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2)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关注新教材 拓展新视野 1.孙中山设计的政治路线图 (1)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提出,中国从封建专制走 向宪政民主需要经过“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三个 时期。 (2)1906年,他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再次提出:由“军法之 治”经“约法之治”达“宪法之治”,将中国建设为一个独立富强、 自由平等的现代国家。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1914年《中华革命总章》中正式提出实 现宪政民主须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 (4)1924年,他在《国民政府建设大纲》中集中阐发了“军政、训 政、宪政”三阶段的宪政建设思想。
(3)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①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 辟帝制。 ②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 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③孙中山为救国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3.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 ②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2)提出 ①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 ②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③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误区警示]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非倾向社会主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 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的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 二者的出发点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
[构图解史]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
信息提取:
实质:反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 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 正确方向。

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2)

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关于考试的说明:1、考试形式:闭卷。

2、考试的题型及分数分布:单选(10分)、多选(10分)、判断题10分,材料题(13分)简答题(32分)和论述题(25分)。

3、考试范围:第1—8章包括每编的综述部分,简答主要是从每章后面的思考题里出。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天津条约》(1858年,台湾、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被辟为开放口岸),《辛丑条约》(赔款最多,赔款额高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近10亿两之巨)、《马关条约》(将中国领土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等。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3、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等等。

4、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5、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6、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郑观应、王韬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天平天国颁布的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以土地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改革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另一个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提出的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资政新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内涵1.中国传统民族主义(1)主要观点: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夷夏之辨”的观念。

(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非方位、界域、种族所限。

(3)中外关系基础:不是各国拥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世界秩序也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

(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二是认为这一优秀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符号。

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

2.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含义(1)指各民族建立政治实体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

(2)是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原则和理想。

(3)政治集团追求民族国家的行动。

(4)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即表现出对民族国家超越一切的高度忠诚和对本民族优越性的坚定信仰。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1.原因(1)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3)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4)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内容(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内容。

(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者们鉴于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列强欺辱的现实,认识到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

(4)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反帝爱国内容。

一、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一、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2.性质: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3.五次大起义:爪哇人民反荷起义;阿富汗人民反 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印度民族反英起义。
4.特点:由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大都带有宗教色 彩。
(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世纪 末20世纪初)
1.亚洲的觉醒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 主义侵略加剧,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 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
民族主义的影响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上写道:“民族主 义是一种非常富有弹性,甚至空洞无物的 意识形态,它既可以用于肢解国家,又可 以用于建立国家;… 它仿佛是一个包罗万 象的宝瓶。”
民族主义在诞生的初期主要表现为一股积极 力量。
1 促进民主制度的诞生,强调了政治权利来 自人民的意识。
2 民族主义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消除了 狭隘的地区主义思想,打破地区间的商业障 碍。
3 民族主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他是民 族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现代的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基本 上演化成为一种有害力量。
1 民族主义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扮演 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2 民族主义往往导致种族主义甚至 法西斯主义。
一、民族解放运动的脉络
(一)以美洲为中心的独立战争 (18世纪末19世纪 初) 1.背景:西欧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 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 统治.
2.主要事件:①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② 1791~1804年海地革命(杜桑·卢维杜尔);③ 1815~1826年西属拉美独立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 天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圣马丁解放 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首府);④葡属巴西独立。

高中历史三民主义2

高中历史三民主义2

具体含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暴力推翻帝国主义 (民前族提革命) 恢复中华 支持的清王朝实现
民族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专制
(政治革命)
核心
创立民国 建立民主共和国
局限
没有明确反帝主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核定地价,解决以 土地为中心的财富
补充和发 ≠平分土地 重新分配问题,平

均地权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和彻底解决 农民土地问题
②实质: 反君主专制统治
(3)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1)含义: “平均地权”
具体办法: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做到“家 给人足”
(2)实质: 资产阶级土地革命纲领
(3)意义:
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2、三民主义的内容
内容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①节制资本 ②扶助农工
探究2: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有何关系?

民族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民权 扩大到一般平民与革命团体
联 俄

联大


民生

涉及农民和工人问题
扶政

农策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和目标 三大政策是实现它的方法与手段
探究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国。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推翻专制政府,确立民国; 中华民国得到列邦公认,建立平等外交。

试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构建(2)

试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构建(2)

试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构建(2)民族主义推动民族国家的创建包括创建新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也包括将既有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的过程。

而民族国家之所以得以创建或既有国家要转变为民族国家,乃是由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主义被看成了现代国家合法性的来源。

三、现代国家以民族主义为合法性来源“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即政治机器既明显区别于统治者,又明显区别于被统治者,在一个划定界限的区域内享有最高管理权,有暴力垄断的支持,并且作为国民对国家最低限度的支持或效忠的结果,这种政治机器享有合法性”。

合法性是一国政府得以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实现内部治理的重要基础。

关于国家的合法性来源,马克斯·韦伯曾总结出三种模式,分别是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与合法型统治。

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最初产生并推动民族国家创建之后,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就在于其在合法性上比王权政治更为合乎大众的理性诉求。

在中世纪甚至之后的绝对主义国家状态中,将信仰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确保王权的神圣性,成为王室统治的凭依,但大众觉醒时代到来后,“国家的权力必须与统治者支持某种信仰的职责区分开来,这成了显而易见的问题”。

于是,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的理念为大众广泛接受并推动这些理念的实践。

前文已述,民族主义在精英阶层的动员被大众阶层所接受并推动共同体意识与行动时才真正形成,才构建出民族的大体框架。

而民族主义意识之所以能够实现对大众的动员,在于“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

在政治诉求中,民族主义在深刻、平等的同志爱基础上,又进一步要求对个人权利的认可,公民权是民族不可或缺的要素。

公民权将民族与国家结合起来,使民族成员更能认同现有国家或者创建新的民族国家。

总之,“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人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政治角色,而是一个积极的主动参与者了”。

公民权同时也在民族内部社会一文化共性联系的基础上,加上了成员间的政治纽带联系,使民族国家不仅呈现出更大的团结,政府也更能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民族国家的国家能力得到了提升。

中国近代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

中国近代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
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革命 (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 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影视业
(1)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
(2)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特点 热考重点深化 (1) 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 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 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 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影响
(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 动的促进。
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1.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 (1) 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 侵犯中国主权: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

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含解析)

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含解析)

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考点一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三、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考向一历史图片中隐含的八国侵华的真相[典例1] (2015·四川高考)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考向二辛亥革命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典例2] (2015·浙江高考)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浅谈民族主义与极端主义.doc

浅谈民族主义与极端主义.doc

浅谈民族主义与极端主义民族主义与极端主义在稳定的民族国家中,民族主义虽然对日常生活具多面影响,但却通常隐而不显。

迈克尔比利希(Michael Billig)的平实民族主义(banal nationalism)的说法认为,日复一日,越来越不引人注意的民族主义,日日影响居民的想法。

在西方民主国家,仇外与移民团体经常自称为民族主义者,以避免种族主义(racism)这种贬义的称呼。

持此立场之政党可能有众多支持者,并进入国会。

光头党(skinheads)等小而知名的团体同样也自称民族主义者作为国家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cialist)或白人至上主义者(white supremacist)的婉转称呼。

其他国家多称其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带着明显的贬义。

参见爱国沙文主义(chauvinism)与爱国侵略主义(jingoism)。

民族主义为包含法西斯主义等政治意识型态之要素,极端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此处。

但简单地将法西斯主义表述为民族主义之极端型式并不正确。

法西斯主义在一般义意上为始自意大利的种族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之结合,明显受纳粹主义之影响。

对于阿尔道夫希特勒在地理政治学的志向,可能帝国主义是较好的形容,且纳粹德国治下的广阔地域中有许多在历中上并无德国人的踪迹。

纳粹德国在与典型的欧式民族国家相较之下,自成一格(sui generis)。

这也可称之为斯大林主义。

约瑟夫斯大林为民族主义专家,他对民族之定义广受引用。

在其统治下,苏联于苏维埃共和国与各加盟共和国中定义并鼓舞民族认同。

尽管如此,各共和国的主权仍遭否定,且俄罗斯化政策自相矛盾。

于1945年遭苏联占领的东欧国家亦有类似的遭遇。

其统治面临具强烈的民族主义特色却含义糢糊的苏维埃(实为俄罗斯)认同,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民族宗教学心得体会

民族宗教学心得体会

一、引言民族宗教学是一门研究民族与宗教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涉及了民族、宗教、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在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和研究民族宗教学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民族宗教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民族宗教学,我对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民族与宗教的关系1. 民族与宗教的相互依存民族与宗教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宗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民族是宗教存在的基础,宗教在民族中传播和发展。

在我国,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如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等。

2. 民族与宗教的相互影响民族与宗教之间相互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对民族的影响:宗教信仰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宗教观念和道德规范对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2)民族对宗教的影响: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民族性格等因素对宗教的传播、发展和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3. 民族与宗教的冲突与和谐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和谐的。

在某些情况下,民族与宗教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

这些冲突的原因主要包括:(1)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极端势力试图通过宗教信仰来征服其他民族,导致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加剧。

(2)民族主义:某些民族主义情绪可能会导致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对立。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强民族地区宗教事务管理、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

三、民族宗教学的学习心得1. 深入了解民族宗教知识学习民族宗教学,首先要深入了解民族宗教知识。

这包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为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 关注民族宗教现实问题民族宗教学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关注现实问题。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族清

工府
业北

的政 曲府

折民

历府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夹缝产生
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1912-1919) 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发展较快 抗战时期(1937-1945) 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1946-1949) 日益萎缩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 并行不悖。 (2)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 统的婚姻制度。 (3)辛亥革命时期 ①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③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 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 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思想: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 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 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早期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2)主张 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制度。
(3)特点 ①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 ②同时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4)局限性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0世纪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浅析

20世纪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浅析

20世纪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浅析民族主义是影响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是伴随18—19 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兴起的。

而伴随着20世纪发生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一战,二战,冷战结束,也有着三次民主主义浪潮,对现代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有着重大意义。

得益于二战后世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促使众多的民主主义新思潮的诞生的第二次民主主义浪潮,出现在二战末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70年代,又一批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在继续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脱离了殖民地或附属国、半附属国地位,成为新兴民族国家。

标签:20世纪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影响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18、19世纪的产物。

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曾考证“国家”、“民族”等词汇最早是1884年才出现。

学术界一般认为,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较晚,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

这时国家成为相同种族以及不同种族人们最大的归属和最后的归属,于是就出现一个名词——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即是国家等于民族,民族等于国家。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是伴随18—19 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兴起的。

20民族主义浪潮出现在一战前后,东方民族主义兴起,多个殖民地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

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出现在二战末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70年代,又一批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在继续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脱离了殖民地或附属国、半附属国地位,成为新兴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启始了建立民族国家的新浪潮,肇因于战前出现的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以及欧洲各殖民帝国于战后主张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首的殖民主义体系开始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广大殖民地人民争取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越来越高涨,在民族自决和联合国推动的非殖民化运动中,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以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特征的政治民族主义运动形成全球性浪潮,这就是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

民族主义和民族意识的兴起 (2)

民族主义和民族意识的兴起 (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民族主义在短期内仍将持续存在并产生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 存程度不断加深,但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现象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产 生影响。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将更加复杂。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等问题可能引发 更多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民族主义也可能对全球化进程产生反作用,导致全球化进程出现波 折和倒退。
输标02入题
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 交流、经济合作和民间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减少民族隔阂和偏见。
01
03
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 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
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04
倡导多元文化和包容性发展。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和习俗,推动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营造包容、开放 的社会氛围。
民族主义对国际合作影响
民族主义阻碍国际合作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利益至上,忽视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性 ,导致国际合作受阻。
民族主义破坏国际经贸合作
民族主义政策往往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限制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影响全球经济发展。
民族主义加剧国际文化冲突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容易引发文化冲突和文 明对抗。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挑战
跨国公司与全球资本 对民族经济的冲击
跨国公司和全球资本在全球化进 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民族国家 的经济主权构成威胁。这使得民 族主义者更加关注保护本国产业 和市场,防止外资控制本国经济 命脉。
国际组织对民族国家 主权的侵蚀
国际组织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民族国家的 主权形成一定程度的侵蚀。这使 得民族主义者更加警惕国际组织 对本国主权的干涉和侵犯。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理解发言稿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理解发言稿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理解一、引言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认同与民族利益的优先,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国际主义则强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倡导国家间合作与互惠。

本文将从历史、理论与实践角度,深入探讨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理解。

二、民族主义的理解2.1 民族主义的概念民族主义是指以民族为核心,强调民族认同与民族利益的一种思潮。

它强调民族间的团结、自尊与独立,认为民族对个体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2 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近代国家形成与民族认同觉醒的过程。

19世纪以来,各民族的独立、解放运动逐渐兴起。

例如,欧洲的法国大革命、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运动,都推动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2.3 民族主义的核心观点•民族自决:民族主义认为每个民族都有权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包括政治独立与国家领土的确定。

•民族认同优先:民族主义强调民族认同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来自于对民族的认同与奉献。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族主义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认为这是民族优越感的来源,也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民族主义的争议与发展民族主义在推动民族认同和团结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问题。

例如,过于强调民族利益可能导致排斥他者和种族主义;以本民族文化为中心可能排斥多元文化和全球化。

三、国际主义的理解3.1 国际主义的概念国际主义是指强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合作的一种思潮。

它试图超越民族界限,推动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合作与和平发展。

3.2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国际主义的理念源于人类对和平与合作的追求,尤其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推动了国际主义的发展与兴起。

3.3 国际主义的核心观点•共同利益:国际主义认为全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与机遇,需要国际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

•和平与合作:国际主义主张国家间的和平对话与合作,以避免战争与冲突,实现持续的和平发展。

2021-2022(2)21级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期末考试试

2021-2022(2)21级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期末考试试

2021-2022(2)21级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期末考试试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相继不绝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人民:勤劳勇敢、好学开放传统:英雄辈出、代有高峰(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民的贫困与落后政治:大一统、家天下文化:儒家文化的主导受周期率的影响,十八世纪中叶走到了发展的尽头(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挥与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萌芽——地理大发现——原始积累(“羊吃人”)——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掠夺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和市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形式(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与中国的关系鸦片贸易的由来及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的经过、后果(当时: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长远: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质的变化)(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原因半殖民地方面: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半封建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2、特征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仅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地主发生了某些变化,但与农民的矛盾更加激化农民的境况非常悲惨,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工人阶级开始产生,并日益显现出其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亦在此时产生,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两面性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矛盾众多,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对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作用(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任务不少,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始终是主要的历史任务完成任务的手段,一是民族民主革命,一是现代化建设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二)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割占香港;割占澳门;侵占我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割占台湾;设立大批租界;以及在中国领土驻军……(三)勒索赔款,抢掠财富鸦战赔款、二次鸦战赔款、甲午战争赔款、八国联军之役赔款;焚毁圆明园;劫掠清皇宫、北海、中南海、颐和园……二、政治控制(一)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外国公使常驻北京;攫取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绞杀义和团;指使和胁迫清政府屠杀中国人民……(三)扶植、收买代理人先是清王朝之慈禧太后等,后有袁世凯等反动军阀等三、经济掠夺(一)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不少地方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二)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关税协议、免征子口税……(三)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贸易出超逐年猛增;到处开设洋行;在中国自由开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其资金不少利用战争赔款等方式掠自中国)(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产业投资形成压倒优势;迫使中国举借高利外债;设立银行;控制现代交通运输;低价收购农副产品……四、文化渗透(一)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进行间谍侦察活动;霸占地产;蛮横干预中国司法活动;强迫中国教民抛弃中国传统礼俗(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侵略制造舆论;宣扬奴化思想;宣扬“种族优劣论”、炮制“黄祸论”……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方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三元里民众抗英;太平天国打击洋枪队;台湾人民抗击日军侵占;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作战……(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虎门炮台官兵英勇作战;大沽口炮台官兵誓死抗敌;冯子材镇南关大捷;邓世昌壮烈殉国……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一)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边疆危机:英国由印度入侵西藏、由缅甸入侵云南;法国由越南入侵广西;俄国由中亚入侵新疆;日本侵犯台湾……瓜分危机:列强在中国擅自划分势力范围;认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表现:划分势力范围及直接霸占的图谋没有得逞原因: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当权者昏庸愚昧、贪污腐化、贪生怕死、醉生梦死、钩心斗角、自甘堕落……(二)经济技术的落后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指挥调动、综合实力等相差悬殊二、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睁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倡导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康梁领头“公车上书”严复翻译《天演论》孙中山喊出“振兴中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起义原因:农民长期遭受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外敌的入侵更是加剧了这种重负起义过程:洪秀全创“拜上帝会”;金田团营;向江南各省的进军;定都天京;进行北伐、西征和外围破击战;控制大片地区(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性质:最能体现农民社会理想和斗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核心:均分土地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达了农民均分土地的愿望,是对历代农民斗争水平的超越缺陷: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水平,没有也不可能实现2、《资政新篇》性质:天国后期社会发展方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核心就是发展资本主义遗憾: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略)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据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权威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不能提出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遏制腐败和保持团结对宗教的不当利用妨碍了对科学的思想理论的追求和运用未能正确地对待文化传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人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起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一)背景太平天国的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方的失败(二)目的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边防;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三)措施兴办近代企业(先是军用,后是民用;先是官办,后是官督商办)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一)历史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求取新知的窗户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冲击(二)失败原因具有封建性(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就可见一般,由是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形成尖锐的矛盾:又要发展近代企业,又要垄断经营;又要培养新式人才,又不愿废除科举制度……)具有依赖性(原料、材料、设备、技术、管理……)具有腐朽性(不讲效益、不讲质量,贪污腐化、挥霍浪费,不懂技术、不懂管理……)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1、表现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兴办学会;开设学堂;办报纸,等等2、背景甲午战败的刺激;新的民族觉醒;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学说的传播;日本的榜样(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1、论战的问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改科举、兴西学2、论战的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3、意义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极大地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开启了维新政治运动的序幕(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1、维新的举措(略)2、维新的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3、维新失败的原因封建统治阶级的绞杀;维新派力量的弱小和斗争不坚决、不彻底;广大民众的观望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教训和启示1、教训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保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2、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社会制度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辛丑条约》和中日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新的苦难;各地风起云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人民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清王朝通过迫不得已的“立宪”所表现出的垂死挣扎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近代企业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孙中山其人及其革命活动(接受西方教育;思想转变;组织革命团体,提出革命主张……)(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章太炎、陈天华、邹容等人的革命宣传各种革命团体的建立中国同盟会的建立(组织、纲领……)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一)民族主义“驱除鞑虏”: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恢复中华”: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二)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一)辩论的问题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怎样看待流血牺牲和可能招致的后果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焦点:人民大众有没有实行民主共和的能力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焦点:中国到底存不存在社会(如土地)问题(二)辩论的结果1、革命派大获全胜2、但革命派也存在着诸多弱点突出表现在对待帝国主义、人民大众和私有制(最突出如土地归属)的问题上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坚持以武装斗争方式推翻清王朝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可贵之处,尽管这当中存在着不能发动群众、单打独干的缺陷,而且遭受过不少失败和挫折保路风潮实际上是更广大的群众对清廷的反抗,它促进了革命的声势上述种种都说明清廷的覆灭只是时间的问题(二)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1、过程(略)2、意义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产生2、教训对敌斗争多处失策,从而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成立经过(略)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由组成人员、政策措施等可见);但有其严重的局限性(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见其内容)2、意义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再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1、袁世凯玩弄“一石二鸟”的卑鄙手法2、革命派的妥协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胁迫使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不能保有(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1、基本经过袁世凯倒行逆施、帝制自为——张勋复辟——直皖奉混斗……2、主要劣政政治上开历史倒车;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思想文化上尊孔复古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1、表现反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二次革命”;蔡锷领导的“护国”运动;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护法”斗争……2、失败原因反动势力的暂时强大;国民党人自身的缺陷(纲领、意志、实力、策略……)(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夺加剧的产物(“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战争使欧洲走向衰落,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兴起十月革命不仅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而且建立了一条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仍然是帝国主义争夺加剧的产物;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也给它的复兴提供了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德、日、意被打垮,英、法遭到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德霸主;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德第一流强国,社会主义成为一个阵营;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一)外国垄断资本在华扩张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相反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是美、英、日等争夺的对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灾难是最深重的扩张的结果是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业,把中国的经济推向了绝境(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地主通过出租土地剥夺农民是此时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和表现;且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政府利用田赋捐税等拼命压榨农民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村发展处于绝境(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官僚资产阶级是不同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直接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掠夺劳苦大众,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而直接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的官僚资本首先对金融活动进行垄断,然后对工业、交通运输等进行垄断性的掠夺官僚资本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1、处境的艰难外国资本的压迫;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2、自身的特点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工业资本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对较大;工业中主要投资轻纺食品等行业,重工业和机械设备业等很少;工业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2、性质是一个有两重性的阶级三、两个中国之命运(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1、三种政治力量作为革命对象的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力量之义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中间势力;作为革命主要力量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2、三种建国方案第一种力量的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种力量的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种力量的主张: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革命,以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经过这一人民民主专政,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由于第二种方案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实际上只有两个第二种方案的不具备现实性,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不同意;人民大众不答应;资产阶级自身没有能力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一)性质和特点性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特点:都有一支攻城略地的军队;都有一块任意搜括的地盘;都有一个帝国主义后台(二)统治恶果给国家造成分裂;给人民带来痛苦;给民族带来灾难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缘起为救国救民而寻求真理的结果2、性质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民众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文化运动3、内容批判旧道德,反对旧礼教,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1、民主,既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又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2、科学,狭义的指自然科学,广义的指社会科学(三)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1、猛烈冲击了专制和迷信2、极大地启发了处于蒙昧状态中的人们3、形成了思想解放的社会热潮(四)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1、提倡资产阶级思想,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手段2、单有宣传,缺乏实践3、形式主义地看问题,不能使用辩证法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十月革命给中国人的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社会主义国家是真正平等对待中国的国家,可以作为效仿联合的朋友工农革命是中国解放的唯一方式(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李大钊这样的播火者(先进知识分子是历史的长子)传播有一个过程(特别是要经过斗争)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原因新的社会力量(主要指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过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生为主力,第二阶段以工人为主力(二)五四运动的特点1、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的结合2、地位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1、构成: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活动家2、作用先驱、旗手和主力,不仅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为它在中国的运用(特别是组党)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方式读书、遗稿、作文、讨论、宣传……2、特点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继承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把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立足点提到新的高度,斗争方式亦进行新的转变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讲稿3:新三民主义(2)

讲稿3:新三民主义(2)

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思想
(1)关于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
1924年1——3月作《民族主义》讲演,主要论述 三个问题: 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指出帝国主义就是侵 略主义,帝国主义到处侵略,制造战争,扩张领 土和谋求霸权。 赞扬俄国革命是人类的希望,提出中国要学习苏 俄革命的经验,并联合苏俄。 强调要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就必须恢复民族主 义精神和我国固有的道德。 新民族主义由笼统反满到着重反帝,换充实了民 族自决、国内各民族平等、联俄等新的因素。
(2)关于民权主义: 重新解释的民权主义宣布实行直接的、普遍的、革命 的民权,主张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为一般平 民所共有”)的国家。
1924年3——4月作《民权主义》讲演,提出 了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一些新观点,主要内 容:指出民权是人类政治制度演进的产物,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批判了欧美“代议 政体”的弊端,提出了“权能分开”的设想, 主张以直接民权修正代议制度。反对“为资 产阶级所专有”的民权制度,主张建立“为 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共 和国。 新民权主义对人民直接管理国家进行了较为 充分的考虑,接近了人民民主主义或新民主 主义。
(2)蒋介石、汪精卫等曲解三民主义 蒋介石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变成依赖外国、 大汉族主义和恢复封建道德,把孙中山的民 权主义变成以“训政”为名行一党专政之实 和“一个领袖”的独裁专制主义,把孙中山 的民生主义变成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 制、发展官僚资本和摧残民族资本。
汪精卫派否定国民党有过三大政策尤其是有 过联共政策。汪精卫叛国投敌后,打着“三 民主义”旗号炮制其卖国理论,把孙中山的 民族主义歪曲为大亚细亚主义,宣扬中日共 建“东亚新秩序”;把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曲 解为“以一个党一个主义为中心”的专制独 裁主义,把民生主义篡改成反对马克思主义、 反对社会主义的谬论。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什么是民族主义?随着国家的发展,民族主义成为越来越受人关注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民族主义?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与解答该问题。

一、民族主义的定义民族主义是指一种将民族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的思想和行动。

它关注的是民族的发展与强大,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的基础,推动着各民族社群团结起来,共同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具体来说,民族主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认同民族主义的核心是民族认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的民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历史、地位和利益。

民族主义通过建立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让人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民族身份,从而凝聚起民族的力量。

2. 民族自尊心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

在民族主义的框架下,民族不再是一种弱势的身份,而是具有优越感和自尊心的群体。

这种自尊心使得人们有更强烈的意愿去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

3. 民族独立民族主义通常支持民族的独立与自主权。

在过去的历史中,许多民族曾经被其他强权国家统治或殖民,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公平待遇。

民族主义认为,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国家,不受外来势力的干涉。

4. 民族一体化民族主义在强调民族认同的同时,也强调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一体化。

尽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在共同的民族主义下,不同民族之间可以实现心灵上的联系,共同为自己的民族利益奋斗。

二、民族主义的类型民族主义的类型很多,其中一些比较常见的包括:1. 民族自豪型民族自豪型民族主义认为,自己所属的民族是天生优越的,并且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和传统。

这种民族主义的支持者往往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认为自己所属的民族应当保持纯正和独立。

2. 民族复兴型民族复兴型民族主义认为,自己所属的民族历经了长期的外来统治和奴役,现在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恢复自己的优越地位,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资源。

这种民族主义的支持者往往具有强烈的反殖民主义情感。

3. 民族排外型民族排外型民族主义认为,外来移民和其他民族的存在会威胁到自己所属民族的利益和独立性。

文学人类学概说尔雅满分答案

文学人类学概说尔雅满分答案

文学治疗的民族志(三)1下面关于文化病因学错误的一项是?A、起源于蒙古萨满教B、将人类病因放到自然环境中考察C、招魂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疾病D、将人类生病原因放入历史演变的语境中考察正确答案:D2萨满教将人得病的原因分为几种?A、7种B、6种C、5种D、4种正确答案:A3以下哪一项不是从人类学视角考察《俄狄浦斯王》?A、开头的祭司与俄狄浦斯同时出现B、盲人先知的角色扮演C、特拜城前后对比反差的景观D、老国王与俄狄浦斯的争执地点正确答案:D4萨满教的人认为念诵百万遍的六字真言有哪些功效?()A、消除百千孽障B、到达不灭净土C、免除地狱之苦D、献出真身,离地成佛正确答案:B5蒙古萨满教认为,人会得病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A、内在原因B、外在原因C、历史原因D、社会原因正确答案:B6萨满教在亚洲那一地区的民间较有影响力?A、西北亚B、西南亚C、东南亚D、东北亚正确答案:D7《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著名悲剧,其作者是?A、埃斯库罗斯B、狄奥尼索斯C、欧里彼得斯D、索福克勒斯正确答案:D8在原始文化中,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哪一种类型的?A、历史性B、突发性C、社会性D、个人性正确答案:C9《阿姐鼓》中的阿姐是为诉说冤屈才被迫变成鼓的。

正确答案:×10萨满教认为人生病的原因主要是人内部各个器官不协调所致。

正确答案:×11从宗教的意义上看,《俄狄浦斯王》实际上是一个禳灾的仪式。

正确答案:√12朱哲琴的《阿姐鼓》反映了中国90年代的文化现象。

正确答案:√13蒙古的萨满教是亚洲萨满教的起源,其文化形态就是萨满教目前常见的文化形态。

正确答案:×文学人类学概说什么是文学人类学1 “文学是人学”是谁最早提出的?A、车尔尼雪夫斯基B、列宁C、高尔基D、马克思正确答案:C2 下列关于文学人类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跨越了两个学科B、它诞生于19世纪初C、它比传统的文史哲学科出现的早D、它等同于文化人类学正确答案:A3 人类学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A、《金枝》B、《原始文化》C、《神话》D、《批评的解剖》正确答案:B4 有“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是?A、爱德华·泰勒B、詹姆斯·弗雷泽C、亨利·摩尔根D、爱德华·霍尔正确答案:A5 “文学是人学”是哪位文学大师所说的名言?A、莎士比亚B、歌德C、陀思妥耶夫斯基D、高尔基正确答案:D6 跨学科研究至少需要几门以上的学科的背景知识?A、1.0B、2.0C、3.0D、4.0正确答案:B7 下列描述不符合文学人类学的学科特点的是?A、超学科B、新兴C、悠远传统D、边缘学科正确答案:C8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人类学产生于什么时候?A、18世纪后期B、19世纪前期C、19世纪后期D、20世纪中期正确答案:C9 、19世纪70年代关于原始文化的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

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p;一,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是那个从十九世纪晚期开始抓住中国、将它一步步拖入其中的“现代化”的产物,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对这个世界性运动的一种相当本能的反应。

正是中国在这个历史运动中的基本位置和状况,特别是它与西方、与那些先它而汇入西方世界的邻国的交往状况,决定了它的主流的若干基本的特性。

二,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出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主流与日本的关系。

从十九世纪末到现在,日本的状况始终构成影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变迁的一个具有相当力量的因素。

正是日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不断的侵略,强烈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阴暗”性格。

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相反的影响恐怕也会同样存在,尽管具体的情况并不相同。

三,当以美国和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模式席卷世界的时候,象中国的民族主义主流这样的思想意识,显然无法构成真正有力量的抵抗。

因为,就在似乎向西方霸权发起挑战的同时,它们却很可能在地区性事务或者国内事务中继续复制同样的霸权形式。

不仅如此,它们还可能互相作用,激化矛盾,毒化各地区和国家内部的气氛,在客观上为外来势力的干预创造条件。

因此,这类民族主义意识的蔓延和膨胀,反而有可能干扰和扭曲其他类型的抵抗,甚至在事实上成为瓦解抵抗的一个因素。

四,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内部”问题已经很难再和“外部”问题截然分开。

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内部的等级结构和压抑机制,越来越和国际新秩序相关、相似、甚至直接相联。

这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了一套对应不同层面、彼此互相支援、但涵义极为笼统的“发展”目标,以及一套以这样的目标来概括社会现实的叙述方法。

最近十年来,这套目标及其叙述日益深刻地规范了中国社会对自己的现状的感知,以及对于前景的展望。

当1990年代的生活现实尖锐地戳破了这一套目标和叙述、当思想界努力揭示它们所遮蔽的复杂的现实、当这一努力愈益明显地构成社会自救的一条精神干线的时候,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意识显然不具有多少正面的价值。

相反,惟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吸收入那一套“发展”目标、成为其空洞叙述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应该成为今日中国思想界重点质疑的对象之一。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本章讲授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里面讲了近代以来来自中国各个阶层的试图挽救或改变中国的政治尝试,也曾讲了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

但我们称作“早期”探索。

本章显然不属于“早期”范畴。

为什么呢?就是毛泽东讲过“辛亥革命才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这就是说,辛亥革命超越了早期那些运动,真正摸索到了改造中国的正确方式——革命!在这一点上它即继承超越了太平天国运动,也继承超越了戊戌变法,打开了中国近代进步的闸门,造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认为孙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20初期10年左右的社会情况:被统治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统治者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

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准备:(1)从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2)宣传工作。

革命派的主要鼓吹者和文章,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3)首要的是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从1905年未遂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4)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分析。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1)武昌起义所引发的辛亥革命高潮。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及其政权性质(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以及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历史局限)二、各节分别讲授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即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辛亥革命是与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其特点是:在政治控制前提下,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马志尼

Giuseppe Mazzini (June 22, 1805 – March 10, 1872), the "Soul of Italy," was an Italian patriot, philosopher, Freemason and politician. 意大利良心。 哲学家。
(4)1791年,前往哥尼斯堡面见康德。1792
年,匿名发表《试论一切天启》。

Not long after meeting Kant in Königsberg, Fichte published his first work, 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 (1792), a book that investigat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ivine revelation and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1)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都是意识的产 物。

在康德的认识论基础上,费希特朝唯心主义的 方向更进了一步。费希特不仅接受了康德关于 认识源于感觉和主观赋予的观点,而且还认为 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也来自于人的意识。也就 是说,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都是意识的产物。
(2)普遍意识超越于个人之上。

费希特也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 的存在,但他认为这些自在之物仍然是意识的 产物,即一种普遍意识的产物。这种普遍意识 超越于个人之上,是世界稳定性、有序性和有 理性的保证。它是世界的真实面目。
(3)在苏黎世当家庭老师,1790年,结 婚,并开始研究康德的著作。

Fichte worked as a private tutor in Zürich, and in 1790 he became engaged to Johanna Rahn, who happened to be the niece of the famous poet F. G. Klopstock. In 1790, Fichte began to study the works of Kant
(2)1762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成为 康德的学生。


In 1762, an introspective youth of seventeen, he enrolled at the local 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 where he became a student of Immanuel Kant. 但受非理性主义影响更 深。
小卡片:狂飙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指 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在德国文学和音乐 创所领域的变革。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 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 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 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 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 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 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 他们受到启蒙时代影响,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 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
(5)1771年,成为比克堡首席牧师与宫庭牧 师。

1771 Herder took a position as head pastor and court preacher at Bückeburg under Count Wilhelm von SchaumburgLippe.
(6)1770年代中期,在歌德帮助下,成为魏 玛宫庭的主管。
(4)1770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遇见歌德, 标志着“狂飙运动”开始。

By 1770 Herder went to Strasbourg, where he met the young Goethe. This can be see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rm und Drang" movement.
小卡片: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是一个关于人类语言的假说,由语言学家兼人 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沃尔夫 (Benjamin Whorf)所提出,是一门心理学及语 言学的假说。这项假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 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时可 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项学说引起了一些 争议,也招致了一些批评。

“经过各种的变迁之后,许多民族已经由它们 的原处分散开去,依新环境与一大串外界新事 变的需要,养成了新的风俗习惯,但它们总受 原来的‘民间性格’所限制。”
(4)大家应该珍惜民族性格。

“据我看来,那个欣然爱自己和妻子,为其部 落拼命奋斗的野蛮人,和那个因看见全人类的 影儿而狂喜的有教养的人比较起来,确是较真 实的动物。……野蛮人的敝庐里有地方可以容 纳陌生人。……懒惰的世界主义者的骗人的心 不是任何人的家。”
(5)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学教授, 主持康德哲学讲座。

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自然法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 体系》等。1798年,在他担任《哲学杂志》 责任编辑的时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怀疑论的来 稿,虽然费希特不赞同作者观点,但由于他坚 持出版自由,还是将此文发表。这篇文章后来 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攻击费希特是个无神论 者,迫使他离开耶拿迁居柏林。
(5)反对帝国主义。

“最自然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一种民族性格的民 族。……与政府的目的绝对相反的莫如国家不 自然的扩充,莫如各种类各民族在一个权力下 的混合。”
二、费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May 19, 1762 – January 27, 1814)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德国哲学家。
2、赫尔德的民族主义思想来自history = science as "instrument of the most genuine patriotic spirit". 历史=关于最真诚的爱国 主义精神的科学 1784年,出版《人类历 史观念》


(1)强调语言的作用,认为语言决定思想,也是
创造一个民族的关键点。

By the mid-1770s, Goethe was a wellknown author, and used his influence at the court of Weimar to secure Herder a position as General Superintendent.

Along with Wilhelm von Humboldt, Herder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argue that language determines thought, a theme that two centuries later would be central to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Herder's focus upon language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s the ties that create a "nation" .
(7)晚年支持法国大革命,与歌德决裂,死 于1803年。

Towards the end of his career, Herder endorsed the French Revolution, which earned him the enmity of many of his colleagues. At the same time, he and Goethe experienced a personal split. Herder died in Weimar in 1803.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五)
主讲人:黄岭峻
第五讲 民族主义(2):代表人物介绍 Lecture 5, Nationalism(2)
目录

一、赫尔德 二、费希特


三、马志尼
一、赫尔德


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25 August 1744 – 18 December 1803)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theologian, poet, and literary critic. 德国哲学家。

1,生平
(1)1805年,出生于法国人统治下的热 那亚,其父为大学教授。
1800年,《闭关的商业国》。 民族国家应当成为经济生活的单位和个人“财产” 的保障者。民族国家为保障财产起见,应当详细 规定生产者、工匠和商人的经济集团的工作与工 资,也应当以抽税的方法,使教师、官吏、士兵 等非经济的然而必要的集团得到工作和相等的工 资。当全体国民获得工作和工资的保障时,他们 没有积聚金钱的必要;所谓通货不应该是金银, 而是写明值8加仑小麦的纸条;当国民死亡的时候, 他的一切积蓄都应当归于国家。
(3)整体大于个体,国家重于个人。

普遍意识的优先性反映在政治问题上就是强调 整体大于个体,即集体主义主张和国家主义理 论。人的目的是自由,自由只有融于普遍意识 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国家并非是个人的集合 体,而是普遍意识的体现。个人只有和国家成 为一体时才能实现他的自由。
(4)经济民族主义。

1,生平
(1)1762年,出生于德国卢萨蒂亚。

Fichte was born in Rammenau, Upper Lusatia.
(2)1780年,进入耶拿神学院学习, 1784年未完成学业即离开。

In 1780, he began study at the Jena theology seminary. In 1784, without completing his degree, Fichte ended his stud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