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课程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二〇一六年

目录

《传热学》课程建设标准 0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标准 (5)

《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标准 (9)

《锅炉原理》课程建设标准 (12)

《汽轮机原理》课程建设标准 (16)

《热力发电厂课程》课程建设标准 (20)

《传热学》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科学,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化工、电工等领域,是现代技术科学的主要技术基础学科之一。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典型结构的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热交换器的选型和设计方法。因此,建设好这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课程教学团队

1、课程负责人

本课程的课程负责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2、课程团队

课程组成员职称结构合理(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硕士1人;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均能够独立承担课程教学工作。

1 钱进副教授负责课程建设与管理、教学

2 龚德鸿副教授负责课程建设、教学

3 李环讲师负责课程建设、教学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大纲

本课程参考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了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编写。

2、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1)采用双语教学,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已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并已上传至贵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双语教学已按规划实施。

传热学课程设计设计讲解

传热学课程设计设计讲解

目录

一、概述 (2)

1.1、换热器的分类 (2)

二、设计方案简介 (3)

2.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3)

2.2、流体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3)

三、工艺流程草图及说明 (4)

四.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 (4)

4.1确定物性参数: (4)

4.2计算总传热系数 (5)

4.2.1、热流量 (5)

4.2.4、总传热系数K (5)

4.3、计算传热面积 (6)

4.4、工艺结构尺寸 (6)

4.4.1、管径和管内流速 (6)

4.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7)

4.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7)

4.4.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程方法 (8)

4.4.5、壳体内径 (8)

4.4.6、折流板 (8)

4.4.7、接管 (8)

4.5、换热器核算 (9)

4.5.1、热量核算: (9)

4.5.3、传热系数K (10)

4.5.4、传热面积S (11)

4.5.5、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1)

4.5.6、壁温核算 (12)

五、设计结果一览表 (13)

六、设计评述 (14)

七、参考文献 (15)

八、主要符号说明 (15)

一、概述

1.1、换热器的分类

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为换热器。在换热器中至少要有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较高,放出热量;另一种流体则温度较低,吸收热量。

在化工、石油、动力、制冷、食品等行业中广泛使用各种换热器,它们也是这些行业的通用设备,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换热器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换热器也各有优缺点,性能各异。列管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它在工业上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在所有换热器中占据主导地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以传热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以传热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 )对 青 年 教师 的培养 实 行 导师 制 。每 位 青年 教 师均 由 名 教 学经 验 丰 富 、责 任 心 强 的教师 担 任 导师 ,进行 全 方 位 的传 帮带 ,使 青年 教 师 的成 长步 伐大 大 加快 ,效 果 显著 。 ( 3 )参 加 教 研 活 动 , 提 高 教 学 水 平 。教 研 室坚 持每 两 周 开展 一 次 教 研 活 动 , 并积 极 开 展 教 研 立 项 工 作 ,鼓 励 青 年 教 师 撰 写 教 学 法 研 究 论 文 。 教 研 内容 主 要 涉 及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课 程 体 系 设 置 、课 程 内容 、实 践 性 教 学 内容 及 改革 、
求 解 传热 问题 的能 力 。
该课程 ( 建 筑 环 境 与 能源 应 用 工 程 专 业 ) 的 知 识 模 块 课 件 制 作 、授 课 方 法 等 问题 。 ( 4 )青 年教 师 讲 课竞 赛 。 教研 室通 过 选派 青 年 教师 参 加 顺 序 及对 应 的 学 时 如下 。传 热 的三 种 基 本 方 式 , 2 3 时 ;导 热 的 基 本 理 论 ,4 学 时 : 稳 态 导 热 及 计 算 ,8学 时 ; 非 稳 态
该课程为5 6 学 时 ,热 能 与动 力工 程 专 业 该课 程 为 6 4 学时。
设 计 院 等 单 位 进 修 培 训 , 丰 富 其 实 践 工 作 经验 ; 发 挥 老 教 师 的 传 帮 带 作 用 , 带领 青 年 教 师 参 加 科 研 项 目, 提 高 业 务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学设计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学设计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学设计

课程概述

本课程分为两部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工程热力学主要介绍能量守恒、热力学循环、热力学性质等内容;传热学主要介绍传热基础、传热方式、传热器件等内容。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能量转换、传输和利用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应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1.掌握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解能量守恒和热力学循环的运用;

3.掌握传热的基础知识和传热方式;

4.学习传热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课程具体内容

工程热力学

1.能量守恒原理:热力学系统、能量转移和能量储存;

2.热力学循环:功、功率、效率等基本概念;

3.热力学性质:压强、温度、比热容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4.热力学计算:热力学定律、热机、热泵等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传热学

1.传热基础:热流、单位面积热流、传热系数等基本概念;

2.传热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等;

3.传热器件:传热设备、换热器、塔器、蒸发器、冷凝器等基本概念和

工作原理;

1

传热学第十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十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十版教学设计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传热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能够解决传热学的基本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2.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3.能够解决传热学的基本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热传递基本概念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热传递的分类和区别。

•热传递的物理基础。

2. 热传递的传热模式

•对流传热。

•导热。

•辐射传热。

3. 热传递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热传递的一般传热方程。

•对流传热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导热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辐射传热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4. 热传递的计算方法和实例

•基本计算方法和实例。

•热传递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

四、教学策略

1. 主动学习

本课程采用主动学习的策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互动,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2. 课堂教学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师讲授、案例演练、班级讨论等方式,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

3. 实践教学

本课程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通过仿真实验、课程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掌握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估

本课程将通过课堂测验、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将定期与学生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

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仿真实验软件等。教师将在课程安排之前,提前准备相关教学资源,以保障教学效果。

基于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实验建设路径探索——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传热学”实验课程建设为例

基于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实验建设路径探索——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传热学”实验课程建设为例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

2021年第23期

·35·

文章编号:2095-6835(2021)23-0035-02

基于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实验建设路径探索

——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传热学”实验课程建设为例

李树谦1

,2,3

,侯娜娜1

,2,3

,王晓同1,冯连元1

,2,3

(1.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北沧州061001;2.河北省数据中心相变热管理技术创新中心,河北沧州061001;

3.沧州市储热及低品位余热利用型电磁供热技术创新中心,河北沧州061001)

摘要: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方向涉及特色办学和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重要支撑之一即是创新

性实验教学。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传热学”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承担科研任务的教师面临的困惑,提出建设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实验课程。该类型课程旨在将学术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以科教融合的方式显著提升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在注重过程考核的理念下,通过创新性实验课程的探索性实施,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新升本科;复合型人才;创新性实验;传热学实验中图分类号:TK124;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5913/ki.kjycx.2021.23.013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促进社会实际工作

热学课程建设情况汇报

热学课程建设情况汇报

热学课程建设情况汇报

课程建设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文化的日益全球化,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水

平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作为优秀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显得举足轻重。本文主要介绍我校热学课程的建设情况。

课程介绍

热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为各个科学领域所共用,包括工程学、医学、化学、材料科学等。由于其广泛应用和强大的理论支持,热学课程在各个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我校热学课程的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更新性,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热学知识的平台。

我们的热学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主要包括基本热

力学、热学平衡理论、波动引论等内容;实验教学则主要包括热力学基准状态测定、热力学基本量的实验测定、热力学周期过程实验等内容。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研究生活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展示、案

例分析和实验模拟等。同时,我们还为学生准备了相关参考书和课件,方便学生阅读和学习。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我们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此外,我们还注重师生互动,建立了课程互动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对学生

进行线上互动交流,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热学课程,以及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进行及时答疑。

教学效果

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于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充分的评估。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也非常好,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我们还定期对学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考核,学生的考核成绩相对较高,体现了热学课程建设的成功。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传热学》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传热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热能传递过程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最为密切的物理过程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而研究温差作用下热能传递规律的学科就是传热学。大家都知道,热能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因此传热学主要介绍热能传递三种基本方式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热能传递规律的理论基础,掌握解决工程复杂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我校是石油石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广泛就业于石油石化等能源开发、生产和加工领域。近年来,尽管行业在能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广泛的技术进步,但仍然是我国的高耗能行业之一。因此,节能降耗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热学作为我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石油类优势骨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不仅要讲授课程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将课程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职业规范,建立起“节能优先”的意识,使他们成为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从落实“立德树人”需要的角度重新审视课程及课程教学。作为我校能源动力类专业和石油类优势特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传热学以满足“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知冷知热,舒适生活;调温控热,和谐工程”为理念,构建了“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传热现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传热的应用,因此授课过程中首先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传热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解释了现象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身边的冷热现象。在工程领域,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建筑等传统行业离不开传热学,航空航天、微电子、新能源等许多高科技领域需要传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课程知识点,以温度调节或热量控制为目标,引入科技或工程领域的应用背景,形成教学案例,贴着具体应用场景展开教学内容,在解决了问题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同时,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程应用,课程最后都会为学生留下关于“节能”的问题思考。

传热学课程设计

传热学课程设计

传热学课程设计(总30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沈阳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壳管式换热器的热设计与热校核

系别核工程与核技术班级核工本111

学生姓名张强学号 11

指导教师卫运钢、王培斌职称副教授

起止日期: 2014年 1 月 6日起——至 2014年 1月 11日止

课程设计要求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联系生产及科研实际完成某一课程设计题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课程设计过程中,深化有关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获得阅读文献、调查研究、总结提炼以及使用工具书和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训练。通过课程设计工作可以有效地检验“教”、“学”质量。

二、课程设计对学生的要求

1. 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正确、相对独立地完成一项给定任务的全过程,包括资料收集、调研、方案比较、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与结果分析、总结提炼观点、得出结论、绘制有关图表、编写设计报告、说明讲解与回答问题、课程设计考核等。严禁以任何方式抄袭他人成果或网上相关文章,也不能请他人代替完成设计,一经发现,课程设计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2. 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学生在设计开始较短时间内(1-2天)应掌握所进行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资料收集与准备、设计任务与思路、工作任务分解、各阶段任务的时间分配、暂时存在的问题等。

《传热学》课程思政内容与模式设计

《传热学》课程思政内容与模式设计

《传热学》课程思政内容与模式设计

一、课程思政内容

1.传热学的基本原理:传热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介质(物质)散热、热量传递、热能表面耗散等热力学和热工计算等问题。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定律、传热学定律、热导数定律、热潮流方程、热拉伸体现象、传热变换原理等。

2.热量的损失:热量的损失主要包括介质渗透损失、介质散失、表面换热损失和尾气损失。其中,介质渗透损失指的是在液体传热的过程中,介质有一定的渗流过程会导致热量的损失;介质散失指的是介质在散热过程中热量也会因为损失而迅速消失;表面换热损失指的是在接触表面间传热时,传热表面换热时热量也会逐渐损失;最后,尾气损失指的就是在废气中也会带走一定热量而导致热量损失。

3.热传导:热传导是指介质内热量在经过温度梯度作用下沿着温度梯度的方向运动的现象。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包括:介质小元间的热能传递,介质物质的热传导系数,介质物质温度梯度的大小,介质物质粘度的大小,介质物质的密度的大小等。

4.热传质:热传质是指介质内热量因为温度梯度的存在而导致热量在介质内穿越

的现象,也就是传热。热传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传质系数、温度梯度方向等。

二、模式设计

1.讲授模式:本课程主要采取讲授模式,老师借助微机及视频多媒体的展示,从传热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热量的损失等方面给学生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传热学。

2.动手实践:本课程采取动手实践模式,重在学生熟练掌握传热学方法,能够根据给出的实验题目进行热传导实验,可以检测热能传递特征变化,并能够画出相关曲线,使学生对相关实验深入了解;同时,老师也根据学生情况,可以设计出数值计算的实验,以便学生从计算的角度适应传热学的基本原理。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研究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研究

52

教改教法

陈登宇

(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c.2016.07.024

摘 要 传热学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程之一。如何教好传热学一直以来是广大教师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新能源专业传热学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学习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理论教学指导实验开展,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又反馈于教学,两者相互相成,缺一不可;而自主学习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的传热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善于思考,发现实际与理论不同之处。关键词 传热学 课程体系 新能源 教学

Teaching Research on "Heat Transfer" Course for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 Chen Dengyu Abstract Heat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course for new energy and engineering major, as well as a difficult course for students. Therefore, to teach the course well has always been an objective of teachers. The Heat Transfer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new energy major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ory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complement each other, so both of them are indispensable; the combination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an not only enhance students' basic theory knowledge on Heat Transfer, but also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thus promoting their thinking and helping them discov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热学

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

课程编码:CJX0120

课程学时:56学分:3.5

适用对象:机械系能动和建环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流体力学

使用教材:戴锅生编,《传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主要参考书:

[1]杨世铭、陶文铨主编,《传热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傅秦生主编,《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以提高热能利用经济性的一门学科。传热学是我院机械系能动和建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为学生以后从事热能的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和开发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1. 应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和巩固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

2. 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相应的计算(包括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物理概念、特点和基本规律,并能综合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工程实际中的传热问题。掌握计算各类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能对典型的工程传热问题进行计算,能对间壁式换热器进行热设计。掌握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过程的方法,并能提出工程实际中切实可行的强化或削弱传热的措施。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了解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掌握传热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作为一门研究热量传递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基础课,学习目的在于掌握一般工程技术中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处理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热能直接利用的经济性;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学习有关的工程技术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引言

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热量在物质之间传递的规律和方法。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传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熟悉几种常见的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

3. 掌握传热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 能够分析和解决传热学中的实际问题;

5.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设计和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传热学基本概念

- 传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传热学与热力学、流体力学的关系;

- 传热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假设。

2. 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

- 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传热方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 不同传热方式的应用和实际例子。

3. 传热计算方法

- 热传导计算方法:一维热传导方程、对流换热方程、辐射换热方程;

- 对流换热计算方法:强迫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

- 辐射换热计算方法:黑体辐射、实物辐射的计算方法。

4. 传热过程分析

- 传热过程的热阻和热导率分析;

- 热传导问题的一维和二维稳态解法;

- 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分析。

5. 传热实验

- 传热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设计;

- 测量传热系数和传热机制的实验方法;

-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 实验实践:设计一系列的传热实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

操作,了解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合作交流;

《传热学(1)》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1)》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热学

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

课程代码:MEME2022

课程类别:①大类基础课程;②考试;

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学分:2学分;学时:36学时

主讲教师:

指定教材:章熙民:《传热学》(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

一、教学目的

《传热学》是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习基础课程。通过传热学的学习,学生应对工业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热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应能计算绝大多数稳态传导、对流和辐射及其组合情况下的换热问题,并对生产中常见的非稳态传热过程有一定分析计算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学习者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等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能够分析工业和生活中一些复合传热过程,并能够计算热流量,总换热量、温度场等。初步掌握传热传质学数值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1章绪论

1、教学内容

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Stefan-boltzman定律及其物理含义。

2、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热量传递机理,传热计算过程的单位换算。

第2章导热基本原理

1、教学内容

温度场、稳态温度场、非稳态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导热系数、热扩散率、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条件、第二类边界条件、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基本概念,导热微分方程的完整形式及稳态、无内热源条件下的简化形式,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不同坐标下导热微分方程的稳态无内热源的简化形式。

“互联网+”时代“传热学”优质课建设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传热学”优质课建设与实践

高等教育

新教师教学2012年,高教部颁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纷纷加强优质课建设与共享。计划全国高校建设5000门资源共享课[1],鲁东大学积极加入山东省高等学校优质课程共享联盟,2年时间相继启动了200门优质课建设,传热学被列入其中。传热学课程建设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与科技前沿同步、因材施教”为指导思想,历经两年多的建设,到目前建设基本完成,3轮次的教学实践证明,传热学优质课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学生大多能积极地投入课堂,课堂形式由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成功转型为主动探讨式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1.教学目标

要做好优质课,课程建设势必先行,且尤为重要。鲁东大学能源与动力类《传热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兴趣为导向,密切结合课程本质与特色,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现代化人才。通过传热学的学习,学生掌握热量传递规律,懂得热工领域工程传热问题的解决方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独立探究、自我创新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成为热工行业的栋梁之才。

2.实施办法

《传热学》优质课建设,以“质量第一”为准绳,遵循教育部及学校关于优质课建设要求,考虑传热学课程特色具体实施。

2.1 师资团队

成立专门的优质课建设小组,由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5人、课程负责人1人、相关任课老师4名及4-5名学生组成。教学委员会成员主要负责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整个课程的设计把关,如理论与实践课学时分配、教学形式是否得当、课堂规模与内容形式是否合理等,课程负责人及任课老师主要负责具体的课程规划包括专题选题、内容组织、课堂内、外教学,课程网站建设等。学生负责对传热学授课班级进行适时的问卷调查,倾听学生心声,不断发现不足,改进教学。

我校“传热学”重点课程建设思路及教学设计探讨

我校“传热学”重点课程建设思路及教学设计探讨

立 了课程建设 的 目 标和 方案 ,提 出了重点课程建设 的思路和设想 ,并对 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 了探
讨,为重点课程的建设 明确 了方 向。 【 关键词 】 传热学 :重点课程 :教学改革 ;探 讨 : 中图分类号 T B U4 文献标识 码 B
Ex l rn n s u sn f h e c i gReo m nK e u s -— a r n fri HFU p o i ga dDic si go eT a h n f r o y Co r e・ He t a se S t - — T n
20 0 8焦
本课程 内容的体系结构 是以能量 守恒定律为 基础 、以三 种 不 同的能量传 递规 律为 主线 ,加 强基 础理论的同时强调尽可能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教师 在课 程展 开过程 中应 适度加 深 、拓宽 课程 内容 ,引
6 0多人 。
1 课程 的内容和特点 - 3
基金项 目: 上海市 重点课程项 目 ( 7 o O ) 6 0 3 8 作者简介:周继军 (96) 16.,男 ,讲 师,博士 。从事传热 教学和微尺度流动与传热 的研究 。 收稿 日期:2 0 .42 0 80 .0
制 冷 与 空 调
Z o J u Z ag h u i n hn M S i e l Lp g a g eg e j Iw_ l i i in F n H nh L u i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学》课程建设规划及措施

《传热学》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科学,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化工、电工、机械能领域;是现代技术科学的主要技术基础学科之一。

课程目的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典型结构的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热交换器选型和设计方法。因此,建设好这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课程建设目标

重点课程建设是我院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保证我院重点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结合我院实际,我们要将《传热学》建设成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性课程,体现我院的教学优势和特色,为校级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二、课程建设容

1、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重点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较高、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师资队伍,并按一定比例配备实验教师和辅导教师。

2、教学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容既要反映教学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前沿性,又要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突出基础理论的运用实例,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加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针对性、可塑性。并准确定位《传热学》这门课程在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

3、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课程特点恰当运用现代

教育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现有的教学资源,鼓励将上述教学资源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环节,使实

验开出率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课程建设实施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师资队伍建设本课程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

的教授主讲。教师队伍中吸纳相当比例的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为了尽快提高课程组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其高学历、高素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优势,通过规教学管理、以科研促教学、鼓励开展教学研究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学习和研讨,让青年教师具备坚实的传热学基础;具有专业全局观念,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求,清楚专业课程体系及各门课程、各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掌握所承担的课程与其他课程或教学环节的衔接关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解实践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新技术研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2、教学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传热学》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包括:

首先,整合教学容,调整教学容组织形式,反映课程特点和当前热力学传递的新需求、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对于冶金工程专业来说,本课程主要讲授导热理论基础、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有限差分法、稳态及非稳态问题的数值计算、换热微积分方程的求解与相似理论基础、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相变对流传热、基本概念及热辐射的基本定律、角系数定义及确定,固体间辐射换热计算及传热和换热器等知识。一方面可以满足当前对金属材料基础与热处理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些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热学与冶金工程的关联性。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

其次,优化课程体系。本课程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在前有工程热力学、能源系统工程、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在这些课程基础上介绍典型结构的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热交换器选型和设计方法。后续专业课程有《轻金属冶金》、《冶金传输原理》等,开好本课程,为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整合教学容,处理好本课程与前置、后继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可以保证整个课程体系的高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优化课程体系。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

3、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本课程涉及到的理论非常多,概念性强、知识点纷杂、容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注意教学容的组织安排,更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做到化纷杂为系统,化抽象为直观。可采用下列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1.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本课程教学容中有大量仪器、部件的照片,数据曲线和形貌照片,这些都是黑板板书所无法表达的。而对这些图片的展示和讲解,一方面可加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容,使授课容直观、形象,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将实际的稳态及非稳态问题的数值计算、换热微积分方程的求解与相似理论基础、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角系数定义及确定等嵌入PowerPoint中,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启发式教学。改变传统专业基础课面面俱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向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从基本概念到原理运用再到技术分析,层层递进,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去思考、分析和讨论问题,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掌握新知识,同时锻炼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以传热学中“导热微分方程”一讲为例进行分析。

该讲包含大量的偏微分有程,容抽象,教师在讲授时将重点放在分析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各项的物理意义、推导的理论基础、如何简化与应用等方面。结合本专业典型的墙体导热过程,提出工程应用问题,即“如何计算在温差作用下由分子热运动产生的热

量传递”;引出解决方法,即“物理模型一数学模型一求解”求解数学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应用“能量守恒定律与傅里叶导热定律”的基本原理;阐述导热微分方程推导过程,剖析各项物理意义,例如“为热扩散项,表征的是单位时间从x方向导入与导出微元体的净热量”;导热微分方程的应用,设定不同的墙体导热工程情景与学生讨论方程的简化条件,例如“导热系数是定值、无热源、稳态”等等,启发学生建立导热微分方程的简化形式与高等数学中Poisson方程、Fourier方程、Laplace方程等的联系。用这样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教材中理论性极强的推导过程,还能够使学生清楚为什么导热微分方程会有非稳态项、扩散项、源项以及什么时候可以省略,同时引导学生利用高等数学中的相关知识求解简单的导热微分方程。这样,教学过程不只是简单地教材重现,而是教材的导读与深化。教材

是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入门,再落实到实际应用;而敦学要从

实际问题出发,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掌握正确的概念和原理,进而形成普适性的抽象理念,二者的思路方向是相反的。 3.案例教学。传热学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科学,有许多从生产实际中抽象简化出来的案例。案例教学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方面以案例为切入点,引出相关的概念、原理、技术等,可使教学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非稳态导热”一讲中可选择高温铁锭退火的案例;另一方面以根据实际案例分析讲解例题,展示给学生如何利用概念、原理、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