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特征
2011年高考生物(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如图为自然条件下某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下列四个坐标曲线中,能正确表示该种群增长率(λ)随时间(t)变化趋势的是()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率先逐渐增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2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
答案:D2.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M,理想状态下,每20分钟繁殖一代,T小时后该种群数量为() A.M×20T B.M×23TC.2×M T D.2×M20解析:T小时后细菌繁殖了3T代。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根据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时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20分钟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可知T 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为M×23T。
答案:B3.(2010·南京调研)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00 m2左右。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答案:D4.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解析:bc段虽然增长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处于增长状态,所以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
种群的特征(上课用)
04
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分布型
随机分布型
种群个体在空间中分布无规律,个体间距离不等。
均匀分布型
种群个体在空间中均匀分布,个体间距离相等。
集群分布型
种群个体在空间中呈集群分布,个体间距离较小。
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
群落结构
种群在群落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种 群的关系,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 结构。
种间关系
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 共生等。
周期性
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如5年或10年的周期,这种周期性变化可能与气候变 化、天敌数量等外部因素有关。
种群的繁殖策略和生存策略
繁殖策略
种群为了维持其生存和繁衍后代而采取的繁殖方式,包括单次大量繁殖、多次繁 殖等。
生存策略
种群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生存方式,包括独居、群居等。
种群的进化与适应
进化
种群增长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环境资源、种间竞争、 疾病等。
种群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种 群的动态变化和生存状况,对 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 义。
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是种群数量特征的重要 指标之一。
种群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例,对种群的繁殖和遗传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群内个体的遗传变异性,包括基因序列、染色 体结构和数量等方面的变异。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 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变和自然选择
突变
指基因序列的随机变化,包括点突变 、染色体变异等,是产生新的基因和 基因型的重要途径。
自然选择
指自然界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选择性 淘汰,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基 因型得以保留并传递给下一代,从而 影响种群的遗传特征。
《种群的特征》 知识清单
《种群的特征》知识清单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要准确理解种群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种群是由同种生物组成的。
不同种生物属于不同的种群。
2、种群中的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相互联系。
3、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即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例如,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鲫鱼构成了一个鲫鱼种群;一片森林里的所有马尾松构成了一个马尾松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多种特征,这些特征对于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动态和生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等。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大;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减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个种群中,迁入个体增加了种群的个体数量,迁出个体减少了种群的个体数量。
4、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它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系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受到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
高中生物中,种群是一大知识点,涉及到生态学中的很多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下面笔者将从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等多个方面来介绍种群的相关知识点。
一、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生态系统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源利用量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平衡,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
在种群中,可持续性的表现形式是:种群数量稳定,种群大小符合环境的承载力,种群繁殖后代数量能够维持种群的稳定等。
对于种群而言,可持续性的保持需要掌握良好的种群管理技能。
在保持生境完整性的情况下,要注意对种群数量的控制,避免种群数量过度繁衍,造成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同时,要限制人类活动对生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环境生态平衡,为种群的可持续生存提供环境保障。
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维系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一,它是指生物体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范围的多样性。
针对种群而言,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包括:种群数量的多样性、物种组成的多样性、基因分布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种群和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对于让一个物种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繁殖出更具适应性的后代,并能够抵抗自然环境的变化。
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实际中,可以通过加强生态保护,采取合理的资源利用措施,保护多样性的生物物种,从而保护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三、生态位生态位是描述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内充当的角色和所占据的资源和生境的总和。
在种群中,生态位的表现形式包括:食物来源、占据的空间范围、季节性迁徙等。
对于种群的生态位管理,需要对物种的生死理念和环境适应性有较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需要了解种群之间共存的竞争关系和相互关联性,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生态位管理策略。
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培育更多的特生种群,掌握良好的养殖技术,采取合理的种植技术,提高种群的保护水平,从而保证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承载的生态位。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一、引言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所构成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种群的分布规律,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生存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
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资源、栖息地质量、环境条件等。
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影响种群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大小等个体组成的比例和分布。
种群结构对于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种群的生殖力和生存力。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变化、资源利用、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结构,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生殖策略、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四、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种群动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
种群动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和迁移率等。
种群动态的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动态,我们可以预测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种群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资源分布、种群密度等。
种群分布的变化可能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分布,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态位。
种群分布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境需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种群的特征是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都是种群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高二生物:解读种群的特征
高二生物:解读种群的特征【考纲解读】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梳理】
一、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比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1、“S”型增长曲线
2、“J”型增长曲线
3、意义
【重点解析】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是指一个生物种群在数量、分布、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特点。
种群数量变化则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大小的变化情况。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繁殖行为和生态位等有着重要意义。
种群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其中包括种群密度、分布范围、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健康状况等。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物种个体的数量,常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或生态环境中的种群数量。
分布范围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范围,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研究。
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段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分布情况,对于研究种群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和存活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比例是指雄性和雌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对于研究繁殖行为和遗传变异等具有重要作用。
遗传多样性是指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对于评估种群状况、自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健康状况是指种群在生长、繁殖和生存等方面的状况,常用于评估生物种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特征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波动,这种波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栖息地和食物等,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有所不同。
生物因素包括物种的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这些生物因素对于种群数量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包括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污染和入侵物种等。
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保护和管理物种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变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监测。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样带法、标记再捕法、人工饲养和生物群落调查等。
样带法是指在一定面积或线条上进行物种排查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
标记再捕法是指对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再次捕获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的总体数量和增长率。
种群的特征(理)生物必修
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助 于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 发和资源浪费。
保护濒危物种
了解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 规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措 施,促进物种的恢复和保护。
预测流行病
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助于 预测流行病的爆发和传播,为防
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04
种群的遗传特征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种群的特征(理)生物必修
目录 Contents
• 种群的概念与定义 • 种群的分布与密度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种群的遗传特征 • 种群的行为特征 • 种群的进化特征
01
种群的概念与定义
种群的定义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种群遗传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社群行为与交流方式
社群行为
是指种群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行为模式,包括分工合作、等级制度、领域 行为等。
交流方式
是指种群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包括声音、气味、动作等非语言和 语言形式的交流。社群行为的形成和维护需要有效的交流方式来传递信息和协调 行为。
06
种群的进化特征
自然选择与进化
进化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变 化的速度、种群大小、突变率等。
种群的适应性进化
适应性进化
种群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逐渐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适应性特征
适应性进化使种群获得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如耐寒、耐旱、抗 病等。
适应性进化的意义
适应性进化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能力,促进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周期性变化
由于环境因素的不稳定性,种群数量变化常常呈现周期性变化,如季 节性变化、年际变化等。
高考生物复习课件种群的特征
?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 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样方的数量
?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 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取样方法
?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要做到随机取样,确保所选择的样方 具有代表性, 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使通 过样方统计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
(一)概念
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 的个体数称种群密度。
例:一块草地中每平方米的面积内蒲 公英的数量。
每立方米水体中鲫鱼的数量。
一、种群密度
(二)研究种群密度的意义
1.害虫的监测与预报。 2.合理放牧、捕捞、采伐等。
如何调模查拟一调片查草:地中蒲公英 的调种查群某密草度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从冰个原、体寒到风种、群企,鹅。 从种群到群落。 无不揭示一个原理 — 整体不是部分叠加,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温故知新 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1. 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2. 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3. 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 4. 望月湖和湘江的鲤鱼。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 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三)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 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提出 问题
制定 计划
实施 得出 计划 结论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密度
讨论: 1、实地调查与本节课开展的模拟调查有 什么异同? 模拟调查:完全随机分布、规则、区分显而
易见、误差小。 实地调查:不是随机、不是规则、其他因素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种群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了解种群的特征对于深入理解生态学和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关键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探讨一下种群的特征。
种群,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具有多个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种群的状态和变化趋势。
首先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它指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例如,在一平方千米的草原上生活着多少只羊,或者在一立方米的池塘水中有多少条鱼。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
对于植物,常用样方法。
比如,要调查一块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我们可以在这块草地上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算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数量,然后取平均值,以此来估算整个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对于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假设在一个池塘中,第一次捕获了 M只鱼并标记,然后放回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捕获到的鱼中有标记的为 n 只,总捕获数为 N 只,那么该池塘中鱼的总数大约就是 M×N÷n 只。
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是重要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减少。
迁入率和迁出率同样对种群数量有影响。
迁入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出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一个地区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会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
年龄组成是种群的另一个特征。
它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组成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量较多,幼年个体数量较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总结知识点概述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个体总数。
(例如,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鲤鱼都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构成:指人口中每个年龄段的个体比例。
知识点总结这一部分是生态学的基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元。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和培养基中酵母种群的动态变化。
其中,人口数量变化是本部分的首要任务。
种群是指某一自然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
我们主要研究人口的数量特征。
人口密度是人口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移民率和移民率是决定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构成和性别比不直接决定人口密度,但可以用来预测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
个体在其生存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通常有三种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曲线是指在自然条件(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下,人口经过一定时期的增长后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量(即K值)是指在不破坏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空间内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
当种群达到K值时,它保持稳定。
一般来说,当种群为K/2时,增长率达到最大。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捕捞和病虫害防治。
常见考点考法这一部分在高考它通常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检查对人口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其中,人口密度和人口数量变化曲线是过去的常识。
在通常的测试中,简短回答部分通常检查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和探索培养基中酵母种群动态变化的实验。
常见误区提醒年龄构成只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这一趋势可能无法实现,因为气候、食物和天敌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常用的一些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高一生物学学习中,了解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非常重要,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物学上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一个种群通常由一群具有相同特征的个体组成。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种种关系和相互作用。
1. 种群的特点种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同一物种:种群中的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 同一地域: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相互靠近的地理区域内。
- 交配: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交配,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 互相影响: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合作、捕食等相互作用。
2. 种群的增长与变化种群的增长和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 出生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会随着出生而增加。
- 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会随着死亡而减少。
- 迁移率:个体的迁移会改变种群的数量和分布。
种群的增长和变化可以用数学模型来研究,例如指数增长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
3.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的大小会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重要影响。
- 疏密分布:种群密度高,个体分布比较密集;种群密度低,个体分布比较疏散。
- 影响因素:种群密度受到环境因素、资源可利用性、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 适应性变化:种群在不同密度下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例如个体大小、生长速率等。
二、群落群落是指生态学上不同种群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内。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1.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个种群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这些种群之间以及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和关系。
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描述了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组成、数量和分布。
群落的结构可以通过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等指标来衡量。
- 物种数量: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1. 概念一个池塘里不可能只有一条鱼,而是有很多,它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概括种群的概念。
(1). 种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
强调:四要素(时间、空间、同种、总和),生物之间应该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说明: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它是物种繁殖的单位,物种进化的单位。
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
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其他的小动物,各种不同的植物,还有微生物。
它们可以形成不同的种群,这样的不同种群的总和叫生物群落。
(2). 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3).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同种不同环境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影响、适应特征结构类型、结构、功能三者关系: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了各种生物外,还包括有机和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2. 种群的特征(1). 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西藏与广东人口密度相比较。
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一片草原上夏季与秋季某生物的数量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标志重捕法:N=(M1∕ M2)ХT2N:种群个体数量M1:首次捕捉到并标记的个体数M2: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总数中已标记的个体数T2 :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总数(2). 出生率和死亡率若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
我国目前出生率仍高,死亡率下降,因此种群密度仍将继续增大。
导致人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3). 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简介三类型:a.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第8辑 考点3 种群的特征
考点一遍过第8辑考点3 种群的特征知识梳理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三、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解题探究1.银鳗在夏天由河川游到深海中产卵繁殖(生殖洄游),而幼鳗在春季自大海进入江河口,在淡水环境中成长。
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目前鳗鱼资源越来越稀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使用大网眼的鱼网进行捕捞可以测定银鳗的年龄结构B .银鳗的生殖洄游现象说明了海洋生物群落具有时间结构C .银鳗的K 值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D .银鳗的分布型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并不直接相关【答案】A【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使用大网眼的鱼网进行捕捞无法测定种群的年龄结构,A 错误;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银鳗的生殖洄游现象说明了海洋生物群落具有时间结构,B 正确;K 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 值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C 正确;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分布型与种群数量的变化并不直接相关,D 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
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能自由交配、繁殖),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举例: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是指单位空间(单位面积、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
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2)特点: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
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3)调查方法:
①总数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
②取样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大的种群,一般总数调查较难,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
群密度。
1.1样方法
(1)取样调查中的两个概念
①样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叫做样方。
②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
③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常用取样
①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4—1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
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
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4—1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
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①探究原理:(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②制定计划: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确定调查时间→讨论需要携带材料用具,列出清单→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③实施计划准备→确定调查对象→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④注意事项
a.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地点的选择。
调查地段的选择应当大小适中,面积过大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b.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可以是乔木、灌木和草本,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大一些;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小一些;调查灌木时,调查地段的大小则应该介于二者之间。
如乔木的样方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
c.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
调查乔木和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容易,而调查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学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
d.调查时间。
取样调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
e.计数原则。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
如图4—2。
注意: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⑤调查误差分析。
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调查地段种
群分布不均匀;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
答案:6.5株/m2
1.2标志重捕法
(1)概念: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
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3)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4)注意事项: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5)计算公式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种群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种群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
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2)意义: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如城市人口的变化。
4.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表4—2)
(3)意义:预测未来种群动态变化。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
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①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
②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
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
③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3)意义: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6.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
种群数
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
数量的决定因素。
⑤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⑦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7.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表4—3) m
n M N 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初次捕获标志数个体总数
(3)意义:了解空间分布格局对于选择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有重要意义。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