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
摘要:机械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机械工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

因此,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水平。

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关键因素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ortant relationship Abstrac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s the basic and supporting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ic. It offers technologies, equipments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for various departments of national econom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s conclusive influence on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n promoting of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 Basic industry supporting industry key factor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

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一、机械工程学科的定义和范围
机械工程学科是研究机械系统和产品的性能、设计及制造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它包括机械学和制造科学两大领域。

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和系统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它包括制造过程及机械系统所涉及的机构学、传动学、动力学、强度学、摩擦学、设计学、仿生机械学、微纳机械学及界面机械学等。

制造科学是研究制造过程及其系统的科学。

它涵盖产品设计、成形制造(铸造成形、塑性成形、连接成形、模具制造、表面工程等)、加工制造(超精密加工、高效加工、非传统加工、复杂曲面加工、测量及仪器、装备设计及制造、表面功能结构制造、微纳制造、仿生和生物制造)和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等科
二、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实体的重要组成,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标志,是税收的重要来源,并且还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即使在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与高科技紧密结合,仍将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性"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起点,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方向,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不可或缺的中间产品、服务及生产手段。

按照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和功能,可将其分为资源性基础产业,包括农业、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它们为国民经济提
供各种生产加工对象;条件性基础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及通信业,它们为国民经济提供各种运输及通信服务;手段性基础产生,主要指包括机械工业在内的装备工业,它们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各种上生产手段。

任何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于其所生产的产品在经济生活的重要程度。

整个国民经济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巨型的从资源到产品及服务的转化器,这个转化器的推动剂就是机械工业,因此,机械工业在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工业的主要产品是包括其自身在内的各行业所必须的生产装备。

生产装备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在资源性基础产业以及条件性基础产业得到有效发展以后,手段性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

发达国家对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很值得借鉴。

他们认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最根本的基础",所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是国家的目标,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

要提高工业素质,制造技术上不去是不行的"。

第44届国际生产工程学会主席日本的吉川教授在其年会总结报告中指出,世界上各个发达工业国经济上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

在各界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55%-65%。

制造技术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世界制造业的实践和英、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沉浮的经验和教训都向我们昭示,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强盛的关键所在,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就没有发达的制造业。

(二)机械工业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方式转变的关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有两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由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向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益型增长
的转变;二是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而全、小而全"的盲目重复建设的增长模式,向以分工协作基础的规模经济、集约经济模式发展。

无论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还是发展规模经济,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实现这些目的手段--设备的先进性、高效率性。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即设备的先进性。

决定一个国家怎样生产的根本因素当然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技术含
量水平的高低。

因此,为了抓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就必须首先振兴中国机械工业,特别是为机机械本身服务的基础机械工业和基础零部件工业。

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所处的阶段来看,在中国产业结构"补短"任务基本完成,"升级"任务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刻,在国民经济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各行业面临加大折旧力度,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升级,设备更新任务繁重的时候,以装备为主要产品的机械工业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

要使国民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必然首先振兴机械工业。

(三)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国民经济中的任何行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并
提供装备;在国民经济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占60%以上。

美国认为社会财富的来源机械制造业占68%;当今制造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四大支柱科学相互依存,但后三种科学必须依
靠制造科学才能形成产业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

而制造科学的发展也必须依靠信息、材料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机械制造业是任何其他高新技术实现工业价值的最佳集合点。

例如,快速原型成型机、虚拟轴机床、智能结构与系统等,已经远远超出了纯机械的范畴,而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材料等众多技术于一体的现代机械设备,并且体现了人文科学和个性化发展的内涵。

(四)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世界各国都将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作为其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强大国力的后盾。

美国68%的财富是由制造业创造的,从50年代起,美国机电工业占其工业总值比重三分之一以上。

日本1989年达到44.2%,1957年德国占47%。

美国农业人口约占2%,而98%的人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

相比中国,只有不到30%的人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虽然这些数据有一些不可比因素,但中国装备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仍相当繁重。

我国当前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时期,以我国13.7亿人的国情,断然不能买来一个现代化,我们也买不来一个现代化。

所以以我为主,装备中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才是正途。

如果只是从数量上,或是从GCP上赶超了其他国家,那是不能算作真正的赶超的。

以中东为例,该地区许多石油输出口人均GDP很高,有的甚至超过了
许多发达国家,但没有一个严肃的经济学者,甚至普通老百姓认为他们是发达国家。

同样的例子还有印度,印度相比我国在软件开发和语言环境上占有优势,但是国际社会还是认为中国的发展优于印度,原因在于印度很多的制造设备都有国外进口,而中国如机电工业设备都是国内生产。

这是印度的软肋,在短期内无法追赶中国。

(五)高新技术对经济的推动
在20世纪中后叶,机械工业因其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被称为“夕阳产业”,但进入21世纪,机械工程因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得以迅猛发展。

机械工业已经从早期的笨重的浪费资源的时代走向了快速清洁的绿色时代。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正在成为主导产业。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谁拥有的高新技术最多,谁也就取得了未来经济社会的领先地位。

因为国内制造业创新成分少,中国在高技术制造方面较薄弱。

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高新技术的创新,对实现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有着重要意义。

三、我国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发展总趋势
推动我国制造业自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科学研究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不竭源泉。

航天和国防先进装备几乎完全立足于自主创新技术。

在航空、车辆、家电、微电子、轻工业、石化、工程机械等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自主品牌也越来越多。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机械工程学科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机械工程提供
了大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世界的进步、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显著特点和趋势:一方面,高技术领域如光电子、微纳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学、重大工程技术的发展,要求机械与制造科学向这些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因而出现了微纳制造、仿生及生物制造、微电子制造等制造科学新领域;另一方面,随着机械与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纳米科学技术的交叉,除了推动着机构学、摩擦学、动力学、结构强度学、传动学和设计学的发展外,还产生和发展了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的交叉科学。

我国机械工程科学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瞻远瞩,尽快制定学科的长远发展规划。

加强对基础研究中原创性理论方法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原创性技术发明的支持力度。

在继续保持和发扬摩擦学、机器人机构学等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力争在2020年前后机械与制造学科总体上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机械工程领域学术界,涌现多个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和著名科学家;在机械与制造相关的国际学术界占有更多席位;有一批国际一流并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有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使我国制造业产生更多的高技术产品和世界名牌企业。

参考文献:
[1].周祖德.振兴制造业刻不容缓.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讯,1998(2):1~3
[2].易友华.《机械工业的支柱性地位和作用》.安徽科技出版社.1997
[3].李名德.美国科学技术的政策、组织和管理[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4].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5].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8(简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