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类材料损伤黏弹塑性动态本构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单轴压缩岩石损伤演化细观机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

单轴压缩岩石损伤演化细观机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

单轴压缩岩石损伤演化细观机理及其本构模型研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单轴压缩下岩石损伤演化的细观机理,并探讨其对应的本构模型。通过对岩石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微观破坏行为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岩石损伤演化的内在机制,进而建立能够准确描述岩石力学行为的本构模型。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岩石的力学特性、预测岩石工程的稳定性和优化岩石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单轴压缩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岩石力学研究中的应用。随后,将概述岩石损伤演化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包括岩石损伤演化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内容和方法,并简要介绍论文的结构和主要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理解岩石在单轴压缩下的损伤演化过程,揭示其细观机理,并建立相应的本构模型。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控制岩石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岩石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单轴压缩岩石损伤演化细观机理

在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的损伤演化细观机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科学问题。单轴压缩是指岩石在单一轴向压力下发生的变形和破坏过程,它是岩石力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试验手段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岩石内部的微裂纹、微孔洞等损伤会不断演化,最终导致岩石的宏观破坏。

岩石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由于其内部存在的非均匀性和初始损伤,会导致应力分布的不均匀。在应力集中区域,微裂纹会首先产生并扩展。这些微裂纹的扩展方向往往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形成所谓的“翼裂纹”。随着应力的增加,微裂纹会不断扩展、连接,形成宏观裂纹,导致岩石的整体强度降低。

岩石材料的蠕变实验及本构模型研究

岩石材料的蠕变实验及本构模型研究

岩石材料的蠕变实验及本构模型研究

引言:

岩石是地球上最基础的构造材料之一,其性质的研究对于地质科学以及岩土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岩石在地壳中扮演着起支撑与保护作用,因此了解岩石的变形行为以及蠕变性质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就岩石材料的蠕变实验及本构模型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一、岩石材料的蠕变实验

蠕变是指物质在长时间内受到持续应力下的变形现象。岩石材料由于具有多种类型的孔隙和裂隙,因此其蠕变行为比一般材料更为复杂。蠕变实验是研究岩石材料蠕变性质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了解岩石在不同应力、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下的蠕变特性。

1.实验设备

蠕变实验一般需要使用蠕变试验机,该仪器能够提供连续加载并测量样品的应力和应变,同时控制温度。实验所需的试样通常需要根据具体需要制备。此外,还需要一些测量设备,如蠕变计和应变测量仪等。

2.实验过程

蠕变实验的过程包括准备试样、加载试样、施加应力、保持应力和测量应变等步骤。首先,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制备符合标准的试样。然后,将试样放置在蠕变试验机上,施加适当的负载并开始加载。在加载过程中,需要保持恒定的应力并测量试样的应变,常用的应变测量方法有外部应变计和内部传感器等。最后,根据实验结果绘制蠕变曲线,分析蠕变行为。

本构模型是描述材料力学性质的数学模型,通过建立岩石材料的本构

模型,可以预测岩石的变形行为并进行力学仿真研究。目前常用的岩石本

构模型有线性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和粘弹性模型等。

1.线性弹性模型

线性弹性模型是最简单的本构模型,它假设岩石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岩土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本构模型研究

岩土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本构模型研究

岩土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本构模型研究岩土工程学是土壤和岩石力学的应用科学,涉及到土壤和岩石的性质、行为及其与工程结构相互作用的问题。在岩土工程中,研究岩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本构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土壤或岩石工程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

1. 引言

岩土材料包括土壤和岩石两个方面。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水、气体和有机物组成的多相体系,其力学性能会受到颗粒间接触、粒间接触剪切和内部颗粒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岩石具有高强度和高刚度,但其内部存在各种裂隙和节理面,导致其力学性能复杂多变。

2. 岩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岩土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等行为。岩土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强度、刚度、变形性能等指标。

2.1 强度性能

强度是指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在岩土工程中,土壤的强度性能包括抗剪强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岩石的强度性能主要包括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

2.2 刚度性能

刚度是材料对外界力学作用的响应能力。刚度性能主要通过岩土材料的弹性模量来表征,弹模越大,说明材料的刚度越大。

2.3 变形性能

变形性能是指岩土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能力。变形性能包括压缩、剪切、拉伸等不同形式的变形。

3. 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

本构模型是用来描述岩土材料力学性能的数学表达式。常用的本构模型有弹性模型、塑性模型和粘弹塑性模型等。

3.1 弹性模型

弹性模型假设岩土材料在小变形下具有线弹性行为,即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常用的弹性模型有胡克定律、线性弹性模型等。

3.2 塑性模型

塑性模型适用于大变形条件下的岩土材料。它假设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具有硬化和软化的特点,能够描述岩土材料的塑性应变。

岩石动力学特征、含损伤本构模型及破坏机理研究

岩石动力学特征、含损伤本构模型及破坏机理研究

岩石动力学特征、含损伤本构模型及破坏机理研究

1. 引言

1.1 概述

岩石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其在地质工程、矿山开采和岩土工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受到多种外界力学和环境条件的作用,岩石在长期的负荷下会发生变形、损伤甚至破坏。因此,了解岩石的动力学特征以及其本构行为对于推进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围绕岩石动力学特征、含损伤本构模型以及破坏机理展开,结构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引言部分旨在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标,并概括性地提及每个章节的内容。第二部分将重点讨论岩石的力学特性、动态响应以及常用的实验与模拟方法。第三部分将探讨含损伤本构模型,并介绍不同理论基础下引入损伤概念建立的本构模型,并对参考文献及其应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第四部分将深入研究岩石的破坏机理,包括对岩石破坏过程的分析、破坏预测与评估方法的探讨,并通过相关案例进行实例展示。最后,第五部分将总结全文,并对该领域的进展和局限性进行评价,同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遇到的挑战。

1.3 目的

本文旨在系统地探讨岩石动力学特征、含损伤本构模型以及破坏机理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明确目前岩石动力学及其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本文的撰写,期望为岩石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 岩石动力学特征研究:

2.1 岩石的力学特性:

岩石是一种复杂的多相介质,其力学特性对于岩石工程及地质灾害评估至关重要。岩石的力学特性包括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剪切强度以及岩石的变形行为等。弹性模量是指岩石在受到外界作用力时产生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岩石的刚性;抗压强度则表示了岩石能够承受的最大压缩应力;剪切强度是指在试验条件下,岩石开始发生剪切失稳断裂之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剪应力。

岩石动静态本构关系及应用PPT文档共18页

岩石动静态本构关系及应用PPT文档共18页

•可用弹簧元 件来描述;
•在应力水平较 低时,只有瞬 时弹性应变, 当应力大于某 一值时,发生 衰减
•这种特征可以 用Maxwell体 和塑性元件的 并联来模拟;
•损伤演化对 岩石类材料 的动态力学 特性有很大 的影响
•可以采用损 伤元件来描 述。
元件模型理论
一、岩石动态本构关系
❖动态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二、波传播法用于率型材料本构的研究
材料动态力学行为惯性效应和应变率效 应的耦合
提 出
岩石类材料传统本构关系建立方法的困难
背 景
波传播法的优越性:对本构无需事先假定
二、波传播法用于率型材料本构的研究
❖ 拉格朗日分析方法概述
不作事先的本构假定,通过测量材料不同位置处的某 些力学信息(应力、应变或质点速度等)的变化,由普适的 守恒方程经过适当的数学推演及数值计算,求得未知的力 学量。
岩石类材料动态本构关系研究
一、岩石动态本构关系
❖动态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元件模型理论
一、岩石动态本构Fra Baidu bibliotek系
❖动态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元件模型理论
一、岩石动态本构关系
❖动态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元件模型理论
一、岩石动态本构关系
❖动态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根据岩石类材料的力学特点建立本构模型的过程如下:
•施加应力后, 立刻产生瞬 时弹性变形

水利工程中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水利工程中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水利工程中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2-10-13T05:33:18.232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第11期作者:张明璐

[导读] 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中,确保基岩、岩坡、地下洞室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张明璐

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14 )

摘要: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中,确保基岩、岩坡、地下洞室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岩石是一种非均质、不连续,具有复杂力学性质的介质,利用损伤理论来研究岩石等含有初始缺陷的材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很多学者针对不同应用条件、不同岩石种类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对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述,指出了当前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本构模型,损伤力学,岩石,水利工程

1 引言

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中,确保基岩、岩坡、地下洞室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损伤力学主要研究材料内部缺陷引发的宏观力学效应,其通过引入损伤变量来描述材料受损的程度。自1976年Dougill将损伤力学引入岩石材料以来,岩石损伤力学研究已成为当今岩石力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而利用损伤理论来研究岩石等含有初始缺陷的材料,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岩石损伤理论就是研究受损材料的损伤演化规律及其破坏的理论,对于具有初始缺陷的岩石类材料,受力引起的破坏是其内部缺陷不断发展的结果;岩石损伤力学的核心为在确定损伤变量的前提下,建立岩石损伤模型即本构方程。

2 岩石损伤力学研究方法进展及评述

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变形局部化分析

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变形局部化分析

第23卷第21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3(21):3577~3583 2004年11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Nov.,2004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变形局部化分析*

杨强陈新周维垣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常规的弹塑性模型由于没有考虑到损伤和塑性的耦合作用,难以模拟破坏时由于内部损伤的累积导致的变形局部化剪切带的形成过程,因而,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结构的细观破坏机理。作者采用一种宏细观结合的思路,基于细观损伤力学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均质材料在外部环境作用下由于损伤和塑性的耦合导致的局部化剪切带的形成过程。对基体材料服从Drucker-Prager准则的球形孔洞体胞单元提出了一个塑性损伤屈服面,为了反映岩土材料在拉应力和压应力作用下不同的孔洞形成机理,分别采用了球形拉应力和塑性应变的成核机制来建立孔隙率的演化方程,根据塑性损伤屈服面和孔隙率的演化方程,导出了关联流动法则下的岩土材料塑性损伤本构方程。将笔者提出的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通过用户子程序嵌入到大型商业有限元软件MRAC中。为了研究塑性和损伤的耦合作用,分别采用Gurson弹塑性损伤模型和Mises弹塑性模型,对Tvergaard 关于自由表面有周期性分布微小形状缺陷的半无限大板在平面应变拉伸作用下剪切带的形成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在模拟变形局部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采用作者提出的岩土材料弹塑性损伤模型,对平面应力条件下有一个缺陷单元的均质岩土材料单轴受压试件的局部化剪切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

岩石含损伤本构模型和地下爆炸效应研究

岩石含损伤本构模型和地下爆炸效应研究

第22卷第2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2(2):342~342 2003年2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Feb.,2003岩石含损伤本构模型和地下爆炸效应研究

刘文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力学与机械工程系合肥 230026)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通过对岩石变形和破坏机理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岩石类材料宏观、细观相结合的含损伤本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地下爆炸效应和波传播规律的研究,分析了本构模型及其参数对地下强爆炸引起的岩石动力响应和爆炸波传播规律的影响,为提高准确预测地下岩石中强爆炸激发的地震震源的能力提供合适的计算方法和理论依据。

首先对岩石类脆性材料本构模型和地下爆炸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对现有的各种动态损伤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并对当前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作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解决本课题理论难点的思路和方法。

采用Taylor方法,对Margolin的理论进行改进,考虑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微裂纹的张开、闭合及裂纹面摩擦对裂纹体材料性质的影响,获得了轴对称应力条件下考虑摩擦的附加应变的各种解析表达式。针对工程需要进行简化,得到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有效模量,建立了含微裂纹损伤的本构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不同的应力状态、围压以及微裂纹面上的摩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和规律。

以热力学理论和本构理论为基础,计入了微孔洞和微裂纹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一种改进的岩石类材料含损伤弹性本构模型:首次从热力学势函数和微裂纹统计平均方法出发,提出了同时考虑微孔洞和微裂纹影响的增量型应力-应变关系;基于实验结果,针对岩石硬化、软化和破坏等不同阶段的细观损伤机理和宏观变形特点,给出了具有不同函数形式的屈服面表达式;采用非相关流动法则,对Rubin模型加以简化并结合Griffith准则,分别建立了岩石类材料的塑性流动律以及微孔洞和微裂纹损伤的演化律。采用建立的含损伤本构模型成功地拟合了花岗岩三轴压缩试验数据,并获得了模型中的材料参数。

0000世界上最常用岩土本构模型及土本构模型剖析

0000世界上最常用岩土本构模型及土本构模型剖析
中和应力 有效应力
的选择和计算方法的处理尽量简
便。
早期土力学中的变形计算主要是
基于线弹性理论的。在线弹性模 型中,只需两个材料常数即可描述 其应力应变关系,即E和ν或K和G 或λ和μ。其中研究最多、应用最 广的是非线弹性模型,最具代表性 的当属Duncan-Chang双曲线模型 (1970年~1980年)。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土塑 性力学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塑性理 论的突破,为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 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Drucker等 (1957年)提出在Mohr-Coulomb锥
形屈服面上再加一组强化帽形屈 服面。
Roscoe等(1958年~1963年)建立 了第一个土的本构模型即剑桥模 型,标志着土的本构模型研究新 阶段的开始。70年代到80年代, 计算机及计算技术手段的迅速发 展推动了非线性力学理论、数值 计算方法和土工试验发展。
复杂受力状态有6个应变分量。每 个应变分量都受6个应力分量影响, 同时也与6个方向上已发生的塑性 应变有关。须用6个硬化参数来表 示已发生的塑性应变。完整的应 力应变关系可写成:
取微分形式:
式(6)表示应变增量决定于应力状 态,应力增量和历史上曾发生的塑 性应变。
式(5)、(6),中,每个式子实际上都包
Duncan-Chang双曲线模型是影响最 大、最具代表性的非线性弹性模型。 1970年,Duncan和Chang根据 Kondner(1963年)的研究成果,以虎克 定律为基础,假定模型中的参数(弹性 模量E、泊松比μ、体积变形模量K和 剪切模量G)是应力状态的函数,与应 力路径无关,利用土的常规三轴试验 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模型参 数关系。

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岩土类材料的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岩土类材料的特性,开展研究其在受力变形过程中的弹性及塑性变形的特点,描述简化的力学模型特征及对应的适用条件,同时在分析研究其弹塑性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关于岩土类介质材料的各种本构模型,如M-C、D-P、Cam、D-C、L-D及节理材料模型等,分析对应使用条件,特点及公式,从而推广到不同的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为弹塑性理论更好的延伸发展做一定的参考性。

关键词: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本构方程

不同的固体材料,力学性质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种固体材料,在不同的物理环境和受力状态中,所测得的反映其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也各不相同。尽管材料力学性质复杂多变,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可将各种反映材料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归类并加以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变形体力学模型。

第一章岩土类材料

地质工程或采掘工程中的岩土、煤炭、土壤,结构工程中的混凝土、石料,以及工业陶瓷等,将这些材料统称为岩土材料。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的区别在于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岩土类材料是颗粒组成的多相体,而金属材料是人工形成的晶体材料。正是由于不同的材料特性决定了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的不同性质。归纳起来,岩土材料有3点基本特性:1.摩擦特性。2.多相特性。3.双强度特性。另外岩土还有其特殊的力学性质:1.岩土的压硬性,2.岩土材料的等压屈服特性与剪胀性,3.岩土材料的硬化与软化特性。4.土体的塑性变形依赖于应力路径。

对于岩土类等固体材料往往在受力变形的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及塑性变形具备相应的特点,物体本身的结构以及所加外力的荷载、环境和温度等因素作用,常使得固体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具备如下的特点。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
摘要: 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以统一强度准则为屈服准则,建立了考虑硬化/软化行为和应变率效应的 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采用 Fortran 语言通过 LS-DYNA 的用户自定义材料接口 (Umat) 对该弹塑性本构模型进 行编程,并把该程序生成求解器以达到对该模型进行应用的目的;通过岩石的单轴压缩实验和 SHPB 实验对 所建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弹塑性本构模型能够反映岩石在准静态和动态下的力学行为。
以统一强度理论作为屈服准则的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已经被诸多学者研究,比如,Yu 等[8] 以统一 强度理论为屈服准则,采用了相关联和非相关联流动法则建立了岩土材料的双剪统一弹塑性模型,从而 使弹塑性模型可以使用不同的屈服准则来模拟各种不同岩土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但该模型并没有考 虑岩石的硬化/软化规律,只属于理想弹塑性模型。张传庆等[9] 将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弹塑性模型与 FLAC3D 数值分析软件结合起来,推导出了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在 FLAC3D 中的计算格式,但该模型也只 是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并没有考虑岩土的硬化/软化规律。潘晓明等[3] 把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弹塑性 本构模型引入到通用有限元软件 ABAQUS 中,使得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更能在岩土领 域中得到应用,但其弹塑性本构模型只是把岩石的硬化函数用一个常数来代替,这与实际岩土的硬化特 性不符。李杭州等[10] 根据统一强度理论,以驼峰型曲线作为硬化函数,建立了可以考虑应变硬化和应变 软化的统一弹塑性模型,由于其没有与通用有限元软件结合起来,不便于其推广和应用。

常用岩土本构模型及其研究现状

常用岩土本构模型及其研究现状

常用岩土本构模型及其研究现状

学生:彭敏

班级:水工一班

学号:2014141482159 授课教师: 肖明砾 成绩

摘要: 在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岩体分析成功性很大程度取决于采用的本构模型的正确性,常用的岩土本构模型:传统的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新型的广义塑性力学理论、微观结构性模型、分级模型等。 关键词:本构模型 弹性 弹塑性 损伤力学 微观

1.传统岩土本构模型

现代岩石力学研究岩石全程应力应变曲线(如

图1)可分为压密阶段、弹性工作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破坏阶段,采用经典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计算的岩石力学模型有: 1.1 弹性模型

对于弹性材料, 应力和应变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当施加的外力全部卸除时 ,材料将恢复原来的形状和体积。弹性模型分为线弹性模型和非线性弹性模型两类。这类模型用于荷载单调加载时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但用于解决复杂加载问题时, 精确性往往不能满足工程需要。 1.2弹塑性模型

弹塑性模型的特点是在应力作用下, 除了弹性应变外,还存在不可恢复的塑性应变。 应变增量分为弹性和塑性两部分, 弹性应变增量用广义虎克定律计算, 塑性应变增量根据塑性增量理论计算。

错误!

图1:应力应变曲线

图2 弹塑性模型

2. 新型岩土本构模型

2.1 广义塑性力学理论

广义塑性力学认为, 传统塑性理论的 3 个假设都不符合岩土材料的变形机制,广义塑性力学从寻找和消除这些假设入手, 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2.2 微观结构性模型

将土体的变形过程看作由原状土经损伤向扰动土逐渐转化的过程, 可以采用损伤力学理论建立弹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微观结构的研究, 使得众多结构研究成果与其力学性状发生定量意义上的联系, 对解释宏观力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2.3 分级模型

基于FLAC3D二次开发的岩体损伤演化模型

基于FLAC3D二次开发的岩体损伤演化模型

基于FLAC3D二次开发的岩体损伤演化模型

岩体损伤演化模型是地质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对于岩土体的稳定性和工程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的研究中,基于有限差分法的FLAC3D软件已成为岩土力学数值模拟的主要工具之一。本文将介绍基于FLAC3D二次开发的岩体损伤演化模型,包括模型原理、建模过程和数值模拟结果等内容,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模型原理

岩体损伤演化模型是基于固体力学中的弹塑性理论和损伤力学理论开发而来的。在岩

土工程中,岩石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塑性特性,同时受到外部作用力的影响会发生损伤演化。基于FLAC3D的岩体损伤演化模型主要采用了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将岩石体的本构

关系描述为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和损伤演化阶段。

在弹性阶段,岩石体的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胡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在塑性

阶段,岩石体受到应力作用会出现不可逆的变形,导致应力的增加不再与应变成正比关系。而在损伤演化阶段,岩石体的内部微裂隙开始出现和扩展,导致材料的损伤程度逐渐增加,最终导致岩石体的破坏。

基于以上原理,可以建立岩体损伤演化模型的数学描述,描述岩石体在不同应力条件

下的变形和破坏过程。通过FLAC3D二次开发,可以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岩土工程问题中,进行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方面的数值模拟。

二、建模过程

在基于FLAC3D的岩体损伤演化模型建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岩石体的力学性质和损伤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和参数识定。通过岩石试样的拉伸、压缩、剪切等实验,可以获取岩石

的本构参数和损伤变量,为模型建立提供基础数据。

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本构模型:目前岩土类材料常用的本构模型包括弹性模型、塑性模型和粘弹塑性模型等。这些模型已经在岩土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无法精确描述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依赖于实验数据等。

2. 分子动力学模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方法基于分子尺度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材料本构模型。

3. 非线性本构模型:针对岩土类材料的非线性行为,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精确的非线性本构模型。这些模型能够考虑材料的强度、应变硬化、损伤以及温度等因素对材料行为的影响。

未来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

1. 多尺度本构模型:将不同尺度的模型进行耦合,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例如,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宏观本构模型相结合,以获得更准确的材料本构模型。

2. 数据驱动的本构模型: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观测数据来构建本构模型。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能够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适用性。

3. 损伤模型:研究人员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岩土材料的损伤行为研究上,以提高本构模型对材料失效的预测能力。

4. 特殊环境下的本构模型:考虑材料在特殊环境下的行为,如高温、低温、高压等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总体来说,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朝着多尺度、数据驱动和考虑材料特殊环境影响的方向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为岩土工程领域提供更科学、可靠的模型和方法。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岩石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研究及其在Flac3D中的二次开发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岩石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研究及其在Flac3D中的二次开发

二、分数阶微积分的基本概念
分数阶微积分是标准整数阶微积分的扩展,它允许我们描述系统在时间或空间 上的记忆效应。分数阶微分方程可以更好地捕捉系统随时间的非线性响应,从 而提供对材料非线性行为的更精确描述。
三、岩石非线性蠕变损伤力学模 型
岩石在长期承受载荷的过程中,会发生蠕变现象,即变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 渐增加。当蠕变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岩石内部会产生微裂纹,进而导致材料 的破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这一过程,我们需要建立非线性蠕变损伤力学 模型。
六、结论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岩石非线性蠕变损伤力学模型为理解岩石在长期载荷作用 下的非线性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将分数阶微积分与损伤演化方程 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描述和预测岩石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蠕变损 伤问题。这为岩石工程中的稳定性分析、预防和补救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 持,对于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基于分数阶微积分对岩石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 应用于Flac3D中的二次开发,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本构模型能 够有效地描述岩石在蠕变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行为,为岩石材料的长期稳定性 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工具。
然而,尽管本次演示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需要进一步 研究的问题。首先,实验验证的范围仍需进一步扩大,以涵盖更广泛的岩石类 型和实验条件。其次,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本构模型构 建上,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分数阶微积分在岩石材料损伤演化、断裂行为等方 面的应用。

材料塑性变形机制与本构模型研究

材料塑性变形机制与本构模型研究

材料塑性变形机制与本构模型研究引言:

材料塑性变形机制是材料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工程实践和材料设

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构模型则是描述材料塑性变形行为的数学模型。本文将从材料塑性变形机制和本构模型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材料力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发展趋势。

一、材料塑性变形机制

塑性变形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几何形状的过程。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通

常与晶体结构和位错滑移相关。在多晶材料中,各个晶粒之间的取向差异使得位错滑移在晶粒之间发生断裂和重新连接,进而产生变形。单晶材料中,以及高应变率条件下,晶体内部也可以发生位错滑移,形成塑性变形。此外,晶界和孪晶界对材料塑性变形也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有所不同。例如,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以位错滑移为

主导,而陶瓷材料的塑性变形往往较小,主要通过晶界滑移和蠕变实现。此外,材料微观结构的形态和尺度也对塑性变形机制产生影响,如晶粒尺寸、界面间距和位错密度。

二、本构模型的研究

本构模型是描述材料塑性行为的数学模型,它建立了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本构模型包括线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以及各种混合模型。线弹性模型适用于小应变范围,弹塑性模型则可以描述材料的应变硬化和塑性失稳等现象。

在本构模型的发展过程中,力学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通过力学理论与实验数据的结合,能够得到更准确、适用的本构模型。近年来,随着计算力学的发展,基于有限元法的本构模型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针对不同材料和应变状态,本构模型的选择也有所差异。例如,对于具有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的材料,需要考虑塑性流动曲线的非线性特性,而对于低温下脆性断裂导致的塑性失稳,则需要引入断裂力学理论。此外,高应变速率条件下,材料的本构模型需要考虑动态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增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 ol.30 Supp.2

2011年9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Sept.,2011

收稿日期:2010–07–26;修回日期:2010–09–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218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9JQ5003);长安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CHD2009JC048) 作者简介:翟 越(1975–),男,博士,1999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现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强度理论及材料动态特性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zy@

岩石类材料损伤黏弹塑性动态本构模型研究

翟 越1,赵均海2,李寻昌1,任建成1

(1. 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 长安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针对岩石类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基于损伤演化和元件模型理论,将岩石类材料视为由具有损伤特性、弹性特性、塑性特性及黏滞特性的非均质点组成,建立考虑损伤的黏弹塑性动态本构模型,并推导出本构方程的微分表达式。将下山单纯形法嵌入自适应混合遗传算法中,编制反演分析程序,在岩石冲击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出损伤动态本构方程的待定特征参数。利用确定出来的动态本构方程得到的再生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曲线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而可验证该损伤黏弹塑性动态本构方程的适用性。

关键词:岩石力学;岩石类材料;损伤黏弹塑性动态本构模型;元件模型理论;自适应混合遗传算法 中图分类号:T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11)增2–3820–05

STUDY OF DAMAGE VISCOELASTO-PLASTIC 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MATERIALS

ZHAI Yue 1,ZHAO Junhai 2,LI Xunchang 1,REN Jiancheng 1

(1. School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Geomatics ,Chang ′an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54,China ;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 ′an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61,China )

Abstract :For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rock material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mage theory and constitutive model theory ,the rock can be classified as a heterogeneous material which is made up of damage element ,elastic element ,plastic element and viscosity element. Consequently ,based on above theory ,the damage viscoelasto-plastic 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materials are constructed. Then ,based on the data of dynamic impact test of rock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dynamic constitutive functions of granite and concrete are ascertained by the inverse analysis method which is programmed by embedding the Nelder-Mead method in basic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by coding in real number. The result illustrate that stress-strain curve and experiment curve ,which are both come from 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 ,have a great consistency. Consequently ,the applicability of damage viscoelasto-plastic 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 has been verified. Key words :rock mechanics ;rock materials ;damage viscoelasto-plastic 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 ;constitutive model theory ;adaptive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s

1 引 言

在动荷载作用下,岩石类材料的力学特性不仅表现出弹性和塑性,而且还有与时间相关的黏性,

即率相关性。对包含大量缺陷的脆性材料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时,其内部损伤及其演化的影响必须考虑,尤其是在冲击加载情况下,损伤软化效应十分明显[1]。因此,如何建立能同时考虑岩石类材料的应变率相关性和损伤演化的本构模型成为工程材料力学性能

第30卷 增2 翟 越等:岩石类材料损伤黏弹塑性动态本构模型研究 • 3821 •

研究的关键课题之一,F. D. Jean 等[2-6]对此已经进行了一些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现有本构模型要么基于近似理论和假设,其中参数物理意义模糊;要么基于试验数据,模型过于复杂,参数确定起来很困难,同时这些模型都难以全面描述岩石在中高应变率荷载作用下,表现出来的非线性、塑性、损伤失效以及应变率相关性等综合响应特性。另一方面,对于建立的岩石类材料动态本构模型,如何恰当地估计其中特征参数成为提高其适用性和可靠性的难题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力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反演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确定出材料的力学特征参数,从而能够使材料变形和受力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数据较好的一致,因此在岩石力学领域中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7-10]

本文在损伤演化和模型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岩石类材料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能同时考虑应变率相关性和损伤弱化两大因素的岩石类材料损伤黏弹塑性动态本构模型。该模型符合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原理,模型的数学表达式简明,待定参数较少。本文通过编制混合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反演分析方法,在材料的试验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效地确定出本构方程的特征参数。

2 损伤黏弹塑性动态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C11000黄铜作为波形整形器的SHPB 系统,分别对花岗岩岩芯和细骨料混凝土制成的圆柱形试件进行了中高应变率下的单轴冲击压缩试验[10]。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损伤软化效应和应变率硬化效应对岩石类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建立动态本构模型时,应当给予充分的考虑。本文将岩石类材料视为由具有损伤特性、弹性特性、塑性特性和黏滞特性的非均质点组成。模型由一个代表统计损伤演化的损伤体D ,并联一个考虑黏弹性响应的Maxwell 体,再并联一个考虑弹塑性响应的圣维南体所组成,其动态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3组并联元件的基本特性和本构方程如下所述:

(1) 损伤元件,假设损伤体在损伤之前是线弹性的,产生损伤后强度服从分布参数为()m a ,的Weibull 分布,其考虑损伤门槛值的统计损伤本构方程如下:

D 0D

E σε= D s ()σσ<

(1a)

图1 损伤黏弹塑性动态模型结构图

Fig.1 Damage viscoelasto-plastic 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

D s D 0D ()exp m

E a εεσε−⎡⎤

=−−⎢⎥⎣⎦

D s ()σσ≥ (1b) 式中:s ε,s σ分别为岩石类材料发生损伤时的应变门槛值和应力门槛值;D σ为损伤应力;0

E 为损伤元件的初始弹性模量。

(2) 马克斯威尔体(Maxwell),具有瞬时变形、等速蠕变和松弛的性质,其本构方程为

M M M 1E σσ

ε

η=+&& (2) 式中:ε

&,σ&分别为应变率和加载率;η为黏滞系数;1E 为马克斯威尔体的初始弹性模量。

(3) 圣维南体(St.Venant),代表理想弹塑性体,无蠕变、无松弛,无弹性后效,其本构方程为

Sv 2Sv E σε= Sv s ()σσ′< (3a) s ε→∞ Sv (σ≥s )σ′ (3b) 式中:2E 为圣维南体的初始弹性模量,s σ′为材料的弹性极限。

从岩石类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看出,当应力大于弹性极限时,曲线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由于脆性材料塑性变形能力很差,因此在影响不大的前提下,为了方便计算,本文近似地认为岩石类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时的弹性极限和发生损伤的应力门槛值是相等的,并且产生的时间也近似相同。其值可通过试验曲线确定。

根据模型理论,由3组元件的串并联关系可知:

M Sv D σσσσ=++ (4) M D Sv εεεε=== (5)

将元件的本构方程分别代入式(4),可推导出图1所示的损伤黏弹塑性动态本构模型的微分方程数学表达式如下:

012

0211

()E E E E E E E ησ

σεηε⎛⎞++=++−⎜

⎟⎝⎠&& s ()σσ< (6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