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_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_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材料一:规定宋要给弊辽:岁“岁币币,”每加年重银了1北0万宋两人民,的绢负20担万匹。 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 丝织品利、:稻双米方、展茶开频叶繁等的,经换济取文辽化的交羊流,、有马利、于骆民驼族等交。融 材料三:(战后几十年内)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 (白头发)利之:人辽,宋不边识境于长戈期。处 于 相 对 和 平 稳 定 的 状 态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
两,絹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北宋获得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和议?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契丹族、党项族都去哪儿了?
契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达斡[wò]尔族
党 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 融合
蒙古族
知识拓展
中华民族历史是 由五十六个民族 共同缔造——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战争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耶律阿保机( 872—926)
想一想 契丹族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治国措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货币Fra bibliotek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2.党项族与西夏政权 (1)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








11世纪 前期
有文献记载 党项诸部开 党项族内 党项族内迁 始强盛起来 附于唐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单元知识要点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以后改名为辽)。

2.辽与北宋的和战:(1)战:宋辽之战(宋真宗时,主战大臣是寇准)(2)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

3.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第8课金于南宋的对峙1.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5 年,金灭辽。

3.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4.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他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南宋与金的和战:(1)战:岳飞抗金(“岳家军”)(2)和: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表现: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瓷器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3.商业贸易的繁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第11课元朝的统治1.元朝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澶渊之盟的签订。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问大家有看过《杨家将》《杨门虎将》《杨门女将》等电视剧吗?有看过的同学知道这些电视剧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吗?北宋时期,杨家七郎“七子去一子回”的悲剧发生在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交战的过程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展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苏颂《契丹帐》教师提问: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个民族怎样的生活情景?提示:诗歌描写了契丹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

提示: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

提示: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展示图片: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教师提问: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提示:5.教师提问:建立政权后,辽和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学生回答:①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②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的相关内容,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提示:战→和→战→和。

2.展示材料: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统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称帝。

之后,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

★★★2、宋太祖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1)军事上:牢牢控制军队(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频繁调换军事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武将没有调兵权。

)★★★★(2)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3)在地方: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收地方财赋。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3、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在全国营造读书风气。

★★★4、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10世纪初,北方的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辽。

都城在上京临潢府★★★2、11世纪,西北的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宋太宗即位后,向辽数次发动进攻,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

★★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澶州(河南濮阳),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达成“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此后辽宋之间长期维持…和平。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

后来,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11世纪,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

★★2、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国,他就是金太祖。

阿骨打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势力迅速强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1、1125年,辽被金灭亡。

★★★2、1127年,金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三、南宋的偏安1、宋高宗赵构1127年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前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逐渐与汉人融为一体。③元朝开始形成
一个新的民族—— 回 族。
( 2 )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考点二 行省制度



1. 概况:元朝建立后,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

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制度。


2. 措施

( 1 )在中央:由 中书省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 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 考点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1. 契丹族
实 战
( 1 )兴起: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

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的 生产技术 和生活方式。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区域。



【拓展延伸】

元朝出现民族交融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统一;民族交融的意义是促进了各
战 演
店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 2 )草市、市镇的出现。
2. 海外贸易繁荣
( 1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 2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市舶司 ,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 3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 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
知 考点四 经济重心南移

梳 理
1. 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到 南宋 时最后完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一、单元课程结构1.单元地位这一时期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

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

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

2.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在民族关系方面: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

在社会变化方面包括: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

二、单元知识梳理1.课标解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新增“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一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宋朝经济繁荣而综合国力不强,总屈服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因;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文官制度的渊源和重文轻武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新增“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一是因为“岳飞抗金的事迹”在民间影响较大,符合“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思路;二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元时期是商业贸易的繁荣时期,宋朝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课文着重介绍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要求“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突出强调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和西夏建立的史实。
2.掌握辽和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3.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 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 关系。
学习目录
01
辽、西夏的建立
材料一:(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 邪无状,若无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
北宋—统—治【者宋】实李行焘守《内续虚资外治通的鉴政长策编》
材料二: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 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 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的。
2、党项族的兴起与西夏的建立
西夏的兴起与发展
隋朝
隋末
唐初
唐末
11世纪 前期
有文献记载 党项诸部开 党项族内 党项族内迁 始强盛起来 附于唐朝
建立独立政权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 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一、北方强势民族的雄起----契丹族与党项族
2、党项族的兴起与西夏的建立
发展和统一。
课堂小结
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
三 西 夏 辽国 时





北宋

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各 民 族 之 间 的 相 处 :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 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
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四时钠钵图:春钠钵 四时钠钵图:冬钠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分析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分析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教学内容及结构分析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

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和金朝形成南北对峙。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汉蒙回藏等多个民族。

第6课“北宋的政治”,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两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有“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有“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有“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蒙古族的兴起以及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有“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核心素养提升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核心素养提升版)

开封,宋军打退辽军之后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2.澶渊(州)之战
宋真宗
时间: 1004年(宋真宗)
交战双方:
攻方: 辽 守方: 北宋
澶州
交战地点: 澶州(古称澶渊) 寇准
关键人物: 宋真宗
东京
寇准
战争结果: 宋打退辽军,辽宋议和, 签订“澶渊之盟” (1005),辽撤军, 宋给辽岁币。
契丹货币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党项族的崛起 1.生活区域: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
2.民族历史:原属西羌族的一支 3.唐朝时期: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4.时间:11世纪前期(1038年)
5.建立者:元昊(拓跋氏)(大夏皇帝)
6.民族:党项族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 地理燕位云置十:六大州致,相即当今于北今京北、京天、津天全津境及,河以北及、河山北西北北部部地一区带、。山西北部地区。公元936年,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 瑭军约事为地父位子:。对石于敬北瑭宋按来照说契,丹是的重要要求的把天燕然云屏十障六,州对割于让契给丹契来丹说,,使占得领辽它国则的占疆据域了扩对展中到原长 城地沿区线的。战燕略云主十动六权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党项族的崛起
9.治国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①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创制了西夏文字。
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 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 ,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独特之处。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契丹族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契丹族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过游牧生活B.契丹族有自己的文字C.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D.契丹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阿保机B.元昊C.阿骨打D.赵构3.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李世民——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寇准B.宋真宗C.宋高宗D.明太祖5.右图中的回銮碑又叫契丹出境碑,坐落于河南濮阳县城,是记载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

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6.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7.在探究宋辽、宋夏的和战关系后,小明同学列出了四个提纲,其中不正确...的是( )A.北宋送辽岁币B.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C.北宋送西夏岁币D.北宋向西夏称臣8.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归纳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为了写一篇论文,刘刚查找了与“契丹的兴起”“陈桥驿兵变”和“辽、宋、夏的和战”有关的书籍。

他的论文题目可能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二、材料分析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
A
A
A
【2022】版课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通过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思维导学】
统一:扩张:
概况
背景:人物:统一:
12世纪,蒙古部落之间战争频繁,人们盼望草原统一
铁木真(成吉思汗)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灭西夏:灭金朝:攻南宋:
①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②南宋时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有先进的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多。
①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②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③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港口:范围:管理:
商业: 贸易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原因
方向
过程
表现
影响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①趋势(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②开始: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创制文字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渊之盟)
背景:概况: 盟约: 影响:
概况
①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②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③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专题概述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大都(今北京)
4.忽必烈的统治策略有哪些?
• 行汉法、行仁政、整顿吏治、注重农桑等
5.南宋著名的抗元人物有哪两个?
• 陆秀夫、文天祥(《过零丁洋》、《正气歌》)
6.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及意义?
• 过程: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灭南 宋残部,全国统一。
•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列举宋词代 表人物及派别。
•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 于歌唱。
• 豪放派: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 • 婉约派:李清照(两宋之交)
5.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是?“元曲四大家”指?
• 关汉卿:《窦娥冤》 •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每课重点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及其缺陷? 2.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者?传播的意义? 3.战国时期的指南工具是?中国的海船开始使用指南针是 在什么时期?指南针的传播者是?传播的意义是? 4.火药发明于哪个时期?宋元时期的火药武器有哪些?火 药的传播者是?传播的意义是? 5.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表现有哪些?有何影响? 6.列举元朝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 • 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元墓出土的 杂剧陶俑
传统节日相关诗句积累:
元宵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节:碧艾香蒲处处忙。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思维导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思维导图

、军制和律法并鼓励垦荒,发 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发展
K12教育资料
契丹 国建 立
契丹族 与党项

西夏 建立
3
辽太宗时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 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辽与北 宋的和

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使节 宋太宗时 北宋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
澶州之战,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亲征,宋 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澶州之盟后,辽宋之间长时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K12教育资料
4
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 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 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议和
西夏与 北宋的 关系
战争
元昊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 宋,宋朝损失惨重,但西
夏也遭受很大损失
K12教育资料
退 5出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

思维导图
K12教育资料
1
辽与北宋 的和战
契丹族 与党项

辽、西 夏与北 宋的并

西夏与北 宋的关系
K12教育资料
2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
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建立
阿保机发展生产,创制 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发展
11世纪,元昊称大夏 皇帝,定都兴庆府 建立
元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

北宋的议和任务单

北宋的议和任务单

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自主学习任务单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学习目标1.说出辽与西夏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基本史实,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2.能够全面、客观和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进而体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阅读,感知史实(关键信息请在教材上用笔划出)1.阅读教材第33—34页文字与图片,完成以下问题:①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②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政权?2.阅读教材第35-36页文字与图片,完成以下问题:①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是什么?②澶渊之盟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3.阅读课本第36页文字与图片,完成以下问题:①元昊称帝后,夏与北宋关系如何?后来为什么又与北宋议和?②宋夏议和的内容和作用?(二)回顾史实,构建体系本课讲述了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及其“战和”关系。

请梳理基础史实,在下面建构知识结构。

(三)研读史料,重点突破北宋的议和材料一: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幽云十六州)以北,拓跋(西夏)自得灵夏(宁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改国号为辽),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都以中原为标准)。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甲、乙、丙分别代表哪一个政权?(2)据材料二,辽、西夏在哪些方面学习了中原文化的?(3)据材料三,朝廷指的是哪一个朝代?辽与它签订了哪一个和议?内容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三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你是如何看待北宋与辽夏之间的议和?(四)巧用方法,反思总结有人用“123”记忆本课相关史实,即“一个历史特征、两个议和、三个民族政权分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
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
1.下列对北宋和辽、西夏关系的阐述,不正确
...的是( )
A. 他们之间有战有和
B. 北宋和辽、西夏在边界进行贸易
C. 北宋向辽、西夏称臣
D. 北宋给辽、西夏“岁币”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中,北宋项辽称臣,签订了“澶渊之盟”,西夏项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所以C项表述错误,故选C。

2.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
C. 藩镇割据的时代
D. 各民族友好往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契丹、西夏、宋这些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中国处于民族政权并立和对峙的时期,A项符合题意,故选A。

3.西夏立国之初,频频举兵攻宋,直至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

下列关于这段历史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
A. 元昊多次进攻北宋
B. 北宋节节败退
C. 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D.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是辽和北宋之间的协议,不是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协议,所以C 项表述错误,ABD项表述正确,故选C。

4.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②澶渊之盟③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④澶州之战
A. ①④②③
B. ①④③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④②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的时间是916年;②澶渊之盟的时间是1005年;③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的时间是938年;④澶州之战的时间是1004年。

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③④②,故选D。

5.在某一历史情景剧中,王小华同学扮演的是力劝宋朝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宰相,他扮演的历史人物应是( )
A. 寇准
B. 包拯
C. 岳飞
D. 韩世忠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故选A。

6.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
A. 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 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 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 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答案】C
【解析】从图片中的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上的汉字可知,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A项契丹建立的政权是辽,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7.连环画作品《西夏王朝》由宁夏画家马惟军结合传统手工绘制,应用现代电脑处理手法创作而成。

其中,建立了西夏政权的是( )
A. 契丹族
B. 党项族
C. 女真族
D. 蒙古族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故选B。

8.“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

”这一三字经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 耶律阿保机
B. 耶律大石
C. 耶律楚材
D. 阿骨打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

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机是辽太祖。

故选A。

9.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宋撤军的内容
C.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004年澶渊之战北宋战胜,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A项符合题意;澶渊之盟中有辽宋撤军的内容;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 罢黜百家一一七国之乱
B. 赤壁之战一一曹操统一北方
C. 汉初休养生息一一开元盛世
D. 澶渊之盟一一宋辽百年和平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双方于十二月间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宋辽维持了百年的和平,ABC都不存在因果关系,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择D。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

‘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可知,澶渊之盟北宋战胜但是还给辽缴纳岁币,②表述错误;“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仔细审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点苍山会盟
B. 和同(为)一家
C. 澶渊之盟
D. 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北宋、给辽‘岁币’”可知,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澶渊之盟。

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前锋直指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

寇准坚决要求宋真宗率兵亲征,宋军重挫辽军。

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即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二、非选择题(12分×1题=12分)
13. (12分)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大范围的交融时期,政权并立战和交错形成了社会的独特面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送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1)上述二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4分)
(2)简述材料二中的“西夏”的建立,并列举出西夏的汉化措施。

(4分)
(3)如何看待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4分)
【答案】(1)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2)公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负担,“和”则有利于双方人民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送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结合所学可知,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与1005年1月与辽订立屈辱的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故材料一反映的事件是澶渊之盟。

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信息“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结合所学可知,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双方议和,夏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故材料二反应的是宋夏和议。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建立西夏后发明了西夏文字并大力推广,同时注意吸收汉文化。

令人将大量汉文化典籍译为西夏文字;仿效宋朝建立官制和财政;铸造了铁钱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带来的是空前的消耗和大规模的经济破坏,给人民带来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负担。

“和”有利于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