息,用于确定海底资源的分布和质量。
2. 海洋生态保护水下机器人可以用于海洋生态监测和捕捞区域的管理。
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等技术,可以检测和监测水下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位置,以及测量水质、水温和盐度等参数,从而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水下机器人已然成为人们探索海洋的重要利器。
从最初的机械臂式水下机器人到如今的全自主水下机器人,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本文将从水下机器人的概述、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水下机器人的控制三个方面来探讨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
一、水下机器人的概述水下机器人可分为两种类型:自主水下机器人和远程操作水下机器人。
远程操作水下机器人需要通过电缆连接到船上,由操纵员在舱内设备操作。
自主水下机器人则拥有自主定位、控制和结束任务的能力,无需相关人员在舱内实时操控。
在浅滩区域,自主水下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要高于远程操作水下机器人。
现在的水下机器人通常采用小型电机和传感器,这样可以让设备在水下保持平衡,同时能够让设备达到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不同的任务。
由于机器人在水下行驶时受到的阻力较大,需要安装推进器,而推进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设计和排列方式。
此外,为了能够让机器人更好地感知水下环境,还需要安装各种传感器设备,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质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让机器人不受水下环境的影响,更加精确地掌握水下环境的变化。
二、水下机器人的设计水下机器人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湍流、水流、海底地形等多种因素。
机器人的设计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来确保其性能和数据精确。
此外,为了提高设备的适应性,除了基础功能之外,还需要进行深海、远海、油井等任务情境的模拟并做出相应的设计。
3D打印技术目前也广泛应用于水下机器人的制造。
这种制造方式可以使机器人更加模块化,从而可以更方便地修改和更新设备参数。
同时,其制造速度也得到了大大提升,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和生产率。
助手端和测量仪器的组合设计可以保证水下机器人在各种环境下完成自己的任务。
三、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水下机器人的控制分为两种类型:自主控制和人工控制。
人工控制对于机器人的操作经验和技术要求较高,且较耗费人力。
自主控制则需要经过大量的算法设计,通过计算机程序和各类传感器,使设备可以自主决策进行测量和采集数据。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科技装备,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在水下执行各种任务,比如进行深海探测、采样、修复、检查等等。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机械设计、电子控制、计算机视觉等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
一、机械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是其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一般来说,水下机器人的外形类似于一个圆柱形的铁桶,中间是一些传感器和机械臂等附属装置。
机械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比如机器人的尺寸、重量、运动方式等等。
一些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如下:1、造型设计:水下机器人的设计需要考虑其在水下的流体力学特性,如降低阻力以及减少水下噪声等。
同时,整个外形要尽可能地光滑,以便于在水下的高速移动。
2、材质选择:由于水下机器人的操作环境存在极高的水压和腐蚀,因此选择耐水压和耐腐蚀的材料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3、重量和强度:水下机器人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其承受的载荷和重量。
一般来说,它需要在水下自由行驶,因此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二、电子控制水下机器人的电子控制系统是整个机器人运作的核心,它控制着机器人的所有动作。
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如控制器的种类、电源管理、通信系统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如下:1、控制器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控制器需要具有智能化、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等特点。
它一般可以将水下机器人的各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控制机器人完成各种动作。
2、电源管理:水下机器人的电源管理需要特别注意。
由于水下的工作环境复杂,因此电源要具备一定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水下切断电源将导致任务失败。
3、通信系统:为了实现水下机器人的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应考虑通信系统的选择和设计,以便保证通信的稳定和可靠。
三、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是水下机器人实现自主控制和任务完成的重要技术之一。
水下机器人的水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
水下机器人的水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系统,其设计与性能分析对于提高水下研究和工程任务的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水下机器人的水动力性能进行分析与设计。
1. 水动力学基础水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在水中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在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一系列与水动力学相关的因素,包括阻力、推进力、操纵性、稳定性等。
2. 阻力分析水下机器人在水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阻力可分为摩擦阻力和波浪阻力。
摩擦阻力与机器人的表面积、表面粗糙度以及流体的粘性有关,而波浪阻力与机器人的体积、形状以及航行速度有关。
通过流体力学模拟软件,可以对水下机器人的形状进行优化,以降低阻力,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
3. 推进力设计推进力是水下机器人在水中运动的动力来源,影响其速度和机动性。
推进力可以通过螺旋桨、推进器或者喷射器等方式产生。
在推进力设计中,需考虑机器人的负载、运动方式以及推进器的效率等因素。
通过对机器人的推进力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提高机器人的加速度和机动性能。
4. 操纵性分析水下机器人的操纵性是指机器人在水中进行姿态控制和航向控制的能力。
操纵性的优化可以通过对机器人的舵面、推进器或者其它操纵装置进行优化设计。
此外,引入自动控制系统,如PID控制器,可以提高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操纵性分析,可以评估机器人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控制性能。
5. 稳定性设计水下机器人的稳定性是指机器人在水中运动时的平衡和稳定性。
稳定性设计需要考虑机器人的重心位置、浮力、姿态控制以及水动力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可以引入陀螺仪、加速度计等传感器进行姿态控制,并通过对机器人的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其在水中运动时的平衡性。
总结:水下机器人的水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是提高机器人在水下环境中执行任务效率和稳定性的关键。
阻力分析、推进力设计、操纵性分析和稳定性设计是实现水下机器人性能优化的重要步骤。
水下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技术
水下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技术第一章:水下机器人概述水下机器人是指能在水下环境中执行特定任务的机器人,包括潜水器、深潜器、水下滑翔机等。
水下机器人在海洋勘探、水下作业、水下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水下机器人通常由运动控制系统、传感器、通讯系统、动力系统和任务执行系统等组成。
其中,运动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是实现机器人在水下进行运动的关键,而传感器和任务执行系统则是机器人完成具体任务的关键。
第二章:水下机器人机械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机械设计需要考虑水下环境的特殊性,如水压、水温等因素对机器人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操作性等方面。
在机械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选择:因为水下环境的特殊性,机器人需要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因此,在材料选择上,需要选择能够抵抗海水侵蚀的材料。
2.动力系统设计:机器人的动力系统需要足够强大,能够保证机器人在水下自由运动。
3.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需要具备精度高、反应快的特点,能够实现对机器人的精准操控。
第三章:水下机器人传感器设计水下机器人的传感器系统需要能够感知水下环境特殊的物理量,如水压、水温等因素。
传感器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测量精度: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传感器需要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以确保机器人能够准确获取水下环境的各种参数。
2.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由于水下环境的特殊性,传感器需要具备良好的防水、防腐蚀和抗冲击性能。
3.智能化:传感器需要能够实现自主控制、自动调节和数据处理等特性,从而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第四章: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水下机器人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其关键在于实现机器人的自主控制和精确操控。
运动控制技术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控制算法:在运动控制中需要采用先进的算法,如PID控制算法、自适应控制算法等,以实现机器人的自主控制。
2.动力系统:机器人的动力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功率和精度,能够为机器人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原理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原理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进行各种工作的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海洋勘探、海底资源开发以及海洋科研等领域。
其设计原理主要涉及机械设计、控制系统、电子系统等多个方面,下文将根据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机械设计在进行机械设计时,需要考虑机器人的结构和外观。
通常,水下机器人需要具备较好的抗压性和耐腐蚀性,因为它们会在深海环境下进行工作,而深海环境具有高压和高盐度的特点。
同时还需要注意机器人的尺寸和重量,因为它们需要搭载各种传感器和工具,还需要进行自主行驶。
对于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一般采用六轴机械臂结构,在臂部和爪部设置多个关节,可以实现机器人准确地定位和抓取目标。
此外,机器人的航行能力也很重要,一般采用涡轮推进器和舵机进行驱动。
在外观设计上,水下机器人的外形通常是像鱼或蛇类的动物,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减少水动力阻力,提高机器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二、控制系统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需要实现多种功能,如水下定位、水下航行、多任务协调、环境适应等。
对于控制系统,一般采用模块化设计,不同的模块负责不同的功能。
例如,航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推进器和舵机的运动,让机器人能够自主行驶。
相机模块用于控制机器人上的相机,搜寻并拍摄目标。
传感器模块则用于测量水温、水压、水下光照、水下氧气含量等参数,判断机器人所处的环境。
控制系统采用的是集中化控制和分布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化控制方式动作响应时间较快,但是系统复杂度较高。
分布式控制方式更加容易扩展和维护,适用于大规模的机器人团队协作。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两种控制方式的混合形式,根据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控制策略。
三、电子系统水下机器人的电子系统主要包括电机控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和电源控制系统。
电机控制系统负责控制推进器和舵机的运动,根据控制信号驱动电机转动。
信号处理系统用于处理航行控制模块、相机模块等模块发出的信号,将信号解析成对应的控制命令发送给电机控制系统。
电源控制系统负责对机器人电源进行监测和控制,根据机器人电源状态对机器人进行控制。
水下机器人设计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水下机器人设计及动力学仿真分析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在水下进行任务的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海洋、水库、水文、地质、生态等领域。
设计一款水下机器人需要考虑机器人的结构、动力、控制、传感、通信等方面。
在机器人设计过程中,动力学仿真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外形、重量、浮力、机动性等问题。
一般来说,水下机器人会采用静压平衡的设计方案,将机器人的重心保持在机器人的浮力中心上方,使机器人能够在水下保持稳定。
此外,为了提高机器人的机动性,一些水下机器人会采用多自由度的设计方案,使机器人能够在水下进行各种灵活的动作。
二、水下机器人动力分析水下机器人在水中行动需要消耗能量,动力学仿真分析可以帮助设计者计算机器人在水下的运动能力和能源消耗。
在动力学仿真分析中,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外形、密度、流体阻力、推进器效率等因素。
利用计算机模拟机器人在水中的运动可以评估机器人的性能,为机器人设计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三、水下机器人推进器设计水下机器人的推进器设计是确保机器人在水中行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水下机器人会通过电动机驱动螺旋桨或者水流喷射器进行推进。
在推进器设计中,需要考虑推进器的效率、推进力、流量、噪音等因素,以及与机器人结构的协调性和可靠性。
四、水下机器人动力控制水下机器人的动力控制需要考虑机器人的稳定性、操控性和能耗等因素。
通过控制机器人的推进器转速和方向,可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和悬停。
动力控制系统需要采用高精度的控制算法,以保证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稳定性。
五、水下机器人传感和通信水下机器人的传感和通信是机器人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下机器人需要搭载各种传感器,如深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声纳传感器等,以监测周围环境的变化。
同时,水下机器人需要能够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以控制和获取机器人的状态信息。
综上所述,设计一款性能优秀的水下机器人需要综合考虑机器人的结构、动力、控制、传感、通信等因素。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一、水下机器人的概述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在水下进行操作的机器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水下机器人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和海底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下机器人具有工作深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效率高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水下机器人的设计1.结构设计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要满足深度、耐腐蚀、水压以及机器人的性能等要求。
在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学等因素,以确保机器人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2.动力系统设计水下机器人的动力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电池、电机、传动系统等组成部分。
在设计时需根据机器人的使用需求确定动力系统的参数。
如机器人的工作深度、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电池和电机等部件。
3.运动控制设计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设计是指控制机器人在水下运动的能力和方式。
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设计应考虑环境因素和机器人自身条件。
运动控制设计需要控制机器人的方向和速度,并确保机器人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的运动。
4.通信与感知系统水下机器人通信设计应满足机器人的工作深度以及通信带宽等需求。
感知系统包括传感器和成像系统等。
传感器可以获取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成像系统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清晰的水下图像,以便机器人的控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机器人周围的环境。
三、水下机器人的控制1.机器人控制方式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方式包括遥控控制、自主控制和半自主控制等方式。
遥控控制是指通过遥控手柄或者电脑等设备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自主控制是指机器人根据预设的程序和算法来完成任务。
半自主控制则是在预设程序的基础上,控制人员可以对机器人进行一些简单的指令控制。
2.机器人控制算法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包括模型预测控制、PID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模型预测控制主要是通过对机器人的动力学和运动学建模,预测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状态,从而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
PID控制是经典的控制算法,通过对机器人的错误信号进行比例、积分、微分处理,来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
水下机器人设计及其应用
水下机器人设计及其应用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及人们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下机器人在勘探、采集、探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深入介绍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及其在海洋勘探、深海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二、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原理1.水下机器人的结构水下机器人一般由浮力模块、动力系统、控制模块、传感器等部分组成。
其中,浮力模块主要用于维持水下机器人的浮力,在深海探测中,浮力模块通常由球型蓝色玻璃、聚氨酯泡沫、太阳能电池板等材料制成,并安装在其外壳的上部,以在海面上获得充分的日照能量。
动力系统主要提供机器人的前进动力,包括推进器、电动机、节流阀等。
控制模块则用于控制机器人的运行方向和速度,主要由计算机、控制器、信号处理器等组成。
传感器则主要用于检测水下机器人周围的环境信息,例如水温、水深、水压、溶解氧、光照等。
2.水下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水下机器人的动力系统通常由立式或水平安装的一组推进器、舵机、电机、电源等组成。
推进器通常有螺旋桨、水流喷射装置、振荡器等,而电机则用于驱动各种设备。
电源则可以是电池、太阳能电池板、燃油电池等。
3.水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水下机器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控制机器人的运行,使其能够在水下完成需要的任务。
控制系统可以由一台单独的计算机控制,也可以由多个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
控制器通常由多种传感器组成,例如水温传感器、水压传感器、声纳传感器等。
三、水下机器人的应用1.海洋探测水下机器人在海洋探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寻找石油、天然气、瑞氏波、气体水合物等,在深海地壳构造、地震构造、海底资源分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下机器人还可以搭载各种海洋仪器,例如深海测量仪、海洋生物学仪器、物理化学分析仪等,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数据。
2.深海研究水下机器人因其能够潜入几千米深的水下,使其成为深海研究的有力工具。
水下机器人不仅可以搭载各种观测仪器,还可以进行深海岩芯采集、岩石取样等任务,从而为深入了解深海地貌、海底热液、深海生物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下机器人设计概述
摘要:由于海洋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水下机器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熟固定的水下机器人设计方法。
本文通过论述水下机器人的构成、水下机器人的构成、排水量的初步估算、艇形选择、重量重心的计算、浮力浮心的计算、阻力的测定与计算、有效功率的计算等阐明了水下机器人基本的设计思路。
此外探讨了计算机在水下机器人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字:水下机器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一.水下机器人的构成
水下机器人由控制系统、载体、观通系统三大系统组成。
控制系统是处理和分析内部和外部各种信息的综合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对载体的控制功能。
观通系统是利用摄像机、照相机、照明灯、声纳、及多种传感器收集有关外界和系统工作的所有信息的装置。
而载体则是装载控制系统和观通系统的基础和构架。
二.根据选择设备,初步估算排水量
跟据水下机器人的用途不同,水下机器的设备也有很大的差别。
通常是根据设计任务书,分析各种性能参数,确定出合适的设备。
选择设备应该使水下机器人的重量最轻,因为无论是从使用还是从经济性角度讲,排水量越小是越有利的。
由于潜水器要保持重量和浮力的平衡,所以可以分别从重量和浮力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排水量与各主要要素间的关系。
三.艇型选择
潜水器根据使命任务和技术要求的不同,其外型尺寸、结构型式都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潜水器的航速不高,阻力性能对其外形要求不高,因而除采用水滴形和常规型艇型之外,更多的潜水器外型设计是出于使用维修方便、布置合理等方面考虑,因此其外型可能显得不规则,特别是无人带线遥控潜水器,其典型形式是框架式结构。
四.耐压壳材料选择
常用的耐压壳有高强度刚、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包括玻璃、陶瓷、丙烯酸朔料等等)。
由于水下机器人主要受到静水压力的作用,所以选择耐压壳要综合考虑下潜的深度、耐压壳的形状、材料特性等因素。
另外由于海水腐蚀性强,耐压壳还要有一定的抗腐蚀的能力。
四.潜水器推进与操纵方式选择
潜水器由于任务不同,对推进和操纵的要求也不同。
但综合起来,潜水器主要要求巡航、搜索和悬停三种水下运行方式。
由于在水下有海流存在,为满足潜水器的使命任务,一般要求潜水器在悬停或近乎悬停状态下作6个自由度或者至少5个自由度运动,在水流作用下也能够作相应的机动,因此在选择推力系统时,必须考虑在要求的方向发出推力和力矩。
例如其搭配方式可以为:两个可在垂直面内作3600旋转的导管推力器加水平舵和首推力器、并联可旋转的喷水推进器等等。
五.阻力的确定。
由于水下机器人的主体上搭载的附体较多,且有些机器人的艇形是框架式的,所以用计算流体力学是很难得出其所受的阻力,即便算出也会因为误差太大而无法应用。
所以阻力的确定主要是通过试验的方法。
如果试验条件限制,或者机器人体积过大,则需要进行模型试验。
根据相似理论,满足主要影响因素,保证模型和实体的弗罗德数或者雷洛数相等,测出水下机器人的摩擦阻力系数、形状阻力系数经过换算,得出实体的阻力。
六.有效功率的计算
水下机器人在水中以规定航速V匀速航行的时候要受到阻力Rt ,则推进器克服阻力做功的效率EHP=Rt *V。
可以通过模型试验法对水下机器人的有效马力进行计算。
水下机器人的总阻力可以用下式表示:
Rt=0.5ρ·V2 ·Σζ·Ω
其中:Rt——总阻力;
ρ——海水密度;
V——以m/s为单位的航速;
Σζ——总阻力系数;
Ω——总湿表面积。
1.水下航行的有效马力计算
水下航行的总阻力系数
Σζ= ζF + ζpv + ζw + ∆ζF
其中:ζF ——摩擦阻力系数;
ζpv——形状阻力系数,可根据试验求得或参照母型;
ζw——附体阻力系数,可根据试验求得或按母型估算;
∆ζF——粗糙度补贴系数,可根据经验估计或按母型估算。
求得水下总阻力系数以及潜水器水下湿表面积后,即可求得Rt,进而求得艇的有效马力:EHP=Rt *V
2.水面航行状态的有效马力计算
水面航行状态的总阻力系数
Σζ= ζF + ζR + ζw + ∆ζF
其中:ζR 剩余摩擦阻力系数,它是博氏数Fr的函数,可以由试验方法求得。
其他符号与计算方法同水下状态。
3.轴功率计算
轴功率MHP是主机的输出功率。
由于在轮系传动、螺旋桨、舵、伴流不均匀等因素都会造成功率的损失。
因此有必要将有效功率换算成轴功率。
MHP = EHP / η, η=i·j·ηp·ηG·ηA·(1-t)/(1-ω)
其中:i——水流不均匀度系数;
j——舵的影响系数;
t——推力减额系数;
ω——伴流系数;
ηp——推进器效率;
ηG——传动效率;
ηA——轴系效率。
根据计算所得的轴功率,进一步确定所需的推进器,以满足水下机器人的航速要求。
七.重量重心计算与浮力、浮心计算
水下机器人在水下平衡,则要保证其所受重力和浮力相等且重心和其浮心在同一铅垂线上。
因此,必须对其重量、重心、浮力、浮心进行计算。
同时,为了保证水下机器人在稳定平衡状态,水下机器人的浮心必须低于重心。
这样,当水下机器人受到海流作用而倾斜的时候,就会自动产生一个复原力矩,使水下机器人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1.潜水器的重量、重心计算
将潜水器的各部分重量进行分组分类,逐项进行计算并标出其重心
在总布置图上的三个坐标值,进行重量和重心的计算。
重量排水量W= ΣP
中心位置Xg = ΣMx / ΣP
Yg = ΣMy / ΣP
Zg = ΣMz / ΣP
2.潜水器的固定浮容积、浮心位置计算
同样,将潜水器的各部分浮容积逐项列出,并标出其浮心在总布置图上的三个坐标值,进行浮容积、浮心的计算。
固定浮容积V0= ΣV
浮心位置Xc = ΣM x / ΣV
Yc = ΣM´y / ΣV
Zc = ΣM´z / ΣV
3.水下静稳心高
h=Zc-Zg (4-28)
对于一般的水下机器人,水下静稳心高应大于7cm,大型潜艇应大于30cm。
为了保持平衡,应有Xc=Xg;Yc=Yg。
如果Xc ≠Xg ,Yc ≠Yg ,则必须重新调整布置,重新进行计算。
如果h=Zc-Zg 小于许可值,亦必须重新调整布置图,进行计算。
此外,tgφ=(Xc-Xg)/(Zc-Zg)要求调整到0度到1.5度范围内。
如果不在这个范围内,亦必须重新调整布置图,进行计算。
通过多次逐步近似,知道最后两次结果趋于一致。
八.计算机在水下机器人的辅助设计作用。
水下机器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由于所设计的新技术还不够成熟、电子设备故障频率高、通信的匹配、脐带电缆的绞缠以及起吊回收很多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所以发展很慢。
但从1975年开始,由于近海石油开发的需要,加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水下机器人有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到目前为止,水下机器人还没有大规模应用,特别是智能水下机器人,还在试验研究阶段。
因此,没有足够多的,已有的典型的水下机器人供计参考,也没有成型的固定的设计套路。
随着cad/cam/cae/pdm技术的成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水下机器人一定能大有可为。
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修改方便,经济效益好,设计效率高等优点。
计算机辅助设计水下机器人的应用有这么几个方面:
1.水下机器人建模:可以利用通用的三维建模软件如proe、solidworks、catia等建立水下机器人的实体模型。
2.力学分析: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建好的实体模型进行结构力学分析。
例如solidworks有结构分析插件。
此外,还有一些通用的有限元计算软件和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如ansys和fluent。
3.运动仿真: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水下机器人在水下的运动进行仿真。
参考文献:1.水下机器人蒋新松、封锡盛、王隶棠编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徐玉如、李彭超水下机器人发展趋势
3.侯宝科、许竞克solidworks结构分析在水下机器人设计中的应用
4.徐猛水下机器人载体结构的优化设计(硕士论文)
5.张亮、李云波流体力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6.翟宇毅超小型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