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的启动机制
应急管理的机制
应急管理的机制应急管理的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自然灾害和人类造成的事故屡屡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应急管理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则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对灾害或事故发生后进行应对的一系列组织、措施、法律机构等综合体系。
应急管理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在危难时刻,协调并动员资源、人力、技术、财力,以迅速有效的方式规避危机,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中,制定灾害防范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一步的实施需要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之间的紧密配合,通过实时监测、预测、评估及有效组织抢救等手段,建立健全的应急体系。
政府机关应加强与社会力量的联系,搭建应急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有效地向公众传递应急信息。
另外,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部门应在法律法规制定中强调应急管理,列出具体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以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支持应急救援行动的开展,并在法律法规中规定制度,明确各级应急机构职责和权限,从而使应急管理机制运转起来。
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首先要在固定的阶段性工作基础上,不断进行全面深化和完善。
其次,提高应急管理机制的透明度和公众认可度,保障公众对应急机制的高度信赖,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机制的稳定性和实际效能。
最后,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技术手段,采用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来提高救援效率和减轻损失。
总之,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保障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需要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效能,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应急管理20种工作机制
应急管理20种工作机制应急管理涉及多种工作机制,以下是其中的20种:1. 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防范和救援措施。
2. 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救援组织在灾害发生时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3. 应急指挥机制,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确保在灾害事件中指挥协调各项救援工作。
4. 应急救援机制,组建专业的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工具,以应对各类灾害事件。
5. 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供应救援所需的物资。
6. 应急通讯机制,建立多样化的通讯渠道,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
7. 应急医疗救护机制,建立医疗救护网,确保在灾害事件中能够迅速提供医疗救护服务。
8. 应急疏散转移机制,建立灾害疏散转移预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序疏散受灾群众。
9. 应急保障机制,建立应急保障体系,确保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10. 应急信息发布机制,建立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信息和救援指南。
11. 应急教育培训机制,开展应急教育培训,提升公众和救援人员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12. 应急科研创新机制,加强应急科研力量,提高灾害监测预警和救援技术水平。
13. 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14. 应急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应对灾害。
15. 应急后勤保障机制,建立应急后勤保障体系,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16. 应急心理疏导机制,建立心理援助网络,为灾民和救援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17. 应急经验总结机制,建立灾害应急救援经验总结机制,不断完善救援工作模式。
18. 应急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灾害和突发事件。
19. 应急宣传引导机制,加强应急宣传引导,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0. 应急评估监督机制,建立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方案有哪些
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方案有哪些应急管理机制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而建立的一套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和恢复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方案。
1.预防与准备阶段应急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做好事前准备工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建立预警系统,及时预警与警示。
(2)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责。
(3)资源储备与配置: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仓储体系,统筹调配应急资源,并进行预案演练和资源实战验证。
(4)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加强应急队伍的能力建设。
2.应急响应阶段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损失并保护人员生命安全。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1)指挥体系与指挥部机构: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和指挥部机构,确保指挥体系的高效运转,实现快速合理的决策与行动。
(2)多部门协同与合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与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分享信息、资源与经验。
(3)应急通信与信息技术保障:建立完善的应急通信系统和信息技术保障体系,确保及时、准确地传递指令与信息。
(4)应急组织与演练:建立应急组织体系,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的实战能力。
3.灾后恢复与重建阶段当突发事件得到初步控制后,需要进行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以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1)灾后评估与统计:及时进行灾后评估与统计工作,了解灾情和损失,为后续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灾后救援与恢复: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经营等。
(3)社会心理援助: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帮助其走出困境。
(4)经验总结与归档:在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完成后,对整个应急过程进行经验总结和归档,为今后类似事件提供借鉴和参考。
应急管理及响应制度
应急管理及响应制度一、总则1.1 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
1.3 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预防与应对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原则。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2.1 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组织架构2.1.1 国家层面设立应急管理部,负责全国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
2.1.2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
2.1.3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单位应设立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
2.2 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职责2.2.1 应急管理部职责:(1)组织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组织协调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和监测工作;(3)指导协调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单位开展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4)组织协调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处置和善后工作;(5)组织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的培训和演练;(6)负责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7)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2.2.2 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职责:(1)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和监测工作;(3)指导协调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单位开展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4)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处置和善后工作;(5)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的培训和演练;(6)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管理及响应工作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7)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2.2.3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单位职责:(1)制定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报上级应急管理部门备案;(2)组织开展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和监测工作;(3)落实本单位应急管理及响应措施,组织开展应急演练;(4)及时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参与救援、处置和善后工作;(5)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急管理
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急管理一、引言医院作为重要的医疗机构,往往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需要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组织有关的资源、控制应急活动、采取必要措施以减少灾害损失、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系列行动过程。
从管理层面入手,探讨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相关内容。
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医院作为承担救治和医疗责任的机构,在突发事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应急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提高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维护医院的良好声誉,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三、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原则1.快速反应:医院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应急资源,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行动。
2.科学决策:应急决策应基于科学、准确的信息以及专业的评估,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协同合作:医院各部门之间需要密切协作,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协调资源,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4.信息共享: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及时更新,提升信息共享的效率和质量。
5.事后总结:医院需要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估,查找问题,完善措施,提升应急处置的水平。
四、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流程1. 应急准备阶段• 制定应急预案: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明确应急响应的程序和流程。
• 建立应急资源库:医院需要建立应急资源库,储备各类急救设备、药品和物资,以保障应急救援的需求。
• 定期演练:医院需要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升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反应速度。
2. 应急响应阶段• 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医院在发生突发事件后,需要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组织应急资源,展开救援行动。
• 建立指挥中心:医院需要建立应急指挥中心,集中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指挥系统的顺畅运作。
• 信息报送与共享:医院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报送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共享。
应急管理的启动机制
收稿日期2008年12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Dec.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应急管理的启动机制张 睿(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摘 要:简要分析了应急管理中启动机制的有关特征,按照启动流程的次序详细介绍了启动机制对突发事件的检测,分类和处理。
并给出了当今比较流行的评价风险信号的几种方法。
最后,以一个实际例子说明了启动机制的运行过程。
关键词:启动机制; 机理; 风险信号; 分类; 监测; 检测; 评价中图分类号:X 92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45-03 近年来,突发灾难性事件频繁发生。
由于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事件已经不仅仅影响到一个区域人们的生活,而是开始影响跨区域、跨国界的人群,影响的范畴也从物质形态发展到精神层面。
针对这些现象,现代应急管理这一新兴学科产生了。
对于现代应急管理来说,正确而又合理地应急机制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应急过程能否及时而又合理的处理突发事件:监控机制能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启动机制能迅速对突发事件作出反应,协调机制能协调政府,受灾人员,相关企业以及媒体之间的关系,监督机制能观测各机制的运行情况,等等。
就启动机制来说,它的位置处于整个应急管理周期中较为靠前的位置,是决定着是否启动应急的阀门,对它的设置直接影响整个应急机制的运行。
因此,本文从启动机制的机理出发,通过研究启动机制的特征,力图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启动机制。
一、启动机制的特征机理启动机制作为整个应急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其主要的特征机理较为明显,大致可分为原则性机理,原理性机理,流程性机理,操作性机理四个部分。
11启动机制的原则性机理启动机制的原则性机理主要是指对机制的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总的来说,启动机制有以下两大特征:一是适时性:应急机制的启动一定要时机成熟且恰到好处。
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1. 前言本制度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公司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本领,确保员工和资产的安全,保障生产连续稳定运行。
本制度适用于全体员工和相关部门,严格遵守以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2. 安全责任2.1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应确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为制度的有效执行负责。
2.2 相关部门领导应依据本制度订立具体的实施细则,并组织并引导部门下属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保证每个员工都了解并能有效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2.3 全部员工应具备应急处理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依照本制度规定的应对程序和工作责任,保障自身安全和公司资产的安全。
3. 应急预案3.1 公司应订立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包含但不限于火灾、地震、洪水、暴雨、停电、网络攻击等。
3.2 应急预案应明确突发事件的级别、适用范围、应急程序、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内容,并进行定期修订和演练。
4. 应急组织4.1 公司应设立应急管理指挥部,由公司高层领导任命指挥部重要成员,并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权限。
4.2 指挥部应依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及时召开紧急会议,订立应急处理方案,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应急工作。
4.3 指挥部应依据实际情况,设立现场应急指挥中心,并合理调配人员和资源,确保现场指挥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应急培训和演练5.1 公司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的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对本领。
5.2 应急培训和演练的内容应包含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避险逃命技巧等,确保员工能够应对突发事件。
5.3 演练应具备实战性质,模拟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应对过程,提升员工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协同搭配本领。
6. 预警和报告6.1 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和外部预警机制,及时取得有关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并做好分析和评估工作。
6.2 预警信息应及时报告给指挥部和相关部门,以便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需的措施,降低突发事件对公司造成的影响。
应急管理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指应急组织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规律。
为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而建立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
应急运行机制有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管理、公众动员四个基本原则。
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预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程序、应急决策协调机制、应急公众沟通机制、应急响应级别确定机制、应急处置程序、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资源征用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内容。
(1)预测与预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综合分析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并及时上报上级政府及部门。
①预警级别。
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预警级别一般划分为四级:I级(特别严重,用红色表示),II级(严重,用橙色表示),II级(较重,用黄色表示),IV级(一般,用蓝色表示)。
②预警信息发布。
预警过程中所发布的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2)应急处置应急处置是应急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必须按照相关的原则和程序进行。
应急处置需要制定详细、科学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技术方案;明确各级指挥机构调派处置队伍的权限和数量,处置措施,队伍集中、部署的方式,专用设备、器械、物资、药品的调用程序,不同处置队伍间的分工协作程序。
如果是国际行动,还必须符合国际机构行动要求。
①信息报告。
按照国家总体预案要求,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立即如实向国务院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目前,较大或一般等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及部门要求市、县政府及部门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向上级机关报告。
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方案有哪些
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方案有哪些应急管理机制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灾害或危机情况而制定的一系列原则、政策、规范和程序等。
其目的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下面是应急管理机制的一些常见内容方案。
一、组织机构应急管理机制中,首先需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
这个机构应包括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以形成多方合作的应急管理体系。
二、预防与减灾为了确保公众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案是制定预防与减灾策略。
这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广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等。
三、灾害监测与预警灾害监测与预警是应急管理机制的关键方案之一。
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可以及早发现灾害隐患,并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供应对措施和逃生指南等。
四、应急救援应急救援是应急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包括组织人员、物资和设备,开展紧急救援行动。
为了提高应急救援效能,机制需要制定相关的演练计划,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通信,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等。
五、灾后重建与恢复应急管理机制还需要考虑灾后重建和恢复的方案。
这包括评估灾害损失、制定恢复计划、重建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等。
同时,机制还需要关注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和心理疏导。
六、信息共享与传播为了提高应急管理效能,应急管理机制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和传播的机制。
这包括建设信息平台、利用多种媒体渠道传播应急知识和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互动等。
同时,机制还应推动国际间的应急信息交流与合作。
七、评估与改进应急管理机制需要定期进行评估与改进。
这包括对机制的有效性和效率进行评估,收集各方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和完善机制的内容和执行程序等。
综上所述,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方案涵盖了组织机构、预防与减灾、灾害监测与预警、应急救援、灾后重建与恢复、信息共享与传播以及评估与改进等方面。
通过执行这些内容方案,可以提高应急管理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伤害和损失,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灾害救助与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
灾害救助与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突发性事件,常常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人员损失。
为了更好地应对灾害,保障人民的安全和生命财产的利益,各国都建立了灾害救助与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
本文将着重对灾害救助与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一、灾害救助的工作机制灾害救助是在灾害发生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抢险救助和重建工作。
灾害救助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响应和指挥协调:当灾害发生后,应急机构应该迅速启动灾害救助工作机制,成立指挥部并制定救助方案。
指挥部要做好信息收集、统筹调度、资源调配等工作,确保抢险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
2. 灾情评估和需求调查:救助工作必须基于对灾情的准确评估和对受灾群众需求的调查。
通过专业人员的技术分析和实地勘查,了解受灾情况,确定救助的重点和优先级。
3. 救援力量和物资保障:救援力量和物资保障是灾害救助的核心。
各级政府应提前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并确保救援力量的组织和调度。
同时,还需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及时的人员和物资支持。
4. 组织安置和基础设施重建:灾害救助不仅仅是抢险救援,还要进行组织安置和基础设施重建。
对于无家可归的灾民,应提供临时住所和基本生活保障;对于被破坏的道路、桥梁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应尽早进行修复和重建,确保正常的社会运行。
二、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应急管理是指建立健全的机构和体系,通过预防、减灾、救援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整体应对灾害的能力。
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基于对灾害风险的预测、预警和评估。
通过气象、地质、水文等专业机构的监测和分析,提前预判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做好防范准备。
2. 制定应急预案和演练:应急预案是应对各类灾害的行动指南,包括组织机构、工作流程、资源调配等内容。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各级单位和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最新整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和运行机制
最新整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和运行机制第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二是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四是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五是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六是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第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一、预测与预警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预警级别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
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社会动员机制构建研究
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社会动员机制构建研究当某个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往往需要各方联合行动,加强协调,组织救援,防止事态恶化。
这就需要一个高效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促进社会各界资源的高效应用和调配。
一、社会动员机制的意义社会动员机制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能够迅速地动员起来,形成互补、高效的救援合力。
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恢复等各环节都至关重要。
因此,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一,促进资源的高效调配。
资源的调度和救援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
构建一个完整科学的社会动员机制,能够高效地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对于快速高效救援、保护人口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
构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更好地建立起协调互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起到决策指挥、背后支撑、资源管理等重要作用。
能够提高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和合作能力,增强应急管理的整体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
其三,加强社会信任度。
在突发事件中,提供救援行动的各个机构与人员负责的行动,有助于建立公众和政府间的互信。
一旦社会动员机制有效分享责任和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在突发事件的基础上,可通过提供帮助和服务,增进社会信任,深化社会凝聚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二、社会动员机制的构建由于突发事件的种类和范围千差万别,相关的难度和复杂性高度变化。
因此,构建完整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精细设计救援流程,并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其一,要加强社会资源依托。
在构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的时候,应该依托于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实现资源高效动员。
涉及金融、医疗、教育、科技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应该被合理调配、利用。
同时为了做好资源统筹、流通和监管,可通过建立资源协调机制,突出政府重要性,发挥专业力量,实现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
其二,讲究科学规划。
由于突发事件情况多数复杂、突然、紧急,因此社会动员机制的设计必须精细,必须制定完善的预案和救援流程,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到达现场,做好现场救援并迅速回收整理。
论述我国目前形成的应急管理机制
论述我国目前形成的应急管理机制我国目前形成了以“1个响应总册+15个分灾种手册+7个保障机制”为核心的应急工作体系,并探索形成了“扁平化”组织指挥体系和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体系。
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与32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会商研判和协同响应机制,并与军委联合参谋部建立了军地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使得我国在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时更加有序、有效。
在具体工作机制方面,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并创造性地建立了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以及部门“三个必须”的监管责任、企业“五个到位”的主体责任等制度化工作机制。
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
在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基本建成了国家应急指挥总部,全面建成了部省市县四级贯通的应急指挥信息网和自上而下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进行决策和指挥。
在风险防控方面,我国加强了风险联合会商研判、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扁平化应急指挥等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同时,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我国统筹实施了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了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等措施,提升了灾害防治能力。
在安全生产方面,我国出台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制定了实施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健全了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机制,强力推进了安全生产执法改革等措施,标本兼治提升了安全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急工作体系和管理机制,这些机制和措施的实施,为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提供了有力保障。
应急预案中的应急管理与协调机制
应急预案中的应急管理与协调机制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机制,以降低突发事件对人员、财产及环境造成的损失,保证社会安全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在应急预案中,应急管理与协调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应急管理机制、协调机制以及两者的关系来探讨应急预案中的应急管理与协调机制。
一、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套工作机构、组织形式和行动规范。
它主要包括目标明确、责权明确、流程明确、资源保障和科学决策等要素。
1. 目标明确:应急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应对突发事件的目标,明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恢复正常秩序。
2. 责权明确:应急管理机制要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的职责与权限,形成分工合作的工作网络,以确保应急工作的高效进行。
3. 流程明确:应急管理机制应设立完善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包括事件报告、信息收集、快速反应、资源调配等环节,以确保应急工作有序展开。
4. 资源保障:应急管理机制需要建立健全的资源保障体系,包括物资储备、专业救援队伍、应急设施等,以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
5. 科学决策:应急管理机制需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依据科学的分析评估和风险评价,采取合理的决策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影响。
二、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在应急管理中,各级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之间进行沟通、协作和资源统筹的安排。
协调机制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效果。
1. 沟通协作:协调机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之间加强沟通和协作,共享信息、资源和经验,形成一体化的工作合力。
2. 资源统筹:协调机制要建立统一的资源调配平台,根据突发事件的需求,对各类资源进行统筹协调,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
3. 任务指挥:协调机制需要明确指挥系统,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使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能够迅速响应突发事件并进行协同行动。
4. 社会参与:协调机制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
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
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一、组织体系:应急管理机制的组织体系包括上级组织、区域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
上级组织是国家和省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区域组织由地方政府按照地域划分设立,负责协调和组织辖区内的应急工作;基层组织是县、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地方政府部门,负责具体的应急工作,并组织属地单位参与。
二、工作流程:应急管理机制的工作流程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四个阶段。
预防阶段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风险评估和宣传教育等手段,预测和防范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准备阶段是指通过制定应急预案、配备应急物资和设备,提前做好应对灾害事故的准备工作;应对阶段是指在灾害事件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和资源,进行紧急救援和灾后评估;恢复阶段是指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通过补偿、赈灾、重建等措施,全面恢复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
三、政策措施:应急管理机制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立法、政府批准、行政命令、规划制定和财务支持等。
立法方面,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会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应急管理的职责和权力;政府批准方面,各级政府会制定应急预案,并对有关单位进行评估和批准;行政命令则是政府机关对应急工作进行行政指导和管理,要求各单位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开展应急工作;规划制定则是指制定应急管理的规划,包括区域应急规划、企事业单位应急规划等;财务支持方面,政府会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经费和物资支持,以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技术手段:应急管理机制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信息化系统、遥感技术、传感技术等。
信息化系统是应急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通过信息共享和应急信息系统的建立,及时获得和处理灾害信息,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准确性;遥感技术则能够通过卫星图像和遥感数据,实现对灾害区域的监测和识别,为灾害应对提供数据支持;传感技术可用于监测和预警,通过气象、地震、水文、地质等传感器,实现对灾害风险的监测和预测。
平遥启动应急预案机制
近日,平遥县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应急预案机制,旨在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此次应急预案机制的启动,标志着平遥县在应急管理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了解,平遥县此次启动的应急预案机制,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多个方面。
预案机制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评估、修订等环节,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处置。
首先,在应急预案编制方面,平遥县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了各类应急预案。
这些预案详细规定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职责分工、物资保障、救援队伍等,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在应急预案演练方面,平遥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活动。
通过模拟各类突发事件场景,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各部门、各单位的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通过演练,也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应急队伍建设方面,平遥县注重培养一支专业、高效的应急队伍。
这支队伍由消防、公安、卫生、交通、电力等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队伍能够迅速出动,开展救援工作。
此外,平遥县还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工作。
县应急管理部门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盘点、补充,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完好。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拨应急物资,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在应急信息报送和发布方面,平遥县建立了完善的应急信息报送和发布机制。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相关部门将及时向上级报告,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畅通,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支持。
此次平遥县启动应急预案机制,得到了全县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县领导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应急预案机制有效运行。
通过启动应急预案机制,平遥县在应急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理
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理突发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突然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突发性、非常规的事件或事故,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当迅速、有效地做出应急响应与处理,以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是保障应急响应与处理工作的基础,包括政府部门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等。
政府部门应建立规范的应急管理机构和团队,制定明确的职责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此外,还需要建立与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机制,形成统一管理、协同合作的工作体系。
二、加强预警与监测能力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理,预警与监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测、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掌握事件发展动态,提前做好准备。
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报告事件。
三、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应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和力量投入到紧急救援和处置工作中。
应急响应机制需要依据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级别和策略,确保应急资源的调配和利用。
四、加强协调与合作政府部门在应急响应与处理中需要与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进行紧密的协调与合作。
政府部门应主动与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建立联系机制,加强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指挥协调,实现有序、高效的应急响应与处理。
五、加强宣传与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传递有关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应急处理方法和逃生自救指导,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持续改进与提升政府部门应对过去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理进行总结和评估,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实战培训,提升应急响应与处理能力。
应急管理管理办法
改进方向:针 对评估结果, 提出改进措施
和建议
持续改进:定 期进行演练效 果评估,不断 完善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意 义
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机 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和要 求
违反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
管理制度与责任追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训内容: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应 急预案与演练、应急救援技能等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考试、演练表 现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演练计划与实施
演练目的与内容 演练时间与地点 参与人员与分工 演练流程与评估
演练效果评估与改进
评估目的:检 验应急预案的 可行性和有效
性
评估内容:参 与人员的反应 速度、操作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实践经验 的积累,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未来展望:将继续加强应急管理,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保障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应急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急管理技训
明确应急管理的法律地位和 职责
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 降低法律风险
应急管理成果总结
成功应对突发事件:通过有效的应 急管理,成功应对了多次突发事件, 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升公众安全意识:通过应急宣传和 教育,提高了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 能力,为应对突发事件打下了良好的 社会基础。
处置效果评估与改进
评估内容:处置流程、资源 调配、信息传递等
应急管理制度机制
应急管理制度机制一、应急管理制度机制的意义1.保障国家安全。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制度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减少灾害损失。
应急管理制度机制能够快速组织协调资源,做好应对和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提高社会凝聚力。
应急管理制度机制的建立,能够激发社会各界的爱心和自救互救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团结力。
4.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健全的应急管理制度机制能够提高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危机应对能力,保障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促进经济发展。
二、应急管理制度机制的构建1.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确立各级政府和单位的应急管理责任,明确灾害应对的程序和要求。
2.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政府和单位的应急管理职责,发挥各方力量,形成有机协同。
3.信息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信息处置的效率和及时性。
4.人才储备建设。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提高灾害应对和救援能力。
5.资源保障建设。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资源储备体系,确保各类物资设备的供应和调配,满足灾害应对的需要。
6.技术支持建设。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灾害应对和救援效果。
三、应急管理制度机制的运行1.预防阶段。
在灾害发生前,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范灾害风险,提高社会应急管理能力。
2.准备阶段。
在灾害发生前期,要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建立健全的应急协调机制,做好救援准备工作。
3.应对阶段。
在灾害发生时,各级政府和单位要迅速行动,组织协调资源,展开救援行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恢复阶段。
在灾害过后,要做好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修复受损设施,恢复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
四、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机制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法规,提高法规的实施力度和适应性,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乡镇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乡镇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一、监测、预测与信息报告。
镇政府各办公室(部门)、村(社区)、镇辖各企事业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加强对有关信息的收集、风险分析和动态的监测预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镇应急主管办公室和应急管理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或者有可能发生的信息后,要根据其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等级并分别按规定进行处置。
二、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时,有关村(社区)、企事业等事发单位应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并将事件和有关先期处置情况按规定上报镇应急管理机构和镇应急主管办公室。
镇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主管办公室在接到信息后,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展态势,视情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并作好启动镇总体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预案启动和预警发布。
镇、村(社区)、企事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等级,启动相应预案,做出应急响应。
四、指挥与协调。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事发地村(社区)、企事业要启动或设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按照镇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的要求和部署,组织实施现场应急处置工作,需要镇政府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镇政府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有关村(社区)、企事业开展处置工作,及时组织协调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
五、扩大应急。
发生或即将发生特别重大、重大或较大突发公共事件,采取一般处置措施无法控制和消除其严重危害,需要实施扩大应急行动,按照有关程序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县政府报告,请求县有关方面支援。
六、应急结束。
镇负责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在应急救援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由事发地村(社区)、企事业或镇相关应急办公室提出应急结束的建议,经镇政府或镇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
七、善后处理。
善后处理工作原则上由事发地村(社区)、企事业负责,镇政府和镇有关主管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支持。
八、调查评估。
镇有关主管部门要会同事发地村(社区)、企事业,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起因、性质、影响、后果、责任和现场处置能力、恢复重建能力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向镇政府作出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11-042008年12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Dec .2008Vol 130 Special sec .应急管理的启动机制张 睿(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摘 要:简要分析了应急管理中启动机制的有关特征,按照启动流程的次序详细介绍了启动机制对突发事件的检测,分类和处理。
并给出了当今比较流行的评价风险信号的几种方法。
最后,以一个实际例子说明了启动机制的运行过程。
关键词:启动机制; 机理; 风险信号; 分类; 监测; 检测; 评价中图分类号:X 92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45-03 近年来,突发灾难性事件频繁发生。
由于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事件已经不仅仅影响到一个区域人们的生活,而是开始影响跨区域、跨国界的人群,影响的范畴也从物质形态发展到精神层面。
针对这些现象,现代应急管理这一新兴学科产生了。
对于现代应急管理来说,正确而又合理地应急机制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应急过程能否及时而又合理的处理突发事件:监控机制能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启动机制能迅速对突发事件作出反应,协调机制能协调政府,受灾人员,相关企业以及媒体之间的关系,监督机制能观测各机制的运行情况,等等。
就启动机制来说,它的位置处于整个应急管理周期中较为靠前的位置,是决定着是否启动应急的阀门,对它的设置直接影响整个应急机制的运行。
因此,本文从启动机制的机理出发,通过研究启动机制的特征,力图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启动机制。
一、启动机制的特征机理启动机制作为整个应急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其主要的特征机理较为明显,大致可分为原则性机理,原理性机理,流程性机理,操作性机理四个部分。
11启动机制的原则性机理启动机制的原则性机理主要是指对机制的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总的来说,启动机制有以下两大特征:一是适时性:应急机制的启动一定要时机成熟且恰到好处。
也就是说,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对突发事件机理研究不到位,较早地盲目地启动应急机制,不仅在人力财力上是一种浪费,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二是匹配性:所启动的机制一定要符合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并与突发事件的周边条件相适应,启动正确的机制,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21启动机制的原理性机理启动机制的原理性机理主要说明了机制在启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
其主要表现在阈值的设定和判断上。
例如,我们针对台风这一突发事件所设定的风险信号及阈值:(1)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2)已经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启动机制就是根据对阈值的判断来运行应急方案的。
31启动机制的流程性机理启动机制的流程性机理中的各机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启动机制关系示意图图1体现了应急管理的机制关系,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启动机制在整个机制关系图的位置:它是其他机制运行的阀门。
从下面的反馈图可以看出,合理的启动机制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使被突发事件打破的平衡进入到新的平衡状态。
41启动机制的操作性机理启动机制必须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面对各种复杂的突发事件,启动机制首先要具备主动调解的能力,也就是说,能根据突发事件的情况或程度调整自身的启动标准。
其次就是启动机制要在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调整并完善原有的启动机制,以便以后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见图2。
54图2 启动机制调整示意图二、启动机制的流程突发事件经过监测机制以后,确立了风险信号及其阈值,然后进入启动环节。
整个启动机制大致分为突发事件的分类,处理,判断三个方面,见图3。
图3 启动机制流程示意图11监测机制对事件进行监测,确立突发事件相应的参数启动机制的前一个阶段是监测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规律,监测机制主要对突发事件做了以下几个工作:(1)突发事件风险源的识别。
(2)预警信号的确立,根据突发事件信号的特点,我们把信号分类,也就是说,监测机制应该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和提取信号。
一是突发事件自身的参数,此类信号是对突发事件自身特点的描述,比如,地震的震级,暴雨的降水量,飓风的风级等。
二是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比如,地震的烈度,洪涝地区的受灾级别等。
(3)预警信号阈值的确认与验证。
21启动机制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检测在监测机制发挥完作用后,突发事件进入启动机制的检测环节,在监测机制环节,突发事件已经被量化成若干风险信号,在检测过程中,启动机制将根据突发事件信号的不同把突发事件分成两种情况来考虑:(1)单信号事件,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只有只有一个预警信号,对这种单信号突发事件的处理比较简单,只要信号超过阈值就立即启动。
(2)多信号事件,突发事件的预警信号有两个以上。
比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这样的突发事件有多个信号,我们不仅要从灾害强度方面的信号上去考虑,还要从灾害烈度方面的信号上去考虑。
这样的突发事件在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我们采用应急管理中常用的分类思想,将多信号事件分成以下两类:一是独立型多信号事件,在此类事件中,我们只需要检测事件信号某些有代表性的信号,比如说,某突发事件有m 个信号,只要其中k 个信号超过阈值就会造成破坏性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只需检测m 个信号中的k 个,当发现k 个信号全部超过阈值就启动,k 个信号中只要有一个信号未超过阈值,就不启动机制。
在自然灾害中,地震就是比较常见的独立多信号事件,地震的主要信号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震级的,一个是关于烈度的。
虽然震级能影响到烈度,可震级对城市的破坏程度没有直接影响,破坏程度是通过烈度来实现的。
比如说喜马拉雅山上的地震对中国北部城市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我们只需要检测与烈度相关的信息,以此来作为启动机制的依据就可以了。
比如当烈度信号显示某城市地震烈度已经超过六度,就有必要启动与地震有关的应急机制了。
二是综合型多信号事件,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所检测的每一个信号都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阈值,或者说每一个信号都没有超标,可当这些信号加和超过某个阈值时,事件就会带来破坏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设立各个信号在突发事件中的权重,对这些信号的加权和进行检测,当其超过阈值是就启动机制。
反之,则不起动机制。
例如,北京地铁站进水事件,该案例就是典型的关联多信号事件,当时的降水量等各项信号均未达到启动当时预案的阈值,可地铁站还是进水了,这就说明原有的启动机制存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此类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根据突发事件中各种信号重要程度的不同,对信号赋予权重,将各信号的加权和作为启动机制的依据。
具体到方法上的内容本文将在“风险信号的评价”部分作出说明。
31启动机制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和判断这是启动机制里检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对信号的处理或判断,决定应急机制是否启动。
a 自动判断:针对单一信号事件和独立多信号事件,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确立预警信号及其阈值,特别的,针对独立多信号事件,我们还需要检测该事件的那些有代表性的信号,当发现这些信号全部超过阈值时就启动机制,若信号里有一个未超过阈值就不启动机制。
b 会商判断:针对综合型多信号事件,我们无法从某单一信号上判断是否应该启动机制,就通过专家会商的方法给出信号的权重,从而得到信号的加权和,看加权和是否超过阈值。
超过阈值就启动机制。
41未启动应急的事件回到监测机制中,监测机制继续对其进行监测有的事件虽然暂时没有达到启动机制的阈值,但是事件的各个指标有着超过阈值的趋势。
我们必须对这类事件防患于未然,通过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其变化,以便及时启动应急。
对未达到应急级别的突发事件来说,启动机制的流程是一个闭合的循环图,能一直保持着对事件的监视,而一旦突发事件向更严重的方向进行演化,启动机制能立刻作出反应,启动其他的应急机制,确保在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件。
三、风险信号的评价前面已经提到,对综合多信号突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对此类事件的评价要考虑到各信号在该事件中的地位,综合的对其进行评估,而不是像处理单信号事件那样单64纯的检测其是否超过阈值。
本文把对综合多信号事件的常用评价方法单独拿出来做简单的介绍。
(1)专家会商法:召集突发事件有关领域的专家,评价突发事件的各个信号在该事件的地位,采取会商的形式给出每个风险信号的权重,求加权和,看是否超过既定阈值。
超过阈值就启动机制,反之则不启动机制。
(2)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确定突发事件的指标集U= (x1,x2,…x n)和评价集V=(v1,v2,…v n)。
其中x i为各单项指标,vi为对的评价等级层次,一般可分为五个等级:V={很危险,危险,一般,安全,很安全}。
在分别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及它们的隶属度向量。
获得模糊评判矩阵。
最后把模糊评判矩阵与因素的权重集进行模糊运算并归一化,得到综合评价结果,作为是否启动应急的依据。
(3)OWA算子法:在这里我们使用刘新旺老师等人的LS D 模型(least squares deviati on model)对突发事件的各个信号进行加权。
我们将OWA算子的测度orness作为对突发事件的态度,orness的值,再根据orness的值与OWA算子权值之间的关系,用相应的数学软件(如L I N G O, MAT LAB等)求解。
采用OWA算子法可以使许多需要设定权值的综合多信号事件加权过程大大简化,而且由于不需要分别对每个信号设定权值,也避免了在权值设定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各种不一致性。
四、案例分析下面我们通过北京市2008年1月21日的道路结冰这一突发事件来简单说明一下启动机制的运行过程。
根据道路结冰事件黄色预警信号阈值:(1)路表温度低于0摄氏度。
(2)出现10毫米以上降水或接近10毫米且持续的降水。
3)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
我们对该突发事件进行检测,发现19至21日北京周边地区有持续降雪,北京当地气温已达零度以下,21日清晨北京市区开始有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雪,并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当地交通产生影响。
检测发现该突发事件各项信号均已超过阈值,应立即启动应急方案。
在启动应急机制以后,公交集团投入机动车辆到社区、火车站周边和长安街等线路上,以缩短乘客候车时间。
同时,公交系统的管理人员和青年志愿者在长安街、二环路、三环路等繁华路段上的1000多个站台维持秩序,确保车辆进出站安全。
救援车辆也已经到位,在德胜门、公主坟、木樨园以及城乡结合部待命随时准备对故障车进行抢修。
部分山区线路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