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第9章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奈达(Nida)
• • • • •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翻译的性质 翻译的功能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Nida: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析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等值论”。 • 他认为“实践本身已经证明可译性原则是现实的”,但同时他又指出 了两种使可译性原则受到挑战的情况:“在原文相当明显地违背某一 民族全民语言准则而具有该语言的地方特色或狭隘的游民集团用语时, 可译性的原则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所谓“确切性”,其核心就是 “确切”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且在不违背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在必要 时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
5.建国以后的翻译
董秋斯—1951年《论翻译的理论建设》,倡导建立中国翻译学 谭载喜—1987、1988年《必须建立翻译学》和《试论翻译学》 传统派
罗新璋—自成体系说
刘宓庆—“中国特色”翻译学 共性派 谭载喜—“科学不分国界,不分民族” 张南峰—“以建立世界翻译学作为中国译界的努力方向” 谢天振—“中外翻译理论的共通性”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 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中西翻译简史 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西翻译简史
个性解放意识
自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 和弗洛伊德主义的核心内容。 萨特强调,‚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尼采人生哲学的主义内容是他的自由观。 弗洛伊德则指出,潜意识活动是人的正常 精神活动,潜意识的内容是被压抑到, 内 心深层的情感欲望。
对于‚异化‛的批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内心生活, 尊重人的精神自由,成为文学的重要 表现的重要领域
人本主义精神
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的事实乃是现代西方社 会思潮普遍关注人的问题的根本原因。人 本主义强调以人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给人 的生存、人的发展、人性的解放等等‚属 人的问题‛以合理的说明。在现象学、存 在主义、人格主义和哲学人类学等人本主 义流派看来, 思想家们不应关注科技发展和 物质文明的成果, 而应力图关心现代人的困 境、痛苦、恐惧和迷惘的现实。
主要思想
酒神精神:人生虽然永远植根于痛苦之中, 但却是有价值的;越是面对痛苦、险境和 未知的东西,精神愈加欢欣鼓舞。 重估一切价值:‚重估一切价值‛就是要 把被颠倒了的评价重新颠倒过来,以你自 己的生命为尺寸重新度量一切事物的价值。 超人哲学:其目的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设立一个新的目标、新的意义和新的理想, 它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结语
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 本主义精神、个性解放意识和对于‚异化‛ 的批判。这些社会思潮虽有消极的方面, 但还是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些新的 理念和视角,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弗洛伊德看来,文学创作是人的无意 识本能冲动发泄和升华的一种方式。 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有很深的历史渊 源,文学作品是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 来源,正如美国学者莱尔耐尔· 特里林 曾说:‚弗洛伊德影响文学,文学也 以同样的力量影响弗洛伊德。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十二章1、西方各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翻译对象和翻译特点是什么?1、18世纪以前,法国是汉学研究中心,主要的翻译对象是儒家经典。
特点法国的汉学研究和汉籍翻译的发达和普及程度很高。
1876年法兰西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儒莲国际汉籍翻译奖,用以表彰为汉籍外译作出杰出贡献的各国翻译家。
2、19世纪在华殖民圈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注重实用主义,儒家经典翻译更系统,更倾向于学术研究。
3、20世纪上半页,儒家经典翻译走向欧美,融入欧美文化,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等。
4、20世纪下半页,儒家经典翻译全译本多,汉语热逐渐慢下来,只有专家还在从事此方面的翻译。
3、试分析理雅各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成就以及亚瑟韦利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特点?自1843年起,19世纪最着名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开始主持《中国经典》的翻译工作,涉及儒家经典九种和道家经典2种,并各自附以原文、注释、结论撰写到出版均成体系,并安排多人参与助译。
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字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
在此后二十五年间,他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等儒家经典。
《中国经典》陆续出版后,子啊西方引起了轰动,欧美人士由此得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雅各也因在翻译上的成就与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在当时国际汉学的中心巴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经典译着。
据统计,《中国经典》牛津大学修订版至少有9次重印,“四书”和《论语》一单行本付印也各有11次和6次。
理雅各所翻译的儒家着作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亚瑟.韦利的《论语》译文比较具有现代气息,晓畅易读,文学性较强,期影响超越了汉学研究群体,影响了普通的读者群。
5、西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相对薄弱,这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趋势?1、合集多,专集少;2、西方汉语机构少;3、研究古代的多,研究当代的少。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七章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西翻译简史
在翻译领域,他是继承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和借鉴西方译论 ,探索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先行者。 主要译著有:《彭斯选集》、培根《论读书》、《英国诗 文选译集》、《苏格兰诗选》、《雷雨》等。著作有:《 英国文学史》、《英国诗史》、《英国文体学论文集》、 《英国文学论文集》等。 1984、1985两年,王佐良先后发表了“翻译中的文化比 较”和“翻译与文化繁荣”两篇文章,论述了翻译与文化 的密切关系。
蔡毅
蔡毅(1927.5-)男,福建省闽候县人, 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二 部俄文系。到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 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教授俄语, 1994年5月离休。从教45年,历任北京 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教研室主任兼 《俄语学习》主编,俄语系主任兼外 国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导师, 苏联塔什干大学东方系教授,《中国 俄语教学》副主编等职。是第二届中 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第三届俄语 教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翻译工作者 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 常委理事。
主要论文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现实主义翻译理论翻译与语义翻译与民俗词汇民族文化翻译国外语言学中的翻译理论西方十二位语言学家谈翻译关于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译的实质可译性和等值我是怎样带翻译硕士生的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翻译教学谈翻译教学翻译理论与话语的语言学翻译理论与社会语言学评苏联出版的华俄大辞典等
中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十 年。以译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为主。第二阶段:抗 日战争时期。这一阶段着重译介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文 学作品。第三阶段:1946-1949年,迎接新中国诞生时 期。这一时期,茅盾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继续翻译 苏联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是茅盾整个翻译生涯中最辉 煌的时期。 后期:新中国成立后,茅盾领导全国文化和文学艺术事 业,更关注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课件
三、认识中西翻译观念演变轨迹
1. 2.
3.
翻译的忠实观、原文至上观的由来 中西翻译史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三 分法的提出) 翻译学学科、包括MTI学位点确立和 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四、《中西翻译简史》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
第一节 第二节 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产 生了翻译 宗教典籍翻译开启了中西翻译史的 帷幕 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 识 非文学翻译展现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八章 翻译与民族语(上):近代欧洲各国 民族语的形成
第一节 翻译在英语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与德语的形成 第三节 翻译与欧洲民族语的发展
第九章 翻译与民族语(下):翻译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等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 第二节 清末民初林纾等人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 运动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二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上):国外对 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三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翻译 第四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 第十三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下):我国新 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我国对当代西方通俗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翻译
第五章
翻译与宗教(下):《圣 经》的中译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圣经翻译 第二节 译名之争 第三节 “和合本”《圣经》 第四节 《圣经》的现代译本
第六章 翻译与知识传播(上):西方的科技 翻译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文献翻译
中西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汉语版)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一)古代西方翻译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首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
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
中西翻译简史课件
2
两种不同教学安排:
• 1. 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周 一章,共15章,加一前言作为教学 目标说明,共16周 • 2.打乱次序,以第一、二章为纲, 在讲授每一节的内容时,引导学生 自己去阅读后面的相关章节。
学习交流PPT
3
一、树立中西翻译史整体观
1. 两者的滥觞都与宗教文献翻译有 关
2. 在传播知识方面都发挥巨大作用 3. 对各国民族语言的确立和发展贡
学习交流PPT
14
第十四章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 第二节 从支谦到钱钟书 第三节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发展
第十五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翻译的职 业化趋势
第二节 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学习交流PPT
15
学习交流PPT
16
社科经典的翻译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严复等人对西方社科名著的翻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对俄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
的翻译 第四节 新时期对当代西方各种思潮流派著作的翻译
学习交流PPT
13
第十二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上):国外对 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分法的提出) 3. 翻译学学科、包括MTI学位点确立和
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学习交流PPT
6
四、《中西翻译简史》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
第一节 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产 生了翻译
第二节 宗教典籍翻译开启了中西翻译史的 帷幕
第三节 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 识
第四节 非文学翻译展现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中西翻译翻译史 ppt课件
中西翻译翻译史
• 阿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6C对文学研究采取新方法、对翻译理论提
出新见解的杰出代表之一。 一、必须尊重原作 二、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圣经.旧约》 “巴别塔” Babel——巴比伦文 神之 门——古希伯来语 混乱、变乱
• 西方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笔译活动 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拉丁语译荷 马史诗《奥德萨》,距今约2200多年
中西翻译翻译史
.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中“翻译”、“口译”一词 异大 均质欧洲语Standard Averrage European Lang (translation源自拉丁语translatio-字面意思to ca the other side )
中西翻译翻译史
• 菲尔蒙.荷兰德Philemon Holland 16世纪英 国最杰出的翻译家 被誉为伊丽莎白时代的 “总翻译家”(translator general),真正 懂得“翻译的秘诀”。
一、翻译必须为现实服务 二、讲究风格
中西翻译翻译史
诗歌翻译
• 乔治.查普曼Georga Chapman 反对过于严 格,也不赞成过于自由。他说:“我鄙视 译者陷入逐词对译的泥坑,丧失本族语的 活的灵魂,用生硬的语言给原作抹黑;同 时,我也憎恨不求简练,使用繁文缛语以 表达原意。”
• 以翻译家阿文蒂诺斯Johannes Aventinus思潮为 背景,意译派提出:德语是 一种有自己规则、必 须得到尊重的独立的语言;德语有自己的语言风 格,这一风格不能因模仿其他语言而受到破坏。 (16C德国翻译思想)
中西翻译简史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课后习题部分答案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中西翻译简史》述评-4页精选文档
《中西翻译简史》述评《中国翻译简史》是由谢天振等人共同编纂的一部有关中西方翻译史的著作。
它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9年10月第一次出版,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之一。
本文作者之所以选此文本,是因为在与其它同类著作进行对比后发现,所有文本都只是单方面地谈论中国或者西方的翻译发展史,而只有《中西方翻译简史》是将两种不同文化的翻译发展史以平行式的结构呈现。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将它们进行对比学习,成果会更加突出。
一、内容简介在第一章中,作者首先指出翻译的作用和意义,提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进而说明翻译史对翻译研究的作用,更新对翻译的观念。
第二章提出作者以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为依据,将中西方翻译史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宗教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翻译。
从第三章至第十三章这十二章的内容以平行交互式结构进行论述。
第三、四、五章回顾了中西方宗教典籍的翻译。
第三章讲述中国的佛教典籍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北宋时期三个阶段的翻译活动。
第四章主要讲述早期圣经翻译与基督教的传播及其权威地位的建立;宗教改革和圣经翻译以及圣经译本随时代的需要不断涌现。
第五章梳理了圣经中译的发展,包括不同时期翻译特点、译名之争、圣经的官话和合译本三项内容。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了中国和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的科技文献翻译。
第六章首先论述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人的翻译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后提到中世纪巴格达翻译中心对阿拉伯文献的翻译成为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重要因素。
第九章主要提及明末清初徐光启等人和意大利的利玛窦通过翻译将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
此外,清末民初洋务派和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阐述翻译对近代欧洲各国民族语形成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首先提出翻译对英语发展的影响;其次,德语的发展受拉丁语和许多欧洲语言的影响。
一些欧洲民族语,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的形成和发展多受拉丁语的影响。
中西翻译简史第9章(课堂PPT)
2020/4/4
10
三、佛经典籍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2、从文学结构方面证明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唐传奇的内容,还影响着唐传奇的文学结构; • 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的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的变文形式,即说
• 1)缘起:佛语中表示同时的或异时的互存关系,现表示事情起因。 • 2)世界:佛语中表示时间与空间,现表示所处环境。 • 3)刹那、瞬间、弹指、须臾:佛语中表示不同时间长度,现都表示时间短。 • 4)具有派生能力的佛教创词,如:佛、魔、心。 • 5)四字成语和熟语,如:天花乱坠,作茧自缚,随机应变。
• 佛经对于中国文学语言的影响,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都在思想和文学观上 深受佛经影响。
• 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他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2020/4/4
12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13
一、严复等人的翻译改变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态度
• 明末清初,随着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中国曾兴起过一阵科技翻译的小 高潮,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并没有受到关注,西方的科技也仅仅是被看做 “枝末技艺”,翻译的动机最多是“师夷之长”;
• 明末清初,部分耶稣会传教士只翻译过《伊索寓言》和《天路历程》等屈指 可数的几部文学作品,在中国社会也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4
一、严复等人的翻译改变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态度
• 严复随后在1898年至1909年又陆续翻译了西方的经济学著作、社会学著作、 逻辑学著作。在严复的影响下,更多的西方思想作品被陆续译介。《新民丛 报》《新小说》等杂志纷纷创刊,成为刊登译作的平台。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且质量较高.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希腊史》(第九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希腊史》(第九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本报告主要针对《希腊史》第九章的英汉翻译实践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解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准确有效的翻译实践对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至关重要。
通过对该章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未来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原文分析《希腊史》第九章主要讲述了古希腊的宗教、神话以及文化等方面。
原文内容丰富,语言表述精炼,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背景和含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翻译过程1. 预译阶段:在预译阶段,首先对原文进行仔细阅读和理解,了解其背景、文化和历史背景。
然后,对长句、难句进行拆分和分析,确定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2. 翻译阶段:在翻译阶段,根据原文的语义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注意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3. 校对阶段:在完成初稿后,进行校对和修改。
检查译文是否准确、流畅,是否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同时,对不懂或不确定的地方进行查阅和咨询,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四、翻译方法和技巧1. 词汇选择: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词汇至关重要。
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文化词汇,需要进行查阅和确认,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2. 句式调整:由于中英文的句式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进行适当的句式调整,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3. 文化背景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传达原文的文化背景和信息。
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以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理解性。
五、案例分析以下是《希腊史》第九章中一段典型的翻译实例:原文:“古希腊人崇拜众多神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宙斯,他是天空与雷电之神,被视为众神之王。
”译文:“The ancient Greeks worshipped many gods,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m all being Zeus, the god of the sky and thunder, who was regarded as the king of all gods.”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共26页文档
谢谢!
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
6、法律的基础有Biblioteka 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古兰经》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
然而《古兰经》的修辞、韵律等很难翻译,这就导致《古兰经》的译本注释特别多。
专家们制定了评论《古兰经》的人应具有的15个方面的零号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语义学、修辞学、信仰原理、伊斯兰法学原理等,这也是翻译《古兰经》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引言中西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一直到现代,探讨其中的变迁和影响。
古代翻译在古代,中西翻译主要以佛教为主要内容。
公元2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也是中西翻译的起源。
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由汉语和梵语之间的翻译完成,这种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推动了中西翻译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翻译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唐代(618-907年)是中西翻译的繁荣时期,许多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以及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例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最早一部关于基督教的中西翻译文献。
然而,古代的中西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和完整。
尽管如此,中西翻译在古代依然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近代翻译近代,中西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侵略和列强入侵的压力,这也促使了对西方知识的更多需求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重要领域的书籍和论文被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近代中西翻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外语教育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西翻译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辅助翻译工具和在线翻译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
当代中西翻译在当代,中西翻译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中西翻译已经变得更加重要和普及。
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电影、学术论文和商业文件等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西方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许多经典的中文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阐释。
这种交流和理解对于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加深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中西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晚晴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效应“似一颗炸弹
炸裂了中国士人‘唯中国有文学’的狭隘地域观念”,开启了清末民初小说翻译
的高潮序幕。
二、林纾等人的翻译改变了清末“唯中国有文学”的文化优越感 • 此后,林纾又陆续翻译了180多部文学名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活跃的学 者和文学家都提到过林纾译作对他们的影响; • 林纾之后涌现了大量的译者和刊登翻译小说的刊物。
• 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提倡通过翻译外国小说才能建立“新小说”,清
末民初的小说翻译高潮由此开启;
• 五四后,译介西方文学的译者把目光从域外通俗小说转向文学名著,希望能从 中为中国现代文学找到借鉴,中国现代小说在翻译与创作的密切借鉴和转换中 形成并发展。
• 例证: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深受佛经影响。 • 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他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一、严复等人的翻译改变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态度 • 明末清初,随着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中国曾兴起过一阵科技翻译的小 高潮,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并没有受到关注,西方的科技也仅仅是被看做 “枝末技艺”,翻译的动机最多是“师夷之长”;
• 等韵图表
• 2、佛经典籍翻译对中国句法的影响:
• 佛经翻译使用了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和解释句 • 引入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始于佛经翻译,如:供养于诸佛 • 汉魏六朝时的佛典中还出现由“把、将、着、了、便、就”等构成的新兴语法成
分
二、佛经典籍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 了土壤 • 3、佛经典籍翻译对中国文体的影响:
• 中国的现代小说叙事手法也是通过翻译得以向西方学习,引入了第一人称以及倒叙
等多样的叙事手法; • 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作家写小说不再仅仅为 了讲故事,而是为了表现一种情绪或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翻译在中国现代诗歌形成期的影响 • 五四运动时期的诗歌翻译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形成时期的创作母体。
• 例如被胡适当作诗歌创作收录在《尝试集》的一首诗《关不住了》本身就是根 据美国女诗人的诗翻译的一首诗。
• 此时期“译作合一,甚至以作代译”的倾向普遍存在
•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通过翻译对中国现代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 • 冰心、宗白华等人采用的“小诗体”还受到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的影响。
三、翻译在中国现代话剧形成期的影响 • 话剧,这个中国传统戏剧中没有的文学形式,可以说完全是通过翻译才引入 的。
化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
• 5、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翻译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翻译与创作 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界限?当翻译活动直接影响译入语文学创作时,译入语文化与 源语文化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强弱关系?
•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他们发现仅仅翻译西方的
科技著作远远不够,部分有条件的知识分子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社会体系和
思想体系,然后利用翻译使整个社会开始接受“必须学习和引进西方社会、
思想、文化、文学”的观念,严复所译《天演论》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是 最好的一个例证。
一、严复等人的翻译改变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态度 • 严复随后在1898年至1909年又陆续翻译了西方的经济学著作、社会学著作、 逻辑学著作。在严复的影响下,更多的西方思想作品被陆续译介。《新民丛 报》《新小说》等杂志纷纷创刊,成为刊登译作的平台。
• 佛经翻译使用了一种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口语化文体,在佛教中称为“变文”, 即把佛经内容演为便于讲唱的通俗文词;
• 为阐释所译佛经需要,还出现了一种记录禅师们谈话和开示的特殊文体——语
录体。
• 要言之,佛寺禅门成为了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三、佛经典籍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译者亦追求语言的文学性
• 两宋时期出现的“话本”甚至把佛经的文学结构囊括入内。
三、佛经典籍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3、从文学语言方面证明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佛经翻译对于中国文学语言产生很大影响,一部分归功于佛经原文独特的文学 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的文学性。
• 佛经对于中国文学语言的影响,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都在思想和文学观上
果报应”“生死轮回”“人生是苦”等宣传佛经的观念。
三、佛经典籍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2、从文学结构方面证明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唐传奇的内容,还影响着唐传奇的文学结构; • 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的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的变文形式,即说
与唱结合,散文体中间穿插诗词;
译入语中的可用词汇;
• 玄奘:“五不翻”原则,规定了五种使用音译的情况; • 梁启超:佛经翻译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两种,而且每种构词方式在数量上都“各以
千记”:
• 缀华语而别赋新义,如:真如、无明;存梵音而变为熟语,如:涅槃、般若 • 当代学者指出的佛经翻译的五种构词方式:
• 汉词佛意;意译词汇;梵汉合璧词;利用新造汉字组成的词;成语与熟语
• 3)刹那、瞬间、弹指、须臾:佛语中表示不同时间长度,现都表示时间短。
• 4)具有派生能力的佛教创词,如:佛、魔、心。
• 5)四字成语和熟语,如:天花乱坠,作茧自缚,随机应变。
一、佛教典籍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 4、佛经翻译在词汇和语言方面的意义
• 为汉语语言增加了很多新词汇; • 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的发展:
想象力,从而以译者都无法预想的各种方式丰富着中国的文学题材;
• 佛经中还有很多寓言,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又一个题材源泉; • 中国明代的白话小说《西游记》更是文学题材受佛经翻译影响的典型代表; • 中国古典小说代表《红楼梦》也体现出很深的佛家观念; • 随着佛经的普及,中国很多文学即使不直接取材于佛经,也都或多或少带有“因
三、翻译改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道德观 • 1、爱情小说的翻译有助于打破当时的封建礼教束缚
• 如《女狱花》《迦茵小传》《巴黎茶花女遗事》《茵梦湖》《俄国情史》
• 2、侦探小说的翻译有助于引进西方的法制观和人权观
• 如《福尔摩斯探案集》:着重于紧张悬疑的情节、科学的思维方式、细致的现
象观察、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林纾等人的翻译改变了清末“唯中国有文学”的文化优越感 • 明末清初,部分耶稣会传教士只翻译过《伊索寓言》和《天路历程》等屈指 可数的几部文学作品,在中国社会也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 即使在中国社会面临亡国危机的清末,中国士大夫阶级仍然存在牢不可破的 民族文学优越感; • 晚清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这种盲目文化优越感的危害;
• 3、科学小说的翻译有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
• 以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作品为代表的科幻小说,向读者展 示了科学发明的伟大力量
• 4、文学翻译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革命”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 1917年胡适提出的八项文学改良意见《文学改良刍议》:
•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 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第九章
翻译与民族语(下):
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对中国现代语言与文学的影响
一、佛教典籍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 1、译者对翻译的思考
• 道安:“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提倡尽量保持佛经原文的词汇形式; • 鸠摩罗什:“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强调在保持和发扬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寻找
一、佛教典籍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 2、佛经译者的贡献
• 汉语语言中出现了很多佛教意味很浓的词汇。
• 清末编写的《佛教大辞典》收录了35000多个常用词汇;
• 当代学者统计,四字成语中90%以上源于佛教。
一、佛教典籍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 3、佛教意味词例举
• 1)缘起:佛语中表示同时的或异时的互存关系,现表示事情起因。 • 2)世界:佛语中表示时间与空间,现表示所处环境。
• 促使双音词和多音节词得到进一步发展;
• 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
二、佛经典籍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 了土壤 • 1、佛经典籍翻译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 四声:平上去入是西域输入的技术(陈寅恪) • 字母: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字的拼音方式
• 译作如《玩偶之家》
四、翻译在中国现代散文形成期的影响 • 五四运动时期,小品文(essay)这种随笔式散文通过翻译被介绍到中国。
• 如鲁迅翻译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 • 梁遇春翻译的《英国小品文选》
思考题
• 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 2、举例说明,佛经翻译在词汇层面的音译和意译分别对中国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哪 些不同影响? • 3、以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为例,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选材影响译入语社会思想观 念的? • 4、以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为例,译者对于译入语语言规范的选择与当时的社会文
•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 推倒雕琢的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这些主张拉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幕,白话文应运而生。
一、翻译在中国现代小说形成期的影响 • 晚清时期,知识分子在政治维新失败之后,开始希冀过小说达到思想维新的 目的。
• 严琮在八备说中就有一条关于文学性的论述:“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 其四备也”,即要求译者通晓中国经史,擅长文学;
• 鸠摩罗什:以重视译本的“文藻”著称,有“嚼饭与人”的著名比喻
三、佛经典籍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1、从文学题材方面证明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