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数列——教学分析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总结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总结
教学内容:高中数学数列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性质、常见类型以及求和公式,掌握数列相关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性质、常见类型和求和公式。
教学难点: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习题集、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数列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介绍数列的定义、性质和常见类型,讲解数列的递推公式和通项公式的关系。
三、例题演练: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并引导学生思考数列求和公式的运用。
四、练习环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一些练习题,巩固和加深对数列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增加学生对数列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数列的掌握程度。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列的概念、性质和求和公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数列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学生参与度高,但在练习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更高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下节课展望:下节课将讲解更复杂的数列类型和求和公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列的相关知识。
数列教学内容分析
数列教学内容分析《数列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数列(第一课时)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数列是函数之后的内容,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使他们了解不仅可以有自变量连续变化的函数,还可以有自变量离散变化的函数;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的一些问题,以便对数列性质的认识更深入一步。
数列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
所以说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
2.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形成并掌握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并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加深对数列的认识。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在吃透教材基础上,为了本章后面知识的学习,首先必须掌握数列的概念,其次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研究后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灵魂,所以我认为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重点。
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要学生从一个数列的前几项或相邻的几项来观察、归纳、类比、联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数列的通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我认为建立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难点。
我觉得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在观察和比较中揭示数列的变化规律。
高中数列教学教案模板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
- 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一种数列的表示方法,并能写出数列的前n项。
- 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它们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2.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化归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 提高逻辑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列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2.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递推关系。
- 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数列的概念,如人口增长、利息计算等。
2. 新课讲授- 讲解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递推公式等基本知识。
- 通过实例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练习- 进行基础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引导学生思考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学生对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 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所提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不足- 部分学生对数列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讲解和练习。
- 课堂练习的难度不够,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改进措施- 加强对数列概念的解释和举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 增加课堂练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数列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数列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如对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解题能力不足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数列概念的解释和举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数列的教案
数列的教案【篇一:数列的概念的教学设计】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材与教学分析1.数列在教材中的地位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数列”这一章首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介绍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数列的起始课,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打造数列教与学的良好开端。
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入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2.教学三维目标分析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数列概念、分类、表示方法以及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1)通过对数列概念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列和函数间的关系2)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对于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抽象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3)创设师生共同研究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乐于求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数列概念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去疑;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精神。
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达到探究、归纳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有人说,大自然是懂数学的.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花瓣数:2,3,5,8,13,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发现,教师适时点拨规律.图片展示树的分支也呈现同样的规律性.从而介绍学习数列的意义: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模型——引出课题;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思维产生“结点”;2.实例分析,理解概念内涵数学发展的过程中,类似于上述例子很多,例如:①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1214181, 16②我国从84年奥运会到08年奥运会共获得了163枚金牌数:5,15, 16,16, 28, 32, 51.③电影院有30排座位,第一排有20个座位,从第二排起,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那么各排的座位数依次为:20,22,24,26,?,78④堆放的钢管从上到下每层数目:4,5, 6, 7,8, 9, 10通过以上实例应到学生思考每组数字具有怎样的特征:都有一定的顺序点拨:本问题研究第几个位置上的数字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按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的问题,这就是数列;设计意图:对教材中的引例进行深化,为帮助学生形成数列概念;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与形成需要大量的、有意义的实例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才能将问题理解清楚,从而掌握概念、概括概念的本质;3.抽象概括,形成数列概念由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本质的理解,试概括出数列的定义,教师给予指导;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首项)、第2项、?、第n 项?,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n,?简记为{an},其中an 是数列的第n项;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反思与巩固①说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列实例.②数列“1,2,3,4,5”与数列“5 ,4, 3,2,1 ”是否为同一个数列?③数列“-5,-3,-1,1,3,5,?”中,a3,a6各是什么数?设计意图:结合数列的定义,让学生举出数列的例子,并让学生判断举出的例子是否是数列,生生互动;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数列的概念;给出3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启发总结,进一步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师生互动;4.深入探究,理解概念外延①数列的函数观点数列研究的是第几个位置上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其中存在几个变量?是否符合函数的变量间的关系?用此观点分析数列上述一数列,对于数列中的每个序号n,都有唯一的一个项an与之对应:序号 1 2 3 4 ??64↓↓↓↓ ↓项1 22223 ??263*引导学生从函数的观点分析数列: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 ?k}为定义域的函数an=f(n),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即数列是一个特殊的函数;设计意图:抓住数列蕴含着两变量间关系的本质,以问题形式提出,学生对知识建构形成自然,然后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②数列的通项公式从函数角度看,通项公式就是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an=f(n);如数列1,2,3 ,n, 通项公式为an=f(n)=n即an=n 1111又如数列1,,, ,, 通项公式为an= n23n教学中,学生体会数列通项公式将数列所有项及性质表达很清楚,故求通项公式对研究数列是非常有帮助的;5.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例1.根据下面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启发学生回答)⑴an=n (2)an=(-1)n?n n+1题后反思:方法,类似于求函数值,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n=1、2、3、4、5得到数列的前5项. 例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启发学生回答)(1)1,2,4,8,...(2)3,5,7,9,... (3)9,99,999,9999,... (4)1,-1,1,-1,...题后反思:①题目条件中让写出“一个”通项公式,能否再写出一个符合题意的通项公式?注:给出数列的前几项,可以归纳出不止一个通项公式;②写通项公式的一般方法:由各项的特点,找出各项共同的构成规律.通过观察、归纳研究数列中的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最简捷的公式.6.课堂练习,检测与反馈练习1.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1,4,9,16,... (2)5,55,555,5555,...(3) 1--, 234练习2.如图是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会徽图案,是由一串直角三角形演化而成的,其中 oa1,oa2,oa3, ,oa8的长度组成数列1=a1a2=a2a3= =a7a8=1,记oa111{an}(n∈n,1≤n≤8)若按上述方式,一直下去,你能计算出oa2012的长度吗?aa5a63a21a7a87.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①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概念课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1)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3)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4)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5)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
数列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数列》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大境中学潘文俊一、源于生活数列,特别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有着较为广泛的实际应用。
如各种产品尺寸常要分成若干等级,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时,常按等差数列进行分级,比如鞋的尺码;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较大时(这种情况是多数),常按等比数列进行分级,比如汽车的载重量、包装箱的重量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数列在产品尺寸标准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我国已颁布的供各种生产部门设计产品尺寸用的国家标准,就是按等比数列对产品尺寸进行分级的。
二、地位作用数列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处于一个知识汇合点的地位,很多知识都与数列有着密切联系,过去学过的数、式、方程、函数、简易逻辑等知识在这一章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而学习数列又为后面学习数列的极限作了铺垫。
最后,由于不少关于恒等变形、解方程(组)以及一些带有综合性的数学问题都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有关,学习这一章便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编写特点数列从知识上看较为简单易学,这样可借助于其知识联系面广的特点对初中所学内容起到复习和深化的作用;(如:解方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比性质等)数列本身是一种特殊函数,让它紧接在第二章“函数”之后,有助于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四、具体特点(一)在启发学生思维上下功夫本章内容,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好素材,因而在编写教材时注意充分利用这一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观察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在问题的提出和概念的引入方面,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本章的“前言”里用了一个有关国际象棋棋盘的古代传说作为引入的例子。
它用一个涉及求等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麦粒数的计算问题给学生造成了一个不学本章知识、难获问题答案的悬念,又在学了等比数列后回过头来解开这个悬念;在讲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时,都是先写出几个数列,让学生先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然后在归纳共同特点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定义。
高中数学课前教案分析
高中数学课前教案分析1. 知识目标:掌握数列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数列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数列的求和公式。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数列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2. 立意法: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案例法:通过实际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数学谜题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今天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本次课要学习的知识点。
3. 讲解:讲解数列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知识。
4. 例题讲解: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检验他们的掌握情况。
6. 拓展:提出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复习的知识点。
五、课堂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
2. 自主选择一些题目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思考一些相关实际问题,尝试用数列的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数列的定义2. 等差数列的性质3. 等比数列的性质4. 数列的求和公式七、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能够让学生理解数列的基本知识点,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课堂效果。
数列教案目标分析
数列教案目标分析教案标题:数列教案目标分析教案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能够识别和区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3. 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列规律,推断下一个数或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4. 能够利用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或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列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欲望。
-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视频,其中出现了一系列有规律的数字,让学生思考其中的规律和模式。
- 或者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如“如果每天的温度依次增加2摄氏度,你能推断出未来几天的温度吗?”2. 概念讲解:清晰地介绍数列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包括数列的元素、公式、规律等。
- 可以通过图示、实例和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 强调数列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以及不同类型数列的特点。
3. 类型区分:详细解释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区别,并给出一些典型的例子。
-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列中元素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理解这两种数列的特点。
- 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定数列是等差还是等比,并解释他们的答案。
4. 规律推断: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数列中的规律,推断下一个数或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 提供一些有规律的数列,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并预测下一个数或写出通项公式。
- 强调观察和归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多种解题方法。
5. 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 提供一些与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数列的特点解决。
-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列与其他数学知识和技巧结合,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6.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列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思考和解题方法,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 可以提供一些拓展练习或挑战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数列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科目:数学教学对象:高一课时:1课时提供者:章玉引单位:苍南县江南高级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数列”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新内容,这章内容首先刚开始通过“三角形数”等大量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并介绍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然后再学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 学习本章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项、通项公式有关概念,并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数列的分类。
并能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甚至任意一项,和判断是否在数列中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并对具体例子观察得出数列概念,培养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讨论中,培养观察、归纳的思维品质,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数列是新概念,我班学生又是文科普通班,可想而知,学生的数学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薄弱,如何让知识简单好理解。
必须从生活例子中出发,整理出比较好的例子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法。
主要是“问题引入—知识建立 -- 解释应用—拓展延伸”的一种方式。
教学和活动策略:利用多媒体工具,启发法、教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法结合。
学生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
难点:通项公式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1、PPT 展示“游戏规则: “分发棒棒糖,分发规则是第一 位同学得2 颗,往后任何一位同学得到的数量均为前一极性,并感受到数列的学生开始计算位同学的 2 倍”,请同学们计算自己能得到多少棒棒糖。
高中教学数列设计数学教案
高中教学数列设计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数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
3.能够应用数列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数列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数学笔记本和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数列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数列的定义。
2.概念讲解:讲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常见数列的特点。
3.例题讲解:通过几个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
4.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的思路。
五、教学反馈
1.教师让学生口头回答一些问题,检查他们的理解情况。
2.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手段
1.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和解答问题来加深理解。
2.多媒体辅助:通过PPT呈现数列的概念和例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总结
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列的相关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数学数列分析
数学数列分析教案主题:数学数列分析引言:数列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在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物理、工程等。
数列分析是数学的一部分,它研究数列的性质、规律和应用。
本教案将介绍数列的定义、分类以及一些常见的数列性质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数列的相关概念,并能够运用数列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数列的定义与分类1. 数列的概念-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数。
- 数列的元素:数列中的每一个数被称为数列的元素。
- 数列的通项:通常用a_n表示数列的第n个元素。
2. 数列的分类- 等差数列:若一个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元素之差都相等,则称该数列为等差数列。
- 等比数列:若一个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元素之比都相等,则称该数列为等比数列。
-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特殊的数列,它的前两个元素为1,后续的元素都是前两个元素之和。
二、数列性质与运算1. 数列的有界性- 上界与下界:数列中的元素有上界和下界的概念,若存在一个数M,使得数列的元素都小于或等于M,则称M为数列的上界;若存在一个数m,使得数列的元素都大于或等于m,则称m为数列的下界。
- 有界数列和无界数列:若一个数列既有上界又有下界,则称其为有界数列;若一个数列没有上界或下界,则称其为无界数列。
2. 数列的运算- 数列的加法:对于两个数列{a_n}和{b_n},定义它们的和为{c_n},其中c_n=a_n+b_n。
- 数列的数乘:对于一个数列{a_n}和一个实数k,定义它们的数乘为{k*a_n},其中k*a_n=k×a_n。
三、数列的求和与极限1. 数列的部分和与求和公式- 数列的部分和:对于一个数列{a_n},其前n个元素的和称为数列的部分和,用S_n表示。
- 求和公式:对于某些特殊的数列,可以找到它们的求和公式,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数列的极限- 数列的极限的概念:若存在一个实数A,使得当n趋于无穷大时,数列的元素a_n与A之间的差距趋于零,则称实数A为数列的极限。
数列教案反思总结模板高中
一、教学背景1. 学科:高中数学2. 教学内容:数列3. 教学年级:高一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归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授:讲解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并举例说明。
3.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四、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方面:(1)在讲解数列的概念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时,注重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便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3)在课后练习中,布置了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方法方面:(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学习效果方面:(1)大部分学生对数列的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能够运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辅导。
4.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部分学生对数列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讲解和练习。
(2)课后练习题的难度不够,需要增加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
(3)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五、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使学生掌握了数列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课堂互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列》教材分析
《数列》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1■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是数列的概念与表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概念。
教科书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力求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有关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这两种数列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科书还通过在“探究与发现”中设计“购房中的数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具体应用。
2■课时分配二、教学要求与重难点1■教学要求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2等差数列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重点和难点2.1节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掌握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图象、列表、通项公式)。
难点是认识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及根据数列前几项的特点,探索规律,写出数列可能的一个通项公式;根据数列的首项和递推公式写出它的前几项,并归纳出通项公式。
2.2节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等差中项,用通项验证数列{a n}为等差数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问题。
难点是等差数列“等差”性的特点、等差数列性质的应用。
2.3节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难点是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思路的获得。
2.4节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比中项、等比数列的性质。
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等比数列性质的应用。
2.5节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错位相减的思想。
难点是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思路的获得。
三、分析说明1.把握好本章的教学要求由于本章联系的知识面广,具有知识交汇点的特点,在“一步到位”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本章的教学要求很容易拔高,过早地进行针对“高考”的综合训练,从而影响了基本内容的学习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高中数学_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按项数分: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学生是2017级高一选课走班的物化史组合,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对方程与函数的知识运用与思想方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数列也有初步的认识。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
现阶段,我的学生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且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预计学生在这一节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下列障碍:1.对数列定义中的关键词“按一定次序”的理解有些模糊;2.对数列与函数的关系认识不清;3.对数列的表示,特别是通项公式感到困惑.对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不只一个觉得不可思议;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不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老师不断的兴趣引导和学习动机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中来。
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的已有的函数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重要资源,以斐波那契数列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热情,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从数列概念、分类到表示方法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我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教学反馈”评价,前者关注对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评价;后者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和数学学习的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启发和点评,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主动构建起对新知的理解,并注意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措施,达到预期效果。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项公式及其应用,亮点是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移动投影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讲题效率,而且在座位上直接讲,就像现场微课一般,但其连接流畅度有待提高,会出现断连、黑屏等现象。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是普通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5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本章的开启课。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热门话题。
它的地位和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看: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如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要用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又如购房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要用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数列教材分析
数列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也是研究离散现象常见的数学模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会遇到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资产折旧、人口增长、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等问题,它们都可以运用数列模型抽象为数学问题并予以解决.在数学及其发展过程中,数列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数列知识对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本章设计意图本章以现实问题为背景,体现了“现实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实例,给出数列的实际背景,使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实际上,数列可以看作由列表法给出的函数).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数列的两个基本模型.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入手,通过探索它们的性质和有关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如等差数列中,与之间的数量关系;等比数列中,与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这两种数列模型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列的特征和研究数列的基本方法.因此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章教材突出了数列和函数的内在联系.数列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离散型”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则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实际上,等差数列是一次型函数,等比数列是指数型函数.数列具有函数的一般性质,也可以研究它的单调性、最值等,但它没有奇偶性.由于数列(作为函数)的定义域的特殊性,使得数列可以通过“递推”的方式确定,这是数列不同于一般函数的基本特点.教材中虽然没有给出“递推”的概念,但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求通项公式的过程中渗透了“递推”的思想.在本章的教学中,不宜将数列有关递推的内容进行拓展.本章内容的设计,注意突出数学思想方法.除了对数列概念的介绍充分体现了函数的思想,在探索数列的性质以及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中,突出了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想;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研究中运用类比思想;在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计算中突出方程思想等.例如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中,先从特殊的计算钢管总数的方法过渡到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再应用获得的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类比于函数的概念、性质、表达式,可以得到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运用类比于等差数列的通项、性质,可以得到对等比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教材中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数列求和的算法.前者通过对钢管总数的计算获得“逆序求和”的算法,并给出这一算法的几何解释.后者运用消元思想,获得“错位相减”的算法.教材重视信息技术与相关知识的整合,如利用Excel中丰富的财务函数,进行有关投资或贷款等方面的计算、作出数列的图象等,让学生感受现代技术手段在数学中的作用,促进数学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数学中,数列的内容涉及函数、极限、级数等,它实际上是联系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桥梁.由于数列在日常生活中广泛的应用性,以及数列在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中的基础性,奠定了本章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章教材的设计,注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在给出大量的生活实例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促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讨论和交流体验数学;在习题中设置了“探究•拓展”栏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视野,提高数学素养;教材设置了旁白、思考、阅读、链接等内容,为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本章教学要求本章中,我们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数列模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这两种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2.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3.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在探索和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体会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熟练的运用方程思想进行计算并解决有关问题;4.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5.能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发现等差、等比数列模型,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三、本章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发现和探索过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数量关系的问题,作相应的拓展.通过有关习题的解决,可以探索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性质.这种已有资源的挖掘和拓广,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本章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列模型能力的培养,通过必要的练习,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但训练要控制难度和运算的复杂程度.本章所配备的例题和习题中,有许多来源于古代数学和现代数学中的素材,如“正方形筛子”、“三角形数”、“雪花曲线”等,也有来自于现实生活情景的题目,有些问题体现了数学文化价值,如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会徽,斐波那契数列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内容提高学生对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本章的教学大约安排12课时,具体如下: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约2课时2.2 等差数列约4课时2.3 等比数列约4课时本章复习与小结约2课时。
数列教案教材分析
数列教案教材分析教案标题:数列教案教材分析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常见类型和求解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数列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数列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包括项、公式、通项等概念的理解。
2. 数列的常见类型:介绍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等常见数列的特点和求解方法。
3. 数列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金融、人口统计等领域。
教学重点: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的求解方法。
3. 运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数列概念的抽象性和数学符号的运用。
2.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的求解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引入一个与数列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列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
2. 讲授法:通过讲解数列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常见类型,帮助学生建立数列的概念框架,并掌握相关的求解方法。
3. 实例演练法:通过给出一些具体的数列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求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通过一个与数列相关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列的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数列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相关术语。
3. 常见类型讲解:讲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特点和求解方法。
4. 实例演练:给出一些具体的数列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求解,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应用问题。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数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数列》教材分析
高三一轮复习《数列》题型分析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试题常以客观题考查数列的基本性质,或结合其他知识综合考查数列性质的应用。
一、数列题型考查趋势分析1.数列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涉及定义、公式、性质的基础题,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突出小、巧、活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是考查的重点,并可以结合数列中n S 与n a 的关系,如())(*N n a f S n n ∈=进行考查,在多份考卷中都会考查;3.解答题以综合应用为主,注重考查与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二项式定理等知识的交汇点,有时也出现数列、不等式的证明问题,突出对思想方法的考查;4.关注以信息题、新定义题、实际应用题为载体的创新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二、数列题型考查题型例析 1.基础知识考查试卷中大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数列的基础知识,主要直接考查等差、等比数列通项、求和及基本性质.(2012江西)设数列{}n a 、{}n b 都是等差数列,若711=+b a ,2133=+b a ,求:55b a +=分析:利用等差中项的性质及整体代换可得结果为35. 2.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考查(2013广东卷)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已知11a =,2121233n n S a n n n +=---,*n N ∈. (1)求2a 的值;(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 ,有1211174n a a a +++<. 解析:(1)依题意,12122133S a =---,又111S a ==,所以24a =.(2)当2n ≥时,32112233n n S na n n n+=---①321122(1)(1)(1)(1)33n n S n a n n n -=------- ②①-②,得1(1)(1)n n n a na n n ++=-+,即111n n a a n n +-=+,又21121a a-=, 故数列n a n ⎧⎫⎨⎬⎩⎭是首项为111a =,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所以,1(1)1n an n n=+-⨯=,所以,2n a n =.(3)当1n =时,1714a =<;当2n =时,12111571444a a +=+=<;当3n ≥需要放缩!利用21111(1)1n n n n n <=--- 所以,22212111111434n a a a n +++=+++++ 11111111()()()423341n n<++-+-++-- =11171714244n n ++-=-< 综上,对一切正整数n ,有1211174n a a a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3a n +1.(1)证明⎩⎨⎧⎭⎬⎫a n +12是等比数列,并求{a n }的通项公式;(2)证明1a 1+1a 2+…+1a n <32.解:(1)由a n +1=3a n +1得a n +1+12=3⎝⎛⎭⎫a n +12. 又a 1+12=32,所以⎩⎨⎧⎭⎬⎫a n +12是首项为32,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所以a n+12=3n2,因此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3n -12. (2)证明:由(1)知1a n =23n -1.因为当n ≥1时,3n -1≥2×13n -,所以13n -1≤1123n -⨯,即1a n =23n-1≤113n -.于是1a 1+1a 2+…+1a n ≤1+13+…+113n -=32⎝⎛⎭⎫1-13n <32. 所以1211132n a a a +++<. 3.数学思想方法考查(2012四川理)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n S ,且n n S S a a +=22对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1)求1a ,2a 的值; (2)设01>a ,数列⎭⎬⎫⎩⎨⎧n a a 110lg 的前n 项和为n T ,当n 为何值时nT 最大?并求出n T 的最大值.分析:(1)取1=n ,得1212S S a a +==212a a +;① 取2=n ,得212222a a a +=; ② ②-①得:2122)(a a a a =- 若02=a ,由①知01=a ;若02≠a ,则112=-a a ,代入①得211+=a ,222+=a (2)当01>a 时,由(1)知211+=a ,222+=a当2≥n 时,有n n S S a +=+2)22(,121)22(--+=+n n S S a , 所以,)2(21≥=-n a a n n ,故11)2)(21()2(1-+==-n n n a a .令nn a a b 110lg=,则1)2lg(1--=n n b =12100lg 21-n ,所以,数列{}n b 是以2lg 21-为公差,且单调递减的等差数列,则01810lg 721=>=>>>b b b . 当8≥n 时,01lg 21128100lg218=<=≤b b n ,故当7=n 时,n T 取得最大值,且n T 的最大值为2lg 22172)(7717-=+=b b T . 4.与其他知识交汇考查以下两题重点与函数结合(2013年新课标Ⅱ卷数学(理))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已知10150,25S S ==,则n nS 的最小值为________.-49注:构造三次函数求导求最值,需要考虑n 的取值.(2012年全国)函数32)(2--=x x x f .定义数列{}n x 如下:21=x ,1+n x 是过两点)5,4(P ,))(,(n n n x f x Q 的直线n PQ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1) 证明:321<<≤+n n x x ; (2)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分析:因为5)4(=f ,所以)5,4(P 在函数)(x f 的图像上. 因为直线n PQ 的斜率一定存在,所以直线n PQ 的方程为:)4(55)(5---=-x x x f y n n .令0=y可求得)4(58252----=-x x x x n n n ,所以234++=n nx x x 即:2341++=+n n n x x x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2<≤n x .当1=n 时,21=x ,满足321<≤x ;假设k n =时,32<≤k x 成立,则当1+=k n 时,2542341+-=++=+k k k k x x x x . 由32<≤k x ,得524<+≤k x ,45251≤+<k x , 所以,32544112<+-≤<k x ,即321<≤+k x 也成立. 综上可知,32<≤n x 对任意正整数恒成立.下面用作差法证明1+<n n x x (后面可以从二次函数角度加以考虑)24)1(2234221++--=+--+=-+n n n n n n n n x x x x x x x x 由32<≤n x ,得211<-≤n x ,所以34)1(02≤+--<n x , 所以,01>-+n n x x ,即1+<n n x x . 综上可知,321<<≤+n n x x .5.实际应用问题的考查(2011湖南)某企业第一年初购买一台价值为120万元的设备M ,M 的价值在使用过程中逐年减少.从第2年到第6年,每年初M 的价值比上年初减少10万元;从第7年开始,每年初M 的价值为上年初的75%, (1)求第n 年初M 的价值n a 的表达式; (2)设na a a A nn +++=21,若n A 大于80万元,则M 继续使用,否则需要在第n 年初对M 更新,证明:需在第9年初对M 更新.注:本题以设备折旧这一实际问题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条件中梳理出设备价值M 与年份n 之间的关系,建立分段函数关系式,其中当16n ≤≤时,M 的价值随着年份的变换成等差数列,当6n >时,M 的价值随着年份的变化成等比数列.本题实质考查的是函数数列的单调性与最值问题,再求等比数列前n 项和时,仍需考虑n 的取值范围.是一道分段考虑的数列问题,分段求和,对学生分情况讨论问题是个很好的锻炼.另外,尤其需要关注的n 取值.6.数列创新题考查 (2013新课标1(理))设n n n A B C ∆的三边长分别为,,n n n a b c ,n n n A B C ∆面积为n S ,1,2,3,n =,若11111,2b c b c a >+=,111,,22n n n nn n n n c a b a a a b c +++++===,则( )B A.{}n S 为递减数列B. {}n S 为递增数列C.{}21n S -为递增数列,{}2n S 为递减数列D. {}21n S -为递减数列, {}2n S 为递增数列(2012湖南理)设N=2n (n ∈N *,n ≥2),将N 个数12,,,N x x x 依次放入编号为1,2,…,N 的N 个位置,得到排列P 0=x 1x 2…x N 。
《数列》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数列》教学设计与反思发布者:陈红巧发布时间:2011-8-26 0:28:08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时的内容是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运用;本课是在学习映射、函数知识基础上研究数列,既对进一步理解数列,又为今后研究等差、等比数列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数列及通项的概念,了解数列的表示法,能够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儿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猜想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岀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数列实际应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列的积极性•增强爱国情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为国富民强而勤奋学习的精神。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研究型学习习惯及合作化学习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现规律,观察、归纳出一般结论,且会灵活运用。
1.理解数列概念;2.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会求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儿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能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经常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他们在沙滩上画点或用小石子来表示数°比如,他们研究过1, 3, 6, 10,...由于这些数都能够表示成三角形,他们就将其称为三角形数。
类似地,1, 4, 9, 16,…能够表示成正方形,他们就将其称为正方形数。
□□ □□ □口(3)□□ □□ □口□ □ □ □(4)□(1)□□ □ <2)□ □□□□口口□□□□□(1>□ □□ □□□ □ □ □ ...□ □(2)□ □□(3)□ □□□(4)K设计意图』学牛通过倾听这个故事来认识数列1、创设学习情境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一、数列的概念探究:找这些下列数的共同特点(1)传说中棋盘上的麦粒数按放置的先后排成一列数:1, 2, 22, 23, 263(2)某种细胞分裂问题:1, 2, 4, 8, 16,...(3)兀精确到0.02, 0.001, 0.0001...的不足近似值排成一列数:3.14, 3.141, 3.1415, 3.14159, 3.141592...(4)人们在1740年发现了一颗彗星,并推算出它每隔83年出现一次,则从出现那次算起, 这颗彗星出现的年份依次为1740, 1823, 1906, 1989,…(5)某剧场有10排座位,第一排有20个座位,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则各排的座位数依次为:20, 22, 24, 26, ...» 38(6)从1984年到今年,我国体育健儿共参加了6次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依次排成一列数: 15, 5, 16, 16, 2& 32(组织学生观察这六组数据后,启发学生概括其特点,教师总结并给出数列确切定义)这个问题由学生看黑板或屏幕来回答,说出它的规律得出数列的定义。
第六章数列一章教案
第六章数列⼀章教案第六章数列6.1 数列的概念教学⽬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意义,会求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2.培养学⽣观察、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能⼒.3.对学⽣进⾏由特殊到⼀般和由⼀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的教育.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及求⼀些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已知数列前⼏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学习⽅法:观察法、练习法.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导⼊新课(1)师语:同学们,“队列”⼀词我们⾮常熟悉,谁能描述⼀下“队列”的含义?(2)教师选⼀两名学⽣对队列进⾏描述(可能不准确,不完整).(3)教师对学⽣的描述加以规范,并参照数列的定义给出队列的描述;按⼀定的次序排列的⼀列⼈叫队列.显然,构成队列的元素是⼈.每⼀个⼈在队列中都有固定的次序号,只要我们指定次序号就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唯⼀的⼈,反之亦然.那么,如果有⼀列数,像⼈排成队列⼀样,按照⼀定的次序排成⼀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列”.(4)教师板书课题(⿊板左上⾓).(5)师语:构成“队列”的元素是⼈,⽽构成“数列”的元素是数,为了研究“数列”的问题,必须给出“数列”及有关概念的科学的定义.⼆、讲授数列的定义(1)教师板书数列的定义按⼀定次序排列的⼀列数,叫做数列,例如:4,5,6,7,8,9,10; (1)1,,,,…; (2)的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近似值列成⼀列:1,1.4,1.41,1.414, (3)-1,1,-1,1,-1, (4)2,2,2,2, (5)等都是数列(2)师语:构成数列的元素是数,⼀个数列中包含很多数,每⼀个数在数列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即,每⼀项都有⾃⼰的次序号).在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教师将项的定义板书在数列定义下),显然,⼀个数列中有很多项.根据项在数列中所处的次序不同,我们依次将各项称为第1项,第2项,第3项,…….(提问学⽣所给出的数列的各项的值.)显然数列中的每⼀项都对应⼀个次序号,反之亦然.所有次序号按从⼩到⼤的顺序排列在⼀起就是正整数的⼀个⼦集1,2,3,4,…….数列中每⼀项所对应的次序号叫做该项的项数.(将项数的定义板书于项定义下.)不难发现对于⼀个已知数列来说“项数⼀经确定,项就被唯⼀确定了”.(提问⼏名同学,分别举出⼀个或⼏个具体的数列,并选择规律明显的板书于⿊板右侧.)三、讲授数列的通项公式(1)师语:前⾯的⼏名同学分别举出了⼏个数列的实例,虽然这些数列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为按⼀定次序排列的⼀列数.数列的⼀般形式可以写成:,,,,…,…其中代表数列的第项,在这种表⽰⽅法中是项,是项数.为了更简洁地表⽰数列还可以将数列表⽰成{}的形式.显然,将数列表⽰成{}的形式很简单.对于不同的数列来说是不同的.例如,数列1,,,…,,…,记作.我们看这个数列的第项=,它是⽤项数来表⽰该数列相应项的式⼦,⼀般称其为通项公式.(2)板书通项公式的定义:⽤项数来表⽰该数列的相应项公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例如,前⾯数列(1)的通项公式是.(3)数列与函数的关系.由数列通项公式的定义可知,数列的通项是以正整数的⼦集为其定义域的函数,因此通项可以记作:.(4)看数列(2)的各项同通项公式=之间的关系:在=中,如果⽤5代替公式中的,就得到第5项如果依次⽤正整数1,2,3,…去代替公式中的就可求出数列中的各项.四、数列的分类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限的数列叫做⽆穷数列.例如,数列(1)是有穷数列;数列(2),(3),(4)是⽆穷数列.五、例题和练习例1 (⽤投影仪或⼩⿊板给出.) 根据通项公式,求出上⾯数列{}的前5项.(1);(2)=(-1)·.解:(1)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1,2,3,4,5,得到数列的前5项为:;(2)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1,2,3,4,5,得到数列前5项为:―1,―2,―3,4,―5.练习:⽤投影仪订正答案.教材第136页练习第1(1),2(3)题例2 写出数列的⼀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各列数:(1)1,3,5,7;(2);(3)―,,―,;解:(1)分析:序号 1 2 3 4项 1 3 5 7由上表可以看出,数列的前4项1,3,5,7,都是序号的2倍数减1,所以通项公式为.(2)数列前4项的分母都等于序号加1,分⼦都等于分母的平⽅减去1,所以通项公式是.(3)数列的前4项的绝对值都等于序号加上1的积的倒数,且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所以通项公式是.练习:⽤投影仪给标准答案.教材第136页练习第3题.例3 已知数列{}的第1项是1,以下各项由公式.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解:练习:教材第136页练习第2(2)题.六、课堂⼩结由学⽣讨论或教师总结,然后⽤投影仪或⼩⿊板给出.(1)本节课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2)⽤函数的观点研究、分析数列的通项公式.(3)要求会解已知数列通项公式求指定项的习题,以及给出数列的前4项,写出其⼀个通项公式的简单问题,七、课外作业教材136页练习第1(2),2(4)题练习第2(1)题;教材146页习题5-1第1(2)、(4)、(5)题.常见错误分析本节中常见错误主要集中在两个地⽅:⼀个是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另⼀个是第136页练习B第2题的解答.前者的原因主要有两点,⼀是学⽣对通项公式的理解不深刻,在分析、判断中,脱离项数(序号)⽽仅仅注意项;⼆是没有掌握求通项公式的⼀些⽅法,当⾯对复杂的数列时束⼿⽆策.后者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递推公式的理解上,他们会使⽤递推公式=+3,却不会使⽤=+3.在教学中,对例3应当强调中的与-1的作⽤仅仅是代表项的序号,该递推公式⽤⾃然语⾔来叙述就是:从第2项起,该数列的任意⼀项等于它的前⼀项的倒数与1的和.⽽=-⽤⾃然语⾔叙述就是:从第3项起,每⼀项都等于它的前⼆项与前⼀项的差.习题分析⼀、例题分析(⼀)⼤于3且⼩于11的⾃然数排成⼀列:4,5,6,7,8,9,10; (1)⾃然数1,2,3,4,5,…的倒数排列成⼀列数:1,,,,,…; (2)的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近似值排列成⼀列数:1,1.4,1.14,1.414,… ;(3)-1的⼀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排成⼀列:-1,1,-1,1,-1,… ;(4)⽆穷多个2排成⼀列:2,2,2,2, (5)等都是数列.作⽤:1.数列(1)、(2)、(3)、(4)、(5)是⽤来说明数列定义的,把概念具体化,加深学⽣对概念的理解.2.这5个数列很有代表性.即包含了⽆穷数列(2)(3)(4)(5)⼜包含了有穷数列(1),既有可以写出通项公式的(1)(2)(4)(5),⼜有写不出通项公式的(3),⽽(5)则是常数数列.3.这5个数列的构成简单,便于巩固概念,不会因为理解例题本⾝⽽⼲扰它所起的作⽤.例1 根据通项公式,求出下列各数列的前5项:(1)=; (2)=(-1)·.解:解题思路是根据通项公式的定义,第项,就是=()中的=时的值.(1)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1,2,3,4,5,得到数列{}的前5项为:,,,,;(2)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1,2,3,4,5,得到数列{}的前5项为:-1,2,-3,4,-5.作⽤:1.巩固通项公式的概念.2.说明如何使⽤通项公式求数列的指定项.例2 写出数列的⼀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3,5,7;(2),,,;(3)-,,-,.解:((1)对此题的解法,重点放在分析的过程上,即如何找项与序号的关系,以及由各项的特点,如何找出各项的共同的构成规律.这是解题的关键.)(1)数列的前4项1,3,5,7都是序号的2倍减去1,所以通项公式是=2-1;(此题数列的前4项是⾃然数中的前4个奇数,从这个⾓度考虑也可得=2-1.但本题的解答是要突出解决已知数列前4项求通项公式的⼀般⽅法是找各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2)数列的前4项,,,的分母都等于序号加上1,分⼦都等于分母的平⽅减去1,所以通项公式是;(当数列的项构成⽐较复杂时,解决写通项公式的问题,可以把项分成⼏个部分来考虑,分别找其与序号的关系,然后合成.)(3)数列的前4项-,,-,的绝对值都等于序号与序号加上1的积的倒数,且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所以通项公式是. (此题也可这样来分析:它的项正负相间,且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因此可⽤(-1)解决符号问题,⼜各项分⼦均为1,分母为序号乘以序号与1的和,所以通项公式可得.) 作⽤:1.巩固通项公式的概念.2.说明如何解决已知数列前⼏项,求出其⼀个通项公式的问题.3.给学⽣作出如何分析项的构成与序号的关系,找出各项构成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例3 已知数列{}的第1项是1,以的各项由公式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解:=1,作⽤:1.此题是⽤递推公式给出的数列,⼀般称其为递推数列,也叫递归数列,⽤来说明由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种⽅法.2.说明如何求递推公式给出的数列的前⼏项,让学⽣了解⼀点递推数列的知识.3.学⽣对第项、第+1项、第-1项之间的顺序关系容易弄错,要给学⽣指出它们之间的相邻关系.⼆、习题分析(⼆):第146页习题5-12.已知⽆穷数列1×2,2×3,3×4,4×5,…,(+1)…;(1)求这个数列的第10项、第31项及第48项;(2)420是这个数列中的第⼏项?此题中的(2)是课⽂例题所没有涉及以的题型.反映了数列通项公式的另⼀个作⽤.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由已知项的来求未知的项数.解这种题的思路是设第项的值为该项的值,由通项公式,得到关于的⽅程,解这个⽅程,所得⽅程的正整数解就是该项的项数(序号).如果是判断某个数是不是该数列的项,也是设第项的值为该数,看所得⽅程有⽆正整数解,有则是项数(序号),否则就不是数列的项.6.2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2.初步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简单应⽤.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并会求两个数的等差中项.3.在等差数列定义的引⼊和通项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和思想⽅法.4.渗透由特殊到⼀般和由⼀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教学难点:通项公式的理解和应⽤.教学⽅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学习⽅法:观察法、练习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新课导⼊求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1. (1);(2)3,6,9,12,15,….师⽣共同解答(或学⽣先做,教师总结).注⼀般来说,两题的结果应是,=3.教师总结时,应着重对(2)进⾏分析,并指出如下⼏点:第(2)题的每⼀项都是3的倍数,因此可以成如下形式:3·1,3·2,3·3,3·4,3·5,….于是有=3·.对于第(2)题我们再从任意相邻两项之间差的关系⼊⼿观察分析⼀次.⼆、讲授新课请不同的同学来回答,可能有两种不完整的结论:1. 前项减后项的值相等,2.后项减前项的值相等.教师在评说中要对结论进⾏规范,得出结论:该数列从第2项起,每⼀项与它的前⼀项的差都等于3.再请同学观察⼀例:1,2,3,4,5…….然后让⼀些学⽣举出⼏个具体的例⼦.随后,教师给出关键的⼀例:,+,+2,+3,+4, (3)让学⽣回答它的第项是什么?得出=+(-1),同时,教师可以给出等差数列有关概念.如果⼀个数列从它的第2项起,每⼀项与它的前⼀项的差都等于同⼀常数,则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字母表⽰.例如,数列:3,6,9,12,…的公差是3;1,2,3,4,…的公差是=1.数列(3),+,+2,+3,…的公差是,这个数列可以表⽰任何等差数列.我们刚才找出它的⼀个通项公式,即如果已知⾸项和公差,则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1).例如,数列(2)3,6,9,12,…的通项公式为=3+(-1)·3=3+3(-1)=3;数列1,2,3,4,…的通项公式为=1+(-1).例1 求等差数列8,5,2,…,的通项公式与第20项.分析: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只须和已知就可确定.有了通项公式,便可求该数列的任意⼀项.解:因为a=8,d=5-8=-3,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1=8+(-1)×(-3),an即a=-3+11.n=-3×20+11=-49.所以a20例2 等数数列-5,-9,-13,…第⼏项是-401?分析:已知⾸项为-5,公差为-9-(-5)=-4,第项=-401,利⽤通项公式,可反求项数.解:因为=-5,=-9-(-5)=-4,=-401,代⼊通项公式,得-401=-5+(-1)×(-4)解得=100,即这个数列的第100项为-401.三、课堂练习教材第140页练习四、课堂⼩结1. 等差数列的定义:注意公差是“后项减前项”.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①是求指定项的关键;②通项公式,由和所决定.五、课外作业1.复习作业:复习课⽂6.2等差数列的概念.2.书⾯作业:第140页练习A第2(2),3(2)题练习第1,3题,教材第146页习题第4题.3.预习作业:预习课⽂6.2等差数列前项和.6.3等差数列的前项和教学⽬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并会⽤公式解决简单问题.3.培养学⽣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教学⽅法:启发式讲授法.学习⽅法:观察法、练习法.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等差数列?它的通项公式是什么?2.等差数列,+,+2,…,+(-1)=,能否表⽰成,-,-2,…,-(-1).3.2和10的等差中项是多少?⼆、引⼊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知道了⼀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想求它的哪⼀项,都只需将该项的序号代⼊公式就可求出该项.并且知道=+(-1)中,四个量,,和,只要知道其中的3个就能求出第4个.但是如果要求数列1,2,3,4,5,…的前100项和这样的问题,通项公式解决不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问题.三、讲授新课1.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记作,即=++…+.例如,正整数数列1,2,3,...,,...的前100项的和,记作=1+2+3+ (100)2.怎样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看例⼦.求=1+2+3+ (100)对于这个问题,著名数学家⾼斯10岁时曾很快求出它的结果.你知道这个故事吗?他是如何计算的呢?⾼斯的算法是:⾸项与末项的和:1+100=101,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2+99=101,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3+98=101,…第50项和倒数第50项的和:50+51=101,于是所求的和是.这个问题是求等差数列1,2,3,…,,…的前100项的和的问题.在上⾯的求解中,我们发现所求和可⽤⾸项、末项及项数来表⽰,且任意的第项与倒数第项之和都等于⾸项与末项的和,这就启发我们怎样去求⼀般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即=++…+.根据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1)].①由于=-,=-2,…,=-(-1),所以=+(+)+…+[+(-1)].②(提问学⽣怎样想到的.)把①、②两边分别相加,得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语⾔叙述就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等于⾸末项的和与项数乘积的⼀半.如果⾼斯的同学都知道这个公式,⾼斯的计算就不会最快了,你说是吗?⽤公式可得1+2+3+…+100==5 050.⽤这个公式需要已知等差数列的⾸项和末项(第项)以及项数.如果知道⾸项、公差和项数可以⽤下⾯的公式:把通项公式=+(-1)代⼊,得.这也是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显然当知道项,公差和项数时,⽤后⼀个公式最直接.3.例题.例7 如图10-1所⽰,⼀个堆放铅笔的V型架的最下⾯⼀层放⼀⽀铅笔,往上每⼀层都⽐它下⾯⼀层多放⼀⽀,最上⾯⼀层放120⽀,这个V形架上共放多少⽀铅笔?分析:由“往上每⼀层都⽐它下⾯⼀层多放1⽀”,得每⼀层所放铅笔的⽀数为等差数列,且公差=1,=1,=120,=120,是求的问题.解:由题意可知这120层铅笔数或等差数列,且公差=1,=1,=120.代⼊前项和公式得,即V形架上共放着7 260⽀铅笔.例8 在⼩于100的正整数集合中,有多少个数是7的倍数?并求它们的和.分析:100以内是7的倍数最⼩的⼀个是7,依次排出成等差数列,公差是7,最⼤的那⼀个可以通过作除法求得,即100÷7=7×14+2.所以最⼤那⼀个7的倍数是98,即=98.由此也可知=14.解:在⼩于100的正整数中,7是7的倍数中最⼩的⼀个.由于100÷7=7×14+2,可知最⼤的那⼀个是14×7=8.将这些数由⼩到⼤排列,成等差数列公差为7,=7,=98,个数为14.,即在⼩于100的正整数和集合中,有14个数是7的倍数,它们的和等于735.四、课堂练习练习:教材第页五、课堂⼩结1.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1);(2).2.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公式中的哪⼀个为好?(这⼀点让学⽣总结分析.)六、课外作业1.复习作业:复习课⽂6.2.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2.书⾯作业:第142练习第1(2)、(3)题,习题5-1第2,3(1),1题.3.预习作业:预习课⽂6.3等⽐数列中5.3.1等⽐数列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要求1.了解数列及其相关概念,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会求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编写思路本单元教材的内容是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的意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其应用.数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是培养学生计算、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因此数列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所以数列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教材首先通过用小石子摆图形这样一个小游戏以及三个具体例子引出了数列的概念以及数列的项、通项的概念,并给出了数列的按项分类——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然后利用第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发现数列的序号与项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有关概念.同样在等差、等比数列概念的学习中我们也是通过活动、举例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列就在我们身边.2.降低例题难度,强调例题的示范性教材编写力求降低例题的难度,比如,通过例题、“试一试”、练习等渗透、示范了求通项公式的过程,从而突出解决了“如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令初学者感到困难的问题,也为进一步学习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奠定了知识基础.教材中设计的例题与练习、习题相匹配,学生可以模仿例题求解.3.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对于等差数列的学习,教材通过两个具体的数列,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个数列的共同点,得到“每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一重要结论,从而很自然地给出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材用归纳法归纳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对例题的解答引出了等差中项的概念与等差中项公式;最后教材通过对两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分析与解答,发现了求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推导出了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对于等比数列,教材处理采用了与等差数列类似的方式,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或自学这部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4.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及其应用.本单元教学难点是数列通项公式的探求以及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实际应用.(二)课时分配本单元教学约需10课时,分配如下(仅供参考):6.1数列的概念约1课时6.2等差数列约3课时6.3等比数列约3课时6.4数列实际应用举例约1课时归纳与总结约2课时(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6.1数列的概念本节教材首先通过一个小游戏以及三个具体例子引出了数列的概念以及数列的项、通项的概念,并给出了数列的按项分类——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教材利用第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发现数列的序号与项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有关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了数列的通项公式的两个方面的运用:(1)根据所给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的某一项;(2)如何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数列以及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概念;会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的各项;能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本节的重点是数列的概念和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 而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找出这些项的共同规律确定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本节的难点.1. 在讲解数列的概念时,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在引入数列的概念时,应让学生多举出一些实例,使学生逐渐明确要确定一个数列,必须指明是哪些数按照什么顺序排列.(2)数列是由数组成的,并且同一个数可以重复出现,如教材中的数列(3).(3)要强调数列中数的有序性. 如1,2,3,4,5和5,4,3,2,1这两个数列,虽然组成数列的数是相同的,但是排列次序不同,所以他们是不同的数列.2. 在讲解数列的有关概念时,应阐述以下几点:(1)紧紧围绕数列的概念这一核心,指出凡是数列必有开头项,有相继的下一项,等等. 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出序号、一般形式、记号、通项、通项公式等数列的有关概念.(2)强调记号{a n}与a n的区别:前者表示数列a1,a2,a3,…,a n,…而后者则表示这个数列的第n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3.对于数列的通项公式,应使学生明确:(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就可以求出这个数列的任何一项,如教材中的例1.(2)并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如全体质数由小到大排成的数列2,3,5,7,11,…,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通项公式;又如2的精确到1,0. 1,0. 01,0. 001,…,的不足近似值排成的数列1,1. 4,1. 41,1. 414,…,就没有通项公式.(3)同一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如教材中的数列(2)的通项公式可以写成a n=(-1)n,也可以写成a n=(-1)n+2,或a n=cos nπ(n∈N+)等形式.(4)如果一个数列只给出它的前面几项,并没有给出它的构成规律,那么仅由前面几项归纳出来的“通项公式”有可能是不惟一的.如由数列2,4,8,…,可以给出a n=2n,也可以给出a n=n2-n+2. 由于这两个通项公式本质上的不同,由此写出来的后继项也不相同,前者的a4=16,后者的a4=14. 但如果知道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就惟一确定了.4.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按自变量顺序排列的函数值.它按一定次序排列,必定有开头的数,有相继的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等等.于是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序号;反过来,每个序号也都对应数列中的惟一的一个数,符合函数的定义.因此,数列就是定义在正整数集N+(或它的子集)上的函数f(n).当自变量n依次取1,2,3,…时,相对应的函数值a1=f(1),a2=f(2),a3=f(3),…,a n=f(n),…按顺序就构成了数列.值得注意的是:数列的项与它的项的序号是不同的概念,数列的项是指数列中某一确定的数,是函数值;而项的序号是指数列的项的位置序号,是自变量的值.5.关于数列的分类,教材只介绍了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另外,数列还可分为:递增数列与递减数列、摆动数列与常数列、有界数列与无界数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处理.6.本节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1)例1是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某些项.根据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只要将序号代替公式中的n,就可以求出相应的项.(2)例2是给出数列的前4项,要求写出使这4项能满足的一个通项公式.安排这一例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这类问题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数列中各项与它的序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归纳出规律,写出通项公式.实际上,这类问题的解答常常不是惟一的,要求学生得出一个使所给的各项都能满足的、最简捷的公式就可以了.6.2等差数列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对两个具体数列的特点的考查,引出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然后由等差数列的概念推导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在例题的基础上引出了等差中项的概念及公式,最后通过具体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思路与方法,并推导出了前n项和公式.通过本节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的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及其运用. 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1.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通过归纳两个具体数列的共同点给出的. 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找出本节数列①,②的共同特点,由此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以及公差d的概念.在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时,要突出以下几点:(1)强调“从第2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在求公差时,把相邻两项相减的次序颠倒.虽然等差数列的任意一项减去它的后一项的差也是一个常数,但它不是公差,而是公差的相反数.(2)要突出公差的性质:a2-a1=a3-a2=a4-a3=…=a n-a n-1=…=d,①或a2=a1+d,a3=a2+d,…,a n=a n-1+d,…,②由此使学生明确:一个等差数列,只需给出a1和d,这个等差数列就被确定了.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只需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a n+1-a n是一个常数即可.(3)当d=0时,等差数列就是常数列,即a1,a1,a1,…,a1,….2.(1)本节根据等差数列的概念,利用上面公差的性质②,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上面公差的性质①,给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证明:⎭⎪⎬⎪⎫a 2-a 1=da 3-a 2=d a 4-a 3=d …a n -a n -1=d n -1个 n -1个等式两边相加得:a n -a 1=(n -1)d ,即 a n =a 1+(n -1)d .这种方法供教师参考.(2)在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后,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公式,明确通项公式给出了四个量a 1,a n ,d 和n 之间的关系.如果已知其中的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根据通项公式求出另外一个量.这说明用方程的观点处理有关等差数列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应要求学生灵活熟练地使用这个公式.(3)由a n =a 1+(n -1)d 和a m =a 1+(m -1)d 两式相减,就可以得到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广形式:a n =a m +(n -m )d这个公式可以供教师命题及检验学生的运算结果是否正确时使用.3.教材在讲解等差中项的概念之前,先安排了一个例题(例5),这样通过具体问题去认识抽象问题,即抽象问题具体化,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对等差中项的概念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1)等差中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依据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因为a ,A ,b 成等差数列,所以A -a =b -A ,从而得到A =a +b 2,其中A 是a 与b 的等差中项. (2)要使学生明确A =a +b 2,即2A =a +b 是a ,A ,b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3)等差中项的概念和公式在解题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配备一定数量的题目,供学生练习.(4)在教材中的“想一想”的两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深入一步,用等差中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1+a 2+a 3+a 4+a 5=15,求a 3.4.例1是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直接运用,即考查哪个数列满足“从第2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进而判定哪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并求出它的公差.这一例题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去解决.例2~例5是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运用,即已知四个量a 1,a n ,d 和n 中的任意三个量,求另外一个量.其中例5的给出,目的是为了引出等差中项的概念.5.对于等差数列前n 项和,教材首先通过对两个具体问题的分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思路与方法——倒序相加法,然后采用该方法推导出了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在推导出前n 项和公式后,要求学生自己推导等差数列的另一个形式的前n 项和公式S n =na 1+n(n -1)2d . 在求一个等差数列前n 项和时,根据条件的不同,要注意灵活选择公式.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共涉及5个变量a 1,a n ,d ,n ,S n ,已知其中的任意3个量,就可以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的方法求出另外2个量,应当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点.6.在对学生讲解例题、习题时,应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等差数列前n 项和这部分,教材中共给出了两个例题.例7是对等差数列前n 项的两个形式的公式的直接运用,目的是使明确如何根据条件的不同,灵活选择公式.例8是考查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利用列方程组的方法去解决.这个例题还有另外的解法,即将通项公式a n =a 1+(n -1)d 与前n 项和公式S n =na 1+n(n -1)2d 结合,或者将两个前n 项和公式S n =n(a 1+a n )2与S n =na 1+n(n -1)2d 结合列方程组这两种求解方法,教学时教师可酌情处理.6.3 等比数列本节教材首先也是通过对两个具体数列的特点的考查,引出了等比数列的概念,然后由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出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在例题的基础上引出了等比中项的概念及公式,最后通过具体例子给出了求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思路与方法,并推导出了前n 项和公式. 通过本节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及其运用. 难点是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1. 等比数列的概念是通过归纳两个具体数列的共同点给出的. 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找出本节数列①,②的共同特点,由此得出等比数列的概念以及公比q 的概念. 在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时,要突出以下几点:(1)强调“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防止在求公比时,把相邻两项比的次序颠倒.(2)等比数列具有如下性质:a 2a 1=a 3a 2=a 4a 3=…=a n a n -1=…=q ,① 或a 2=a 1q ,a 3=a 2q ,…,a n =a n -1q ,…, ②由此使学生明确:一个等比数列,只需给出a 1和q ,这个等比数列就被确定了.证明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只需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 ,a n +1a n是一个常数即可.(3)当q =1时,等比数列就是常数列,即a 1,a 1,a 1,…,a 1,….(4)由等比数列的概念还可以知道:等比数列的任意一项都不为0,因而公比q 也不为0,而且公比q 可正可负,尤其是公比q 为负值时,数列各项的符号变化,可结合具体例子组织学生讨论.2.对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时注意突出以下几点:(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等比数列的概念以及上面的性质②,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归纳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上面的性质①,给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证明:⎭⎪⎬⎪⎫a 2a 1=q a 3a 2=q …a na n -1=q n -1个 n -1个等式两边相乘得:a n a 1=q n -1, 即 a n =a 1q n -1.这种方法供教师参考.(2)在得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后,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公式,明确通项公式给出了四个量a 1,a n ,q 和n 之间的关系.如果已知其中的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根据通项公式求出另外一个量.因此用方程的观点处理有关等比数列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应要求学生灵活熟练地使用这个公式.(3)由a n =a 1q n -1和a m =a 1q m -1两式相除,可得a n a m=q n-m (或a n =a m q n -m ).这一推广形式应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4)在利用通项公式,由已知a 1,a n ,n 三个量求q 以及已知等比数列中的两项求q 时,一定要防止丢根的现象发生,如例3.3.教材在讲解等比中项的概念之前,同样也安排了一个例题(例5),通过对等比中项的概念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1)等比中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依据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因为a ,G ,b 成等比数列,所以G a =b G,从而得到G 2=ab ,即G =±ab (ab >0),其中G 是a 与b 的等比中项. (2)要使学生明确G =±ab (ab >0)是a ,G ,b 成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3)只有同号的两个数才有等比中项,等比中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4.例1是等比数列的概念的直接运用,即考查哪个数列满足“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非零常数”,进而判定哪个数列是等比数列并求出它的公比.这一例题也可以交给学生去解决.例2~例5是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运用,即已知四个量a1,a n,q和n中的任意三个量,求另外一个量.其中例5的给出,目的是为了引出等比中项的概念.5.对于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材通过对本单元的回顾与思考中提出的国际象棋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了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思路与方法——错位相减法,然后采用该方法推导出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一个公式.前n项和的另一个公式可让学生自己推导,并让学生自己分析出两个求和公式所适用的条件,便于灵活运用这两个公式.(1)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两个公式都要求q≠1,要使学生明确,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 n=na1.(2)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共涉及5个变量a1,a n,q,n,S n,已知其中的任意3个量,就可以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的方法求出另外2个量.求解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丢根.6.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部分,教材中共给出了2个例题.例6是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直接运用,要求学生能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确定出a1,q和n,然后选择公式求出S n.例7也是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利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可以解决.6.4数列实际应用举例数列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节教材通过对三个实际问题的研究,运用数列的知识进行了解答,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数列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本节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本节的重点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难点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与建模.1. 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楚是哪些数构成了一个数列,构成的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然后把实际问题中的数(已知和未知)看成数列中的基本量,代入相应数列的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公式中进行求解.2. 利用等比数列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要用到对数运算,教学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3. 例1是生活中常见的银行储蓄问题,这个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对于这个例题,讲解时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单利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月存入的100元钱到期后的本利进行逐一分析,进而建立起等差数列的数学模型并明确这是一个求前n项和的问题,最后代入相关公式中进行求解.例2是搭乘出租车计费的问题,也是一个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 这个例题的处理方法与例1类似,只是这个例题涉及的是等差数列的通项问题,因此应该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求解.例3涉及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问题,即绿化造林、改善环境问题.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确定这是一个等比数列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际问题对应的等比数列的公比q=1+10%,而不是q=10%,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这个例题的解答过程要用到对数运算,需要借助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运算.(四)复习建议数列是中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知识丰富、思想方法灵活、题型综合多变.数列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存在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题材,能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1.认真梳理数列部分的基本概念、公式、性质和重要结论,形成知识网络.对基础知识要落实到位,主要是等差(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差(比)中项及公式、前n 项和公式.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学生最熟悉的两个基本数列,它们是一切数列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产生、演变与深化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复习中应充分体现过程胜于结果的原则.3.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有许多相似的性质,掌握类比的方法,可由等差(比)数列中某一类的数列的性质,类比发现另一类数列的相似性质.4.因等差(比)数列是由首项与公差(比)确定的,故称首项与公差(比)为等差(比)数列的基本量;因此,大凡涉及等差(比)数列的数学问题,我们总希望通过等差(比)数列的基础知识并结合条件去求出首项与公差(比)、或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就是等差(比)数列特有的基本量方法;简言之,就是用基本量去统一条件与结论而达到解决等差(比)数列相关问题的方法.5.正确运用方程思想求解数列基本量,等差(比)数列涉及a1,d(q),a n,n,S n这5个基本量,知道其中任意3个量,即可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解出其余2个量.这是求数列通项以及前n项和的通用方法.6.注意等差(比)数列性质的灵活运用.要全面深刻地理解等差(比)数列的许多重要性质.如:在等比数列{a n}中,若m+n =p+q,则a m·a n=a p·a q,学会对已知数列进行重构,如:在等差数列{a n}中,数列a n,a n-,a n-2,…,a2,a1也成等差数列、下标成等差数列的对应项组成等差数列、相等项数的和1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7.注意数列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于教育储蓄、零存整取、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能够透过条件发现其中隐含的等差(比)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变成等差(比)数列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对数列的应用问题及探索性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