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关键技术与集成模式的研究

合集下载

农业用水效率模型研究

农业用水效率模型研究
立 足 于 田间 微 观层 面基 于 田 间投 入 产 出的 效 果 关 系 从 农 业 用 水
其次 。 随 机 生 产 函 数 中关 于 的 测 算 模 型 。依 据 影 响 农 业 用 水效率 因素 , 界定技术效率损失 U 模型为 :



生产 效 率 和灌 溉 用 水 效率 两 方 面测 算 农 业用 水 效 率 。 这样 可 以从
从广义上讲 , 农 业 用 水 效 率 是 指 农 业 水 资 源 利 用 的 效 率 和 效益 , 即农 业 用 水 效 率 与 水 资 源 产 出 效 益 , 前 者 是 其 内部 效 果 , 反映 了农业 水资源 利用 的相对水 平 , 后者是 其外延 效果 。 反 映 了农 业 用 水 效 率 的 绝 对 水 平 。 从 狭 义 上 讲 . 农 业 水 资 源 被 作 物
率不 高 , 用 水效 益有待 提高 的现状 , 进 一 步 加 大 了 水 资 源 供 需
矛盾 . 严 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l n Z i l n s i + 0 【 B l I l z l n W i + { 一 9 ( 1 n ) ‘ + 0 【 l o l n L i l n S + 仅 l 1 l n L i l n W i + 一 0 【 l 2 ( 1 n S i ) ‘ +

l 3
l n s 1 n w + }饯 1 4 ( 1 n W i ) 。 + a l 5 T e c l + d t 6 T e c 2 + 1 7 T e e 3 , 一 u i

( 1 )
以农 业 用 水效 率 的高 低与 水 资 源 产 出效 益 的 好 坏 为着 手 点 。

酒泉市农业节水技术及集成模式

酒泉市农业节水技术及集成模式
( m m m ) h 。
1 5 间带套种植 形式 .
重 点示 范推 广玉 米套 孜 然 、 花 套豇 豆 、 瓜 套 棉 西 芝麻、 小麦套复种短期绿肥和粮草轮作等种植模式 。 从示 范结 果 看 , 米 套 孜然 平 均 纯 收 益 2 5 玉 . 1万元 / h , 花套 豇 豆 平 均纯 收 益 1 2 元 / mz西 瓜 m。棉 . O万 h , 套芝 麻平均 纯收 益 1 5 万 元 /m 右 。 .O h 左
1 1 地 面覆盖 节水 技术 .
地面覆盖节水技术主要有地膜覆盖和麦草( 衣) 覆盖 2种 , 中地膜覆 盖 有一 季作物 全生育 期覆 盖 , 其 也可结合免耕覆盖一次用 2 , 在小麦等密植作物上 a 示范推广地膜膜侧种植节水技术; 麦草覆盖可在玉 米或瓜菜间进行 , 用量为 370 0 g h 。地 5  ̄450 /m。 k 面覆盖节水技术在棉花、 玉米及洋葱等蔬菜作物上 年示 范推广 6 6 . 7万 h 左右 。根据试 验示 范结果 , m。 棉 花 、 米 地 膜 覆 盖 分 别 较 常 规 节 水 2.8 、 玉 O 1. , 分 生 产 效 率 分 别 提 高 3 1 、 . 0k / 38 水 A o . 5 4 8 g (m mm)麦草覆盖分别较对照节水 8 、1 m, h , 38 m 水分 生 产 效 率 分 别 提 高 1 9 、 . 0k /h ・ . 5 2 7 g (m2
m m ) 。
节水 59 、. 2 , .5 4 5 年示范面积 0 8 h 左右 . 万 m。 13 棉 花膜 下滴 灌施肥 技 术 . 棉花膜下滴灌是采取工程节水( 滴灌) 和农艺节 水( 覆膜栽培) 两项技术集成的一项新的农业节水技 术。20 年全市 3个植棉县 ( 共建立 8个示范 05 市) 点 , 范面 积 15 3h , 生 产 应 用 情 况 看 , 花 示 3 . m。从 棉 膜 下 滴 灌 节 水 5. 3 , 肥 3 . , 常 规 增 产 3 3 节 33 较 1. , 有 明显 的节水 、 肥和 增产 效果 。 46 具 节 14 化 学抗旱 保水 剂 节水技 术 . 根据全市气候土壤条件与作物特点 , 有针对性 地选择使用吸水性较强的高分子保水剂、 抗旱蒸腾 抑制剂和土壤保水改 良剂 , 进行基施、 拌种和地面喷 洒, 有效提高春小麦、 玉米等大田粮食作物水分生产 效率 。 从保 水剂 在春 小麦 上 的应用 结 果看 , 无论 基 施 还是拌种 , 土壤含水量测定值均明显高于对照 ; 腾发 量基 施和 拌 种较 对 照分 别 减 少 4 、 4 4mm; 分 生 产 水 效率基施和 拌种较对 照分 别提高 2 5 、 . 0k / . 5 0 9 g

农业节水滴灌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农业节水滴灌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农业节水滴灌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作者:宫淑芳来源:《现代农业·汉文版》 2020年第6期宫淑芳(辽宁省凌源市刀尔登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凌源 122521)[摘要]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滴灌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灌溉技术,是借助压力滴灌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对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

采用灌溉施肥技术,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这项技术将传统的“浇土壤”改为“浇作物”,是一项集成的高效节水、节肥技术,不仅节约水资源,而且提高肥料利用率。

[关键词] 农业;节水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中图分类号:S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708(2020)06-034-01 1 农业节水滴灌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1.1 施肥制度滴灌施肥技术和传统施肥技术存在显著的差别。

合理的滴灌施肥制度,应首先根据种植作物的需肥规律、地块的肥力水平及目标产量确定总肥量、氮、磷、钾比例及底肥、追肥的比例。

作底肥的肥料在整地前施入,追肥则按照不同作物生长期的需肥特性,确定其次数和数量。

实施滴灌施肥技术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40%~50%,故滴灌施肥的用肥量为常规施肥的50%~60%。

1.2 选择肥料滴灌施肥系统施用底肥与传统肥相同,可包括多种有机肥和多种化肥。

但滴灌追肥的肥料品种必须是可溶性肥料,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钾、氯化钾等肥料,纯度较高,杂质较少,溶于水后不会产生沉淀,均可用作追肥,补充磷素一般采用磷酸二氢钾等可溶性肥料作追肥。

追肥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一般不能与磷素追肥同时使用,以免形成不溶性磷酸盐沉淀,堵塞滴头或喷头。

1.3 配套技术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要配套应用作物良种、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技术。

还可因作物制宜,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形成膜下滴灌等形式,充分发挥节水节肥优势,达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加效益的目的。

作物智能化精准节水灌溉系统的研究

作物智能化精准节水灌溉系统的研究

主要 设 计有 多 区间 自动 水 泵控
制器。它可以接受信息存储管理机传来 的土壤水分实时
数据 并在彩 色 L D屏 上显示 , C 同时 依据 预 先设 定 的不 同
12 数据信息管理与控制 此功能节点主要有数据信 . 息主控机、 数据信息存储管理机和数据信息显示系统。
主控 机 由微处理 器 和 R F收 发模 块 组 成 , 次可 接 收 2 一 0
江西农业学报
2 1 ,4 7 :3 02 2 ( ) 10~12 3
Aca Ag iu u a in x t r h re Ja g i c
作 物智 能化精 准节 水灌 溉 系统 的研 究
韩建明 , 何志刚 , 钱亚明 , 路 严建民 王 ,
(. 1 江苏省农业科学 院, 江苏 南京 2 01 2 南京英特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04;. 江苏 南京 203 ) 10 9
我国是世界上 1 3个水资源匮乏国之一 , 人均水资源
占有 量仅 为世 界平 均 的 14 而 我 国又是 一 个 农 业 生产 /,
装置 。土壤湿度传 感器采用 自主研发产 品 F R一38 D 0
型, 它具有 精密 、 耐用 、 宜 、 便 环保 的优越 性 能 , 其工 作 原
大国, 农业用水 占到全部用水总量的 7 %, 0 历年来 由于 作物灌溉用水方式落后 , 设施陈旧, 以经验为主的作物补 水模式导致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 作物灌溉用水实际利
t trr q ie n h e h l fc o e y c o ce it.Thewok o hi nelg n yse c u d ma e u e o heirg to tr hewae e ur me tt r s o d o r p s tb rp sintss r t si tlie ts tm o l k s t ri ain wa e f f r s u c v ia l n eul i infc n mp o e nto den a rc t a q i me tlv la d m a a e n e e. e o r e a al by a d r s t n a sg i a ti r v me fmo r giul le u p n e e n n g me tlv 1 i ur Ke r s: Itlie y tm ;Prc s riai n;W S tc n q e y wo d n elg nts se e ie irg to N e h i u

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水资源面临日益严重的短缺。

据统计,农业用水占全球总水消耗量的70%以上,其中大部分用于灌溉。

传统的灌溉方法存在着浪费水资源、能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迫切需要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节水灌溉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用水效率,降低用水成本,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在节水灌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智能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技术等。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精准供水,提高作物产量,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存在着技术与应用之间的脱节、推广应用面临着一定的难题等问题。

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意义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和水资源贫乏地区,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变得愈发紧迫和重要。

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农田用水量,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灌溉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节水灌溉领域的研究热点。

这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保护水资源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节水灌溉技术现状节水灌溉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适应气候变化的河北省农业节水技术与模式探讨

适应气候变化的河北省农业节水技术与模式探讨

2 . He b e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Wa t e r Re s o u r c e s , S h Oi a z h u a n g 0 5 0 0 5 7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e f f e c t s o f c l i ma t e c h a n g e o n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He b e i Pr o v i n c e , d i f f e r e n t
c h y Pr o c e s s( AH P)we r e u s e d t o p e r f o r m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t h e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n c y a n d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me a s u rLeabharlann e s i n o r d e r
施 综合评价成果和适应性技术措施优先排序 , 进而提 出了适应气候变化 的农业综合节水与种植技术集成配套模式 。
实践 应用效果表 明, 研究成果对 于提高示 范区农 业适应气候变 化的能力 , 减少水资 源系统 的脆弱 性 , 确 保农 业生 产 持续稳定 发展 , 起到 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 。
t e c h n i c a l me a s u r e s we r e p r o p o s e d wh i c h a r e a v a i l a b l e a n d a d a p t i n g t o c l i ma t e c h a n g e . Th e De l p h i me t h o d a n d An a l y t i c Hi e r a r —

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淮北地区处在黄淮海大平原的南侧,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

综合自然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要求,淮北地区农业生产必须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将节水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为了实现节水技术服务于农业、有利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针对农业节水进行探讨,现结合淮北地区的水文地质、农业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及多年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将该地区节水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1、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及农业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相应的农业节水保障体系。

对农业节水所发挥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充分认识[1]。

对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在实施农业节水过程中的的责任和义务及大中型灌区的法律地位和性质进行明确,并对水费制定的原则及计收方法进行确立。

对一些经济法律方面的诸如节约水资源转让、农业节水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明确。

各地按照政策法规尽快制订适宜该地的《农业节水管理办法》《农业节水工作条例》,以明确农业节水的具体政策,增强其可操作性。

2、调整农业节水发展模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过程中,应将农业节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并协调各地的水资源、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并在我国当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业节水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2]。

结合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自然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确定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阶段的农业节水发展模式。

应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使其成为事实上的节水主体,将节水与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融为一体,促进农民的增收。

只有实现农民的增收,才能提高其从事再生产、进行节水投入的积极性[3]。

3、推广普及节水技术水资源的稀缺,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

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一定的,而可供饮用的淡水总量就更少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这种现象称为水资源短缺,其可引起农业的减产,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应推广节水技术。

建设节水型灌区农业节水关键技术支撑的应用

建设节水型灌区农业节水关键技术支撑的应用

全面建设节 水 型社 会是 解 决西 北 干旱 缺水 问题 的战略举措. 夏引黄灌 区地处 西北 内陆 , 宁 气候 特 点 ,
率平 均 为 0 6 g m。 低 于 全 国 0 8 g m。的水 . 2k / , . 7k / 平, 缺乏 完善 的灌 溉基 础数 据采 集与 技术 服务 体 系 , 灌 区管理 者 和用水 户难 以及 时获得 管理所 需基 本 信 息; ⑤在 灌 区用 水 量 中地下 水 仅 占 6 6 , 成 大量 . 造
地下 水浪 费.
处于腾格里 沙漠 、 乌兰 布和沙漠及 毛乌 素沙漠包 围之
中, 国土 面 积 6 6 . 4万 k , 中 3 4的 面 积 处 于 干 m 其 / 旱 、 干旱地带 . 半 气候 干燥 , 降雨稀 少 , 发强烈 , 于 蒸 属
典型的大陆气 候 , 宁夏多年 平均 降水量 2 9mm, 发 8 蒸 量达 20 0m 当地水 资源总量 16万 I。计 入 国家 0 m, . T, I
年 缺水 率超过 2 . 1 因此 , 来水 资 源供需 形 势 不容 未
乐观 , 建设 节水型社会 是宁夏实 现可持 续发 展 的根本 出路 , 通过建设节 水 型社 会 , 可使 水 资 源利 用 效得 到 提高 , 生态 环境得 以改善 , 可持 续 发 展 的能 力逐 渐 增 强 , 而实 现以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支撑 经济社 会 又好 从 又快发 展u . j
收 稿 日期 :0 7 0 — 0 2 0 — 8 3
文 章 编 号 : 6 30 4 ( 0 7 0 —0 10 17 —7 7 20 )40 6-3
建设节水型灌 区农业 节水关键技术支撑 的应 用


斌 , 田 学 林

一种新型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创新模式——关于山西农科院旱农中心旱作节水综合研究示范基地调研报告

一种新型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创新模式——关于山西农科院旱农中心旱作节水综合研究示范基地调研报告

“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业科学 效 科研 模 式 。 旱农 中 心组 织 了 包括 国
核 心 示 范 区 10 50亩 。 核 心 区 建 有 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在阳曲基地推广的 家、省级科研院所共 1 个单位、9 4 个学 60m 的研究中心 ,具备测试、化验、 “ 00 。 山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科 、7 人的创新队伍 ,实现 了多学科 0 收打晾晒、农机具展示保养 、自动气象 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研发实施,基 的融合。尤其注重组织和培养农民中的 观测、定位试验 、网络交流和农民技术 本形成旱地粮经作物节水高产种植技术 科技带头人和能人一起攻关 ,有效整合
新 农 村建 设

种 新 型 夜 业 斜 研 与 技 术 推 广 的 刨 新 模 式
— —
关 于 山 西 农 科 院 旱 农 中 心 旱 作 节 水 综 合 研 究 示 范 基 地 调 研 报 告
口 山西省 农村 财 政研 究会 、 山西省 农业 科学 院计 财处联 合 调研 组
21 年 6 02 月中旬,山西省农村财政 节水农业技术示范工程样板。通过以点 的工作 、生活和科研活动,具备试验、 研究会、省农科院计财处组成联合调研 带面推广辐射全省,带动全省旱地农业 测试、化验 、收打晾晒 、农机具展示、 组到省农科院旱农中心阳曲基地进行调 高效、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目前 , 自动气象观测、定位试验、网络交流和 研。旱农中心主任及在阳曲基地驻点的 基地水、电、路基础设施已经完成建设 农民技术培训等功能。 为实现区域综 科研人员就基地的创新建设情况及发展 并基本配套 ,4 日光温室建成并投入 合节水 , 栋 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 思路进行了汇报。调研组与旱农中心领 生产使用;通过生物、农艺和工程等多 效 率 ,示 范 区 建 设 了 地 埋 式 大 型

农田节水技术的模式类型与推广机制

农田节水技术的模式类型与推广机制

农田节水技术的模式类型与推广机制一、我国农田耕作和农艺节水的主要技术类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随着农业用水的日益紧缺和农业干旱形势的连年加剧,解决我国农业用水不足和传统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发展节水灌溉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农业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投入,节水农业同样如此,节水农业的关键和重点在农田,核心是技术。

近年来,我国各地经过对传统节水技术的改造、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行研制开发,已在各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各类节水技术和自成体系的技术模式上百种。

主要类型有以下十种:1、耕地整理节水技术――平整土地,畅通排灌,耙耱保墒,修建池、塘、坑、窖、库、堤等拦水、蓄水设施是保证节水灌溉实施的基本条件,已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

在丘陵山区,把坡耕地修成梯田,在田坡边植树种草,形成植物篱,拦蓄地面径流,涵养水源已得到较为广泛应用。

在田间整理输水设施作业上,采用渠道防渗措施和引水沟由宽变窄,改大畦为小畦等,以便将过去的大水漫灌变为快浇,这些已成为整地中基本的农艺措施。

2、减免耕保水技术――在干旱地区和缺墒季节,采用“以松代耕"、"以旋代耕"、“高留茬免耕套播”和“贴茬免耕直播"等方式,可以增加水分入渗深度和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分流失(跑墒),节约用水。

目前推广的“小麦免耕技术”“水稻免耕抛秧”、板茬油菜和免耕大豆栽培等,都是以节水保墒和减少水肥流失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他与简化栽培和节本增效技术结合,近两年有加快发展的趋势。

2、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是科学灌溉,发展节水灌溉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战略性措施,是田间用水的一场革命。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沟灌、沟中覆膜灌、低压管灌、滴灌、渗灌、喷灌、微喷等。

其中沟中覆膜输水和管道输水等,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滴灌和渗灌可节水80%以上,并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能源、节约肥料、节省劳力、节本增效,有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

河西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模式研究

河西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模式研究
益不凸显 , 农机具 不配套, 农民不易接受 , 广难度 大; 推 半膜 平铺
起 垄 沟灌 节水 技 术在 制种 玉米 上应 用综 合 效 果 最 佳 ,推 广成 本 低 , 民容 易接 受 , 大 面积 推 广应 用 。 农 可
关键词: 高效农 田节水; 模式; 研究
为 了缓 解 灌 区 缺 水局 面 , 快 灌 区 农 田节水 步伐 , 动 灌 区 加 推
孔 附近 栽 苗 , 滴 水 边 栽 苗 , 苗后 封 土 。将 各 项 栽 培 技 术措 施 边 栽 优 化 组装 配 套 , 挥 其 整 体 综合 效 益 , 现 加 工 番 茄 高 产 、 质 、 发 实 优
高效。
垄作 ( 沟播) 沟灌较 半膜 垄作沟灌节水率 、 增产率 高, 其经济效 但

15 3 厘米 , 垄底 宽 8 0厘米 。每垄种两行, 两行穴眼相错成等边三
角形, 距 2 米~2 株 2厘 5厘米 , 行距 3 米 ~ 3 O厘 5厘米 , 种 深 度 播 l 米 , 量 确保 芽眼 朝 上 。 2厘 尽 ㈢ 垄膜 沟 灌 节 水技 术 垄 膜 沟 灌 技 术 指 通 过 改 变 地 形 起 伏 , 土 地 平 面修 成 垄 形 , 沟 内灌 溉 , 植 可 在 垄上 或沟 内 , 将 在 种 覆 膜 在 垄 上或 全 部 覆 膜 的一 种 集 成 节 水技 术 。在 3月上 中旬 耕 作
第 二 , 工番 茄 膜 下 滴灌 节 水 技 术 。 技 术利 用 成 熟 的膜 下 加 该 滴 灌技 术 , 用 育 苗 移 栽种 植 方 式 , 地 膜 、 滴 灌 带 一 次 完 成 。 采 铺 铺 地 膜选 用 幅 宽 8 米 规 格 , 灌带 选 用 滴 头 间 距 3 米 , 头 0厘 滴 O厘 滴

西北典型农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集成应用

西北典型农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集成应用
生 长 、光 合和 代 谢 补偿 的类 型 、强度 与 产量 形 成 过程 的 体 ,通过技术示范 ,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辐射带动区域
生Hale Waihona Puke 转换机制 ;研究水分胁迫条件下作物体 内水分来源 主导产业发展 ,实现经济 、 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 同提升 ,
水灌 溉 技术 集 成创 新 与 应 用 4 个 方 面研 究 ,项 目技 术路 技术组装集成与典型示范 ,探讨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保障
线如 下 。 研 究 内容包 括 :
机制 ,形成不 同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与标准
体系 。
( 1 ) 作 物高 效 用水机理 与调 控研 究
项 目探 索 以节水灌 溉试验 站为依托 、以 “ 高 等院
哼阖环竣警理l 2 0 l 7 年 第1 期
D OI :1 0 .1 6 8 6 8 /j . c n ki . 1 6 7 4- 6 2 5 2 . 2 01 7 . 01 . 1 1 3
西北典型农 区高效节水灌溉 技术与集成应用
蔡焕杰 ,赵西 宁 ,孙 世坤
(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旱区节水农业研 究院 ,陕西杨凌 7 1 2 1 0 0 )
新一设备研发一集成应用”为主线 ,融应用基础研究 、 甘肃 内陆河区制种 玉米和温室作物 、南疆绿洲主要作物 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 、技术集成应用于一体 ,开展作物 分别开展节水灌溉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重点开展区域 高效用水机理与调控 、绿色高 效节水灌溉装备研制与开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 、典型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适 宜的节 发 、灌溉输配水系统与田间工程关键技术 、典型农区节 水 灌溉 技 术及 其 配 套技 术 研 究 ,建立 试 验示 范 区 ,进 行
输配水系统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干旱区绿洲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干旱区绿洲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

株 间区别 明显 , 可 以将 各菌株进 一 步 区分开 , 并 即应
用 r NA— D I TS区 间 的 P R 扩 增 和扩 增产 物 酶 切具 C 有可 比性 , 者结 合 能 够 将 7种菌 株 区分 开 。 由此 两 说 明利 用基 因组 r NA I D —TS扩增 和 限制 性酶切 相结 合 的方 法能将 供 试 的 7种 不 同 真菌 区分 开 , 该方 法
郭 勇 , 发根 , 宇 , . 种 单 链 特 异 性 核 酸 酶 检 测 桉 李 王 等 三 树ET S P的 酶 切 条 件 优 化 [] 分 子 植 物 育 种 ,0 8 6 J. 2 0 ,
( ): 08 61 . 3 6 — 4
病害 的分子检测 体 系的建 立打下 了基 础 。但 由于大 豆根腐 病是一 种 复合 侵 染病 害 , 病 菌 种 类 在不 同 致
定 了一 定基础 l , 时也 为 其 他作 物 根 部 复 合侵 染 3 同 ]
makr i o uain ad eoui ay b l y[ ] r e n p l o n v lt n r i o p t o o g J.
T r nd n Ec o nd Ev uto 1 8 4): - 1 e s i olgy a ol in, 9 9( 61.
地 区不 同环境 中种类 不 同 , 之一 些 非 致 病杂 菌 的 加
魏 景 超 . 菌 鉴 定 手 册 [ . 海 :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真 M] 上 上
社 , 9 9 17 .
干扰 , 方法能 否 适应 不 同地 区不 同作 物 根部 复 合 该 侵 染病 害病原菌 的分 子检测 还有待进 一步研 究 。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0 8 20.

浅议农艺节水措施及其落实

浅议农艺节水措施及其落实
农 艺节水 关。建 立和推 广应 用农 业节 水技 术集成模 式 , 实现 节水 型社会 建设 目标 、 对 确保 农业 可持 续发展 具有 重要 的现 实和历 史意 义 。 关键词 : 节水 农 业 工程 节水 ; 艺节水 农 中图分 类号 : 2 4 1 S7. 农 业是 武威市 的主要 产业 ,全 市水 浇地 实 际 面 积达 3 . 3万 h , 业 用 水是 水 资 源利 用 的 主 体 73 m 农 部分 ,占用 水总 量的 8 . , 溉水 有 效 利 用 系 数 83 灌 为 05 , . 3 用掉近 9 的水 , O 只能 产 出不 到 3 的 效 O 益 。水 资源 供需矛 盾 突 出、 资 源 紧缺 与 用 水 浪 费 水
好 农艺节 水关 。建立 和推 广应 用农业 节水 技术 集成 模 式 , 实现节 水型 社会 建设 目标 、 保农 业 可持续 对 确 发 展具有 重要 的现 实和历 史意 义 。
带 田的平 均产量 高达 1 5 0 10 0 g h , 0 0  ̄ 5 0 k / m。 但用水
量却 在 1 0 0 5 0 m。 h 2 0  ̄1 0 0 / m。之 间 , 水效 益 只有 1 . O g m。 右 。尤 其是 小麦 玉 米 带 田面 积 最 大 的 凉 k/ 左
积依 次 为 在 2 O . 2万 h 3 3 m 、 . 4万 h 、 .1 m。 3 1万 h 20 m ,0 6年 仍在 2 . 5 h 且 主要 分布 在我市 36 万 m , 农业 生产 精华 地带绿 洲平 川井 灌 区。虽 然小 麦 玉米
节 水作 为流域 治理 的 根本 措 施 来 抓 , 须 构 建适 合 必 武 威市情 的 节水 农 业 技术 体系 和 保 障 机制 , 实把 切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综合效果评价研究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综合效果评价研究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综合效果评价研究作者:吴玉秀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1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奇台县中葛根流域示范区进行实地调研,整理示范区的调查数据,并对中葛根流域示范区应用节水技术集成自动化模式进行综合效果评价,优选出节水示范技术自动化集成模式的经济数据信息,为中葛根流域示范区的高效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的示范推广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葛根流域;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综合效果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032027引言中葛根河为县境内第二大河流,发源于天山北坡科依提呆勒,靠冰川融雪和降水补给,河流全长30km,集水面积207km2。

中葛根河渠首位于半截沟镇境内,设计洪水标准100m3/s,设计引水流量21m3/s,实际引水流量17m3/s,灌溉面积0.73×106hm2。

灌区有耕地面积0.11×106hm2,灌溉面积0.08×106hm2。

中葛根水库建成初期,可使保灌面积达到0.09×106hm2,扩大灌溉面积0.12×105hm2,全年灌溉期不再缺水,保证了种植作物的稳步增产,其灌溉效益十分显著。

本文结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项“奇台县中葛根流域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综合效果评价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以农业节水示范技术应用综合效益评价为基础,分析田间尺度农业节水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数量化评价模型,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农业节水技术综合效益评价理论。

1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1.1 自动化模式定义:是一种由“自动化控制系统+水肥耦合技术+智能滴灌+农艺措施”等组成的技术。

其系统主要有首部无线RTU、田间无线RTU、自动控制器、电磁阀、直流脉冲、电磁阀反馈传感器等组成。

系统具有流量大,能耗低,造价低,控制范围广等特点。

1.2 小流量集成模式定义:是一种由“小首部+沉砂池+小流量滴灌+农艺措施”等主要技术集成。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方案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方案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方案第一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第二章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4)2.1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定义 (4)2.2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分类 (4)2.2.1 微灌技术 (4)2.2.2 渠道防渗技术 (4)2.2.3 管道输水技术 (4)2.2.4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4)2.2.5 自动灌溉控制系统 (4)2.3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4)2.3.1 技术创新 (4)2.3.2 集成应用 (4)2.3.3 环保节能 (5)2.3.4 智能化管理 (5)第三章灌溉系统设计与优化 (5)3.1 灌溉系统设计原则 (5)3.1.1 经济合理性原则 (5)3.1.2 节水高效原则 (5)3.1.3 可靠性与安全性原则 (5)3.1.4 灵活性与适应性原则 (5)3.2 灌溉系统设计方法 (5)3.2.1 确定灌溉区域 (5)3.2.2 选择灌溉方式 (5)3.2.3 设计灌溉设备 (6)3.2.4 制定灌溉制度 (6)3.2.5 系统布局与施工设计 (6)3.3 灌溉系统优化策略 (6)3.3.1 优化灌溉制度 (6)3.3.2 优化灌溉设备选型 (6)3.3.3 优化灌溉系统布局 (6)3.3.4 引入智能化技术 (6)3.3.5 优化运行与维护管理 (6)第四章灌溉设备选型与配置 (6)4.1 灌溉设备分类 (6)4.2 灌溉设备选型原则 (7)4.3 灌溉设备配置策略 (7)第五章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 (8)5.1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 (8)5.2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8)5.3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8)第六章灌溉水资源管理 (9)6.1 灌溉水资源评价 (9)6.1.1 概述 (9)6.1.2 评价内容 (9)6.1.3 评价方法 (9)6.2 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 (9)6.2.1 概述 (9)6.2.2 配置原则 (10)6.2.3 配置方法 (10)6.3 灌溉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10)6.3.1 概述 (10)6.3.2 保护措施 (10)6.3.3 利用策略 (10)第七章节水灌溉制度与模式 (10)7.1 节水灌溉制度的制定 (10)7.1.1 确定灌溉制度原则 (10)7.1.2 制定灌溉制度内容 (11)7.2 节水灌溉模式的选择 (11)7.2.1 节水灌溉模式的分类 (11)7.2.2 节水灌溉模式的选择依据 (11)7.3 节水灌溉制度的实施与评价 (11)7.3.1 实施步骤 (11)7.3.2 评价方法 (12)第八章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2)8.1 推广策略与方法 (12)8.2 应用案例解析 (12)8.3 推广效果评价 (13)第九章节水灌溉技术政策与管理 (13)9.1 政策制定与实施 (13)9.1.1 政策背景与目标 (13)9.1.2 政策制定原则 (13)9.1.3 政策实施措施 (14)9.2 管理体系构建 (14)9.2.1 管理体系框架 (14)9.2.2 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14)9.3 政策与管理创新 (14)9.3.1 政策创新 (14)9.3.2 管理创新 (14)第十章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与发展 (15)10.1 技术集成策略 (15)10.2 技术发展趋势 (15)10.3 集成与发展路径 (15)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农业用水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及集成模式摘要:作者针对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研究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的必要性。

作者认为在开展灌溉输配水技术、地面灌溉技术、以水权为中心的农户参与式灌溉用水管理技术、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作物灌溉制度、生物及农艺节水技术、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优化配置技术等农业节水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建立和推广适宜当地大田粮食作物、大田高收益经济作物和设施高效益作物的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

各类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中采用不同的主体节水技术和相关配套技术以及针对不同应用对象的推广方式,技术集成模式推广中需要考虑和探索解决适用规模、节水灌溉技术选用准则、推广应用方式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推广应用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战略举措。

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可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条件得以改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逐渐增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步入有序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友好的文明发展之路[1,2]。

近年来,水利部确立省市等地区为首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探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验,已初见成效[3~5]。

《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6]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适应省际分水和综合治理的要求,维系良好的流域生态系统,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来提高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障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通过典型地区的试点建设,探索西北陆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现代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模式,为“十五”期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经济、体制、政策等方面的示样板[7,8]。

目前,市在对水权、水市场理论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权交易为主的节水运行机制,在水量控制和经济诱因的驱使下,使各类用水户有了自主节水的动力,初步改变了传统的以行政手段和方式为主推动节水的模式,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取得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下游地区生态需水双赢的结局[9~11]。

农业节水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节水途径,一是以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为载体,提高渠系和田间水利用系数,合理联合调控地下水与地表水,实现工程节水;二是依托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强制性措施,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等手段,实现以水权为核心的管理节水;三是以供定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实现结构调整节水;四是围绕主导产业和主要作物,综合集成常规节水技术和高新节水技术,实现产业节水。

由此可见,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研究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对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1 农业节水关键技术随着当今高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各单项技术互为渗透的明显特征,各种节水技术措施趋向于集成化发展,单一的农业节水技术已难以满足节水、增产、增效、节能、节肥、省工等多元化节水目标的需求,在节水效果上愈加注重农业节水对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多元化节水目标对农业节水技术措施选择的影响愈加显著[12]。

农业节水关键技术通常可归纳为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和水管理节水技术等4种类型,其应用围可大致分布在4个基本环节中:(1)减少灌溉渠系(管道)输水过程中的水量蒸发与渗漏损失,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2)减少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灌水质量的同时降低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用水量;(3)减少农田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有效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4)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减少作物水分奢侈性蒸腾消耗,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和用水效益。

农业节水发达的国家都把提高上述环节中的灌溉(降)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作为重点,在建立了以高标准衬砌渠道和压力管网输水为主的完善灌溉输水工程系统和采用了以喷(微)灌技术和改进地面灌技术为主的先进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后,正在逐步将农业节水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从工程节水向农艺节水、生物节水、水管理节水等方向倾斜,尤其重视农业节水关键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紧密结合。

针对干旱陆河地区典型气候特点与水土资源条件,为解决当地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用水比重过高、灌溉定额普遍较大、水源地生态系统状况堪忧等一系列问题,地区在农业节水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对以下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1.1 灌溉输配水技术在灌溉输配水技术研究中,渠灌区应重点以渠系防渗抗冻胀新技术、渠系高效输配水技术为主,井灌区则重点以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等为主,井渠结合灌区宜重点考虑以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技术为主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陆河灌区工程节水技术体系。

具体研究容是对加压管道灌溉输水系统的运行流量、压力、电能消耗等状况进行实测与分析,提出此类工程的技术可靠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等各项指标;借助变频技术实现灌溉输水系统流量的自动协调与联控,同时通过人工设定的方式实现灌溉系统灌水压力的自动协调,并对灌溉输水系统的通用出水口进行改进研制。

1.2 地面灌溉技术地面灌溉技术研究应包括膜下滴灌技术、覆盖贮水灌溉技术、膜孔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免耕及减少冬灌技术和膜垄沟灌技术等,其中膜垄沟灌技术和免耕及减少冬灌技术是改进当地地面灌溉技术的重要举措,应加大研究力度和速度[13~15]。

膜垄沟灌技术是在春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生产中采用田间垄作技术,即在垄上覆膜种植作物,沟进行灌溉,与传统地面灌技术相比可节水20%。

当地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适宜密度条件下春小麦垄作较平作可增产472.5kg/hm2,灌水量为3 600m3/hm2。

微垄沟灌栽培方式要比平作栽培方式提高春小麦千粒重2.6~5.4g,啤酒大麦的产量分别为9 799.5kg/hm2和9 930kg/hm2。

冬灌是保证当地次年作物播种墒情的传统方式,灌水量一般在1 800m3/hm2以上,水量的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都较为严重,提高冬灌水利用效率已成为陆河灌区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可将冬储灌水量由1 800m3/hm2以上降低至600m3/hm2,基本可满足次年春小麦种子发芽和出苗所需的水分,纯收益高于传统耕作和灌溉水平的1倍左右。

将免耕秸秆覆盖技术与减少冬灌技术相结合形成的免耕覆盖及减少冬灌技术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1.3 以水权为中心的农户参与式灌溉用水管理技术将水权、水价理论与当地灌区实际相结合,以建设灌溉用水户参与管理形式和用水计量及信息传输处理技术为核心,构建以水权为中心的农户参与式灌溉用水管理成套技术。

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在市实施的契机,当地在突出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管理体制基础上,建立了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权明晰、优化配置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

通过建立“水管单位+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和“定额用水平价收费、超额用水加价收费、水权允许交易”的实施办法,组建农户用水者协会。

初步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对灌溉用水管理的改革,可实现节水1 359~2 025m3/hm2、节约水费90~13 5元/hm2的目标[15]。

目前在地区,由于灌水量计量仅限于渠道斗口,而斗口以下农渠仍按灌水时间估算用水量的做法,还无法实现配水到地块、按实际灌水量实施计量收费的目的。

为此,应进一步开展农渠量测水技术与设备和信息传输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精确用水计量技术和管理运行形式相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灌溉用水商品化管理体系。

1.4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作物灌溉制度对各种灌溉方式下主要农作物非充分灌溉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开展研究,尤其要根据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侧重开展大田经济作物和温室经济作物灌溉制度的研究工作,重点从事蔬菜、花卉、中药材、抗旱树种等经济作物灌溉制度的研究。

当地研究成果表明,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经济产量大于6 750kg/hm2、水分生产效率大于18kg/hm2的春小麦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3 225m3/hm2,总耗水量4 725m3/hm2;产量高于9 750kg/hm2的玉米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4 050m3/hm2,总耗水量5 700m3/hm2;地膜覆盖玉米产量为11 250kg/h m2以上的灌溉定额是5 175m3/hm2,总耗水量6 825m3/hm2;高产模式下春小麦、玉米带田的优化灌溉定额为6 750m3/hm2[15]。

1.5 生物及农艺节水技术节水型优质春小麦新品种筛选、以节水防沙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高效型农作制度与优化种植技术和新型多功能保水剂及蒸腾抑制剂是当地开展生物及农艺节水技术研究的重点。

初步研究成果表明,传统春小麦品种在生育期需灌水3次,灌水定额1 50 0m3/hm2,而节水型优质春小麦品种仅需灌水2次,减少灌溉定额1 500m3/ hm2,在大幅度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的同时可维系产量不变或略有增加[15]。

采用免耕措施、加大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容重影响较大,尤其对上层土壤的影响较为显著。

秸秆残留量越大,微生物量的增量越大,节水保墒、防止地面沙尘的效果就愈加显著。

对地区占种植业主体地位的粮食作物部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夏粮面积呈持续缩减趋势而秋粮面积则呈增长态势,这对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优化配置有限的水资源量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6]。

地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围及规模应适应当地的地表来水规律,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种植业结构体系[17]。

另一方面,地区的种植业占农业的比例仍然过高,林、牧业比重较低的状态与当地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矛盾,应通过农作制度研究对结构调整比例进行必要的优化,使农、林、牧之间的互补性进一步得到加强[18]。

采用保水剂及蒸腾抑制剂是解决当地干旱缺水、提高春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保水剂的叶面喷施可起到抑制水分蒸腾和调配二氧化碳浓度的作用,延长光合作用的有效时间,应加大对适合当地条件的保水剂研制与引进推广应用工作。

1.6 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优化配置技术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具有多次相互转化及重复利用的特点,转化过程中反映出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成因上的在联系[19]。

灌区节水改造对原有渠道进行衬砌或将渠道改为管道输水形式后,虽可有效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但却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给。

与此同时,灌区地表水量的大幅减少将加大当地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导致地下水资源采补失衡。

为此,应结合该流域的特点,研究两种水源联合运用下的优化配置与调控技术和运行管理方法,提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模式和井渠结合下高效经济用水的模式以及相应的灌排工程配套系统,并对平原水库调整、渠道衬砌、发展压力管道灌溉、推广应用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水环境生态问题开展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