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翻译的艺术-2019年精选文档
散文翻译的艺术
散文翻译的艺术作者:廖海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6期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翻译行业快速兴起,翻译方向素质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
然而,对于翻译的原则却层出不穷。
究竟怎样的译文才是最佳的?一直是翻译研究者的探索的问题。
希望就散文文体翻译的研究,展示翻译这门艺术的奥秘。
关键词:翻译;艺术;真善美;传神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82-01翻译是一种艺术。
严复曾用“信、达、雅”三字来诠释这种艺术。
他认为“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忠实的前提必须是准确理解、正确表达。
“达”就是通顺易懂,而“雅”必须以“信”为准则,否则再“雅”的语言文字也如空中楼阁,没有实意。
也就是说,翻译就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求美”,使译文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在群星闪耀的世界文坛里,各类文体都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然而,散文,以他通俗易懂,孕意悠长的特点,成为大众的亲耐。
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里饱含着果汁一样”,由此可见散文的特点“体物写志,行散神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写法不拘形式,清淡自然;神“聚”指意旨明确集中,虽散而聚;既有豪放的特色,又有清幽的特征。
如果说简约与节奏称的是美的话,那么对于散文的翻译则是这两种美的结合。
对于散文的翻译如果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句法和结构等形式,翻译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只是“貌”合“神”离,只有将文章内在的思想和感情用散文的形式翻译出来,译文才称得上翻译的佳品。
就拿《匆匆》一文来说,最耳熟能详的译文属张培基和朱纯深的翻译。
他们翻译各有千秋,都是对《匆匆》一文的翻译佳作,但两者有着极大的不同。
首先从散文的形式上来说,散文贵以巧妙的构思创作隽永的境界,通过读者的联想和再创造活动,扩大其生活容量,加深其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在对其翻译时,译作要更忠实于原文,才能将散文的特点和感情传达出来。
散文翻译中的“韵味”重建
散文翻译中的“韵味”重建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广为人诵,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很多翻译家将其译为英文,然而如何评判各个译本的好坏优劣却是众说纷纭。
本文根据资深翻译家刘士聪教授的散文“韵味”说,提出其作为散文翻译标准的可行性,并对《匆匆》两英译本展开比较分析。
一、散文的翻译标准说到散文的翻译,首先应明确散文的特点,那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当然,伟大的散文家朱自清的名作《匆匆》也不例外, 只有整合了散的形,才有可能再现不散的神。
形是神的外在具化,神才是翻译的终极目标。
(一)朱自清《匆匆》的特点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出色的散文家之一。
他的文字真诚质朴、感人至深,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切实成绩,具有恒远的生命力,无论对文人还是读者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其中精彩的一篇就是诉说时间无情之流逝的《匆匆》。
文中,作者深叹时光的匆匆流逝,表达对青春和生命的热爱与珍惜、时不我待、珍惜当下;更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人生匆匆数十载,没有追求枉为人。
全文共五段,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句式灵活,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其中,生动的比喻、强烈的节奏、飞扬的文采, 是整篇散文的特色。
从文体类型看,《匆匆》是一篇随笔(essay),也颇像一首散文诗,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虽不押韵,但注重语言的节奏,富于诗意。
它百读不厌,时时激励后人珍惜光阴,不断奋进,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当然,如此隽永的精品散文必会受许多大翻译家的青睐,被译成外文来传播中国的文字和文化。
那么,什么样的译文才是好译文?(二)散文翻译的标准有关翻译标准的争论由来已久。
古今中外,无数学者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马建中的“善译”、严复的“信、达、雅”、奈达的“功能对等”等。
但,针对散文翻译的标准却凤毛麟角,或者说即使有,也是不全面、不系统的。
比如,有说最好的散文翻译是忠实于译者个人风格,还有钱钟书的“化境”一维模式:“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等。
如何进行散文的译文赏析
二、内部研究
• A. On ST • 1. 主题:爱默生用《英国人的特性》带读者一同走进英国
人的世界,窥探这个民族所拥有的精神。 • 2. 风格: 淳朴生动,客观准确,充满智慧 • 3. 语言特色: • 用词倾向:抽象名词,生动的动词,小词活用 • 句型特点:长短句结合,排比句,倒装句,省略句 • 4. 艺术技巧:epigram, parallelism, antithesis, inversion,
repeatition • 5. 语篇分析: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过份注重词藻的华丽,
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且有典型的 “爱默生风格”。毛姆曾评价:这本书比他的任何一部其 他作品都更生动,更令人愉快,我觉得读这本书确实是一种 享受。
• B. On TT • 1. 语言特点:从整体上看,译文用句自然流畅,使用大
• 名著名译属于“最好的作品”之列。 • 全神贯注:“静观默察,凝神结想”。
反复阅读,敏锐寻觅
• 对原作和译作的反复阅读过程就是对艺术品的整 体分析与细节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之间进 行反复往返理解的过程。
• 佳译赏析没有例外。赏析:分析和欣赏;分析是 手段,欣赏是目的和结果。
• 鉴赏者:敏锐寻找译文中能打动他心灵的美(可 能是分散的,有些是比较隐晦的),逐词、逐句、 逐行、逐段对照阅读,标点符号不能忽视。如翟 理斯(H. Giles)使用“小词、习语、头韵、尾韵 都娴熟自如,现在分词用得颇为传神。巴金的英 语介词用得非常灵活。对“细枝末节”不能熟视 无睹。
• 微观赏析:逐词、逐句细致的赏析,最好 将翻译赏析与语言学(文体分析、词义分 析:概念含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 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描述结合起来。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汉翻译技巧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汉翻译技巧发表时间:2019-07-19T11:40:02.077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作者: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导读] 散文“Sweet September”以优美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汉语译文层出不穷。
本文以刘庆荣的译文《甜美的九月》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视角对原文理解、修辞方法、文化差异、语序调整、词义选择五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翻译思路及译本,旨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66590【摘要】散文“Sweet September”以优美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汉语译文层出不穷。
本文以刘庆荣的译文《甜美的九月》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视角对原文理解、修辞方法、文化差异、语序调整、词义选择五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翻译思路及译本,旨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甜美的九月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75-021.散文翻译与翻译美学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亦称美文。
“美”不仅体现在意境和情趣,更体现在语言形式方面,包括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
散文翻译就是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之美,再现内容、形式、感情、意境、情趣之美,从而传达散文之美(李明,2010)。
赏评散文翻译也就是根据美学原理,通过审美意识与审美体验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审美要素,评价审美再现效果,探索译者再现原文之美的方法和规律(陈宏薇,2000:62)。
因此,研究散文翻译离不开翻译美学。
“Sweet September”节选自美国作家Hal Borland的经典散文著作《一年十二个月》(Twelve Months of the Year)。
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九月的美好景象,极具想象力和画面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2019年精选文档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1.引i=r散文文体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活动、话语以非韵的形式做出的文字记录,其区别于韵文、骈文,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胡显耀,2009:171)。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它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其自身独具魅力的特点。
通常来说,其他文学体裁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
因此,中文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突出特点,具有别具一格的美质。
这就为散文的英译增加了难度。
翻译散文时存在着一个审美理解和再现的过程,翻译家必须兼顾再现原文语义层面内容的同时,准确把握原作的风格,实现美的重现。
郁达夫先生说过,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他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散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故都的秋》实为中国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而资深翻译专家张培基教授凭借自己扎实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让中外读者得在英语语言环境下欣赏这篇散文。
张培基教授不仅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而且特别着意语篇美感的再创造,力求既完美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原文的功能,又译出原文的风格或味道。
其英译本不仅语言自然流畅,阐释原文而且充分中的美质,成功地使原文的美感在译文中得以重现并延伸。
2. 翻译美学研究2.1翻译与美学朱光潜曾说:“翻译绕不开美学。
”要谈翻译,应该先谈一谈美学。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 (A.G. Baumgarten,1714-1762 )《美学》书的问世为标志。
西方美学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久远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并且在各个阶段都出现过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形态;中国的审美文化也丰富多彩,远古时期图腾的“原始符号美”周礼》中渗透的整合性美学思想,儒家的“和合论”与“美感共享论”,以及道家“玄妙论”的模糊美观,等等,数不胜数。
散文翻译如何在词意层面再现“真”-最新文档资料
散文翻译如何在词意层面再现“真”一、引言散文是文学中常见的一种体裁,因其文字优美又可称为“美文”,古今中外存有大量的散文名篇为读者所喜爱。
散文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即用广泛的题材、自由的形式、灵活的结构来抒发明确的情思。
作者借散文表达真话、抒发真情、描绘实景,“真”贯穿散文始终。
故散文的翻译必然要再现“真”。
这就要求译者要在“意义、形式、趣味、格调等方面与原文等质等量”(胡显耀、李力,2009:172),即语音、词意、句子的结构、修辞、语篇的主题意义等信息要在译文中真实再现。
二、以《荷塘月色》的四种英译本为例,赏析英译散文如何在词意层面再现“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1927年在清华园教书时描写的校园内月色下的荷塘。
当时作者正为是否投身革命而矛盾彷徨,故“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不能寐独赏月下荷塘。
译界大师及前辈深谙译语及目的语,巧妙处理,译文在词语的语意方面,将原文的“真”充分再现。
对偶词例1: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译文一: a profound sleep is indispensable, yet asnatched doze also has a savor of its own.译文二: though refreshing sleep is indispensable,short naps have a charm all their own.译文三: a sound sleep is certainly necessary, but a nap also has its flavor.译文四: we cannot do without deep sleep, admitted,but a quiet doze also has its pleasures.译文一将酣眠译成profound sleep,虽然没有音响美的效果,却真实地再现了原文的语意信息,显然此处,作者本意是独赏荷塘,月色之美令人陶醉,夜深不免有些困意,故闭目小睡一会,profound sleep是那种没有外界打扰的深度睡眠,snatched doze是指条件不允许但又很困而不得不抓紧时间打个盹,两词对应得甚妙,与原文相得益彰。
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三层次”再现-精品文档
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三层次”再现意境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话题,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任务和困难所在。
散文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如何在译文中成功再现原文的意境,使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披文以入情,产生丰富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是散文译者不容回避的课题。
本文从情感的传达、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三个方面,分层次地对散文翻译中意境的再现技巧做研究和探讨。
散文意境的美学特征与诗歌意境相比,散文意境具有如下独特的特点:散文意境侧重于“写境”。
它偏重于实情实景的叙述,特别是对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绘。
散文意境的基本美学特征在于以求“实”之境传达融“情”之“理”,使读者阅读散文时如入真景,如临实境,继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生活的启迪。
二散文意境的创构层次1真情真景的融入散文家黄河浪的名篇《故乡的榕树》就是以真实和真诚创设意境。
作者还描写了故乡的风俗人情,如关于老榕树的传说,女人们在榕树下烧香求神等。
所有的描述都是“真景物和真感情” 的融入,因此整个作品成功地营造了意境:故乡的榕树一方面牵动着游子思乡的情怀,另一方面自然的美景沁人肺腑,使人心旷神怡。
2生命情调的灌注散文作为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在创造意境时需要通过各种意象的构建,来呈现一种跃动蓬勃的生命感。
鲁迅的散文《秋实》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枣树、空间、群星、小花、繁霜以及飞虫等。
作者借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统治阶级强者、恶者的憎恶;对弱者、善者和战士的同情、赞美,全文荡漾着作者的生命热情,涌动着生命的情调。
3灵趣的飞扬散文意境就要追求这种既自然随性而又难以言说的美感。
散文家张晓风在《山水的圣谕》中写道:“剪水为衣,博山为钵”;叩山为钟鸣,扶水成琴弦”,这些充满灵趣的意象,很容易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人体悟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真爱和饱含生命趣味的灵性。
遵循宗白华先生的“三层次”说,散文意境的创构主要在于作者真情的投入、充满生命力的意象描写和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巧用翻译技巧, 译出散文风格——冰心散文的英译技巧拾零
巧用翻译技巧,译出散文风格冰心散文的英译技巧拾零戴桂珍(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福建 泉州 362000)摘 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张培基在翻译冰心散文时重视对原文进行归化处理,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的转换、句法结构的调整、得体选词和增减词等翻译技巧,译出了风格,译出了!神韵∀,再现了冰心散文朴素自然、语言清新的风格。
关键词:冰心;散文风格;翻译技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5)03-0083-03收稿日期:2005-01-19作者简介:戴桂珍(1971 ),女,福建漳州人,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讲师。
散文不受韵律、情节的约束,是一种灵活随便、轻松自如的文体。
散文作者可无拘无束地直抒胸臆,独抒性灵,因而文如其人。
冰心散文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被称为!冰心体∀散文。
著名作家周作人曾这样评价她的散文:单从文体变迁上讲,冰心女士的散文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轻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成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是很大的一个贡献。
[1]翻译文学作品,光传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和风格。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品,翻译后还应该是艺术品。
要翻译冰心散文,译者必须对她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艺术观点有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必须深谙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及不同的表达习惯,往往使英语国家的读者误解或不理解原作的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体现她的文风。
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是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
因为!信∀忠于原文,!达∀反映翻译的科学性,!雅∀反映翻译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
根据!信、达、雅∀的标准翻译,可以使译文不但保持原作的形貌,而且译出了原文的风格。
文学翻译之散文翻译
• Although it is a full moon, shining through a film of clouds, the light is not at its brightest; it is however, just right for me— a profound sleep is indispensable, yet a snatched doze also has a savour of its own (4). The moon light is streaming down through the foliage, casting bushy shadows on the ground from high above,
• (5). Uneven as was the moonlight over the pond, there was a harmony between light and shade, rhythmic as a well-known melody plated on the violin.
• 简析:译文可商榷之处有三:第一,“又像笼着
dark and checked, like an army of ghosts;
• whereas the benign figures of the drooping willows, here and there look like paintings on the lotus leaves (5). The moonlight is not spread evenly over the pond, but rather in a harmonious rhythm and shade, like a famous melody played on a violin (6).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散文英译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散文英译散文翻译是一种美学实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小到遣词造句,大到谋篇布局,都应最大限度地与原文保持一致,力图再现原文的美感,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引言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文学体裁,其形式灵活,意象丰富,以简短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文情并茂的语言,做到形散而神聚。
散文贵在“散”,而又不能“散”。
散文作为文学百花园奇秀的一枝,在文学系统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散文取得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鲁迅曾说:“五四运动之后散文的成就远远高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成就”(鲁迅,1904)。
优美的散文语言准确、简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散文翻译时不可忽视美学的因素,对译文美学的追求不可小觑。
波拉德(1999:83)说:“许多国外译者和学者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散文,并做了关于散文英译的研究,然而,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散文英译中的美学再现。
”国外对于散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将散文译文看作是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手段,如波拉德的《汉语散文》(1999);二是重在研究某个特定的散文家或作家,进而分析汉语散文的特点,如崔西·雪佛兰的《散文百科全书》(1997)。
而在中国,散文翻译的着作有刘士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200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999,2003,2007),杨宪益夫妇翻译的《中国文学现代散文卷》(1998)。
刘士聪指出散文翻译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如何保持原文的韵味或风味,目前,散文翻译的研究成果多数是描述性或评论性的文章,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从美学视角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不难发现,散文翻译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译文美学的挖掘更是不足。
本文意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散文翻译的美学元素。
二、翻译美学理论述介朱光潜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翻译美学”这一术语,目的是揭示美学对翻译的特殊意义,想借美学的观点认识翻译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散文翻译技巧和特点
一、翻译散文的要领:第一、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朴实无华有口语化倾向,典雅华丽浪漫抒情,还是修辞多样形式工整?第二、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等方面忠实地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二、现代散文特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三、要素第一、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第二、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四、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翻译家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
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翻译工作者可以此为鉴。
五、散文翻译原则:1、文气贯通,气韵生动英国散文翻译家Hilaire Belloc 为文学散文翻译制定了6 条原则,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异地之魂假借本地之躯的复活(the essence of translating is the resurrection of an alien thing in a native body) ,强调散文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要视段落或部分为整体。
翻译要“以意译意( translate intention by intention) ”,以意译意”与林语堂提倡的翻译要“翻译要遵循行文之心理”是高度一致的,这样可以摆脱原文字句的束缚,有利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散文翻译的文体观照-精品文档资料
散文翻译的文体观照文体问题是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中外翻译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注意到文体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严又陵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对于其中的“雅”,周熙良谈到:“就是要与原文内容和体裁相称,要得体”(罗新璋1984)。
刘重德认为:“译者在达到既忠实又通顺的程度之后”,“必须进一步探求风格的‘切合”’(罗新璋1984)。
王治奎更为直接的指出,“要研究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做到译什么像什么”(2005)。
金陧(1998)提出“由于文学文本的创造性特点,翻译中必须体现其文体特征”。
一、翻译的文体学基础任何一种文体中,基本词汇、基本句式和表达方法总是占主导地位,而完全被某种文体独占的语言成分是很少的。
这些基本的语言成分构成了语言的“共核”,即我们所说的“常规”,而不同文体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语言特点则是在常规基础上出现的“变异”,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等各个层面上。
文体学正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出语言的种种变体,从而归纳出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进而指导我们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
文体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语言对其使用场合的“适合性”,“适合就是一切”。
这一原则指导着翻译过程。
翻译时,如果“对什么样的语言适合什么样的场合”这一核心问题缺乏了解或不很敏感,译文时常会正确,通顺,但却不能体现原文的风格和精神,即常说的不得体。
这样就要求译者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分析变异所取得的特殊效果,掌握原作的文体特征,从而达到形式与功能对等。
但是,因为原语言与译出语本身的差别,有时两者不可兼得,则应追求功能上的动态对等,在语码、变异手段、动态效果三者中,优先等级为动态效果、变异手段和语码。
因而,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简而言之,适合就是一切。
往往这样的译作既重视原作的灵魂,又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翻译的文体学途径下文将借用杨雪燕所提炼的文体观――普中之特、林中之木、体中之篇(杨雪燕2000),进一步阐述文体学对翻译的理论指导,并以英译汉散文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散文翻译的技巧---精品模板
散文翻译一、散文的特点散文是文学中常见的体裁,它选材广泛,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如叙事!抒情!议论等,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行散神聚。
“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形式,清淡自然; “神聚”指意旨明确,紧凑集中,既散得开,又收得拢;既有豪放的特色,又有清幽的特征。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里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语)。
优美的散文艺术性在于新颖的构思,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简洁精粹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散文也常常被比作小而境界深邃的园林。
作者运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斟句酌,环环相扣,使读者浮想联翩。
文论家刘勰说道:“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由此可见散文贵在以巧取胜,以巧妙的语言、巧的意境来打动读者,给读者以最大审美愉悦。
既然散文有丰富的艺术魅力,那么它的审美效果又如何在译文中传达呢?俄国著名翻译家吉加切奇拉泽在《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中谈到文艺翻译的总的指导原则时认为:“理想的文艺翻译首先是在艺术上,而不是在语言上和原文一致.即使达不到这一目标,也应全力以求,离目标越近越好”.在加氏看来,作家的思想表现在文字形象以及一定的语调和节奏结构上,每个句子由若干语调、意群或若干句素组成,它们的意义合构成句子。
因此,他认为文艺翻译的过程也应当根据上面的模式进行。
不过译者不能机械地重复创作过程的所有阶段,译者应努力把通过文字形象表达的原作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当然同时要有兼顾文学文本所特有的语调、节奏和句构特点,作为文学翻译形式之一的散文翻译,自然也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语流!节奏和句子结构等语义信息,更应着重传达原文的艺术神韵,以使目标读者在读译文时可以获得和原文读者读原文时同样的语义和美学的双重享受。
二、散文英译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一)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从理论上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相比,英语句子“常常是环扣相嵌,盘根错节,句中有句”,也就是所谓的“楼房建筑法”(architecture style) .而汉语以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等短句居多[4 ](P48 - 49)。
散文翻译理论部分
散文的风格美
在文学创作中,许多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所 谓的“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作者表达意思时表现出 来的个人特点。 马克 · 吐温幽默诙谐的笔调和漫画似的风格往往使读 者开怀大笑,拍案叫绝;海明威“电报”般的写作风 格,干净利索,简洁凝练,给人以朴实无华之感;朱 自清的散文文字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语言朴素 ,自然,平实;冰心“文笔细腻委婉,清新隽丽”, 语言质朴平实、深入浅出、简洁凝练。
1.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Each growing out of the other, happiness and misery go hand in hand, complimenting and setting off each other. Happiness and misery beget, complement and set off each other. 2. 东方不亮西方亮。 When it is dark in the east, it is light in the west.
泥于原文,译文则会显得生硬,呆板,从而影响译文
的整体效果.因此, 译者应善于摆脱原文的约束, 对原文总 的特点,即全文的结构,主体,修辞手段,气氛 和感情效果进行分析理解,然后在用译入语加以融 化 , 分 解 、 重 新 组 合 、 再 发 挥 、 再 创 造 。
散文的美学特征及散文翻译的韵味再现
1 2 3 4
音韵美 形式美 内容美 风格美
散文的音韵美
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诗歌、戏剧,特别注重“ 音以表言,言以达意”,音形义三位一体,节奏伴 随其中。 1.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 怎样地匆匆呢? (朱自清《匆匆》) 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 those to come keep coming; 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is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 (妙译) (朱纯深译)
【正式版】翻译的艺术萨瓦里的翻译观PPT文档
black books
失宠
奈 一达、:西不 奥同 多语 ·萨言瓦之里间t及o如其g果作o没品i有n对to应t关he系,bl我ac们k只好牺牲形式以保存内容哀。悼
译者所得到的回 报不b是la来ck自于ba物ll质,而是源于精神。
秘密反对票或否决票
萨所谓的“等值翻译in”t既h没e 求b真la,ck也/没b有la信ck,更fig谈u不r上e 译文读者会有原盈著利读,者“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
В忠这д实样е的 ,нь原既ун则不ы作受ни为韵я 真律см正的bbир翻限llaaи译制сccьkk的,美同dmo德时agr“又k为不et世受p人严r所格ic公的e认重,读却规不则为的世羁人绊所,遵便循于”传黑忧。译市郁原价、诗的格不意开义心与情的节人。
black figure / in thebbllaacckk 盈sm利i、th、顺差
1. 假相等值 2. 语言之间不可弥合的空白 3. 俗语、谚语和典故的翻译
1. 假相等值(illusory correspondence)
这是译者在翻译时最容易落入的圈套。 汉语中的“黑”向英语的翻译
“黑”字在英语中的对等词汇是”black” 黑市(evil, illegal);黑帮(reactionary);黑不溜
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
萨瓦里认为,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翻译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语言外衣之下 包裹着一个个对等的观念”。
既然每种语言都是许多观念的集合,那么不同语言之 间的互译又有何困难?为何那么多人认为翻译不可能 ?为何说翻译是一门艺术?
萨瓦里认为这种推论在本质上是错误的。“X=Y”式 的情况与事实不相符。词典的词义为使用者留下了选 择最佳的余地。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选择对等词 汇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麻烦。萨瓦里论述了三种最 显而易见的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翻译的艺术
翻译是一种艺术。
严复曾用“信、达、雅”三字来诠释这种艺术。
他认为“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忠实的前提必须是准确理解、正确表达。
“达”就是通顺易懂,而“雅”必须以“信”为准则,否则再“雅”的语言文字也如空中楼阁,没有实意。
也就是说,翻译就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求美”,使译文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在群星闪耀的世界文坛里,各类文体都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然而,散文,以他通俗易懂,孕意悠长的特点,成为大众的亲耐。
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里饱含着果汁一样”,由此可见散文的特点“体物写志,行散神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写法不拘形式,清淡自然;神“聚”指意旨明确集中,虽散而聚;既有豪放的特色,又有清幽的特征。
如果说简约与节奏称的是美的话,那么对于散文的翻译则是这两种美的结合。
对于散文的翻译如果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句法和结构等形式,翻译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只是“貌”合“神”离,只有将文章内在的思想和感情用散文的形式翻译出来,译文才称得上翻译的佳品。
就拿《匆匆》一文来说,最耳熟能详的译文属张培基和朱纯深的翻译。
他们翻译各有千秋,都是对《匆匆》一文的翻译佳作,
但两者有着极大的不同。
首先从散文的形式上来说,散文贵以巧妙的构思创作隽永的境界,通过读者的联想和再创造活动,扩大其生活容量,加深其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在对其翻译时,译作要更忠实于原文,才能将散文的特点和感情传达出来。
张的译文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句式多样,可见其翻译的浓厚功底,但正因其过分复杂而与散文要传达的感情不合,与此同时还增加的了阅读的难度。
相反,朱的译文,长短句交错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字韵律,用词通俗易懂,便于读者抓住文章的精髓,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他的译文称得上清新自然,又带有一股淡淡的忧伤,诵读之时琅琅上口,给读者留下美的享受。
例如对“时间流逝”一词上的处理。
张译为“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 tin reverie.”,而朱则译为“Thus ―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其中flow away,wear off,pass away三词,节奏轻快,每一个字都洋溢着美感。
另外朱的译文中比喻和拟人的翻译很到位,使读者完全沉浸在优美意境之中。
例如,"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 me, soundless, traceless.”和“The sun has feet, look, he is treading on, lightly and furtively; and I am caught, blankly, in his revolution."两句。
如将两篇译作细作比较,会发现两篇译文都有各自的亮点。
比如张培基的译文,在“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一句将“藏在何处”对象处理为“them”,而朱纯深处理为“then”,个人认为张培基的翻译更恰当一些。
在第三段描写日子流逝的几个动作时,张培基用了较为复杂的"edging away, vanishes, brushing past"等词汇,而朱纯深则用的是"flows away,wears off,passes away,reach out"等相对简单的词汇,但朱的译文却更具拟人性,将“日子”活化,更有阅读性。
散文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既要做到“信,达,雅”,又要做到简约美,节奏美,意境美,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真切把握,也就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再现散文优美特点。
刘勰说过,“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可见只要译文传神到位,就算是寥寥数笔,也能给读者最美的视觉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