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论文
耕作学论文
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摘要:我国农业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的内涵式增长道路,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向现代高效节水型灌溉农业,节水型旱作农业和节水型生态农业转变。
针对以上内容,本文详细阐述了我国节水农业的概念与发展现状,以及针对关键技术和重点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节水农业旱地农业科技发展创新现代农业进入21世纪后,食物需求不断增加、环境日渐恶化、人口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保护环境协调发展、满足食物需求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问题。
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1/3。
在14亿hm2耕地中,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旱地占80%。
随着人口剧增,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全球性食物安全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严峻。
人们的焦点聚集到如何解决由于全球性人增地减矛盾和区域性淡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而引起的食物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
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
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为455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7%,随着我国战略重点逐步向西部转移,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而我国的农业又是用水大户,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得73、4%,生产效率不足1、0kg/m3、我国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m3,农业用水危机不断加剧,农业生产要向高产稳产方向发展,而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降水少、气温低、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贫困。
二是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十分严重。
大量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且蚕蚀耕地,土石山区耕层变簿,黄土高原被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加剧了——旱、薄、粗、穷——的局面。
所以必须发展以充分利用有限降水为中心的节水灌溉和旱地农田节水保水技术。
一、节水农业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节水农业即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的水资源,采用水利和农业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农业,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节水灌溉农业系统,从水源到形成作物的干物质,要经过降水、地上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五水——转化过程.降水可直接成为土壤水,其他如井水(地下水)或渠水(地上水)都要通过输水一配水一灌水成为土壤水,土壤水一部分蒸发进入大气,成为非生产性的水分散失,另一部分为根系吸收,成为植物水,它再经过蒸腾和光合作用形成干物质.旱地农业除没有输水、配水和灌水,其他都一样.节水农业的任务就是探讨每一个过程的节水措施,以挖掘其潜力,这些措施可概括为合理利用水资源、节水工程措施、节水管理措施和节水农业措施,前三者可提高水的利用率,后者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最后达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及可能的创新领域随着全球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许多国家都把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发展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7期.冯永忠.韩娟.李轶冰.廖允成.温晓霞.[2].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生导师高志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期.[3].国家重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期.[4].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4期.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董登峰.陈念平.陆福勇.秦华东.[5].免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际环境的影响Ⅳ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9期.周佳民.彭福元.刘开强.莫润秀.梁天峰.朱校奇.江立庚.[6].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0年4期.[7].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广西植物》.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张玉.秦华东.黄敏.江立庚.徐世宏.[8].坚持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落地生金"——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曾勇军副教授.《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年12期.高强.[9].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用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1999年5期.[10].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物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5期.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郭金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石河子大学2005(学位年度)[2].华北平原壤质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素管理与反馈调节.被引次数:1作者:徐久飞.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3].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稻麦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2作者:陈文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4].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质量与生产力的影响. 作者:冯宇鹏.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5].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次数:4作者:杨江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甘肃农业大学2010(学位年度)[6].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韩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7].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被引次数:6作者:冯聚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河北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8].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1作者:赵红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9].“旱三熟”种植区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及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邹聪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10].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次数:1 作者:王亚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2012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2]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粮食作物结构的演变看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曾雄生,20012001年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3]作物粉垄栽培增产效果与高产理论探讨.韦本辉.申章佑.甘秀芹.刘斌,2011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4]浅谈洛阳谷子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司马青焕.张玉萍.刘要辰.董永红,2009首届全国谷子产业大会[5]免耕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摘要).张玉.秦华东.江立庚.徐世宏,2013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6]新形势下如何处理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王永宏,2003'200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7]低碳农业的重要技术——免耕栽培.熊继东.成燕清,20102010年湖南科技论坛——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8]水浇地冬小麦撒播旋耕简化栽培.王小泰,2008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9]水稻品种不同形态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的关系.江立庚.郭立.刘开强.梁天锋,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10]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垦区耕作模式讨论的论文
垦区耕作模式讨论的论文保护性耕作是保护农田、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耕地资源和农业水资源都十分紧缺的国家,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而制约粮食单产的关键要素是耕地质量和农业水资源[1]。
针对这一问题,对昭苏垦区雨养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采用深松—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措施,实行合理轮作,在不破环土壤耕层的前提下,通过增加降水的入渗,抑制水分蒸发,依靠秸秆覆盖,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有效解决昭苏垦区农业长年干旱低产的难题。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针对传统耕作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将深松少耕、秸秆粉碎还田、化肥深施、免耕播种和精量播种、非化学除草等农业新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对垦区旱作农业蓄水保墒耕作模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改善土壤质量进行总结概括。
2.1免耕播种蓄水保墒耕作模式旱作雨养农业,主要是解决土壤的保墒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是围绕土壤增加雨雪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在保证作物出苗率的情况下控制好秸秆覆盖率和覆盖量来提高保墒性[3]。
油菜耕作技术模式:①当年10月前收获春小麦(留茬高度不低于20cm)机械秸秆粉碎还田→免耕播种机施肥→次年4月免耕播种油菜→机械喷洒除草剂、杀虫剂及叶面肥(2~3遍)→机械收获。
②当年10月前收获春小麦(留茬高度不低于20cm)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深松→机械施肥→次年4月机械喷施除草剂→次年4月免耕播种→机械喷洒除草剂、杀虫剂及叶面肥(2~3遍)→机械收获。
春小麦耕作技术模式:当年10月收获油菜(留茬高度不低于20cm)机械秸秆粉碎还田→联合整地机耙地、梳草→免耕播种机施肥→次年4月免耕播种→喷洒除草剂、杀虫剂→机械收获。
2.2抗旱保墒效果分析2.3土壤质量改善(1)安全有效的农田病虫草害防治可以起到缓解化学防治的环境压力,同时秸秆粉碎还田,大量的田间秸秆和收割及自然掉落的作物种子经过萌发生长,可进行长时间(9月初—11月中旬)放牧,部分秸秆、杂草及次生苗经牲畜过腹还田,有机质含量提高0.03%(见表3),有利于培肥地力[4]。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以下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大纲格式模板,看了后定能知晓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大纲怎么写等相关写作技巧.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高等院校课程群的内涵、特性构建----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为例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析一、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宏观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中文摘要第一章导言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对象、目的及意义(一) 研究的对象(二) 目的及意义三、研究动态的概述(一) 国内研究动态及进展(二) 国外研究动态与进展四、研究的理论依据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一) 关键词界定(二) 研究内容(三) 研究方法第二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一、学科发展理论(一) 学科与学科建设(二) 学科代谢规律(三) 学科分化综合规律(四) 学科当采规律二、学科建设理论(一) 学科建设的外部内部关系规律(二) 重点学科要担负起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三、学科管理理论(一) 管理学理论简述(二) 影响学科建设的因素第三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现状分析一、重点学科数量大幅上升,但结构布局仍需要进一步改善(一) 分布结构(二) 门类结构(三) 投资结构二、从宏观上看,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点硬面软”的现象三、重点学科的评选及重点学科建设的宏观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四、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断层严重五、国家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分隔的体制不利于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六、有关方面对重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付诸行动七、重点学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第四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宏观对策一、充分认识重点学科建设的战略意义,把重点学科建设落到实处二、建立和完善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三、进一步完善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一) 重点学科规划(二) 重点学科评选(三) 重点学科建设(四) 重点学科评估及验收四、进一步完善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的结构布局,优化学科资源配置(一) 重点学科分布结构的优化(二) 重点学科门类结构的优化(三) 重点学科投资结构的优化五、面向国内外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造就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群体(一) 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的重点应放眼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术人才(二) 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三) 坚持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标准(四) 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的硬措施六、加快重点学科建设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七、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结语参考文献1-7二、玉米植株碳累积和耗水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摘要Summary目录前言第一章玉米耗水特性与物质累积研究进展综述1-1- 影响玉米耗水特性主要因素的研究进展1-1-1 影响植株蒸腾的因子1-1-2 影响棵间蒸发的因子1-2 玉米干物质累积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1-2-1 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与干物质累积的关系1-2-2 水分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累积的影响1-2-3 养分对作物干物质累积的影响1-2-4 作物 N、P、K 的累积特征第二章试验设计与方法2-1 试区概况2-2 主要研究内容2-2-1 不同覆膜与灌水水平对玉米地上部干物质与有机碳累积的影响2-2-2 影响玉米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累积关键因子的动态特征2-2-3 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地上部碳累积与耗水特性的相关性2-3 技术路线2-4 试验设计2-5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2-6 数据处理第三章不同处理玉米地上组织的碳累积特征3-1 不同处理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累积量3-2 干物质累积模型及特征参数3-3 成熟期各处理玉米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3-4 不同处理玉米的产量表现3-5 各处理玉米植株碳含量的表现3-5-1 各生育阶段不同处理玉米碳累积量3-5-2 各生育阶段不同处理玉米的有机碳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3-5-3 成熟期不同处理玉米有机碳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征第四章不同处理玉米的耗水特征4-1 玉米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4-1-1 玉米播前,收后 0-110cm 土层含水量垂直分布4-1-2 玉米全生育时期 0-110 土层平均含水量4-2 不同处理玉米的耗水特征4-2-1 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4-2-2 玉米的阶段耗水量4-2-3 各处理玉米阶段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重4-3 玉米的棵间蒸发特征4-3-1 不同模式下玉米全生育期总棵间蒸发量的差异4-3-2 玉米各生育阶段棵间蒸发量的动态变化4-3-3 玉米全生育期总棵间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4-3-4 玉米各生育时期棵间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第五章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单位耗水的碳累积效率5-1 各处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5-1-1 玉米以籽粒产量计算的 WUE5-1-2 玉米以干物重计算的 WUE5-2 各处理玉米的阶段水分利用效率5-2-1 在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单位耗水量下累积的干物质5-2-2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玉米单位耗水累积的有机碳第六章影响玉米碳累积和分配的关键因子的动态变化6-1 不同处理玉米的土壤温度效应6-1-1 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各土层温度6-1-2 玉米全生育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温度及变化6-2 玉米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的变化特征6-2-1 玉米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6-2-2 不同处理玉米全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日积6-3 成熟期各指标与 C 累积的相关性第七章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导师简介1导师简介2个人简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相关参考属性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范例大学生适用: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3写作解决问题:论文框架怎样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职称论文适用:职称评定、初级职称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目论文提纲推荐度:优质提纲三、间距对玉米间作豌豆氮素竞争互补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格式范文模板摘要Summary前言第一章豆科/禾本科间作氮素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进展述评1-1 禾豆间作的研究及应用价值1-1-1 禾豆间作的产量优势研究1-1-2 禾豆间作对氮肥利用的影响1-2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研究及影响因子1-2-1 豆科种类对氮素利用的影响1-2-2 禾豆间作中氮转移对氮素高效利用的影响1-2-3 禾豆间作优势的生态位对氮高效利用的影响1-3 禾豆间作群体中的种间作用1-3-1 间作体系中种间竞争研究1-3-2 间作体系中的恢复效应研究1-4 行距配置对间作群体的影响研究第二章试验设计与方法2-1 试验区概况2-2 研究内容2-2-1 不同间距对光合物质积累的影响2-2-3 不同间距对氮素利用的研究2-2-4 不同间距调整对产量和生物量影响2-3 技术路线2-4 试验方案2-4-1 试验材料2-4-2 试验设计2-5 测定指标及方法2-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三章间作玉米豌豆干物质累积特性及种间关系对间距的响应3-1 玉米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3-1-1 各处理玉米干物质累积速率3-1-2 不同处理豌豆生长速率3-1-3 玉米间作豌豆共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3-2 干物质分配动态3-2-1 不同处理豌豆各器官干物质分配3-2-2 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分配3-3 间作群体中的互补效应3-3-1 不同处理共生期内 LER3-3-2 不同处理对边行优势的影响3-3-3 豌豆收后玉米的恢复作用3-3-4 各间作处理 LER3-4 间距对玉米间作豌豆种间竞争参数的影响3-5 种间相互作用指数第四章间作玉米豌豆氮素竞争互补对间距的响应4-1 土壤全氮的变化4-1-1 不同处理豌豆收获后土壤全氮含量4-1-2 不同处理玉米收后 0-30cm 土层全氮含量变化4-2 不同处理土层硝态氮平均含量4-3 不同处理植株的吸氮量4-3-1 不同处理豌豆的吸氮量4-3-2 玉米吸氮量在不同处理中的差异4-3-3 间作吸氮量在各处理间的差异4-4 间距对玉米豌豆氮素竞争互补效应的影响4-5 间距对结瘤特性的影响第五章不同处理的产量表现和氮肥利用率5-1 不同处理对产量、生物量的影响5-2 不同处理玉米、豌豆的收获指数5-3 干物质转移率5-3-1 玉米各器官光合产物转移率5-3-2 豌豆各器官光合产物转移率5-4 不同处理的氮肥利用率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1 导师简介2 导师简介个人简介四、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其分化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摘要英文缩写词1 前言1-1 目的与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相关研究1-2-2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研究1-2-3 影响魔芋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1-2-4 影响魔芋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因素1-2-5 内源激素对魔芋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影响1-2-6 TDZ在植物组织培养上的应用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材料2-2 试验方案2-2-1 花魔芋外植体消毒效果试验2-2-2 不同抗氧剂对花魔芋外植体褐变控制效果和机理试验2-2-3 花魔芋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试验2-2-4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和机理试验2-2-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不定芽分化效果和机理试验2-2-6 培养基和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试验2-3 培养条件和灭菌条件2-4 分析测试指标和方法2-4-1 调查记录时期和取样方法2-4-2 分析测试指标2-5 试验数据的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消毒方法对花魔芋外植体消毒的效果3-2 不同抗氧化剂控制花魔芋外植体褐变的效果和机理3-2-1 对控制褐变效果的影响3-2-2 对外植体褐变强度的影响3-2-3 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3-2-4 对多酚含量的影响3-2-5 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3-3 不同外植体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3-4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和机理3-4-1 对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3-4-2 对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3-4-3 对IAA、ZR、GA3、ABA含量的影响3-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不定芽分化的效果和机理3-5-1 对不定芽分化效果的影响3-5-2 对不定芽分化机理的研究3-6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效果4 结论与讨论4-1 花魔芋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机理4-2 不同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4-3 不同抗氧化剂控制花魔芋外植体褐变的效果和机理4-4 不同外植体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4-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4-6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效果4-7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效果4-8 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5 参考文献。
作物学课程论文
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和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摘要:中国农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农业资源匮乏制约了未来农业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徘徊,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生存压力之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农耕文明面临消亡的局面等。
从农业实践来看,植物生长及其影响因素在农业企业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所以研究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和怎样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问题日益凸显。
关键词: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力状况制约因素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
过去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口虽然增加了2.4倍多,但农业的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使得食物的可获得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中国农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农业资源匮乏制约了未来农业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徘徊,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生存压力之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农耕文明面临消亡的局面等,所以研究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和怎样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论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通过对农作物产量要素的总结,发现农作物产量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自然因素、耕作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土地类型、耕作品种、耕作者素质、环境气候等。
1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1.1 自然因素1.1.1 影响作物产量潜力的一些因素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光照量和光强、坡度和地形、日照百分比、蒸发/蒸腾比、相对湿度、温度、32℃以上天数、灌溉、排水水分渗漏率、雨量及降雨分布、海拔高度、纬度、特殊的作物生长特性、通气因素、CO2、风速、土壤有效水、根层深度、粪肥1.1.2生产者无法控制以下7种因素:温度、光照、风暴、洪水、降雨、CO2、海拔高度。
其中可通过灌溉补充雨量不足,通过施用新鲜可分解的粪便和作物残茬来增加CO2供给。
农学毕业论文(5篇)
农学毕业论文(5篇)农学毕业论文(5篇)农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一、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毕业论文教学方案支配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讨论时间不能保证根据现行的教学方案,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支配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支配在最终一个学期。
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状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
周年生产,一年两熟。
而同学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支配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掩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
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支配很紧凑。
在平常,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与到老师的试验中去。
因此,目前的教学方案,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看,更遑论周年的观看和讨论了。
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情愿提前参与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担当试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简单大打折扣。
2、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讨论。
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
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
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
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消失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
由于讨论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爱好。
3、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旧不强。
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果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
老师们往往由于不忍心影响同学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
由于这些缘由,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及其使用建议论文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及其使用建议论文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仍然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粮食安全问题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种植技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出现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支持。
1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颠覆了以往的耕作方式,让现有的产业模式发生变化。
其具备保水、保土的特性,让水土流失的情况得到缓解,保护耕地面免受损害,对生态环保有促进作用。
我国水资源比较贫乏,淡水更属于稀缺资源,这项技术可以节约用水。
而且能有效应对沙尘暴,使环境得到保护。
还可以让土壤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让其中的营养成分得到提升,给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
2 促进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建议2.1 加大支持力度当前这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远远没有到达成熟阶段,需要气象、农机等多个部门之间展开合作,全面为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创造更多机会。
政府是促进这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对相关项目的进步和研发有重要意义。
政府部门可以颁布专项的政策予以支持,让这项技术的应用能具备更大的空间。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自身的行政优势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调动、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让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更有效率。
2.2 加强宣传做好宣传工作是技术推广的关键。
可以邀请专家开展专项讲座,将与技术有关的内容制作成手册,在开展讲座的过程中分发给参加的人员。
在编写手册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少使用专业素语,语言尽量通俗易懂,让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业人员也可以轻松读懂与技术有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清除推广的障碍。
现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展开宣传,让宣传方式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增强人们的接受程度。
要与当地的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展开合作,从各个平台展开技术推广,让人们对技术的认知程度更深。
2.3 树立示范典型各项农机部门要认真对这项技术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解,让示范区的创建达到预定水平,让技术推广更具备活力。
吴雷的耕作学论文
贵州大学高级耕作学课程论文题目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优化设计农作制度学院农学院专业班级09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生姓名吴雷指导教师曹国璠撰写日期:2009年11月1 日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优化设计农作制度吴雷2009021246(2009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摘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不断深入发展,科学利用农业资源,合理优化农作制度,建立资源、生产、技术、市场为一体的新型农作制度,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我国农业资源和农作制度现状出发,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科学合理的提出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设计现代农作制度需要考虑的因素、制度创新的重点和取向以及建立现代农作制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optimize the designof farming systemsWu Lei 2009201246(crop cultivation and farming system2009 of Agronomy College)Abstract:Adjus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change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growth, vigorously develop high-yield, high-quality, efficient, ecological and safe agriculture, is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o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doing everything possible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As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 reasonable optimization of farming systems,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s, production, technology, market as a whole new type of farming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building a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is paper, Chin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rming system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resentation of the use of rich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o design a modern farming systems need to consider factors, the focus and direction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farming system, the necessity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Key words:agricultural resources ;farming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现代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一些不利因素对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耕作学课程论文
我国农田污染现状、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王玲琼(河西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摘要:就我国农田污染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防治农业污染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农田污染;现状;危害;措施1 我国农业污染现状我国农业污染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污染物超标严重,污染物在农副产品中积累极为普遍并呈上升趋势﹝1﹞。
农业生产不但造成自身污染,还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水产养殖造成水体污染,畜禽粪便造成水体和大气污染,化肥过量施用流入水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水田排放温室气体甲烷,畜禽养殖排放温室气体甲烷,以及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增加。
1.1 化肥污染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已达4637万t,占世界化肥施用总量的35%。
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达到400kg,是美国的4倍, 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225kg/hm2)的2倍,而我国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仅35%左右,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5~10个百分点[2]。
河南省土肥站一项调查表明, 河南农民施用的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1/3进入水源,1/3沉留在土壤中。
1.1.1 对水质的污染水污染重点治理实践和结果表明,除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废水外, 农业化肥中的氮、磷污染已是造成河湖水质不断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化肥的平均利润率低,未被利用的氮、磷元素一部分被土壤吸附,一部分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 成为农业污染源之一。
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1 500万t的废氮流失到了农田之外,污染了地下水、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在与我国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五大湖泊中,滇池、巢湖和太湖已严重富营养化,其他湖泊也趋于中等程度的富营养化阶段。
根据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的污染的测定,农用化学品的贡献率占50%,因农业化肥污染带入滇池的总磷和总氮已分别占到这些污染物入湖总量的64%和52.7%[3]。
从发展趋势上看耕作学的性质及其在农业科学中的地位
渗透
,
都具 有 实 用 性 的 特 点
,
,
,
但 从 农业
层 次 ( 见 图)
总 体 优 化 的 角 度 来看
农 业 应 用 科 学 的 实用
而 农业 系 统
。
( l ) 农 业基 础科学
如 植物 学
动 (植)
、
、
动物
性 是 建 立 在 传统 农 业 的 基 础 上
综 合性
、
’
学
、
动 (植 )
物生 理 学 微生 物 学
产 ( 主 要 是 农 作物 生 产 )
综 合技 术 措 施 体
应 包 括 农 业 科 学 体 系 和 农 业 技术 体 系
。
广 义 的 农 业 科 学 包 括 了 农 业 自然 科 学 和 农 业
农 业 系 统 科 学 与 农 业 应 用 科学 有 所 交
叉
、
社会 科 学
农 业 自 然科 学 体 系 应 划 分 为 三 个
、
、
、
_
、
_
农业 应 用 社 会 科学
、
、
农 业 区划
、
发
,
肥料
农药
,
,
除 草剂
家禽 饲 养 学
、 、
育种学
农 业 经济 学
生长 调 节 剂 技术
计 算机 等应 用
农 业土 壤 学
种子 学
肥 料学
农 业 统计 学 农 业会 计学 等
农 产 品贮 藏 加 工
农 业 气象 学 等
t
农 业基 础 技 术 生物 技 术
-
-
-
一 从 发展 趋 势 上 看 耕作学 的性质 及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人类自古以来就与农业息息相关,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为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们研究植物的种植、生长、生殖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合理的耕作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本文将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进行探讨,以期对读者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它包括了对作物品种、种源、生育期、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作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土壤、水分、气候等环境因素的调控,作物栽培学能够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增强农作物的生长势态。
耕作学则关注的是耕地的管理和实际操作,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耕作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土地的选址、备耕、翻耕、施肥、灌溉、植保等方面的知识。
合理的耕作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供应能力。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合理的栽培管理和耕作措施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选择作物品种时,作物栽培学研究可以提供相应的种源和品种特性,而耕作学则可以确定适合该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育条件。
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环境因素是农作物选择与栽培的重要依据。
根据不同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我们可以合理选择作物品种,确保它们能够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
例如,干旱地区适合种植旱作农作物,喜水的作物则适合水稻田等。
耕作学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土壤类型、水分状况等要素,选择合适的耕作措施。
例如,在稻田中,适当的灌溉和排水工作是确保水稻生长的关键。
而在旱地中,需要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确保土壤保湿和减轻水分蒸散。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施肥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根据土壤质地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可以补充土壤所需养分,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过度施肥也可能导致土壤养分紊乱和环境污染,所以在施肥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控。
耕作学研究植物种植后的农艺管理及其技术方法
耕作学研究植物种植后的农艺管理及其技术方法植物种植后的农艺管理是农作物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农艺管理可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农民的收益。
本文将重点讨论耕作学在植物种植后的农艺管理中的应用,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方法。
一、耕作学在植物种植后的农艺管理中的应用耕作学是研究农田土壤性质和改良方法的学科,它对农田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植物种植后的农艺管理中,耕作学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耕作学通过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增加土壤肥力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例如,合理翻松土壤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增加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
土壤pH的调节可以使土壤营养元素更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此外,适时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也是改善土壤肥力的有效方法。
2. 灌溉管理耕作学研究了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水分的运输、储存和利用等过程,为植物的灌溉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土壤水分情况,合理进行灌溉可以使植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得到适宜的水分供应,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此外,合理的灌溉管理还可以减少土壤的盐渍化和水分淋溶等问题。
3. 除草和杂草管理耕作学研究了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杂草的生态习性,为植物的除草和杂草管理提供了依据。
合理选用除草剂和适时进行除草,可以减少杂草对作物的竞争,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此外,适时进行杂草清除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的品质。
二、植物种植后农艺管理的技术方法除了以上应用耕作学的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技术方法可以用于植物种植后的农艺管理。
1. 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是植物种植后农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养分含量,合理选择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进行适时施肥。
同时,利用土壤测试结果,对土壤进行养分调查,为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可以结合耕作措施,如地膜覆盖和有机物覆盖等,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保护性耕作研究论文
保护性耕作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况;判定;实施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状况,对其定义及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归纳了保护性耕作的判定和实施要点,以期推广这一新型耕作技术。
1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
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作业均使用机械来完成。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
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实行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
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在山西省经过近9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结果显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同时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作物产量。
近年来,农业部在北方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通过重点建设核心项目区,并结合国家实施的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措施,使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2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及内容对保护性耕作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
其第一句话“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覆盖”和“大量”。
关于“覆盖”,保护性耕作强调的是将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其首要目的是加强对地表的防护,而常规的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秸秆残茬的处理则主要是“翻埋入土”,其目的是培肥地力。
二者的形式和目的都不同,这是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的秸秆还田的主要区别所在,不能混淆。
至于保护性耕作的“覆盖”形式,可以是秸秆粉碎铺放地表,也可以是留高茬及秸秆直立或压倒覆盖等。
基于耕作制度的农业论文
基于耕作制度的农业论文基于耕作制度的农业论文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而耕作制度则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支撑。
耕作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而根据一定规律所实施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耕作制度的优化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关键。
首先,耕作制度要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会对农作物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耕作制度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性质、降雨等气候条件以及农作物的种植特性来确定。
例如,热带地区的稻田种植需要考虑灌溉和排水问题,而防止虫害和病害则是北方地区小麦栽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只有真正理解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制定出符合当地条件的耕作制度,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耕作制度要尊重传统经验,结合现代技术优化。
农业生产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需要充分利用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
在制定耕作制度的过程中,应提倡结合传统农业经验和现代农业技术优势,改进和修正传统的耕作方式,从而实现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效益的增加。
例如,结合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和现代的种植技术,实现对水稻生长的精准调控和优质丰产的效果,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
再者,耕作制度要体现综合管理的意识。
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各种要素的综合管理。
耕作制度的执行必须体现综合管理的思想,如种植技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方面面。
实行综合管理,可以做到病虫害的及时处理、水肥的合理配比,这样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产量和耐久性,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耕作制度要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制定耕作制度时,应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业企业的收益和农民的生产收入,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如,合理制定耕作制度,发挥机器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可将农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更好的打入市场,使得农业生产真正成为一项有益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做实习耕作学后的心得体会
篇一:耕作学实习总结附件一:贵州大学实习总结表注:同一班级、同一实习项目、不同实习地点,按实习地点填写实习总结。
学期或学年计划为纳入校内实习基地实施的项目,不需校内实习基地会签意见。
篇二:耕作学实习报告min青岛农业大学《耕作学》实习论文论文题目:耕作学莱阳实习报告专业班级:农学09级3班姓名学号:滕祥民 20093223 2012年10月25日耕作学莱阳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在莱阳的田间实习认识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作与连作的基本操作,了解合理水肥管理下的养地制度。
加深对耕作学知识的掌握,达到能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生态习性,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定和养地制度,将理论联系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学为所用,学用结合。
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之初步掌握一个生产单位种植制度规划的技能,为毕业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地点:莱阳校区实验田基地莱阳校区附近农户田地三实习时间:2012年10月23日四实习内容自然条件莱阳市地处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北与烟台市接壤,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南临黄海,是北温带东亚季风区。
大陆度为64.3%,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
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易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11.2°,全市平均无霜期173天。
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
境内土壤划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风砂土6个土类,11个土壤亚类,18个土属,137个土种。
作物种植概况莱阳农学院实验基地及附近农户土地地势为平坦,紧邻咸河,雨水充足,少量来自农户家庭生活用水,水质较好,不含对作物有害的污染物。
基地灌溉条件设施良好,大部分是旱涝保收,只有少部分地势低洼的地方难排水而常年有积水。
从整体上来看,实验田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1)光照、热量、水对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于状况较好,但仍有可改进的地方,可以充分利于季节增种一季生育期较短的作物。
国内外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研究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研究课程名称: 耕作学实习 学 院: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专 业: 农学年 级: 2013级学 号: 222013326012004姓 名: 王栋栋指导老师: 钟秉强成 绩:2015年12月25日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研究摘要: 经过《耕作学》、《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保护性农业耕作深入我心。
在未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的大潮和环境保护的思想下,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应是核心技术。
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 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业生产。
它具有保护土壤湿度,增产,减少管理的劳动力和时间,燃料消耗少,设备,侵蚀控制等优点,因而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深受农场主的欢迎。
在中国免耕法种植技术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研究推广力度小,科技人员和农民认识、接受程度仍然很低,使用面积非常有限。
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建立试验示范区,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到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将是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技术; 免耕; 荒漠化防治1 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情况中国在长期的土壤耕作实践中创造了各种类型的少、免耕和覆盖技术。
地域不同,目的不同,方法各异,具有不同的发展层次,以适合各地生产发展的水平和自然条件。
东北地区少、免耕的研究和应用,处于全国前列。
从70年代开始,在原有垄作的基础上,发展了耕松耙相结合、耕耙相结合、原垅播种、掏墒播种等行之有效的土壤耕作法,其主要作用是保墒、抢农时、提高早春地温、防止风蚀。
在西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防止水土流失、保墒培肥、改善土性和增产增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系统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系统包括少耕、免耕、留茬管理、种植覆盖植物等内容。
2. 1少耕少耕就是一种不用铧式犁耕翻,将耕作程序减少到作物生产所必需的、适时而又不致于破坏土壤,风蚀和水蚀程度有很大减轻的耕作方法。
关于耕作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耕作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首先,针对当前耕作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吸取其经验教训。
在耕作学的
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实践环节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学
生参与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
重视这些问题,及时作出改变。
其次,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例如,可以通
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团队合作、模拟实验等方式来进行耕作学实践教学,以此增加学
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
再次,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实用性。
在耕作学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
生的实际能力,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
通过评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
成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在学生的个人绩效
评估中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总之,耕作学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只有吸取经验教训、采取
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
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农业人才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课程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
《耕作学》课程论文
保护性耕作有利性分析专业年级:07级农学专业
姓名:温盛南
学号:070101049
完成时间:2009年12月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耕作学课程论文评分总分:评阅人: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1介绍保护性耕作 (2)
2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 (2)
3保护性耕作的有利性 (3)
(1)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水蚀 (3)
(2)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 (3)
(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效益 (4)
(4)保护性耕作对生物的效应 (4)
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有利性分析
温盛南070101049
摘要:保护性耕作在农业生产上对农田的保护以及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不仅仅是免耕,少耕等措施作为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同时包括了更多措施对农田进行保护。
因此文章通过多个方面分析了保护性耕作的有利性,以及保护性耕作值得推广的必要性。
关键词:护性耕作免耕少耕农田
引言:保护性耕作作为耕作学里一个重要理念,“主要向着由以研制少(免)耕机具为主向农艺、农机结合并突出农艺措施的方向发展;由单纯的土壤耕技术向综合性可持续技术方向发展;保护性耕作由不规范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由单纯技术效益向长期效益及理论机制研究发展;由单纯的土地耕作技术向综合性保护性农作制发展。
”(1)保护性耕作将指导着将来农耕制度的主要发展方向。
1.介绍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耕作发式,其实质就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蚀、风蚀和养分流失,保护土壤,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能源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力,达到农业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2.保护性耕作的组要内容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1.免耕播种技术2.秸秆残茬处理技术3.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4.土壤深松技术”(3)
对于不同类型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一.以抗旱增收为主要目标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这一地区的技术要点是“蓄住降雨、减少蒸发、培肥地力、改善播种质量,技术措施以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以松带翻为重点。
”(4)
二.以控制农田沙尘和农田沙漠化为主要的目标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技术要点是“留茬固土减少风蚀、在沙期不耕地表,在着重防治风沙的同时降低风沙作业成本保墒增产。
技术措施是留茬覆盖、免耕播种、杂草综合防治。
”(5)
三.以节水节本为主要目的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四.以抵御春旱、控制风蚀为主要目标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在第三和第四点中,保护性耕作中各项措施都对于达到第三和第四点目的都有着很多有利的措施,几乎每一项保护性耕作的措施都有利于三、四两点,就不做介绍。
3.保护性耕作的有利性
(1)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水蚀
水土流失的危害,破坏土地资源、土壤肥力下降;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影响水资源
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
保护性耕作在多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保持水土效应,通过深松土壤,免耕覆盖和一次性深耕等措施,在土壤蓄水,土壤肥力都有多方面的改善。
(2)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
土壤风蚀的危害,降低土壤肥力破坏土壤结构;促进土地沙漠化;沙城暴。
“保护性耕作对风蚀的作用,残茬在防止风蚀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秸秆覆盖对减少风蚀的影响也有这重要的作用。
”(7)
(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效应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效应主要表现为,土壤温度,对于作物生长土温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保护性耕作表现出对土壤有“低温效应”和“增温效应””(6)对作物生长都是很有利的。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通过深耕土壤,免耕等等措施都有利于影响各个土层的含水量,从而影响作物在不同时期的生长。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物理性质的影响,“在土壤免耕,少耕,深耕等等措施对土壤的空隙结构有着不同的意义,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了土壤的抗逆性,稳定协调土壤肥力等等方面。
”(8)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首先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分布、成分等方面有调整和增加的效应,其次对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由于通过保护性耕作可以影响水热条件,因此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
(4)保护性耕作的生物学效应
保护性耕作的生物学效应,保护性耕作促进着作物是生长发育,对作物的出苗率、生长发育进程、株高、根系、叶面积指数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代谢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硝酸还原激活酶的含量都着显著的有利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通过对作物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征、荧光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
小结:保护性耕作在多方面上对整个耕作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了保持和改善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同时改造被破坏土壤和生态结构。
因此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土壤和环境的可持续的调整,不仅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增收,同时还保护了生态环境,起到一举多得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常旭虹,2004.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和应用前景分析.耕作与栽培.(1):1~3 (2)高焕文.2005.保护性耕作概念、机理与关键技术.四川农机.(4):22~23
(3)张铁军,李禹红.2004.再议保护性耕作.农机科技推广.(3):10~11
(4)高绪科.1991.旱地麦田蓄水保墒耕作措施的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4):1~9 (5)李友军,黄明,吴金芝等.2006.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区坡耕地水肥与流水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2):42~45,101
(6)王礼先,朱金兆.2005水土保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7)藏英.2003保护性耕作防治土壤风蚀的实验研究.地理学报.34(4):305~313 (8)蔡立群.2003.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初步研究.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