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合集下载

自贡盐商浓厚的家族意识

自贡盐商浓厚的家族意识

自贡盐商浓厚的家族意识

盐商家族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都以自己的家族为荣,形成了很强的家族意识。他们往往由宗主即族长统领本姓宗人:续修族谱;祭祀祖宗;保护孤寡;解决族内纠纷;制定家规律例。凡遇重大事情,由长辈在族长主持的会议上做出决定,然后率全族实施,以维护本族利益。

修编族谱,强化血缘与继承关系。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盐商作为一个地区的名门望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因此,无论是炫耀家族的声望,还是理清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保持血统的纯正,维护家族结构,都比一般家族更重视修编族谱。据《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记载,王三畏堂自玉川一人至明字辈,以历8代子孙,约400多人。其字辈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大典明,诗书延世泽,孝友振家声”。该书记载的自贡地区的另一大盐商家族李陶淑堂也有子孙300多人。其字辈为:“元向之本大,文运振明新,学道恢先泽,存仁潜信真”。李陶淑堂的发迹人是李振亨。振字辈有兄弟两,即振亨、振修。兄弟两共有堂名“李陶淑堂”。约在咸丰初年(1855年),陶淑堂分家各立,振亨堂名五知堂,振修堂又名思永堂,为两大房。五知堂分家后有八房人,思永堂分家后有四房人,共称十二房。按明字辈大排行次序,以别房份长次。长房为退思堂,二房为有余堂,三房为葆仁堂,四房为树滋堂,五房为葆义堂,六房为嘉乐堂,七房为葆礼堂,八房为知足堂,九房缺,十房为葆智堂,十一房为葆信堂,十二房为育真堂,十三房为善成堂。封建家庭后代分嫡庶,所以五知堂名下又分上三房与下五房。上三房嫡出:退思、有余、树滋,下五房庶出:葆仁,葆义,葆礼,葆智,葆信。在此“葆”字五房上又立一总堂——葆真堂。通过族谱,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辨明长幼,从而决定家族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如:李陶淑堂分家时,将自己拥有的田产收租7千余石,先按两大房平分,然后各房再分,这样五知堂与思永堂各分得3200石,提祠产600石。而陶淑堂盐业资产仍统一经营,各家分股不分产。先将总股平均分给振亨、振修两房,各占一半,划分明确而各享权利。振亨名下再分为八份,振修名下再分为四份。当时盐业财产比田产业大。全部盐业,以及李家门面,皆由振亨长子馨恬(即春霖)主办,这个地位实际系封建宗法所决定,即使谦让也无非走过场。

史话自贡盐商

史话自贡盐商

史话自贡盐商

【摘要】盐都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经济的繁荣,也酿造了丰富多彩的盐文化,其中盐商作为创造的主要群体之一,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自贡这座充满“盐味”和“盐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奇异的风采。

【关键词】盐都自贡;盐文化;自贡盐商

盐都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并因盐设市,也因盐而兴、因盐而盛。其井盐的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清末民初,享有“千年盐都”的美誉,创造了许多盐业历史上的奇迹,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与传说,尤其是有关盐商们的故事,流传甚远,现撷取一二,可见一斑。

一、自贡盐商的新老“四大家族”

入清以来,自贡富荣盐场的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随着盐井开采技术日趋完善和天然气开始被开发利用,以及两次“川盐济楚”为盐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产生了一批“富甲全川”的盐商家族。在前一期,即清咸同年间,因第一次“川盐济楚”,自贡盐业步入黄金时代,年产盐三百多万担,销售川、滇、黔、湘、鄂等省二百余州县,而此间兴起的盐商主要有“王、李、胡、颜”即“王三畏堂”,“李四友堂”、“李陶淑堂”,“胡慎怡堂”和“颜桂馨堂”四大盐业家族,被称为“老四大家族”。他们靠经营盐业暴

发之后,一般大量置田买地,并以重金捐官,而成为官、商、地主三位一体的人物,尤其在生活上穷奢极侈。至抗战时期,随着自贡盐业第二次“川盐济楚”而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并兴起了新一代“丘二邦”盐商家族,即以熊佐周、侯策名、罗筱元和罗华垓等为代表,被称为“新四大家族”,他们大都是出身贫寒、在井灶上当过学徒的“丘二帮”,而不似“老四大家族”那样属于世代地主、显贵,更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发迹之后将大部分利润投入到扩大再生产和革新技术以及筹建盐业公司,或者投资其他行业,兴办教育学校等,比如自贡著名的蜀光中学、旭川中学等,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1]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富顺 、威 远 、宜 宾 等地 ,年 收租 谷 1 7 石 , 。 万
四 十 年 代 这 短 短 八 十 余 年 间 , 曾 经 有 过 两 批 盐
商 因战 争 的 爆 发 而 崛 起 ,也 由于 战 争 的 结 束 而 衰 落。
1 5 年 似 乎 并 不 是 一 个 平 常 年 份 ,咸 丰 皇 后 来 四 川 总 督 丁 宝 桢 称 其 “ 甲 全 川 3 8 富 1” 绝 非 过 帝 的 眉 头 已经 不 能 舒 展 多 时 ,太 平 军 已在 此 时 甚 之 语 。 攻 陷 了 南 京 ,两 淮 盐 路 断 绝 ,盐 税 无 法 征 收 , 两淮百姓 也吃不 到食盐 。
称作 “ 大 家 ” 四 。
王 朗云是 十八年 “ 三 畏 堂 ” 的 发 家 人 。 清 道 光 王 ( 8 8-: , 他 利 用 分 房 所 得 田 土 作 抵 13 I)  ̄
广 置 田产 房 舍 ,甚 而 走 “ 而 优 则 仕 ” 的 道 路 。 富
道 光 末 年 , 李 家 的 田租 一 年 就 有 4 0 多 石 ,胡 00 家 在 光 绪 初 年 也 有 5 O 余 石租 谷 的 岁 入 。 “ 0O 四
叠钩 沉
自 贡近 代 盐商 四大 家 族 衰 史
凤 凰
民国三 十三 年
( 9 4 ) 六 月 , 在 自 贡 的 14 年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在自贡的“全国国民节约献金”会上,盐商余述怀将平顶的瓜

皮帽放下,双手撑在桌上说:“述怀虽长期经营井灶,但是现在仍感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卡嚓,国难当头,毁家纾难,义不容辞,决定捐款1000万元。”……

四川自贡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短短八十余年间,曾经有过两批盐商因

战争的爆发而崛起,也由于战争的结束而衰落。

1853年似乎并不是一个平常年份,咸丰皇帝的眉头已经不能舒展多时,太平军已在此时攻

陷了南京,两淮盐路断绝,盐税无法征收,两淮百姓也吃不到食盐。

他于当年5月,着户部下了一纸文书:“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就这样,多年以来的岸引疆界被打破,第一次“川盐济楚”由此拉开帷幕。

“四大家”

这纸文书大大刺激了自贡盐业的发展。各色人等纷纷筹措资金投入到新盐井的开掘上,一时

间自贡经济空前繁荣,百业兴旺。大批盐商在也此时崛起,“积巨金业盐者一千七百余家”。

在这些盐商中“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实力最为雄厚,被称作“四

大家”。

王朗云是“王三畏堂”的发家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利用分房所得田土作抵押,与

陕西商人签订了“出山约”,规定:在扇子坝共同凿办盐井,每凿办一新井,主出井厂基地,

客出押山银400两和凿办资金,全井收益分30股,主占12股,客占18股,客方分股18年

届满后,井厂全部无条件归还主方。

从道光三十年到咸丰十一年(1850年—1860年)王朗云先后复淘改造,新凿成三生、金海、添福等井,使王氏盐产量位居富荣盐场首位。

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

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

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一个是东汉开国功臣李通的后代,于1349年,迁来四川,李家入川始祖李元庆字子先,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这支李家创建的资本集团[李四友堂].创始人是李维基,以四兄弟维均,维基,维坼,维墀的名义创建的.当时大哥维均已过世.[李四友堂]建在现在的{光大街,双牌坊,}原豆油厂,双牌坊大宅子所在的园内占地约7亩.据说是四川数一数二的建筑.老四大家族是指王,李,颜,胡.而以王,李为首,所谓民间流传河东王,河西李.你不姓王.不姓李,老子不怕你,.就是指的这两家.老四大家族的财富任何一家都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就王,老两个资本集团,最鼎盛时应有数百万银俩以上.可见在中国有些地方民营资本已经相达到规模.[而李家总祠堂在大湾井现在的大湾井小学].还不得不说一下,这四家都是亲戚,都相互连:姻姻.据说每年李家都有一次在一起吃饭纪祖等活动。,而另一个李家是清初,从原籍江西入川.以挖耳井起家创办了[李陶淑堂]也是盐业世家.我由于生在重庆,我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他们应该都是生在自贡,再加上我父亲是党员,从来不说以前的事,我只知道我老家是自贡,爷爷是工商业主.所以对李家以前的事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直到我看了一本名叫[自流井盐业世家]的书,上面有一编[李四友堂兴亡录}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才知道我们老家在自贡双版坊大宅子里.才知道我也是四友堂的后人.我爷爷的爷爷还当过四友堂的第二代总办,就是书中说的李祥奄.我伯爷爷和叔爷爷也当过四友堂总办就是书中说的李星桥和1948年主持分家的李云桥.我们是身家辈.父是乃家辈.我的看了书中文章的来源,几乎每家都有做善事,如修路,修桥,捐款等唯有李家没有,这肯定不是事实.但是每个盐业世家的文章都有后人写的东西仅仅李家没有.还有自贡盐商最值得歌颂和有趣的就是和清朝打盐税官司,书中说四大家族都参与了.也肯定要参与.但只写了王家和颜家的细节,而李家只字未提.所以希望网友能提供一些李家以前的书中没提的事.还有书中一些观点本人是不敢苟同的,不是每一个李家有钱的商人都娶小老妾,比如我亲爷是拿钱捐了官的,但没有娶一个小妾.而且各我祖母很相爱,实际上家里是我姐母说了也不是每一个有钱的商人都腐化.比如听老人们说,王家一个很有钱的,名字我回自贡打听,是非常节约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从来不吃活鱼,老了以后身体差了,后人为了哄他吃鱼,把鱼打死了给他看,他看是死鱼他才吃.当然这本书总的还是写得很好.我把此书的一篇[李四友堂兴亡录]转发出来,希望李家的后代看看我们共同的祖先是如何奋斗,进取.他们也曾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古代自贡盐商著名宅院

古代自贡盐商著名宅院

古代自贡盐商著名宅院

旧时的盐商凭借着高额的商业垄断利润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们广置田产、营建宗祠和宅邸,尤其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喜好修建私家园林作为自己的生活场所,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盐商们争造私家宅邸的主要目的旨在供自己游赏宴乐之需,但也不能排除部分盐商在享乐豪华的宅邸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公众形象。于是,各大盐场各式名园大宅竞相建造,争奇斗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犍乐盐场大盐商王槐清于乾隆年间在井研县修造的住宅达万余平方米,按京城形制营建五重堂,称之为“大夫第”。犍乐盐场大盐商在五通桥的竹根滩码头,营造的“太和全”则仿照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用时六七年才完工,《犍为县志》记载称“恍若《红楼梦》的大观园”。其主人不惜重金从江南聘请名工巧匠,悉仿江南园林结构模式设计建造。楼台亭阁,园林池沼俱全,单建筑面积就达五千多平方米。所有厅、堂、楼、阁、池、榭、亭、廊等建筑物都布局严谨,结构精奇,雕梁画栋(全属木结构,采用上等木材)。前后左右共有二十四个天井,炯环曲折,作用分明,各有特点。后园有一诺大的荷花池,池中有亭榭、假山、月桥、船房,水中有红色和白色的荷花。大门外有“饮河楼”,凭栏眺望,美丽风光,尽收眼底。侧面还有太和全码头,设渡口游船。整个“太和全”极尽奢华。除此之外犍乐盐场的贺宗弟宅、吴景让堂家庭宗祠住宅也很有名;在云安镇上则有陈家大院、林家大院、汪家大院、施家大院、郭家大院、张家大院;富荣盐场则是王三畏堂的玉川公祠、李四友堂的双牌坊大宅、胡汝修的灌园、余述怀的粟园、熊佐周的宜居、侯策名的涵园,罗筱元的罗园,还有旧时官僚张斌卿的张家花园。

古老井盐制作工艺

古老井盐制作工艺

古⽼井盐制作⼯艺

古⽼井盐制作⼯艺

(⾃贡灯会上的盐井天车棚,⽤啤酒瓶搭建的)

(依然还在⽣产中的⽼盐灶)

⾃贡号称盐都,但⼀般提起⾃贡,联想到的⾸先是灯会,恐龙,美⾷。盐虽然每天不可缺,但和旅游好像挂不上勾。上个周末,难得的晴朗天⽓,和朋友⼀起去⾃贡玩,发现个有趣的地⽅:燊海井。⼀个活⽣⽣的有着160多年历史的井盐⽣产地。

(这个清朝的盐⼚规模⼤得超过我的想象,很难在镜头中将全貌囊括其中)

(井盐开采的主要场地,天井棚和⼤车)

柴⽶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都是⽇常⽣活必不可缺的东西。那么,我们每天都不能缺少的盐,到底是怎么⽣产出来的呢?⼀般来说盐有海盐,湖盐和井盐的区别。海盐在夏威夷的Kauai岛上看到过海盐⽥。那基本就是围海圈地,制作⽐较简单。湖盐在我⼀直向往

但还没去成的青海应该能看到。⽽⾃贡则是四川有名的井盐产地。

(当年⾃贡的天车棚。的确看得出,已经不是作坊式,完全是⼤型⼯⼚规模了)

(以前的输卤管道像过⼭车架不?⽤⽵筒拼接的,相当有四川特⾊的⼯业化^_^)

⾃贡井盐⾃东汉汉章帝发端,到晋已初具规模,唐宋时期闻名全川,距今已有两千年的产盐历史。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使⽤

的“冲击式顿钻法”,更是开创了⼈类机械钻井技术的先河。近代以来,⾃贡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井盐⽣产基地了。说实话,在

这⾥我才真正明⽩了中学历史课本⾥所说的“明清时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更何况这个⽼盐井直到今天仍然还可以活⽣⽣的运作。⽵筒,⽵蔑索,原⽊做的滑轮,相当有四川特⾊,和我想象

中⼯业化那种全⾦属机械完全不同。

(这个井⼝就是160多年前打出来的世界第⼀个超过千⽶井深的燊海井,打开后⼀股很浓的天然⽓味道迎⾯⽽来)

自贡盐帮菜之秘制系列

自贡盐帮菜之秘制系列

自贡盐帮菜之秘制系列

在自贡盐帮菜形成的饮食文化积淀中还有一个奇异的层面,就是盐商的饮食。这些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大盐商,就其所食而言,珍馐美味,不亚于宫廷;排场阔气,不逊于官府。他们虽然食不厌精,但在久吃海味山珍后却也嫌不足,于是挖空心思,变换花样,以致越吃越奇特,越吃越怪异,越吃越考究,仿佛不如此便不能显示自己的豪富。由此产生了自贡盐帮菜的一个特殊系列,即秘制系列。之所以称其为秘制系列是因为该菜品深藏于盐商家中,由盐商的家厨制作而成,有神秘和秘不传人的特点。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鸡粥白菜”“猪血泡”“泡青蛙”“炮烙鹅掌”“大满意”等,已经是流传到民间的了,还有大量的秘制系列等待挖掘。自贡盐帮菜的秘制系列不仅做法、吃法复杂、神秘,有的还带有暴力色彩,已不可能原样照做,但受此启发自贡盐帮厨师也制作出了不少佳品。自贡盐府人家更是在这方面花了大力气,对自贡盐商菜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使一些只停留在各种文献记录中或只在口头流传的菜摆上了餐桌,极大地丰富了自贡盐帮菜。开发出的菜品广受欢迎,频频获奖。

古代自贡盐场的各种庙馆

古代自贡盐场的各种庙馆

自流井王爷庙古代自贡盐场的各种庙馆

在盐场,随着生产工艺工序逐渐走向成熟,分工也越来越细。大量文献资料记载,到20世纪40年代,川南自贡盐场的各种行帮多达41种,川东的云安盐场则多达50余个帮会。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科学知识的缺乏,人们都把本行业的兴盛与个人命运寄托在“神”的身上。因此,各行各业都树立起自己的行业神,并修建庙宇供奉,希望得到神的庇护。如:烧盐工人的火神庙(供奉炎帝)、打铁的老君庙(供奉太上老君)、行医的药王庙(供奉药王)、屠沽行业的张爷庙(供奉张飞)、盐运工人的王爷庙(供奉镇江王爷)、推水户的牛王庙(供奉牛王菩萨)、井户的龙王庙(供奉龙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时整个盐场庙宇林立,香烟缭绕,成为盐场的一大景观。在自贡盐场保留较为完好的当数火神庙、张爷庙、王爷庙等。火神庙后来改为炎帝宫,即供奉火神祝融的庙子,是由

自流井的烧盐工人集资修建的,经道光五

年(1825)到咸丰四年(1854)两年营造,

咸丰五年(1855)完全竣工。断断续续约

建造了20余年,实际工程造价仅万余吊

钱。炎帝宫位于自流井张家沱,座东南朝

西北,四合院布局,系两层楼的抬梁式木

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249.5平方米。现

戏楼、回廊、厢房左侧保存完好,门楼和戏台融为一体,戏台两侧抱楼环绕。厢房为砖木结构建筑,木雕遍布于戏楼楣板上,多数为戏剧题材。门楼和戏台融为一体,戏台两侧有抱楼环绕,在演戏时要男女分座,各占一半,穿过天井就是正殿,正殿中供奉着炎帝——神农皇帝和关圣人的神像,因此这里也禁演三国戏,以免有嘻戏关公、对神不敬。

古代自贡的盐商传奇

古代自贡的盐商传奇

古代自贡的盐商传奇

四川盐商家族都有一部跌宕起伏,富于传奇的家族发展史。这是由四川井盐生产发展的大环境和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从大环境看,四川井盐因川盐两次济楚迅速崛起,走向辉煌,又因政府“收复楚岸”,失去销售地而迅速衰败。从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看,井盐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既包含着丰厚的利润,也潜伏着可怕的危机。当时,开凿一口井少则数年,多则十余年,每口井的投资多达上万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万元。投资者想通过凿井取卤致富,无异于一场生命的赌博。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井场选址没有现代的勘测仪器和技术,只能凭经验,风险极大。如果盐井的位置选择不当,最终将血本全无。即使选址正确,要用人力凿向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深处,会遇上难于估计的困难、风险,以至于不少投资者费时几年、耗银数万,最后连一滴卤水也不曾看见,只能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因此,四川盐商家族都在经历传奇的发迹,辉煌的顶峰后,迅速走向衰败。一个个显赫的家族在经历大约100年左右,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传奇的发迹。在自贡,人们只要一提到“川盐济楚”这个词就眉飞色舞,这是自贡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几乎所有四川的盐商发迹,都无一例外的抓住了川盐济楚的大好时机,加上自己的井灶开采又遇上了好运,挖到了家族发展的第一桶金。如:富荣盐场首富王三畏堂暴富的起点是“天一井的成功开凿。“天一井”是王朗云分家时得到的财产,他希望通过加深“天一井”得到黑卤,但因经济甚窘,不得已,准备出卖扇子坝(王朗云另一井盐开采区,后来成为其主产区和根据地)给陕西商人开采,以换取银两加凿“天一井”。当王朗云将陕西商人约至八店街(时为陕帮八大盐号云集之所)立契时,他见陕帮贪其业,卖与不卖内心十分矛盾,乃乘机熬价拖延,犹豫时,托词出街小解,以延长考虑时间。适时“天一井”管事奔跑而来,告其井已见功出卤,王朗云遂不辞而遁。“天一井”起推之初,月推卤水二、三千担,当时卤水畅销,灶户每日订购卤水一担即可先收银一百两,因而获利甚丰,经济为之大裕。以此利润复淘办扇子坝的废井,约自道光末叶至咸丰(1850——1860)十余年间,扇子坝各井陆续见功,产量颇丰,获利颇大,家业为之大振,使王三畏堂盐产量达到富荣盐场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居全场之首。

古代自贡盐场的壮观场面

古代自贡盐场的壮观场面

古代自贡盐场的壮观场面

在缺乏现代机械的年代,从凿井取卤到煮卤为盐全靠手工完成。一个盐场就

可达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

可谓国内最大的手工业工

场。

让我们跟随美国学者

弗吉尔·哈特,去看一看

1888年,属于富荣盐场的

自流井吧。在其撰写的《自

流井考察记》中,他写道:

“许多木质井架隐隐可见,

岿然屹立,这不可想象的中昔日壮观的自贡盐场(摄影:孙明经)

国景象,在帝国其他地方也难以见到,此时,我们在全世界能够再找到一个规模这样宏大的企业吗?”。“这些工厂就是大工业的显示,也许在中国没有第二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于1919年4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四川省自流井盐矿》一文中写道:“游子初抵此者,闻各处盐井机械叮当之声,以为身入欧美工厂矣!此在我国罕见而在内地不啻凤毛麟角。”林振翰更在其1916年出版的《川盐纪要》中慨叹到:“自贡两场毗连,盐业劳动家不下十余万人,牛马亦数万匹,诚吾国唯一之大工场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也把自贡盐场称作“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场”。当时的自贡盐场连乡带市,方圆40多里。到处井架林立,笕管密布,人声鼎沸,一片繁忙。如,富荣盐场“四大家族”之一的李四友堂有水(卤水)火(天然气)井100余眼,火圈(天然气锅口)800余口,仅挑盐水的工人即有1200余人,推牛1000多头。清代人李榕在其所撰《自流井》中描述了这一壮观的景象:“担水之夫约有万,其力最强,担可三百觔。往复运送。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积巨金业盐者数百家,为金工、为木工、为石工、为杂工者数百家,贩布帛、豆粟、牲畜、竹木、油麻者数千家,合得三四十万人”。自贡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抓住川盐济楚的第一个黄金期,在清咸同时期,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井盐产地,其盐产量保持在3亿至4亿斤,最高达6亿斤。销售川、滇、黔、湘、鄂等省二百余州县,全国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食用自流井盐。自贡被誉为中国的盐都,

自贡沿滩关于盐的小故事

自贡沿滩关于盐的小故事

自贡沿滩关于盐的小故事

自贡沿滩关于盐的小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

1.畜世盐井的传说:

很早以前,富世井一带还是一片平坝,中间有绿油油的稻田,是个官饶之乡。后来,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几十口盐井,卤水长年浸泡,渐渐成了一片盐滩。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凶恶的巨人,他看上了这块富饶的土地,就吼道:“你们这些穷鬼,快给我滚开!我要在这里挖井煮卤。”

老百姓被赶走了,可巨人没能挖出并来。巨人一气之下,放出-群黑蛇来咬老百姓。老百姓恨死了这个巨人。这时,来了一个叫仲康的人,他很同情老百姓的造遇,便到仙山学法。经过几年苦学,他学会了很多法术。

仲康回到人间。便叫老百姓准备了- -把红萝卜缨、-桶清水和-面镜子。他手执法杖,口念咒语,大唱-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突然之间,风云突变,雷电交加,但见那巨人被劈倒在地。

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纷纷称赞仲康的法术高明。巨人的头被挂在树上示众。奇怪的是,那巨人的头刚-落地,天空立刻云开秀散露出了阳光。仲康叫老百姓把巨人的头埋了。刚埋完,天空又乌云密布

古代自贡盐场显赫的盐商集团

古代自贡盐场显赫的盐商集团

古代自贡盐场显赫的盐商集团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井盐的产、运、销不仅环节多、涉及面广,而且投资大、风险大,很难靠一个人来完成。因此,在四川以经营盐业而致巨富的,大都以其家族为经营实体。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云安盐场的“陶、郭”两大家族。

所谓家族就是由几个或更多同姓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一个团体。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名”。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名”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名”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分别叫做“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则称“吴景让堂”等。

堂名,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性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名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堂名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堂名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名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堂名再一次被人们抬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名,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堂名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都有促进作用。

古代自贡盐商的辉煌

古代自贡盐商的辉煌

古代自贡盐商的辉煌

四川自贡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短短八十余年间,曾经有过两批盐商因战争的爆发而崛起,这就是被自贡人津津乐道的两次川盐济楚,它将自贡盐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楚即湖北的简称,从盐业消费市场来说,又称楚岸。楚岸实际上包括湖北、湖南及邻近的一些州县,这里人口众多,又素不产盐,历来是国内最大的食盐销售市场。在清代前期、中期,楚岸一直被实力雄厚的淮盐盐商独占。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盐业经营由国家垄断并严格控制。清王朝对盐业的控制主要偏重于流通环节,采取的方式是封建专制商引岸制度。引岸制度将食盐的生产与流通规模定向地限制于法定区域内,形成一块块相互割据的封建世袭领地,并以严酷的法律和严密的缉私体系加以保障,以保证官商通过垄断贸易稳妥地攫取盐利。正如曾仰丰在《中国盐政史》中的一样:“凡犯无引私盐凡有确货即是,不必赃之多少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流二千里。盐徒诬指平人者,加三等,流三千里。拒捕者斩监候,盐货车船头匹并人官。道途引领秤手、牙人及窝藏盐犯寄顿者,杖九十,徒二年半。受雇挑担驮载者,与例所谓肩挑背负者不同,杖八十,徒二年。”。结果,盐业经济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销售范围,都不是由生产水平高低和市场供求关系等内在经济联系决定,而由封建政权的统治需求和利益等非经济因素制约。没有了销售市场,使得具有精良技术和丰富盐业资源的四川盐业难以得到发展。

太平军攻陷南京使四川盐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两淮盐路断绝,淮盐至湖北的运道阻塞。咸丰皇帝于当年5月,着户部下了一纸文书:“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就这样,多年以来的岸引疆界被打破,第一次“川盐济楚”由此拉开帷幕。这纸文书大大刺激了自贡盐业的发展。各色人等纷纷筹措资金投入到新盐井的开掘上,一时间自贡经济空前繁荣,百业兴旺。据记载,由川入楚之盐,每月达9万担,年运量108万担,几乎全由自流井提供。当时制盐成本低廉,而楚岸盐价奇昂,在湖北售盐一斤,可以换一斤棉花运回四川。有时售价竟高达一斤银子一斤盐之巨。以致于富荣盐场首富王朗云的盐船初至湖北沙市,当地人以河床高于街市,堤坝系泥土筑成,恐泊岸船多,闯坏土提,影响安全,不准靠岸时,王朗云敢不惜成本,独资远运石料,于泊船之所筑石堤,时人呼为“洋码头”,以区别于土堤坝,今仍沿用此名。而今“洋码头”已被沙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如此高额的利润,使自贡盐商一夜暴富。大批盐商在此时崛起,并迅速达到顶峰。据清代人李榕记

自贡的盐业帮会

自贡的盐业帮会

自贡的盐业帮会

随着盐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盐业队伍不断扩大,盐业分工日趋细密,盐场的社会群体力量逐步形成。到光绪年间,一家盐商就可雇用数千工人,有井口管事、使牛匠、牛牌子、试篾匠、勾水匠、土木石工、杂工、学徒、山匠、翻水匠、坐皇桶、坐码头、白水匠、马夫、灶头、烧盐匠、桶子匠、打锅匠、车水匠、抬盐匠、伙房等工种。那时,仅自贡盐场直接和间接从事盐业的人数就达到三四十万人。在这里从事各种生计的诸色人种,基于他们不同的籍贯、社会地位、经济势力、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逐步以不同的形式形成了利害相关、利益相同的社会圈。这种社会圈子也就是在盐场发展史上颇具特色而又十分复杂、力量强大不可小视的行帮组织。我们将这些与盐业有关的帮会统称为盐业帮会。其中称“帮”者,一般以所属地域、职业来划分;称“行帮”者,绝对是以所从事行业来称谓;称“会”者一般以各自行业的崇拜神而得名,与会众的信仰有关;帮会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网,笼罩着盐场这块土地,各种斗争中都渗透着行帮势力的充分表演。对盐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它影响着一个盐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规范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和行为习惯,甚至左右着盐业的发展。

实际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无专业的盐工,更没有盐业帮会。当时的井盐生产,多以农民在耕作的同时进行凿井煎盐。清代才有了盐商和盐工的区别,将业盐者(盐商)称灶户、井户、笕户,将雇佣的盐工称灶丁。所谓灶户、井户、笕户实际上是按井、灶、笕、号的生产大分工对盐商的进一步划分,即:井户(帮)主要经营盐井开凿,灶户(帮)主要经营制盐,笕户(帮)主要经营卤水运输,而号主要经营盐业运销,银钱帮主要经营钱庄,竹木油麻帮主要为盐业生产提供竹木、油麻。盐工则按工种划分为:山匠帮(主要负责锉井)、机车帮、车水帮、山笕帮(架设维修输送卤水的笕管)、烧盐帮、牛牌帮(管理盐场的牛)、转盐帮、捆盐帮、装盐帮、杠运帮等十大帮。对此,清代人李榕在其所撰《自流井》有所记述:“担水之夫约有万,其力最强,担可三百觔。往复运送。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积巨金业盐者数百家,为金工、为木工、为石工、为杂工者数百家,贩布帛、豆粟、牲畜、竹木、油麻者数千家,合得三四十万人”。如此庞大的人群,如此众多的行业,在盐场自然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

自贡盐帮神秘的活动

自贡盐帮神秘的活动

自贡盐帮神秘的活动

盐业帮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弥漫着宗族式、家长制的氛围,其开展的许多活动更显得神神秘秘。

帮会的成立仪式。在盐场所有帮会中,成立仪式最隆重、最神秘的莫过袍哥。袍哥的组织是从开立山堂开始,开立山堂有隆重的仪式,要拜关公的圣像、歃血拜把。早期歃血是刺破中指滴血入酒,后来多用杀雄鸡代替。所谓拜把是由“香长”将香捆束成把,共“三把半”,众人在香堂中叩拜立誓。早期开立山堂多在山林寺庙,以后则在长街闹市举行。山头和香堂的名称就作为袍哥会一个组织的称呼,如莲花山富贵堂、峨眉山顺德堂。后来随着参加人员的逐步增多,聚会场所的变化,袍哥会的组织又改称为码头、公口、社等。各个公口之间独立发展,但同一地区各个公口可以联合起来,组成“会口”、“合会”,相互协调。码头还要要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又称“威、德、福、智、宣”)。五个堂口是五类性质的人:仁字是旧社会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义字旗是有钱的绅士商家,礼字旗是小手工业劳动无产者。至于智、信两堂的人,都是旧社会中“最低级”的体力劳动者。正如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样:“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

入会。盐业帮会是一种松散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间组织,其入会也有封建迷信色彩。如自贡盐场炎帝会入会,须经会首们共同议定,名曰“开簿”。开薄期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视情况而定,老工人去世多少,就业机会多少,才能允许入会多少。所以能登记入会很不容易。入会者须交纳会费,嘉庆道光时为二吊八百文,到民国 28 年( 1939 )为法币一元。入会要有会员作保,登记生庚年月,以后每年还要交两次香钱。入了会的工人,才能当上手烧盐,而且还享有规定的劳动定顿。如火花盐,上手每人烧火圈 5 口,下手只能烧 3 口至4 口,上手烧一天歇一天,下手则天天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四川大盐商的豪奢,记载甚多,比比皆是,其挥霍仅逊于宫廷,其排场不亚于官府。四川大盐商之所以如此的奢华,一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物质基础),二是斗富、炫耀,满足虚荣心。在重庆海关的《盐火井总论》(卷23)中说:清代盐业经营中的利润,“在中国商务中,亦可首屈一指”。林振翰的《自流井盐务琐闻》中则写道:“绅商各界,应酬奢华,为各行首所仅见”。在《清世宗实录》(卷10)中对四川大盐商们的奢华则这样描述:“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金钱珠贝,视如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侍起居,同于仕宦……各地盐商皆然。”云阳县志上对云安盐场的盐商生活的记载是:“道咸之际,盐商豪靡,拟于淮扬……各乡殷阜,豪绅富贾,暨其子弟,岁常入城游止,动经旬月,服用丰美,挥霍偃蹇。”《自流井盐务琐闻》描写的自流井地区盐商的生活是:“富商出门,跟随护兵轿班……前呼后拥,威武几与前清北京东华门散值之军机大臣相仿。”不少大盐商家族,还拥有武装,或设家丁卫宅邸,或置盐警押盐儎。下面我们用几个实例来感受一下盐商们的奢华:

衣。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描述了自贡商贸的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谈到李陶淑堂李谨文之独子——李新寿冬天的穿戴:狐皮大褂长袍,套小舔马褂,脚下是毛毡厚底云头陕鞋,头上是紫貂皮,手上还要提一个小铜火炉。

食。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就说那时富裕的自流井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自流井大盐商吃退鳅显示了唐时杨贵妃吃鲜荔枝的派头。退鳅是一种产于釜溪河下游和沱江富顺段的一种奇特鱼类,类似江团。其习性奇特,一年中仅7、8月份约30天中,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能在江中捕到。但它一出水就死,死后肉质软如豆腐渣。要想吃到新鲜美味的退鳅必须先在捕鱼船上备好锅灶,待退鳅从水中捞起立即下锅烹制。以“王三畏堂”为首的一些大盐商都特别喜好退鳅,每到吃退鳅时节,乃由三畏堂在邓井关的广生同司事,深夜选购烹好,盛入抄手面担的鼎锅内,在从产地到自流井的一百多里上专设退鳅驿站,每隔十华里派力夫等候,一路小跑,一站传一站,以供盐商们晨起(十二时左右)开早饭食用。

住。四川盐商致富之后,首先想到的是置地建房,纷纷耗巨资营建各式名园

大寨。如井研县的大盐商王槐清在乾隆年间修造的住宅达万余平方米;乐山的贺宗弟宅极尽奢华;吴景让堂的宗祠住宅极尽铺张;自贡地区有王三畏堂的玉川公祠、李四友堂的双牌坊大宅、胡汝修的灌园、余述怀的粟园、熊佐周的宜居、侯策名的涵园,罗筱元的罗园。不少盐商还独资或合资修造寨堡,以对抗农民起义,自贡地区清代盐商寨堡即达七十余个(如大安寨、三多寨等)。所有这些豪宅大院不仅占地面积广大,而且自成体系。有仿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庭院式建筑,有传统的四合大院,有山水一体的西式公馆。

自贡盐商宅院最集中的展示地当数有“川南寨堡之冠”美誉的三多寨。道光末年,各地天灾人祸,社会动荡,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建庄设寨,川南地区出现了不少庄园寨堡,大盐商们更是成为建寨主力军。在自贡,由自流井厂绅李振亨发起,联合厂绅颜昌英、王克家一起选址筑寨。经过多番考察,选择了距自流井30华里的牛口山为筑寨之地,该山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山顶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利于宅邸建设。从咸丰三年(1853年)开工,到咸丰九年(1859年)建成,所筑寨墙周长4330米,墙高10米左右,厚度3米左右,全用砣石砌成,并建有防御系统(枪垛2555个,炮台24座,哨所24个),共耗时6年、费金10余万两,取名三多寨,由平安局派寨丁站岗,守卫寨门。寨子建成后,各地乡绅官宦、巨商富贾纷纷入寨避难。据资料记载,寨子鼎盛时,住户达到3万余人,有豪宅300多座,形成房舍相连、屋宇相接的建筑群。这些豪宅多以“堂”命名,代表家族、地位、愿望,如今,还能查出堂名的就有110多座。

自贡盐商宅院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中式庭院,西式洋房,中西合璧。其中,中式庭院(数量最多),即中式大瓦房,占地广袤,讲究几进几重,且有广阔厅堂,高悬各种匾对,有花园、戏楼等。以自贡四大盐商之一的颜桂馨堂为例:此住宅位于三多寨中部,依地形建成四重,层层拾级而上,纵深数十丈,左右对称,宽约十余丈,大门外有坪,坪前辟池塘,植荷花垂柳,塘外是南北行人大路,进大门有大片阔地,左右各植丹桂一株,有三人合抱直径,高数丈,盘成五层伞形,取“桂子滚馨”之意,因名桂馨堂。第二重,当中为三厅堂,左右小巧书房,专司接待显贵宾客,出三厅堂再拾级进入二厅堂,此厅长与屋齐,可同时摆席数十桌,为红白喜事宴男客之处,再过坪登级到堂屋(供祖先处)。四重房屋大门均在一条直线上。第一进是私塾和佣杂人住房以区别于内室。从第二进起才是主人住宅,又由若干小四合院组成,院院相通而又各成院落,每院均有天井,一律种植山茶花。第二类西式洋房,建于稍后的清末民初。如李敬善堂(寨人称屋基坝

洋房子),此屋系李振亨之孙子,李敬才所建,选址在风景幽美的北寨墙边“肖岩滴翠”之上,是一幢三层西式洋楼,室外花园如锦,室内布置似绣。二楼栏杆用三十块青石拼成上刻“二十四孝”浮雕,石柱和石梯两侧石壁均镌有人物花鸟,走道望板塑有飞鸟龙鱼,毕极华丽,当刘湘初任四川善后督办,曾亲临此宅拜访主人,刘湘登上梯边,就审色惊讶,顾左右而言曰:“李敬才此宅,何以如此壮丽”?李敬才家还藏有一堂瓷屏,系八宝烧成,兰底彩绘,每张绘画三图皆珍禽异兽形态各异,此物乃火烧园明园时,太监趁火盗出之物,李敬才重金购得。第三类中西结合式,时间则更晚些,三多寨屋基早占完,无地建新房只有在旧屋边建起西式楼房,连中西建筑于一体。如李汉章的“裕富堂”是中西结合大厦,占地四千平方米。有豪华客厅,幽静书院,精巧的亭台楼阁,内有五个天井,别具一格的花园,园内建有防空洞,洞前池塘两口。

行。自贡盐商李陶淑堂第一位总理,三多寨第一任寨长——李春霖(又名李馨恬),他在自流井、贡井走动,或回寨时,人役轿夫前簇后拥,先有跟班骑马前行,本人未到寨,消息已先传遍。若逢赶场,轿子才到寨脚,前面有人喊到“李大人回寨了!”,只见遍街赶场人急忙揭下头上所缠布帕,向街两边躲开。于是轿子便一冲上坡,迳入寨中。每回寨一次,寨人即作龙门阵摆,说此回与上回那里不一云云。再看李四友堂掌门李星桥参加王三畏堂第三届总理王达之葬礼时的情景,当时李星桥已捐贵州即补道,前驱官衔牌十余对,次为伞盖仪仗,李星桥戴兰顶花翎、着白狐肷大褂坐绿呢四人大骄殿后,后随俊仆四人,衣锦衣乘高马,至大厅下轿。

娱。盐商们既有钱,也有闲,他们会变着花样的娱乐。看戏可能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据说,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王爷庙落成时的“踩台戏”,是当时轰动自流井一带的最热闹的一次演出,盐商聘来“凤仪班”、“富春班”合演川剧,名演员有唐金莲(旦)、刘三凤(旦)、叶素仙(旦)、游泽芳(旦)、黄炳南(生)、罗崇江(净)等,鼓师有段焕廷、彭华廷等,演出了《灵官镇台》《天官赐福》《群仙会》《仙姬送子》等戏。爆竹声声,紧锣密鼓,唱腔入云,人山人海。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处处谈戏。盐商中的川剧“玩友”甚多,某些盐商还自修戏楼,自办戏班,自当演员。如王三畏堂幺房王星垣就自玩一个川戏班子,名曰“文娱班”。置有许多精美、华贵的服装、道具,著名的旦角演员王三红也加入其中,演出频繁,不演戏时,戏班住在高山井附近的一座大房子内,人谓此房为“公堂”(唱川戏的后台)。同时,王三畏堂还有“富春班”等有名的戏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