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复习题2
大地构造学问题答案
1.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
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
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人类离不开资源,而各种资源都赋存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如:可燃性有机矿产,无论海相或陆相,都赋存在稳定下沉的盆地中—以克拉通地块为基底,这才能保证稳定下沉;生气生油高峰---T3开始,??
----造山作用在T2末结束,造山作用后的环境有利于油气的转化与保存。
3.历史-构造分析法
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沉积特征分析、岩浆活动分析、构造变动分析、变质作用分析、成矿作用分析、地球物理分析
4.地质建造
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地质建造的区分和识别,为确定某一地区地壳演化和发展过程提供重要依据。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可以做进一步划分,如沉积建造可分为碳酸盐岩建造、含煤建造、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等等。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由于地质建造反映特定的地质环境,有很重要的实用意义。
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
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
地球在46亿年中,发生了不同时间尺度的韵律性变化。
马宗晋(2003)划分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12个韵律级别。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一
一.填空题
1优地槽
2伸展变形
3汇聚板块边缘
4归并,交接,包容,重叠
二,判断题
1错2.对3错4.对5.对
三.名词解释
1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2弧前盆地:亦称外弧凹槽或岛弧—海沟间隙盆地。它分布在海沟斜坡折点和岩浆弧的前锋之间。靠近俯冲带一侧常发育挤压褶皱和逆冲断层,靠岩浆弧一侧可以出现正断层。
3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4. 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5. 变质双带: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6.岩石圈:地球上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厚约60~120km的坚硬岩石圈,为地震波的高速带。
7.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8.中央构造带:中央地沟带亦称“大地沟带”、“中央构造带”。横断日本本州中部的断层地沟带。西缘为丝鱼川—静冈构造线(又称为系鱼川—静冈构造线)。北至新澙县,南至爱知县的滨松,全长250公里,大致南北向,呈S形。东缘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出物的覆盖,界线不明确。
9.。大洋中脊: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
压深度(补偿深度),这个深度以上的每一个截面相等的
圆柱体总质量相等,补偿质量分布在大地水准面与补偿深
度之间的地球表层
陆地
hW W
0
h
h D 0 D
0
h D
0 D
海洋
W hW D hW 0 D
0
hW D hW
W
0
(2)Airy-Heiskanen 山根浮在地壳上部,地壳在岩浆中漂浮,山脉越高,限入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将地球分为陆地与海 洋,在陆地与海洋之间还有一过渡性的大 陆边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 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面积:14892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海洋面积:36108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1.洋底
(1).洋底的概况
洋底是水深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 平均深度3800m,面积2.81*108 km2,占地球总 面积的55%。
火山海岭是指火山串连的海底山脉。如太平洋 的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等;
断裂海岭系指断裂活动造成的海岭。如东印度 海岭;
陆壳海台是指一些地壳厚度较大,并有中间型 地壳或花岗岩质陆壳的洋底块状高地,海台地 面起伏不大,但周围为陡坡。如新西兰海台和 罗卡尔海台等
火 山 海 岭
火山海岭与海底平顶山的生成
东太平洋海隆:坡度和缓,在0.001% ~0.002%,逐渐过渡到深海平原,宽度可达 2000~4000km,顶部未出现如大西洋中脊那 样显著的裂谷,但平行隆顶方向有许多低矮 的海脊和海槽。 大西洋中脊:宽1000~2000km,轴部都出现 明显的裂谷。 印度洋中脊许多地方出现中央裂谷,两侧也 有许多与轴向平行的海脊与海槽。 大西洋中脊扩张速度较慢,两翼岩石圈有充 分的时间冷却、沉陷,故中脊边坡较陡。东 太平洋海隆、印度洋中脊东南支,扩张较快, 边坡较平缓。 中脊的形态取决于海底扩张的速度、扩张的 过程。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第一篇: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
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
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又称山前坳陷、前渊。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P 波速不再增长,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 秒。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
2--3大地构造学说
• 4.海底热流值由海岭向外递减,由1.82微卡/平方厘米秒, 到大洋盆地的1.28微卡/平方厘米秒,再到海沟处的0.99微 卡/平方厘米秒。 • 三.板块构造说 plate tectonics tueory • 板块构造是海底扩张的引伸,认为地球表面可分为若干大 的岩石圈‘碎块’看上去象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板子,称为 板块。板块之间进行着相互运动,板块被认为是刚硬的, 其基底是坚硬的岩石圈与柔软的软流圈之间的分界面。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但各板块的结合处相对活动。
• 2.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大陆拼合 • 由剑桥大学布拉德完成最佳吻合,按大陆架外缘915M 深处的等深线进行。 • 二.海底扩张 sea floor spreading theory • 1960年赫斯(HESS)和迪茨(DIZZ)在地幔对流的基础上提 出。 • (一)要点 • 1 大洋中脊和裂谷是地幔物质上涌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 冷凝形成新的海底,并推动先形成的海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 张,速度约每年1-16cm,在海岭处,扩张的洋底同时把两侧 大陆推开,大陆仿佛冻结在相邻的海底上,与海底一起向同 一方向移动,
• 三. 地台 platform
• (一)地台的发展过程 • 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带,由活动——稳定,形成地台。地台是地槽发展 演变的产物。 • 地台一般都有双层结构,盖层和褶皱基底。 • 寒武纪以前形成褶皱基底的地台,已较平坦,称古地台;寒武纪以后 形成褶皱基底的地台因处于山岳状态,仍称为褶皱带。 • (二)地台次级构造单元 • 地盾:长期上升无盖层沉积。 • 地向斜:长期下降 • 台背斜:长期上升,沉积盖层由中间向两侧变薄。
大地构造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方法(历史分析法及其内容):
历史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方法)、构造比较法、其他的方法有(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高温高压实验;计算机模拟;同位素研究方法;行星类比)
历史-构造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包括7方面的分析内容:
1、地层-沉积特征分析,根据地层发育及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和古生物组合在时空分布上的变化,恢复各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区,进而了解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与分区;
2、岩浆活动分析;
3、构造作用分析,构造运动的时空分布、类型及强度差异,重塑地壳构造运动史,划分不同类型构造区;
4、变质作用分析,变质岩的时代、岩性、分布、变质相,变质作用产生的条件,分析构造环境;
5、成矿作用分析,据成矿作用与各种地质因素的关系,研究各种矿产的控矿条件,确定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和找矿方向;
6、地球物理分析,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勘查资料,分析地壳深部物质组成和结构差异;
7、地球化学分析,根据各种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元素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场;为构造分区和找矿区划提供重要资料。
地壳类型及其特征(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
大陆地壳(上地壳,A1):主要由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组成,常称硅铝层;多分布在大陆区。
大洋地壳(下地壳A2):主要由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常称硅镁层;比重较大,密度一般为2.9-3.0g/cm3;主要分布在洋底或大陆地壳的下部。
岩石大地构造学2_9.17_-1
地球演化过程中可能出现过幕式的全地幔对流(Larson et Hauri, 1997),与较长时期的双层对流有重大不同。这两种地幔过程的相互转换和交替可能是地球阶段性演化的重要内在原因。
WILSONIAN PERIODS
MOMO EPISODES
ARC
MOR
ARC
2900km
660km
Plume
Tail
Hot Spot
Plume Head
Downwelling Slabs
Megalith
2650-2890km
K
a i -J u n
Z h
a n g
板块构造
地中
海山
脉
南极洲
欧亚
太平洋
非洲
南美洲
北美洲
澳大利亚
未来板块地理位置?
a h
a n
地幔柱基本原理
地幔柱的概念
地球深部核幔边界附近的高温低粘度层(D”层)可以产生柱状上升的热物质体。热物质体在经过地幔达到冷的岩石圈时,顶部常呈喇叭形张开,形成一个具有球状顶冠和狭窄尾柱的热物质体构造—热幔柱构造。热幔柱巨大的球状顶冠在上升过程中可以引起地壳上隆和大规模溢流玄武岩火山作用(形成大陆或大洋溢流玄武岩),并且可以造成区域变质作用,地壳熔融作用及不同规模地壳伸展。随上覆板块运动,热幔柱狭窄的尾柱会产生一系列热点火山链。
19
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
地壳
A 层
40km( 莫霍面)
上B ’
下界为150 km
地
B 层
B ”低速层,下界为250 km 地
B ’”下界为400 km
400km
幔
C 层
670km
幔下地幔D 层
D ’
D ”为D 层底部200 km 速度梯度接近0
2900km(古登堡面)
地外E 层
横波波速为0,液态
4170km
核
F 层
微弱横波,为稍具刚性的核内过渡层核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 - 答案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均匀变形包括___拉伸__、____挤压____、_____剪切_____。
2共轭“X型”剪节理的锐角平分线与σ1 主应力方位平行,与σ3 主应力方位垂直,σ2 主应力与剪切交面垂直。
3、断层碎裂岩是____脆性____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____塑性/韧性____变形产物。
4、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包括错开、互切、限制三种。
5、褶皱几何要素包括核、翼、枢纽、轴面(枢纽面)、拐点、槽脊等。1、岩石的变形阶段包括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破裂变形。
3、正断层组合形式有地垒、地堑和阶梯状断层。
5、侵入于褶皱核部虚脱处的侵入岩体称为____岩鞍____。
6、岩石剪裂角(θ)与岩石内摩擦角(φ)关系为:__θ=450-φ/2_____。
7、小型线理包括有擦痕线理和拉张线理等。
1、确定不整合的时代一般是以不整合面以下最新地层时代为其__下限_;以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为其__上限_。
6、逆冲断层的组合型式主要包括单冲型、背冲型、对冲型。
7、构造地质学规定压应力为正。
逆冲推覆构造相关褶皱有断弯、断展和断滑。
二、选择题
1、张节理面与 C 垂直。
A.σ1 B.σ2 C.σ3D.σ1-σ3
2、下列不是剪节理特征 D 。
A.切穿砾石 B.沿走向延伸较远
C.共轭产出D.节理面粗糙不平
3、岩层的真倾角 A 。
A. 大于视倾角 B.小于视倾角 C等于视倾角 D.不一定
4、羽状张裂与断层面的锐夹角指向 A 。
A.本盘运动的方向 B.对盘运动方向
C.本盘运动相反的方向 D.无法指示方向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二 、大陆区的形态
大陆区地貌表现为显著的山地和平原大型地貌。
平 原
高原
高山
山地
盆 地
丘陵
(一) 山地
1、山地的高度分类
一般特征:山脉在地表呈线状延伸,以山岭的形式出现,而且山系连 结成链状,进而形成全球性造山系。 山或山岳所具有明显的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和山脚。
2、山地的成因分类
① 构造山地 在研究这类山地时,主要考虑山地的大地构 造基础、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而剥蚀作用的影响处于 从属地位。
火山庐山地垒式断块山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剥蚀山地剥蚀山地的形成不发展受到的外力作和新极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一、地貌概述 二、大陆区的形态 三、大洋区的形态
一 、地貌概述
(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 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
黄 冈 山 冰 蚀 山 地
鲁 山 构 造 侵 蚀 山 地
-
乌蒙山-岩溶山地
(二)平原
1、平原的高度分类
2、平原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 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或缓倾斜)岩层和熔岩等的固结 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 ②剥蚀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 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
中国区域构造复习题
中国区域构造复习题
1、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
★阶梯状地形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米,
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
间;
3.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
地、海南岛、台湾和渤海、黄海、东海浅水大陆架组成的第三地形台地;
4.第四台阶:大陆边缘东部深水盆地,包括南海、冲绳海槽等,海深在2000米以下。
★以贺兰山、龙门山至横段山一线为界;东西两部分的山势走向和地表高度显著不同。
西部山系以北西西走向为主,夹持着近东西向的菱形盆地,海拔高度大,地貌反差强烈;
东部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系走向北东-北北东,与相同方向的平原和盆地相间排列,其整体高度低,地貌反差小。
★三条东西向山脉分隔了四大水系
阴山-燕山山脉;秦岭-昆仑山脉;南岭山脉。
松花江、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流域的分水岭。
2、我国地球物理场特征与什么背景因素有关?
现代应力场、活动构造带、基底性质
地热异常、地震活动、地应力场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与地形呈镜象反映;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东部与地幔隆起有关,
西部与活动断裂有关;地震活动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地震带分布受活动断裂与基底性质制约;
地应力场图反映我国周边的构造环境。
3、我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什么?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地台、蒙古-额霍茨克构造带,印度地台、喜马拉雅构造带,西太平洋构造带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
第2章 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理论—2岩石圈及岩石圈板块)
• 1926年,古登堡发现在100-200km深度,p、s 波速普遍降低,认为该区物质刚性比上下邻区 小。这一发现当时没有引起重视。 • 1947年,为处理德国战后剩下的大量火药,西 方几国在大西洋赫尔果兰湾一带进行爆破,诞 生人工地震技术。并发现150km处的低速层。
• 1950s,美国在内华达、新墨西哥州地下核爆, 也发现60-250km低速层。
Asthenosphere软流圈
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特点: 软流圈是地震波速低速带,并具有低阻特点。地震波速下降 0.2-0.3km/s,横波(Vs)由4.6-4.7km/s下降到4.3-4.4km/s,纵 波(Vp)由8.0~8.2下降到7.7~7.8 km/s。软流圈的低速、低阻 倾向于认为是由于角闪石、斜长石和透辉石等低熔点矿物的 存在,在软流圈的温压条件下导致局部熔融而成。 顶底都不是平直的面,而是过渡带 岩石处于熔融状态或塑性状态(低于固相线) 洋壳下的软流圈比陆壳下的厚。大陆区位于100~220km深处, 厚度100~150km,大洋区位于50~400km深处,厚约350km 密度小,密度比周围地幔小(软流圈2.85g/cm3—周围 3.45g/cm3)
岩石圈深部岩石到达地表的方式 •火山喷发
通过对不同时代岩石圈断面的重建,我们还可以解释岩石圈结构演变过程 不规则的岩石圈先大幅度减薄, 后小幅度增厚过程 (Zheng et al., 2007 GCA)
区域大地构造(第二章(2) 造山带)
(一)概念 地壳上的强烈的变形带,呈长条状、线状,
是褶皱、断裂和火山活动十分发育的地带。 (二)基本地质特征 1. 形态:线状 2. 沉积厚度巨大。
典型沉积建造:复理石建造、细碧角斑岩建造、 磨拉石建造、硅质岩建造
3.构造变动强烈,变形复杂 4.岩浆活动强烈 5.广泛的变质作用
沉积建造
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 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 的沉积岩系。
他指出山脉占据了长条形的沉降地带,其中堆积了很 厚的沉积物,褶皱山系是在地壳上巨大凹陷的部位形成 的。J.D.Dana(1873)称这一巨大凹陷为地槽。
欧洲学者研究Alps造山带后发现,Alps造山带形成之 前并没有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层,但发现厚度不大的深海 沉积,他们认为地槽凹陷未必表现在沉积物的巨大堆积 厚度上,也可以反映在深海洋壳盆地的出现,沉积物没 有得到补偿。因此 H.Stille认为地槽的主要特征是后期 强烈的褶皱作用。
从壳幔相互作用角度,拆沉作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学过 程:它反映地壳、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和动力学过程。
1、地壳加厚 2、相变获得高密度 下地壳镁铁质-超镁铁质麻粒岩相变为榴辉岩。大陆深俯冲 过程中部分表壳岩、变基性火山岩和玄武岩质岩石也可以相变为 含柯石英(或微粒金刚石)榴辉岩。 3、密度倒转引起重力不稳定 榴辉岩密度(ρ>3.3 g/cm3)明显大于上地幔橄榄岩密度 (ρ<3.2g/cm)。这种岩石密度的差异引起重力不稳定性和负向 浮力。 4、拆沉 在构造应力的驱动下高密度下地壳和部分岩石圈通过断开和 拆沉作用返回地幔 5、软流圈上涌,下地壳加热,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浆上侵, 壳-幔物质再循环。
2-3大地构造学说
• 2.板块的概念 板块是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成的相互独立的 构造单元。 构造活动带是指大洋中脊和裂谷、海沟、大的断层和 山脉等。这些地方都是地质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如 火山、地震经常发生。 根据板块的定义,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松 (X.Lepichon)将地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分 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大洋洲(或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 a.古地磁学 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地球是一个具有磁性的巨大球体,在地球外 围有众多条磁力线,在岩石形成时,尤其是岩浆 岩形成时,矿物被地球磁场所磁化,并按地球磁 力线的方向有规律排列。被磁化了的岩石颗粒的 磁性具有稳定性,即不再受后来岩石位臵变化的 影响,位臵变化后岩石磁的北极与南级所指方向 不变与实际的地磁极的北极和南极不相符合。 • 岩石的这种磁性叫剩余磁性。那么研究岩石 剩余磁性的科学叫古地磁学
在大洋中脊下边地幔物质向两边作水平流动,此时大 洋地壳好象坐在一条柔软的传送带上,也向两边移动扩张。 所以海底扩张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
• 2.主要证据 ①大洋地壳的年龄较轻,并且中央岭脊附近年 龄最轻,向两侧逐渐变老,呈对称分布。 分析: 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为35亿年左 右,而在大洋地壳没有发现1.9亿年以前的岩 石,所以大洋地壳同大陆地壳比较起来是相 当年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可 是海底扩张造成的。
大地构造地质学2
⏹第四节碰撞带的沉积作用
⏹一、两个概念
⏹1、碰撞带(collision zone)
⏹指的是两个大陆或大陆与岛弧相碰撞的地带,通常为一个造山带。
⏹2、地缝合线(suture line)
⏹简称缝合线,当两个大陆作相向运动,它们的前缘相接发生碰撞时,受到强烈变形,构成褶皱山脉的地带称之为地缝合线。
⏹碰撞带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残留海盆和边缘前陆盆地之中。
⏹二、边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的沉积作用
⏹位于毗邻主缝合线的褶皱冲断带与大陆之间的大陆基地之上,并平行于缝合带延伸。
⏹边缘前陆盆地的沉积物有:
⏹①、纵向水流迹象的浊积岩构成的同造山期或造山前期的复理石沉积;
⏹②、横向水流迹象的碎屑岩楔状体构成的造山期后或同造山期磨拉石沉积
⏹二、残留海盆地(remnant ocean basin)的沉积
⏹地中海就是正在发生沉积作用的残留海盆地。西地中海热流高;基地有不少花岗岩和变质岩;海底的地堑和地垒构造发育;海底喷发拉
斑玄武岩,标志陆块正在破裂和扩张。而东地中海则代表了正在消亡的残留海盆地的沉积特征。
⏹在东地中海,海底为富K石灰岩,中新世早期和中期为深海沉积物,浊流沉积发育;中新统上部是很厚的蒸发岩和海相沉积互层;中新
统顶部出现淡水、半咸水的介形虫、硅藻的淡水沉积;上新世及第四系的沉积主要是含超微体化石和有孔虫的海相沉积。
⏹第五节转换盆地的沉积作用
⏹1、大洋中的转换断层带
⏹由于附近没有大量沉积物供给区,通常没有巨厚沉积,只能接受来自两壁或者浊流、洋底火山等带来的沉积物以及其他远洋沉积。
2大地构造学第二章地槽
浅海带的沉积作用
浅海是重要的沉积区,90%以上的海洋生物集中在 浅海区。来自大陆和由海水剥蚀海岸的物质绝大部分 带到浅海带沉积。浅海带的沉积作用有机械沉积作用、 化学沉积作用及生物沉积作用。
• 礁灰岩
珊瑚化石
半深海和深海带的沉积作用
特点:水深且压力大,底栖生物少,海水动力 微弱。 沉积类型:粒径小于 0.005mm 的悬浮陆源物质、 生物残骸为主的软泥沉积、浊流沉积、海底火 山喷出物、宇宙物质和冰山携带的粗粒物质、 锰结核。
迪茨( 1963 ):冒地槽相当于大陆架(大陆基),优 地槽相当于大陆架下部。
第二章
地槽
第一节 地槽的概念 第二节 地槽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地槽的发展
第二节
地槽的基本特征
1.形态特征 2.地貌特征 3.地质特征 4. 地球物理特征
第二节
地槽的基本特征
1.形态特征 一般呈狭长带状,具方向性,长达数百至数千 公里,宽仅数十至数百公里。如祁连山、秦岭、喜 马拉雅地槽等。地台却不具此特征。 2.地貌特征 常为宏伟的长条山脉,地形切割较强。如祁连 山、秦岭、喜马拉雅地槽等。地台却不具此特征。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总结的世界上不同时期造山带示意图
三.近代对地槽概念的新解释
随着海底扩张和板块学说的兴起,许多地质学家对地槽 作了新的解释。 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强 烈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 狭长条带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 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第6章 大地构造学(造山带—2碰撞造山带和增生造山带)
受印度洋板块正向俯冲所制约 ( 见下图 ) ,岛弧造山作用的火山弧 在不同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基底,西爪哇火山弧及其北的弧后盆地形成 于陆壳之上,中爪哇和东爪哇火山弧形成于中生代增生杂岩之上,松 巴岛和弗洛勒斯岛形成于洋内火山弧及其北第三纪弧后洋壳之上。火 山弧内晚新第三纪岩浆侵入,还引起弧北缘的弧后反向逆冲体系形成 及弧后盆地沉降
第三类:受大陆克拉通俯冲制约的碰撞造山作用
如班达陆-弧碰撞造山作用,由澳大利亚北部被动边缘俯冲于班 达弧及其前渊帝汶海槽杂岩之下引起
澳大利亚帝汶岛南的变形 带中二叠-上新世地层发 生褶皱冲断和叠瓦作用。 帝汶海槽的增生杂岩和蛇 绿岩仰冲于前陆之上。帝 汶弧前区宽达100km,向 西在松巴岛东的弧前区宽 达400km,碰撞作用近期 才开始;向东在帝汶岛东 北只有40里宽,向北火山 弧及几近消失的弧前区向 北逆掩于班达海底洋壳之 上,班达海底向南俯冲进 入澳大利亚陆缘之下。
新几内亚地区的美拉尼西亚陆-弧碰撞造山作用
它是澳大利亚大陆俯冲于早第三纪火山弧之下,并被认为是新几内亚大洋岛弧的 碰撞造山作用。蛇绿岩混杂岩带仰冲隆升成中央山脉带。澳大利亚北缘形成前陆褶皱 -逆冲带,火山岛弧向北逆冲于加罗林洋壳板块之上,新几内亚北部走滑横断剪切带 是加罗林板块相对澳大利亚以12.5cm/年速率西移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
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
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 50-100km石圈厚130-200km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
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褶皱带
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拉张型板块边界、和
挤压型剪切型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
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
褶皱系发展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
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
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
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
南
和环太平洋。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
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
Vp为 6.4-6.7KM/S
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
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
20.高压低温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兰闪石,高温低压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的特征矿物为柯石英。
21.富集地幔指大离子元素富集的地幔。
22. 增生型板块边界主要有拉张型板块和洋脊洋隆。
23.汇聚型板块边界可分为碰撞和挤压…俯冲两类。
24.中国的深断裂体系可分为、和。
25. 岛弧-海沟系大陆边缘由大陆架海沟岛弧组成。
15、构造活动区的Moho 面一般具有起伏小、清晰和Pn速度高特点。X
16、中国东部构造线方向以NNE向为主,与现代地貌单元方向一致。O
17、青藏高原是在上地幔拗陷的基础上形成的。 O
18、混杂堆积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O
19、碰撞型造山作用以热力作用占主导。 O
20、华北地台基底岩系主要由晚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O
21、扬子地台基底岩系主要由中生代变质岩系组成。 X
22、稳定大陆边缘以发育深海沟和俯冲带为标志。 X
23、中国西部构造线方向以NW-NWW向为主,与现代地貌单元方向一致。O
24、渤海—华北断陷带是在上地幔上涌的基础上形成的。 O
25、蛇绿岩套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 O
26、地壳断裂常作为一级岩石圈板块的分界线X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27、中生代以来中国的地台具有显著的活化现象。O
28、台褶带是地台内部活动性较小的二级构造单元。X
1、历史分析法中沉积建造分析是重要内容。O
2、中国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明显的不均匀性。 O
3、壳内低速层是指地壳内存在的地震波速度低于正常梯度的高导低速层。 O
4、在化学组成或结构上,大陆型地壳的与大洋型地壳相似。 X
5、大洋盆地的地壳化学结构与大陆区相似X
6、磨拉石建造以海相沉积为主。X
7、复理石建造以陆相沉积为主。 X
8、陆相火山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O
9、红色碎屑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
10、红柱石、十字石是高压低温变质带的典型矿物。 X
11、华南地区主要为加里东地槽褶皱系的组成部分。 O
12、大陆裂谷相当于威尔逊旋回的终了期。 X
13、印支旋回是指晚古生代的地壳演化阶段。 X
14、燕山旋回是指古生代的构造发展阶段。 X
29、台背斜与地背斜均是地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X
30、造山带一般是地台发展晚期的产物。X
三名词解释
地台、地槽
优地槽、冒地槽
地槽迁移、地槽旋回、构造旋回
地槽的对偶性
结晶基底、褶皱基底
地缝合线
转换断层
地台活化
超岩石圈断裂
推覆构造
威尔逊旋回
地幔柱
大陆裂谷、陆间裂谷、大洋裂谷
沉积建造序列
造山带
稳定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四、总结归纳题
中国岩石圈结构基本特点
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穹型隆起—断裂下陷—陆间裂谷,附示意图)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及其与地槽关系(绘制稳定大陆边缘地质剖面简图)活动区与稳定区Moho面特征的差别(形态、埋深、清晰度、波速等)中国的主要构造旋回
地台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深断裂按深度及动力学条件划分的类型及其特征或鉴别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