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萌芽于夏、商、周,兴起于先秦时期,繁荣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唐,止步于宋、元,盛行于明、清,衰落于清末。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般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顺“道”
“道”,是指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和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而在管理角度上讲,“道”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早在《荀子·哀公》中就有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人和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人和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管理者要从自我管理入手,才能实现人和。
4、守信
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办一切事情都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诚信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5、利器
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提高利用工具水平的过程,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发明了前所未有的机器设备,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
6、求实
办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一切行动的方法和行为准则。即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做事情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
7、对策
任何事情都要事先进行统筹谋划,制定正确的对策,然后再去实施,才能取得成功。制定对策,一是预测,二是运筹,即我们常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政、经济、军事、⽂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百家思想中。⼤致可划分为:“以⼈为本”的管理思想;“正⼈必先正⼰”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的战略管理思想;“天⼈合⼀”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为⽽治、道法⾃然”的管理思想。诸⼦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百家思想中。⼤致可划分为:“以⼈为本”的管理思想;“天⼈合⼀”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为⽽治、道法⾃然”的管理思想。“正⼈必先正⼰”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的战略管理思想;
⾸先,作为中国⽂化代表的儒家⽂化是⼀个博⼤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为本”、“中庸之道”“修⼰以安⼈”,“仁者爱⼈”,“和为贵”,“君⼦和⽽不同”“舍⽣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由孔⼦创⽴,经孟⼦、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泛、最深⼊⼈⼼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其中包含了许多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和模式,但是,在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仍然有着许多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和应用。这些传统思想已然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碰撞,互相影响,与时俱进,相得益彰。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源远流长,几千年前已经产生,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德治为先、尚孝尚德、以政为家。其中,以人为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孔子曰:“君子善于人者”,封建皇帝也是如此,他们重视人才、重视人的素质和内在品质,这一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所体现。
其次,传统管理思想提倡德治为先,讲究管理者的德性和品格,认为管理者的德性和品格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和团队的文化风貌和企业形象,也很容易看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德治思想的影响和应用。
再者,中国文化一直重视孝道、德行,传统管理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传统中,尊敬长辈、敬爱师长、讲究孝道、尚德行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优秀品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一直倡导这些道德品质,认为这样的品质有助于培养企业文化和团
队意识,也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最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政为家”,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点也在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中有所体现。政府的政策和政治风险一直是中国的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管理学述要
中国传统管理学述要
中国传统管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和智慧。以下是中国传统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 开场缘起:阐述了中国传统管理学的发展和演变。
- 中国传统管理学的“一二三四五”:介绍了中国传统管理学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包括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无为而治、中庸之道。
- 两位国学大师与天人合一论: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其对管理学的影响。
- 八卦全在人的身上:强调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和根本。
中国传统管理学注重人性化管理、道德教化、整体思维和实践经验,对现代管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
一、顺道
“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管理思想作为管理活动的升华,其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值。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有:(一)管子的管理思想
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最为杰出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大业。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
1、“自利”的人性观。管子认为“自利”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所在。“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责也。”管子认为,人对“利”的追求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但管子并未走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是可以调和,人既可以有“自利”之德,也可以有“利人”之德,惟其如此才不至于走极端。
2、“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①。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国之四民”说,即士、农、工、商,并称为国之四民。管子主张“四民务使杂处”,即四民不能杂居,应该分开。“处士…使就
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样做即有利于同一行业的人员集聚,实现经验的交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组织的和谐,提高专业化程度。
(二)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比较高。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特点在于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孔子关于管理的“九字名句”②:“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阐释了管理的核心特点。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即中庸、和谐的综合,这是管理的最为理想的状态。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主讲:管理与经济学院
周毕文副教授
幻灯制作:毛军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第一节一分为二地对待中国
古代的文化遗产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第四节中国管理思想的主要派别
第一节一分为二地对待中国
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珍贵内涵。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祖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华部分,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里记载着中国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有关国家管理、军事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学说和主张。正确地对其进行剖析、反思,对于正确地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命运,对于形成我国管理科学的民族特色,都是极其重要的。
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观点(1)“民族虚无”论
(2)“儒学复兴”论
(3)“中西合璧”论
“民族虚无”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传统民族文化视为“沉重的包袱”、“历史的惰力”,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贬斥得一无是处他们明确地主张“摆脱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根本改变和彻底重建中国文化”,“要反传统,要全力动摇、瓦解、震荡和清除旧传统”。
“儒学复兴”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看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消极的一面,不加分析地盲目肯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的儒学会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得到复兴。
“中西合璧”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国的现代文化应该是把二者的优点集中起来,但对两种文化优劣扬弃的具体分析却不尽相同。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入世精神五、重视名节
二、伦理中心六、家庭观念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道家管理思想的应用:在企业管理中,注 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强调团队合作 和共同发展
道家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 中,道家管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处,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企业的社 会责任和道德规范。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 等
核心思想:以法治国,强调法 律和制度的重要性
管理方法:赏罚分明,注重激 励和约束
兵家管理思想: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管理思想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以企业战略规划、实施、控制和评价为核心的管理活动
兵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如竞争战略、市场定位、资源配置等
兵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如注重战略规划、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注重 团队协作等
儒家管理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修养和伦理规范
企业文化建设: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注重员工道德素质和团队精神
儒家管理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和团 队凝聚力
儒家管理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儒家思想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 实践指导
道家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追求和谐
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员工个人发展,强调团队合作,追求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管理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通过无为而治,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提高工 作效率
道家管理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强调和谐,促进企业内部和谐,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 争力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
一、顺道
“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传统管理思想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现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一) 顺道——顺应客观的规律
(二) 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
(三) 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四) 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五) 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六) 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 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
(八) 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九) 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亚当。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重要论点、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
2、查理。巴贝奇(英国)
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1.顺“道”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_(修改版)
2.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
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 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 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 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 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3.人和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 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 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 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二、精兵简政 轻装上阵
20世纪70年代西尔斯一系列的错误决策和 迟钝反映,就与其笨重的管理结构,过多的管 理层次有关。 于是,沃尔玛总是力求精简,用较少的人 员经营,让每个员工干的比其他公司要多,因 为他们相信企业也能像军队那样“精兵简政, 轻装上阵”。
三、管理为大 人本为大
悠悠企业,管理为大;悠悠管理,人本为大。企 业在本质上无非经营两种资源:一是人力,一是客 户。沃尔玛自建立之日就意识到了人才是企业的核 心,于是它的企业文化中三项基本信念包括“尊重 每一位员工,服务顾客”;服务理念包括“顾客永 远是对的,顾客才是真正的老板,山米微笑原则, 超越顾客的期望”;人才理念包括“我 们的员工创造非凡,员工就是合伙人”。这些都无 不体现着沃尔玛闪亮的“人本管理”思想。
2.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 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 策者的素质高低。
3.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 分不开的,因此中国的管 理,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 理。
现代西方的管理理念来源于或者验证了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我们在学习西方 文化和管理经验的同时, 切不可丢了我们 自己的东西, 要让中西两种文化和管理思 想相互吸收,相互验证, 取长补短, 形成 中国化的现代管理。
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题目:简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的管理思想、法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管理思想。
1、儒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仁政德治论。等到最后提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
2、法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法制刑治论。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3、道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无为而治论。指出要实现的管理目标是至德之世。
相关拓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各个国家和民族对管理学的发展都有各自的贡献和价值西方中心论是完全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事实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蕴含着丰富的管
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有:
(1)顺“道”的管理思想。
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中“道”是一个使用较广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其使用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主观范畴的“道”它是安邦治国的理论、道理;另一类是客观范畴上的“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顺“道”的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顺“道”的主张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提出来了如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就用“道”来描述客观规律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管子则在老子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汉代的思想家司马迁就更加强调社会经济活动中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他主张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应当服从经济规律。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已经认识到管理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了。
(2)“重人”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我国有着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治理国家、发展农桑、战争攻守、教化百姓、文化礼仪等文化典籍,以及探究天理、人性等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的思想。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一.儒家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治人”。在儒家的代表作《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和为贵”的思想。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和气、合作、和睦、和谐。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对于治国来讲,和能兴邦,只有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理顺公务员、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一国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2.“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中庸讲得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和稀泥。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地解决方式。
3.“德治”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政事、教化万民,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无论是什么团体,他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团体成员更为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爱戴,其政令的实施也才能更加通畅。
浅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结合华为公司的管理
班级------- 姓名------- 成绩------- 华为作为世界第二大通信设备供应商,同时也是中国民营通信科技公司,很多中国古老的传统管理思想都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中。
一、"得人"思想
在我国古代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就有著名的"得人"思想。这是"人本主义"理念的核心内容。它在我国古代意义重大,古代也用了许多制度来选拔人才,如科举制度,又如选士、养士制度等等。这是因为单凭个人之力是难以成就大事的,要想成就成功,必须借助人才之力。
我国一直有"求贤若渴"的说法,而能不能得到能人相助,则影响事业成败,与国家兴亡密不可分。诸葛亮在总结汉朝兴亡的原因时提到,先汉之所以兴旺发达,是因为与贤臣亲近,与奸人小人敬而远之。而近奸之小人,远贤之大臣,乃后汉之衰的原因。诸葛亮之见,正强调人才之于朝代之兴衰的影响。
华为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人力资源的经营,这是华为的管理理念中最核心的东西。《华为基本法》于一九九八年,将人力资本价值的持续增长作为首要目的。精挑细选,合理配置,才是人才的选择和搭配之道。华为在吸纳人才上的投入,正是将"得人"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微观激励思想
华为公司抓住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华为通过股份的形式,让公司的经营和风险都能获得公平的收益,但是,股份的发放并非是平均的,而是按照公司的功劳来决定的,每年华为都会对员工的资产进行一次评级。华为公司的所谓股权激励体系即是如此。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微观激励思想的作用,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窥见一斑。管子曾言得人之道,莫如其所好也。讲的是作为管理者,要善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并不主张满足个人的私利,无限制地去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他还提出人们所得到的利益与所作的贡献直接挂钩,才是公平的原则。此外,爱兵、治气等激励观和激励的方法措施,在我国古代兵家著作《管子兵法》中也有全面阐述。管子在《作战》一文中提出,取敌之利者,物也。后世注:军中无财力,无赏赐,士卒不至。正是强调把物质利益交给人才,才是激励的良方。在培养人才上,也要注意用合适的激励手段来提高人才的积极性,但为了公平,合理制定激励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作者: ————————————————————————————————日期:
ﻩ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ﻫ
1.顺“道”ﻫﻫ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 “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
ﻫ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ﻫ2. 重人
ﻫ“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ﻫ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使“天下之民归心”,“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尧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孟子&离娄上》)《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心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管子&牧民》)。西汉贾谊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国家的安危存亡兴坏,定之于民;君之威侮、昏明,强弱,系之于民;吏之贵贱,贤不肖,能不能,辨之于民;战争的胜败,亦以能否得民之力以为准。”(《新书&大政上》)这些思想历代都有,逐步成为管理国家的准则。ﻫﻫ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管子&五辅、枢言篇》)。ﻫ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
的成败。“得贤人,国无不安广…&失贤人,国无不危”(《吕氏春秋&求人》)。诸葛亮总结汉的历史经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晏子春秋》则把对人才“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视为国家的“三不祥”,其害无穷。ﻫﻫ在治生学方面,我国也有重视人才的传统。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史记&货殖列传》)。唐代陆贽说:“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隋则篓空”(《陆宣公集&均节财税恤百姓》第一条)。西晋的傅玄说:“夫裁径尺之帛,形方寸之木,不任左右,必求良工”。(《傅子&授职篇》)凡能工巧匠,或对生产建设有重大贡献者,如春秋时发明木作工具的鲁班,战国时修建都江堰的李冰,修建郑国渠的郑国,汉代发明二牛耦耕法和三脚条播器(三脚耧)的赵过,发明和改进炼铁鼓风器(水排)的后汉的杜诗和韩暨,对发展纺织工业有重大贡献的元代黄道婆等人,都传颂千古,流芳百世,为人典范。《管子》一篇国情普查提纲(《问》)中列专项调查国内的生产能手,树立“人率”,进行表彰。司马迁《货殖列传》记载,齐国的“奴虏”,即下等人,人皆贱之,唯刀间独具慧眼,赏识这些人的才能,收取重用,“尽其力”,“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发了大财。
3. 人和ﻫ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上下和同”,“和睦协辑”(《管子&五辅》),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战国时赵国的将相和故事,妇孺皆知,被传颂为从大局出发讲团结的典范。
ﻫ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只有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独举”、“约束”、“结纽”这些宗派行为,不可“以爵禄私有爱”,要严禁“党而成群者”(《管子》五辅、法法等篇)。李觏说国家的统治者必须“无偏无党”,“循公而灭私”,“天子无私人”,从国家机构中清除那些嫉贤妒能,钻营利禄,大搞宗派,戕害民生的“恶吏”,以改善官民关系。唐太宗是个讲团结的君主,他不仅重用拥护自己的人,而且重用反对过自己的人,他救下了曾反对其父李渊的李靖,委以重任。魏征曾力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唐太宗就位后不计前隙,照样重用,且平时能“从谏如流”,“爱谏诤”,思己短,知己过,使群臣乐于献策,齐心治国。正因为唐太宗广泛团结人才,形成一个效能很高的人才群体结构,贞观之治才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属下,“管人不严,以德服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他说用人“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若一味唯利是图,小人在位厂…&不自勤俭,奢侈无度,用人不当,则有业等于无业也”。(荣德生:《乐农先生自订行年纪事续编》)刘国钧办大成纺织染公司,以“忠信笃敬”为厂训。宋菜卿在公司悬挂孔子名言“己所勿欲,勿施于人”作厂训,他说“你愿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这些皆反映从自我管理入手实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