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貌学概述 第二章 风化作用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46f662caaedd3383c4d3c4.png)
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绘图题读图题大题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内外时间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
地形条件2。
地质条件3。
气候条件4。
地震因素5。
人为因素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1.地下水2.地表水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4.地震5.人为因素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河流流水作用1。
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1。
冲蚀作用2。
磨蚀作用3。
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
河流的搬运作用1。
搬移2。
跃移3。
悬移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坡面的发展影响河床纵坡面发展的因素1.水文情况2。
地貌学复习材料汇总
![地貌学复习材料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184d418376baf1ffc4fad6d.png)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第二章构造地貌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地貌学 第二章 坡地地貌
![地貌学 第二章 坡地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825d070cba1aa8114431d98c.png)
第二章坡地地貌概念:坡地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岩体、土体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发生的崩塌、滑动、蠕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或重力地貌。
第一节风化作用概念:暴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分化。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一)物理风化概念: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
这种只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或机械风化。
1.热力风化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有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因而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相应变化。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受阳光影响的岩石昼夜温度变化仅限于很浅的表层;而温度变化引起岩石体膨胀所产生的压应力和收缩产生的张应力也仅限于表层。
这两种过程的频繁交替使得岩石表层产生裂隙以至呈片状剥落。
在荒漠地区,白昼的地表温度可高达60~70℃,而夜晚温度可降低到0℃以下,因为昼夜温差大,所以岩石表面剥落较为严重,甚至有时听到岩石爆裂的响声;在湿润地区,地面的昼夜温差较小,岩石表面剥落现象不明显。
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更容易剥落,特别是结晶岩,多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矿物的热力性质各不相同,因而在昼夜温度变化下的体积膨胀、收缩差异明显,容易在不同矿物界面产生不同应力,彼此容易分离成为砂粒。
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
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
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2.冻融风化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隙壁产生很大的压力,可达960~2000kg/cm2,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
风化作用与重力地貌
![风化作用与重力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08b0b93f83c4bb4cf7ecd12e.png)
气候
温带草原:硅铝碳酸盐风化壳 温带荒漠:硅铝氯化物硫酸盐风化壳
地貌 岩性 时间
热带湿润:铁铝风化壳
不同气候-植被带风化强度的变化
降水量蒸发量/mm
及
脱
岩石风化的类型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与 控制。在干旱地区和寒冷的地区,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都较 弱,但物理风化较强。在温暖湿润的地区,由于温度高、降 水多、生物比较茂盛,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较 强。
蠕动及蠕动的后果
崩塌
陡峻山坡,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的急剧倾倒、崩落现象,崩 塌体在坡角处形成倒石堆
崩塌形成条件
地貌:坡度,高度 地质:岩性,结构 气候:温差等
崩塌的触发因素:
自然: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地震等 人为:爆破,人工开挖坡脚
崩塌类型和堆积地貌
岩石风化的结果——风化壳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之为风化壳。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碎屑风化壳 化学作用为主的阶段
•早期:硅铝硫酸盐风化壳或硅铝碳酸盐风化壳 •中期:硅铝粘土型风化壳 •晚期:铁铝型风化壳(砖红壤型)
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寒冷气候:碎屑风化壳 温带森林:硅铝粘土风化壳
发育阶段
蠕动变形阶段 剧烈滑动阶段 渐趋稳定阶段
Turtle山地基岩滑坡,破碎的岩石涌入河谷(Frank, Alberta)
滑坡体在 Madison 河谷形成坝 体,堵塞河道
新发生的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不久后溃坝冲毁Kelly镇 (Wyoming)
由于地震引起的滑坡使沿海公路断成碎块(San Pedro, California)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d1f1b1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6.png)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5)滑坡的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的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的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的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5)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6)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限,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的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3)冰川的类型: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地;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5)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这些小丘为羊背石6)终碛堤与鼓丘: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7)常见的冰川地貌:冰蚀、冰碛、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1)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多年冻土:多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或至少连续3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称为~2)活动层: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3)影响多年冻土厚度的因素:1.气候影响:大陆性半干气候较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展,因而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形成,黏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超市黏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黏土组成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手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余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小;4)冻土的热状态剖面图与地温年变化深度:5)石环的形成过程:石环是由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形成的,过程:活动层中的大小混杂的砂砾,冬季先从地面冻结,砂砾层空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地面和砂砾层中的砾石一起被抬高,砾石下部尚未冻结而出现空隙,砂土填入或水深入形成冰透镜体,夏季,活动层上部解冻,由于砾石和砂土的导热率不同,砂土中的冰先融化,地面逐渐回降到原来位置,但砾石下部仍未冻结状态,这时一些大颗粒碎石或砾石却比周围含水砂土位置相对升高,等砾石下部冰开始融化时,砾石周围的砂土向砾石下部移动,填垫在砾石下部,当活动层全部融化后,砾石却相对抬升了一段距离,在这种冻融过程反复作用下,打的石块就逐渐被顶托到地面除上述垂直方向的冻融迁移外,还有水平方向的迁移;水平方向的迁移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在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中,冻结是体积膨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层的大,结果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就形成一个微微向上凸起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解冻时,由于砾石和含水砂土的导热率不同,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了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砾石下部也融化时,砾石则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凸出在地面上,则向四周较低的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6)冻土发育的空间差异:冻土发育不仅要有一定的低温,而且还与一定湿度有关,因此,处在同一低温条件下,由于湿度的不同,冻土地貌发育的程度在空间上也不一样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的搬运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2)风积物的特点:1.颗粒粒径一般只限于1mm以下2.风机无的粒度均一,比湖沙、河流沙河海滨沙的分选都好3.风成沙的磨圆度高4.沙粒表面有许多凹坑,这时沙粒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撞击形而成,这种现象只限于大沙粒小于的颗粒这种现象不明显5.有些石英砂表面有溶蚀痕迹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沉积物,6.风成沙一般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和各种重矿物如角闪石、绿帘石等,容易磨损的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小的颗粒被吹扬到更原地地方,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很少见到3)雅丹: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龚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4)新月型沙丘的形成过程: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不断堆积在沙堆丘部的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雏形新月形沙丘再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5)脚部分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旋祸,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页的流沙,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难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6)常见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岇三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浅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的流水侵蚀都有关2)黄土地貌的发育阶段:黄推堆积时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和黄土堆积后的侵蚀地貌发育阶段3)常见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谷坡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第九章海岸地貌1)海岸的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波浪作用: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之一,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海面涨落过程称为涨潮和落潮,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海流作用: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海啸作用:海啸是突发的海底断层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者划入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2)海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潮汐,风暴、海啸引起的上涨和贿赂,也有第四季的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海面升降变化第十章大地构造地貌1)构造山系的分布与特征:大致分为两大带:一是环绕太平洋沿岸的构造山系带,二是为略呈东西向的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特征:1.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不仅造山作用时期形成的构造形迹发生再变形,新生代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有些山地不同时代的多期侵入体3.山体的边缘有大规模的正断层和相邻的下沉盆地的沉积厚度加在一起,高差可大10千米4.山地呈断块抬升或拱区抬升,改变地形特征,水系重组,地貌变形或错位,并能发育多及夷平面5.这些山地长石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频繁地带6.构造山西都有很厚的地壳,深部在所谓的山根,2)大陆裂谷的成因:裂谷形成的力源问题:大陆裂谷是地壳拉张的结果,在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炽热的地幔上升流的作用使岩石圈上拱呈穹隆外形,由于地幔上升流造成岩石圈上拱引起的区域拉张,岩石圈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破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形成过程中的扩展问题:裂谷形成发展过程是先在某一地段开始破裂,然后再从这里向远端扩展,裂谷的形成阶段:根据谷内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可把裂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奠定盆地的基础,地形经过长期夷平作用而起伏很小,侵蚀切割作用很弱,在古风话壳之上沉积细粒沉积物,第二阶段:盆地大幅下降,地形高差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因而在盆地内堆积粗粒物质3)海沟-岛弧地貌:。
风化作用——地貌过程的先导
![风化作用——地貌过程的先导](https://img.taocdn.com/s3/m/0f97a5f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5.png)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风化作用—地貌过程的先导目录010203风化作用概念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在原地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Weathering is the decay of rocks by biological, chemical,and mechanical agents with little or no transport.一、风化作用概念风化作用是岩石、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条件下“”的一种响应,其生成环境条件(平衡状态),相反则易风化。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二、风化作用的类型由于温度变化、水的冻融、盐类结晶等力的作用下,引起岩石的机械破碎,而不伴随有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明显变化的现象。
主要发生在干旱寒冷的地区,风化深度相对较小。
岩石在水、氧及有机体等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引起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多发生于温暖潮湿的地方,风化深度可达百米以上。
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分解,一般可分为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本质上物理和化学风化两种方式物理风化为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物理风化的进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有之分。
1.物理风化作用方式: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岩石卸荷……夜间吸收水分潮解白天烈日照晒结晶常见于温差大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常见于高纬度及高山区多发生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大型火成岩形成于地表深处围压很大的位置围压深部岩体节理A、深埋火成岩体膨胀及板页状剥离卸荷破裂——俗称洋葱结构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Half Dome的洋葱结构1.原始受力均衡2. 剥蚀作用3.调整,再均衡原理2.化学风化的方式①溶解作用②氧化作用④水化作用③水解作用化学风化的介质:①水;②大气(特别是氧气);③酸;④生物(从土壤水中去除离子,降低土壤矿物的化学稳定性,植物根系释放有机酸)⑤碳酸化作用根劈-生物物理风化地衣-生物化学风化蚁穴-生物化学风化露天采矿(人类)-生物物理、化学风化3.生物风化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分解,包括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3第二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地貌(2)
![3第二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地貌(2)](https://img.taocdn.com/s3/m/f56e8006f78a6529647d53a6.png)
(二)坡面径流侵蚀
1.降水的影响
片流的侵蚀强度主要决定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其中尤以降 雨强度为重要。单位时间内降雨量愈大,片流流量愈大,对 斜坡冲刷破坏愈强烈。 雨后冲刷量的计算,可用下式:
式中:W—该次暴雨的冲刷量(吨/公顷);A—与其他因素有 关的可变系数;I—斜坡坡度;L—斜坡长度;M—降雨强度 (毫米/分钟)
二、坡地侵蚀与堆积地貌
1.不明显冲刷带
• 浅凹地
2.冲刷带
• 深凹地 • 侵蚀纹沟:横剖面“V”形, 深度通常小于0.5米;
3.淤积带
•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 形成的地形。形似裙边。
黄土坡面侵蚀地貌
• 坡积裙剖面形态:呈微凹的缓倾斜曲线。上部坡度一般为 5°~6°,由上向下坡度逐渐变缓、厚度逐渐加厚。 • 坡积裙结构特征:岩性成分决定于坡地上部的母岩成分;碎屑 物的磨圆度很差(由于搬运距离不远);略具分选现象(自上 而下呈现由粗而细),机械组成为中小砾石、沙、亚沙土、亚 粘土等;微具层理结构;粗砾中可夹有黏土透镜体或细粒物中 夹粗碎屑透镜体,反映了坡面径流间歇性堆积的特点。
四、斜坡发育实例
林草地与裸地侵蚀量比较
注:1.电白县小良水保站;2.兴宁县水保站
4.植被的影响
• 可减少坡面径流量;可控制坡面径流速度;可阻挡 雨滴直接冲击地面。
广东森林覆盖度与水土流失面积的关系
南方红土区片蚀作用强度表
5.人为影响
• 毁林开荒、顺坡耕垦和陡坡(>25°)垦植、在开发 矿山、修筑道路、刨土取石和进行工程建筑时,乱挖 滥炸和废石沙土乱弃,造成现代突发性的人为破坏。
2.地形的影响
• 据实际研究,当斜坡坡度为40°~50°时,冲刷作用最强, 超过这一坡度,由于受水面积变小而影响流量,反使冲刷作 用减弱。此外,坡长一般与冲刷作用成正比关系,而坡地的 形态则支配着坡地水流的集散。
风化作用与地貌塑造
![风化作用与地貌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907e9f3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b.png)
风化作用与地貌塑造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逐渐破碎和转移的过程,是地貌塑造中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
通过长期的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会逐渐疏松、破碎、褪色,最终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景观。
本文将介绍风化作用的种类及其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地表岩石在风力作用下由于热胀冷缩、冻融、风蚀等物理因素而逐渐破碎和转移的过程。
在干旱区域,强烈的晴天气候和日夜温差大会导致岩石受热膨胀,然后夜间受冷收缩,最终形成岩石疏松和裂隙扩张。
同时,风沙的冲击也会使岩石表面逐渐磨损,形成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风蚀洞等。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地表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化学物质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产生颜色变化、溶解、矿物变质等过程。
在酸雨、植物分泌物等影响下,岩石中的石英、长石等矿物会分解成黏土矿物和溶解性物质,逐渐使岩石表面变软、疏松,最终形成典型的化学风化地貌如喀斯特地貌、溶洞地貌等。
3.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植物根系、动物穴居活动等生物活动对地表岩石造成的破坏作用。
植物根系能够渗透到岩层裂隙中并通过生长运动使裂隙扩张,加速岩石物质的疏松脱落,促进岩石风化速度。
此外,动物穴居活动也会破坏地表岩石结构,促进风化作用进程。
生物风化对于地貌形态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风化作用在地貌塑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地表岩石的逐渐破坏和形态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景观。
认识和理解风化作用对于地貌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总字数: 546字】。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20e43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5.png)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ef25e14efe4733687e21aa3e.png)
(2)地貌条件:起伏较大的山区不利于 发育风化壳;风化壳呈垂直地带性。 (3)岩性:化学成分 (4)时间: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 化壳的发育阶段 。
小结
各种风化作用在自然界不是单独进行的,往往是 同时进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物理风化作用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加大孔隙度, 岩石表面积增加,有利于水,空气,微生物的侵入.因 此,物理风化作用促进了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 而化学风化作用不仅改变了岩石的化学成分,而 且破坏了其结构,减弱了矿物之间的凝聚力,又有 利于物理风化的进行,它也是物理风化作用的继 续和深入.
4.崩塌地貌
(1)崩塌崖壁 (2)倒石碓:崩塌的物体在坡角地带形成的堆 积体,称为倒石堆。 倒石碓的特点: 第一、倒石堆的坡面坡度一般较大,坡度决定于 组成倒石堆碎屑物质的休止角。 第二、倒石堆的组成物质特征: ①组成物质的岩性与坡地的岩性有关 ②组成物质一般分选性极差,但因重力分选作 用,堆顶物质较细,底部边缘物质较粗。
2.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水、水溶液以及空气中的氧气、二氧 化碳等对岩石产生的化学破坏作用。改变了岩石 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形成松散的土层。 (1)溶解作用 (2)水解作用 (3)水化作用 (4)碳酸盐化作用 (5)氧化作用
3.生物风化
(1)生物的物理风化 ①根劈作用 ②穴居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 ③人类活动 (2)生物的化学风化 ①分泌物腐蚀 ②微生物作用
地质地貌——风化作用
![地质地貌——风化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a9bb767011ca300a6c390bc.png)
类型:化学风化分为溶解、水
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这五 种作用。
水是一种极性溶剂,岩石中的矿物都是无机盐,在 水中都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溶解。矿物在水中的溶解 度主要是由组成矿物的各种元素的电价、离子半径、 负电性、离子电位和化合键的类型等决定的。 一些矿物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食盐>石膏>方解石>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正长石> 黑云母>白云母>石英,岩石中易溶解矿物的含量越 多越易风化。
• 在岩石中,大部分矿物不含水,但某些矿物和水接
触后,可以形成新的含水矿物。如硬石膏和赤铁矿
•
CaSO4(硬石膏 )+H2O=CaSO4 •2H20(石膏)
• Fe2O3(赤铁矿)+nH2O---—Fe2O3·nH2O( 褐铁矿)
• 矿物水化,硬度降低,密度减小,体积增大,溶解
度增加。同时,由于自身体积膨胀,对围岩产生巨 大压力,从而促进风化进行。
水解作用:水中呈离解状态的H+和OH-离子 与 风化矿物中的离子发生交换的反应。 碳酸化作用:溶解在水中的CO2成为H2CO3溶 液后,其可以促进对岩石的水解作用。 氧化作用:氧化作用经常是在水的参与下, 通过空气和水中游离氧实现的。许多变价 元素在缺氧情况下常形成低价元素的矿物, 在地表氧环境下易形成高价元素的新矿物。
(二)地形
1、地势高度:随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2、地势起伏程度:地势起伏大的山区或巨大悬 崖峭壁上,表面风化产物不断下坠,使新鲜岩石裸露, 风化速率越大,其物理风化更为活跃。地势低缓的地区, 风化产物多残留在远处或只经短距离搬运,松散的风化 产物可以形成很厚的覆盖层,使风化作用强度减弱。 3、坡向:直接影响日照强度和水分蒸发,对于 中低纬度山区岩石的风化影响较大。
第二章 坡地地貌
![第二章 坡地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f264b33e5727a5e9856a612f.png)
第二章坡地地貌概念:坡地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岩体、土体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发生的崩塌、滑动、蠕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或重力地貌。
第一节风化作用概念:暴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分化。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一)物理风化概念: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
这种只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或机械风化。
1.热力风化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有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因而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相应变化。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受阳光影响的岩石昼夜温度变化仅限于很浅的表层;而温度变化引起岩石体膨胀所产生的压应力和收缩产生的张应力也仅限于表层。
这两种过程的频繁交替使得岩石表层产生裂隙以至呈片状剥落。
在荒漠地区,白昼的地表温度可高达60~70℃,而夜晚温度可降低到0℃以下,因为昼夜温差大,所以岩石表面剥落较为严重,甚至有时听到岩石爆裂的响声;在湿润地区,地面的昼夜温差较小,岩石表面剥落现象不明显。
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更容易剥落,特别是结晶岩,多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矿物的热力性质各不相同,因而在昼夜温度变化下的体积膨胀、收缩差异明显,容易在不同矿物界面产生不同应力,彼此容易分离成为砂粒。
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
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
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2.冻融风化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隙壁产生很大的压力,可达960~2000kg/cm2,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
风化作用与自然地貌
![风化作用与自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2e962f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5.png)
风化作用与自然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在一定时间尺度内由地质力学、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形类型的总称。
而在地貌的形成过程中,风化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风化作用的概念、分类以及对自然地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风化作用是指在风的作用下,岩石、土壤等地质材料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上的变化,引起其结构、性质和成分的改变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和矿石等地质材料在风的作用下发生的物理性变化。
主要包括风蚀、滑坡和冻融作用等。
风蚀是指风将岩石表面的砂石颗粒吹刮去,使岩石表面逐渐平滑和腐蚀的过程。
滑坡是指由于风力作用,使岩石表面的砂石颗粒逐渐剥落和滑坡的过程。
冻融作用是指由于风力使岩石或土壤中的水分在冷热交替的条件下发生冻融,从而引起爆破和颗粒剥离的过程。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和矿石等地质材料在风蚀物和大气水分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性变化的过程。
主要包括风蚀物的溶蚀、氧化和水化等。
风蚀物的溶蚀是指在风的作用下,风蚀物通过大气水分的作用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
氧化和水化是指岩石中的氧化还原作用和水分作用使岩石的颜色、硬度和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3.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和矿石等地质材料在风蚀物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生物学性变化的过程。
主要包括风蚀物的生物作用、生物侵蚀和生物加速岩石风化等。
风蚀物的生物作用是指风蚀物中的微生物通过与岩石表面的物质反应而引起岩石的风化。
生物侵蚀是指通过风力作用,生物将岩石表面的矿物质风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物加速岩石风化是指生物通过其自身的生命活动加速岩石侵蚀过程。
二、风化作用对自然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对自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改变地质材料的性质和结构,进而推动地貌的演化和变化。
1. 风化作用改变地质材料的性质风化作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使岩石和土壤等地质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生物组成发生变化。
风化作用与地貌演变
![风化作用与地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ac56b3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6.png)
风化作用与地貌演变自然界中的地貌是由多种力量和作用共同塑造而成的,其中风化作用是地貌演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化是指地表岩石和土壤因受到风的侵蚀和破坏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它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是指由于风的刮拭、冲击和振动等力量作用下,岩石和土壤发生物理性质的改变。
例如,风的冲击力会使岩石表面产生裂缝和破碎,而风的刮拭作用则会使岩石表面光滑。
这些物理风化的过程会导致岩石的破碎和剥蚀,进而影响地表的地貌。
化学风化是指风中的气体、水分和化学物质对岩石和土壤产生的化学反应。
例如,风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会与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新的化学物质,从而改变岩石的组成和性质。
这种化学风化的作用会使岩石变得更加脆弱和易于风化,进而影响地表的地貌。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风化作用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例如,在干旱地区,风化作用会使地表的岩石和土壤变得更加细小和光滑,形成风蚀地貌,如风成沙丘和风蚀石。
而在湿润地区,风化作用会使地表的岩石和土壤变得更加松散和疏松,形成风化地貌,如风化坡和风化洼地。
其次,风化作用还可以改变地表的水文系统和水文循环。
由于风化作用会使岩石和土壤变得更加透水和透气,水分可以更容易地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同时,风化作用还会改变地表的水流路径和水源分布,影响地表的水文循环过程。
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地表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
最后,风化作用还可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由于风化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土壤质地和养分含量,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例如,在风化严重的地区,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
而在风化较轻的地区,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好。
因此,风化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风化作用在地貌演变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过程,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影响了水文系统和水文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章坡地地貌一、风化作用二、崩塌三、滑坡四、土屑蠕动五、坡面
![第一章坡地地貌一、风化作用二、崩塌三、滑坡四、土屑蠕动五、坡面](https://img.taocdn.com/s3/m/1f8f712858fb770bf78a55cb.png)
(三)漏斗 是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 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塌陷漏斗 (四)溶蚀洼地 是由四周被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形状与溶蚀漏斗相似,但规模比溶蚀漏斗大, 是溶蚀漏斗进一步扩大形成,底部发育落水洞和漏斗,底部被堵塞则形成岩溶胡 (五)岩溶盆地 是指岩溶地区的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是岩溶地貌发育的后期产物 (六)干谷、盲谷和伏流 1 、 干 谷 :是岩溶地区干涸的河谷,地壳上升,主河下切使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原来由 地下水源补给的小河失去水源,同时下渗作用使一些河流成为干谷 2 、 盲 谷 :上下游封闭的谷地。河谷上游的水流从某一陡坝下得泉眼涌出,而河流前方又有陡 坎阻挡,陡坎下方还有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又流入地下 (七)峰丛、峰林和孤峰 1 、 峰 丛 :由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岩溶水垂直入渗扩大形成 2 、 峰 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为峰丛进一步发展而成,基座被切开,山峰相互分离 3 、 孤 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是地壳长期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由峰林溶蚀降低形成
成因:①弯曲河道 ②洪水期 ③主支流交汇 ④人工建筑物 2、沙波:鳞片状分布、平行排列,河床泥沙颗粒不均匀、水流不稳定 3、壶穴与岩槛: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冲蚀而成的深穴,沿节理或破碎带发育
岩槛是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亘于河床底部形成的瀑布或跌水,构成地方侵 蚀基准面 (四)河床的平面形态 1、曲流:弯曲的河床,成因:环流的冲刷和堆积、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河床两岩性不一样 2、辫流:分汊的河床,成因:心滩形成、沙嘴处、曲流截弯取直、岸坡基部、河口三角洲
三、地表岩溶形态
(一)溶沟和石芽 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分布特征与地形、地质条件有关 1、溶沟:地表水流沿石灰岩坡面上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2、石芽: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为石芽,高大的石芽称为石林 (二)落水洞和竖井 ·落水洞:岩溶地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是由垂直方向水流对裂隙进行溶蚀, 并伴随塌陷而成,常分布于溶蚀洼地和岩溶沟谷内 ·竖井:又称天坑,地下水位下降、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而成
地质作用--风化
![地质作用--风化](https://img.taocdn.com/s3/m/739d7db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9.png)
地质作用--风化1概念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球和宇宙间、地壳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
按岩石风化的性质分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基本类型。
在岩石风化过程中,这两类风化通常是同时进行,而且往往是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的。
2分类2.1物理风化物理或机械风化造成岩石分解。
机械风化的主要过程为海蚀,海蚀把碎屑物及其它微粒的大小减少。
但机械风化与化学风化环环相扣,如机械风化造成的裂缝会増加进行化学风化的表面面积。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a)白天;(b)夜间2.2化学风化化学风化包含岩石成分的改变,常常引致其形态的崩溃。
这种风化会在一段期间反复发生。
溶解作用原理天然的降雨有些微的酸性,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入雨水中,造成弱碳酸。
在未受污染的环境,雨水的酸碱值约为5.6。
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等气体会引起酸雨。
这些氧化物与雨水起反应形成更强的酸,令酸碱值降至4.5或3.0。
,由火山爆发或化石燃料而来,能够在雨水中成为硫酸,从而在落下的二氧化硫,SO2岩石上引起溶解作用。
2.3生物风化生物亦有可能参与物理风化(同时亦有化学风化)。
地衣及藓类植物在光秃秃的岩石表面生长,做成一个更为潮湿的化学微环境。
岩石被这些生物附上后会加强在岩石上表面微表层进行的物理与化学分解。
大范围的幼苗发芽及植物的根部除了在岩石上裂隙施加物理压力外,亦提供一个水及化学物的渗透渠道。
挖洞动物及昆虫分布在底岩附近的土壤表层亦会增加水及酸的渗透性和进行氧化过程的表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干旱荒漠地带,日照强,降水量小于25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热力风化盛行,
化学风化除氧化外,溶解与结晶,水化与脱水交替发生,氯化物和硫酸盐都不能全部被淋 溶,所以也长期处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在半干旱草原地带,年降水量250-50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氯化物和硫酸盐等大 部分被淋溶,而钙、镁盐类相对富集,并在土层中上下移动,常形成钙积层,所以,化学 风化长期停留在富钙阶段。 在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降水量500-750毫米,降水量与蒸发量接近,化学风化长期处 于富钙和富硅铝两阶段之间,常形成蒙脱石次生粘土矿物。 在温湿地带,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硅铝阶 段,但因温度较低,故只能形成水云母次生粘土矿物。
第一节 风化作用的类型 一. 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是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空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 这种只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或机械风化。 1. 热力风化 地球表面所受太阳辐射有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因而气温和地表温度均有相应的变化。岩 石是不良导体,所以受阳光影响的岩石昼夜温度变化仅限于很浅的表层;而由温度变化引 起岩石膨胀所产生的压应力和收缩所产生的张应力也仅限于表层。这两种过程的频繁交替 遂使岩石表层产生裂隙以致成片状剥落。 2. 冻融风化
正长石 高岭土 蛋白石
Al2O3 2SiO2 2H 2O nH2O Al2O3 nH2O 2SiO2 nH2O
高岭土 铝土矿
4. 碳酸化作用
CaCO3 CO2 H 2O Ca( HCO3 )2
方解石
重碳酸钙
Ca(HCO3 )2 溶于水中,成 Ca 2与HCO3 离子状态,又增加水中 的HCO3
(2) 富钙残积物
(3) 富硅铝残积层 (4) 富铝残积层 二. 土壤
残积物的表层,在一定条件下,发育着各种不同的土壤,其厚度,很少超过1-2
米。在剖面上,土壤与残积物之间的界限常难截然划分开。
三 . 古土壤和古风化壳
3. 结晶作用 当岩石裂隙中的水溶解着大量盐类矿物时,一旦水分蒸发,浓度逐渐达到饱和,盐类便 会再结晶,体积增大,对围限它的裂隙壁产生膨胀压力,使裂隙扩大加深,也可以使岩石 崩裂。当溶液沿毛细管不断提升到地表,由于水分蒸发,剩下的可溶性盐类结晶沉淀,可 成为粉末、薄膜和漆皮等覆盖在岩石表面。
二. 化学风化
工,也就是不断地进行夷平。内力产生隆起和沉降,外力则将隆起部分的物质剥离、搬运 到沉降的低地、湖泊或海盆中堆积起来。内外力这种相互斗争、彼消此长的过程,就是地 表形态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第二章 风化作用
风化实例:景德镇的花岗岩表层高岭土风化层(图1-1)。
无论怎样坚硬的岩石,在太阳的辐射下并与水圈、生物圈
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是指地球内能所发生的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包
括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褶皱运动、断裂运动以及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外力是指地球表面
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岩溶、冰川、冻融、
风沙以及波浪、潮汐和海流的作用等。内力形成了地表的起伏,外力则对地表进行塑造加
容易形成富含石英和高岭土的风化壳。颜色略呈棕红色。玄武岩含钙多,因此,碳酸盐 化阶段较长。碳酸钙的白色薄膜可包裹岩石碎屑,就像涂上一层白灰一样。橄榄岩等超基 硅铝化阶段就直接为富铝阶段所代替,可形成残积铝土矿。砂岩一般含硅多,缺少铝和盐 基,特别是缺钙,故容易进入硅铝化,富硅阶段。形成石英砂、蛋白石和玉髓的风化壳。
第一章 地貌学概述
一.地貌的概念 地貌是地表(岩石圈表面)的 起伏形态。 二. 地貌学的定义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是分布规律的科学。
三.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 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造成这些形态的动力作用;各种形态的特征
和组合;它们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与各种地貌类型相关的沉积物特征等。
性岩含铁高,在硅铝化阶段能生成含褐铁矿风化壳。正长岩不含二氧化硅,含铁少,因此,
页岩、板岩等不含碳酸钙的粘土岩石,因为缺钙,一开始就进入硅铝化阶段,形成粘土风
化壳。而石灰岩、白云岩等含碳酸盐岩石,富钙阶段就特别长。在变质岩中,片麻岩和花 岗岩相似,大理岩与石灰岩相似,千枚岩与页岩相似。
从岩石的结构看: 从岩石的构造看: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溶解、水 化、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这种引起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
称为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使岩石中可溶性的矿物逐步被溶蚀流失掉或风化壳的下层,在新的环境下,又 可以重新淀积,这样就破坏了原来的岩石结构和成分,以致岩石变成松散的土层。
18、19世纪的西方地理与地质工作者的探险与考察,对地表形态、侵蚀与堆积做了大量 的记述。但附在地质报告中,没有单独成地貌学研究。 1899年W· M· 台维斯创立“侵蚀循环说”,使地貌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台维斯把构造、营 力及其阶段列为地貌的三要素。把地貌发育分为幼年、壮年和老年三个阶段。 W· 彭克的《地貌分析》(1924年)用分析地貌的方法来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他认为地 貌学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形态特征来阐明地壳运动的历史。把地貌发育看作是内外动力相互 作用的结果,根据山坡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地壳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50年代以后,在外动力的数理分析和定量研究上工作很多。的保学分支学科发展起来。
即增加了水溶液的溶解能力,使碳酸钙随水而逐渐流失。这是碳酸盐类岩石化学
风化的主要过程,也是碳酸盐类岩石经溶解而形成各种岩溶地貌的主要过程。
5. 氧化作用 大气中含氧21%左右,而溶在水中的空气含氧达33~35%,所以氧化作用是化学风化 最常见的一种。它经常是在水的参与下,通过空气中和水中的游离氧而实现的。 一些富含低价铁的岩石(如超基性岩石)和硫化物的矿床,经风化后,就可以把铁富集 起来,形成有开采价值的的铁矿。 三. 生物风化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和化学 的风化作用。 生物物理风化 生物化学风化 第二节 风化作用阶段
和大气圈接触,为适应地表新的物理、化学环境,都必然发
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物理、化学性质 的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生变化,这种变化虽然很缓慢,但年深日久,就会逐渐崩解、
被风化的岩石圈表层称为风化壳;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
形成松散的岩屑和土层,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 风化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而残积物是风化壳的一部分。
一. 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二. 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1. 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富钙阶段) 2. 化学风化的中期阶段(富硅铝阶段) (三)化学风化的晚期阶段(富铝阶段)
第三节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一 . 气候因素 在不同的气候带,风化作用有明显的差异性,所能达到的风化阶段也不一样。 在极地和高寒地带,冻融作用盛行,化学风化缓慢,长期处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四节 残积物与土壤
一. 残积物
1.残积物的特征 (1)岩性与下伏基岩直接相关,并决定于基岩。所以残积物中的矿物成分和下 伏基岩的矿物成分是相似的。 (2) 无层理,与基岩成过渡关系。表现在风化程度上,从上至下逐渐变弱,颗 粒由细变粗,具有棱角,无分选和磨圆,整个剖面有分层现象,但又无明显的界 限。 (3) 残积层的顶部往往平坦或成凸形坡面。而底部常常是起伏不平的。主要决 定于原始地形、基岩的岩性和断裂、节理等分布和发育的情况,厚度因地而异。 2. 残积物的类型 (1) 碎屑残积物
程。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较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
寒冷地带,岩石的空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胀(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
围限它的岩石裂隙壁施加很大的压力(可达到2000kg/cm2),使岩石裂隙加宽加深。当 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更深地渗入岩石的内部,同时水量也可能增加,并再次冻结 成冰。这样,冻结、融化反复进行,不断使裂隙加深扩大,以致使岩石崩裂成为碎屑。这 种作用又叫冰劈作用。
1. 溶解作用
岩石中常见造岩矿物的溶解度大小顺序:食盐>石膏>方解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 >滑石>蛇纹石>绿帘石>正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2. 水化作用
3. 水解作用 例子:
K2O Al2O3 6SiO2 nH2O Al2O3 2SiO2 2H 2O 4SiO2 nH2O 2KOH
四. 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禹贡》按九州分区描述各地的地形起伏。
《汉书· 地理志》对流水的冲刷和淤积做过科学的记述。
唐代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谈及“东海三为桑田”的海水进退概念。 南宋朱熹的《朱子语录》中,对岩石的形成、地壳的运动、有精辟的推理。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冲积平原、黄土高原的形成,有详细的记载。
三. 地质因素
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都直接影响风化的速度、深度和风化阶段。在同一环境下, 由于不同岩石和同一岩石的不同部位的风化程度的差异,还会造成特殊的微地貌。
岩石的抗风化能力:
物理风化中,深色矿物比浅色矿物容易风化 在化学风化中,由于花岗岩含较多的硅铝元素,而含钙较少,风化时较快进入硅铝化阶 段。
在湿热地带,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气温高,植物茂盛、细菌活跃,
因此,岩石矿物迅速分解,元素大量随水流失,速度最快,不但易形成高岭石次生粘土 矿物,而且有的地区发展到富铝阶段,风化壳的厚度可达200米以上,一些铁、锰、铝风 化矿床易于形成。 可以说,气候基本上决定了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程度。 二. 地形因素 在不同的地形条件(高度、坡度和切割程度)下,风化作用也有明显的差异。因为,它 影响风化的强度、深度和保存风化物的厚度及分布情况。 在地形高差很大的山区,一般风化的强度和深度大于平缓的地区。但因斜坡上,岩石破 碎后很易被剥落、冲刷而移离原地,所以风化层一般都比较薄,颗粒较粗,粘粒较少。 在平原或低缓的丘陵地区,由于坡度缓,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动都比较缓慢,风化层容易被 保存下来,特别是平缓低洼的地区风化层更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