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文件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ppt
![文件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ppt](https://img.taocdn.com/s3/m/de61415f80eb6294dd886cfa.png)
张燕生提醒说,由低价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 争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于当前大部门加工贸易企业 完全依赖贴牌和国外的贸易销售渠道,自己本身没有任 何转型准备。“如果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大转型遇到障 碍,中国可能要面临像日本一样较长时间的经济低速期 甚至停滞期。”
素)
二、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基础)
三、国际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四、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五、资本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兴起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六、人口、资源、生产规模和市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七、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演示课件
一、社会生产力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各国在国际分 工体系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贸易商品 结构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 式、广度和深度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P28
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国际分工是国 际贸易和世界
市场的基础
演示课件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P28
(一)国际分工萌芽阶段(16-18世界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第 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 较齐全的国际分工新体系。宗主国与殖民地、工 业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而宗主国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工 业部门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8245e92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5.png)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际分工指的是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在特定领域内进行专业化和专长化的生产活动。
而国际贸易则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买卖货物和服务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贸易理论来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应该专注于生产自身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国家的优势产品。
比如,一国在生产汽车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技术水平,而另一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更有竞争力,两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相互交换,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不仅有助于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通过国际贸易,生产者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量和效益。
消费者也能够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来自其他国家的优质产品。
此外,国际贸易还能够促进技术和知识的跨国传播,推动全球创新与发展。
然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较大优势地位,而其他一些国家则面临竞争压力甚至贸易逆差的困境。
这可能会导致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倾向的出现。
其次是资源过度依赖的问题。
国际分工的加深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对特定资源或产业过度依赖,一旦该资源或产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冲击,国家的经济将遭受重大损失。
为应对这些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
首先,各国应加强经济政策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出现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行为。
其次,各国应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升竞争力和资源优势,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加强贸易规则和机构的建设,提高贸易体制的公正和透明,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开放环境。
资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资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82b2c4a7770bf78a652954f7.png)
2.1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分工,通常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分工,即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物质生产领域中专门从事不同的活动。
当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就发展成为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二是自然条件,其中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等。
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为尽管自然条件是发生国际分工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自然条件并不能自动地生成国际分工。
1不仅如此,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还能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甚至改变自然条件的表现。
国际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处于不断演化的发展过程之中。
从历史上看,16世纪到18世纪60年代,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第一阶段。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开拓,大大扩大了销售市场,并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使工业和产量迅速增长。
那时,西欧殖民者因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他们开矿山、建立甘蔗、印度兰、烟草等种植园,发展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生产的农场制度,形成了以宗主国生产工业品和殖民地生产甘蔗、烟草等农业品为特点的早期国际分工。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是国际分工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推动下,英国等少数国家垄断了先进的工业部门的生产,并把落后的农业部门的生产转移到海外。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落后国家的农民被迫为世界市场生产原料和粮食,并变为先进国家工业品的消费者。
这样,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就逐渐演变成世界城市与农村的分离与对立,演变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可以称为垂直一体化模式的国际分工。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章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285ebca8dd3383c4bb4cd246.png)
• 二、规模经济
• 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生产规模的差异 是形成各国商品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形成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基本格局
• 一、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 • 其主要表现为: • 1.产业内分工逐步替代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 分工的主导。 • 2.多层次产业内部分工日趋明显 • 3.多种形式的部门内分工迅速发展 • 4.企业内部分分工和国际分工密切结合 • 5.国际分工结构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 • 6.各国生产的不完全专业化日趋明显
• 自然资源禀赋论的局限性 自然资源禀赋论的局限性: 仅适用于解释那种建立在自然资源条 件或地质、地理条件产品生产条件下的国 际分工。
二、现代分工理论
现代分工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的, 主要从生产要素丰裕度的转移、规模经济、 技术扩散和需求变动等方面来解释现代国 际分工的原因。
(一)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
• 由假设条件可得: 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单位时间 内生产产品的优劣,各国应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 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 • 绝对技术差异论将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引进来,解 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劳动需要量和国内交换(比价) 布(C) 英国 葡萄牙 1小时/码 2小时/码 酒(W) 4小时/桶 3小时/桶 国内比价 1W:4C 1W:1.5C
李嘉图模式劳动需要量和国内交换( 李嘉图模式劳动需要量和国内交换(比价) 布(C) 英国 葡萄牙 酒(W) 国内比价 1W:1.2C 1W 0.99C 1W:0.99C
100小时/码 120小时/ 桶 90 90小时/码 80小时/桶 / 80 /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国内交换比例的比较:1W:1.2C 国内交换比例的比较:1W:1.2C < 1W:0.99C 相对成本的比较:10:9 相对成本的比较:10:9 < 3:2 英国在布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 有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520832cf705cc17542709c1.png)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形成基本是: 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由于英国较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其生产力和经 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 英国处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末)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大 机器工业,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得那 些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开始崩溃,机器大工 业让社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各国开始纳入到 国际分工的轨道。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 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向工 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从而使得以工场手工业为基 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 出现,使得国际分工进入到萌芽阶段。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航海 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天文学、数学得到了很大 的发展。 到17世纪,科学的中心已从中世纪商业繁荣和 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德国和意大利北部,转移到受 地理大发现好处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如法国、荷兰 和英国南部。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8b435c45f0e7cd18525367d.png)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 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 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是形成 以英国为中心的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国际分工。
单的加工的分工 ②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主
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 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
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
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 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 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来衡量 :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4699050da8114431b90dd8a8.png)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而世界市场 是国际贸易实现的场所。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美国
中国
小麦(Wheat) 100
25
布 (Cloth)
50
40
在上表中,贸易能否发生?能!但非绝对成本论所能解释。 实际上,该理论被证明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一个特例。
二、比较成本论(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模式分析(课本上例题,P67)
两国 单一要素投入 两种商品 单位: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量(人·年)
4.国家干预可以促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同 时各国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它们对外的经贸政策。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一)背景理论:重商主义
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C18C),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对内掠夺国内农民,对外实行海外掠夺 与国际贸易。
品。
C.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参与贸易的两国都可以从专业化生产及贸易中获益,贸易是 一非零和游戏。因此,自由贸易应该给予鼓励。
局限性:只能解释当今贸易中很少一部分,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没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中都不具备绝对优 势,若据此理论,则贸易无法发生。如下例)。
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第2章-国际分工
![第2章-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18427c2b58fb770bf78a5519.png)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按分工发生的领域
1、产业间国际分工 最早的国际分工 2、产业内国际分工 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专业化分工 零部件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
(二)参与各国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情况 1、垂直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础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产品 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 济内部分工超过国界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 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通过国际分工,各参与国可以发挥各自 的优势,取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节约社 会劳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的社 会化、国际化。
(一)国际分工的积极作用
1、通过国际分工,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大批 量生产,增加商品产量。 2、国际分工有利于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加花 色品种,实现产品系列化。 3、国际分工发展有利于各国劳动成产率的提高。 4、国际分工有利于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 易发展。
(二) 国际分工的消极影响 1、通过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加深了对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盘剥。 2、国际分工容易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的单一化和对外经济的依附性。 3、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容易受到西方经济危 机的冲击。 4、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可能带来 不良影响。
六、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 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政府采取的政策或规章制度,或者鼓励生产 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国际分工。或者,闭关 自守,或者设置关税、非关税壁垒,延缓国 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9c4f02e5aeaad1f346933fa2.png)
(二)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水平因素 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 起来以后 ,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 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 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生产关系因素 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 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有宗主国掠夺、 统治殖民地、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 3、自然条件因素 不同国家的地理 、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 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归根结底是 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按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 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 二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
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 分工。这类分工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它分为两种。
(1)一种是指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具有较高技术 水平的工业制成品,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技 术水平较低的农矿业初级产品。垂直型国际分工 仍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
总结: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三)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 市场最终确立时期。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 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济组织方面, 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 现了跨国公司。工业部门方面,出现了一系 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制造、 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 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产业间水平分工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 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 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 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 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 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 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 国际分工。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后答案第二章国际分工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后答案第二章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6d18bee49b89680203d82580.png)
1.绝对成本论的内容是: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他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初一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个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2.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比较成本说是大卫。
李嘉图剔除的一种国家分工学说,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
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3.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是:①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或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②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见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③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的)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4.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吸血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果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一俄原理,结果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这一验证结果与赫一俄原理相反。
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此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5.什么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他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6.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所以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义和深度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产品内容7.论述题:国际分工形成阶段国际分工呈现的特点是什么?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分工呈现的特点是: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国际贸易学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学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942a394e336c1eb91a375d63.png)
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含义和类型(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按参与国际分工方式划分:1.垂直型国际分工:垂直型的国际分工是指生产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与生产、供应工业制成品国家之间的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有关国家在相近的生产技术水平上,对某些产品(一般是工业制成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或工艺过程进行专业化协作。
3.混合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分工是指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即包括垂直型分工也包括水平型分工第二节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1.标志: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2.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形态:殖民地以矿产、农产品生产为主,西欧则实现从个体手工业向工厂手工业的过渡。
(二)发展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1.标志: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完成2.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形态:广大亚非拉地区成为农业国,少数发达国家成为工业国。
3.印度为英国生产棉花、羊毛和亚麻;澳大利亚为英国生产羊毛。
(三)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1.标志:19世纪70年来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形态:农业国与工业国分工;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工英国—钢铁生产;德国—化工业(四)深化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形态: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第三节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1. 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分性质4.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5.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6. 国家干预可以促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第四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1. 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2. 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3. 国际分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练习1、()是推动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aaf14f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9.png)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全球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步:国际分工的定义和作用国际分工指的是各国在全球范围内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经济规模等因素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它可以促进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实现全球产业链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国际分工可以促进跨国企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利用各自国家的优势,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益生产和销售产品。
同时也能够促进世界贸易活动的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生产,最终提高全球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步:国际贸易的定义和作用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的经济活动。
它是世界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际贸易的作用在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同时也能够使得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国际贸易可以增加贸易伙伴所能获得的货币收入,提高消费和生产效率。
并且,它还能够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市场的扩大。
例如,有些国家只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所需资源,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这些国家的问题。
第三步: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关联的关系。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先决条件。
只有在各国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分工关系后,才有可能进行成功的国际贸易交流。
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又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贸易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了全球产业的合理发展和优化。
国际贸易还使各国间信息的流动更为便捷,在某些领域促进了技术和经验的交流。
综上所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两者在推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只有加强国际分工,改善国际贸易条件,才能更好地实现全球资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902566b584868762caaed59f.png)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60 年代);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3.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 段(19世纪中叶——二战);
4.国际分工的发展迅速,并 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居主导地位。 其次,战后发达国家之间除了工业部门的 分工,还发展了工业内部的分工。 第三,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也有了变化。 第四,战后参加国际分工的主体、客体日 益广泛,国际分工呈现多样化趋势。 第五,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二)国际分工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 或产业内部分为两种:
1.产业间国际分工 2.产业内部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三)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来 划分,可将国际分工划分为劳动密集 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三、影响国际贸易区与分布和地理方向 四、发达国家成了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角色 五、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 分配 六、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链末端 七、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b837fc6f89eb172ded63b7c0.png)
断提高 六、国际分工成为推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2020/8/10
第五节 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纽带 二、国际贸易制约着国际分工功能的实现 三、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国
际分工的发展 四、国际贸易可以协调参与国际分工主权
国家的分工利益 五、国际贸易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含义
• 定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 发展简况 :
产业革命 二战后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20/8/10
第二节 战后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国际分工向广度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性质发生变化 三、国际分工的形式出现的新变化
代化的客观要求 六、战后贸易更加自由化
2020/8/10
第四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使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区分
布和地理方向 四、国际分工中所出地位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利
益分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不均等 五、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使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不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形式有变化 2、发达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的变化 3、前苏联、东欧国家间的国际分工 4、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
四、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下降,水平型和混合型的 国际分工上升
2020/8/10
第三节 战后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的的主要 原因
一、技术革命连续发生
二、资本国际化 三、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增长 四、交通与通讯的现代化 五、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各种产品所需要 的要素比例的不同,使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分 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成本优势。
2、对国际贸易收入分配效果的预测
国际贸易将使贸易参加国生产要素价格实现均 等
推理:国际贸易对要素需求的影响
(五)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1、贡献 2、局限
要素同质、生产要素固定不变
1、对国际贸易模式的预测 一国出口较密集使用该国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
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 推理:同种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
的直接原因 这种价格的绝对差别是由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
差别造成的。 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不同,是由于生产要
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假定要素需求相同,各国生产 要素的价格差是由它们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不同 造成的。
四、自然资源禀赋论
解释建立在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自然资源蕴藏)基础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具体 而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出于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自然资源“有和无”产生分工
(二)自然资源“多和少”产生分工
(三)自然资源成本差异产生分工
(四)自然资源的战略考虑 例如不可再生资源的战略储备,美国的战略石油储
国际贸易可以提供巨大的市场,使每个国家可 以专业化生产少量几种不同式样、型号的产品,在 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
(四)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下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1、存在规模经济时的平均生产成本
2、国际贸易的特征——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差异
3、国际分工的特征——具有不确定性的水平分工
E. F. Heckscher;
(二)几个相关概念
Bertil Ohlin
1、要素丰裕度
2、要素密集度
(三)理论假设条件
1、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收益不变; 2、各国可供利用的生产要素的总量不变; 3、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在生产中可 以互相替代; 4、不存在贸易的天然壁垒和人为壁垒 5、其他
(四)理论的基本内容
(11)全世界生产比贸易前增 加
(12)பைடு நூலகம்全世界比贸易前多消 费
中国
美国
50码布或
40码布或
25公斤小麦 100公斤小麦
2:1
1:2.5
20单位布和 12单位布和
15公斤小麦 70公斤小麦
同生产
同生产
32码布和85公斤小麦
同全世界生产
50码布
1
:
30单位布和
20公斤小麦
10码布和
5公斤小麦
18码布和15公斤小麦
存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情况下影响国际分工的 因素:历史因素、协议、贸易保护、其它因素
4、贸易利益
(1)多样化偏好
(2)实际收入提高(由于规模经济使生产成本下 降)
小结: 贸易起因:规模经济 贸易结构:存在不确定性的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贸易利益:多样化偏好和实际收入上升带来的福利 增进
六、协议分工理论
100公斤小麦 1
80公斤小麦 和20码布 10公斤小麦 和8码布
同多生产
(二)相对技术差异论
1、理论代表人物: David Ricardo
2、理论假设条件
1)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2)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3)这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但其中一个国家 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技术优势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表2—1 美中两国贸易前后生产、分工和利益分配情况
一、分工和贸易前 (1)投入每单位劳动 生产 (2)国内交换比价 (3)自给自足的生产 组合 (4)各国消费 (5) 全世界生产
二、分(工6和)贸全易世界后消费
(7) 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8) 假设国际价格 (9) 各国消费 (10)各国比贸易前多消费
(一)理论代表人物 小岛清
(二)理论的基本内容
1、分工基础与古典贸易理论的不同 古典理论: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 协议分工:只要存在规模经济,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
的差异仍然可以通过协议达成互利的国际分工
2、人为协议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不是国际分工的原因,而
是国际分工的结果”。
备
上面介绍的技术差异论、要素禀赋论被称作古典 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
五、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 (一)规模经济的源泉及意义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二)差异产品及意义
(三)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的潜在冲突及解决
规模经济要求大规模生产相同产品降低平均成 本,难以满足多样化偏好
差异产品要求小批量多样化生产,难以实现规 模经济
3、贸易参加国都可以从协议分工和以此为基础的贸易中 获益
七、重叠需求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一)收入水平、需求水平与代表性需求 各国生产自己有大量需求的产品,或大规模生产本
国具有代表性需求产品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满足非 代表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重叠需求国际贸易理论的图示
汽车需求档次美国和日本
60码布或 20公斤小麦 3:1 30单位布和 10公斤小麦
80码布或 60公斤小麦 1.333:1 20单位布和
45公斤小麦
同生产
同生产
50码布和55公斤小麦
同全世界生产
60码布
2
:
30单位布和
15公斤小麦
5公斤小麦
60公斤小麦
1 45公斤小麦 和30码布 10码布
10码布和5公斤小麦 同多生产
三、生产要素禀赋论 (一)理论代表人物
美国和印度
第二节 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基本 格局
一、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
(一)产业内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 制造业内部各行业产品的分工,同一行业内部差
异产品的生产和分工
(二)分工体现出多层次特征 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相结合,
一 、 贸易前 (1)投入每单位劳动生产
(2)国内交换比价
(3) 自给自足的生产组合
(4) 各国消费 (5) 全世界生产 (6) 全世界消费
二、贸易后 (7) 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8) 假设国际价格 (9) 各国消费
(10) 各国比贸易前多消费
(11) 全世界生产比贸易前增加 (12) 全世界比贸易前多消费
4)其他
3、理论基本内容
1)国际分工和贸易的起因:劳动生产率/技术 水平的相对差异
2)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模式:发挥比较优势— —两利取重,两弊取轻
3)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结果:贸易参加国都从 中获益
4、数字的例子
5、相对技术差异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表2—2 美中两国贸易前后生产、分工和利益分配情况
中国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