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抛物面聚光集热器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原理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原理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原理
抛物面聚光器是一种利用抛物面反射光线的光学元件,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线聚焦于焦点处。
而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则是一种更加高效的聚光器,它利用了多个抛物面来进行光线聚焦,从而提高了聚焦效率。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抛物面的反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抛物面的反射原理。
抛物面是一种反射面,当光线入射到抛物面时,会被反射并聚焦到焦点处。
这是因为抛物面的形状使得光线在反射时会被聚焦,形成一个焦点。
2. 多个抛物面的组合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利用多个抛物面的形状来实现更高效的聚光。
这些抛物面可以是同心的,也可以错落有致,但它们的形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最佳聚焦效果。
3. 反射率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聚焦效率,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反射率也需要进行优化。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抛物面的表面涂上高反射率的材料,例如金属或者反射涂层。
这样可以减少能量的散失,从而提高聚焦效率。
4. 光源的选取
最后,选择合适的光源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复合抛物面聚光器适用于强光源,例如高功率LED灯或者激光器。
这样才能保证充分利用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优势,实现最佳聚焦效果。
总结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是一种利用多个抛物面聚焦光线的光学元件。
它利用抛物面的反射原理、多个抛物面的组合、反射率的优化以及合适的光源的选取,实现更高效的聚光效果。
了解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进行使用和开发。
郭廷玮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的型线设计
复合抛物面聚光集热器(CPC )的型线设计陆高林,郭廷玮,寿 健,高纪庆,高纪凡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院,常州,213022摘要设计CPC 复合抛物面聚光集热器的型线时,首先应考虑的是聚光效果和制造成本。
本文从渐开线和抛物线方程入手详细计算了不同采光半角,不同截取高度H 对应的复合抛物面的聚光比及型线的长度和反射面的面积,得出了对设计有具体指导意义的有用结论。
关键词:CPC 复合抛物面、采光半角、截取高度、反射面积。
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CPC )属于太阳能中温(100~200)C C ︒︒热利用技术,这种技术可应用于太阳能蒸饭、烧开水以及太阳能制冷和空调、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制纸、木材加工,贵重药材干燥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而普通的集热器在工作温度达到100C ︒时,效率变得非常低,因此中温太阳能热利用应当采用聚光集热系统。
CPC 不需要跟踪装置,只需要每年按不同季节4次调整倾角,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聚光比。
所以安装方便、维护简单、不容易出现故障。
因此,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A.Rabl 和Winston [1-3]正式定名CPC 聚光集热器以来就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太阳能聚光装置应用并不广泛,其主要原因是成本较高,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在满足设计温度的条件下如何选择线型,减少反射面面积,从降低聚光反射器的成本的角度来讨论CPC 的设计。
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CPC )的聚光比大约在10以内。
其结构如图1所示。
它是由吸热管内管为基圆的渐开线外接抛物线构成,中心位置设置一58φ的全玻璃真空吸热管。
在聚光集热器型线的下部是一段以吸热圆为基圆的渐开线,由于渐开线任一点的法线都与基圆相切,故入射在渐开线构成的反射面上的光线都会反射到吸热圆上。
与渐开线相接的是抛物线部分,根据光线聚焦原理,在max θ(采光半角)范围内,入射的光线都会汇聚到一特定的焦线上。
郭廷玮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的型线设计
复合抛物面聚光集热器(CPC )的型线设计陆高林,郭廷玮,寿 健,高纪庆,高纪凡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院,常州,213022摘要设计CPC 复合抛物面聚光集热器的型线时,首先应考虑的是聚光效果和制造成本。
本文从渐开线和抛物线方程入手详细计算了不同采光半角,不同截取高度H 对应的复合抛物面的聚光比及型线的长度和反射面的面积,得出了对设计有具体指导意义的有用结论。
关键词:CPC 复合抛物面、采光半角、截取高度、反射面积。
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CPC )属于太阳能中温(100~200)C C ︒︒热利用技术,这种技术可应用于太阳能蒸饭、烧开水以及太阳能制冷和空调、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制纸、木材加工,贵重药材干燥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而普通的集热器在工作温度达到100C ︒时,效率变得非常低,因此中温太阳能热利用应当采用聚光集热系统。
CPC 不需要跟踪装置,只需要每年按不同季节4次调整倾角,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聚光比。
所以安装方便、维护简单、不容易出现故障。
因此,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A.Rabl 和Winston [1-3]正式定名CPC 聚光集热器以来就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太阳能聚光装置应用并不广泛,其主要原因是成本较高,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在满足设计温度的条件下如何选择线型,减少反射面面积,从降低聚光反射器的成本的角度来讨论CPC 的设计。
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CPC )的聚光比大约在10以内。
其结构如图1所示。
它是由吸热管内管为基圆的渐开线外接抛物线构成,中心位置设置一58φ的全玻璃真空吸热管。
在聚光集热器型线的下部是一段以吸热圆为基圆的渐开线,由于渐开线任一点的法线都与基圆相切,故入射在渐开线构成的反射面上的光线都会反射到吸热圆上。
与渐开线相接的是抛物线部分,根据光线聚焦原理,在max θ(采光半角)范围内,入射的光线都会汇聚到一特定的焦线上。
一种二维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二维复合抛物面聚光器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余雷,张耀明,王军
申请号:CN200920231848.X
申请日:20090907
公开号:CN201547966U
公开日:
201008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二维复合抛物面聚光器涉及一种太阳能利用聚光器,特别是一种静态非成像聚光器,该聚光器的复合抛物面聚光镜的曲线段(2)与复合抛物面聚光镜的渐开线段镜面(3)连接,复合抛物面聚光镜的渐开线段镜面(3)与新V形结构镜面(4)连接,集热管(1)位于由复合抛物面聚光镜的曲线段镜面(2)、复合抛物面聚光镜的渐开线段镜面(3)和新V形结构镜面(4)所形成的半封闭结构中。
采用管状接收器,可以将散热表面积降到最小。
采用的曲线段镜面,设计简单,并在聚光比、聚光器尺寸上具有优势。
采用的新V形结构,可以将由接受管和镜面之间的缝隙所造成的光能损失降到最小。
申请人:东南大学
地址:210096 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叶连生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复合抛物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实用新型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12]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11]授权公告号CN 2205945Y[45]授权公告日1995年8月23日[21]ZL 专利号94220461.1[21]申请号94220461.1[22]申请日94.8.31[73]专利权人蒋根弟地址200941上海市宝钢月浦单宿3号512室[72]设计人蒋根弟 [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代理人张政权[51]Int.CI 6F24J 2/12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2 页[54]实用新型名称复合抛物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57]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抛物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槽形复合抛物面聚光器,设置在聚光器光线出口处的抛物面吸热板,与吸热板外凸面设置成一体的加热管,以及设置在壳体侧壁上、用以联接所述加热管与外部管路的流体进管和出管。
本实用新型的集热器具有聚光效率高、无需阳光跟踪装置等优点。
而且集热器的壳体、吸热板、加热管等部件采用了保温材料或光谱选择性涂层,故能有效地防止热量外逸,提高集热效果。
94220461.1权 利 要 求 书第1/1页1、一种复合抛物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至少一个槽形复合抛物面聚光器,设置在所述聚光器光线出口处的抛物面吸热板,与所述吸热板的外表面设置成一体的至少一根加热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侧壁上、用以联接所述加热管与外部管路的流体进管和流体出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流体进管和流体出管之间并与之贯通的分流管和集流管,所述分流管和集流管分别横向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两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包括相对设置得使所有以最大角度进入聚光器的光线,在至多经过一次的内壁面反射后恰好能聚集在聚光器的出口边缘处的两块长条形抛物面板。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顶部的至少一层透明盖板。
一种复合抛物面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的性能研究
一种复合抛物面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的性能研究侯静;郑宏飞;常泽辉;于苗苗【期刊名称】《可再生能源》【年(卷),期】2015(033)007【摘要】对一种新型复合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光学仿真和热性能研究.介绍了聚光器的设计与工作原理,在计算机上对其进行了三维建模,利用蒙特卡洛光线追迹模拟不同入射角、不同安装误差偏角的情况下,圆柱形聚光接收体表面上能流分布特征及光学效率的变化规律.光学仿真结果表明,当镜面反射率为0.92,在太阳光线入射角为0~7.5°时,光线接收率为99.36%~51.51%,聚光效率为92.14%~48.1%.室外测试结果显示,装置热效率为43.2%.【总页数】5页(P977-981)【作者】侯静;郑宏飞;常泽辉;于苗苗【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暖通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100081;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519【相关文献】1.微型抛物面槽式聚光集热器光学性能研究 [J], 雷德胜;杨谋存;朱跃钊2.跟踪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光学性能模拟 [J], 王银峰;张鑫;陈海军;朱跃钊3.一种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的热性能实验研究 [J], 李珂;匡荛;仇秋玲4.槽式抛物面太阳能聚光集热器供热厌氧反应器研究 [J], 杨选民;王雅君;邱凌;赵立欣;贾吉秀;王小亮5.太阳能干燥装置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热性能分析 [J], 常泽辉; 李建业; 李文龙; 侯静; 郑宏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系统摘要:阐述了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结构及设计原理和光学性质,简单的介绍了槽式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和传统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CPC)的设计结构原理及其优缺点。
主要介绍了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构的参数计算,通过Tracepro光学设计软件对传统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和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建模、光线追迹以及福照度分析,比较出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效率高于传统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设计方法及原理可行。
关键词: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Tracepro、光线追迹一、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结构阐述一种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CPC),主要由真空玻璃集热管、聚光器和必要的支架组成。
上述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即指聚光器,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端面截交线为一轴对称的“U”型结构,其对称轴的左右两边由圆的一段渐开线与一段抛物线经平滑过渡连接而成,所述圆的渐开线是以集热管的端面圆做为基圆展开的,所述抛物线为两条焦点重合且其对称轴均与“U”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对称轴成夹角θmax的抛物线的一部分,集热管的端面圆即渐开线的基圆的圆心与两条抛物线的焦点重合,这样的结构使得两条抛物线的对称轴之间的夹角范围正是复合抛物面太阳能集热器的最大接收角度。
如图一:由几何光学[1]知平行于抛物线对称轴入射的平行光经抛物线面反射后的反射光完全汇聚于抛物线的几何焦点上,而当入射光以一定角度入射时,经抛物面反射后的光与其对称轴的交点都将远离焦点。
由于存在ICC太阳能集热器[2],其聚光器的截线为圆的渐开线,运用的正是渐开线的这一性质——不论光以什么角度(0<θ<π)入射到渐开线上都能被渐开线反射后照射到此渐开线的基圆上。
所述θmax即为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最大接收半角,当与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对称轴的夹角小于等于θmax的入射光都将被反射到真空玻璃集热管上产生有效的热量,而大于此角度的入射光都不能在真空玻璃集热管上产生有效的热量。
二、模型的理论建立1、对一般聚光器的叙述[3][4]描述了一种槽式抛物面太阳能聚焦集热器——PTC。
PTC主要由抛物柱面反射聚光板和真空集热管以及一些必要的支架组成。
其中集热管的轴线与抛物面反射聚光器的焦线重合,根据[1]当太阳光直射到抛物面反射聚光器上时,经抛物面反射聚光器反射后的光线会被聚焦到真空集热管上,真空集热管的外管为耐高温的高透射率的玻璃管,内管为表面涂有选择性吸收材料的铜管或者钢管,当光通过抛物面反射聚光器聚焦到内管上时,被选择性工资吸收并将光能转换成热能传递给内管,使得内管的温度升高并对其内的工作流体加热,内管与外管之间被抽成真空,真空层起到对内管的保温作用,同时也减少了外管与内管间的光能损失。
其截面如图二:对于PTC,其优点在于抛物柱面反射聚光器的简单易于生产加工,其二是聚光器和吸热管的相对位置简单易控,便于安装,其三是整个装置和跟踪器配套使用,能达到很好的聚光效果。
但是,附加了跟踪器又给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在实际安装过程中要求有更高强度的支撑架,除此还需要给跟踪装置外加电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就降低了这种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的效率,同时也加大了整个装置的后期维护检修的难度。
因此,需要上述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使得整个太阳能系统解除掉跟踪装置。
2、传统CPC的结构和原理传统CPC的结构和设计原理如图三所示:传统的抛物面聚光器(CPC)的结构和设计原理如图三所示[5]设计时抛物线F1和抛物线F2分别向左右平移,使得抛物线F1的焦点刚好落在抛物线F2上,同样抛物线F2的焦点也落在了抛物线F1上。
则最大聚光角θmax被定义为两个抛物线上端点与两焦点的连线的夹角的一半,入射光线与CPC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θ,则当θ<=θmax时,入射光线可以经抛物面反射面一次反射到达出射口,被置于出射口的接收器接收到;当θ>θmax角入射时,入射光线将会被抛物面反射镜多次反射后重入射口溢出聚光器,显然这部分光能是没能利用的。
因此,在设计CPC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最大接收角对整个聚光器效率的影响。
3、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结构设计思想如图四中,AC 、BD 分别由抛物线)1(42+=y f x 绕原点(也是该抛物线的焦点)顺时针旋转θmax 和逆时针旋转同样大小的角度得到的两支抛物线的一段,关于中心轴对称,AD 、BC 分别是AC 、BD 所在抛物线的对称轴,AD 与BC 的交点同时是AC 、BD 两支抛物线的焦点,夹角θmax 为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最大半接收角,最大半接收角限制着入射到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上的太阳光线的多少,即θmax 直接影响着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几何聚光比,几何聚光比被定义为入射口直径与出射口直径之比。
对于一个聚光器,定义聚光比[6] max sin 1θ=C (1)式中θmax 为最大半接收角。
定义入射口到焦平面的距离为前端长度h 1,焦平面到出射口的距离为后端长度h 2,据[7][8]则聚光器的高度为h=h 1+h 2。
AB=2r ,CD=2R ,DE=h ,点E 为过D 点做x 轴的垂线与x 轴的交点,则:由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 ⎝⎛+=⇒+=⇒=+=h r R h r R h r R AE arctan tan tan *max max θθθ (2) 当后端长度为max 2cos θf h =时,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出口半径为max sin θf r = ,则焦距为:max sin θrf = (3)因此,当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出射口半径r 却定时,只要再确定最大半接收角θmax ,就可以确定焦距f ,反知也可以由焦距f 和最大半接收角来确定出射口半径r 。
当入射口半径与出射口半径满足关系:max sin 1θ=r R (4)即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达到理想聚光比时, 显然可以得到焦距f 与入射口半径的关系为R f =,即是说焦距与最大半接收角无关。
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高度计算:max max max max 21cos tan cos tan θθθθf f f R h h h +=+=+= (5)由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当入射口半径与出射口半径满足关系 max sin 1θ=r R 时,确定了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最大半接收角θmax 和入射口半径R 之后,就能根据(3)式、(5)式确定它的入射口半径r 和抛物线焦距f 以及聚光器的高度h 。
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抛物线焦距f 和最大半接收角θmax 都确定的情况,需要确定入射口半径、出射口半径和聚光器的高度。
显然,当入射口半径与出射口半径不满足关系 maxsin 1θ=r R 时,不能由(3)式求得聚光器的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是对称的,则其高度可由下面的方程组求得:⎩⎨⎧=---+=02sin cos 4sin 4cos sin tan max max max max 22max 22max θθθθθθxy fy fx x y y (6)求得其中的y 即是前端长度h 1,所以高度为:max 21cos θf y h h h +=+= (7) 自此,在已知最大半接收角θmax 、入射口半径R 且入射口半径R 与出射口半径r 满足关系(4),或者已知抛物线焦距f 和最大半接收角θmax 后都分别能由(3)式、(5)式或者(3)式和(7)式计算出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其他的参数。
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通过对构成其左右两边的抛物线反射板旋转一定角度,由两条抛物线的对称轴的夹角做为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最大接收角,增加最大接收角,即有效的提高了聚光比C 。
显然,由(1)式可以看出,θmax 越小,聚光比越大,越有利于太阳光的聚集吸收,对于满足需要得到高温的设备越有利,但是这种以减小最大接收角来获取更高的几何聚光比的方法是有代价的。
首先,θmax 减小会直接减小复合太阳能聚光器接收太阳光的有效范围,这违反了初衷;其次,θmax 减小将使得聚光器的高度h 增加,这在增加了生产加工抛物面时的难度的同时也大大的增加了所需的原材料,提高了成本价,同时使得对支撑加的强度要求提高。
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以及生产成本的考虑,当设定不同的焦距f 和最大半接收角θmax 可以确定出具有不同几何聚光比和不同几何尺寸的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
4、优化的聚光器与渐开线聚光器的复合根据[2]所述,从任意角度入射到渐开线上的光经渐开线面反射后总是能够入射到此渐开线的基圆上。
并结合以上的讨论,当入射光在0<θ<θmax 范围内时总能够经过上诉两段抛物面一次反射后到达出射口并被一定程度的集中后出射,特别的,当θ=θmax-时,由入射口射入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光线将不会从出射口射出,而是经所述两段抛物面一次反射后汇聚到它们的共同焦点F 即是汇聚到集热管上。
为了能使在0<θ<θmax 范围内的入射光线同样的能汇聚到两抛物线的共同焦点上,[2]提供了依据和方法,由(3)、式(5)式、(7)式的讨论可以看出,当给定了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最大半接收角θmax 和焦距f 后,其他参数也都确定了,同时落在0<θ<θmax 范围内的光线均会从上述的出射口射出,在上述的出射口下端加上左右对称的两段圆的渐开线,如此便能将在max 0θθ≤≤的入射光线经过一次或者最多两次的反射后汇聚到基圆上,即汇聚到集热管上。
这样的结果是减少了光在多次反射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
如图四,以集热管圆心为原点,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对称轴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由[9] 容易写出左右渐开线的参数方程如下:右半支渐开线方程:⎩⎨⎧-=+=)cos (sin )sin (cos x 00ααααααrad r y rad r (4) 左半支渐开线方程:⎩⎨⎧-=+-=)cos (sin )sin (cos x 00ααααααrad r y rad r (5)其中r 0为基圆半径,α为为展开角,rad α为展开角α的弧度制。
渐开线与抛物线的结合点M 的确定 为了能便于生产加工,结合点应该平滑过渡,可以依据[10]的方法来确定结合点M 。
当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半接收角为θmax ,则在渐开线上243max θπα+=处外接抛物线恰能使得该点上抛物线与渐开线的法线方向相同,即满足了平滑连接。
结合点M 的坐标为(x 0,y 0),将243max θπα+=带入方程(5)或者方程(4)便可得到相应的左右结合点的坐标位置: 右半支结合点:⎪⎪⎩⎪⎪⎨⎧+=-=+=243)cos (sin )sin (cos max 0000θπαααααααrad r y rad r x(6) 左半支结合点:⎪⎪⎩⎪⎪⎨⎧+=-=+-=243)cos (sin )sin (cos 0000θπαααααααrad r y rad r x(7)在上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下根据旋转矩阵容易写出左右两支旋转了一定角度θmax 的抛物线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