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行测技巧:数量关系技巧—线段法
行测技巧:数量关系技巧—线段法公务员行测考试主要是考量大家的数学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下面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技巧:数量关系技巧—线段法”,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的考试资讯!
行测技巧:数量关系技巧—线段法
线段法是数学运算和资料分析中都会用到的一种经典的技巧,对混合比例问题的计算有近乎秒杀的功效。
线段法作为升级版的十字交叉法,其核心在于简化了解方程的步骤和计算过程。
掌握该方法可以大大节省考生的计算时间,提高正确率。
有的学员或许会问我们什么时候使用?十字交叉法的题目特征主要表现在题目当中既描述各个部分的比值情况又描述了整体的比值情况,我们就可以使用十字交叉法解决该类问题。
十字交叉模型:
【例1】某高校组织省大学生运动会预选赛,报名选手中男女人数之比为4∶3,赛后有91人入选,其中男女之比为8∶5。
已知落选选手中男女之比为3∶4,则报名选手共有:
A. 98人
B. 105人
C. 119人
D. 126人
【答案】C
【解题思路】
第一步,设男选手人数为4x,则女选手人数为3x,总选手数为7x。
四年级下册数学线段表示数量关系
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线段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关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问题和线段的应用:
长度比较:通过比较线段的长度,学生可以理解不同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给出两个线段,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度,并判断哪一个更长或更短。
分割线段:学生可以将一个线段按照特定的比例或数量关系进行分割。
例如,给出一个线段AB,要求学生将它分成三等分或五等分,学生可以使用刻度线段来表示分割的位置。
连线和图形构建:学生可以使用线段构建各种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通过线段的组合和排列,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形状和图形的数量关系。
比例关系:线段可以用来表示比例关系。
例如,给出一个线段AB,要求学生用另一个线段CD表示AB的2倍或3倍长度。
学生可以利用线段的比例关系进行测量和构建。
通过以上的学习活动和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线段的表示来探索和理解数量关系。
这种视觉化的表示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教案范文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教案《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教案范文《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教案范文【教学内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设计意图】:一直以来,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都较为抽象、难于理解,使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拓展认识,分数的意义不再仅仅局限于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对比关系,还引申为两种相关联的量在数量上的变化。
仅凭记忆题型确实可以使很多孩子迅速掌握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体会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相应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转化的思想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在逐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分析交流和适量的练习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各自的方法。
利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应用题中各量之间的对比关系,从而能够轻松的根据分数乘除法意义的不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愉悦的学习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目中的单位“1”和各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对题目进行解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题目能准确的画线段图,并做出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使学生利用线段图,较准确地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进行解答。
【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课前互动: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输了的要完成我们的练习题。
介绍规则:轮流报分数,要求是分母比分子大一,按顺序说,如:1/2,2/3……。
一、谈话导入师:我们之前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你认为关键是什么?生:找准题目中的单位“1”,找对应的分率。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马街小学陈国慧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需要我们要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学好应用题的重点在认真分析题意,掌握数量关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我们要从条件出发,逐渐推出所求的问题;或者从问题出发,找到必需的两个条件;或者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就容易多了。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基础。
有人认为用线段图帮助解题是高年级的事,是比较难的题才使用的方法,中低年级和比较简单的应用题不需要画画线段图。
这种认识是不适当的。
有的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这么容易的题,我不画图就能理解题意,把题做对,何苦去自找麻烦。
教师要讲清,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的大大降低,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
所以,线段图的培养一定要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到高年级才能如鱼得水,应用自如。
二.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
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不知道从哪下手,如何去画。
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
(1)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
也可以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老师画的图照抄一边,也是有收获的。
(2)学生可边画边讲,或互相讲解。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以耐心的指导。
(3)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教师给以适时的点拨,要注意让学生讲清这样画图的道理,可自己讲,也可分组合作讲。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用图解题的直观,形象,体会简洁、方便、易理解的特点,提高应用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理解题意,找准对应上的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用图解题的重点。
三条线段间数量关系的方法探讨
2019年第14期总第435期数理化 解题研究举一反三,加以应用.在八年级的《勾股定理》的教学中, “数学实验室”栏目的探究性问题是引导学生构建赵爽弦图的过程,学生可以利用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随意拼接, 旨在围绕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公式探究出古代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通过发现和验证勾股定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 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初中数学的魅力.九年级教材中的教 学目标主要是用于拓展延伸,九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在学 习能力上,还是数学思想的建立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和提升•在《正多边形和圆》的“数学实验室”栏目中,探究性问题是:你能用图形运动的方法证实六边形ABCDEF 是正六边形吗?通过栏目中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思 考,以此加深理解正六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探究栏目的教学作用苏科版教科书在设置栏目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对教学课堂中吸引学生注意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性栏目中问题的设置生动形象,学生在学习 的过程中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苏教版每个年级的教科书中都有近似的案例,这些案例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 点,从而体现了探究性栏目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要求• 结合初中生的成长发育状况和认知水平的提升情况,不同年级的探究性栏目设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教材中“操作与思考”栏目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活动,通过动手操 作加以研究并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九年级下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操作与思考”栏目中的问题就是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白纸上画 出一个圆,随后使用直尺进行探究活动,将直尺的边缘看成一条直线,在不断平移直尺的过程中进行观察,使学生 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而归纳总结, 探索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综上所述,探究栏目在实际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学课堂中既可以充分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能依 靠探究性栏目特有的引导性和可思考性培养学生的科学 探索精神,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参考文献:[1] 汪晓.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栏目的思考[J ].数学教学通讯,2016(26) :24-25.[2] 余建国,何明.“阅读材料”教学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以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为例[J ].教育研究与 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10).[责任编辑:李克柏]三条线段间数量关系的方法探讨吴慧琳(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25000)摘要:猜想证明类题型能比较系统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标准作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类比运用能力.三条线段间数量关系的探讨是猜想证明题型的应用典范,一般无法通过一次性的操作解决,而需要通 过巧妙的方法加以转化.关键词:等积法;相似法;旋转法;补短法;截长法;构造法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三条线段间数量关系的探讨是猜想证明题型的应用 典范.一般无法通过一次性的操作解决,而要通过巧妙的 方法加以转化.学生解决此类题型时,常找不到突破口,教师讲解时,应引导学生分析探讨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 其然,还要能知所以然,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下面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三条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探讨的研究方 法和途径.一、等积法得数量关系例1在△佔C 中,AB=AC,P 底边上一点,PD 丄文章编号:1008 -0333(2019)14 -0023 -02于丄AC 于E,CF 丄AB 于F.探索PD 、PE 、CF 三 者的数量关系.解连接 *•* SMBC = S&BP + S AACP ,—AB • PD + ^-AC • PE = ^-AB • CF.2 2 2••• AB=AC,.-.PD + PE = CF.二、相似法得数量关系例2如图,仞、BC 交于点E,AC//EF//BD,EF 交收稿日期:2019 -02 -15作者简介:吴慧琳(1976. 3 -),女,江苏省扬州人,本科,高级教师,从事数学解题的技巧研究.—23—2019年第14期总第435期数理化解题研究AB于F,求证:占+1BD 丄丽五、截长法得数量关系证明/EF//BD,\AEF s^ADB,嗨=鑰同理3EF s △BCA,例5已知:如图,△ABC中,厶C=2厶B,Z.l=乙2,求证:M=AC+CD.则等=篇两式相加得AF+BFEF AB AB AB 丽=花+丽两边同除以M,得令+需=1EF'三、旋转法得数量关系例3如图,在同一平面内,将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和AFG摆放在一起,A为公共顶点,厶BAC= ^AGF=90°,若ZUBC固定不动,ZUFG绕点4旋转,的、AG与BC的交点分别为D、E(点D不与点B重合,点E不与点C重合),在旋转过程中,探索BD、CE、DE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将ZV1CE绕点4顺时针旋转a90。
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
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
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法:
直接比较三条线段的长度,确定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有三条线段a, b, c,如果a > b且b > c,则a > b > c。
2.代数法:
当线段长度与某些变量或表达式有关时,可以通过代数运算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线段a的长度是x + 2,线段b的长度是2x,线段c的长度是x - 1,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这些表达式来确定线段的大小关系。
3.利用几何性质:
在几何图形中,某些线段的长度可能受到特定几何性质的约束。
例如,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这些性质可以用来判断线段的可能长度。
4.方程法:
如果知道线段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以设立方程来求解。
例如,如果知道两条线段a和b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c的长度,可以设立方程a + b = c来求解。
5.比例法:
当线段之间成比例关系时,可以利用比例的性质来解题。
例如,如果线段a与线段b成比例,即a/b = k(k为常数),那么可以通过这个比例关系来找出其他线段的长度或它们之间的关系。
6.图形结合法:
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画出图形可以帮助直观地理解线段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解决与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相关的问题时,画出图形并标注线段的长度和角度等信息,有助于找到解题的线索。
请注意,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问题的具体条件和要求。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找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证明线段之间关系的技巧
证明线段之间数量关系的技巧证明两线段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4.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点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
6.中垂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
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
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2.*证明线段不等1.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2.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弦大,弦心距小。
5.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而夹角不等,则夹角大的第三边大。
证明两条线段(直线)之间位置关系的技巧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证明两直线平行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一)
1、工人叔叔修一条900米长的公路,第一周修了337米,第二周比第一周多修118米。
第二周修了多少米?两周共修了多少米?还剩多少米没有修?
2、三年级有126人,四年级比三年级多16人,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一筐梨连筐带梨共重66千克,吃去一半后,连筐共重36千克,你知道原来梨重多少?筐重多少吗?
4、学校图书馆买来文艺书和科技书共32本,买来的科技书是文艺书的3倍,学校图书馆买来的科技书和文艺书各多少本?
5、学校田径队的男生、女生一共有40人,其中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倍,求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6、将4800本图书分别捐献给甲、乙两所希望小学,已知甲小学所得的图书是乙小学的四倍,问甲、乙两小学各得多少本图书?
7、菜店运来3吨大白菜,上午卖出2000千克,下午全部卖完。
下午卖出的大白菜比上午少多少千克?
8、小明家离学校620米,一天早上上学,小明走了195米后发现文具盒忘带了,于是返回家拿文具盒又去上学,小明这天早上上学一共走了多少米?
9、用一个杯子向空瓶子里倒水,如果倒进了3杯水,连瓶重440克,如果倒进了5杯水,连瓶重600克。
问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
10、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植树128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20棵,求三、四年级各植树多少棵?
11、今年小明和小强两人的年龄和是21,一年前,小明比小强小三岁,问今年小明和小强各多少岁?
12、君山茶场有红茶树和绿茶树共980棵,如果红茶树增加300棵,绿茶树减少200棵,则两种茶树一样多,两种茶树原来各有多少棵?。
最新人教中考总复习知识点专题三角形证明三线合一
专题训练(一)
应用三 证明角度之间的关系
4.如图 1-ZT-4,∠A=∠D=90°,AB=DC,AC 与 BD 相交于点 F,E 是 BC 的中点.求证:∠BFE=∠CFE.
图 1-ZT-4
专题训练(一)
证明:在△ABF 和△DCF 中,∵∠AFB=∠DFC,∠A=∠D,AB=DC, ∴△ABF≌△DCF,∴BF=CF, ∴△BCF 是等腰三角形. 又∵E 是 BC 的中点, ∴FE 是∠BFC 的平分线, ∴∠BFE=∠CFE.
∵AB=AC,∴BP=PC. ∵AD=AE,∴DP=PE, ∴BP-DP=PC-PE, 即 BD=CE.
专题训练(一) 2.如图 1-ZT-2,在△ABC 中,∠BAC=90°,AB=AC,若 D 为 BC 的中点,过点 D 作∠MDN=90°,分别交 AB,AC 于点 M,N.求 证:DM=DN.
专题训练(一)
应用二 证明两线垂直
3.如图 1-ZT-3 所示,在五边形 ABCDE 中,AB=AE,BC=ED,∠ABC =∠AED,F 是 CD 的中点.求证:AF⊥CD.
图 1-ZT-3
专题训练(一)
证明:连接 AC,AD. 在△ABC 和△AED 中, ∵AB=AE,∠ABC=∠AED,BC=ED, ∴△ABC≌△AED(SAS),∴AC=AD. 又∵在△ACD 中,AF 是 CD 边上的中线, ∴AF⊥CD.
专题训练(一) 5.已知:如图 1-ZT-5,AB=AC,BD⊥AC 于点 D.求证:∠DBC= 12∠BAC.
图 1-ZT-5
专题训练(一)
证明:过点 A 作 AF⊥BC 于点 F. ∵AB=AC,AF⊥BC, ∴∠CAF=∠BAF=12∠BAC. ∵AF⊥BC,BD⊥AC, ∴∠CAF+∠C=∠DBC+∠C=90°, ∴∠DBC=∠CAF,∴∠DBC=12∠BAC.
初中几何线段数量关系
初中几何线段数量关系
1. 线段的定义
线段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是由端点和两个端点之间的
所有点组成的一段线。
2. 线段的数量
在几何学中,线段的数量是许多重要概念和关系的基础。
线段的
数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表示。
2.1 点和线段的关系
一个点可以与另一个点连接成一条线段,所以当有n个点时,就
可以连接成n(n-1)/2条线段。
例如,当有3个点时,可以连接成3条
线段;当有4个点时,可以连接成6条线段;当有5个点时,可以连
接成10条线段。
2.2 图形中线段的数量
许多几何图形中包含的线段数量与其形状有关。
例如,一个正方
形有4条边,每条边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所以一个正方形中有4条
线段。
同样地,一个三角形中有3条线段,一个四边形中有4条线段。
2.3 直线上线段的数量
在同一条直线上,若有n个点,则有n-1个线段。
例如,直线上
有3个点时,有2条线段;直线上有4个点时,有3条线段。
2.4 平面内线段的数量
在平面内,若有n条线段,则交点的数量为n(n-1)/2。
例如,当平面内有3条线段时,它们最多有3个交点;平面内有4条线段时,最多有6个交点。
3. 总结
线段数量在几何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掌握线段数量的各种表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和解决几何问题。
2019中考数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3 平面几何之线段数量关系问题—解析卷
备考2019中考数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十三平面几何之线段数量关系问题考点扫描☆聚焦中考线段数量关系问题是平面几何中的基础性问题,是每年中考的单独考查的情况不是很多,往往融入到平面几何的综合性问题中,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线段概念性问题、线段相等问题和线段和差计算问题三个方面,总体来看,难度系数低,以选择填空为主。
也有少量的解析题。
解析题主要以三角形及其四边形问题综合考查为主。
结合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实数的概念和计算问题的探讨:(1)线段概念性问题;(2)线段和差问题;(3)线段与几何图形综合性问题.考点剖析☆典型例题例1(已知线段AB=10cm,点C是直线AB上一点,BC=4cm,若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则线段MN的长度是()A.7cm B.3cm C.7cm或3cm D.5cm【解答】解:(1)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则MN=AC+BC=AB=5cm;(2)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则MN=AC﹣BC=7﹣2=5cm.综合上述情况,线段MN的长度是5cm.故选:D.例2如图,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根据的道理是()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两点确定一条线段【解答】解: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故选:C.例3如图,平面上有四个点A、B、C、D,请用直尺按下列要求作图:(1)作直线AB;(2)作射线BC;(3)连接AD,并将其反向延长至E,使DE=2AD;(4)找到一点F,使点F到A、B、C、D四点的距离之和最短.【解答】解:(1)如图,直线AB即为所求;(2)如图,射线BC即为所求;(3)如图,点E即为所求;(4)如图,点F即为所求.例4已知线段AB=12,CD=6,线段CD在直线AB上运动(A在B的左侧,C在D的左侧).(1)当D点与B点重合时,AC= 6 ;(2)点P是线段AB延长线上任意一点,在(1)的条件下,求PA+PB﹣2PC的值;(3)M、N分别是AC、BD的中点,当BC=4时,求MN的长.【考点】线段的和差.【分析】(1)根据题意即可得到结论;(2)由(1)得AC=AB,CD=AB,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到结论;(3)需要分类讨论:①如图1,当点C在点B的右侧时,根据“M、N分别为线段AC、BD的中点”,先计算出AM、DN的长度,然后计算MN=AD﹣AM﹣DN;②如图2,当点C位于点B的左侧时,利用线段间的和差关系求得MN的长度.【解答】解:(1)当D点与B点重合时,AC=AB﹣CD=6;故答案为:6;(2)由(1)得AC=AB,∴CD=AB,∵点P是线段AB延长线上任意一点,∴PA+PB=AB+PB+PB,PC=CD+PB=AB+PB,∴PA+PB﹣2PC=AB+PB+PB﹣2(AB+PB)=0;(3)如图1,∵M、N分别为线段AC、BD的中点,∴AM=AC=(AB+BC)=8,DN=BD=(CD+BC)=5,∴MN=AD﹣AM﹣DN=9;如图2,∵M、N分别为线段AC、BD的中点,∴AM=AC=(AB﹣BC)=4,DN=BD=(CD﹣BC)=1,∴MN=AD﹣AM﹣DN=12+6﹣4﹣4﹣1=9.例5已知,A,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用a,b表示,且(ab+100)2+|a﹣20|=0,P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1)在数轴上标出A、B的位置,并求出A、B之间的距离.(2)已知线段OB上有点C且|BC|=6,当数轴上有点P满足PB=2PC时,求P点对应的数.(3)动点P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点P能移动到与A或B重合的位置吗?若都不能,请直接回答.若能,请直接指出,第几次移动与哪一点重合.【解答】解:(1)∵(ab+100)2+|a﹣20|=0,∴ab+100=0,a﹣20=0,∴a=20,b=﹣10,∴AB=20﹣(﹣10)=30,数轴上标出AB得:(2)∵|BC|=6且C在线段OB上,∴x C﹣(﹣10)=6,∴x C=﹣4,∵PB=2PC,当P在点B左侧时PB<PC,此种情况不成立,当P在线段BC上时,x P﹣x B=2(x c﹣x p),∴x p+10=2(﹣4﹣x p),解得:x p=﹣6,当P在点C右侧时,x p﹣x B=2(x p﹣x c),x p+10=2x p+8,x p=2,综上所述P点对应的数为﹣6或2.(3)第一次点P表示﹣1,第二次点P表示2,依次﹣3,4,﹣5,6…则第n次为(﹣1)n•n,点A表示20,则第20次P与A重合;点B表示﹣10,点P与点B不重合.考点过关☆专项突破类型一线段概念性问题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连接两点的线段叫两点的距离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④点B在线段AC上,如果AB=BC,则点B是线段AC的中点A.①B.②C.③D.④【解答】解: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正确;②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错误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正确;④点B在线段AC上,如果AB=BC,则点B是线段AC的中点,正确;故选:B.2. 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且AB=8cm,则MN的长度为()cm.A.2 B.3 C.4 D.6【考点】两点间的距离.【分析】根据MN=CM+CN=AC+CB=(AC+BC)=AB即可求解.【解答】解:∵M、N分别是AC、BC的中点,∴CM=AC,CN=BC,∴MN=CM+CN=AC+BC=(AC+BC)=AB=4.故选C.3. 把弯曲的道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是()A.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考点】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分析】根据线段的性质,可得答案.【解答】解:把弯曲的道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选:C.4. 如图,已知线段AB=6延长线段AB到C,使BC=2AB,点D是AC的中点,则BD= 3 .【解答】解:如图:,由BC=2AB,AB=6,得BC=12,由线段的和差,得AC=AB+BC=6+12=18,由点D是线段AC的中点,得AD=AC=×18=9cm.由线段的和差,得BD=AD﹣AB=9﹣6=3,故答案为:3.5. 已知线段AB=10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cm,M是线段BC的中点,则AM的长是8或12 cm.【考点】两点间的距离.【分析】应考虑到A、B、C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即点C在点B的右侧或点C在点B的左侧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解答】解:①如图1所示,当点C在点A与B之间时,∵线段AB=10cm,BC=4cm,∴AC=10﹣4=6cm.∵M是线段BC的中点,∴CM=BC=2cm,∴AM=AC+CM=6+2=8cm;②当点C在点B的右侧时,∵BC=4cm,M是线段BC的中点,∴BM=BC=2cm,∴AM=AB+BM=10+2=12cm.综上所述,线段AM的长为8cm或12cm.故答案为:8或12.6.已知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M,N分别为线段AB,BC的中点,且AB=60,BC=40,则MN的长为()A.10 B.50 C.10或50 D.无法确定【考点】两点间的距离.【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图形求解即可.【解答】解:(1)当C在线段AB延长线上时,如图1,∵M、N分别为AB、BC的中点,∴BM=AB=30,BN=BC=20;∴MN=50.(2)当C在AB上时,如图2,同理可知BM=30,BN=20,∴MN=10;所以MN=50或10,故选C.7.如图,C为线段AB上的一点,AC:CB=3:2,D、E两点分别为AC、AB的中点,若线段DE 为2cm,则AB的长为多少?【解答】解:设AB=x,由已知得:AC=x,BC=,∵D、E两点分别为AC、AB的中点,∴DC=x,BE=x,DE=DC﹣EC=DC﹣(BE﹣BC),即:x﹣(x﹣x)=2,解得:x=10,则AB的长为10cm.8. 已知线段AB=10cm,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cm,点D是线段AC的中点,试求线段AD的长.【解答】解:分两种情况:①如图1,当点C在线段AB上时,AC=AB﹣BC=10﹣4=6cm.∵点D是AC的中点,∴AD=AC=3cm.②如图2,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AC=AB+BC=10+4=14cm.∵点D是AC的中点,∴AD=AC=7cm.9. 如图,平面上有射线AP和点B、点C,按下列语句要求画图:(1)连接AB;(2)用尺规在射线AP上截取AD=AB;(3)连接BC,并延长BC到E,使CE=BC;(4)连接DE.【解答】解:如图所示:(1)连接AB;(2)用尺规在射线AP上截取AD=AB;(3)连接BC,并延长BC到E,使CE=BC;(4)连接DE.10. 如图,已知点A、点B是直线上的两点,AB=12厘米,点C在线段AB上,且BC=4厘米.点P、点Q是直线上的两个动点,点P的速度为1厘米/秒,点Q的速度为2厘米/秒.点P、Q分别从点C、点B同时出发在直线上运动,则经过多少秒时线段PQ的长为5厘米?【解答】解:设运动时间为t秒.①如果点P向左、点Q向右运动,由题意,得:t+2t=5﹣4,解得t=;②点P、Q都向右运动,由题意,得:2t﹣t=5﹣4,解得t=1;③点P、Q都向左运动,由题意,得:2t﹣t=5+4,解得t=9.④点P向右、点Q向左运动,由题意,得:2t﹣4+t=5,解得t=3.综上所述,经过或1或3秒时线段PQ的长为5厘米.故答案为或1或3或9.类型二线段和差问题1. 如图,点E是AB的中点,点F是BC的中点,AB=4,BC=6,则E、F两点间的距离是()A.10 B.5 C.4 D.2【解答】解:∵点E是AB的中点,点F是BC的中点,AB=4,BC=6,∴EB=AB=×4=2,BF=BC=×6=3,∴EF=EB+BF=2+3=5.故选:B.2.如图所示,A、B两点所对的数分别为a、b,则AB的距离为()A.a﹣b B.a+b C.b﹣a D.﹣a﹣b【考点】两点间的距离.【分析】根据AB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0到B的距离与0到A的距离之和,由数轴可知a<0,b>0,得出AB的距离为b﹣a.【解答】解:∵A、B两点所对的数分别为a、b,∵a<0,b>0,∴AB之间的距离为b﹣a,故选C.3. 如图所示,某同学的家在A处,星期日他到书店去买书,想尽快赶到书店B,请你帮助他选择一条最近的路线()A.A→C→D→B B.A→C→F→B C.A→C→E→F→B D.A→C→M→B【考点】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分析】根据线段的性质,可得C、B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线段CB的长度,所以想尽快赶到书店,一条最近的路线是:A→C→F→B,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根据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可得C、B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线段CB的长度,所以想尽快赶到书店,一条最近的路线是:A→C→F→B.故选:B.4. 如图,已知四个有理数m、n、p、q在一条缺失了原点和刻度的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M、N、P、Q,且m+p=0,则在m,n,p,q四个有理数中,绝对值最小的一个是q.【解答】解:绝对值最小的数是q,故答案为:q5. 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AB,使AB=2a﹣b(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考点】作图—复杂作图.【分析】首先作射线,再截取AD=DC=a,进而截取BC=b,即可得出AB=2a﹣b.【解答】解:如图所示:线段AB即为所求.6.如图,已知C,D为线段AB上顺次两点,点M、N分别为AC与BD的中点,若AB=10,CD=4,求线段MN的长.【考点】两点间的距离.【分析】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AC+BD,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MC,ND,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解答】解:由AB=10,CD=4,∴AC+BD=AB﹣CD=10﹣4=6.∵M、N分别为AC与BD的中点∴MC=AC,ND=BD∴MC+ND=(AC+BD)=×6=3,∴MN=MC+ND+CD=3+4=7.7. 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N、P分别是线段AC,BC,AB的中点.(1)若AB=10cm,则MN= 5 cm;(2)若AC=3cm,CP=1cm,求线段PN的长.【解答】解:(1)∵M、N分别是AC、BC的中点,∴MC=AC,CN=BCMN=MC+CN=.故填:5.(2)∵AC=3,CP=1,∴AP=AC+CP=4,∵P是线段AB的中点,∴AB=2AP=8∴CB=AB﹣AC=5,∵N是线段CB的中点,CN=CB=,∴PN=CN﹣CP=.8. 已知线段AB=6,在直线AB上取一点P,恰好使AP=2PB,点Q为PB的中点,求线段AQ的长.【解答】解:如图1所示,∵AP=2PB,AB=6,∴PB=AB=×6=2,AP=AB=×6=4;∵点Q为PB的中点,∴PQ=QB=PB=×2=1;∴AQ=AP+PQ=4+1=5.如图2所示,∵AP=2PB,AB=6,∴AB=BP=6,∵点Q为PB的中点,∴BQ=3,∴AQ=AB+BQ=6+3=9.故AQ的长度为5或9.9. 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点P与A的距离:PA= 4t ;点P对应的数是﹣24+4t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若P、Q同时出发,求: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点P和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解答】解:(1)PA=4t;点P对应的数是﹣24+4t;故答案为:4t;﹣24+4t;(2)分两种情况:当点P在Q的左边:4t+8=14+t,解得:t=2;当点P在Q的右边:4t=14+t+8,解得:t=,综上所述:当点P运动2秒或秒时,点P和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类型三线段与几何图形综合性问题1.根据下列语句画出图形,并指出答案.(1)如图,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画出了东西南北的十字架,请以十字线的交点O为端点,在图上画出表示北偏西45°的射线.(2)尺规作图:如图,已知线段a,b,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不写做法,保留作图痕迹)【解答】解:(1)答:如图OA表示北偏西45°.(2)答:如图AD=2a﹣b.…(4分)2.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6cm,MB=10cm,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1)求线段BC,MN的长;(2)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acm,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请画出图形,并用a的式子表示MN的长度.【考点】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根据“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先求出MC、CN的长度,再利用BC=MB﹣MC,MN=CM+CN即可求出线段BC,MN的长度即可.(2)先画图,再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MC=AC,NC=BC,然后利用MN=MC﹣NC得到MN=acm.【解答】解:(1)∵M是AC的中点,∴MC=AC=3cm,∴BC=MB﹣MC=7cm,又N为BC的中点,∴CN=BC=3.5cm,∴MN=MC+NC=6.5cm;(2)如图:∵M是AC的中点,∴CM=AC,∵N是BC的中点,∴CN=BC,∴MN=CM﹣CN=AC﹣BC=(AC﹣BC)=acm.3.如图,已知P是线段AB上一点,AP=AB,C,D两点从A,P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2厘米,每秒1匣米的速度沿AB方向运动,当点D到达终点B时,点C也停止运动,设AB=a(厘米),点C,D 的运动时间为t(秒).(1)用含a和t的代数式表示线段CP的长度;(2)当t=5时,CD=AB,求线段AB的长;(3)当CB﹣AC=PC时,求的值.【解答】解:(1)∵AB=a,AP=AB,∴AP=a,∵AC=2t,∴CP=AP﹣AC=a﹣2t;(2)∵CD=AB,∴PC+PD=(AP+PB),∴AP=2PC=AB,∴a=2(a﹣2t),当t=5时,解得a=30,∴AB=30cm;(3)∵CB﹣AC=PC,∴AC=PB,∵AP=AB,∴PB=AB,∴AC=PC=PB=2t,∴AB=6t,∵PD=t,∴=.4. 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6 ,点P表示的数8﹣5t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H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H?【解答】解:(1)∵OA=8,AB=14,∴OB=6,∴点B表示的数为﹣6,∵PA=5t,∴P点表示的数为8﹣5t,故答案为﹣6,8﹣5t;(2)根据题意得5t=14+3t,解得t=7.答:点P运动7秒时追上点H.5. 如图①,已知线段AB=12cm,点C为AB上的一个动点,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1)若点C恰好是AB中点,则DE= 6 cm;(2)若AC=4cm,求DE的长;(3)试利用“字母代替数”的方法,说明不论AC取何值(不超过12cm),DE的长不变;(4)知识迁移:如图②,已知∠AOB=120°,过角的内部任一点C画射线OC,若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试说明∠DOE=60°与射线OC的位置无关.【考点】两点间的距离;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计算.【分析】(1)由AB=12cm,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即可推出DE=(AC+BC)=AB=6cm,(2)由AC=4cm,AB=12cm,即可推出BC=8cm,然后根据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即可推出AD=DC=2cm,BE=EC=4cm,即可推出DE的长度,(3)设AC=acm,然后通过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即可推出DE=(AC+BC)=AB=cm,即可推出结论,(4)由若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即可推出∠DOE=∠DOC+∠COE=(∠AOC+∠COB)=∠AOB=60°,即可推出∠DOE的度数与射线OC的位置无关.【解答】解:(1)∵AB=12cm,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C点为AB的中点,∴AC=BC=6cm,∴CD=CE=3cm,∴DE=6cm,(2)∵AB=12cm,∴AC=4cm,∴BC=8cm,∵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CD=2cm,CE=4cm,∴DE=6cm,(3)设AC=acm,∵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DE=CD+CE=(AC+BC)=AB=6cm,∴不论AC取何值(不超过12cm),DE的长不变,(4)∵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DOE=∠DOC+∠COE=(∠AOC+∠COB)=∠AOB,∵∠AOB=120°,∴∠DOE=60°,∴∠DOE的度数与射线OC的位置无关.6.【背景知识】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 ﹣b|,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问题情境】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综合运用】(1)填空:①A、B两点间的距离AB= 10 ,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3 ;②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2+3t ;点Q表示的数为8﹣2t .(2)求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写出相遇点所表示的数;(3)求当t为何值时,PQ=AB;(4)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线段MN的长.【考点】两点间的距离;数轴;绝对值;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析】(1)根据题意即可得到结论;(2)当P、Q两点相遇时,P、Q表示的数相等列方程得到t=2,于是得到当t=2时,P、Q相遇,即可得到结论;(3)由t秒后,点P表示的数﹣2+3t,点Q表示的数为8﹣2t,于是得到PQ=|(﹣2+3t)﹣(8﹣2t)|=|5t﹣10|,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4)由点M表示的数为=﹣2,点N表示的数为=+3,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1)①10,3;②﹣2+3t,8﹣2t;(2)∵当P、Q两点相遇时,P、Q表示的数相等∴﹣2+3t=8﹣2t,解得:t=2,∴当t=2时,P、Q相遇,此时,﹣2+3t=﹣2+3×2=4,∴相遇点表示的数为4;(3)∵t秒后,点P表示的数﹣2+3t,点Q表示的数为8﹣2t,∴PQ=|(﹣2+3t)﹣(8﹣2t)|=|5t﹣10|,又PQ=AB=×10=5,∴|5t﹣10|=5,解得:t=1或3,∴当:t=1或3时,PQ=AB;(4)∵点M表示的数为=﹣2,点N表示的数为=+3,∴MN=|(﹣2)﹣(+3)|=|﹣2﹣﹣3|=5.。
八年级数学 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
八年级数学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一、引言数学中的线段是指由两个不同点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线段之间的关系,从而应用到各种实际问题中。
二、线段的定义线段是由两个不同的点A和B确定的,记作AB。
线段AB上的所有点都在直线AB上,且点A和点B是线段AB的端点。
三、线段的分类根据线段的位置关系,线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相交线段:两个线段在某一点上相交,且在该点的两侧都有其他点。
例如,线段AB和线段CD在点O上相交。
2.垂直线段:两个线段相交,且相交的角度为90度。
例如,线段AB和线段CD相交形成直角。
3.平行线段:两个线段在同一平面上,且没有交点。
例如,线段AB 和线段CD平行。
4.重合线段:两个线段完全重合,即它们的所有点都相同。
例如,线段AB和线段CD完全重合。
四、线段的数量关系1.线段相交的情况当两个线段相交时,较多的线段数量关系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判断:(1)交叉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在某一点上相交,且在该点的两侧都有其他点,则较多的线段数量关系为“两个”。
(2)角度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相交,且相交的角度小于180度,则较多的线段数量关系为“两个”。
(3)区域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相交,且相交的区域面积较大,则较多的线段数量关系为“两个”。
2.线段平行的情况当两个线段平行时,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1)长度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长度相等,则线段的数量关系为“相等”。
(2)位置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在同一直线上,但没有交点,则线段的数量关系为“无穷多个”。
(3)夹角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的夹角为180度,则线段的数量关系为“无穷多个”。
3.线段重合的情况当两个线段完全重合时,线段的数量关系为“一个”。
五、实例分析1.例题一:设线段AB和线段CD相交于点O,线段AB的长度为5cm,线段CD的长度为8cm,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
证明线段数量关系方法
证明线段数量关系方法嘿,咱来聊聊证明线段数量关系这事儿吧!这可是数学里超有趣的一块呢。
你想想看,线段就像一个个小士兵,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时候就像一场神秘的游戏。
要证明它们的关系,那可得有点小妙招。
全等三角形知道不?这可是个厉害的武器。
如果能找到两个三角形全等,那对应边不就相等了嘛。
就好比两个双胞胎,啥都一样。
要是能巧妙地构造出全等三角形,那证明线段数量关系就容易多啦。
比如说,有两条线段,看着没啥关系,但是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一下子就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这感觉就像在玩拼图游戏,找到关键的那一块,整个画面就完整了。
相似三角形也不赖呀!它们就像一对表兄弟,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果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那对应边的比例就相等了。
这就像在做比例游戏,通过找到相似三角形,就能算出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还有啊,中垂线也很有用呢。
中垂线就像是一个公平的裁判,它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如果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中垂线,那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就明确了。
这就像有个天平,两边平衡得很。
等腰三角形也不能忽视。
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这是个很重要的性质。
如果能发现一个图形中有等腰三角形,那就能利用这个性质来证明线段的关系。
比如说,两个底角相等,顶角的平分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和高。
这就像一个魔法盒子,打开就有惊喜。
直角三角形也有它的妙处。
勾股定理大家都知道吧?那可是个强大的工具。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就像一个神秘的密码,解开了就能找到线段之间的关系。
你可能会问,怎么才能找到这些关键的图形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啦。
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看看有没有特殊的角度、相等的线段、平行的线等等。
这些都是线索,就像侦探在找破案的证据一样。
有时候,还可以用面积法来证明线段关系。
把图形的面积分成几个部分,通过面积之间的关系来推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这就像在玩积木游戏,把不同的积木组合起来,就能搭出不同的形状。
初中两条线段数量关系教案
初中两条线段数量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线段的和、差、倍、分等基本数量关系;2. 能够运用线段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线段的和差关系;2. 线段的倍分关系;3.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线段的知识,如线段的定义、特点等;2. 提问:线段有哪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线段的和差关系,如:线段AB和线段BC的和等于线段AC,即AB + BC = AC;2. 讲解线段的倍分关系,如:线段AB是线段BC的2倍,即AB = 2BC;3.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4. 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出几组线段的长度,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和、差、倍、分;2.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A(2,3)和B(6,7)之间的线段长度是多少?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及其应用;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线段数量关系吗?它们有什么应用呢?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线段数量关系的掌握程度;2. 通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学生对线段数量关系的应用能力;3.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让学生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数量关系,并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生动有趣的示例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何旋转 线段数量关系
几何旋转线段数量关系
在几何学中,旋转是一种常见的变换形式,它可以改变图形的
方向和位置,同时也会影响图形中线段的数量。
在进行几何旋转时,线段的数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旋转对图形的影响。
首先,当我们对一个图形进行旋转时,图形中的线段数量通常
会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旋转是一种刚性变换,它不会改变图形的大
小和形状,只是改变了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因此,图形中的线段数
量在旋转前后是相等的。
其次,当我们对一个图形进行旋转时,图形中的某些线段可能
会相互重合或者平行。
这种情况下,虽然线段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改变。
这也是几何旋转中线段数量
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当我们对一个图形进行旋转时,有时会出现线段的延长
或者缩短。
这是因为在旋转过程中,图形中的线段可能会发生拉伸
或者压缩,导致线段的长度发生变化。
这种情况下,线段的数量虽
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线段的长度却发生了改变。
总之,几何旋转与线段数量关系密切相关,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变换过程,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图形中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长度关系。
因此,深入研究几何旋转与线段数量关系对于提高我们的几何学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部编数学七年级上册专题线段的动点综合问题大题专项训练(重难点培优)同步培优含答案
【讲练课堂】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尖子生同步培优题典【人教版】专题4.7线段的动点综合问题大题专项训练(重难点培优)一、解答题(共30题)1.(2022·山东青岛·期末)如图,动点B在线段AD上,沿A→D→A以2cm/s的速度往返运动1次,C是线段BD的中点,AD=10cm,设点B的运动时间为t秒(0≤t≤10).(1)当t=2时,①AB=________cm;②求线段CD的长度.(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运动过程中线段AB的长度.(2)点C在线段AM上,点D在线段BM上,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a cm/s、b cm/s的速度沿直线BA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其中a、b满足条件:|a―1|+|b―3|=0.(1)直接写出: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2)若2cm<AM<4cm,当点C、D运动了3s,求AC+MD的值;AB,点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MN与AB的数量关(3)如图2,若AM=13系.D的左侧),且CD=2,E为BC的中点.(1)如图1,当AC=4时,求DE的长.(2)如图2,F为AD的中点.点C,D在线段AB上移动的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会,请说明理由;若不会,请求出EF的长.按A一B一A的路径从点A出发,到达点B后又返回到点A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0≤t≤10)秒.(1)当t=6时,AC= .(2)用含t的式子表示线段AC的长;当0≤t≤5时,AC= ;当5<t≤10时,AC= .(3)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在点C运动的过程中,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化,求出MN的长,【答案】(1)8(2)2t,20―2t;(3)MN的长度不变,长度为5【分析】(1)根据点C的运动速度和AB=10可得答案;(2)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求AC的长度;(3)分情况讨论,再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答案.(1)当t=6时,动点C运动了2×6=12个单位,∵AB=10,∴BC=2.∴AC=10―2=8.故答案为:8;(2)当0⩽t⩽5时,AC=2t;当5<t⩽10时,BC=2t―10∴AC=AB―BC=10―(2t―10)=20―2t.故答案为:2t,20―2t;是点C到点B的距离2倍,我们就称点C是[A,B]的美好点.例如;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B]的美好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A,B]的美好点,但点D是[B,A]的美好点.如图2,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7,点N所表示的数为2.(1)点E,F,G表示的数分别是―3,6.5,11,其中是[M,N]美好点的是________;写出[N,M]美好点H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N开始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当t为何值时,点P恰好为M和N的美好点?【答案】(1)G,―4或―16(2)1.5或3或9【分析】(1)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即可求解;(2)根据美好点的定义,分三种情况分别确定P点的位置,进而可确定t的值.【详解】(1)解:根据题意得∶EM=(―3)―(―7)=4,EN=2―(―3)=5,此时EM≠2EN,故点E不是[M,N]美好点;FM=6.5―(―7)=13.5,FN=6.5―2=4.5,此时FM≠2FN,故点F不是[M,N]美好点;GM=11―(―7)=18,GN=11―2=9,且二次项系数为b,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a,b.(1)a=___________,b=___________,线段AB=___________;BC,点M为AB的中点,求MC的长;(2)若数轴上有一点C,使得AC=32(3)有一动点G从点A出发,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同时动点H从点B出发,以5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在数轴上作同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30),点D为线段GB的6GB,在G,H的运动过程中,求中点,点F为线段DH的中点,点E在线段GB上且GE=13DE+DF的值.BC,AB=30,∵AC=32∴AC=18,BC,AB=30,∵AC=32∴AC=90,y满足|x―5|+(y―4)2=0,一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米的速度沿着A→D→C→B运动,另一动点Q从B出发以每秒2米的速度沿B→C→D→A运动,P,Q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1)x=__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__.(2)当t=4.5时,求△APQ的面积;(3)当P,Q都在DC上,且PQ距离为1时,求t的值P从点A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折线A→B→C运动,到点C停止;同时动点Q从点B 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在B、C间作往复运动,当点P到达终点C时,点Q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是x(秒),△APC的面积是S(cm2)(S>0).(1)点Q共运动______秒.(2)当点P沿折线A→B→C运动时,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线段BP(BP>0)的长.(3)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S.(4)当P、Q两点相遇时,直接写出x的值.【答案】(1)169.(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已知AB=20,BC =80,点M、N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向点C运动.当其中一动点到达C点时,M、N 同时停止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N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线段AM的长度为________;(2)当t为何值时,M、N两点重合?(3)若点Р为AM中点,点Q为BN中点.问:是否存在时间t,使PQ长度为5?若存在,请说明理由.故存在时间t,使PQ长度为5,此时t的值为30或50.【点睛】本题考查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线段的和与差,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以及解一AB.数轴上的三个点,且A,B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AB=12,AC=13(1)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2)若点P从点B出发沿着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则经过______秒时,点C 恰好是BP的中点;(3)若点Q从点A出发沿着数轴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线段QB的中点为M,当MC=2QB时,则点Q运动了多少秒?请说明理由.点A表示的数为a,B表示的数为b,且a、b满足(a―10)2+|b+6|=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用含t的式子表示);(2)当点P在点B的左侧运动时,M、N分别是PA、PB的中点,求PM-PN的值(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点P运动多少秒时P、Q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10-8t)-(-6-4t)=±4,解得:t=3或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代数式表示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题的关键.12.(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南通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试题)(1)如图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沿AB向右运动,终点为B,点Q以1cm/s的速度沿AB向左运动,终点为A,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求运动多少秒时,C、P、Q三点有一点恰好是以另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理解新知)如图①,点M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M和BM,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M是线段AB的“奇妙点”,(1)线段的中点这条线段的“奇妙点”(填“是”或“不是”)(2)(初步应用)如图②,若CD=24cm,点N是线段CD的“奇妙点”,则CN=cm;(3)(解决问题)如图③,已知AB=24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2cm/s速度沿AB向点B匀速移动,点Q 从点B出发,以3c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移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请求出为何值时,A、P、Q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奇妙点”.试题)【新知理解】如图①,点C在线段AB上,若BC=πAC,则称点C是线段的圆周率点,线段AC、BC称作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1)若AC=2,求AB的长;(2)在(1)的条件下,若点D也是图①中线段AB的圆周率点(不同于点C),试求出线段BD的长,并判断AC与BD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3)如图②,现有一个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片,将圆片上的某点与数轴上表示1的点重合,并把圆片沿数轴向右无滑动性的滚动1周,该点到达C的位置,求点C 所表示的数;若点M、N是线段OC的圆周率点,求MN的长;(4)图②中,若点D在射线OC上,且线段CD与O、C、D中某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请直接写出点D所表示的数(答案保留π).如图①,点M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M和BM,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M是线段AB的“奇点”.(1)线段的中点______这条线段的“奇点”(填“是”或“不是”)【初步应用】(2)如图②,若CD=18cm,点N是线段CD的奇点,则CN=______cm;【解决问题】(3)如图③,已知AB=15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1cm/s速度沿AB向点B匀速移动:点Q 从点B出发,以2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移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请直接写出t为何值时,A、P、Q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奇点?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16.(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潜江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期末数学试题)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a b2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填空:①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 ,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②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 ;点Q表示的数为 .③当t= 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为 .AB.(2)当t为何值时,PQ=12(3)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线段MN的长.题)如图,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12、b、c,且b、c满足(b―9)2+|c―20| =0,动点P从点A出发以2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以1个单位/秒速度向左运动,O、B两点之间为“变速区”,规则为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原速,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之后立刻恢复原速,设运动时间为t秒.(1)b=____,c=____,A、C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个单位;(2)①若动点P从A出发运动至点C时,求t的值;②当P、Q两点相遇时,求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3)当t=___时,P、Q两点到点B的距离相等.则有AB=21,AP=2t,PB=21-2t,BC=11,BQ=11-t∵BP=BQ,∴21―2t=11―t,解得:t=10(不符合题意,舍去);②当6<t≤11时,如图所示:∵点P的速度为1单位/秒,Q速度不变,∴PB=21―[12+(t―6)×1]=15―t,BQ=11-t,∵PB=BQ,∴15―t=11―t,方程无解;③当点Q的速度变为3单位/秒时,即11<t≤14,如图所示:∴PB=15-t,BQ=CQ―CB=BQ=3(t―11)=3t―33,∵PB=BQ,∴15―t=3t―33,解得t=12,④当点Q和点P都过了“变速区”,即t>15,如图所示:∴PB=2(t―15)=2t―30,BQ=OQ+OB=1×(t―14)+9=t―5,∵PB=BQ,∴2t―30=t―5,解得:t=25;综上所述:当t=12或25时,点P、Q到点B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12或2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及线段的和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熟练掌握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及线段的和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解题的关键.18.(江苏省无锡市省锡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数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若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点P对应的数记为a,请你利用数轴解决以下问题:(1)若点P与表示有理数2的点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则a的值为.(2)若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位于-5与2之间,则|a-2|+|a+5|=.(3)代数式|a+4|+|a-5|+|a-1| +|a+3|的最小值是.(4)已知点M、N在数轴上,点M对应的数是-1,点N对应的数是3,令点P在点N左侧运动,在点P、M、N中,若其中一点与其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3倍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原式=5-(-4)+[1-(-3)]= 9+4= 13;(4)①当P在M左侧时,当PM = 3MN时,P1=-13当PN= 3PM时,P2=-3;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是 ;(2)数轴上存在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10,则x= ;(3)若将数轴折叠,使﹣1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3表示的点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4)若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21(M在N的左侧),且M、N两点经过(3)折叠后互相重合,则M,N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M: ,N: .【答案】(1)1;(2)﹣4或6;(3)5;(4)﹣1014.5,1016.5【分析】(1)根据题意可直接进行求解;(2)对点P的位置分情况讨论如下:①点P在点A左边,则有点P到点A的距离为3,进而求解即可;②点P在线段AB上,不符合题意,舍去;③点P在点B右边,则有点P到点B的距离为3,进而求解即可;(3)若将数轴折叠,使﹣1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对折点对应的数值为1,然后根据题意进行求解即可;(4)若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21(M在N的左侧),且M,N两点经过(3)折叠后互相重合,则对折点对应的数值为1,然后根据题意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解:(1)∵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点P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对应的数为1;故答案为:1;(2)∵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10,对点P的位置分情况讨论如下:①点P在点A左边,∵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10,且线段AB的距离为4,∴点P到点A的距离为3,∴x=﹣4;②点P在线段AB上,不符合题意,舍去;③点P在点B右边,∵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10,且线段AB的距离为4,∴点P到点B的距离为3,∴x=6;∴综上所述:x=﹣4或6;故答案为:﹣4或6;(3)若将数轴折叠,使﹣1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对折点对应的数值为1,∵﹣3到1的距离为4,∴5到1的距离也为4,∴则﹣3表示的点与数5表示的点重合;故答案为:5;(4)若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21(M在N的左侧),且M,N两点经过(3)折叠后互相重合,则对折点对应的数值为1,∴点M到1的距离为1015.5,∴M对应的数为﹣1014.5,∵点N到1的距离为1015.5,∴N点对应的数为1016.5.故答案为:﹣1014.5,1016.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及线段中点,熟练掌握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及线段中点是解题的关键.20.(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如图,P是线段AB上一点,AB=12cm,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运动的时间为t.(1)当t=1时,PD=2AC,请求出AP的长;(2)当t=2时,PD=2AC,请求出AP的长;(3)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求出AP长;【答案】(1)4cm(2)4cm(3)4cm【分析】(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由此求得AP的值;(2)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由此求得AP的值;(3)结合(1)、(2)进行解答;(1)解:依题意知,当t=1时,PC=1×1=1(cm),BD=2×1=2(cm),∴BD=2P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M为AP的中点,设P的运动时间为x秒.(1)P在线段AB上运动,当PB=2AM时,求x的值.(2)当P在线段AB上运动时,求(2BM―BP)的值.(3)如图2,当P在AB延长线上运动时,N为BP的中点,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不变,求出MN的长度.如变化,请说明理由.分别从M、B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1)若AB=11cm,当点C、D运动了1s,求AC+MD的值.(2)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3AC,直接填空:AM= BM.(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2MN的值.3AB的速度从点A沿线段AC向点C运动;同时点Q以1cm/s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做来回往返运动(即沿C→B→C→B→…运动),当点P运动到点C时,点P、Q都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1)当t=1时,PQ= cm;(2)当t为何值时,点C为线段PQ的中点?(3)若点M是线段CQ的中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间段,使PM的长度保持不变?如果存在,求出PM的长度;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走,数字越大,原点左侧则相反.于是,我们可以假设:若点P从原点出发,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则t秒后点P表示的数是0+3t;反之,若点P从原点出发,沿数轴的负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则t秒后点P表示的数是0―2 t.【探究】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b,且a,b分别为―4,8.(1)如图1,若点P和点Q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都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点P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的运动速度为每秒6个单位长度,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t秒后,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点Q表示的数是________;②当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时,则t的值为_______.(2)如图2,若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点B时停止运动,M,N分别是线段AP,BP的中点,则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为定值?若是,请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度;若不是,请说明理由.25.(2022·浙江·七年级专题练习)如图,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线段AC=8m,AB=2 BC.机器狗P从点A出发,以6m/s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以原来的速度返回;机械猫Q从点C出发,以2m/s的速度向右运动,设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xs.当机器狗P与机械猫Q第二次相遇时,机器狗和机械猫同时停止运动.(1)BC=______m,AB=______m;(2)试通过计算说明:当x为何值时,机器狗P在点A与机械猫Q的中点处?(3)当x为何值时,机器狗和机械猫之间的距离PQ=2m?请直接写出x的值.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直线AB上运动.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秒.(1)若点P在线段AB上的运动,当PM=10时,PN=;(2)若点P在射线AB上的运动,当PM=2PN时,求点P的运动时间t的值;(3)当点P在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运动时,线段AB、PM、PN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b满足|a+2|+(b﹣10)2=0.(1)求线段AB的长;(2)线段CD在点A左侧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经过线段AB需要10秒,经过点O的时间是2秒,求CD的长度;(3)点E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6,点F与点B重合.线段EF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P从点A左侧某处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G是线段BE的中点,点P与点E相遇t秒后与点G相遇.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PE=kFG恒成立,求k 与t的值.字母的代数式表示运动后点表示的数及线段长度是解题关键.28.(2020·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如图,点A、B、E和线段CD都在数轴上,点A、C、D、B、E起始位置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0、3、12、18;线段CD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当点D与点E重合时停止运动,移动时间为t秒.(1)当t=0时,AC的长为______,当t=3时,AC的长为______.(2)线段CD在运动过程中,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AC的长为______.(3)当t=2时,BD的长为______,当t=5时,BD的长为______.(4)线段CD在运动过程中,求BD的长(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2,8(2)2t+2(t≤7.5)(3)5,1(4)|2t―9|(t≤7.5)【分析】(1)根据路程=时间×速度,算出点C的位置,即可得AC的长;(2)先算出移动t秒后点C的位置,由题可知,当D与E重合,CD运动停止,即3+2t =18,解得t=7.5,即可得;(3)算出t=2时,点D的位置,即可得,算出t=5时,点D位置,即可得;(4)先算出移动t秒后,点D的位置,由(2)得t=7.5,CD运动停止,即可得.(1)解:当t=0时,CD未移动,则AC=|-2-0|=2,当t=3时,此时C位置的数为:0+3×2=6,则AC=|―2―6|=8.(2)解:移动t秒后点C位置的数为:0+2t=2t,由题可知,当D与E重合,CD运动停止,即3+2t=18解得t=7.5,则AC的长度为:AC=|―2―2t|=2t+2(t≤7.5).(3)解:当t=2时,D的位置的数为:3+2×2=7,则BD=|7-12|=5;当t=5时,D位置的数为:3+5×2=13,则BD =|13―12|=1.(4)解:移动t 秒后,D 位置的数为:3+2t ,由(2)得t =7.5, CD 运动停止,∴BD =|2t +3―12|=|2t ―9|(t ≤7.5).【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绝对值和列代数式.29.(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已知:如图1,M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定点,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s ,3cm/s 的速度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 在线段AM 上,D 在线段BM 上)(1)若AB =10cm ,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 +MD 的值;(2)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MD =3AC ,试说明AM =14AB ;(3)如图2,已知AM =14AB ,N 是线段AB 所在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 AB 的值.∵AN―BN=MN,AN―AM=MN,1∵AN―BN=MN,AN―BN=AB,∴MN=AB,AN―BN≠MN,这种情况不可能,MN1AC:BC=5:2,DC:AB=1:4.点P从点A出发以4厘米/秒的速度沿射线AD向点C运动,点P到达点C所在位置后立即按照原路原速返回,到达点D所在位置后停止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着射线BC的方向运动,点Q到达点D所在的位置后停止运动.点P和点Q同时出发,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线段AD的长度;(2)当点C恰好为PQ的中点时,求t的值;(3)当PQ=7厘米时,求t的值.。
线段之间数量关系
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AD 上一点,AE=AB ,过点E 作直线EF ,在EF 上取一点G ,使得∠EGB=∠EAB ,连接AG .(1)如图①,当EF 与AB 相交时,若∠EAB=60°,求证:EG=AG+BG ;(2)如图②,当EF 与CD 相交时,且∠EAB=90°,请你写出线段EG 、AG 、B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G 为BC 中点,点E 在AD 边上,且∠1=∠2(1)求证:E 是AD 的中点;(2)若F 为CD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F ,且满足∠3=∠2.求证:CD=BF+DF .11.已知▱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且AC ⊥AD ,∠ADC=45°,过点C 作CE ⊥BD 于点E ,交AB 于点F ,连接OF ,点M 为CD 的中点,连接EM .(1)若BC=6,求EM 的长;(2)求证:CF+OF=DO .20.如图,矩形ABCD 中,点E 为矩形的边CD 上任意一点,点P 为线段AE 中点,连接BP 并延长交边AD 于点F ,点M 为边CD 上一点,连接FM ,且∠1=∠2.(1)若AD=2,DE=1,求AP 的长;(2)求证:PB=PF+FM .22.已知正方形ABCD 如图所示,连接其对角线AC ,∠BCA 的平分线CF 交AB 于点F ,过点B 作BM ⊥CF 于点N ,交AC 于点M ,过点C 作CP ⊥CF ,交AD 延长线于点P .(1)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求△ACP 的面积;(2)求证:CP=BM+2FN .26.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P 是AB 的中点,连接DP ,过点B 作BE ⊥DP 交DP 的延长线于点E ,连接AE ,过点A 作AF ⊥AE 交DP 于点F ,连接BF .(1)若AE=2,求EF 的长;(2)求证:PF=EP+EB .4.如图(1),BD 、CE 分别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 作AF ⊥BD ,AG ⊥CE ,垂足分别为F 、G ,连接FG ,延长AF 、AG ,与直线BC 相交于M 、N 。
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17.如图,已知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CD 的中点,点F 在BC 上,且∠DAE=∠FAE求证:AF=AD+CF18.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AB=AC ,D 是CB 延长线上一点,∠ADB=60°,E 是AD 上一点,且DE=DB ,求证:AE=BE+BC在△ABC 中,∠ACB=90°,AC=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这个等量关系。
1、已知四边形ABCD 中,AB AD ⊥,BC CD ⊥,AB BC =,120ABC =o∠,60MBN =o ∠,MBN ∠绕B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D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 F ,.当MBN ∠绕B 点旋转到AE CF =时(如图1),易证AE CF EF +=.当MBN ∠绕B 点旋转到AE CF ≠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AE CF ,,EF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D M图1AA(图1) A B CD E FM N(图2)A B CD E FM N(图3)ABC D E F MNEDCBA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点E 是AB 上一个动点,若∠B=60°,AB=BC,∠DEC=60°,试判断AD+AE 与BC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AC ∥BD ,EA,EB 分别平分∠CAB,∠DBA ,CD 过点E ,求证;AB =AC+BD考查下列命题: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对应相等;②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两角和其中一角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角的角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或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18.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过C 作CE ⊥AB 于E ,并且1()2AE AB AD =+,求∠ABC+∠ADC 的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如图,已知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CD 的中点,点F 在BC 上,且∠DAE=∠FAE
求证:AF=AD+CF
18.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AB=AC ,D 是CB 延长线上一点,∠ADB=60°,E 是AD 上一点,
且DE=DB ,求证:AE=BE+BC
在△ABC 中,∠ACB=90°,AC=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这个等量关系。
1、已知四边形A B C D 中,A B A D ⊥,BC CD ⊥,AB BC =,120ABC =
∠,
60MBN = ∠,MBN ∠绕B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D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
于E F ,.
当MBN ∠绕B 点旋转到AE CF =时(如图1),易证AE CF EF +=.
当MBN ∠绕B 点旋转到AE CF ≠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AE CF ,,EF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A
B C D E
F
D A B C
E M
图1
A
C
N
E
D N
图2
A
C
B
D
E M D N
图3
A
C B
M
E (图1) A B C
D
E F
M N
(图2)
A B C
D
E F
M N
(图3)
A
B
C
D E
F M
N
E
D
C
B
A
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点E 是
AB 上一个动点,若∠B=60°,AB=BC,∠DEC=60°,试判断AD+AE 与BC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AC ∥BD ,EA,EB 分别平分∠CAB,∠DBA ,CD 过点E ,求证;AB =AC+BD
考查下列命题: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对应相等;②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两角和其中一角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角的角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或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18.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过C 作CE ⊥AB 于E ,并且
1
()2
AE AB
AD =
+,求∠ABC+∠ADC 的度数。
F
E
D C
B
A
19.如图,△ABC 中,D 是BC 的中点,DE ⊥DF ,试判断BE+CF 与EF 的大小关 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09崇文二模)以ABC ∆的两边AB 、AC 为腰分别向外作等腰Rt ABD ∆和等腰Rt ACE ∆,
90,BAD CAE ∠=∠=︒连接DE ,M 、N 分别是BC 、DE 的中点.探究:AM 与DE 的位置关系
及数量关系.
(1)如图① 当ABC ∆为直角三角形时,AM 与DE 的位置关系是 , 线段AM 与DE 的数量关系是 ;
(2)将图①中的等腰Rt ABD ∆绕点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θ(0<θ<90)后,如图②所示,(1)问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
例1 正方形ABCD 中,E 为BC 上的一点,F 为CD 上的一点,BE+DF=EF ,求∠EAF 的度数.
3 如图,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 ∆是等腰三角形,且0
120BDC ∠=,以D 为顶点做一个0
60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 于点M ,交AC 于点N ,连接MN ,则AMN ∆的周长为 ;
B
C
D
N
M
A
应用:
1、已知四边形A B C D 中,A B A D ⊥,BC CD ⊥,AB BC =,120ABC =
∠,
60MBN = ∠,MBN ∠绕B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D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
于E F ,.
当MBN ∠绕B 点旋转到AE CF =时(如图1),易证AE CF EF +=.
当MBN ∠绕B 点旋转到AE CF ≠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AE CF ,,EF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在等边ABC ∆的两边AB 、AC 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 、N ,D 为ABC 外一点,且
︒=∠60MDN ,︒=∠120BDC ,BD=DC. 探究:当M 、N 分别在直线AB 、AC 上移动时,
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及AMN ∆的周长Q 与等边ABC ∆的周长L 的关系.
(图1) A B C
D
E F
M N
(图2)
A B C
D
E F
M N
(图3)
A
B
C
D E
F M
N
图1 图2 图3
(I )如图1,当点M 、N 边AB 、AC 上,且DM=DN 时,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
是 ; 此时
=L
Q
; (II )如图2,点M 、N 边AB 、AC 上,且当DM ≠DN 时,猜想(I )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
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III ) 如图3,当M 、N 分别在边AB 、CA 的延长线上时,
若AN=x ,则Q= (用x 、L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