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3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二轮新课标:第1讲 素养二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二轮新课标:第1讲  素养二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

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
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命题意图:本题以程颢的诗切入,考查考生对理学内涵的理 解。题干材料选取程颢的诗歌,程颢是宋朝著名理学家,他 的诗歌自然反映了他的思想,意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一、科学性原则——史料的可靠性“论从史出”
1.史料来源的辨析
(1)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
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
一些民间传说。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真伪辨析。
(2)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懂得论从史出,要学会用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4)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有效信息:数据对比和变化中包 含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这些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变化 的”“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数据对比和变 化中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变 化的趋势,同时要注意看整体,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时 间段,而应全面理解数据对比和变化所反映的问题。“四读” 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 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 《新唐书·太宗本纪》 举所败。”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 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基本内涵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即基于史料实证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中对史料进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认识中体验家国情怀。

二、构成要素1.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示意如下: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2.概念阐释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1)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2)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3)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例题 1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对历史事实进行搜集、分析和解释,从而得出客观真实的历史结论。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历史素养的概念、史料实证的重要性、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方法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素养的概念历史素养是指个人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是个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学习和思考获得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历史素养包括对历史事实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历史素养不仅是个人的知识水平,更是个人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体现。

二、史料实证的重要性1. 培养客观的历史观:通过对史料的实证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虚假性,培养学生客观的历史观,避免对历史的片面和主观理解。

2.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实证是历史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分析和解释,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实证研究,可以评估历史事件的可靠性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其对信息的辨别和分析能力。

4. 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对史料的实证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方法1. 教师示范: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史料实证研究。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搜集、分析和解释历史史料。

给学生分发一些历史文献或文件,让他们组织材料,找出相关的史料证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实证研究。

3.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就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价值进行互动交流。

暑期历史复习资料二:五大核心素养与五育并举

暑期历史复习资料二:五大核心素养与五育并举

暑期历史复习资料二:五大核心素养与五育并举一、五大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概念界定] 时空观念是指对历史事件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内涵阐释]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1)通达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国民革命时期军队的政治工作:郭沫若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各地方来归附的军队很多,凡是有来归附的军队,他们最先请求的便是派遣政治工作人员。

”这种现象表明:A.政治宣传促使各地方军队来归附 B.各地军队决心接受三民主义思想C.政治工作成为国民革命主要工作 D.政治工作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2、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概念界定]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内涵阐释]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2)立足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

这一情节涉及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 B.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立足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苏联的经济政策(3)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

材料反映了( )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 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 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3、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概念界定]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讲 学科前沿——求真谛5大素养引领历史学习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讲 学科前沿——求真谛5大素养引领历史学习

认知透视 1.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要以唯物史观 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 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 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 过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6)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
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村干部 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 (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 —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 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 历史现象反映了( )
经典示例 [示例]命题点: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苏联1970年前后经济发展现状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钢 煤 肉 蔬菜与瓜类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45亿 3.9亿 2 500万 4 700万
1970年实际产量 1.15亿 3.35亿 1 230万 1 300万
3.得出结论的前提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 性。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首先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 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有了准确的时 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 空,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 4.理性认识的依据 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 地区,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 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进而上升 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

素养三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素养三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曲宴 记载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 全斌于崇德殿”
雍熙二年,“诏辅臣、 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 后苑”
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 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 于长春殿”
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 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 书”,“赐从臣及直馆 阁官饮”
பைடு நூலகம்
素养三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素养三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解析: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看出,宋太 祖以武将为主到宋太宗变为文臣为主,这说明北宋形成 重文轻武的局面,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边患问题,且 有宋一代边患一直存在,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北宋初 期官员出席曲宴情况,没体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排除 B项;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得不出科举制度 日益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 答案:D
5.考查以不同的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新的问 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 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一、辨别史料种类 按照史料表现形式划分,又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 片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 按史料证据价值或来源分类,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 手史料,也有学者称作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按照傅斯 年先生的说法“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 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 写的是间接史料”) 按史料形成方式可划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 具体表现如下:
A.主张自由婚姻的神圣至上 B.赞赏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 C.崇尚符合理性的家庭关系 D.强调浪漫主义的婚姻追求
素养三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解析:由材料“婚姻家庭的出现,意味着个人应该 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以前任意解释自由的人, 要按照与自己不同的原则行事,听从自己的喜好之前要 请教自己的理性”,可知卢梭主张在家庭中也要遵从理 性,不能随意而为,主张建立理性的家庭关系,故选C 项。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考查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考查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史料实证的概念表述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为了更好的帮助教师理解,在《标准》附录中,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质量要求进行了详细的水平划分,水平1、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也就是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水平3、4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也就是高考试题的要求。

本文以图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更好的理解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对高考试题的要求。

(一)水平1、2的质量要求分析及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水平1: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能够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其有关的材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可以看到,水平1和水平2对考生的要求基本上在“知道”“获取”“提取”“认识”“掌握”“运用”等层面,代表的是试题对考生不同的要求。

一般来说,试题主要从这个切入点进行考查: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当以史料为基础,所以知道和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及其价值至关重要,这也是史料实证素养对考生的最基本要求。

史料有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一般包括考古发现的衣物、陶瓷等实物、原始的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即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二手史料一般包括后人加工的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即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在高考试题中,这类试题时常出现:例:【2018年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是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同时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素养提升三:史料实证(核心方法)

2020年高考历史素养提升三:史料实证(核心方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西方近代国家观冲击下,你对中国“天 下观” 的认识。(8 分)
返回目录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1643 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玛窦 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得 出 17 世纪“夷”指夷族,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由材料“普鲁士籍翻 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得出鸦片战争前 “夷”即是野蛮人;由材料“1842 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 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得出 1842 年 魏源“夷”有奇士、良友之意;由材料“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 也改称为‘洋务’”,得出 1858 年中国人将“夷”,改称为“洋”;由材料 “1858 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逐渐发生变化。如康有为在《理学篇》 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得出 1858 年后称为“泰西”与中国并行。第二小问“原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 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 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返回目录
素养链接 本题以矿业政策为命题视角,通过清代不同时期以及新中国 “一五”计划期间的矿业政策的差异,考查考生对史料实证的理解。回答问题 时,要从所提供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不同时期国家的整体经济政策 加以认识,从中体会新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返回目录
(2)认识:在近代屈辱被动的对外交涉中,中国人传统的“天下”体系被转 换为外部强行输入的西方的体系,中国被迫卷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潮流。西方 殖民者在与其他大陆交往中所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在欧洲人眼中,“文明人” 与“野蛮人”具有本质性种族差异,这既使欧洲列强在竞争中表现出不择手段 追求霸权与利益,又把其包装成普世价值强迫我们接受。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 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自从源自西方的“工业文明”进入中国后,中国原有的基 于“天下”体系的政治、文化秩序已不复存在。中国人只能在列强主宰的秩序 下“救亡图存”,探讨如何“保国保种”,如何在勉强保存下来的国土上重新 构建自己的国家。当我们不学习西方国家就会“亡国灭种”时,我们别无核心方法)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提高历史素养和历史认知能力的重要阵地。

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

本文将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讨论。

我们需要明确“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含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指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历史事实的证明。

这种素养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原理和手段,通过史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得出能够证明历史事实的结论和观点。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自研究史料来感受历史的魅力和真实性,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日期,而是一个生动丰富的故事。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呢?教师应该注重对史料的引导和解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历史史料,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和原理来进行历史事实的证明。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研究,让学生自主地去收集、整理和分析史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教科书的范畴,多角度地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史料进行论证,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结论。

除了在理论上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外,高中历史教学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这一核心素养。

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史料资源,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地方历史文化遗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史料的珍贵性和真实性。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研究课题,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进行历史事实的证明,并通过论文、报告等形式进行表达。

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辩论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三)——史料实证与高考命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三)——史料实证与高考命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三)——史料实证与高考命题理论综述:史料是指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无意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

史料实证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实证是史料、史实、史论三者的统一。

在高考题中,往往体现在以下方面:从史料引出结论(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用史料说明结论(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用史观对历史现象、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以41题为主)。

例题呈现:(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试题分析:该题通过史料来让学生分析相关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即从史料引出结论。

据材料“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地方权力,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和削弱六部的权限,故A、C两项错误;明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设立巡抚无法体现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错误。

针对策略针对策略:史料实证要求我们在学习或做题时注意运用不同方法来进行史料实证。

主要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内证法,即从史料本身的关键信息中得出结论。

一类是旁证法,即把史料和与之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旁证包括其他方面的史料,历史研究中一些公认的结论、普遍的规律、教材的知识等,我们一般称之为所学知识,旁证法就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的过程。

例题呈现:(2016年·全国Ⅱ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专题04 直击五大核心素养-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专题04 直击五大核心素养-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课程和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

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突破,探究规律,升华认识直击高考。

学科#网素养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一、唯物史观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二、唯物史观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活学巧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活学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素养二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支撑点一、时空观念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史实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二、时空观念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2.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3.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4.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着力点二、史料实证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的可靠性2.探究历史的途径:论据的充分性3.感知历史的体验:结论的完整性素养四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一、历史解释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二、历史解释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2.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3.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素养五家国情怀——学科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一、家国情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价值观判断2.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主流价值观3.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社会责任感二、家国情怀备考指要提升素养1.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2.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3.追求公平正义,捍卫自由平等4.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素养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浅谈史料实证素养在高考的考查与备考策略

浅谈史料实证素养在高考的考查与备考策略

名师指导 Famousteacherguidance6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浅谈史料实证素养在高考的考查与备考策略文/马春珍1 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和能力要求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次制定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

今天我们就专门探讨一下史料实证。

什么是史料?史料是了解历史、研究历史时所用的资料,历史史料按呈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按史料的价值分为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以2020年河北的高三的模拟题为例:卢生说始皇曰:“ 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甬道相连, 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暗问,莫服。

当时是,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之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

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

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

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

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一》第一段就呈现形式来说属于文献史料,就价值来说则属于一手史料。

第二段材料就属于二手史料。

2 近几年史料实证素养的高考题目类型近几年,高考历史中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很明显地呈现出来。

下面我就考查题目加以分类分析。

2.1 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辨析的能力和判断史料价值的能力如2020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的25题: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此题考查史料价值的问题。

从高考试题中解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从高考试题中解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从高考试题中解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作者:付心中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9期摘要:“材料分析题”在高考历史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全国高考试卷试题进行解析,探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考历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互证纵观近些年来的高考试题,史料类题目层出不穷,考查方式、考查内容均呈现出新特征,对学生历史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史料实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明确提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其中,“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解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更是培养其它核心素养的基础。

1989年,我国历史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史料分析题”(后更名为“材料解析题”或者“材料分析题”)。

自此之后,“材料分析题”在高考历史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超过80%的历史问题都通过史料创设情境完成问题预设。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材料分析题的分值不断攀升,“非选择题”更是以“史料”作为基础进行考核(如表1-1)。

高考中的史料分析题还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如以文字、漫画、地图、图表史料等形式呈现,史料类型丰富多样。

如2017年全国卷2第24题“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等。

除了在分值上面的逐年增加外,高考材料分析题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纵横力的考察,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更加紧密。

除此之外,材料分析题还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结合,突出历史传承对当前现实的启示。

如2016年高考上海卷第40题“大航海时代”就将“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进行对比,尽管事件发生在几个世纪前,但整体展现出人类处理外部世界和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范例,对当今世界秩序构建提供相关思路。

可以说,高考试题对多种史料及史观的运用要求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势在必行。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因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并进行历史实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从而拥有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历史认知。

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是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历史方法,例如辨析史料的真伪、辨别史料的信用度、解读史料中的信息等。

学生还需要学会系统整理史料,例如将史料编年排列、整理史料的内容、分析史料中蕴含的思想和观点等。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史实,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培养学生进行历史实证的能力也是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对史料的研究,结合历史背景和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历史结论。

这样的实证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历史知识水平,还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既要靠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也要借助于学生自身的思考和探索。

只有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论述能力也是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学生不仅要能够分辨史料的真伪,还要具备审视和评价史料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会逐步提出论证。

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还需要学会运用学术语言和学科规范,撰写有关历史实证的学术论述。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锻炼,学生才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学术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支,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实,还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挖掘历史背后的深层次价值和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

素养3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

素养3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2.论据具有充分性 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材料隐含 着重要历史信息,再加上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特别是很多字词古今差别很大, 还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译文”材料,保留了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 式、幽默性的“欧化语言”技巧。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对材料的巧妙 辨别,获取有效信息,论据要充分,体现史论互证。
[答案]
B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三、系统性原则——论证的完整性“史论结合” 1.有效信息的获取 (1)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 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 。 “题眼” 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 阶段特征等。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 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在诸多信息中 , “主题语”的信息最 关键。
分说——三大角度突破
一、科学性原则——史料的可靠性“论从史出” 1.史料来源的辨析 (1)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 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一些民间传说。史料实证指对 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2)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 懂得论从史出, 要学会用历史证据说话, 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懂得和学会辨别 各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图,并且分析其来源和价值。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示例——高考命题解说
一、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不同史籍有关唐末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 【示例 1】(2017· 全国卷Ⅰ) 记述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 于泾州,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 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3史料实证专项精练

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3史料实证专项精练

专题03 史料实证概念释疑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对历史的叙述、理解、解释、评判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

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既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

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

文献记载出于人们的口传笔录,反映一定社会观念的“思想的痕迹”,实物史料是前人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和社会交际工具的遗存,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范围内的“行为的痕迹”。

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学科。

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

课标要求(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课标解读课标提出了三层要求:一是要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知道什么是史料。

二是能收集并辨析史料。

三是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高考真题1.(2018·全国II卷,2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答案:C2.(2018·全国II卷,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对应学生用书第90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总览——核心素养解读一、史料实证的基本内涵1.学习历史的方法人类对于历史的了解、认识与研究基本上都来源于史料,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

2.认知历史的途径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3.论证历史的依据史料实证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1.以史料实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高考历史的常态。

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考查问题理解能力高考考查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3.以史料实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依据史料给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考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示例——高考命题解说一、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不同史籍有关唐末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示例1】(2017·全国卷Ⅰ)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命题立意]本题以表格材料切入,命题形式新颖,以史料实证的视角考查考生甄别史料的能力。

并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

题干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和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考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

[解题思路]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

《旧唐书》提及“我师败绩”“不利而旋”,《新唐书》谈到“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

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C项为正确答案。

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A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排除B项。

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D项可排除。

[答案] C二、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有关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史学价值【示例2】(2017·全国卷Ⅱ)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命题立意]以《赫鲁晓夫回忆录》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认识能力。

材料所述的回忆录属于二手史料,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事人的历史史实,但受时代阶级立场等方面的影响。

[解题思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为正确答案。

回忆录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且版本内容受时代局限,A项表述错误,可排除。

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均带有主观性,无法判断哪个可信度更高,B项可排除。

不能以版本的新旧作为判断接近历史真相的尺度,C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答案] D分说——三大角度突破一、科学性原则——史料的可靠性“论从史出”1.史料来源的辨析(1)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一些民间传说。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2)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懂得论从史出,要学会用历史证据说话,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

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懂得和学会辨别各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图,并且分析其来源和价值。

2.推出结论的依据(1)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

一般来说,史料愈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全面。

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2)高考历史不需要考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你对命题专家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专家设定的问题加以论证而已。

3.论从史出的例证(1)探究史料论从史出史料达·芬奇指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

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论从史出: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开拓冒险精神。

(2)高考真题论从史出[示例](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点拨]本题提供的史料是“到1952年底,我国出现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要求推断出这种现象是哪种需要的结论。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A 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答案] D二、典型性原则——论据的充分性“史论互证”1.史料具有典型性高考命题史料的选择,都是命题专家反复斟酌,精挑细选的。

史料可大可小,亦可远可近。

“大”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诉求,“小”指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远”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近”指为高考综合能力的考查服务。

2.论据具有充分性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材料隐含着重要历史信息,再加上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特别是很多字词古今差别很大,还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译文”材料,保留了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幽默性的“欧化语言”技巧。

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对材料的巧妙辨别,获取有效信息,论据要充分,体现史论互证。

3.典型性原则例析(1)以图证史准确取舍图像不仅仅被合法地纳入新的史料范畴中,更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自主性诉求。

“以图证史”,人人都可以成为时代历史大事件的叙事者。

解答“以图证史”类试题应注意三点:(1)抓图片信息:仔细看图片,概括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分析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

(2)看文字:图片型选择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千万不可遗漏。

(3)重联系:将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以图证史:“攀梯摘棉花”反映了“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吃饭不花钱”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大办公共食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经典示例思考感悟[示例]下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点拨]本题体现了“以图证史”的命题立意。

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只符合材料“‘历’者,过也,传也”的意思,属于片面性理解,故A项错误;“‘历’者,过也,传也”是指过去的事实,而“‘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结合两者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的原意是对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不是只限定在书籍上,故C项错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不能反映“历”与“史”两者结合的本意,即对过去事物的记载,故D项错误。

[答案] B三、系统性原则——论证的完整性“史论结合”1.有效信息的获取(1)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

“题眼”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

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

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

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环节:(2)从材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每则材料后,一般要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

引文出处是对所引(选)用材料(史料)的来源进行的说明(解说),材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包括引文的出处、作者、文章写作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等。

这些出处(说明)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

直接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材料出处—在材料的诸多信息中有效信息最重要,“材料出处”往往包含着时间、时代背景,结合材料出处大体可以了解人物或事件,掌握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以界定考查意图,弄清考查的知识点。

材料注释—“注释”则对事件或事物进行进一步阐释,获取信息是解读的前提,通过对有效信息的解读,准确回答问题。

(3)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近几年各地高考题都紧扣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彰显了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