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荧光光谱
第六章 仪器分析 荧光分析法
第6章 荧光分析法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 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1.基本原理
无辐射跃迁方式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 由高振动能级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内转换:能量差较小的激发态之间,部分能量 重叠,激发态由高电子能级转移至低电子能级 的无辐射能级交换。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 相互作用而转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外转换使 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体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振动能级间 的非辐射跃迁。
2.荧光分光光度计
(2)单色器 选择激发光波长的第一单色器 选择发射光(测量)波长的第二单色器
(3)样品池
低荧光的玻璃或石英 方形适用于90°测量 (4)检测器 光电倍增管 (5)读出装臵
2.荧光分光光度计
2.2 仪器的校正
(1)灵敏度校正 (2)波长校正 (3)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校正
3.分析方法 3.1 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1.基本原理
(3)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① 温度 温度升高,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和荧光 强度下降。 其中一个原因是分子的内部能量转化作 用。当激发分子接受额外热能时,有可能使 激发能转换为基态的振动能量,随后迅速振 动弛豫而丧失振动能量。另一个原因是碰撞 频率增加,使外转换的去活几率增加。
1.基本原理
1.基本原理
1.基本原理
第六章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4
•①已知Cu的K系吸收限为1.38Å,求它的临界激发电压? 解:
1.24 4 1.24 VK 10 104 8.986 103 V 8.986kV λK 1.38
② 求LiF(200)晶体(2d=4.0276Å)对CuKα(1.542Å)的角色 散?如B=O.078º =0.0014rad时,能否分开CuKα双线 (λCuKα1=1.5414Å,λCuKα2=1.5406Å)? 解:角色散:
∴ 故不能激发样品中的WKα线。
VkBa 1.24 1.24 104 104 37.46kV 40kV λ aBa 0.331
∵
∴ 故能激发样品中的BaKα、SnKα线。
1.24 1.24 4 VkSn 10 104 29.18kV 40kV λ aSn 0.425
λ0 1.24 1.24 104 104 0.31Å V 40 103
∵ 0.141 Å <λ0; O.331 Å >λ0; 0.425 Å >λ0 ∴ 能激发样品中的BaKα、SnKα线;不能激发样品中 的WKα线。
方法2:∵
VkW
1.24 1.24 104 104 87.94kV 40kV λ aW 0.141
μ k μ LI μ LII μ LIII rk μ LI μ LII μ LIII
•吸收突变系数:在某一特定波长处的某一具体能级相关的吸收 份数与总吸收之比称为吸收突变系数J。
K系: J μ k rk 1 k
μ rk
通式:q系Jq Fra bibliotekμq μ
Δλ k λ CuKαu λ CuKαu 1.5414Å-1.5406Å=0.0008Å
荧光光谱
OH H2C O HO O H2C OH HO OH O HO C H2 O OH OH OH O HO O HO CH2 O HO O CH2 HO OH O O OH HO O HO O HO H2C OH
OH
O
CH3CH2CH2CH2CH2CH2CH2CH2
HO
OCH2CH2(OCH2CH2)n OH
β-CD∶OP 加合物的组成
用摩尔比法测定了βCD∶OP 二元体系的组 成. 由图4 可以看出, β - CD 与OP 的摩尔比为1∶1 , 说明在溶液中形成了 1∶1 的二元加合物,
加合物形成的机理及其结构
OP 疏水性烷基链的长 度、径度和体积分别为 1.036 nm、0.400 nm和 0.216 nm3 。 β- CD 空腔的深度 (0.780 nm) 、空腔口直 径(0.780 nm) 和体积 (0.346nm3 ) 相比, OP 的 疏水性烷基链中至多有 6 个碳被包络在空腔内, 其余未被包络部分和极 性头基位于空腔外
H2C
H2C
CH3 N
NpMA
PyMA
DMAA AMPS NpMA PyMA
AIBN DMF
乙醚
乙醇多次洗涤干燥
萘和芘标记聚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
在水溶液中的紫外吸收 光谱与小分子萘和芘的 光谱基本相同, 说明萘 和芘标记到聚电解质上 并没有对它们的光谱结 构产生明显影响, 而且 混合溶液表现出两者光 谱的迭加. 290 nm 处萘有一吸收带, 而芘的吸收很弱, 所以 在混合溶液中可用290 nm 激发萘; 343 nm 处仅 有芘的吸收, 因此可用 343 nm 选择性地激发芘.
330 nm 为中心的发射带 是萘的荧光, 360~ 440 nm 是单体态芘的发射光 谱, 480 nm 是芘激基缔 合物的发射光谱.
第六章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
6.1 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紫外吸收光谱(UV)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 分子中价电子经紫外或可见光照射时,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 能级,此时电子就吸收了相应波长的光,这样产生的吸收光谱叫 紫外光谱(吸收光谱). 通常说的紫外光谱的波长范围是200-380 nm, 常用的紫外光谱 仪的测试范围可扩展到可见光区域, 包括400-780 nm的波长区域. 低于200 nm的吸收光谱属真空紫外光谱
CO
△ n
n
△ p
CO
非极性 极性
n → *跃迁:兰移;
n
max(正己烷)
230 329
max(氯仿)
238 315
C
△
C
n
>
△
p
△ n △ p
CC
非极性 极性
→ *跃迁:红移;
max(甲醇)
237
max(水)
243
309
305
相关解释:由于n,*, 的极性是逐渐减小的,它们受
溶剂化作用不同,轨道极性越大,受溶剂影响越大,极易与 溶剂形成氢键,轨道能量下降最多。对于 → * 跃迁,由于 *比 轨道能量下降的更多,因而 极性溶剂中下降的能量△
计算举例:
6.4.2 α,β-不饱和醛、酮
K带红移:165250nm R 带红移: 290310nm
吸收曲线的特点: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
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同一种物质不同浓度的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 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3. 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 析的依据之一。
荧光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荧光探针也可用于药物筛选过程中,通过标记特定的靶点或 受体,观察药物与靶点或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有 助于加速新药研发过程,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和准确性。
荧光光谱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荧光光谱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荧光光谱技术可用于检测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如农药、石油和工业废水等。通过分析水样中的荧光光谱,可以 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计算机
处理和显示测量数据,控制光 谱仪的操作。
荧光光谱的测量步骤
准备样品
选择适当的荧光物质 样品,并进行必要的 处理和纯化。
安装样品
将样品放入样品池中, 并确保激发光能够照 射到样品上。
调整仪器
根据实验需求,调整 激发光源、单色仪和 检测器的参数。
பைடு நூலகம்
进行测量
启动光谱仪,测量荧 光物质在不同波长下 的荧光强度。
热能等形式散失。
荧光光谱的形状可以反映荧光 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环境因素,
如溶剂极性、温度等。
02
荧光光谱的测量技术
荧光光谱的测量方法
发射光谱法
通过测量荧光物质发射的光谱,确定荧光物 质的结构和组成。
吸收光谱法
通过测量荧光物质吸收的光谱,研究荧光物 质的能级结构和跃迁过程。
时间分辨光谱法
通过测量荧光物质在不同时间点的光谱,研 究荧光物质的动态过程和寿命。
荧光光谱法可用于研究聚合物的 荧光性质,如荧光量子产率、荧 光寿命等,有助于聚合物的性能 研究和质量控制。
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分子的荧光标记
荧光光谱法可用于标记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
细胞成像
《仪器分析》荧光分析法
500 nm
3.吸收光谱、激发光谱与荧光光为相似。
F
激发光谱
(2)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吸收光谱)大致 呈镜像对称。
4 3 2 1
S1
4 3 2 1
S0
(3)Stokes位移 Stokes位移是指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之间 的波长差值。荧光的波长总是大于激发光的波长。
三、样品池
四、检测器
通常用石英杯,四面透光
光电倍增管
与激发光源垂直,为了消除激发光对荧光 测量的干扰
问题:荧光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计有何异同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光源 单色器 样品池 检测器 数据处理 仪器控制
荧光分光光度计:
光源 激发 单色器 样品池 荧光 单色器 检测器 数据处理 仪器控制
荧光法与UV-Vis法的比较: 相同点:
都需要吸收紫外 - 可见光,产生电子能级跃迁。
荧光法与UV-Vis法的比较:
不同点:
UV-Vis法测定的是物质溶液对紫外-可 见光的吸收程度 (A) 。
荧光法测定的是物质经紫外-可见光照 射后发射出的荧光强度(F)。
本章作业
P64 三计算题 1. P65 四简答题 3、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吸收池
荧光分光光度计 吸收池
It
It IF,p I0
I0
荧光光度计
第三节
定量分析方法
F= K c (εcL≤0.05 ) —— 定量分析的依据 方法: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对比法
1. 标准曲线法——最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浓度 C1 C2 C3 C4 C5 Cx 荧光强度 F1 F2 F3 F4 F5 Fx
荧光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延迟荧光与普通荧光的区别主要在于辐射寿命不同。这种长寿命
的延迟荧光来源于从第一激发三重态(T1)重新生成的S1态的辐射跃 迁。即延迟荧光产生的过程为:
S1→T1→S1→S0+hνf
27
延迟荧光
E型延迟荧光:
当第一激发单重态S1与第一激发三重态T1能差较小时,T1态有时可从 环境获取一定的热能后又达到能量更高的S1态。即
14
斯托克位移
一个化合物的发射光谱常常与其吸收光谱很类似,但总是较相应
的吸收光谱红移,这称为斯托克位移(Stoke’s shift)。
蒽在溶液中的吸收(虚线) 和发射(实线)光谱
15
斯托克位移
产生斯托克位移的主要原因:
➢1.跃迁到激发态高振动能级的激发态分子,首先以更快的速 率发生振动弛豫(其速率在1013/s数量级),散失部分能量, 达到零振动能级,一般从零振动能级发射荧光;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换→系间窜越→振动弛豫→T1 发光速度很慢,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12
主要光谱参量
吸收谱
化合物的吸收光强与入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
激发谱
固定发射波长(一般将其固定于发射波段中感兴趣的峰位),扫描 出的化合物的发射光强(荧光/磷光) 与入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发射谱
固定激发波长(一般将其固定于激发波段中感兴趣的峰位),扫描出 的化合物的发射光强(荧光/磷光) 与入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 荧光发射量子数/吸收的光子数 = kf[S1]/吸光速率 = If/Ia
29
量子产率
一般情况下,荧光量子产率()不随激发光波长而改变,这被称为 Kasha-Vavilov规则。但如果形成的激发态会导致化学反应或系间窜越
第六章 紫外光谱与荧光光谱
吸 光 系 数
n=3
n=5
波长
2、超共轭效应
当烷基与共轭体系相连时, σ 电子与共轭体系的p电子
云产生一定程度的重叠,扩大了共轭范围,使跃迁能量
降低,吸收红移。
max(nm) 苯 甲苯 间二甲苯
1,3,5-三甲苯
max 200 300 300 305 300
举例:
如乙烯基、羰基、硝基、偶氮基—N=N—、 乙炔基、腈基、苯等。
O HC
O C CH3
2、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 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 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 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 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在近紫外或可见光区有吸收,其特点是在 270~350nm ,吸
光系数较小在100以内,为弱带,该跃迁为禁阻跃迁。 如:甲基乙烯基丙酮: λmax为324nm
小结: 紫外光谱一般指近紫外区,即 200-400nm,那 么就只能观察 p p *和 n p *跃迁。也就是说紫外 光谱只适用于分析分子中具有不饱和结构的化合物。
5、肩峰:吸收曲线在下降或上升处有停顿,或吸收稍微 增加 或降低的峰,是由于主峰内隐藏有其它峰。
吸 光 系 数
波长
六、紫外光谱的表示法
紫外光谱图是由横坐标、纵坐标和吸收曲线组成的。
横坐标表示吸收光的波长,用nm为 单位。 纵坐标表示吸收光的吸收强度,可以 用A(吸光度)、T(透射比或透光率或 透过率) T = I / I0。 吸收曲线表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情况。 曲线最大吸收峰的横坐标为该吸收峰 的位置,纵坐标为它的吸收强度。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021/1/16
编辑课件ppt
4
③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是一种物理分析方法。
分析元素种类为元素周期表中5B~92U,分析的 浓度范围为10-6~100%;
一般检出限达1µg.g-1 , 全反射X射线荧光光 (TXRF)谱的监测限可达 10-3 ~ 10-6 µg.g-1 。
④ 非破坏分析、测量的重现性好。
对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者来说,最感兴趣的是: 波长在0.01—24nm之间的X射线。
(1 Å =0.1nm = 10-10m,是一种非系统单位,在X射 线光。谱分析中X射线的波长都用Å为单位)。
X射线可分为: 超硬(<0.l Å) 硬(0.1~1 Å) 软(1~1 0 Å) 超软(>1 0 Å)X射线。 X射线也是一种光子,它具有粒子—波动双重性。
X射线度量单位:
在X射线测量中常用到三个参数:波长、能 量和强度。
波长:用符号λ表示,它的单位用Å。如果用 其它长度单位,一定要有脚标,如λnm、λmm。
频率: 用符号ν表示,ν=C/λ,单位为赫兹 (Hz),在X射线光谱分析中不常用频率这个物理 量。
能量:就是一个光子所具有的能量,用符号E表示, 它的单位用电子伏特(eV)或千电子伏特(KeV)。能量与 波长的关系式为:
考古和首饰
• 古青铜钱币中铅铜锡的测定 • 珍贵邮票的快速鉴定 • 银首饰Ag的分析
国外的应用:
• 德国U Ehrke , 评估旋压成形的晶片的沾污情况 • 意大利L Bonnizzoni ,以粉末悬浮液的全反射X射线荧光谱分析 为基础、鉴定古代陶瓷 • 匈牙利 A Auita ,应用同步辐射-全反射X射线荧光谱技术、分 析与航空港有关的气溶胶中的痕量元素 • 巴西S Moreira , 研究树木物种作为环境污染的生物指示剂 • 德国M Mages ,斑马鱼(一种有似斑马条纹的胎生观赏鱼)的鱼蛋 受 V、Zn与Cd污
第六章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3
2)灵敏度和检出限:灵敏度定义为工作曲线I=f(C)(I 为分析线强度,C为元素浓度)的斜率m。如果工作曲线是 直线,则斜率m为常数;如果工作曲线不是直线,则斜率m 就是浓度C的函数。其单位为cps/% 。 检出限也是灵敏度的一种表示法,即置信度为95%是 分析线峰时所对应的可检测的分析元素的含量。如果背景 的测量平均值为IB,背景计数时间为TB,背景测量的标准 IB 偏差: σ
2013-5-13 -------------- 4
6.5.2
定量分析中的影响因素
影响X射线荧光光谱定量分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二个:基体效应和谱线干扰 1)基体效应: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是一种比较分析。 定量分析是通过与已知成分的标样具有的X射线强度比 较来进行的,测量的结果是相对值。 基体-就是样品中除了被测元素外的其它成分。 基体效应-就是基体对分析元素的影响。
2013-5-13 -------------- 16
校正曲线法通常适用下述类型的样品: 1.轻基体中的微量和痕量元素; 2.经过熔融、溶解和稀释后样品中的次要成 分; 3.样品中的痕量元素; 4.滴在滤纸上的少量样品; 5.薄膜
2013-5-13
--------------
17
2)稀释法:这方法是加入稀释剂使试样和标样 的吸收系数降低到同一数值,进行基体效应的校正。 稀释试样的分析线强度基本上与分析元素的浓度成 正比,校准曲线是线性的。在这种方法中,由于稀 释,基体效应减少,分析线强度也减少。 3)薄样法:由于原级X射线和分析线在薄层试 样中经过的路程极短,基体效应基本消失,分析元 素的浓度与分析线强度成正比。薄样法中的滤纸片 法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常用方法之一。
2013-5-13 -------------- 22
荧光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单重态能级间的跃迁符合光谱选律,跃迁概率大。分 子通过吸收辐射而直接被激发到三重态的跃迁是禁阻的, 概率很小。
12
雅布隆斯基分子能级图
S2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系间窜越
S1
能
量
发
吸
射
收
荧
光
S0
l1
l 2 l 2
外转换
l3
T1 T2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13
失活的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容易返回基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
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荧光(如l
‘ 2
)
。
c. 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状一
23
斯托克位移
产生斯托克位移的主要原因:
1.跃迁到激发态高振动能级的激发态分子,首先以更快的速 率发生振动弛豫(其速率在1013/s数量级),散失部分能量, 达到零振动能级,一般从零振动能级发射荧光;
36
6、散射光
小部分光子和物质分子相碰撞,使光子的运动方向发生 改变而向不同角度散射。
瑞利光:光子和物质发生弹性碰撞,不发生能量交换,只 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其波长与入射光波长相同。
拉曼光:光子和物质发生弹性碰撞,发生能量交换,光子把 部分能量转移给物质分子或从物质分子获得部分能量。从而 发射出比入射光稍长或稍短的光。
2.激发态形成后,其分子的构型将很快进一步调整,以达到 激发态的稳定构型,这又损失了部分能量;
3.发射荧光的激发态多为(π,π*)态,这种激发态较基态 时有更大的极性,因此将在更大程度上为极性溶剂所稳定,使 激发态的能量进一步降低。
24
关于激发光的波长λ1: ①决定荧光物质是否能够产生吸收并发射出荧光; ②能够使荧光物质产生吸收并发射出荧光的激发光的波长并不具
第六章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2
封闭式的X光管有负高压工作的侧窗型和正高压 工作的端窗型两种管。 (1)侧窗型X射线管。它的窗口位于管头的侧面, 结构比较简单,采用负高压工作,阳极与地同电位。 它只需用一般自来水或空气直接冷却阳极靶就可以了。 因此使用比较方便,安全可靠且价格低。缺点是管子 的窗口由于吸收反向散射电子,所以铍窗厚度较大, 通常达300μ m,对测定轻元素不利。
式(6—39)为经验公式 。
(6—39)
对于特征谱的计算,采用计算特征谱和相应波长处连 续谱的强度比值Ich/Ico来计算。
式中
I ch a R( d) τ 4 I co bZ
(6—40)
V0 lnV0 τ 1 V0 1
(6—41)
V0=λ i/λ 0 或 V0=Emax/Ei (λ i、Ei为特征谱 线的波长、能量) 2 V0 1 (6—42) R exp 0.5 1.17V 3.2 0 a、b、d为常数,对于不同的谱线,a、b、d值不同。
能量色散是X光管发出的X射线,经过光学系统 聚焦,以一定的掠射角、固定的光斑照射在样品上, 样品受激产生的X射线荧光,经狹缝被Si(Li)探测器 检测,通过前置放大器、放大线路将信号放大,再 经过多道分析器色散,输入计算机获得样品的X射线 荧光光谱;然后由定量分析程序计算出样品中各元 素的含量。
铍窗的吸收因子Wab可以根据X射线吸收公式求得
Wab exp(μ Be ρ Be t Be )
(6—36)
式中μBe为铍的质量吸收系数;ρBe为铍的密度,ρBe=o.185g/cm2; tBe为铍窗的厚度。
对于靶材的自吸收因子f有一个半经验公式
f (1 C ξ) 2
其中
(6—37)
荧光光谱的原理与应用
荧光光谱的原理与应用荧光光谱是指当物质受到激发后,从高能级返回低能级时所发射出来的可见光谱。
其主要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中的激发和退激发机制。
在激发过程中,原子吸收辐射能量,其电子会被激发到更高的能级上。
当电子由高能级退激发到低能级时,会通过发射光子的形式,即发出荧光。
荧光光谱可以通过测量荧光的强度和波长来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和浓度等。
荧光光谱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材料科学领域,荧光光谱常用于材料的表征和鉴定。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荧光光谱特征,通过测量荧光光谱,可以判断材料的组成、晶体结构和纯净度等。
因此,荧光光谱在新材料的开发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荧光光谱可以用于研究荧光染料在材料中的分布和稳定性,帮助改善材料的性能。
其次,在生物医学领域,荧光光谱也有广泛的应用。
荧光染料可以与生物分子结合,并发出荧光信号,从而用于生物标记和显微成像。
通过分析荧光光谱,可以定量测量分子的浓度和位置,进而研究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荧光光谱可以用于检测癌症标志物、蛋白质分子和细胞状态等。
此外,荧光光谱还可以应用于药物研究和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等领域。
另外,在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方面,荧光光谱也具有重要意义。
荧光光谱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环境中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农药和有机污染物等。
通过测量不同物质的荧光光谱,可以快速判断其类型和浓度,从而帮助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
总之,荧光光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从而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荧光光谱的原理及应用文库
荧光光谱的原理及应用文库1. 荧光光谱的基本概念荧光光谱是指物质受到激发后,发射出来的荧光光线的频率分布情况。
光谱仪通过测量荧光的频率分布,可以得到荧光光谱图,从而对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研究。
2. 荧光光谱的原理荧光现象是物质受到能量激发后,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然后再从高能级跃迁回低能级,释放出准确的频率的光子。
荧光光谱仪利用荧光的这种特性,通过激发物质并测量发射的荧光光子的频率、强度等信息,可以了解样品的性质和结构。
3. 荧光光谱的测量过程荧光光谱的测量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制备成适当的溶液或薄膜,确保样品与光谱仪的测量条件相适应。
•激发样品:使用合适的光源对样品进行激发。
激发的光源通常需具备合适的激发波长和足够的光强。
•收集荧光信号:利用光谱仪收集激发样品后发出的荧光信号,通常是使用专用的光学系统将荧光光子收集到光谱仪中。
•记录光谱信息:根据收集到的荧光信号,光谱仪会自动生成荧光光谱图,并记录频率分布和强度等相关信息。
4. 荧光光谱的应用领域荧光光谱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生物科学荧光光谱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包括荧光染料标记、蛋白质结构分析、酶动力学研究等。
例如,可以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来进行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定位和定量研究。
同时,荧光光谱也可以用于检测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pH值等生物参数的变化。
4.2 材料科学荧光光谱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材料的性质表征和分析方面。
通过测量材料的荧光光谱,可以了解材料的能带结构、禁带宽度、缺陷态等信息,进而指导材料的设计和改进。
4.3 环境监测荧光光谱可用于环境中有机物的监测和分析。
例如,在水环境中,可以通过测量水样品的荧光光谱,判断其中是否存在有机物的污染,并评估污染程度。
此外,荧光光谱还可应用于大气中气体污染物的监测和分析。
4.4 化学分析荧光光谱在化学分析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第六章荧光光谱
但如果处于第一电子激发态最低 振动能级的电子通过无辐射跃迁 ( 系 间 交 连 , intersystem crossing)改变自旋方向,则因消 耗部分能量而降至另一种激发态 。原来成对电子中的一个自旋方 向被倒转,成为不配对电子,电 子自旋之和不为0
EMISSlON LlFETlMES
荧光光谱的基本原理
Fluorescence
▪ Fluorescence is emission from a singlet state, where the electron spins in the molecule are paired.
单重态(单线态)与三重态(三线态)
由上式可见,介电常数增加会使能量差增大,而折射率增加 使能量差减少。由于荧光分子激发态的偶极矩一般要大于 基态偶极矩,荧光分子偶极矩的增大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 ,使溶剂分子的电子分布和偶极子取向发生变化。溶剂偶极 子的重新取向需要比电子重新分布长得多的时间。介电常数 不仅与偶极子取向有关,也与电子取向有关,上式中第一 项()/(2)是电子和偶极子重新取向的结果;折射率n与 电子重新分布有关,因此上式中第二项是电子重新分布的结 果。
Figure 8 Schematic diagram of a single-beam spectrofluorometer. From Perkin-Elmer.
Figure 9. Schematic diagram of a ratiometric spe微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发射谱中最大荧光强度的位臵称为max, 它是荧光光谱的一个重要参数,对环境的极 性和荧光团的运动很敏感。
荧光寿命(fluorescence lifetime)
去掉激发光后,分子的荧光强度降到去掉激发光
时荧光强度I0的1/e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荧光寿命
,常用表示。如荧光强度的衰减符合指数衰减的
由于各种竞争性过程而使荧光量子产率减小 的现象称为淬灭(quenching),如温度淬灭、 杂质淬灭等。量子产率对于生色团周围的环 境以及各种淬灭过程很敏感。量子产率的改 变必然会引起荧光强度的改变。因此,如果 只需要研究量子产率的相对值,则只要量测 荧光强度也就足够了。
荧光强度
荧光强度F取决于激发态的初始分布IA与量子产率 的 乘积。 这里的F指的是向各个方向上发射的荧光强度的总和, 实际上,谱仪收集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仪器测 到的荧光强度F IA Z,这里Z是仪器因子。 椐据Beer-Lambert定律可以推得:
由上式可见,介电常数增加会使能量差增大,而折射率增加 使能量差减少。由于荧光分子激发态的偶极矩一般要大于 基态偶极矩,荧光分子偶极矩的增大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 ,使溶剂分子的电子分布和偶极子取向发生变化。溶剂偶极 子的重新取向需要比电子重新分布长得多的时间。介电常数 不仅与偶极子取向有关,也与电子取向有关,上式中第一 项()/(2)是电子和偶极子重新取向的结果;折射率n与 电子重新分布有关,因此上式中第二项是电子重新分布的结 果。 由于非极性溶剂分子没有偶极矩,因此没有在激发态荧光分 子的作用下偶极子重新取向的问题, n2, af很小。而
第六章荧光光谱
Fluorescence
由于绿色荧光蛋白用紫外线一照就 下村修现年80岁的下村修1928 发出鲜艳绿光,研究人员将绿色荧光 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1960年 蛋白基因插入动物、细菌或其他细胞 获得名古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 的遗传信息之中,让其随着这些需要 赴美,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跟踪的细胞复制,可“照亮”不断长 波士顿大学和伍兹霍尔海洋生物 大的癌症肿瘤、跟踪阿尔茨海默氏症 实验所工作。他1962年从一种 对大脑造成的损害、观察有害细菌的 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被誉为 生长,或是探究老鼠胚胎中的胰腺如 生物发光研究第一人。 何产生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 马丁· 沙尔菲马丁· 沙尔菲出生于1947年,现年61岁,是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获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 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 学和医学等领域。 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美国生物学家 马丁· 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共同获得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将均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奖金。帮助他们获奖的是绿色荧光蛋白。这种蛋白为生物与医学实 验带来革命,它发出的荧光像一盏明灯,帮助研究人员照亮生命体 在分子层面和细胞层面的诸多反应。
溶剂影响 溶剂影响的结果可以用Lippert方程来描述:
a
f
2 1 n 2 1 ( * ) 2 2 1 2 n 2 1 hc a3
+常数 其中,a与f分别为荧光分子的吸收波数与发射 波数, af 反映了吸收光与发射光能量的差别 ;为溶剂的介电常数;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 ,a为荧光分子在溶剂中的半径,与 分别为荧 光分子处于基态和激发态时的偶极矩。
荧光光谱灵敏度高的原因
荧光辐射的波长比激发光波长长,测量到 的荧光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不同;
荧光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发射,因此可以在 与入射光成直角的方向上检测; 这样,荧光不受来自激发光的本底的干扰, 灵敏度大大高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量用 的样品量很少,且测量方法简便。
荧光光谱第二个特点是信息量较大
单线基态(A)、单线激发态 (B)和三线激发态(C)
仪器结构
FLUORESCENCE INSTRUMENTATlON
Diagram of a simple fluorescence instrument
Figure 8 Schematic diagram of a single-beam spectrofluorometer. From Perkin-Elmer.
EMISSlON LlFETlMES
荧光光谱的基本原理
Fluorescence
Fluorescence is emission from a singlet state, where the electron spins in the molecule are paired.
单重态(单线态)与三重态(三线态)
环境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荧光分析的主要特点是灵敏度高。一般来说,荧光分 析的灵敏度要比吸收光谱测量高2-3个数量级。但正因 为其灵敏度高,因此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例如 样品的温度度、pH值以及样品中杂质的存在等等。有 时,为了得到可靠的结果,实验设计和操作中需要考虑 和设法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有时,也可巧妙地利用荧 光参数对环境困素的敏感性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分别列举一些环境因素对 max 、 F 和 F 等荧光参数的影响。
Figure 9. Schematic diagram of a ratiometric spectrofluorometcr.
荧光显微镜
主要譜参量
激发பைடு நூலகம்和发射谱
荧光光谱包括激发谱和发射谱两种。 激发谱是荧光物质在不同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测得
的某一波长处的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也就是不同
波长的激发光的相对效率; 发射谱则是某一固定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荧光强度 在不同波长处的分布情况,也就是荧光中不同波长 的光成分的相对强度。
荧光光谱能提供较多的参数,例如激发谱、发射谱、峰位、 峰强度、荧光寿命、荧光偏振度等。 荧光光谱还可以检测一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不到的时间 过程过程。紫外和可见荧光涉及的是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 荧光产生包括两个过程:吸收以及随之而来的发射。每个过 程发生的时间与跃迁频率的倒数是同一时间量级(大约10-15 秒),但两个过程中有一个时间延搁,大约为10-8秒,这段时 间内分子处于激发态。激发态的寿命取决于辐射与非辐射之 间的竞争。由于荧光有一定的寿命,因此可以检测一些时间 过程与其寿命相当的过程。例如,生色团及其环境的变化过 程在紫外可见吸收的10-15 秒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静止不变的, 因此无法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但可以用荧光光谱检测。
激发谱和吸收谱的关系
既然激发谱是表示某种荧光物质在不同波 长的激发光作用下所测得的同一波长下荧 光强度的变化,而荧光的产生又与吸收有 关,因此激发谱和吸收谱极为相似,呈正 相关关系。
吸收谱与发射谱的关系
由于激发态和基态有相似的振 动能级分布,而且从基态的最
低振动能级跃迁到第一电子激 发态各振动能级的几率与由第 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跃迁到基态各振动能级的几率 也相近,因此吸收谱与发射谱
规律:
ItI 0e
-kt
其中I0 是激发时最大荧光强度,It 是时间t 时的荧光强度,k是衰减常数。假定在时间时测得 的It为I0的1/e,则是我们定义的荧光寿命。
寿命是衰减常数k的倒数。事实上,在瞬间激发后的 某个时间,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然后荧光强度将按 指数规律下降。从最大荧光强度值后任一强度值下降 到其1/e所需的时间都应等于。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某些物质被一定波长的光照射时,会在一定 时间内发射出波长比入射光长的光,如果这个时间 比较短,这种光就称为荧光。荧光由一种能发荧光 的矿物 萤石(fluospar)而得名。
我们这里要介绍的荧光,是指物质在吸收紫 外光和可见光后发出的波长较长的紫外荧光或可见 荧光。 除了紫外光和可见光可能激发荧光外,其它 的光如红外光、X射线也可能激发出荧光,因此除 紫外荧光或可见荧光外,还有红外荧光、X射线荧 光等。
上面提到的“环境极性加强,max红移 ”的规律,并不是绝对的。例如,如果在 激发态的寿命之内,分子没有足够的时间 来重新排列并降低激发态的能量,则可能 发 生 max 兰 移 的 情 况 。 这 种 现 象 称 为 “orientation constraint”。这说明在利用max 作为环境极性的探针时要十分谨慎。
但如果处于第一电子激发态最低 振动能级的电子通过无辐射跃迁 ( 系 间 交 连 , intersystem crossing)改变自旋方向,则因消 耗部分能量而降至另一种激发态 。原来成对电子中的一个自旋方 向被倒转,成为不配对电子,电 子自旋之和不为0 S=1/2+1/2=1 多重性 M=2S+1=21+1=3 因此这种电子激发态称为三线(电 子 激 发 ) 态 , 或 三 重 态 (triplet state)。
Fλ=2.3I0 (A)C·· l· Z
式中 (A)为激发波长A处的消光系数,C为样品分 子的浓度,I0为入射光强度,I0为透过样品后的光强度 ,l为光程(样品池光径)
如果激发光强保持不变,且和Z与激发波长无关,则
F (A)
很显然,荧光强度与样品在波度A处的消光系数有关, 而消光系数与激发波长是密切相关的,消光系数随波长 的变化即吸收谱,因此荧光强度也随激发波长的变化而 变化。激发谱与吸收谱呈现正相关关系。 当然,实际上仪器因子Z与波长是有关的,这就使得激 发谱与吸收谱并不完全相似。
对稀溶液来说,荧光强度F与吸收度A成正比: FkI0A 这里k是比例常数,I0是吸收前的光强度, 是荧光量子 产率。 的绝对值是较难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的,因为必须事先知 道仪器的修正因子。实际测量中大多采用相对法,即用已 知量子产率的标准样品与待测样品进行比较。 若两种溶液测量条件完全相同,则它们的k和I0相同: F1/F2A1 1/(A2 2) 1/ 2F1A2/(F2A1) 已知2就可求出1。
在极性溶剂中af 较大,产生红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