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结构与实质

合集下载

幸福观的五个方面

幸福观的五个方面

幸福观的五个方面幸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它是无论贫富、年龄、性别都能追求的一个目标。

然而,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却有所不同。

幸福观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和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心灵层面。

在我看来,幸福观有五个方面:积极心态、良好关系、自我实现、社会参与和健康生活。

首先,积极心态是幸福观的重要方面之一。

积极心态是指乐观、积极的态度和看待问题的方式。

人们拥有积极心态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相反,消极的心态会引发负面情绪,影响个人的幸福感。

因此,培养积极的心态对于拥有幸福观至关重要。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幸福观的重要方面之一。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亲密的友谊以及和谐的婚姻关系都是人们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稳定和谐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因此,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自我实现是幸福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发展潜能和充实自我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从而获得幸福感。

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进步,发展自己的才能和爱好。

每个人都应该探索自己的潜能和兴趣,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第四,社会参与是幸福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参与是指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积极的社会参与可以帮助个人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联系,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自我价值感。

无论是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还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都可以为个人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最后,健康生活也是幸福观的重要方面之一。

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础。

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享受到幸福带来的快乐。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适度锻炼和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

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样的状态?

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样的状态?

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样的状态?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满足、愉悦和内心平静的状态。

幸福的感觉通常来自于个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在心理学和哲学上,幸福通常被描述为一种全面的生活满足感,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快乐感。

幸福的状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满足:幸福的状态通常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喜悦、满足、爱和希望。

这些情感可以来源于个人的内在体验,也可以来自于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

2. 心理健康:幸福的状态通常与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相关联。

这包括对自己的认同感、自尊和自我接受,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情绪。

3. 满足感和成就感:幸福的状态通常与个人的成就和满足感相关联。

这可能包括在工作、学习或个人生活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实现。

4. 社交关系和社区参与:幸福的状态通常与良好的社交关系和社区参与相关联。

这包括与家人、朋友和社区成员的亲密关系和支持网络,以及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的机会。

总的来说,幸福是一个综合的状态,涵盖了情感、心理健康、满足感和社交关系等多个方面。

这种状态通常是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全面满意和乐观态度的体现。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个人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心理健康、追求个人成就和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幸福的实质:义、利的均衡——兼论王船山义利观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幸福的实质:义、利的均衡——兼论王船山义利观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念 所 内含 的 方 法 论 为 指 导 .可 以正 确 揭 示 幸 福 的 实质 即 义 与 利 的 均 衡 .人 们 追 求 幸 福 的 过 程 即 义 与 利 的 均 衡 过
程 .义 利 均 衡 的 结 果 即 人 们 实现 的 幸 福 .幸 福 的 评 价 标 准 即 义 利 相 通 的 伦 理 精 神 原 则 。王 船 山 的 义 利 观 就 是 义 利 均 衡 的 义 利 观 ,科 学地 认 识 王 船 山这 一 思 想 有 积 极 的 历 史意 义 与 现 代 价 值 。
是幸 福 的 概念 是 如 此 模 糊 ,以 至 于 虽 然 人 人 想 得 到它 .但 是 却 谁 也 不 能 对 自己 所 决 定 追 求 或 选 择

均衡 的前 提 :义与 利是幸 福 的基本 要素
人们 对幸福 实质 的认识 各不 相 同 .甚 至 殊 异 .
但 人们 对 幸 福 的表 现 , 即人 们 在 什 么情 况 下 感 觉
关 键 词 :幸 福 ;义 利 ;均 衡 中 图分 类 号 :B 4 . 29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O 1 ( 0 6 O O 1 一O 6 3 3 3 20 )j O 9 4
作 者 简 介 :贺 汉 魂 (9 o ) 1 7 .男 .湖 南 衡 南 人 .副 教 授 .硕 士 .从 事 经 济 伦 理 学 研 究 。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5期 7
2006年 10月
衡 阳 师 范学 院学 报
J u n l fHe g a g No ma iest o r a n y n r lUnv riy o
NO \ o1: .5 .
(c ) t.2 0 0 6

个体的幸福感及影响因素

个体的幸福感及影响因素

(二)幸福感的心理成分


幸福感与人们所处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幸福感由情感与认知二方面构成。情 感成分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乐体验,而认知成 分即生活的满意度,是指个体对期望(目标)与 成就(现实)之间差异的认识。 Andrew和Withey(1976)发现,主观幸福感由生 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构成。
(三)工作与幸福感




1、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1)工作因素: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 中的社会关系 2)个体因素:个体比较、个体差异、自我 效能感 3)组织因素:组织目标、组织气氛、组织 文化、领导方式 2、工作效绩
(四)收入与幸福感





1、经济收入与幸福感 2、收入的改变与幸福感 3、跨文化研究研究发现:平均数的相关.69 4、理论解释 1)社会比较 2)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3)金钱的自身价值 4)存活率理论:收入只有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 才会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高收入只有把它们用于 追求“自我实现”时才能提升幸福感。。
你怎么理解幸福?



主观幸福感(Happiness):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整体 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 迪勒尔1984年提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 第一,主观性——它存在于个体的经验之中。 第二,它不仅指没有消极的情感存在,还必须包 括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它不仅指对某个生活领域的狭隘的评价, 还包括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价。
个体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聂衍刚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博士后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教授 联系:39366750 niezi66◎
内容提要



一、幸福感的实质 二、影响幸福感的外在环境因素 三、影响幸福感的个体心理因素 四、提升个人幸福感的策略与方法

幸福的婚姻家庭 课件

幸福的婚姻家庭 课件

爱情*婚姻*家庭
• 爱情是上天送给我们的这份特殊礼物最美好的部分, 可以让我们过去所有心灵受到的创伤得到医治,所有 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 婚姻是美丽爱情的归宿,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宫殿。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前 提。
•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 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家庭是幸福生 活的一种存在。
• 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 社会单元;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 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
• 传统的家庭模式分为三类:
(1)核心家庭 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 (2)主干家庭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者直系长辈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 (3)扩大家庭 由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
• 不管两人因多么深的爱情而走入婚姻,不管曾经是如何爱得死去 活来,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浪漫的激情也会渐趋平静。 • 婚姻就是这样一件事:爱上一个人,发誓与之白头偕老。 • 然后一起生儿育女,然后是天天回家,抚养着儿女慢慢成长, • 天天看着对方的脸庞皱纹形成,白发丛生,
到最后,天天守着一个人,吃饭,睡觉,聊天,变老。
思维力 想象力 (智力因素)
注意力
自理能力 交往能力 自控能力 社会化
友与爱
情感表达与关系满意度
爱做家务才长寿
了解差异和冲突,懂你的另一半
夫妻之间争吵冲突的根本是自己的 “本性”跟“习性”冲突
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
• 我不问+你不说=这就是误会 • 我问了+你不说=这就是隔阂 • 我问了+你说了=这就是尊重 • 我不问+你说了=这就是信任 • 你想说+我想问=这就是默契 • 心若亲近,言行必如流水般自然 • 心若疏远,言行只如秋树般萧瑟 • 不怕身隔天涯,只怕心在南北

幸福的几个方面

幸福的几个方面

幸福的几个方面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它的含义因人而异。

这里介绍几个普遍认为与幸福有关的方面:健康: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他方面的幸福也难以保障。

身体健康可以让人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同时还能享受到各种美好的生活体验。

家庭和睦:家庭是人们最重要的社交环境,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可以带来很多幸福感。

人们在家庭中得到关爱和支持,分享快乐和悲伤,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与他人交流互动、分享快乐和烦恼,获得他人的认同和理解,都可以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成就感:人们追求成就感是因为它可以带来满足感和自豪感。

人们通过工作、学习、娱乐等各种方式获得成就感,从中获取自我肯定和自信心。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于幸福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积极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自我实现:幸福也与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密切相关。

当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不断学习和成长时,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于幸福至关重要。

乐观、希望、喜悦等积极情绪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使他们更有动力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爱与关爱:爱是人类情感的基石,它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等。

人们通过给予和接受爱与关爱,在关系中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联系可以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

经济安全:虽然金钱并不是幸福的唯一因素,但经济安全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基础之一。

拥有足够的物质资源,可以满足基本需求和享受生活中的一些愉悦,从而带来幸福感。

社会参与: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也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

通过为他人做贡献,关注社会问题,并与他人一起为改善社会做出努力,人们可以感到自己的存在有意义,从而获得幸福感。

这些方面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们追求幸福的综合体验。

每个人对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和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实现幸福的路径也因人而异。

什么是幸福?我们如何追求幸福?

什么是幸福?我们如何追求幸福?

什么是幸福?我们如何追求幸福?幸福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人们一生追求的目标。

但是,幸福对每个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幸福?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幸福呢?一、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满足感和快乐感,是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的一种状态。

幸福有时候被定义为由物质、情感和心灵三个方面组成的综合体验。

1.物质方面幸福的物质方面可以包括拥有足够的金钱、房屋、车辆等物品。

这些能够提供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2.情感方面感情关系也是幸福的来源之一。

良好的人际互动、家庭的和睦以及浪漫的爱情,都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

3.心灵方面幸福同时是一种心灵的充实感。

这个方面包括个人的成长、自我认知、探索和满足生活的目的。

二、幸福是如何追求的?无论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天然本能。

但是,怎样才能在生活中实现这个目标呢?1.调整心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非常重要。

开展积极的思想活动和自我肯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容易地感受到幸福--包括我们拥有的东西,人际关系和我们自己。

2.实现生活目标幸福的感觉与成就感密切相关。

可以制定一些有意义的目标,让自己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即使面临挑战和失败,如果能够坚持自己的努力,也许这些过程也会带来快乐和成就感。

3.倾听内心需要倾听自己的心声,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不要为了迎合他人或者为了金钱而放弃追求真正意味着幸福的东西。

让自己快乐地生活是最重要的。

4.建立友谊关系与身边的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关系也可以带来快乐。

这些人会在你需要他们的时候给你帮助和支持。

5.丰富生活有趣和多元化的活动,像旅行、文化活动、音乐和艺术类活动,可以让你在生活中发现新的感受和增加幸福指数。

结论:当你真正做到了内心的认可和平衡,生活中你将会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当你深入关爱你自己,也会让自己接受身边所有的美好感受--无论是关系,工作还是时间。

追求幸福的道路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你能够认识到追求幸福的意义并每天努力去实现,你也许会找到一种更加意义深远、更加长久的生活态度。

幸福的女人不抱怨_第14章 不抱怨幸福遥不可及,静下心来感受幸福的实质

幸福的女人不抱怨_第14章 不抱怨幸福遥不可及,静下心来感受幸福的实质

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是很多女人的通病。

只要用心观察和体会,幸福就不会是飘忽不定的云朵,令人可望不可及。

拥有一颗幸福的心,是一个女人幸福的前提,否则,纵有千万资产,纵然事事完美,也嗅不到幸福的味道。

知福、惜福,才是女人幸福的实质。

看得越重越容易失去当我们太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最终结果往往是得不到,急切地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结果也很可能恰恰相反,急于求成是对耐心的挑战,它有时候会严重妨碍着我们走向成功。

要明白很多东西不是强求得来的。

而即便是已经拥有的东西,看得过重,哪怕是幸福也只会成为短暂的过往,过分的关注和看重,就越容易失去。

感情这东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人说爱情就像抓沙子。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孩,很爱很爱自己的丈夫,当然她也害怕失去他。

每天对丈夫管得很严,看得很紧。

如果哪天丈夫晚上下班回家晚了一会,就要不停地追问对方都去了哪里,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没有平时回来的早。

更别说是丈夫在外面有应酬之类的了,但凡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不停地打丈夫手机,问对方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等等。

有好多次当着同事朋友的面,弄得丈夫都相当难堪。

终于有一天,男的忍无可忍了,他开始逃避回家。

女人很害怕,不知道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心痛无奈之下求助于自己的母亲,这位母亲蹒跚着把女儿带到屋后花园里的一堆沙子前,让女儿去抓一把,女孩不解地照着做了,然后母亲又让她抓得再紧一些,女孩眼睁睁地看到一大把沙子就这样从自己的指缝间流了出来,直到一干二净。

刹那间,女孩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再想想自己结婚以来的这些表现,她深刻体会到,爱情有时就像是在抓沙子,抓得越紧,管得越牢,看得越重,越害怕失去很可能就越容易失去。

女孩释然地回到家中,看到从来不抽烟的丈夫正一个人在沙发上愁闷烟。

她也知道丈夫深爱着自己,原本相爱的两个人都是因为自己的幼稚和无知才造成今天这种样子。

她放下往日的怀疑和追问向丈夫真诚地道歉,结果可想而知,两人和好如初。

幸福的计算公式

幸福的计算公式

幸福的计算公式幸福的计算公式你的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其英文表达:H=S+C+V你如果想得到幸福,应该做到:1.生活富有一些。

2.拥有美满婚姻。

3.丰富你的社交生活,多与朋友在一起。

4.具有信仰。

一、幸福的公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其英文的表达:H=S+C+V当代的人们更加开放地生活,我们坦言幸福,我们追求幸福。

幸福在哪里?当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幸福也是有指数的,总幸福指数是指你的较为稳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暂时的快乐和幸福。

看了一个喜剧电影,或者吃了一顿美食,这是暂时的快感,而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续幸福的、稳定的幸福感觉,她包括你对你的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你对自己的生命的质量的评价,是指你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

这个总体幸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一个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二是环境事件,三是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

二、先天遗传怎样影响幸福感幸福怎么能与先天的东西有联系呢?一对双生子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心情可能受到父母的遗传影响,如天生具有抑郁倾向,整日闷闷不乐,其实没有什么坏事情来烦他们,可他们就是不快乐,对生活中消极性和阴暗面却十分敏感,易被不好的事情所感染,甚至遇到好事也不能使他们快乐。

●中彩2200万美元,罗斯只快乐了不到一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讲述了一个故事。

罗斯是一个芝加哥郊区的中年妇女。

她离婚多年了,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希望,她每个星期都花五美元购买当地的一种彩票。

由于她平时总是处于情绪低落中,所以要靠服用一种抗抑郁的药物保持心情安宁。

这种坏情绪是从中学时代开始的,二十多年来一直持续着,只不过三年前她丈夫有外遇抛弃她之后更严重一些。

然而奇迹发生了。

罗斯赢得了她所在的.州的彩票大奖,整整二千二百万美元。

她激动得差点晕过去。

她辞去了洗衣工的工作,购买了有18个房间的别墅,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最好的私立学校。

幸福的实质——义、利的均衡

幸福的实质——义、利的均衡
原 则。
展的内在依据与各种积极性的来源,所谓人的需要 , “ 是人
的主体欲望对价值客体的追求和 占有 的意 向”制, [ 是人 的主
人 ̄x 美好生活的追求,幸福就是生活得更好” 作为人 体性的确证与肯定, 7, 11 “ …, 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一种形式。从人的 主体性的确证与肯定的角度看人的需要, 我们可以发现人

定 的原则与规则进 行 , 这些 原则 与规则 往往 又意味着 对
义与利是人 的两类 基本需 要 , 是形 成幸 福 的两类基 本
要素 , 这是视 义利 均衡 为幸福 的前 提性 条件 。此命 题实 际
个体本能的约束, 甚至要求个体放弃眼前利益而服从长远 与整体利益, 这种状况体现的是人的价值意义的存在, 个体
人生在世, 除厌世者外无不对幸福孜孜以求 , 尽管未必 层意思 : 一是道 义 , 二是社 会公共 利益 , 三是 合理适 宜 的法 所有的人均视幸福为人生的终极追求 , 自 然 古至今 , 人们追 则、 道理。这说明义与利是诸多因索的综合, 宜称之为两类
求幸福 的方式及 内容各 有千 秋 , 于幸 福实 质 的论 争更 是 关 尖锐错综 , 阐述的角度 也不尽 相 同。我 国古代 的思想家 们
而不是两种 。
何谓需要?需要作为一般范畴 , 表现为有机 物 、 和社 人 会对客观对象的一种摄取 状态 , 这种 状态是 他们生 存和发
重于对义与 利 的关 系探 索 , 未对幸 福 的 实质直 接 深究 。 而
西 方的思想家们往往直 奔幸 福主题 , 义 与利关 系的论 述 对 却较我 国古代思想家 的论述显得单薄 。笔者认为幸福作 为 们追求 物质与精神而 引起的 精神愉 悦 与满足 , 实质就 是 其 “ 与“ 的均衡 , 义” 利” 即义与 利相互 作用 所 引起 的均衡 的过 程与结果 , 而对 均衡 评 价 的 标 准 即 义 利相 通 的伦 理 精 神

幸福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幸福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幸福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幸福学是一门涉及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幸福的定义、幸福的来源以及如何实现幸福。

在当代,随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幸福学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幸福学的基本概念、幸福的定义、幸福的来源以及实现幸福的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幸福学的基本概念1. 幸福的含义:幸福是指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和愉悦的主观感受,它是一种情感、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体验。

幸福并不等同于快乐,快乐更多的是一种暂时的情绪体验,而幸福是一种更加深层次、更加持久的心理状态。

2. 幸福学的研究对象:幸福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幸福的定义、幸福的来源以及如何实现幸福。

幸福学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3. 幸福和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个体在特定时间点对自身幸福状态的主观感受,它是由生活满意度、正面情感、乐观情绪等维度构成的。

而幸福则是更加宏观、更加全面的心理状态,它既包括幸福感,也包括对人生的整体评价和生活目标的实现。

二、幸福的定义1. 主观幸福和客观幸福:主观幸福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它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客观幸福则是指个体所处的环境、社会条件对其生活幸福的客观影响,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

2. 幸福的多维度理解:幸福并不是单一的感受或体验,它包括了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个体目标实现等多个维度。

因此,对幸福的理解需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的维度,而不能简单地用快乐或满足来定义。

3. 幸福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和定义都不尽相同,这与个体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个性特点等有关。

因此,幸福的定义是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的,不能简单地进行统一绝对的定义。

三、幸福的来源1. 遗传和生物学因素:一些研究表明,个体对幸福的感受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影响。

此外,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也发现,大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与幸福体验有一定的关联。

幸福是什么关于幸福最好的答案

幸福是什么关于幸福最好的答案

幸福是什么关于幸福最好的答案幸福是什么,这是人类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

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对生命的满足和喜悦。

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也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情感体验。

在探讨关于幸福的最佳答案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幸福的实质和来源。

幸福源于内心幸福的实质在于内心体验和情感感受,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

事实上,很多贫穷的人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也能够获得幸福。

这就说明,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并不是决定幸福的关键。

相反,内心的丰富和情感的丰富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一个内心踏实、快乐的人,就算在物质上不富有、社会地位不高,也会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自我感受的反映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只有自己能够真正体验到。

幸福的感受不是由他人的认可和赞许决定的,也不是由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幸福感受,需要自己去体验和感受。

因此,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必过度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许,也不必过分关注外在的物质和地位。

幸福是追求而非拥有幸福是一个过程,是追求而非拥有。

拥有了物质和地位并不能保证幸福的感受。

相反,只有在不断向幸福追求的路上,才能体验到幸福的感受。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幸福看作一种追求和追求的过程。

只有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幸福的实质和意义。

幸福需要内在的独立性幸福需要内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只有在自主和独立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地追求和体验幸福。

过多地依赖他人和外部条件,往往会让自己的内心和精神受到伤害,阻碍幸福的实现。

因此,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需要发展自己的内在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自己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

结语幸福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幸福的实质在于内心体验和情感感受,而不是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幸福感受,需要自己去体验和感受。

幸福是一个追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追求。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需要发展自己的内在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才能真正地追求和体验到幸福的情感感受。

你如何定义幸福?

你如何定义幸福?

你如何定义幸福?
幸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主观感受,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情感和精神上感到满足和愉悦的状态。

幸福是一种综合感受,包括对生活的满意度、对人际关系的满足、对自我实现的感受等多个方面的体验。

首先,幸福可以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状态来考量。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会感到幸福,因为他们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态度。

此外,对于自己的情感状态有清晰的认知和控制能力也是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幸福还与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度密切相关。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个体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幸福感的产生。

与家人、朋友和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此外,个体对于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体验也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一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和满足时,他们通常会感到幸福。

综上所述,幸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个体的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等多个方面。

只有当这些方面都得到满足时,个体才能真正感到幸福。

因此,幸福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心理、情感和社会状态。

管理心理学第九讲幸福心理与管理(1)

管理心理学第九讲幸福心理与管理(1)

低分5最高分。希望以后
增加时间,记 “+” ,增加更
多时间记 “++” ,希望宝石
同样的时间 “=” , 减少时
间记 “-” 。
怎样设定 目标
目标和幸福 目标和成功 自我和谐的目标
目标和幸福
带来快乐和有意义的目标是幸福的桥梁。 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
来快乐和有意义的目标。 传统的观念:幸福就是达到目标。这种观点受到
• 实现论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认为幸 福是基于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而 不是基于行动者的主观判断。
• 幸福不仅仅是快乐 ,而是人的潜能实现 , 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
心理幸福感PWB的研究范式
• PWB( Psychology well-being)以莱 能 Ryan 和得西 Deci 为代表;
• 虚无主义型: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是过去的 奴隶。
• 幸福型:既重视现在又重视未来,既注意过程又 注意结果。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每 个人都有可能出现这四种人生 态度和行为模式,它们是相辅 相成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 以相互转化。
练习
• 连续用四天的时间,每天用五分钟,写下你的经 历,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段的阅历。 1.写出自己享乐注意型的经历和感受。 2.写出自己忙碌奔波型的经历和感受。 3.写出自己虚无注意型的经历和感受。 4.写出自己幸福型的经历和感受。
练习
完形训练 下面有三个不完整的句子,请你在每个句子后面 添上六个不同的结尾。 没有对错之分,也可以是相互矛盾的,写完之后 认真想想,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 1.让我开心的事情是…… 2.如果我的生活可以增加5%的幸福感…… 3.我开始了解到……
如何理解 幸福

了解幸福构成要素

了解幸福构成要素

了解幸福构成要素,一生与幸福同行内容提要:饮食不是幸福,只有吃饱饭之后的满意感才可能是我们的幸福。

金钱不是幸福,只有拥有金钱的成就感才可能成为我们的幸福。

工作不是幸福,只有工作带来的愉悦感才可能成为我们的幸福。

春天不是幸福,只有生活在春天里的快乐感才可能成为我们的幸福。

当下的社会,物欲的弥漫将幸福的精神属性遮蔽的越来越模糊。

对于那些将物质基础错当作幸福的人而言,幸福或许将成为一场没有终点的人生追逐。

一,“物质性的东西只是幸福的物质基础,但它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幸福本身,人只有精神上具有充实感才会感到幸福。

”要理解什么是幸福就得理解人本身。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身体而在于精神。

由于具有其他存在物缺乏的“精神”,人才成为人。

因此精神对人的存在至关重要。

人按照他自己的“意识”来研究和改变世界,这不仅彰显了人的精神对存在的巨大反作用,而且创造了一个仅仅属于人的文化精神世界。

精神与人相伴相随,无论是个体、群体的人都必然深深打上精神的烙印。

对个体而言,精神表现为个人的信念、理想、价值观、意志、气质等;对群体的人而言,精神表现为民族精神、集体观念、团队意识、整体意识、合作精神等。

精神为人提供一种必不可少的依托和一种实实在在的充实感。

那些具有精神依托和精神充实感的个人不会在生活的潮流中堕入精神空虚的深渊,也不会在人生的征程中对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持悲观主义态度;那些具有精神依托和精神充实感的群体不会缺乏民族精神、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也不会对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发展前景缺乏必要的信心。

个人因为有精神的支撑才觉得人生值得一过,群体因为有精神的支撑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既然精神是人与非人的自然存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那么人的幸福只能在人的精神中来确定。

人是因为拥有精神才感到幸福,幸福是人在精神上的一种充实感。

物质性的东西只是幸福的物质基础,但它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幸福本身。

精神总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精神存在的物质前提是人的身体或生命实存,但“精神”与“物质”毕竟不能相互取代。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人们始终在寻找,探索和追求幸福的根源。

幸福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状态或者目标,而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心理状态。

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

本文将从个人、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探讨参差多态如何成为幸福的本源。

个人层面上的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需求、价值观和情感体验,这种多样性导致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体验也各不相同。

对于一些人来说,幸福可能意味着物质富足,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幸福可能意味着精神满足。

有些人可能通过追求事业成功来获得幸福,而有些人可能通过家庭和人际关系来获得幸福。

个人的多样性决定了幸福的多态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去定义和追求幸福,个人层面上的参差多态成为幸福的本源。

社会层面上的参差多态也是幸福的本源。

社会是由不同群体和个体组成的,每个群体和个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社会中幸福的多样性。

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和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资源获取途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这会导致他们对幸福的追求和体验也不同。

在一个发达国家,人们可能更注重物质生活水平和职业发展,而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人们可能更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

社会层面上的参差多态决定了幸福的多样性,每个群体和个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位去定义和追求幸福,社会层面上的参差多态也是幸福的本源。

文化层面上的参差多态也是幸福的本源。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导致了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也有所不同。

在一些文化中,物质财富被视为幸福的象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精神富足和人际关系被视为幸福的关键。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被强调,人们追求个人成就和自由;而在东方文化中,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被强调,人们追求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同。

文化层面上的参差多态决定了幸福的多样性,每个文化根据自己的传统和价值观去定义和追求幸福,文化层面上的参差多态也是幸福的本源。

7-2 幸福的结构与特征

7-2  幸福的结构与特征

第七章 追寻幸福: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第二节 幸福的结构与特征物质幸福,是物质需求、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其基本表现形式是生活富裕与躯体健康。

一、幸福的结构社会幸福是人的社会需求、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其基本表现是家庭美满与事业成功。

精神幸福是人的精神需求、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

精神生活的内容包括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真挚的友谊,纯真的爱情,等等。

小结:物质幸福是低级幸福、社会幸福是中级幸福、精神幸福是高级幸福。

人类社会,从进化来看,精神阶段是最高的阶梯,精神的花朵是进化的最高结果。

最令人神往、最高级的幸福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一个企业家、一个艺术家、一个文学家,实现自己创造的潜能!(一)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Ø幸福的主观性强调的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反映着幸福的个体差异性。

Ø幸福的客观性强调人类的幸福必定有着某些普遍的客观维度,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没有一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很难有国民的幸福感。

(二)幸福的绝对性与相对性Ø所谓幸福的绝对性,就是指那种不因人而异的幸福,是那种对任何人都一样是幸福的幸福。

例如:家庭幸福,爱情美满,身体健康,有稳定的工作和够用的收入,轻松、安心、踏实的生活,等等。

Ø所谓幸福的相对性,则是因人而异,因境遇而不同的幸福。

对于不同需求的人,同样的成就,使人体验的幸福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差甚远的。

某心理学研究团队归纳出幸福人群的五大特点,不仅验证了我们今天讲的理论,而且给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行动指南:Ø幸福人群可以合理安排他们的金钱Ø幸福人群往往将他们的钱用在获取人生经验上,而不是物质享受Ø幸福人群在回顾过去时,他们会再次体验到当时的快乐,而忽略过去的烦恼Ø幸福人群能够感知到别人的情感Ø幸福人群生活在一个优秀的群体中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谢谢观看!。

不负身边所有人,唯独辜负自己,是对自我的放逐

不负身边所有人,唯独辜负自己,是对自我的放逐

不负身边所有人,唯独辜负自己,是对自我的放逐有人说,他在婚姻生活中“不负妻子不负双方的父母不负家庭不负孩子,只是辜负自己”,他想知道这样的婚姻会幸福吗?又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等价于“一个人缺胳膊少腿,缺心少肺,他还是个健全的人吗”。

一个人的婚姻无论前面多少忍辱负重,多少杀身成仁,只要“辜负自己”四个字,就与幸福不沾边。

“幸福”是什么?如果“幸福”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这个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

“幸福”应该有相对一致的衡量指标。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幸福,Happiness,可以有两个层面的界定。

基础的层面是满足,你有愿望,满足了;你有追求,达到了;你有梦想,实现了;你过着你期望的生活,这就是幸福。

“满足”就是普罗大众幸福的源泉。

那么,不负身边所有人,唯独辜负自己的生活有满足吗?这是自己期望的生活吗?如果是,那就谈不上“辜负”,而是得偿所愿,你满足了自己“奉献”的夙愿,实现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抱负,只要感到志得意满,那也不妨“幸福”。

再说,“幸福”的第二层含义,其实就是“奉献”。

如果说前一层面的“幸福”核心是“满足”,其实质是得到,那么“奉献”的实质就是付出。

为理想付出,为梦想付出,为伟大的事业付出,为隽永的爱情付出,都可以是幸福的。

问题是,基于“奉献”的“幸福”,其核心要素是:1、自愿;2、且基于有价值的意义。

那么,自愿的奉献,为身边他人的付出,如果自愿,何来“辜负”?“辜负”反映的是一种怨怼,一种不甘,一种无奈,一种挣扎。

再者,对身边人的付出有意义吗?有原则吗?是基于理想还是基于情怀?如果只是性格的懦弱,只是对自我的放逐,那就是毫无意义的付出,与“幸福”八杆子打不着。

其实,仅仅凭问题陈述寥寥数语,很难一概而论,但是陈述中“辜负自己”四个字,就彰示了远离“幸福”。

即使抛开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要义,只从生活日常经验来谈,一个人的婚姻,只有建立在爱自己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能力爱伴侣,爱家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的结构与实质[摘要]幸福是获得所欲之一切者,还是尽揽天下之善?幸福究竟是人生可以获得的福分,还是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究竟是为了某种信仰即使战死在沙场亦算享受到了幸福,抑或是唯有在恬静安适中寿终正寝才堪称幸福?[关键词]幸福结构实质(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2-0016-05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一个千古之谜。

它究竟应该是获得所欲之一切者,还是尽揽天下之善?幸福究竟是人生可以获得的福分,还是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究竟是为了某种信仰即使战死在沙场亦算享受到了福分,抑或是唯有在恬静安适中寿终正寝才堪称有福?一、幸福的内涵与结构恐怕没有人能给幸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境遇中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从古希腊和先秦到近现代,幸福一再成为实践理性的论题。

幸福问题不仅是伦理学的一个具体层面的问题,而且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阈。

对幸福的理解从多学科综合交叉的角度人手或许更便于接近真理。

在心理学看来,幸福是生活中某一瞬间才能体会到而平时感受不到的那种喜悦、愉快、满足的心理状态。

从哲学的角度看,幸福与不幸不断互相转化,“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老子》),当幸福来临之时往往孕生或埋下了祸患的种子,而当祸患J临头之时,幸福的机缘实际也就包含在其中。

从教育学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师生共同求真、求善、求美的追求状态,是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

在伦理学看来,幸福是人们一心渴望的人生境界的实现。

包尔生将幸福定义为“我们存在的完善和生命的完美运动”。

罗斯认为幸福与快乐不同,它“是一种感情状态,它与快乐的不同仅仅在于它的永久、深刻和宁静”。

这种观点认为快乐是短暂的、肤浅的幸福,而幸福则是永久的、深刻的快乐,视幸福为一种人生境界和自我完善的实现过程。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幸福观:其一,认为幸福是各种德性与外部善的复合体,将幸福定义为灵魂合乎德性或优秀的活动(1098 a7—8);其二,他明确地说,“幸福,我们也称之为灵魂的活动”(1102a17)。

亚里士多德给幸福划出了等级:思辨活动是首要的幸福,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活动是次一级的幸福。

我们从亚氏的幸福观中可以感悟到其思想的内在继承性。

西方思想家在讨论幸福时注重思辨的理性和对智慧的推崇,认为思辨“不受社会与社团价值观的影响,而是人理性的纯粹的优秀运用,它的标准是内在的。

正因为思辨避免了社会相对性,所以它是真正自由的理性活动,是人的理性功能的完全实现。

”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幸福观的标准虽然注重德性,但更看重理性,即思辨的活动。

即使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自然主义幸福论认为的“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其深层的保障其获得幸福的准则也还是理性。

儒家的幸福标准为有德者幸福,大德必寿,而最大的幸福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道家认为幸福的标准不在于知识、财富、权势甚至不在于有没有德性,而在于合于道、顺应自然。

庄子认为唯有超越生与死的自然之限,超越时与命的社会之限,超越情与欲的自我之限,进入到知足、不争、无为的境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状态。

佛教的幸福标准是消除贪、(目真)、痴,达到“六根清净”才能从人生的苦海中得到解脱,达到自我觉悟、明心见性、常乐我净的涅褩状态。

基督教的幸福标准是通过爱上帝、信仰上帝、希望上帝为自己带来来世的幸福,最大的幸福是排除情欲的污损。

中世纪以后,各种资产阶级幸福论竞相争艳,但满足个人的情欲是获得幸福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可见,中西方思想家对幸福标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幸福的结构是幸福的各要素的配合。

财富、智慧、美貌、健康、美满的婚姻家庭都是上苍赐给人类的生命资源,亦即幸福的要素。

能够同时拥有所有资源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幸运儿,每个人只要善用本身那点有限的资源,尽心竭力地做些于己有益、于社会及他人无害的事情,也就算幸福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健康的幸福观。

每个人的天赋条件、出身状况、生活境遇不同,每个人所拥有的幸福的资源和要素不同,甚至每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也不同,因而我们不能设想唯有一种幸福的结构才是最为理想的,不符合这种结构形式或形态的就是不理想的或者是称不上幸福的。

我们也不想只推崇从事精神生产、长于思辨活动的人(或职业)是最幸福的,而从事政治活动是次一等的幸福,从事经商开办企业能成为千万富翁、百万富翁的人,因为他或她只注重物质财富的享受,故说他是最低层次的幸福,或认为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或工人是属于更低水平的幸福。

从事任何职业的人只要他们将自己拥有的生命资源在生活实践中加以最恰当的利用,将各个要素加以最佳的配合,都有可能创造出自己幸福的人生。

哲学家或领袖人物与工人和农民的幸福状态不能以身份或职业不同来论定等级。

问题的关键是幸福各要素在生命的历程中其动态的配合状况是否趋向最佳,这里又绝不能以是否遇到过不幸或不幸的程度大小作为衡量标准,因为在走向幸福的动态过程中,不幸似乎是必然,它往往成为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的某种必不可少的筹码。

幸福的所有要素都是对主体而言的,在主体存在的精神维度上,幸福往往与体验或感受相联系,诚如康德所言,幸福是对自身状况的满意,这里的自身状况不是自我的一时或某一方面的境遇,而是对整个生活状况的满意。

整个生活状况即个体所拥有的生命资源,这些资源或要素并非纯客观的存在,而是伴随着主观精神的东西,并且是由意志参与其间的主客观互动的过程。

主体对自己拥有的生命资源亦即生活状况的认知与评价,总是受到价值观念的内在制约,这种价值观念的制约实际上构成了评价的准则。

当生活状况合乎主体的价值期望时就会产生幸福感。

二、幸福的维度维度亦即向度,是人们在看待幸福时的不同的价值标准。

幸福至少有四个维度:感性的维度、理性的维度、物质的维度、精神的维度。

1.感性的维度。

以快乐来规定幸福的快乐论,往往主要将幸福理解为感性欲求的满足。

所谓感性即厚味、美服、好色、音声等,因此幸福之感性的维度指耳目等感官与声色等欲望的满足。

这在中国有杨朱的享乐主义幸福观,在西方有穆勒、休谟、霍布斯等快乐论代表人物。

穆勒说:“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愉快。

”莱布尼茨说:“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

”洛克认为:“所谓善或恶,只是快乐或痛苦自身。

”帕斯卡认为,幸福是不存在的,因为欲望是无法满足的。

人人都寻求幸福,这是毫无例外的,然而谁也找不到……眼前的幸福一再欺骗捉弄我们,把我们从不幸导向不幸,从虚假的幸福导向真正的不幸,直至苦难的永恒顶点——死亡。

霍布斯为幸福的实现设计了一个“最佳途径”: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的不断发展,达到前一个目标不过是为后一个目标铺平道路,关键是要确保将来欲望之路畅通无阻。

詹姆斯认为:“尽管快乐和痛苦对我们的行为影响很重要,却远远不是我们唯一的动机。

”我们的行动不仅仅是由快乐、痛苦或其观念推动的,“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和达尔文都不是为了实现快乐或避免痛苦才去毕生探索自然的,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他们不可遏止地需要这样做而已”。

2.理性的维度。

儒家伦理可以说是从理性的维度理解幸福的一个典范。

儒家伦理是一种以制约本能、崇奉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性或人道理论。

在孔子看来,幸福并不在于感性需要和欲望的满足程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孔子赞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孔颜之乐是一种超越感性的欲求,将理性需要的满足置于更为优先的位置。

亚里土多德认为幸福在于关心永恒的真理,纯粹理智的思辨活动是首要的幸福,属于理智理性或智慧理性。

实际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深知幸福离不开人的生命存在,他们是在不脱离人的感性需要的前提下谈理性的幸福的。

3.物质的维度。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幸福观还是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论的幸福观都承认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有良好的外在条件,如合理的社会制度、适当的职业、一定数量的财富和强壮的身体等。

功利主义幸福论与感性欲望的满足是一致的,认为凡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就是幸福。

物质的维度在现当代人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整个世界的物质主义潮流由此孕生,人为物役、单面人、享乐主义已完全使人对幸福的追求走向了反面,幸福的异化现象充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毋庸赘言,对于物质的维度之弊端,今天的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无不将这一命题当作自己研究的重要问题。

4.精神的维度。

柏拉图可以说是最注重幸福的精神维度的思想家。

他认为,快乐和享乐不是幸福,幸福在于把灵魂从肉体欲望的坟墓中解脱出来,在于对理念的回忆。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重视的也是精神的幸福,他们认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是比肉体的幸福更深刻更完美的幸福。

儒释道可以说都是重视幸福的精神维度的文化,各种宗教也可以说都是重视幸福的精神维度的。

无论足亚里士多德的注重思辨的理智理性还是儒家的道德理性都可归属于精神的维度。

有人将幸福在价值等级上分为物质幸福(低级幸福)、社会幸福(中级幸福)、精神幸福(高级幸福)①,姑且不论这种分法是否科学,精神幸福总是要以物质条件为前提的,而社会幸福本身就包含了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三、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慨叹幸福与道德的非一致性甚或是恰好相反:春风得意之人通常都不是善良之辈,坏蛋乘着“金色的豪华马车”疾驰而过,正直而不幸的人们站在路边向他鞠躬。

善良的人反而会受到欺骗,尊重他人的人却没有得到尊重;认真工作的人不被赏识,善于逢迎的人却一路高升;一个能干和诚实的人尽管十分努力却还可能失败,而一个无赖却可能通过不义手段积蓄大量财富……这既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一种哀叹,也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价值的倒错与困惑。

幸福与道德的同一或一致既是一个价值判断又是一个事实判断,但它不能局限于某一阶段、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一偶然事件上。

如一些人为他人做好事反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又由于社会伦理关系的恶化,一些人并未因为讲德行而得福反而遭殃。

幸福与道德的同一或一致着重体现在历史的、长期的、人的一生的一系列偶然事件的深层相合上。

我们不能宣称道德能担保一种幸福的生活,但可以说,一个人的道德的行为会导致生活中在给定的环境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幸福。

在框定了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们继续来探讨二者的关系。

第一,对一个道德境界比较高尚的人来说,德行虽在物质上、肉体上没给自己带来什么直接的利益、好处,却使他获得了道德愉悦,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

第二,我们可以把幸福寄托在或建立在毕生为实现人类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的事业上。

现在有许多人难以理解这种将幸福建立在为实现人类伟大理想目标上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看似与个体自身的肉体、物质、精神上能得到多少利益、好处即一般欲望的满足相去甚远,但实质却是人生最大的精神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