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敦煌是我国的一个著名古镇,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的河西走廊上。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敦煌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而闻名于世。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关于敦煌的书籍,让我对这座古老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读后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敦煌文化的独特性深深吸引了我。
敦煌因其独特的艺术石窟而闻名于世。
这些石窟以其精湛的壁画和雕塑而著称,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阅读中,我了解到这些石窟绘制于大约1600年前的东晋至唐朝时期,而当时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此受到了来自中亚、西亚和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融合了东方和西方艺术风格的创作让我惊叹不已,也让我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融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敦煌文化带给我一种神秘的魅力。
敦煌的壁画题材丰富多样,内容涵盖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信仰,以及历史事件、宫廷生活、民间故事等。
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更是一本无声的历史书。
阅读中,我逐渐了解到这些壁画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珍贵的宝藏,因其保存完整而备受瞩目。
从这些壁画中,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感受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另外,敦煌带给我一种宁静的内心感受。
阅读中,我对敦煌的沧桑感和宁静之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想象着我自己置身于清晨的敦煌,凝视着那些震撼心灵的壁画,我感到内心平静而宁静,仿佛回到了一个遥远而古老的时代。
这种宁静不仅让我放松了身心,也启发了我对生活与艺术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艺术能够真正触动人心,什么样的生活能够带给人真正的平静。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通过阅读关于敦煌的书籍,我不仅对敦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敦煌文化的独特性、神秘魅力以及宁静之美,都让我对人类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充满着敬畏和思索。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1000字
主题: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古都,一个充满了艺术、宗教、历史等多元元素的圣地。
在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之后,我对敦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对作者的观点和思想产生了共鸣。
本书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他对敦煌的热爱和执着。
他笔下的敦煌并非只是一个寂静的历史遗迹,而是一个鲜活的存在,一个无数人为之付出了心血和努力的地方。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了敦煌的魅力。
作者通过他对敦煌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将这个古老的城市描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地方。
他不仅讲述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了敦煌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我认为是热爱和坚守。
敦煌,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个心灵的归宿。
他对敦煌的热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这种热爱源于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敬仰,对生活的理解。
同时,他也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往往被忽视,而作者通过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如何将这些思想和当今社会联系起来呢?我认为作者所倡导的爱与坚守,不仅是针对敦煌这一古都,而是适用于任何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保护。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有时会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作者通过他的文字,提醒我们要珍视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要对我们的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同时,《我心归处是敦煌》也启示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热爱。
在他的笔下,敦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故事和灵魂。
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热爱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对敦煌的研究,还是对艺术的追求,都需要我们投入极大的热情和专注。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一本启发人心的书籍。
它让我看到了敦煌的魅力,也让我理解了作者对敦煌的热爱和坚守。
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读后感
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读后感摘要:1.敦煌故事的背景及历史意义2.青少年读敦煌故事的意义3.敦煌故事中的重要角色和故事情节4.敦煌故事给青少年的启示5.总结与展望正文:【1.敦煌故事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西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存的地区。
敦煌故事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为背景,反映了古代中国西域地区的民族、宗教、文化交融的历史。
这些故事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青少年读敦煌故事的意义】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敦煌故事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敦煌故事中的佛教壁画和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启示,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敦煌故事还可以激发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敦煌故事中的重要角色和故事情节】敦煌故事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角色和情节,如九色鹿、舍身饲虎、飞天等。
这些故事既有寓意深刻的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古代民间生活的传说。
如“九色鹿”讲述了九色鹿救了一个掉入悬崖的商人,商人却背叛了九色鹿的救命之恩,最终受到报应的故事。
这些故事情节丰富,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4.敦煌故事给青少年的启示】敦煌故事给青少年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这些故事告诉青少年要忠诚、善良、勇敢,面对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
其次,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启示青少年要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最后,敦煌故事还告诉青少年要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5.总结与展望】总之,敦煌故事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希望青少年能够通过阅读敦煌故事,汲取智慧,丰富心灵,健康成长。
莫高窟读后感范文
莫高窟读后感范文莫高窟读后感(一)因为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特别喜欢他的散文,清新豪迈,不冗长繁琐不矫情。
所以,这次的作业内容我选择了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余秋雨说莫高窟是一个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敌方,一个活了千年的生命.。
他说它华美而矜持,富有而远藏,说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他说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
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
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
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他在《.废墟》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在他看来,废墟就是过去的写照,是现在和未来前进的基石。
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的废墟,它浓缩了中国太多的历史,这莫高窟早在1600多年就存在了,它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亲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
故一朝大显于尘世,顿时惊艳不断,不止是游人,学者,不止是艺术家。
于此,秋雨先生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时而想象,时而述说,总之是入情入理。
在这里,你会觉得废墟不废,它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值得飞天后人的我们代代珍惜他说的这些,我大都可以理解。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过一次莫高窟。
从敦煌到莫高窟车开了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里,除了开始,其他时间的景色几乎一模一样。
黄沙,黄土,一片黄色,偶尔会有几棵胡杨几株骆驼刺,太阳很高很大,天空万里无云。
我曾经想象过莫高窟的样子,粗犷而神秘。
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我的想象远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壮丽,那么浑厚。
讲解员说莫高窟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造就的。
他们把钱变成石窟中的一尊尊佛像,不论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了自己的信仰,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然后,千佛洞便出现了.这种对于信仰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深的的感动着,也深深地敬佩着.一切为宗教信仰而来的人,双眼晶亮;一切苦旅者的人,浩浩荡荡.敦煌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近日,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关于敦煌的资料,并深受启发和感动。
敦煌是一个位于中国甘肃省的古代城市,以其独特的壁画和古籍闻名于世。
而读完这本资料后,我对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敬意。
敦煌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这本资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敦煌壁画的独特之处。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瑰宝,以它的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和技法独特而著名。
这些壁画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这本资料,我了解到敦煌壁画的绘制技法是非常复杂精细的。
艺术家们通过在湿泥墙上绘制,再利用多种颜料进行着色,最后经过干燥固定,才形成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
这些画面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衣纹、面貌等细节处理得十分精细,让我感叹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的技艺之高超。
除了壁画,敦煌还因其保存完好的古籍而著名。
这些古籍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和社会风貌,为后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些古籍中有些是木简,有些是丝绸或纸质的手抄本,经过数千年的沧桑岁月,它们至今依然完好无损,让人对古人的智慧和勤奋不禁肃然起敬。
同时,在了解敦煌的过程中,我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位置,这里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而壁画中的内容和风格也显示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和融合,释放着多元文化的魅力。
敦煌的壁画和古籍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也属于全人类。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并弘扬古代智慧和美学观念。
通过阅读这本关于敦煌的资料,我对敦煌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敦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瑰宝,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壁画和古籍,更是对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的讴歌。
我希望将来有机会亲自前往敦煌,亲眼目睹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和历史文化的见证,进一步感受敦煌的魅力和意义。
敦煌读后感
读《敦煌》有感学号:2009012049 姓名:刘武斐说起敦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莫高窟的壁画,壁画飞天至今仍令人震撼。
再者想到的莫过于那愚蠢可气的王道士了。
而文章结尾也链接了历史。
一展中国的兴衰荣辱史。
看后,我不禁笑骂王道士之愚钝之滑稽,也感叹当时朝廷之腐败之荒唐。
就这样使得中国之国粹之灿烂文化被窃取被偷售。
行德岂不痛哉!拼死藏些个经卷最终被个蠢人给卖了。
还不如毁于那熊熊大火中来得光荣来得壮烈。
那些经卷岂不痛哉!以那样一种不堪的方式被带出了自己的故土。
对经卷本身也是种侮辱吧。
1988年为庆祝中日建交20周年,中日合作将此史诗小说拍成大片。
所以此片意义非凡。
《敦煌》讲述的是北宋年间,谭州举人赵德行睡觉误了殿试,万般沮丧中于京城街头遇一位西夏女子,为其贞烈性格感动,开始去西夏求学。
边关战乱赵体会到了人生悲欢离合,并邂逅了回鹘公主和皈依西夏的汉军领袖朱王礼。
之后他辗转于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等,经历了西夏王朝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
朱王礼为了尊严和爱情刺杀西夏王李元昊,未遂身死。
西夏围攻沙州,赵德行将数万卷佛经藏于了今敦煌千佛洞中。
看完后,不自觉的我联想到动物世界中雄性对于雌性交配权的争斗。
女人,尤其是尤物娇娃,如同和璧隋珠,当属于世界上最强的男人。
那位美艳无比的回纥公主。
赵德行钟情于她。
但是赵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朱王礼横刀夺爱。
朱王礼痴恋于她,但是朱也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西夏王李元昊强行掠去。
赵是一个读书人,少了几分血腥。
所以他只能无奈的投入浩瀚的佛学世界,慢慢解脱了自己。
而朱不然,身为武将,他选择了死,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朱死了,在千军万马之中,他无疑象一块小石子,被威仪浩大的西夏王霎那间就碾成了粉齑。
只能说,朱王礼和赵行德都是这场争斗的失败者。
因为他们并不够强大,所以美艳的回纥公主被西夏王抢夺是必然的。
就好像所有美好的事物最后总是被最为强大的人物所拥有一样。
《敦煌》全文以主人公赵行德的瞌睡误考为开端,走访西夏等地为经过,最后在战乱中藏经书为结尾。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1篇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
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
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
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
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
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
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
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
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
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
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
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导读:以下是中国分享的《敦煌》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敦煌》读后感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 分享的《敦煌》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敦煌》读后感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自南而北,有凉州(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甘州(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肃州(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瓜州(安西)、沙洲(敦煌,即盛大辉煌)五座重镇,再往西是玉门关、阳关,此去便通往西域各国了。
自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到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为止,瓜、沙地区一直由张氏、曹氏两敦煌世家豪族统治,称归义军时期,其间虽有各种变故,但史书评价边围有金汤之固,中土无烽燧之惊,有守土安疆之功。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党项人李元昊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
《敦煌》故事,就以此为背景。
像许多落魄的书生一样,在科考失意后,赵行德背起行囊前往大漠。
因为之前在集市上救的那个女子告诉他西边有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一切都是新的。
那个宁可被剁碎了称斤卖也不愿完整为奴的西夏女子,那般倨傲漠然,激起了他对西夏民族极大的好奇。
此后种种机缘巧合,先是做了西夏的士兵去攻打回鹘,又前往西夏国都兴庆学习西夏文字,还编了本词典《番汉合时掌中书》,并学习佛法将沙洲大量的经文翻译为西夏文但是触动了他的灵魂,成为他此后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是那个在甘州城墙上救下的回鹘郡主。
沙漠女子的刚烈,其实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虚无之感吧,在动辄亡国灭族的时代,生命只如草菅。
不论是那个躺在砧板上等待宰割的女子,还是看似顺从其实决绝的高贵郡主。
战乱时代的人,有如蝼蚁般苟且求生的,也有对生命报之以冷笑的。
所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其实,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
乱世中的人,到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不是会松一口气,微叹着说哦,这原来是我的死法!故事的最后,沙洲陷落吞没于乱兵火海;而大漠之上,夜色弥漫月色清冷,赵行德和僧人随着驮了大大小小包裹的骆驼长队,默默地行进至千佛洞。
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三篇】
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三篇】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1 带着对敦煌莫高窟艺术文化的怀念与眷恋,在外部寒冷而内心流动着暖意的冬日下午,读完了敦煌千年文化的守护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院长的这部回忆性自传。
不忘初心,守一不移。
樊锦诗对于自我人生的回忆既是学者的小我人生价值的实践历程,又伴随,见证着当代历史进程中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大我社会价值的探索路途。
瀚海驼铃,琼宇梵音,古往今来,在历史的变迁烟尘中,无数生命心灵曾踏足伫立在敦煌这片心灵的净土上,书写下了生命的史诗色彩。
前秦有乐僔开窟造像,历代的禅修僧众络绎来此,当地统治阶层贵宦士绅,平民信众礼佛供养,众多无名画家艺人执笔丹青创作了朝代缤纷,精湛瑰丽的壁画作品。
经历战火和劫掠的跌宕命运后,近代历史中的莫高窟从辉煌走向寂寥与衰颓的疮痍,一群心怀热忱与向往的知识分子,常书鸿,段文杰等画家,历史学者筚路蓝缕,扎根大漠,开始了研究,守护与传播古老敦煌文化的漫长历程。
他们身上有质朴,专注,纯粹而执着的莫高学人奉献精神,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艰苦局限的外部环境动摇不了他们对历史文化探求景仰的赤忱,复杂漫长的研究过程磨减不了他们的静笃。
他们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心无旁骛的知识追求和路漫漫其修远的求索,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矢志不渝的高远人格坚守深深打动感染着我。
樊锦诗写到敦煌夜晚九层楼上寂静的铃声与日月同辉的旷远星空,她日复一日的进洞调查,习惯了每天进洞窟,洞窟的黑暗,并享受每天清晨照进洞窟的第一缕朝阳,禅定菩萨脸上漾开的神秘柔和的笑容虽光线一起融进安静的内心。
洞窟前的白杨树叶春生秋落,一草一木,早已不仅只是外部自然风物,而是赋予了文化的静穆与灵动,感染呼应着莫高窟人的生命脉动。
敦煌藏经洞文物多流散于世界众多收藏机构,给中国学者的研究带来了长期的困难。
改革开放后,众多学者辗转多国考察写卷资料,在别国图书馆,他们勤谨惜时,争分夺秒的抄写资料,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在图书馆从日出开馆坐到日落闭馆,正是他们义不容辞,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坚守,为国内敦煌学研究带来点滴进展。
敦煌三书读后感
敦煌三书读后感先说说我对敦煌的初始印象吧,以前就觉得敦煌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好像罩着一层厚厚的纱,只知道那有美轮美奂的壁画和奇形怪状的洞窟。
可这三书啊,就像一阵风,“呼啦”一下把那层纱给吹得干干净净。
常书鸿先生写的部分,就像听一位痴心的长者在讲述他与敦煌的爱恨情仇。
他对敦煌的热爱简直就像热恋中的人对爱人的那种执着。
从他的文字里能感觉到,敦煌在他眼里不是一堆古老的洞窟和壁画,而是一个有生命、有灵魂的存在。
他为了保护敦煌,那是吃了多少苦啊,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守护着绝世珍宝,和风沙斗,和时间斗,还和那些想要破坏敦煌的势力斗。
我读到那些他面临的艰难困苦的时候,就忍不住感叹,这人得有多大的信念才能坚持下来啊。
这让我想起自己有时候做一件小事,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想放弃,跟常先生比起来,真是惭愧得很。
书中对洞窟壁画的描写那叫一个细致,仿佛那些色彩斑斓的画就在我眼前似的。
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壁画里有这么多讲究,每一个人物、每一种色彩、每一个线条都有它的故事。
比如说画里的飞天,以前只觉得她们很美,身姿轻盈得就像要飘出画面一样。
看了书才知道,飞天的姿态、服饰、手持的器物都有特殊的含义,那都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对宗教信仰的一种表达。
这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每一张图、每一句话背后都藏着自己的小想法。
再说说书中提到的敦煌文化的融合性,这可太有趣了。
敦煌就像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各种文化在这儿碰撞、交融。
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佛教文化等等都在那些洞窟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就像一场盛大的派对,大家都带着自己的特色来,然后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敦煌文化。
我想,要是当时也有社交媒体,敦煌肯定是那种热门打卡地,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在这儿交流、分享,然后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东西。
还有关于敦煌的历史变迁,真的是像看一部跌宕起伏的大片。
敦煌从曾经的繁荣昌盛到后来的逐渐衰落,又到现在重新被人们重视和保护,这其中的起起落落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敦煌是一个人,他肯定有一肚子的故事可以讲。
《敦煌莫高窟》读后感
《敦煌莫高窟》读后感说起《敦煌莫高窟》这本书,嘿,那可是真让我大开眼界,心里头那股子震撼劲儿,就跟看了场大电影似的,还是3D的,身临其境,那叫一个绝!翻开书页,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千年的大门,里面藏着的,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汗水,还有那些个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你想象一下,那黄沙漫天、烈日炙烤的敦煌,竟然藏着这样一方宝地,壁画色彩斑斓,佛像庄严慈祥,简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这莫高窟啊,它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泥巴堆出来的洞窟,它是活的,有灵魂的。
每一幅壁画,都在诉说着它自己的故事,从飞天起舞的轻盈飘逸,到九色鹿的善良勇敢,再到那些个神秘的佛教传说,看得我是目不暇接,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些壁画和佛像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这得归功于咱们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无私奉献。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笔一划,一刀一刻,把心中的信仰和美好愿望都凝聚在了这些作品上,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读着读着,我就感觉自己好像也穿越了时空,跟那些古代工匠们一起劳作,一起感受那份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
那种感觉,就像是喝了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越品越觉得心里头暖洋洋的。
当然啦,这本书也让我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原来啊,这里不仅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还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旅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故事,也带来了各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正是咱们中华民族一直所倡导的吗?读完整本书,我心里头那个感动啊,真是久久不能平息。
我觉得咱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敦煌莫高窟一样,有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并且为之付出努力和汗水。
只有这样,咱们的生活才能像那些壁画一样丰富多彩、充满意义。
而且啊,我还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一趟敦煌莫高窟看看。
看看那些真实的壁画和佛像到底有多么震撼人心;感受一下那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更重要的是要亲眼见证一下咱们老祖宗留给咱们的这份宝贵财富。
在历史的背影前——《敦煌大历史》读后感
《敦煌大历史》是一部关于敦煌历史的著作,通过对敦煌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向读者展现了敦煌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
这部著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普通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深入探讨了敦煌的兴衰、文化的繁荣和宗教的影响,使人们对这座历史古城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阅读完《敦煌大历史》后,我深受启发,对敦煌这座历史名城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部著作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一、敦煌历史的丰富内涵通过《敦煌大历史》这部著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敦煌历史的丰富内涵。
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历史上曾是西域重要的商贸城市,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经卷是我国古代壁画和经卷艺术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东方文化明珠",对我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敦煌大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独具特色,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深厚造诣。
莫高窟的佛教壁画以其宏伟壮丽、细腻生动的艺术表现,成为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代表,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敦煌历史的震撼力量《敦煌大历史》揭示了敦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敦煌曾是佛教文化的中心,莫高窟内的佛教壁画和经卷传承了千年的佛教文化,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敦煌的兴起与衰落,也反映了古代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四、敦煌的当代价值通过阅读《敦煌大历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敦煌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更能从中感受到敦煌的当代价值。
敦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历史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珍惜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通过《敦煌大历史》的阅读,我对敦煌这座历史名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
花开与敦煌读后感
花开与敦煌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花开与敦煌的内容概述
三、读后的感悟
四、对敦煌文化的思考
五、总结
正文:
尊敬的读者,您好!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花开与敦煌》的读后感。
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敦煌世界,让人陶醉其中。
接下来,我将从内容概述、读后感悟以及对敦煌文化的思考三个方面来展开讲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花开与敦煌》的内容概述。
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历史背景以及背后的人文精神。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辉煌的历史时刻,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繁华的丝绸之路。
读后,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那些精美的壁画、传世的经卷以及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让我为之惊叹。
特别是在面对艰难困境时,敦煌人坚守信仰、传承文化的精神让我倍感敬佩。
书中所展现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
同时,我对敦煌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技术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敦煌文化作为中
华文明的瑰宝,更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传承。
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文化保护的事业,让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得以流传千古。
最后,让我来总结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
读完《花开与敦煌》,我深感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让大家对敦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读后感
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读后感【实用版】目录一、引言1.简述阅读《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的感受2.表达对敦煌文化的敬意与好奇心二、敦煌文化的概述1.敦煌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2.敦煌学的基本概念与价值三、敦煌壁画艺术1.壁画内容与表现形式2.壁画中的佛教文化与世俗生活四、敦煌文献的学术价值1.敦煌文献的种类与保存状况2.敦煌文献对历史研究的贡献五、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2.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创新敦煌文化六、结论1.敦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启示2.倡导更多青少年关注敦煌文化正文【引言】在阅读《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震撼。
敦煌,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着无数令人惊叹的艺术瑰宝。
这本书让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这个神秘的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西部,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它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敦煌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问,不仅涉及到历史、艺术、宗教等领域,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敦煌文化的概述】敦煌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敦煌地区的壁画、文献、遗址等,这些珍贵资料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敦煌学的研究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现代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艺术】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壁画以佛教故事为主线,穿插着世俗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壁画中的佛教文化,传递了慈悲、智慧、和谐等普世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敦煌文献的学术价值】敦煌文献是敦煌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包括佛经、诗文、书信等,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敦煌文献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敦煌》是一部由韩少功所著的长篇小说,以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敦煌的感人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描写,让我对敦煌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敦煌,这个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古老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塑,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艺术风貌。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敦煌的描写,将这个古老的城市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敦煌的独特魅力。
敦煌的历史悠久,见证了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敦煌》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一段发生在敦煌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多姿多彩。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坚韧和执着。
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读者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人性的复杂,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展现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内涵。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敦煌壁画和雕塑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也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这些艺术品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敦煌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它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人无尽遐想。
《敦煌》这部小说通过对敦煌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也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敦煌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阅读《敦煌》,我收获了很多,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松冈让敦煌往事读后感
松冈让敦煌往事读后感(原创实用版6篇)目录(篇1)一、引言1.简述阅读《敦煌往事》的感受2.表达对作者松冈的敬意二、敦煌的历史地位1.敦煌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2.敦煌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价值三、松冈让的贡献1.松冈让对敦煌学的研究贡献2.松冈让对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传播四、感悟敦煌精神1.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2.敦煌学研究中的敬业精神五、总结1.《敦煌往事》带给我们的启示2.对敦煌学的发展前景的展望正文(篇1)《敦煌往事》是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书籍,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敦煌,也让我对作者松冈让产生了无尽的敬意。
敦煌,这个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小城,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见证了中国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敦煌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价值无可替代,它是我们国家古代文明的瑰宝。
松冈让,这位日本学者,对敦煌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深入研究了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还积极参与了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传播工作。
正是他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敦煌的魅力。
阅读《敦煌往事》,我深感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更传递了一种敦煌精神,那就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与敬业精神。
《敦煌往事》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让我明白了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我看到了敦煌学的发展前景。
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发扬敦煌精神,我们的文化就会更加繁荣昌盛。
总的来说,我对松冈让的敬意无以言表,对敦煌的认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目录(篇2)一、引言二、作者介绍三、敦煌往事的主要内容四、松冈让的读后感想五、总结正文(篇2)一、引言《敦煌往事》是一部关于敦煌学的著作,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樊兆麟。
松冈让,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化的日本学者,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深感震撼,并分享了他的读后感。
二、作者介绍樊兆麟,中国著名敦煌学家,长期致力于敦煌文献的研究与整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他的著作《敦煌往事》是一部全面介绍敦煌学研究的重要作品,对敦煌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我读了一本书,一本让我心驰神往的书——《我心归处是敦煌》。
这是一部以敦煌为背景,讲述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为了守护这片神秘土地,传承中华文明的感人故事。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文化的力量,而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敦煌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一、感动于敦煌人的坚守书中,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为了守护和研究敦煌文化,甘愿在沙漠中度过一生。
他们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却始终坚守在文化的第一线。
这种坚守,让我想起了我们教师的职业精神。
我们同样为了传承文化,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默默地在教育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二、感动于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敦煌,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它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书中,我看到了敦煌壁画、彩塑、经卷等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教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三、感动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书中,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为了研究敦煌文化,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们挖掘、整理、研究,让敦煌文化得以传承。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教师的责任。
我们要把中华文明的火种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滋养,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责任的新时代青年。
四、感动于信仰的力量在书中,无论是敦煌研究院的专家,还是普通的敦煌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和敬畏。
这种信仰,让他们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前行,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为了传承文明,不懈努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要有信仰,坚信教育的力量,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只要我们用心去培育,他们一定能照亮自己的人生。
五、感动于祖国的伟大读完这本书,我由衷地感叹祖国的伟大。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祖国历史的变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自豪;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最新】《敦煌心灵之旅-快乐之门》读后感
【最新】《敦煌心灵之旅:快乐之门》读后感
>内容简介:快乐从何而来?社会越发达,经济条件越富足,快乐却好像越来越难求.极乐净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为生命注入积极向上的力量,就是幸福人生的钥匙.富足的心灵:经济繁荣是文明社会的基础,精神的富足才是社会安定.百姓安乐的根本保障.纯真的心灵:在众多不健康的思维中, 贪嗔痴对人的影响最大,又称三毒 ,其中以贪欲居首.人应该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品格纯净,志趣雅正.惜福的心灵:人就是因为有太多选择,便容易迷失,不懂得珍惜拥有;一旦失去,才知道自己的拥有就是幸福的根本.参透生死的心灵:面对死亡,如游子回家的欢喜;面对死亡,如囚犯释放的自由;面对死亡,如落叶归根的自然;面对死亡,如空山圆月的明净.
敦煌心灵之旅:快乐之门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敦煌名画:众多权威专家亲临敦煌观摩.拍摄,以高清影像集中呈现敦煌壁画的顶级真迹凌空飘舞的飞天.庄严肃穆的罗汉穿越千年的彩色艺术尽显盛大辉煌和惊人之美.佛经故事:生动的壁画描绘的是经典佛经故事,五百强盗修成正果.善事太子人海取宝.九色鹿舍己救人故事丰富离奇,情节曲折动人,是一堂堂诱人的人生修行课.处世智慧:著名佛学大师净因法师等智者的修行心得和人生感悟字字珠玑,为身陷生活.职场和心灵等困境中的现代人指点迷津,读来可谓醍醐灌顶.受益终生.
敦煌心灵之旅:快乐之门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作者净因法师,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博士生导师,香港僧伽学院副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他对佛教史及佛教哲理有深入而全面的研究,经常获邀到世界各地作佛学演讲.。
吾爱敦煌观后感
吾爱敦煌观后感《吾爱敦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它不仅展现了敦煌的辉煌与魅力,也揭示了敦煌的沉痛与感动。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所打动,对敦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敦煌,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符号。
敦煌是多种文化和多元信仰的交汇点,它包容了各种宗教和文化,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中心。
1.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敦煌的宗教文化和民族融合。
敦煌正好位于汉、藏、蒙、维等民族聚集区的交互部位,也同样正好位于新疆伊斯兰教、青藏高原藏传佛教及河西与中原北传佛教分布区的交互部位。
在这里,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平共处,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我们看到了莫高窟、榆林窟等佛教艺术宝库,也看到了道教、儒教等其他宗教信仰的遗存,它们共同构成了敦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敦煌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在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的侵袭时,敦煌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他们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我们看到了他们在修复壁画、保护文物、抗击灾害中的艰辛和付出,也看到了他们在传承文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中的努力和收获。
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敦煌人民的坚韧和勇敢,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3.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敦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发展。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旅游胜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资源。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促进旅游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敦煌的文化魅力。
在观看《吾爱敦煌》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敦煌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敦煌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它包容了各种宗教和文化,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读后感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自南而北,有凉州(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甘州(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肃州(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瓜州(安西)、沙洲(敦煌,即盛大辉煌)五座重镇,再往西是玉门关、阳关,此去便通往西域各国了。
自唐大中二年到宋景祐三年为止,瓜、沙地区一直由张氏、曹氏两敦煌世家豪族统治,称归义军时期,其间虽有各种变故,但史书评价“边围有金汤之固,中土无烽燧之惊”,有守土安疆之功。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党项人李元昊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
《敦煌》故事,就以此为背景。
像许多落魄的书生一样,在科考失意后,赵行德背起行囊前往大漠。
因为之前在集市上救的那个女子告诉他西边有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一切都是新的。
那个宁可被剁碎了称斤卖也不愿完整为奴的西夏女子,那般倨傲漠然,激起了他对西夏民族极大的好奇。
此后种种机缘巧合,先是做了西夏的士兵去攻打回鹘,又前往西夏国都兴庆学习西夏文字,还
编了本词典《番汉合时掌中书》,并学习佛法将沙洲大量的经文翻译为西夏文……但是触动了他的灵魂,成为他此后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是那个在甘州城墙上救下的回鹘郡主。
沙漠女子的刚烈,其实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虚无之感吧,在动辄亡国灭族的时代,生命只如草菅。
不论是那个躺在砧板上等待宰割的女子,还是看似顺从其实决绝的高贵郡主。
战乱时代的人,有如蝼蚁般苟且求生的,也有对生命报之以冷笑的。
所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其实,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
乱世中的人,到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不是会松一口气,微叹着说“哦,这原来是我的死法!”
故事的最后,沙洲陷落吞没于乱兵火海;而大漠之上,夜色弥漫月色清冷,赵行德和僧人随着驮了大大小小包裹的骆驼长队,默默地行进至千佛洞。
远处,千骑横踏,尘土漫天,火光映照下的天空如血海苍茫;而洞窟内,默默无闻的几个人正默默搬运、封存沙洲城里几百年来积累的数万卷经文。
与经文一同放置在洞穴中的,还有赵行德为超度回鹘郡主亡灵而写的《般若心经》,在结尾处题跋: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
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
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据说,井上靖的小说《敦煌》就是从这一段不辨真假的文字里演绎出来的。
我很记得书里的一段文字:“行德写到“甘州小娘子”时,将笔放下。
这一瞬间,回鹘王女从甘州城上一跃而下的情景又一次鲜明地闪现在他的眼前。
她的脸色比以前更加苍白,头发有茶色的光泽,身驱显得有些瘦弱。
岁月流逝,回鹘王女在行德心目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
赵行德,究竟是为了什么到的西夏,是为了西夏的文字,为了寻求对抗西夏的策略,为了保全佛法,还是,仅仅是为了与甘州小娘子的相遇与离失?
人这一辈子,如野草飞蓬,四处漂泊流荡,又是为了什么?
藏经洞是敦煌文献集中现身之地,关于它的开凿年代、用途、文献、封闭原因及时间,一直为学界争论不休。
单是这个话题本身就足够神秘。
除此之外,还有回鹘郡主,和田(于阗)月光玉、尉迟(征服之意)王族后裔、西夏文字、亚夏人、归义军……这些遗落在遥远时空深处的名词汇入同一条叙述的河流,这才是吸引我一路看下去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说,小说或电影总还是有很浓的幕府味道,不过我却从这本书开始,对西北那片土地,对河西走廊开始好奇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