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原理
第五章 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原理
i 1 ij
n
若将物质消耗系数矩阵记为:
n ai1 i 1 0 C 0 0
a
i 1
n
i2
0
T
并记N N1, N 2, Nn (I C) X N
该模型的矩阵形式为:
0 0 n ain i 1
j 1
n
ij
yi qi (i 1, 2, ,n)
q
j 1
n
0j
L
如果令
aij
qij qj
(i, j =1 , 2, ,n)
则aij表示生产单位数量的j类产品需要消耗的i类 产品的数量,它被称为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 同理,劳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
a0 j q0 j qj ( j 1 , 2, ,n)
在下个生产周期,甲、乙计划总产量为297t、122m3 时扣除消耗掉的产品量 后的商品量才满足市场需求。 将 带入(1)
y1 0.8 1.25 x1 70.5 y x 0.14 0.75 46.1 2 2
1 0 I 0 1
1 0.2 0 1.25 0.8 1.25 I A 0 0 . 14 1 0 . 25 0 . 14 0 . 75
将
y1 85 带入(2) y2 50 1 x1 0.8 1.25 y1 297 x2 0.14 0.75 y2 122 x1 260 x2 110
第七章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模型 区域经济活动的投人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分析原理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原理
2.纵向看,各产业的总产值 = 各产业消耗的中间产品价 值 + 各产业的毛附加价值。
X11 X21 Xn1 D1 V 1 M 1 X1 X12 X22 Xn2 D2 V 2 M 2 X2 X1n X2n Xnn Dn Vn Mn Xn
在(I-A)可逆时(在实践情况下一般能满足该 条件),可将矩阵形式转化为:
X=(I-A)-1 Y
其中的(I-A)-1 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可以通过昂 惕夫逆矩阵进行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的分析以及波及 效果分析等。
耗量。用aij表示第j产业产品对第i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 数,即生产单位j产业产品所消耗的i产业产品的数量。
aij
X ij Xj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原理
a11 a12 a1n
实物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A =
a 21
a 22
a
2
n
a
n1
an2
a
nn
a11 a12 a1n
价值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A =
产值必然相等。也就是把方程组中的n个方程(i=1,2,…,
n)连加起来。
nn
nn
= ( Xij Yi
( Xji Di Vi Mi)
i1 j1
i1 j1
(i=1,2,…,n)
n
n
即:
Yi =
(Di Vi M i)
(i=1,2,…,n)
i 1
i 1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原理
四、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一)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是指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
X11 X12 … X1n X21 X22 … x2n
… … ……
9.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原理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针对若干时期,研究再生产过程中 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 两者基本原理相同。以静态投入产 出模型为例,介绍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 原理。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是以各种产品为对 象,以不同的实物计量单位编制出来的。表 6.1.1是一个简化的实物型的投入产出表。
表6.1.2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中 间 使 用 最终产品 总产值
部门 1 部门2 部门n 小计
物 质 消 耗 新 创 造 价 值
部门1 部门2 部门n 小计
劳动报酬 纯收入
小计
x11 x 21 x n1 C1
x12 x 22 x n2 C2
x1n x 2n x nn Cn
若记
X x1,x 2, ,x n ,Y y1,y 2, ,y n a11 a12 a1n a a a 22 2n A 21 an1 an 2 ann
T
T
则方程组可以写成矩阵形式
AX Y X
( I A) Y
若假设
I A 0 ,则有 X ( I A) 1 Y 。
按列建立模型
反映各部门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生 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关系
x11 x21 xn1 v1 m1 x1 x12 x22 xn 2 v2 m2 x2 x1n x2 n xnn vn mn xn
上述方程的矩阵形式为
( I A)Q Y AQ Y Q
具体形式为
1 a11 a12 a1n a21 1 a22 a2 n ( I A) a a 1 a n2 nn n1
投入产出总结汇报
投入产出总结汇报投入产出总结汇报一、引言投入产出(Input-Output,缩写为IO)分析是一种评估经济系统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中各个部分的相互依赖关系和资源分配情况。
本次汇报将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其在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并对其优势和局限性进行评估。
二、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原理投入产出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模型。
它主要基于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各个部门的产出都是由该部门自身的投入以及其他部门的投入共同决定的;二是每个部门的产出都通过某种方式分配给其他部门作为投入。
具体而言,投入产出模型将经济系统划分为若干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产出和投入。
产出可以被其他部门用作投入,同时该部门也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投入。
通过构建一个投入产出矩阵,可以计算出每个部门的总产出、总投入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三、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1. 经济决策: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帮助政府、企业等决策者了解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情况,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评估减税政策对各个部门的影响,帮助政府合理制定税收政策。
2. 政策制定: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帮助政府确定各个部门的优先发展方向,从而合理配置资源。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关系,政府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产业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产业规划和战略决策。
通过了解各个部门之间的依赖关系,企业可以确定自身的优势产业,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益。
四、投入产出分析的优势1. 全面性:投入产出模型能够考虑到整个经济系统的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经济信息,有助于决策者全面了解经济状况。
2. 系统性:投入产出模型能够把经济系统划分为若干个部门,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投入产出矩阵,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
3. 可拓展性:投入产出模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调整,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经济系统分析。
投入产出平衡的原理
投入产出平衡的原理投入产出平衡是指在特定的投入条件下,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优化生产流程,使产出达到最大化或最优化的状态。
投入产出平衡的原理主要涉及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投入因素来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一、投入产出关系1. 投入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投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产出的多少。
2. 产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来描述,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模型表示。
3. 在理想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即投入越多,产出也会随之增加。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资源有限、技术不足等。
二、实现投入产出平衡的原则1. 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合理的分配和配置资源,以达到最优化的产出目标。
在实践中,资源优化配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分配劳动力,确保每个岗位都具有适当的人数和技能,以提高生产效率。
(2)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和利用各种原材料、设备和工具,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生产的需要。
(3)财力资源的合理运用:根据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需要,合理规划和运用资金,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2. 技术创新原则技术创新是实现投入产出平衡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1)研发创新:通过不断地研发和创新,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以提高产出的质量和效益。
(2)工艺优化: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不断改进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减少生产废品和能源消耗。
(3)设备更新: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提高生产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
3. 进一步的投入与产出分析对投入产出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调整,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定相关的策略和措施,以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投入产出分析报告1. 引言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经济学方法,用于评估投资项目或经济活动的效益。
它通过比较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了解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其实际应用。
2.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投入产出分析以一个经济系统为对象,将其划分为若干个部门,并考虑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2.1 投入和产出投入是指用于生产的资源,如人力、资金、原材料等。
产出是指生产活动的结果,如产品、服务等。
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模型表示,从而进行分析。
2.2 投入产出系数投入产出系数表示单位产出所需的投入量。
例如,如果某个部门在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时需要10个单位的原材料和5个单位的人力资源,那么该部门的投入产出系数为10和5。
2.3 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投入产出关系中直接可观察到的效益,即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
间接效益是指投入产出关系中隐含的效益,即通过间接影响其他部门的效益。
3. 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投入产出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各种经济活动的效益,例如政府投资项目、企业生产决策等。
以下是两个案例的分析:3.1 政府投资项目假设某地政府决定投资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帮助评估该项目的效益。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各个部门的投入产出系数,例如土木工程部门的投入产出系数为10和5。
然后,计算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并综合考虑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得出该项目的总体效益。
3.2 企业生产决策假设某企业考虑引进一项新的生产技术,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帮助评估该决策的可行性。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该技术的投入产出系数,例如该技术所需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量。
然后,计算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并综合考虑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得出该决策的效益。
4. 结论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投资项目或经济活动的效益。
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也被称为投入产出法,在日本被称为产业关联法,而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曾经被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
所有这些不同的名称,抽去它们在经济理论上的不同解释,就其作为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来说,原理是一致的。
本节主要介绍投入产出的定义、关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概念,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可以用一句话给出投入产出分析的定义: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在投入与产出方面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这里的经“济系统” ,可以是整个国民经济,也可以是地区、部门和企业,也可以是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多个国家。
所谓部“分” ,是指所研究的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般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个部门,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所谓投“入” ,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在其生产或者运营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
例如工业部门在其生产过程中必须有资本、劳动等最初投入和原材料、燃料、劳务等中间投入。
所谓“产出”,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的的产出量的分配与使用。
例如工业部门的产出量中一部分作为本部门的投入,一部分作为其它部门的投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作为资本品用于投资,一部分用于出口。
根据上述对投“入”和产“出”的定义,可以想见,一个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由这些关系将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连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通过对这些相互依存关系的描述和分析,就可以揭示经济系统中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可以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与把握经济系统。
⒈世界范围内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捷夫(Wassily Leontief )于 1931 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美国 1919 年、 1929 年投入产出表,并用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研究; 1936 年他发表了关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 (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 1936.8. );1941 年出版专著《美国经济结构: 1919—1929 》;在 1942-1944 年间,他又主持编制了 1939 年美国投入产出表; 1966 年出版专著《投入产出经济学》。
投入产出分析
U uI A 1CSY T
C cij nm , cij Cij Fj S s j m1, s j Fj Y T
式中, Cij 表示第 j 类最终需求中对第 i 部门产品的需求量,
F j 表示第 j 类最终需求(消费、投资、出口)的总量,
Y T 表示各类最终需求合计。 所以, S 代表最终需求构成系数,
1. 投入产出表的设计
投入产出表是一张行列交织的棋盘式平衡表, 其描述对象是一个相对独立经济系统在一定 时期内所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
基本设计原则:
行的方向表示经济系统各组成部门的产出及其 使用
在列的方向表示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投入及其来 源
产出
根据产品使用方向之不同,可将产品分为两 大类:
从普通I-O表到资源环境I-O表
常用的改进方法: 在第Ⅲ象限下方增加资源投入、污染排放行
或矩阵,反映在当期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 投入量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 或者在第Ⅰ象限用资源部门或污染部门行来 反映资源投入、污染排放量。
2. 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需要系数
反映各类最终需求占最终需求总量的比例;
C 代表最终需求部门组成系数,
反映用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产品中来自各个部门的比例。 利用该式,可以计算最终需求总量发生变化的影响, 最终需求构成和最终需求部门组成等结构性因素发生变化的影响。
当应用需求拉动分析研究经济发展对资源需 求量的影响时,建议使用与生产规模相关的 可变资源直接消耗系数。
第Ⅱ象限
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行方向上的延伸,Yi 表示i部门产品用作最终产品的数量。
最终产品一般又可以分为消费、资本形成和 出口,其中前两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合计即为总产品。
04第四章-投入产出分析
b11 b12 b21 b22 1 ( I A) Y b 1n b2 n y1 x1 j X 1 y 2 x2 j X 2 y x X nj n n
2.中间消耗与增加值的分解 (1)按比例分摊:假定投入是按产值分配的
某产品对某种中间投入的消耗=该中间投入的消耗总
额×某产品产值/企业总产值 (2)按定额分摊:假定投入是按工时分配的 某产品对某种中间投入的消耗=该中间投入的消耗总 额×该产品实际生产工时/企业生产总工时
3.最终产品的分解与调整
根据样本资料推断总体
3.为了获得稳定的投入产出表,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1)采用一定的工艺假设,尽可以“纯化”投入产出 表 (2)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调整中间消耗的价格变动
(3)对直接消耗系数给予一定的时间限制
二.完全消耗系数
1.概念 生产产品j对于i的直接或间接消耗之和
直接消耗:
aij
第一轮间接消耗:
a
k 1
n
ik
2.从横向看: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3.每个部门的总投入=该部门的总产出
第二节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一.直接消耗系数 1.概念 反映两个部门之间直接存在的投入关系,用每一行业 某一产品的投入数值比该行业的产出数值,可以得到 反映出每生产一单位的j所需要付出的i的数量。
aij
xij
Xj
第四章 投入产出分析
第一节
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法是本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提
出的,根据计量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实物型和价值 型两种,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静态和动态。 Wassily Leontief(1906-1999),美国著名经济学 家和统计学家,投入产出方法的创始人。1931年移居 美国,1936年在《经济统计评论》杂志上发表了《美 国经济系统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一文,首次提出 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
aij 虽然与 X ij 是一一对应的,但 aij 并没有双重意义,它只反映由生产技术特征决定的
投入结构,仅在列的方向可以加总; 直接消耗系数虽由宏观数据得到,但具有微观技术定额的含义,在投入产出模型中被假
定为不变常数,作为系统内不变参数处理。
完全消耗系数
• 完全消bij耗系数反映部门间的完全依存关系
第Ⅰ象限
• 假定经济系统可以分为n个部门,则第Ⅰ象 限为一个n×n的矩阵,反映货物和服务在 部门间的流量。
• 第Ⅰ象限中,元素Xij具有双重含义,一方 面它表示当期第j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第i部 门产品的消耗量,即在j部门生产过程中有 Xij数量的i部门产品作为中间投入被j部门所 消耗;另一方面它表示当期i部门产品分配 给j部门使用的数量。
直接消耗系数
aij
X ij Xj
其中, X ij 为第 j 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第 i 部门产品的消耗量, X j 为第 j 部门总产出。
aij 的含义是第 j 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第 i 部门产品的消耗量,它反映两个部门之间的直
接依存关系。n×n 个 aij 构成的矩阵称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一般记为 A。
式中, Cij 表示第 j 类最终需求中对第 i 部门产品的需求量,
F j 表示第 j 类最终需求(消费、投资、出口)的总量,
Y T 表示各类最终需求合计。 所以, S 代表最终需求构成系数,
反映各类最终需求占最终需求总量的比例;
C 代表最终需求部门组成系数,
反映用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产品中来自各个部门的比例。 利用该式,可以计算最终需求总量发生变化的影响, 最终需求构成和最终需求部门组成等结构性因素发生变化的影响。
需求拉动分析的基础模型:
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及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及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衡量经济活动效率的方法,主要用于度量一个经济体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经济活动的效率水平,以及优化资源配置。
本文将介绍投入产出分析的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建立产出与投入的关系模型,来衡量经济体所需的投入资源与其产出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投入产出模型包括产出矩阵和投入矩阵。
产出矩阵以列向量的形式表示一个经济体所产出的各种产品或服务。
而投入矩阵则以行向量的形式表示经济体所使用的各种资源或要素。
这些矩阵之间的乘积将得出一个产出向量,它表示了经济体所能产出的各种产品或服务。
投入产出分析的关键在于计算投入产出矩阵。
一般情况下,投入产出矩阵可以通过调查和统计数据获得。
在计算投入产出矩阵时,我们需要注意考虑到投入产出关系的复杂性,例如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利用投入产出矩阵,我们可以计算出一系列有关经济体效率的指标。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单位投入资源所产出的产出量。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产出矩阵与投入矩阵的乘积,再与投入矩阵相除得到一个生产率矩阵,从而衡量各种经济活动的效率水平。
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于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衡量各种经济活动的效率,我们可以发现资源配置中的问题,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
例如,当某一部门的生产率较低时,我们可以考虑增加该部门的资源投入,以提高其产出。
而当某一部门的生产率过高时,我们可以减少其资源投入,以优化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用于预测和规划经济活动。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我们可以建立模型来预测某一经济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出和投入状况。
这对经济决策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可以根据这些预测结果来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规划。
此外,投入产出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政策和项目的影响。
通过建立一个投入产出模型,我们可以评估某一政策或项目对经济体的影响。
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第一节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一、投入产出核算概述(一)投入产出方法投入产出方法,又称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产业关联方法、部门联系平衡法,是以产业(部门)为单位,从数量上研究经济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投入、产出关系),并进而分析国民经济结构及其变动的内在原因和影响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体系。
它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把国民经济分成若干互有联系的产品部门,并运用线性代数方法,借助计算机来模拟社会生产过程和国民经济结构,综合分析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重要的比例关系。
可以看出,投入产出是一种分析经济体系的结构、经济组成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和相互影响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方法不是单独分析经济部门,而是将经济部门置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环境中,通过其相互关系来分析其运行状态、所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并进而分析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
投入产出核算是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核算的延伸和发展,它侧重于中间产品的核算,能提供更为丰富、详细的信息,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物流量核算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二)投入产出方法的产生与发展俄裔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研究的基础上,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方法,他利用国情普查资料编制了美国1919年至1929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美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并于1936年发表了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结构中的投入产出关系》,标志着投入产出方法的诞生。
1941年里昂惕夫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 1953年里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
由于对投入产出方法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列昂惕夫于1973年荣获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投入产出方法最早在二战期间开始应用:美国政府根据战争的进程,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飞机装备的保障及物资需要,即钢铁工业的发展及进口需要,劳动力和设备的保证等。
投入产出法名词解释
投入产出法名词解释
投入产出法是一种经济学原理,即投入决定产出,这里所指投入主要指资源投入,比如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而产出指的是最终实际获得的某种成果。
投入产出法的正确使用可以帮助企业延伸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投入产出法的主要思想是:企业通过投入一定量的资源(如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来获得相应的产出,即通过投入获得有效的收益,也就是通
过尽可能多的投入来实现最大的产出。
相比于市场经济体制中传统的依靠市场来决定产出的方式而言,投入产出法把
资源转换为有价值的产出更加直接,简单。
它可以让企业更加有效的根据需求去分配资源,企业也可以对产出期望有更好的控制,加强对效率的掌控,促使企业决策更趋向合理化。
此外,投入产出法还可以用于分析其他经济活动,包括研究和教育等活动,以
及政府的公共投资等。
许多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法来估算经济发展、估算投资收益等。
总之,投入产出法是一种有效且便捷的衡量经济效益的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更
好的管理资源,最大化获得的产出,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报告中的投入产出和收益率分析
报告中的投入产出和收益率分析一、什么是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方法。
它通过关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以及这些生产和消费所需的投入和产出,来揭示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经济发展的效果。
在报告中,投入产出分析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了解各个部门的经济贡献和发展潜力。
二、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1. 投入产出表的构成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工具,它展示了各个部门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
在投入产出表中,经济系统中的各个部门按照产出和投入进行分类,分别展示了各个部门的产值和与之相关的投入。
通过分析这些关系,可以了解不同部门的相互依存程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2. 投入产出系数的计算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投入产出系数来得到。
投入产出系数是指各个部门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过计算投入产出系数,可以了解一个部门的产值对其他部门的投入需求以及受其他部门产出的影响程度。
这些系数的计算是基于统计数据和经济模型,需要考虑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商品的流动情况。
三、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领域1. 评估经济政策效果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评估各种经济政策的效果。
通过分析政策对各个部门产值和就业的影响,可以了解政策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传导效应和区域间的差异。
投入产出分析还可以提供关于政策的经济效益评估,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具体和合理的决策。
2. 促进产业升级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产业升级战略。
通过分析产业链的关系和各个环节的投入产出关系,企业可以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潜在的增长领域,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
3. 规划城市发展投入产出分析对于城市规划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城市各个行业的相互关系和经济效益,可以指导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
投入产出分析还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发展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为城市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总产出是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之和。
(二)投入产出核算帐户
1、某种产品的投入产出帐户
帐户的表式结构:左方记录中间投入、 最初投入和总投入;右方记录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和总产出。
2、产业部门投入产出帐户。 3、矩阵形式的投入产出表。见教材71 页表3-3。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等增加 值要素。行表示总增加值(GDP)构成, 列表示产出类型。 第Ⅳ象限:
是一个空白象限,有待于研究。
第Ⅰ、Ⅱ象限连接在一起,通过 各横行反映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分配和 使用去向; 第I、Ⅲ象限连接在一起,各纵行反 映各产业部门在生产中的投入和来源, 也反映生产过程的价值形成。
收入分配自各部门的增加值开始。
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要对生产的参 与者分配收入,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 财产收入,分配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 收入,分配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 相关内容编制成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 入分配帐户;
收入再分配阶段,要在各部门间进 行各种收入转移,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 支配收入和调整后可支配收入,由此编 制出收入再分配帐户。最后是与收入再 分配帐户衔接的反映各部门可支配收入 (最终消费和总储蓄)去向的收入使用 帐户。
第三 章 投入产出核算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投入产出 核算的基本原理,掌握投入产出表的 结构、平衡关系,掌握直接消耗系数 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完全消耗系 数的概念。
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几个基本概念 1、投入产出核算。又称投入产出分
析,是指主要利用投入产出表来反映部门 间生产中的技术经济联系和重要比例关系。
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1. 简介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Analysis)是一种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旨在研究经济系统内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它通过分析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揭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复杂性,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2. 基本原理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是反映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联系。
它基于一种交易矩阵,被称为投入产出矩阵,它记录了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投入产出矩阵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计算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和产出比例,以及他们对国民经济总产出的贡献。
3. 投入产出矩阵的构建构建投入产出矩阵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包括各个部门的产出值、投入值和交易值。
产出值指的是部门产生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投入值指的是生产这些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原材料的价值,交易值则是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易额。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局、财政部等机构获得。
通过收集这些数据,可以构建一个$n\\times n$的矩阵,其中n是经济系统中的部门数量。
矩阵的每一个元素X ij表示部门i向部门j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通过对投入产出矩阵进行数学运算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各个部门的产出比例、投入比例以及他们对总产出的贡献。
4. 应用领域投入产出法在经济分析和决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优化资源配置,以及评估各个部门的经济贡献。
在政府层面,投入产出法可以用于评估不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投入产出矩阵,评估减税政策对各个部门的刺激效果,以及对总产出、就业率等经济指标的影响。
在企业层面,投入产出法可以用于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矩阵,企业可以发现哪些部门对其产出的贡献最大,从而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效率和利润。
5. 优点与局限投入产出法的优点在于它考虑了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关系。
它能够提供详细的数据和指标,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情况。
投入产出扩展分析
数量经济学前沿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一、投入产出分析(一)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1.有关概念(1)投入:指社会生产(包括货物和服务)过程中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使用,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增加值)。
(2)产出:指社会生产(包括货物和服务)成果被分配使用的去向,包括中间产品(使用)和最终产品(使用)。
(3)投入产出分析:同时将“投入”和“产出”放在一起研究部门(产品)间经济技术联系和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内在联系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其创始人为列昂节夫(197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基本原理(1)利用复式记账建立投入产出表;(2)利用矩阵数学方法建立投入产出模型。
(二)投入产出表1.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是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是当期提供的最终产品之和。
(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12()C V M X C ++=-(2)收入法(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损耗(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增加值) (生产税-补贴)+营业盈余11()C V M C V M ++=++(3)支出法(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净出口(出口-进口) 2.投入产出表的表式与包含的内容(1)投入产出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细化投入产出表是将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计算方法的数据放在一张表上,并按产品部门细分。
前苏联称其为部门联系平衡表。
(2)投入产出表(价值表)的表式简化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单位:千元(3)投入产出表的具体内容投入产出表一共分为四个象限。
第Ⅰ象限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产品,即中间产出,如果用ij x 表示其元素,纵向表示j 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i 部门产品的数量;横向表示i 部门产品分配给j 部门作为生产消耗的数量。
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水平方向的延长,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最终产品,反映最终产品的结构。
投入产出分析
首先分别计算农业和工业的一次间接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计算公式的推导
图2-2(a)
农业产品对农业产品的一次间接消耗为:
完全消耗系数计算公式的推导
图2-2(b)
农业产品对工业产品的一次间接消耗为:
完全消耗系数计算公式的推导
图2-2(c) 工业产品对农业产品的一次间接消耗为:
完全消耗系数计算公式的推导
完全消耗示意图
图2-1农业对电力的完全消耗示意图
完全消耗系数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产品的生产中,几乎都 存在这种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关系,而充分 理解各种间接消耗关系是充分理解宏观经济问 题复杂性的有力工具。例如,某些表面上看起 来毫无联系的部门或产品,实际上都有着比较 重要的间接联系。 如果能将各部门间、产品间的间接消耗和完全 消耗关系计算出来,则对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 各部门间、产品间的内在联系,搞好宏观经济 结构的分析和预测是有很大帮助的。
价值型
实物型(在模型中详细介绍)
投入产出模型
以全国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为例全 国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的任务在于系 统地反映国民经济中实物产品之间在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消耗、分配使 用的联系,全面揭示产品间的数量依 存关系。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实物形态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模式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特点
直接消耗系数(重要程度:☆☆☆☆☆)又称为
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一般用aij表示,定义为 每生产单位j产品要消耗i种产品的数量。计算 直接消耗系数是为了表明国民经济的生产技术 结构。根据定义,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是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直接消耗系数是否准确,是投 入产出分析成功的基本前提。如何保证直接消耗系数 的准确性是投入产出分析始终要关注的基本问题。 引入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将物质生产中的技术联系置入 模型中,从而使模型不再局限于行向元素的数量关系 上,把行与行联结起来,是平衡数量关系得以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459006 黄毅峰
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重农学者魁奈:“经济表”;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 例关系; 1920年代,前苏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衡 表; 1930年代,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表和经济 数学模型; 中国:1974~1976年试编投入产出表,1982年正式 编制;新国民核算制度规定:每隔五年(逢二或七 的年份)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编表。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
生产过程从产出看,各部门相互提供产品。 生产过程从投入看,各部门相互消耗产品。 投入产出原理:以适当的国民经济产品部门 分类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平衡表和消耗系数 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 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 应的经济分析和预测。
产品部门及其特征
例子: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 系数
系数的经济解释:
这表明:第二部门每生产1亿元产品就要直 接消耗第一部门1千万元的产品。
这说明第二部门每生产1亿元最终产品就要 完全消耗第一部门0.258亿元的产品。
投入产出基本模型
(一)投入产出行模型:由横表导出
写成矩阵形式:
整理后得到行模型(产品流量模型): 该模型用于考察总产出与最终产品、中间产 品之间的数量平衡关系。据此,可以由总产 出推算最终产品,或者,由最终产品推算总 产出。
第Ⅱ象限(最终产品或最终使用):
反映各部门提供最终产品的数量和构成情况 (可以细分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其数 据组成“最终产品列向量”:
第Ⅲ象限(最初投入或增加值)(可以 细分为提留折旧、净产值等)。其数据组成 “最初投入(增加值)行向量”:
第Ⅳ象限
空白 反映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某些关系 可在国民核算矩阵中适当开发
谢谢!
直接消耗系数
j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出对i部门产出的直接消 耗量。其计算公式为:
n平方直接消耗系数组成“直接消耗系数矩 阵”: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
直接消耗系数的作用: (1)反映部门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 (2)构成中间产品(消耗)与总产出之间的媒 介; (3)计算完全消耗系数(和其他系数)的基础。
产出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生产同一种类 的产品。 投入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 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我国的2002年投入产出表划分123个二级部 门,42个一级部门;公布资料时更简化。
投入产出表的四大象限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第Ⅰ象限(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
核心。反映各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 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 横行标题和纵栏标题是名称、排序相同的产 品部门,具有严整的棋盘式结构。 横行:提供中间产品的部门(产出部门); 纵栏:消耗中间产品的部门(投入部门);表中 每项数据都具有“产出”与“消耗”的双重 涵义。 中间流量(中间产品、中间消耗)矩阵
(二)投入产出列模型:由竖表导出
写成矩阵形式:
整理后得到列模型(价值形成模型):
该模型用于考察总投入(产出)与中间投入、最 初投入(增加值)之间的数量平衡关系。据此, 可以由总投入(产出)推算最初投入(增加值), 反之亦然。
模型假定以及求解条件
(一)基本假定 同质性 比例性 (二)求解条件 经济条件 数学条件
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一)各行(横表)的平衡──产品平衡方程:
(二)各列(竖表)的平衡──价值平衡方程:
(三)各行列(横表和竖表)的对应平衡:
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
几种中间消耗概念 (一)直接消耗:在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对有关产品的第一轮消耗。 (二)间接消耗:通过被消耗品的媒介关系 而形成的对有关产品的消耗。 (三)完全消耗:对某种产品的直接消耗与 所有各次间接消耗之总和。
其他直接消耗系数
用矩阵表示各种最初投入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
j部门每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对i部门产品的完 全消耗量,包括直接消耗和各次间接消耗。 其理论公式为:
完全消耗系数计算
德米特里耶夫定义的完全消耗系数为:
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为: 因此:
完全消耗系数计算
从而有:
例子: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 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