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追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着力点 课堂机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机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机智
作者:李秀丽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第08期
【摘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育机智指的是教师经过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调控课堂的灵魂,只有教师学会灵活地处理课堂中不断出现的偶发事件,课堂才有可能精彩纷呈,学生才会学意盎然。
【关键词】润物细无声见风使舵明知故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124-02
一、教学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教师能在冷场中调温
大家知道,人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会心旷神怡,置身于美景中会流连忘返,小学数学课堂也要保持教学最佳状态下的“常温”。教师要学会“调温”,鼓励孩子们融入教学,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听课中经常会遇到“冷场”的课堂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师若无法及时“调温”,课堂就成为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当教师用课件动画演示蝴蝶沿着对称轴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后,追问:“你能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课堂一片沉静,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轴对称图形。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一个女生回答到:“我认为,像蝴蝶这样的图案是轴对称图形。”教师马上表扬:“你真勇敢,这么难的问题你能用形象的蝴蝶告诉大家。”其实她的回答只是停留在表象上。教师又重新再把蝴蝶对折的动画演示一遍,问到:“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抢着回答:“我看到了蝴蝶左边的翅膀叠在右边的翅膀上”(多好的“叠”字)“我看到了蝴蝶左右两边的翅膀是一模一样的。”“我看到蝴蝶中间有一条直直的线”。教师只是在课堂的卡壳处巧妙的做了调温,换了一个角度鼓励学生思考,学生就把轴对称图形的要素“对折”、“完全重合”都描述出来了,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追问,让思维水到渠成
追问,让思维水到渠成
课堂是知识传授与交流的快乐场所,是师生合作与互动的精神家园,而师生对话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实施追问策略,可以为师生的互动搭建平台,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使课堂在思辨中曲径通幽、暗香浮动、水到渠成。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追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为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层层深入、步步登高,教师应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巧妙追问。
首先,为追问的顺利实现精心准备、科学预设。
1、围绕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教法与学生。寻找课堂追问的焦点,侧重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准确切入。
2、精心设问,注重启发性、层次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要让问题仅仅停留在“好不好”、“对不对”的简单提问上。教学的艺术在于启发与点拨,要通过追问激趣、置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探求新知、提升能力与培养情感的目的。
其次、课堂追问中要准确定位,科学引领。面对新课改的形势,要摒弃传统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者、协作者、赏识者的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此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尊重学生,让学生的思维驰骋、灵感迸发。
再次、把握时机、巧妙追问。
课堂中的追问要凸显教师的教学机智,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情况找准时机、巧妙追问。
1、在平淡处追问---激活思维
如何进行课堂追问
如何进行课堂追问
作者:李利群
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21期
摘要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是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第二次有针对性地提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这样定义“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需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需要教师有敏锐的发现,捕捉生成信息的能力,它能根据学生的思路和文本的需要,开发创生新的问题。
关键詞追问;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1-0181-01
追问是课堂教学对话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它可以使学生的理解由片面走向全面,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课堂对话由单一走向丰富。
目前,我市各种创新而有效的语文课堂模式,如快乐课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淡化预设、强调生成,重视追问教学,展现出一种充满智慧的教学风貌。但在实施追问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一些教师无追问教学意识,“碎问碎答”,将学生学习带入一种松散而低效的状态;一些教师不敢追问,揪住主要问题,不敢有效发散,强行将学生的思维火花浇灭;一些课堂虽有追问发生,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落到实处。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契机进行追问,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呢?
一、把握追问的时机
(一)在学生欠缺思维广度时进行追问
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往往思考问题时借鉴别人的较多,自己的独特见解很少,交流时常常就某个问题重复别人的观点或旧知,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追问,帮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拓宽思维的广度。教学《草船借箭》,教师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当学生笼而统之的回答“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所以借箭成功”时,教师就要善于追问:“诸葛亮神机妙算都算到了什么?”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课文的突破点,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思考更全面。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小学)
(二)提问的启发性
• 1.苏格拉底与他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教学不是凭借直接授予知识,而是通过正确的提问,刺激对方
思考,引导学生朝他所希望的方向,亲自去发现真理。 (1)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获得智慧。 (2)提问有一定的步骤: • 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作为对话的主题。 • 用一系列的反诘,使学生陷入矛盾的窘境(由原来的自以为知逐渐承认自己的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 469-399)
3、数学教学是问题驱动下的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哈尔莫斯(P.R.Halmos)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单墫 • 数学教学主要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数学教学是在一系列问题驱动下不断走向深入。
4、是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学记》
(一)问题的表述
据调查,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时比较笼统,不知从哪些方面回答。 1、问题表述存在问题 (1)不具体 • “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 “你发现了什么?” (2)欠准确 • 用词不准确 • 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混用 • 前后表述自相矛盾 (3)不简洁 • 一句多问
——能较好地实现提问目的 (2)数学有效教学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 外在发展: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 展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知识
课堂追问的策略
课堂追问的策略
——刨根问底演绎课堂精彩
马晓辉谢俊梅高风梅董永红数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离不
开追问。数学课堂追问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数学教学
效率有积极的作用。
追问如探路,探索寻找学生真实的想法;追问能激疑,激发学
生质疑新的问题;追问可明理,提高升华学生思维的水平;追问能的
辨析,培养学生辨别反思的能力;追问能延伸,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
一.什么是“追问”?
追问在《辞海》[1]中的定义是“追根究底的问;追查”。既然追问的本质是问题,那么课堂追问实质也是一种问题,但是是对问
题的再问,是对教学知识的“穷追不舍的问”,更是对学科知识的
一种追寻查找。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2]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
“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
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而“追问”是一种提问技巧,是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二次提问”,是
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
深入理解和掌握。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
二、追问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
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
作用。现在“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满堂问”的现象又
露苗头,大量浅白直露、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热热
闹闹,实际效果寥寥无几。追问技巧的运用,应该对改变这种“问
题的问题”有所帮助。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
231
浅谈“教学机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闪光点
■洪春香 (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八都小学 331603)【摘 要】当前,现代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面的多元化特点得到了进一步凸显,这就使得教师所面临的课堂突发情况也有所增加。数学在小学教学课程体系中占
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夯实数学基础的主要渠道。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每个教师的责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一些情况的处理,就体现了“教学机智”的重要性。本文就“教学机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闪光点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
【关键词】教学机智;小学数学;闪光点【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231-01 前言
教学机智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所提出的一种教育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很难在课堂中保持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难免会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出现一些影响教学活动的情况。特别是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不容易对学生形成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学机智”的作用,针对一些课堂中的突发情况,运用合适的方式,保持冷静平和的态度进行处理。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一、“教学机智”的科学认知从概念性的角度来看,教学机智主要指导的是在一些较为复杂的教学环境或者情况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即时性和准确性的判断。比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超出预料但是又必须给予特殊处理的问题,或者面对处于情绪较为激动的学生,教师所能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教学机智”的出现具有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是一种对教师能力的考验。尽管“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一瞬间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决定,但是却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之处和闪光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敏的教学机智。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追问的策略
1.追问明理,激发学生的思维
虽说现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多见,但诸如“满堂问〞的变相灌输的教学方法还是司空见惯的。学生始终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兴趣无法激起,思维难以深刻。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在多,而在于是否有价值。
大局部学生在教学中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对学习的兴趣。追问的最大优点在于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要适时地启发学生,使学生朝着问题的正解进行思考并得以深刻拓展,追问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
2.追问激疑,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投入的程度、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气氛。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替学生铺路架桥,还要点燃他们的热情,而追问就是一个很好的点火器。
3.追问辨析,让学生学会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有意地表现“未知〞,从反面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辨析甚至争论,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尽情表现。教师大智假设愚,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问题,进行追问,成心抖出错误的“包袱〞,让学生争论、改错,学生不仅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有一种成绩感。
在互动课堂中追问设计要精当,实施要巧妙,更要讲求实效。
二、如何进行有效追问
1.追问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努力开启精彩课堂
其次 , 教师要钻研教材 , 了解 学情 。教 师只有对教材有深刻 的理解 , 对 相关 的知识点 博学精通 , 心中有数 , 注意对教材 内容 的前后联 系, 以及了解学生 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等 , 这样才能 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 。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 才能淡定 而巧妙 地利用这一事件把话题转移到与本节课有关 的内容上来 。 再次 , 要善于因势利 导 , 争取主动权。 在教学过程 中, 由于突
案例二 : 有一次 ,某班主任裤子后面破了个窟窿 ,可他一点也没发
势利导 , 则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 使课堂教学向着 预期 的方向
发展。所 谓“ 山穷水尽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 教学机智的魅 力也即在于此。 总之 , 教学机智 的形成并 非一 日之功 , 它要求教师要 有深厚
会有什么现象?” 他接着启示 。“ 楼顶是湿的” “ 有小洞 ” “ 有裂缝 ”
— —
显然 ,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发了 ,课 堂气 氛也 随之活跃 起
发事件的发生 , 使课 堂陷入被动 , 这时可想 办法转移学生 的注 意
力, 因势利导 , 把 出现 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 , 扭转被动局面 , 往 往收到意想不 到的效果 。 有时, 课堂上学生 的回答与你预设的思 路大相径庭 , 这时 , 教师就要学会顺着学生的思路 , 随机应变 , 因
@国 ④ 禽 岛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四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四基”
我国数学教育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学教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 985年我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经常是团体成绩第一名,实力名列前茅,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引起了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对我国数学“双基”教学的逐渐关注。但是,我们自己知道,和国外数学教育相比,我国学生“双基”扎实,但是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数学教育专家、学者研究认为,我国“双基”教学应该与时俱进,提出将“双基”发展为“四基”,“两能”发展为“四能”。
2011年版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的阐述中正式明确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成“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两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成“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和丰富。
一、如何理解“双基”发展成“四基”
1、“双基”变成“四基”的原因
①全面实现三维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就是要全面实现三维目标。双基只涉及三维目标的第一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另外两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没有涉及。
②真正以人为本
“双基”教学使得有些教师就以教材为本,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新增加的“两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则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堂追问——唤醒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常州市朝阳中学 吴冬梅)
追问,唤醒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常州市朝阳中学吴冬梅
内容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当下的不少数学课堂,教师独霸讲台的身影虽已渐渐淡出,但师生对话比较频繁,更多的是问答式的应景话语,导致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质量不高。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它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追问有效教学
正文:
追问,即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提问,“穷追不舍”,它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的继续发问。追问不是一般的对话,是对事物深刻挖掘,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就教学来说,追问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提问,已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追问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提升思维品质的云梯,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追问的效能。
一、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
1、教师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在具体提问的互动过程中,很多教师存在对学生不放心的心理。一方面,教师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经常在多数学生对问题思考还没完成时,就由少数已经基本完成的学生加以回答,这种做法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使一部分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的表述能力比较薄弱,在回答问题时表述不清楚,此时有些教师就会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代为回答,或者换其他的学生回答,这种做法容易挫伤学生的心理,还可能造成其他学生想回答又不敢回答的心理,这也是在课堂提问当中,常常出现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在对待学生的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其回答的尊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方法word资料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与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与富有个性过程”。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反思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怎样促使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怎样在合作交流中体现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与说教?“追问”无疑是最佳途径之一。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养成追问思考、科学科学剖析习惯。追问能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也能帮助学生清晰辨析模棱两可问题,形成正确认知;更能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追问还可以产生新教育资源。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方法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概念”类教学追问
在“概念”类教学中,通过追问可以使学生逐步进行思考,深刻理解知概念内涵。
案例1:
教学“3倍数特征”
师问:2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是0、2、4、6、8。
师问:5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是0、5。
师追问1:3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1:个位上是3、6、9。
生2:生1说不对,84个位上不是3、6、9,可它是3倍数;23个位上是3,但它却不是3倍数。
师:我们做个游戏,请大家任意说一个数,我可以马上说出这个数是不是3倍数,并请全班同学验证。
师生游戏,并板书学生说出数。
师追问2:(指着板书)为什么这些数是3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
通过这样直线式追问,使概念越来越小、知识体系越来越清晰,让学生更加精确地理解概念、应用概念。
二、“模棱两可”类教学追问
对于学生难以全面理解、模棱两可、容易遗漏前提条件内容,教学时需要通过追问来不断补充、更新、完善学生认知。
深度追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必然诉求
计算原理没有弄懂 。这时 , 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个购物
情境:小明同学过 l “ 0岁生 日,爸爸到儿童服装店给他买
量
'
么? 我想, 这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的表层 , 而要注意追问的
层次 , 要透过表面去分析问题 、 思考问题 , 让思维走 向深 刻、 充满理性。 在 日常生活中,估算比1算和笔算应用得更为广泛 , 3
乘 2 ”最准确,因为一个因数增多了,另一个因数减少 0 “
了, 打个平手”“0 2 最简单, ; 乘 0 2 但它最不准确, 因为两
当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 、 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 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 , 从而难免出错。 此时 , 教师
掌握追问机智, 进行点拨 、 引导和解惑, 课堂才会有实效。
1发现错 误 , 时追 问。 . 适
识, 又拓展 了思路 , 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 . 设置错误 , 情境追 问。
又缺智慧的应景对话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 , 让教师 发挥教学机智 , 学会深度追问呢?
一
梨树有多少棵? 学生列出的算式有: x ) -5②3 ” ①3( + 4 ; x 6
追问艺术
追问艺术——数学课堂靓丽的风景线
南市南溪小学陈美丹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由许多个教学细节组成的,而教师有价值的一次次追问则是整个教学细节中的精彩细节。它可以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他们主动质疑,促进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节奏,及时有效地进行追问,往往会使小学数学课堂绽放异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追问冲突猜测尴尬插嘴出错
课堂是知识传递的园地,是师生生命涌动的精神家园。是由许许多多个教学细节组成,精彩的教学细节使课堂充满思辩和灵性,而教师有价值的一次次追问则是整个教学细节中的精彩细节。追问不是简单的“为什么?”,不是“还有么?”它是前次提问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教师的追问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拨正学生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教师根据课堂的变化,恰如其分地追问学生,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老师适机有效的追问能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成为课堂的靓点。
一、在学生思考冲突处进行追问。
学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有时对新知识的掌握还只停留在原有经验简单的重组和改造上,不能进一步思考、解释、分析,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搭设思维跳板,开拓思路,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例:一位教师执教《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带有百分数字样的衣服标签、饮料瓶子、药品盒子、报纸杂志等物品。其中一个学生汇报了他在网上收集到某位投球手的命中率为45.8%。
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
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
第一篇: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表明在教学中“问”的方法,是先易后难。而追问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如果运用恰当,将会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精彩无限。那么,什么是追问呢?“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教师的追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还有吗”“好不好”之类的追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追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追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追问的艺术性,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追问的效能。
对于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追问的时机和场合
课堂教学追问往往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同时又应该是随机的,临时的。它有着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向学生思维的广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追问,由于它的生成性,同时就具备了不可预测性。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两个特性,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何时追问,何处追问,就成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追问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课堂学习氛围有所松懈,学习状态低迷的时候。
把握追问时机,实现高效课堂
把握追问时机,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陈玉珍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77期
【摘要】追问就像一把钥匙,帮助学生开启从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门;更像攀岩的扶梯,带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登上知识的高峰。但是“追问”必须得把握时机,讲究方法,掌握火候,才能让课堂满堂飘香。教师应该让追问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助力器,碰撞学生思维的助推器,梳理学生思维的助动器,激活学生思维的助跑器,从而推动学生情感的升华,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心灵对话,进而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追问;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追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追根究底地问。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朗读或回答,及时捕捉契机,有针对性地究根问底,那这样的追问就像一把钥匙,帮助学生开启从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门;更像攀岩的扶梯,带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登上知识的高峰。有效的追问,既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更可以梳理学生的思维,最终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进而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
及时而有效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要使追问及时而有效,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火候的掌握。教师应该让追问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助力器、推动学生情感升华的助燃剂,从而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心灵对话,进而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
一、理解困难时追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助力器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可见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思考问题难免会遇到困难,课堂上偶尔会出现一问三摇头,三问九不知的情况。尤其当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时,学生的思维暂時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有发生,这时候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智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梯式推进,一步步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使情感体验走向深刻,及时为学生搭建一个思考的“扶梯”相机诱导,再配以恰当的追问,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下是《自相矛盾》教学片断。
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的技巧
作者:刘文巧
来源:《神州》2011年第12期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在讲述学科知识,传授基本内容、基本技能的同时,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的“问”的作用非常突出。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过程的体现,通过教师的问,必然引发学生听和说的活动,必然引发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能起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教学作用。
(2)促进思维发展: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枝术,它与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启动和发展学生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是数学的躯体,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的提问不是简单的、浅显的“问”,不能只浮在面上,要“问”的科学、合理,要“问”的有深度,富有艺术性。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或在教师的引导与提示下才能得出答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在“问”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3)检查与反馈:通过教师的提问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认识的状态,诊断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从而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4)加强巩固:有“问”必有“答”,通过这一过程,教师能够从学生的“答”,判断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基本情况,第一时间获得反馈的信息;同时,学生在回答教师“问”中,回忆所学习的有关内容并进行思考,且根据其他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反应及时修改完善,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以便了解教学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追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着力点课堂机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课本以及教材编者之间的对话是交互生成的,因此,教学不是一个演“教案剧”的过程,而是完善并再度创造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偶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对于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正如肖川教授所说:“完美的教学,在性质上应是富有想象力的,能唤起人们意外与惊讶的感觉,给身临其境者一种认识能力上的解放感。”[1]显然,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融入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完美的教学。
留心一下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于教学机智的“浅解”乃至“误解”,往往走进一些误区。其一,随意生成,无限拓展,与课堂教学目标背离,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其二,媚俗搞笑,纯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教学情境,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其三,抛却课本,形式主义的活动频繁,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属性,课堂教学的“数学味”逐渐淡去。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学会调控,从而体味数学教育智慧的意蕴。
一、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特质:敏感、投入,基于数学文化的感知与理性的学习
数学的魅力感染和吸引着我们,我们憧憬着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随意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挖掘一些教学细节,甚至被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偏离了航道,把学生引入迷宫,追求表面的活跃与热闹,丧失了理性的思考,使课堂有效教学大打折扣。在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反思中,我们体会到在教学中应不断促进教师关注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包含着敏感性,是一种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数学课堂的教学机智则应是基于数学文化的感知与理性的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机智,必须牢牢把握“数学”的缰绳。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良好的思维情境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思维情境中为学生搭建起民主、开放、融洽、自由的对话平台。
“生成”也许是一种不曾预约的精彩,但更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应在充分预约中寻求平衡,酝酿突破。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数学”的缰绳,瞄准教学目标,在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善于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
二、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调控:学会追问,对数学情境进行崭新的塑造
教学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教学就是“即兴创作”。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生成的境界,必须调控教学机智,正确对待一些意外情境并加以创造性的塑造,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求活――引导学生在民主、融洽的平台中,尝试相互学习
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学习场景:“请和小组同学一起商量一下!”“听听伙伴们给你的意见!”……如在教学“游戏――十几减9”一课时,我创设了“拼图”的游戏情境。先让每个学生完成题卡上的练习,根据要求再和小组同学一起用题卡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根据自身的习惯和标准来验证伙伴的学习成果外,还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对同伴进行适当的点拨,以调整操作方案。每一个学生都要为自己对他人的“点拨”寻求新的着眼点。这样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发展。我们看到在得到了伙伴的点拨后,学生的热情高涨,一个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悄然形成,在这样和睦融洽、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之间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受到启发和感染,感受着学习的乐趣。
2.求精――创设开放、自由的平台,鼓励学生学会展示学习
展示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构建有效体验,自我展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在教学“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评价,有的学生总结了自己一节课的成功与收获,也有的学生反省了自己学习中的失败与不足。这是一种自我评价,更是学生的自我点拨,这种自我点拨有利于学生交流感受、提炼成功经验、剖析失败原因,设想改进方案。在展示交流中,学生们坚定了学习信心,总结了学习方法,拓展了学习路径,明确了新的学习目标。
3.求实――倡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实效
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被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不仅应是小组探究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还应是小组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偏颇与不足,保证探究活动有序、有效展开。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资源”的发挥,要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使人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要关注不善于发表意见的学生,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合作探究的进程,控制探究时间,时间安排一要充分,二要限定,以造成学生的紧迫感,提高探究效率。
三、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氛围:善于追问,在精巧的点拨中走进数学园地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适时捕捉现场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自主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点拨要勤
教学中的点拨要勤,不要放过任何富有教育意蕴的情境。当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教师点拨的次数勤,更是指点拨前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勤,点拨时的手段勤,点拨后的思考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及时发现学生探究时的问题,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状态,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解决问题时闪烁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这些都提供了点拨的良机。对学生的点拨不单纯是语言的点化,学生从我生动的眼神、关爱的抚摸中同样能受到启发,获得力量。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活跃、内在激情焕发的交流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2.相机诱导
教学中的点拨要巧,要不留痕迹。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发现时机,把握时机,绝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既要靠长期的教学实践,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常识,否则,即使点拨时机出现了,也会失之交臂。在“神奇的尺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一条彩带的长度。这时,有学生想到用一张大约1分米长的电话卡量10次,估测得出彩带大约长1米的方法。这种方法比直接用尺量显然略显笨拙,但生活中谁又能随身带一把尺随时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鼓励学生:生活中的“尺子”有许多,你能用电话卡估量彩带的长度,这就把电话卡变成了一把“神奇的尺子”。这种巧妙的语言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点拨,一种对学习方法、生活能力的点拨。
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点拨既有这样的即时点拨,也不乏导入性、终结性、迁移性的点拨,这些不同方式的点拨疏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调节自己的认知、情绪和心理,有效地发挥了教学机智的整体教育功能。
3.学会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