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是评选出的在中国新闻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以下是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点评:
1. 价值观引导: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它们可能深入报道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的真相,提供公众所需的信息。
2. 专业报道: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方面表现出色,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它们可能通过深度调查、独立报道等方式,呈现出对事件的全面把握和客观准确的描述。
3. 影响力和创新性:一等奖作品在报道中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创新性。
它们可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报道方式或者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突破传统报道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4. 价值传递和社会效益: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并对社会产生较大的正面效益。
它们可能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公正等方式,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准确性、影响力和创新性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平,是中国新闻界的优秀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调查、准确报道,影响公众舆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Pulitzer Prize)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每年颁发给在新闻报道和其他新闻作品中具有卓越表现的人士。
而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也是对在新闻报道和其他新闻作品中具有杰出贡献的人士的表彰。
虽然两个奖项都致力于评选出卓越的新闻作品,但是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了这两个奖项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
普利策新闻奖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普利策新闻奖对于那些具有独特深度和广度的新闻报道非常重视,这些报道可能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报道。
而中国新闻奖则相对注重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更加强调新闻报道的直观和易懂。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不同,美国新闻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新闻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在中美文化差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新闻报道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注重和对新闻报道工具和技术的规定上。
了解和比较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美两国的新闻文化差异,促进中美两国新闻界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定量分析——2014—2019年获奖作品历时研究
视听2020.09|新闻与传播2020年,第3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关于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三十四届中国产经新闻奖推荐参评作品的通知》将调查性报道归为深度报道作品。
2014年,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才将调查性报道从深度报道中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评选项目①。
然而这种“待遇”只持续了5年,2019年的中国新闻奖又重新将调查性报道纳入“通讯与深度报道”这一评选项目中。
笔者通过整理中国记协网公布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找到23篇调查性报道,自2014年到2019年,每年获奖作品数量分别为1、2、4、7、3、6,这6年间,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情况有一定的波动,影响获奖的因素是什么?在目前的新闻业态下,优秀的调查性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中国新闻奖对调查性报道的价值取向如何?笔者对这6年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进行分析,试图探讨以上问题。
一、调查性报道分析与发现(一)获奖数量和趋势在2014年到2019年的6年间,2017年第27届中国新闻奖有7篇新闻获得调查性报道奖项,占中国新闻奖获奖总数的2.43%,达到这6年的顶峰;2019年虽然也有6篇之多,但是获奖占比不大,只占1.71%;近两年的势头有下降的趋势,成绩并没有2017年灿烂。
表12014—2019年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数量和趋势表由表1看出,2017年是一个拐点。
2014—2017年,获奖的调查性报道数量逐年增加,占比也是持续增长,但是2018年调查性报道获奖数量下幅度下降。
中国新闻奖的获奖总数逐年增加,而造成2017—2018年调查性报道获奖数量断崖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融媒体的发展。
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次增设了“媒体融合奖项”,当年就有50件融媒体作品获奖,占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总数的17.6%,主流新闻奖重心也随之向新媒体和融媒体偏移。
虽然新闻奖获奖名额逐年增长,但是媒体融合作品参评数量的“暴增”给传统媒体新闻作品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看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差异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看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差异作者:朱胤梦来源:《银幕内外》2019年第01期摘要:灾难新闻摄影是新闻摄影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题材。
由于历史文化、政治传统等原因,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在选题角度、画面表达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2008-2017近十年获得新闻摄影奖的作品为例,进行统计梳理,并简单地总结归纳了中美两国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
灾难新闻摄影意义重大,中国对其也越来越重视,但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还存在许多局限,本文从中美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中得出一些思考,对中国灾难新闻摄影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灾难新闻摄影;中国新闻奖普利策奖;比较分析;差异一、灾难新闻摄影新闻摄影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中所提到的“灾难新闻摄影”即灾难性题材新闻摄影,是从新闻摄影题材的角度去定义的。
从新闻的题材人手,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而用新闻摄影的手段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的方式就是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传播,即本文提到的“灾难新闻摄影”。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分别是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最权威的新闻类奖项,两个奖项都设有关于新闻摄影的获奖项目。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近十年有关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作品出发,对比分析归纳出两国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主要是在内容题材、画面表达、选题角度和拍摄地区的差异。
二、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近十年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统计分析(一)中国新闻奖近十年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统计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共设4大类,29个评选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新闻摄影。
笔者对2008年至2017年获中国新闻奖有关灾难新闻摄影的作品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见表1):2008至2017近十年,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共有89幅,表1对有关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作品进行了梳理,共有19幅,占比約为21%。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分别是中国和美国两个重要的新闻奖项,分别代表着两个国家新闻行业的最高荣誉。
获得这两个奖项的作品往往具有极高的新闻报道水准和影响力,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一些启示,以期对新闻行业有所帮助。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其获奖作品往往涵盖了政治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深度报道。
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深度报道:中美贸易战下的中国出口企业》详细解析了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展现了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具体影响,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水准。
还有获奖作品《纪实报道:百年革命路——红军长征之路》对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纪实报道,从多个侧面还原了当时的艰苦环境和革命斗争,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其获奖作品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新闻报道,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和深度报道。
2019年度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震撼全球的伊斯兰国报道》对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报道,还原了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道主义危机,展现了中东地区的复杂局势,对国际社会起到了很大的警示作用。
还有获奖作品《劳工幽灵》对全球范围内的劳工剥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报道,揭露了国际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对劳工的剥削和压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新闻报道水准和影响力,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这些获奖作品都非常注重事实真相的还原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非常严谨,避免了因主观因素导致的报道失真和偏颇现象。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由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透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1、关注重大题材与关注个人中国的新闻媒体往往更关注重大题材,很多报道离不开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
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西方媒体则更关注个人,以个体为视角,更多报道普通人的经历和生活。
中国新闻奖设立了特别奖,这一奖项可以反映评奖评委对某一类型题材的偏好。
中国新闻奖一共设立了14次,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有关先进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报道,题材都属于当年的宣传热点或者国家大事。
普利策新闻奖则着力于报道个人的生存状态。
2、重宣传与重客观中国媒体坚持“喉舌论”的政策指导,新闻媒体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
使用“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手法,虽然报道“实事”,但是仍要“说话”,说符合党性的话。
西方新闻媒体讲究客观性报道,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报道新闻事实。
客观性的兴起与人们普遍厌倦了政党报刊的恶斗有关,所以客观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彻底排除党派偏见,强调中立和无党派色彩,可以说,这跟中国媒体强调党性几乎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3、重正面报道与重负面报道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新闻报道分为三类,即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等。
对200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科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普利策新闻奖14项获奖作品中无一正面,负面作品达到了11件,占总数的79%,负面报道占绝大多数。
中国的新闻媒体奉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西方新闻价值观则强调“揭黑”。
西方新闻界向来有“扒粪运动”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镀金时代”,以“揭丑”为主的负面报道兴起。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分析中西新闻价值差异产生的原因2.1 文化背景首先,中西新闻价值产生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
中国以“儒学”作为国学,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提倡“和”、“仁”等观念,实际上是在推崇集体主义观念。
而西方社会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认为个人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是典型的个体主义。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普利策新闻奖(Pulitzer Prize)是美国新闻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于1917年起设立,每年由哥伦比亚大学颁发。
而中国新闻奖则是中国新闻界的一项重要奖项,于1981年设立,由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
两者虽然都是新闻界的奖项,但在评选标准、传统背景、文化意义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重点探讨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在中美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之处。
在评选标准上,普利策新闻奖更加强调新闻作品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
在获奖作品的选择上,注重作品的调查性、公共服务性、多角度报道、独立性等方面的特点。
而中国新闻奖更加注重新闻作品的主旨、正确性、时效性与社会效果。
在评选过程中,更注重作品的正确性与时效性,对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凸显其重要性。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新闻传统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也反映了两国在新闻报道中对于真相、公共服务和独立性的不同侧重点。
在传统背景上,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通常是属于知名报纸、杂志或新闻机构的记者或编辑。
这些新闻作品往往是从事深度报道、调查新闻、分析报道等类型,常常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与行业责任。
而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可以是来自报刊、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各种形式的新闻机构,也包括社会各界的新闻从业者。
这些新闻作品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和社会效果,体现了新闻报道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
在文化意义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性、文化品味和新闻业道德。
这些新闻作品往往体现了美国新闻的多元性和独立性,反映出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新闻传统。
而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更注重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和实效性,更多地关注新闻报道在社会现实中的意义和价值。
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新闻的功能性和宣传导向性,也反映出中国的新闻传统对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1. 引言1.1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背景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设立于1979年,是由中国新闻界最高学术机构中国新闻协会主办的。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新闻界杰出的新闻报道和专业作品,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是美国新闻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设立于1917年,是由哥伦比亚大学主办。
这两个奖项在各自国家乃至全球新闻界享有崇高声誉,被视为新闻从业者的荣誉和奋斗目标。
中国新闻奖聚焦中国国内新闻报道,着重关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致力于提升中国新闻行业的水平和质量。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覆盖全球范围的新闻报道,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旨在推动全球新闻业的发展和创新。
这两个奖项的背景不同,但都具有引领全球新闻发展的重要意义,成为新闻从业者追求卓越的指引和动力。
1.2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代表着新闻传媒的最高荣誉,更是对新闻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往往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评选的,具有高度的新闻价值和影响力。
这些作品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热议,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获奖作品通常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新闻传媒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获奖作品也是新闻从业者的典范和楷模,能够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们是新闻传媒的重要标志,也是新闻事业的风向标。
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新闻业的未来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出一批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突出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奖励和肯定。
这些获奖作品多样性十分丰富,涵盖了新闻报道、独家调查、新闻特写、图片摄影等各个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亮点。
普利策奖和中国新闻奖的差异
“中国新闻奖”创办于1990 年, 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全国性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作品中的精品。
普利策奖是 1917 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 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
现在, 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其相当于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这两个奖项在各自国内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而普利策奖的世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
2006 年7 月18 日, 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 270 件新闻作品获奖, 其中特等奖2件, 一等奖31 件, 二等奖88 件, 三等奖139 件。
中国新闻名专栏10 个。
获奖规模庞大、奖项设置繁复可谓是本届中国新闻奖突出特点。
而此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的第90 届普利策奖的全部名单是: 14 项新闻奖, 7 项文学戏剧音乐奖和2 项特别奖( 本文只比较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奖的新闻部分) 。
从表1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奖两者间的差异。
中国新闻奖涵盖了目前的基本传媒形式: 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和网络, 以及与之相关的新闻论文, 而普利策奖却只专注于报纸领域。
有89 年历史的普利策奖历经多次变革后,依然保持在报纸领域, 这不禁让人深思。
另外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奖在奖项类型评判上标准迥异, 如表 1 所示: 中国新闻奖评奖类型主要是新闻作品基础创作类型, 比较注重基础。
普利策奖在传统新闻创作方法上, 融合了新闻的写作意向及创作风格。
更多地体现美国报业人个性与创新。
在新闻基础分类中, 将各类细分为: “消息: 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分析性消息; 通讯分为: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社会观察通讯、专访、新闻特写、网络新闻写作。
”而普利策奖各大奖项设置竟与各细分类一致。
可见, 普利策奖评奖的具体细致明显走在我国评奖事业的前头。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2012-10-28 10:14:4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新闻作品分析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得新闻消息与通讯一等奖的作品《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较为典型的站在全局高度寻找新闻点,记者报道其所在之省的部分县、区科技创新难以开展是因为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
诚然这种现象无独有偶,全国很多的县乡都有,记者把本地新闻与具有全国意义的普遍问题联系在一起且这一问题先前鲜有人关注,其新闻价值也就自然升值了。
著名记者艾丰曾说过:“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
”记者在报道中强调: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
即使该县将农业、林业等其他费用按“研发经费”进行登统,但还是难以达到要求。
更多的情况是,科研人员已经多年未拿到一分钱的研发经费。
紧接着记者就指出研究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地方财政研发投入可产生10倍至20倍放大效应,对区域内经济长期发展有明显拉动作用。
在这个较为明显的对比中,读者很自然的就认识到县区财政研发投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不必记者多说。
报道末段,记者指出不久前通过的《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作出规定:设区市及县(市、区)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应高于2%。
这是我省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科技投入指标。
但贯彻落实情况如何,还得让事实说话。
最后一句话语,有一种留白的一位,引起读者的深思和有关部门的反省,将报道力度进一步增强。
很好的贯彻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
原文:用“无米之炊”形容我省部分县(市、区)科技创新开展之难毫不为过。
近日公布的2010年河北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统计情况显示,全省有28个县(市、区)本级财政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为零,41个县(市、区)财政研发投入不超过50万元。
“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_从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奖的对比谈起
西江教育论丛2007年第3期摘要:世界文化冲突无法阻挡全球化的步伐,文化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在文化差异背后,我们发现各国文化的共通:那就是人性的共通,人性对“真善美”的共同需求。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奖在奖项内容、获奖作品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比较中“去除糟粕、取其精华、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这对于我们认识和探索中国新闻的发展方向大有裨益。
关键词:新闻奖;普利策奖;中西传播观念;对比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人们从最初的获得“知”的需要发展到现在对深度信息“享受”的需要。
新闻的功能在不断地丰富,新闻媒体的职能也在不断地增加。
市场经济向新闻及其媒体发出了“要生存,就要重视受众”的声音。
在信息化的大浪潮中,受众有了认识全球不同地区“新闻”和“信息”的机会。
受众的眼光也在这“机会”中不断调高。
其中,美国的新闻格外抢眼,美国的普利策奖也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受众对新闻的认识和需求。
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什么时候我们中国才能有自己的‘普利策奖’,而不是望梅止渴?”本文以2006年的普利策奖与中国新闻奖为例探讨中西新闻差异,以求达到认识新闻规律、借“他山之玉”为己用的目的。
一、普利策奖地位分析“中国新闻奖”创办于1990年,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
每年评选一次。
经党中央和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及通讯社均可自愿参评。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全国性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作品中的精品。
相对于有近300个新闻奖的美国新闻界而言,中国新闻奖在中国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虽然美国新闻奖项繁多,但却丝毫不影响普利策奖的脱颖而出。
普利策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Pulitzer)的遗愿设立,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
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其相当于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正如德国鲁尔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海因茨-杜特里希・菲吉尔所言:“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是全球知名的新闻奖项,它们分别代表着中文和英文新闻领域的最高荣誉,而这些获奖作品也展示了两个社会背景下新闻工作者的不同关注点与风格。
中国新闻奖最近公布了2020年度获奖名单,其中最高奖项“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出了2019年在香港反送中运动中涌现的“香港示威者”。
这个结果代表着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前,香港社会和政治问题一直是吸引中国新闻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而另一个获奖作品“气象卫星高清图首次揭示冰川变化”则展示了国内媒体在科技和环境领域的精耕细作,尤其是这个报道突出了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这显示了中国新闻工作者在对国家和社会问题关注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环境、科技、社会创新等领域的报道。
而普利策新闻奖是全球新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2019年度奖项获得者的报道也多样而有深度。
例如《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国人搜集DNA 令穆斯林绝望”揭示了中国对少数民族进行集中营的残酷迫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另一方面,《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仇视伴随着特朗普民粹主义的崛起”则分析了美国当下政治与社会环境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这些报道的背后是对权力与真相的崇尚,是对责任与关怀的承诺,是对媒体与社会的共同使命。
这些获奖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水准、社会责任和创新力量,并激励着我们更加深入思考和发掘深层次社会问题,回归新闻的本质与使命。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是两个不同的奖项,代表了中美两国在新闻领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奖项目的、评选标准和获奖作品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展示中美文化差异所体现的不同。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旨在鼓励优秀的新闻业务和新闻报道。
而中国新闻奖则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一项新闻报道的评奖活动,目的是表彰在新闻事业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
从目的上看,普利策新闻奖更加强调新闻报道的价值和作用,而中国新闻奖则更注重对新闻报道从业者的奖励。
评选标准方面,普利策新闻奖注重专业性和公正性,主要评选标准包括报道的深度、广度、独家性和公信力等。
而中国新闻奖则强调宣传效果和获奖作品对社会发展和改革的积极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普利策新闻奖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新闻奖则更加强调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力。
获奖作品类型方面,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了多个领域的奖项,包括公共服务新闻报道、国际报道、特写报道等。
而中国新闻奖则包含了新闻报道、新闻图片、新闻评论等多个类别。
从获奖作品类型上看,普利策新闻奖更加注重各类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而中国新闻奖则更加注重新闻报道在不同形式下的呈现和传播。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普利策新闻奖(Pulitzer Prize)和中国新闻奖(China Journalism Awards)是中美两个主要的新闻奖项,它们对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评选标准、颁发对象和获奖新闻作品的类型等方面存在一些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注重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委会由新闻从业者和学者组成,他们注重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评选标准包括报道的事实准确性、全面性和独立性,以及对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影响力。
而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则更多地注重新闻报道的正确和积极导向,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重视程度更高。
普利策新闻奖面向所有的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
这意味着无论是独立记者、报纸、杂志还是新闻网站,只要报道符合评选标准,都有机会获得奖项。
而中国新闻奖则主要面向国家级和地方级主流新闻媒体,对个人的报道奖项相对较少。
由此可见,普利策新闻奖对媒体的门槛较低,更加重视个人的独立报道,而中国新闻奖更注重媒体的声誉和整体影响力。
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报道类型更加多元。
它包括新闻报道、特写、评论、摄影、编辑、插图和连环画等多个类别,几乎涵盖了新闻产业的各个方面。
而中国新闻奖的获奖报道类型相对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和图片摄影领域。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对于新闻作品类型的偏好和传统。
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在评选标准、颁发对象和获奖报道类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中美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对新闻价值观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看法。
普利策新闻奖强调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和独立性,面向更广泛的媒体和个人,奖励的报道类型也更多元化。
而中国新闻奖则更注重报道的正确和积极导向,面向主流媒体,奖励的报道类型相对较为单一。
通过了解这些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中美两国新闻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都是世界上非常权威的新闻界荣誉奖项,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评选标准上,普利策新闻奖更加注重作品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它强调新闻作品应该发掘出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原因,并在公众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而且它的评选范围广泛,不仅包括传统的新闻报道,还包括照片、漫画、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新闻作品。
相对而言,中国新闻奖更注重作品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更多地考虑新闻报道对社会的直接贡献,比如新闻作品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
其次,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审委员会主要由权威专家和知名媒体人士组成,评选的过程相对于中国新闻奖更加民主、公正和独立,更加注重对作品的客观评价。
而中国新闻奖评审委员会则由政府官员和新闻界人士组成,其中政府官员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容易导致评选过程受到政治干预,对于新闻作品的评价往往不能做到很客观和公正。
最后,普利策新闻奖的奖金数额相对较高,多到数十万美元不等,而且获奖者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相比之下,中国新闻奖的奖金虽然也不少,但是相对于普利策新闻奖的影响力要小很多,这也影响了中国新闻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虽然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化差异,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作为新闻界的权威奖项的地位和价值,它们都为全球的新闻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最高的奖项之一,其评选标准旨在鼓励优秀的新闻报道和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以下是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1. 时效性:优秀的新闻报道应及时反映社会变化和事件发展,有效满足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报道应准确、客观地传递事实,能迅速覆盖新闻事件,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深入的报导。
2. 独家性:新闻报道应具备独家性,即通过内部渠道或独立调查挖掘到独特的新闻线索,提供亲历或第一手资料。
这种独家报道应突破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水平。
3. 公共意义:新闻报道应关注公共利益,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
优秀的报道应能揭示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扩大舆论影响力。
4. 视角与深度:优秀的全媒体报道应有独到的视角和深度,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影响,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给读者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5. 客观与平衡:新闻报道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各方面观点和声音持平衡的态度,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立场。
优秀的报道应避免个人主观、主观评价和不当倾向。
6. 创新与表达:新闻报道应有创新性的表达方式,通过图文并茂、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吸引读者阅读、观看或听取,并能够深入人心。
7. 个人职业素养:评选也将考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包括报道的真实性、独立性、道德准则等。
新闻工作者应遵守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准则,行事公正、诚信,并且具备扎实的新闻素养和专业能力。
以上是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这些标准旨在鼓励新闻工作者积极主动地追求真理、报道事实、传播真相,为社会提供准确、全面、客观的新闻信息,同时也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个奖项的评选标准有助于激励新闻从业者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报道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
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
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最高的奖项之一,每年评选出一批在新闻报道和编辑方面表现优秀的新闻作品和个人。
评选标准是评判一个作品或个人是否符合中国新闻奖的要求和标准。
本文将介绍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以及一些相关内容。
一、新闻报道准确性评选新闻奖的首要标准之一就是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一个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严格遵循事实,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新闻报道应该避免夸大事实、虚构信息或误导读者的行为。
二、新闻报道独家性独家性是评选新闻奖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一个获奖的新闻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家的报道内容,能够带给读者不同于其他媒体的新闻价值。
这包括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深度解读或独特的见解等。
三、新闻报道深度和创新性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中还包括对新闻报道深度和创新性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在对事实进行准确报道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和采访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
同时,新闻作品应该具有创新性,能够以新颖的视角和方式向读者呈现新闻事件。
四、新闻编辑和报道的质量评选中国新闻奖的标准还包括对新闻编辑和报道质量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在结构上合理、语言流畅、排版美观,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同时,作品的内容应该有清晰的主题和充分的论据,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核心信息。
五、新闻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评选中国新闻奖还会考虑新闻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一个获奖的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能够引起公众对于某个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新闻作品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传递社会正能量,将会提高获奖的可能性。
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评选中国新闻奖还会考虑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高度的职业操守,遵守新闻行业的道德规范,以诚实、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
一个具备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也将更有可能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认可。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包括新闻报道准确性、独家性、深度和创新性、编辑和报道质量、社会影响力以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对比
公众服务奖
通过利用其新闻资源如社论、漫画和摄影以及报道而提供的值得赞许的杰 出公众服务
杰出的突发性地方新闻报道 由个人或团体以单篇或系列报道方式所做杰出调查性报道 阐明一个有意义并复杂的主题,展示对主题的上佳把握,文笔流畅,表述 清楚的杰出解释性报道
突出新闻报 道奖 调查报道奖 独家报道奖
专题写作奖 国内报道奖 国际报道奖
媒体机构 个人
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三、评奖比较 (一)评奖程序
中国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三、评奖比较 (一)评奖程序
受委派的102名优秀的评审员 分成20个评审团对两千多件作品评审
提名前的每件作品评审
提名获奖作品
评委员会裁定
普利策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三、评奖比较 (二)评奖宗旨
客观报道 调查报道 解释报道 评论奖 系列报道 批评报道 社论写作 特稿写作
摄影(现场新闻、特写)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五、新闻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党性 导向 社会效益
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四、新闻价值观 (1)维护美国的内外政治路线 (2)宣扬美国人的文化传统: 自由、民主、平等
第六章 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比较
本章重点
• 一、两奖的背景 • 二、具体奖项设置比较
三、获奖作品主题、内容、形式、理念比较 四、两国新闻价值观比较
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一、背景比较 中国 1.新闻事业的诞生: 2.新闻教育的开展:
1815年
美国
1690年
1918年北京大学 新闻学研究会
1908年密苏里大学 新闻学院
一组解释性报道的范本——2007年普利策奖国际报道奖获奖作品简析
一组解释性报道的范本——2007年普利策奖国际报道奖获奖
作品简析
刘鑫;张咏华
【期刊名称】《新闻记者》
【年(卷),期】2007()8
【摘要】前不久.第91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公布,其中,《华尔街日报》因一组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报道荣膺国际报道奖。
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ThePulitzerPrizeBoard)称:“(今年的)国际报道奖授予华尔街日报记者。
其对中国资本扩张的负面影响——从社会不公到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尖锐犀利的报道”。
【总页数】3页(P58-60)
【关键词】国际报道;普利策奖;解释性报道;作品简析;《华尔街日报》;范本;普利策新闻奖;经济发展问题
【作者】刘鑫;张咏华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中外灾难报道倾向性的对比——以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J], 魏婷婷;
2.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开头结尾规律分析 [J], 李美熹
3.2014年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作品赏析 [J], 王丹;
4.现场观察与新闻视觉化——简析2007年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作品 [J], 彭湘蓉
5.融合新闻报道的叙事学分析——以2016-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 张唯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利策公共服务新闻奖的历时分析及启示--2007~2016年十年获奖作品历时研究
普利策公共服务新闻奖的历时分析及启示--2007~2016年
十年获奖作品历时研究
刘晓燕;刘凯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6(0)33
【摘要】普利策新闻奖新闻作品反映一个国家在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状况。
作为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普利策新闻奖,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折射出美国媒体的价值观,具有示范标杆作用。
普利策奖是在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用以奖励在报纸、杂志、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刘晓燕;刘凯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外灾难报道倾向性的对比——以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J], 魏婷婷;
2.2019年普利策解释性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叙事分析 [J], 任阳
3.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定量分析
——2014—2019年获奖作品历时研究 [J], 唐琴
4.媒介“复活”视阈下音频新闻发展的心理分析--以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境外
人群》为例 [J], 钟杨思麟
5.职业精神与新闻写作──读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启示 [J], 孤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作者:魏婷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中近22年获奖作品中的256篇灾难性报道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获奖作品对各类灾难报道时倾向性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灾难报道;倾向性
作者简介:魏婷婷(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1
一、样本选取
中国新闻奖自1990年至今已评选22届,本文从4780篇获奖作品中选择其中的灾难性报道共计225篇作为分析样本。
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至今已评选90余期,为便于对比,选取1990年至2012年22届322篇获奖作品中31篇灾难性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本文中对灾难报道分为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疾病疫情、重大事故的报道,这四项分别包括:①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洪水、旱灾、滑坡、泥石流等;②交通事故:影响较大的重大交通事故;③疾病疫情:影响范围广泛的大规模疫情;④重大事故:火灾、矿难、放射性物质伤人、重大污染伤人等。
本文未将战争、政治冲突等事件囊括入灾难报道。
二、分析与结论
(一)从灾难性报道在两项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所占比例看其对灾难报道的重视程度
统计得出,中国新闻奖4780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225篇,占到4.707%的比例。
普利策新闻奖最近的22届的322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有31篇,占到9.627%的比例。
对比得出,普利策新闻奖中灾难性报道较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比例较大,且普利策新闻奖专门设置有突发性新闻奖、突发性新闻摄影奖这两项针对突发事件和战争报道的奖项。
相较而言,普利策新闻奖比中国新闻奖更重视灾难性报道。
这两项奖项中,灾难性报道每年获奖均呈现不平均分布的状态,每届灾难性报道获奖数目多的年份,往往对应着前一年发生了较大的灾难。
如中国新闻奖中灾难性报道获奖数目多的第九届(21篇)、第十四届(28篇)、第十九届(48篇)、第二十一届(22篇),分布对应着1998年长江洪灾、2003年非典型肺炎、2008年汶川地震与南方雪灾、2010年玉树地震与舟曲泥石流等大型灾难。
普利策新闻奖中亦是一样,灾难性报道获奖数目多的第74届(4篇)、第86届(5篇)、第90届(3篇)分别对应着1989年海湾地区地震、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等影响巨大的灾难。
(二)两项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倾向性对比
本文统计时将倾向性分为三类,对样本的倾向性进行界定:①正面,即积极赞扬的报道,积极弘扬宣传灾难中的感人事迹、英雄人物,颂扬政府政策或领导关怀等;②中性,即客观报道,报道的倾向性较不明显,重点还原灾难现场、过程等;③负面,即问责批评的报道,主要是追究真相,提出批评等。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正面报道占了57.333%,中性报道与负面报道分别占了31.111%和11.556%。
可见中国新闻奖中灾难性报道大部分的倾向性为积极正面。
作者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发现这些正面的倾向性主要表现为积极弘扬宣传灾难中的感人事迹、英雄人物,颂扬政府政策及领导关怀等。
而在灾难性报道获奖作品多即对应较大较多灾难的年份,正面倾向性的往往占绝对的比例,如第九届21篇获奖灾难性报道中正面报道占了15篇,第十四届28篇获奖灾难报道中正面报道占20篇,第19届48篇获奖灾难报道中正面报道占41篇,第二十一届22篇获奖灾难报道中正面报道占15篇。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灾难性报道,中性报道占到77.419%,占绝大部分,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分别占19.355%与3.226%。
对比分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灾难报道大部分为正面报道,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绝大部分为中性客观报道;两个奖项中负面报道都是占最低的比例,分别为11.556%和3.226%。
(三)两项奖项中对不同类型的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作者在分析这些获奖作品对不同类型的灾难的报道时发现,不同类型的灾难报道的倾向性会有差别。
1、对非人为原因的灾害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对国内的自然灾害的131篇报道中,正面报道有93篇,占
70.992%,占最大比例,而倾向性不明显的客观报道占23.664%,负面报道占5.344%。
同样的
非人为原因的灾难还有疾病疫情,此类报道的22篇中,同样是正面报道占最大比例,占
72.727%。
总之,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报道国内各类非人为原因的灾难时,正面报道占最大比例。
据作者分析,这些正面报道主要是树立救灾英雄、宣扬灾难中的人性光辉等内容。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对自然灾害的16篇报道中,占最大比例的是中性的客观报道,为68.75%,但正面报道亦占到25%,也是不低的比例。
而有关疾病疫情的一篇报道,则是倾向性不明显的中性报道。
总之,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在报道各类非人为原因的灾难时,客观中性报道占最大比例。
2、对重大事故等以人为原因为主的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本文统计中的重大事故包括火灾、矿难等以人为原因为主的各类灾难,关于对此类灾难的报道,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47篇。
其中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分别占到
29.787%、36.170%、34.043%的比例,倾向性不明显的客观报道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负面的报道,据作者统计,这些负面报道主要包括对事故真相的问责、对相关责任单位提出批评等。
样本中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关于重大事故的报道有11篇,正面报道与中性报道分别为2篇和9篇,中性的客观报道占到81.818%的比例,为最大比例。
3、对交通事故等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影响较大的交通事故也属于灾难,如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关于此类重大的交通事故有19篇,其中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分别占的比例为
26.316%、57.895%、15.789%。
可见中性的客观报道是占最大的比例,其次为正面报道。
普利策新闻奖中关于重大交通事故的报道有3篇,全部为中性报道。
4、对国外灾难的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6篇是关于国外的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的报道,其中5篇为客观报道,1篇为正面报道,这篇正面报道是赞扬中国对印尼海啸中受灾国家的帮助。
样本中选取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全部是关于美国国内的灾难的报道,关于国外的主要是战争的报道,由于本次统计未囊括战争报道,因此未能从样本中分析得出对其对国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
参考文献:
[1]陈黎.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比较研究[J],中国商界,2009(05).
[2]许梦婷巩雪.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看中美新闻价值观差异[J],编辑之友,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