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第3课《古诗两首》1课时教学设计(2)课件出示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说明。
童子:小孩,那个地点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你的师父去了哪里?”)。
他回答说:“师父差不多去山中采药了。
”(3)课件出示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充满,不明白师父到底在什么地点。
师问:依照对诗句的明白得,你能想象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吗?我们来表演一下。
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依照字词的说明,翻译整个句子。
引导学生依照动物特点,回答问题。
翻译全诗的含义,再回答问题。
生举手回答自己明白的有关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
思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蝉是夏天的动物。
锤炼学生从诗的翻译中去提炼要紧内容。
考查同学们平常对古诗的积存。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2)课件出示句子“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课件出示说明欲:想要。
捕:捉。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突然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知了,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3.分析古诗课件出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引导学生从蝉这种动物身上找到答案)生举手回答:夏季。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从“意欲捕鸣蝉”这句诗能够看出来。
有“鸣蝉”,说明蝉的叫声专门大专门响,只有夏天的时首诗都活了起来。
即学即测。
课堂练习说明下列词语。
振:振荡。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云深:山上云雾缭绕的地点。
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后巩固。
2.明白得这两首古诗的诗意,并默写。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说板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
3.诗文详解
松下问童子
松下: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远离尘俗, 显示隐者的高洁品格。 童子: 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Q:诗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Q:问的是童子,透露了诗题中的哪件事? Q:问的什么内容没写,可能是?
诗人、童子、隐者
不遇 你师父在吗?
言师采药去
言 回答说。 :
所见
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走在林
间小路上,
歌声振林樾。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大概是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 意欲捕鸣蝉, 蝉吧,
忽然闭口立。 牧童突然停止行走,不再高声
歌唱了。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 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 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 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 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 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 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 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满怀希望
|
失望
| 一线希望 | 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朗诵体会感情
《所见》
1.解题 所见: 所看到的。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 活画面。
Q: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童子 )言师采药去。 (童子 )只在此山中, (童子 )云深不知处。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射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如何如此清亮?原先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专门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经常有一种豁然爽朗的感受,诗中确实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受化作能够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画,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伙儿共同分析观赏。
期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发鼓舞。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鲜艳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适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射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亮的水面那么宁静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什么缘故如此清亮呢?他快乐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漂亮的自然风光图卷,差不多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赶忙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先,大学者朱熹在颂扬读书有所领会,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亮、爽朗,以水塘和云影的映射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如此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发,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久爽朗,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古诗两首》课件(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013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篱落:篱笆。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 急走:奔跑着。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 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 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 到它们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4 古诗两首
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 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 柴门,没有人来开。 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 满园的春色,说 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游园不值 : 游园没有遇到人。 小扣 : 轻轻地敲。 柴扉 : 柴门。
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1作业: 抄写古诗
课2作业:
读到“春色满 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 你的脑海里出现 了怎样的情景? 展开想象,写一 段话。
吟春风的:
春风杨柳万千条(宋 陆游)
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
咏春雨的: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 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赞春花的: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 宋祁)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 (唐 杜甫)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宋 韩琦)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古诗两首书湖阴先生壁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古诗两首书湖阴先生壁_西师大版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2、护田:保护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将:携带。
绿:指水色。
3、排闼:推开门。
闼:宫中小门。
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解说]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那么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赏析]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假设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说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7.古诗两首【第1课时】《登飞来峰》王安石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寺前(一说是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山上有应天塔)。】
飞来峰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站在塔上,鸡鸣时可以看见日出景象。
【闻说:听说。】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也有的说七尺或六尺)为一寻。千寻,是虚指,极言塔之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走进作者
《登飞来峰》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他当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相关资料
王安石炼字 《泊船瓜洲》的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炼字主要体现在“绿”字上。传说王安石将原稿改动十多次,先用“到”,又用“过”,再改为“满”,多次修改后才确定用“绿”。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能表现春风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我会写
缘
撇折的角度要协调,“彖”要写紧凑。
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出了塔身之高,为下文埋下了伏笔。“闻说鸡鸣见日升”则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胸怀大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思考: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夸张
什么是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有目的地夸大或缩小。 判断夸张的方式是什么? 夸张就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来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联想。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31课 古诗两首-西师大版 (共44张PPT)
陆游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习提示
默读诗句,看注解,查工具书, 联系以前学习诗句的一些方法,小 组合作学习诗句的意思,并在旁边 作上批注。
词语注释: 1.示儿:告诉儿子们。 2.元:同“原”,本来。 3.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 4.但:只。 5.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 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6.同:同“统”,统一。
• 南宋灭亡后,他再读陆游的《示儿》,不 由得感慨万端,于是沉痛地写下了一首《 书陆放翁书卷后》: • “青山一发愁蒙蒙, • 干戈况满天南东, • 来孙已见九州同, • 家祭如何告乃翁。”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 8.定:收复、平定。 9.中原:泛被金军占领的失地。 10.家祭:家里祭拜祖先。 11.乃:你的,你们的。
自读诗歌步骤和方法
• 第一步:正确朗读这首诗,注意停顿合理。 • 第二步:采用增、减、调等方法,根据词 语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表现出来的 思想感情。 •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 ②他最大的牵挂是什么? • (收复失地) • 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北定中原日)
③他到死还不忘国家统一,可见, 他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热爱祖国,至死不渝
• (3)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在临终 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此 时此刻你能体会到诗人是怀着怎 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结 合资料体会一下。 • (悲痛、悲愤、悲伤……)
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 当时的心情? •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 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 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杜甫“喜欲狂” 的心情?用 “ ” 画出来。
• • • •
小学五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表格式教案)
3古诗两首(表格式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月11日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五年级下册语古诗
五年级下册语古诗
根据《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以下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所有古诗:
1.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 《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所见》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 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 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 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 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 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 儿捉到手呢!
( 动)态
骑黄牛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 静 )态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前一句不是诗人的所见,而是诗人的______。
猜想 后一句体现了牧童 __________的变化
3、古诗两首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一天,清代诗人 袁枚在郊外散步, 走着走着,他停 下了脚步,他看 到了什么呢?
一、知诗人
袁枚,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
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是乾隆、嘉 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 “乾隆三大家”。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
(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
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 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 《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清代——袁枚
` yue
bǔ chán
二、解诗题
“所见”,即诗人 偶然看到的一幅生 活画面。
所 见
放牛的儿童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你来想一想、说一说?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
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 读者自己去想象。把这些编成一个 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词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词孩子们,快来听老师给你们讲述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关于古诗词的内容吧!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古诗词的奥秘,感受其中的美妙与智慧。
第一篇古诗词:《七步诗》《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短诗之一。
它由唐代诗人曹操所作,仅有短短四句却表达了无尽的豪情壮志。
诗中描述了曹操在战场上的勇敢与果断,他以七步赴敌的决绝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大无畏精神,也彰显了他的胆识与魄力。
这首古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深情的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篇古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文学家王维创作的一首古诗词,它以写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久别山东兄弟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九月九日登山的情景,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川之间,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这首古诗词以纯净的语言、细腻的表达,让人们沉浸在诗情的世界中。
第三篇古诗词:《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词,它以深沉的意境、简洁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深夜中无法入眠时,凝视着明月的心境。
诗人以简单而生动的笔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远方亲朋的思念。
这首古诗词以幽默而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让人们不由得陷入思考与感叹。
第四篇古诗词:《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词,它以壮丽的景色、宏伟的气势震撼读者。
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所见到的壮丽风景。
通过对山水之美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千年悠久、无限壮丽的历史与文化。
这首古诗词以华美而雄壮的语言、饱含诗人对乡邦的赞美,让人们沉醉于浩渺的古代文明中。
第五篇古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古诗词,它以满怀思念、送别之情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黄鹤楼送别朋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思念。
通过对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使读者感受到了友情的深厚与珍贵。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两首【第2课时】《别董大》高适》课件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走进作者 高适(704-765):唐代著名的
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 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 的时代精神。 主要作品:《燕歌行》《蓟门 行五首》《塞上》《塞下曲》等。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背景 《别董大》的写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
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串珠问题: 1.一背:背诵古诗,理清这首古诗是谁给谁送别。
2.二思:这首诗描写的特定景物是什么?
3.三品:两首古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4.四比:将两首诗进行对比,看一看能从中发现什么异 同点?
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了送别时的景色,说说所写
景色有什么不同,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渭城曲》所写景色清新明朗、和谐悦目。
《别董大》所写景色暗淡荒凉。不同的景色描写 是为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服务的。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思考: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写了眼前之景:漫天黄云、阳光
昏暗,北风扬雪、大雁南飞。就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
诗人在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思考:诗的后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这两句诗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
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响亮、有力, 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 去拼搏。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别董大》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朋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店铺整理了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4课《古诗两首》,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⑤【注释】①望湖楼: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上,是当时眺望湖中景物的楼。
醉书:酒醉中题写此诗。
②翻墨:打翻了墨水瓶。
这里形容云像泼翻的墨一样黑。
③跳珠:滚跳的珍珠。
这里形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跳跃不定。
④卷地风:吹到地面上卷起的大风。
⑤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四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游园不值》苏教版
• 作者简介:
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龙泉(今浙江)
人。他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 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 诗作,其诗优于绝句。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理解题意:
游园不值
园:指花园。
值:遇到。 “游园不值”课题是什么意 思呢?
反馈练习 重点字解释。 值: 应: 怜: 印: 小扣: 柴扉:
练习
1 诗人是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春天的? (碧青的苍苔,盛开的红杏。)
2 “不值”的意思是(没有遇到主人 )。 诗中“久不开 ”这个词写出了“不值”。
《游园不值》是宋 代 叶绍翁 所 作。题目的意思是:
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
诗人以 一枝红杏出墙来 来渲 染满园的春色。诗的最后两句蕴 含着深刻的道理:
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借助注释 查工具书 联系上下句 看插图 互相交流
小扣柴扉久不开 ?
• 柴扉 ? 柴门
小扣? 轻轻地敲
游园不值
柴扉
苍苔
红杏
lián
怜
怜:本义指可怜。 在本诗中指: “爱惜、 喜爱、舍不得”。
苍苔:绿色的苔 藓
屐:木头鞋。
屐齿:鞋印,脚印。
应怜屐齿印苍苔
大概是园主担心我 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 青苔吧 。
思考: 诗人兴致勃勃地来拜访好友,
却没见着,你们想,他此时的心 情如何?
扫兴、失望、失落……
诗人游园却没有遇 到主人,本来是十分 扫兴,无意间抬起头, 却发现了······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
你觉得“春色满园” 会是怎样一种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倾听范读
练习朗读
认读生字
观察字形
交流重点
完成习字册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结合想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推测是人与童子是如何一问一答的。感受隐者行踪不定,其具有高洁的性格。
作业设计:
1、朗读并背诵《寻隐者不遇》。
2、抄写词语。
3、默写词语。
4、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指名读,正音,齐读。
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质疑
理解词语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齐读
图文结合,学生通过观察挂图,再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能容易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作业设计:
1、背诵《所见》
2、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提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三、读诗句,认生字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认读生字
思考
讨论交流
思考,提出问题
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
观察插图并思考
认读生字词
指名读
点评
思考
讨论,识字
指名交流
指名回答
朗读全文
展开想象
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
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生字组词)
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4、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
6、大家读得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遐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范读,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出示袁枚及诗)
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谁会读?(请两个)正音。——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们帮助我一起读。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评价:你的话说的真完整。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你可真会观察。)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3、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寻隐者不遇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所见
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教学反思
四、指导朗读
五、识字、写字指导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14、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背诵古诗
指名读课题
正音
思考,交流
了解诗人
按要求自读
练习朗读
齐读
认读生字
组词
指名回答
指名读——齐读
朗读评价
男女生赛读
齐读
欣赏课件
发挥想象
指名上台讲
朗读体会
指名读
同桌间交流
学生交流,补充
指名——齐读
提问题
理解字词
有感情朗读
揣测
做动作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
7、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回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
3、古诗两首
备课日期
9月12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
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
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