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读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是一部很不错的经典电影。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大红灯笼高高挂,欢迎大家参考!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1
我一直很喜欢看巩俐早期的电影,特别是《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唐伯虎点秋香》,深深被巩俐饰演人物时精湛的演技、丰富的表情、勾人心魂的眼神所折服,尤其是她穿上旗袍的神韵,举手投足间都是女神范。
从影片中的建筑风格、穿着打扮判断,应该是中国封建社会西北某土财主的故事(是山西,还是陕西,无从考证)。那个时代,女性地位非常低,土财主迎娶三妻四妾,女人是赤裸裸的生育工具,取悦财主茶余饭后生活。各位太太为了在大宅子里活得滋润,都在明争暗斗,时时刻刻用各种陷进算计对方,去争夺那有限的资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又免不了落入对方早已布好的圈套。
这部电影与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精神非常不协调。整部电影的基调,非常低沉、非常消极,赤裸裸地把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血淋淋地勾画出来了。在看这个电影过程中,我头脑始终想着皇城根故宫里的场景:后宫佳丽三千争宠的场景,应该比这个宅子里残酷几百倍:每位宫女都打扮得花枝招展,拼命背诵歌赋、练习琴棋书画,每位宫女都希望怀上龙种,以便于有好的归属。在从“宫女”到“皇后”这条道路上,大部分人的命运都是悲剧,有的打入冷宫,有的失宠,有的陪葬,有的甚至莫名其妙被杀头……世态炎凉,人走茶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竞争环境和残酷性,时时刻刻关系着项上人头。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2
偶然翻到张艺谋导演在1992年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用了两个多钟看完。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1)
希区柯克用颜色来讲故事,而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主要两个颜色-灰与红起的是什么作用呢?在电影里的颜色分色光与色素。色光主要是通过滤色片给整个镜头,或镜头的某一局部加上一层颜色,另外一种颜色我们叫色素,就是被摄体本身的物质对光的接受所带来的颜色。
马摩里安的彩色影片《荣誉场》(BECKYSHARP)里英国威灵顿将军举行的宴会就是有意识地利用色素来造成效果的。这部影片是最早用染印法拍摄的影片,即当时号称的七彩影片。导演给参加宴会的女宾规定了几种服装的颜色,红、黄、蓝、绿、白。当威灵顿接到拿破仑又卷土重来的消息后,他要求所有的女宾退场,只留下他的军官。那时的英军的服装是红色的。当女宾退场时是按颜色退的,最后当女宾的所有的颜色都退光的时候,大厅里就剩下一片红。安东尼奥尼甚至喜欢用人为的方法把他的环境变成某种颜色的。在《放大》(BLOWUP)就十分明显。张艺谋的这部影片选择了山西财主的一个大院,叫乔家大院。由于那里的砖瓦都是青砖青瓦。所以这个大院全是青灰色的。这么好几进的,盖得方方正正的大院只有一个出口。
这就是影片中的人物生活的环境。不注意看,还以为是黑白片呢。在这灰色的环境中出现一点红。你有什么感觉。我不强加于你们。你把该片的整个故事和这两种颜色结合起来,你有什么感觉呢。那些不懂视听语言的电影专家们在《大红灯笼》出来以后,又唱起“形式大于内容”的老调来了。他们居然会把色彩,取景和机位的特点当成是形式。又是把形式和内容分了家。他们不是都懂得辩证法吗?且不谈系统,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也说,形式是实质。
大红灯笼高高挂读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读后感
年夜红灯笼下下挂读后感(一)
灯笼,原是和煦的意味,却正在年夜宅院面化为冷漠的讨取;红灯笼,原是不祥的预兆,却演化成为了一弛血盆年夜心,吞噬着一寸寸美妙,让它为欢哀殉葬!
影片谢头便呈现了父年夜教熟颂莲的脸,这是一弛心情木然的脸孔,狠口的继母唯利是图、利令智昏,零小我私家一古脑儿失落入了人民币眼面,逼失颂莲无路否退,只孬娶到鲜野作四太太。影片外出有拍摄继母的镜头,然而咱们却没有易念象她这酷寒的脸孔取酷寒的语气,外表上是疼爱颂莲,真则是为了她本人。
没有谙世事的颂莲很无法,入进了鲜府,便象征着她必需“教会”方滑油滑——她失正在贵寓待一辈子。始去鲜府,她便感觉没有觅常——年夜红灯笼!不祥?她其实不感觉,与而代之的是恶感战生疏。
她被人服侍失很孬,总认为本人实是个太太,夜幕笼罩了地空后她才知叙:
捶手对太太们去说只是个无关紧要的模式,实邪的内容是让她服侍宅子的客人鲜佐千,被人服侍只是为了服侍人!颂莲的口好像跟深厚的夜色般少气无力,灯笼的光辉驱赶没有了她口外的难过,和煦没有了她香甜炭凉的泪火,异样也无奈冲突她地实脆忍的沉默!
年夜太太毓如的死板,两太太卓云的矛头,三太太梅珊的妖媚,使失颂莲毫无劣势,想过年夜教又怎么?借没有是照样落正在了那样一个新式的、关闭的天牢面吗?她惟一能作的便是抛弃纯真了。
她为了博得点灯的时机,用本人的虚无缥缈的“幸祸”做筹马——既是虚无缥缈的,抛却了也有几分理由吧?做假有身骗嫩爷,那样“少亮灯”便永没有离院了。正在她领现雁儿公自由房外点灯时,正在她逼雁儿说没诅咒她的两太太时,正在她拆病帮着两太太剪头领又成心剪破对圆耳朵时,正在她取三太太“稀谈”之后,她便曾经高定了奋斗的决计!于是,她被二心念作姨太太的雁儿揭发,被嫩爷启了灯永没有失宠,终极的雁儿也惨死正在雪天面……雁儿也是惨剧,她念失到颂莲其实不念要的工具。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精选三篇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精选三篇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精选三篇
导语:《大红灯笼高高挂》该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观后感一:
昨晚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失眠到了2点,思来想去,还是写了这篇观后感,大概就是所谓的不平则鸣吧!文字拙略,有用词不准确的地方还请见谅。
据说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故事的背景在江南水乡,而张艺谋把背景改在了他所熟悉的黄土地上,使之更具导演的个人风格。故事讲诉的就是四太太颂莲由于家里变故,不得不听从继母的意愿嫁到陈家大院,被陈家大院活活逼疯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的整体感受就是压抑,而这压抑的氛围来自里面的每一帧画面,从静止的事物到活着的人,都有着各式的隐喻。包括场景、台词、服装、人物、镜头等各个方面,没办法一一讲完,只能写一点我看到的东西,
红灯笼与陈家大院的人。
大红灯笼的出现是从颂莲进入陈家大院时开始,一直到电影的结尾,是贯穿全剧的一个最直接明显的意象,使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层红色之下。
红色在中国是喜庆、吉利的象征,而电影里面的红色似乎笼罩了一层雾,给人以跳动、不安、惨烈的感受。它的惨烈并没有像鲜血喷薄而出,而是慢慢渗透进人的心里。就如管家口中的规矩,它并没有直接的攻击性,可是最能消磨一个人的心性,最初的颂莲还试着反抗规矩,而慢慢的自己也变成了它的奴仆。
这略带粉红色的灯笼就如这个规矩一样慢慢的腐蚀了人心,使全剧笼罩在这个惨烈的氛围之下,剧中的人物不能逃脱,剧外的观众也久久不能自拔。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一部电影,总会记住一些画面,一些人。《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记住的,不光是那四房姨太太,不光是惨死的丫鬟,我还记住了那个深宅大院,那些高高悬挂的灯笼,那片无孔不入的锤脚声,还有从未露面的老爷。这些才是本片的主角,才是整部电影苦苦塑造的形象,他们像一双无形的手,又像一截臭气熏天的裹脚布,紧紧地束缚了中国女性数千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有些年代了,大家对它的主题心知肚明,这是中国女性的悲歌,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的,但那是文学的事情,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的,而不是文字和道理。
张艺谋用构图来实现了他的电影主题,这些人永远被框在宅院里,我们看他们时总是隔着门,隔着窗,隔着墙。有时候,我们从天空俯视,发现他们被囚禁在一个个小盒子里。当事人可能不会发现,但我们却看得一清二楚,他们从一间屋子走到另一间屋子,从前门走到后门,他们从楼下到楼上,一直在走,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一生
都没走出去过,他们的生命和激情都在这些盒子里消磨殆尽,在里面糜烂、腐朽。张艺谋没有说“封建”二字,仅用重重院墙便将封建社会刻画得淋漓尽致。
灯笼是一个浮华却空虚的梦。看过电影的人就知道,老爷共有四房姨太太,他可以经常与不同的女人睡觉。他今晚决定要谁,就在谁的屋前点亮灯笼。这几个女人为了争取与老爷同房的机会便互相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都老爷的脸,却无数次看见了灯。因为这部电影讲的是这帮女人的故事,而她们并不爱老爷,她们爱的是屋前点亮的红灯笼。老爷只是一个幻影,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而灯笼却是自己成功的象征,就像妈妈告诉你考了一百分就给你买游戏机,对你来说,考试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跨过障碍后的奖品。所以张艺谋始终不让老爷露面,因为他真的不重要。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讲述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发展变化的电视剧。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这部电视剧通过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巨大变化。剧中人物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土地改革到民营经济的发展,从一穷二白到富裕起来,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剧中展现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新机遇,同时也展示了改革开放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改变。
《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细腻的情节和饱满的人物形象,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农村世界。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立体,他们身上具备了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命运起伏曲折,给人一种亲切感和共鸣感。剧情紧凑,扣人心弦,让人过足了瘾。
《大红灯笼高高挂》还通过对农村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和融合。剧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传统的节日习俗、农村生活的琐碎细节等,使得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视剧用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巨大变化。它通过细腻的情节和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深入了解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同时,它也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冲突和融合。这部
电视剧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和农村的发展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_观看大红灯笼高高挂有感(2)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_观看大红灯笼高高挂有感(2)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三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倪震编剧,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该片没有采用大量外景,故事仅仅发生在深宅大院内,这正体现了导演的用意——解释封建女人的悲惨命运。
影片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秉承并发扬了原作的主旨和风格,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女主人公颂莲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受过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一个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个性逐渐扭曲和变形。演员巩俐对颂莲塑造非常成功,而饰演三姨太的何赛飞和二姨太的曹翠芬也在片中有出色表现。陈老爷的扮演者马精武在片中没有任何正面镜头,主要以声音来体现出他的存在,却将一个冷酷无情的封建家长式的人物表现得入木三分。
该剧的主人公颂莲是一名大学生,可惜因为父亲死了家中没钱,只读了半年书就不上了,而继母又十分贪财,迫使她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人家,她的悲惨生活也随之开始。
画面中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迎亲队伍缓缓开过,而颂莲却独自一人走着,她不肯上婚车,她想多走几步自由的道路,而不过早地进入那个死亡门洞。
这家有钱人姓陈,院子并不大,在甬道两侧房上挂着大红的灯笼,而方形的窗户、门屏上如同咒文一样的文字及管家一口一句“按府上的规矩……”凸显了在这个大院中重吃的严肃、复杂的家长式作风。这个家中的老爷已经娶了三房太太,颂莲排第四。
进入陈家后,导演借管家带领颂莲见她的未来的丫鬟,并参观陈家、点灯洗脚、拜见三位太太,从而巧妙的向观众介绍了陈家家规森严且女人之间钩心斗角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个家中女人的悲惨,她们在眼里的制度下被人利用,却相互之间明争暗斗,怎能不叫人感到悲哀呢?单说颂莲与她未来的丫鬟雁儿初次见面的场景吧。画面中雁儿正在洗衣服,颂莲凑了上去,同期声管家说:“这便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600字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600字这部电影从表面上看是描写封建社会一个富裕家庭三妻四妾的故事。实质上是借女主人公颂莲的悲剧以及这家子女人的悲惨命运,用血泪控诉着男性为尊的黑暗封建社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四,俗话说:二十四扫房子。这说明年味已经很浓。我和爸爸准备到奶奶家挂红灯笼。
前几天,爸爸在街上花40元钱买了两个大红灯笼,今天要挂在奶奶家的大门前。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是很爱面子的。新建的三层小楼,室内装修一新,电器设备、自来水设备、现代化的厨房设备真让我大开眼见。上下五六百平方的面积,楼中楼,既明亮又宽敞。今天我和爸爸要给奶奶家挂上两个大红灯笼。
到了奶奶家,奶奶见到我,笑得合不笼嘴,本来不大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一个劲地夸我懂事。我把灯笼撑起来,拧上金黄的穗子,又套上顶部的盖子,爸爸用铁丝把灯笼串起来,做成一个提手。爸爸一旋转红灯笼,一个火红的球在奶奶眼前飘起来。奶奶简直看呆了。可以挂在奶奶家的大门前了。门头上正好有两个挂钩,看来是奶奶早有计划。爸爸把两个灯泡接在灯笼内,我一按开关,呵!真是漂亮!两个灯笼顿时华光四射,虽然是在白天,可我分明看见奶奶脸上红光满面,那不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喜悦的光彩。奶奶一个劲地说“好!好!”。
吃饭时听奶奶说,挂红灯笼是她六七十年的梦想。奶奶小时候看见大财主家门前挂红灯笼就很羡慕,那时就想,如果自己家门前挂红灯笼该多幸福呀,天天看着大大的红灯笼即使喝水也是甜的。没想到今天,自己能在三层小楼门前挂起红灯笼,这可比旧社会的大财主的砖瓦房可阔多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导语: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1992年,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成为继《菊豆》后第二部提名该奖项的中国电影。这里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观后感一:
看完这部电影,心理总不得劲——这个颂莲太不励志!
习惯了大女主剧,比如《甄嬛传》、《芈月传》,女主角一路打怪升级,最终成为最大赢家。按照这种思维,总期待电影结尾来一个绝地反杀,可愣是没等到,导演,你你很皮哦。
某人曾经说过:“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所以大女主剧往往是一帮子女人斗来斗去,最后一位胜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走向人身巅峰。
《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一帮子女人戏,可结局就有点让人大失所望,斗来斗去,争得无非就是一个“掌灯”的权利(是权利,不是权力),即使“掌灯”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没有谁可以一直“掌灯”、一辈子“掌灯”,总有一个让位的时候,因为今天或许是四太太颂莲进门,明天或许就是五太太来了。
大院深处的这帮子女人好似染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明明大家
都是受害者,可偏偏谁还不服谁,相互勾心斗角。高高在上的老爷本是“罪魁祸首”,可大家偏偏巴结他,讨好他,唯恐趋之不及,落人于后。(二〇一一年的洛阳性奴案,受害者之间相互争风吃醋,很类似)
大家所争的无非就是一个掌灯——锤脚——侍寝,第二天可以点菜。有一个锤脚的细节,就是那个锤子特别特别响,敲的人敲的卖劲,享受的人很享受,嫉妒的人很嫉妒,每一次锤响似乎都在提醒被敲的人这是特权,同时也敲在那些嫉妒的人心坎上——生疼。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下面是关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在我很小的时候,人们家里有什么喜事,条件好的,喜欢在村子里放几天的露天电影。邻村不远的人们,当然包括男女老少都去看,晚上到十二点就结束。第一次看老谋子的电影时,我大概只有四岁。看的是:《红高梁》。虽然那时候不知道拍的好不好,但大家都说好看,而且那首《红高梁》的歌曲也是红遍大江南北。后来再次看《红高梁》的时候,觉得确实拍的挺好的,时代背景写得还可以接受。毕竟从小耳濡目染的听老人们说起的往事,再加上巩俐和姜文精彩的表演,可以说相当的实际,而且也很好。看了《古今大战秦俑情》,虽觉荒诞,但合现代人的口味。其实《大红灯笼高高挂》早在我不谙世事的时候也看过,只是不记得了。当前天在网上看此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尾声时,看巩俐在院中徘徊,大院里又来了一位五姨太时。冥冥中我才想起,小的时候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今看起来觉得故事情节太不可思议了。
巩俐扮演的是一个留洋大学生,而且大学已读一年,嫁给一个有三房太太的糟老头,做四姨太。而且老头的大儿子都比她本人大。话又说回来,老头虽说有钱,但巩俐扮演的可是一个留洋大学生,心甘情愿的和一群无知妇女争风吃醋,明争暗斗,而且还搞出假怀孕。似乎不是一个高学历女子所做的一切。而且做出来的事,也是那般无知。还搞什么点灯/熄灯/封灯。封灯后如过去的皇妃一样,打入冷宫。都什么年代呀?其作者的水平也太差了。老谋子也不改进一下,确实有失水准。再者:巩俐演的四姨太明知阁楼内曾经死过人,还是妇女,就应早有心里准备。当看到三姨太在外偷情被发现吊死在内,并非出乎意料之外呀,为何其看后被吓疯。这就有失水准了,甚至叫差。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1000字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1000字
篇一: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红灯高挂,宿命己沉
------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1991年的作品,这部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很多奖项。影片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在刻画人物上,画面上都是显而易见的,影片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在继承和发扬原著的主旨和风格上,又贯穿了张艺谋那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下的封建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算计,暗斗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
女主人公颂莲是该影片的核心人物,影片一开始便看见颂莲那张泪眼婆娑的脸,那缓缓滑落的泪与哀伤的神情似乎隐喻那她悲痛的命运,我的心也随之沉了下去,这泪眼奠定了全片哀痛悲伤的基调。
本来收过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颂莲的个性逐渐的的扭曲和变形,而最终导致颂莲和其他太太们一样的悲惨境地,造成她们这些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陈家的老规矩,这是一群被规矩束缚的女人,这也是一群牺牲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女人。我很庆幸我生活在新时代,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自由美好,而在影片中这种想法或许是天真的甚至是幻想。在某一个方面来说造成这种悲剧也是由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影响的。
整个影片的拍摄环境非常单一,就是陈家的大宅院,但是拍摄环境的单一并没有埋没了这部影片细腻的情感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所以说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色彩的渲染淋漓尽致,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色彩无疑是带给了观众最直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在这部影片中,红、黑、白三种颜色在影片中被运用的恰当自如。红色,本色是喜庆,大吉大利,而在这里却成了一种束缚一种压迫,因为一旦你穿上了大红色的嫁衣也就注定你要待在陈府一辈子。黑色,最深沉安全的颜色,在这里却上演了世间的悲剧。另外,大宅院里那灰灰的墙,似乎也在预示着一个有生气、没有活力的
经典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经典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电影讲述民国时期,封建大家庭下大院里被禁锢的女人的命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怎么写,看看下面的范文吧。
经典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一:
张艺谋在电影圈由最初的摄像到演员再到导演,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着,最终跨越成为国际导演。他的作品也飘扬过海,传到海外,让国际了解到了优秀的中国电影,这也奠定了他不可撼动的国师地位。在张艺谋最初的创作中,他更多的可能只是纯粹的为了艺术和爱好。当真正打出名声后,有很多投资商找他,给他投资,沾染了太多的商业气息,反而让人不能好好做艺术了。尽日沉浸在名利的怪圈里,难保不沾染一些金钱气。电影虽归是艺术,但毕竟也是要靠它吃饭的,所以张艺谋2000年以后的电影主要向商业化靠拢。在如今商业化的社会,这样的选择无可非议。但是他后期的电影投资多了,画面感丰富了,明星多了,故事感反倒弱了。代表作有《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给人以虚有其表之感。看了这些大片,反倒感觉张艺谋早期作品的弥足珍贵。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作品,总得见点真功夫。从此带着强烈自我风格的张氏电影拔地而起,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也开始打响名头。处女作《红高粱》就获得中国第一个国际大奖金熊奖,之后也一直佳作不断。新世纪之后,张艺谋朝着商业大片的方向发展。但总体来说,张艺谋创作的黄金时期已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讲述民国时期,封建大家庭下大院里被禁锢的女人的命运。主题上屡见不鲜,和现在的电视荧屏的后宫戏基本上异曲同工,基本上都是反映女人在深宫后院里用尽心机相互迫害和封建制度下对人性的抑制与扼杀。但是这部电影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至于这种深宫大院里女人内斗的.戏码有点烂大街的情况下,我们仍会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还觉得很有韵味。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初中作文5篇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初中作文5篇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以封建男权社会为背景,介绍了四个甚至多个女人在被压迫践踏中的转变与命运。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1
这部电影从表面上看是描写封建社会一个富裕家庭三妻四妾的故事。实质上是借女主人公颂莲的悲剧以及这家子女人的悲惨命运,用血泪控诉着男性为尊的黑暗封建社会。
在影片上,有好几次出现了黑暗天空下点点红色灯笼的镜头,四周包围着阴冷的蓝色的深深围墙,当中却点着红红的灯笼,诡异压抑,寓意着那个社会的重重压迫,给人沉闷和无力的感觉。影片的男主角,从头到尾,没有看到过他的脸,有他的镜头都是看到的男性的腿和宽大的外衣下摆,蛮横,冷酷,残忍,连声音也透露出令人压抑的恐慌沉闷。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却暗含着一种大的社会趋势之下的环境。
女主人公出身书香世家,父亲做茶叶生意,她大学念书半年,父亲突然去世,继母就逼迫她嫁人,一再提到要嫁给有钱人家做小老婆,这样她就可以多拿点聘礼。
她抗争过,可最终还是嫁了,做了四太太。刚一进门新婚夜便受到羞辱,三太太说身子不好,把老爷叫走了。第二天去见三太太,三太太梅珊却回说身子不好,不见她,她一转身就往回走,一种无法控制的屈辱和愤怒,但是她压制住了。这是她性格中的一种正直和单纯,不容许别人的蔑视,连老爷在内,她不惧强权,给老爷碰了钉子,把老爷也气走了。
可是慢慢地,她开始落入了明争暗斗的妻妾争斗之中,假装怀孕以取得尊重,只要能够点灯就可以呼风唤雨,虽然其中老爷拿了她的父亲的遗物——一支笛子,给烧掉了,她伤心之余,给了老爷脸色,说“那你就去卓云那里,反正她整天都是笑眯眯的。”
展现人性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展现人性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展现人性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1991年的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一:
在全世界都在谈论女性主义的情况下,中国近期的电影却鲜少涉及这一主题。中国没有女性主义吗?《七月与安生》还有目前没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甚至《大鱼海棠》都有涉及到女性主义,但是无一例外,这些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并不突出。
所以,今晚,我们来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谈部老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
“红灯笼”这一意向贯穿整部电影的始终,可见,其象征意义绝不简单。影片中,每当红灯笼被点亮,被挂起的时候,就意味着有新人要进入这个院子了,意味着有人要得宠了,有人可以点一份自己喜欢的菜了,同时也意味着有人要失宠了。仅仅一个红灯笼,却几乎牵扯了这个死气沉沉的大院中所有女性的神经,此时的它代表着权利,代表着地位,就是不像红灯笼。
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热烈,是激情,是情欲。影片中,只有被陈老爷点中的院子才可以点红灯笼,陈老爷的到来意味着性,而红灯笼就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性暗示。在这种暗示下,女人不得不顺从男人,因为男人决定着女人什么时间可以有性,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有性,女人在这种压抑下渐渐沦为男性的玩物,而在以陈老爷为代表的男性眼中,院中女人确实只是性玩物而已,因此,雁儿活着陈老爷可以明目张胆的占她便宜,雁儿死了陈老爷连见都没见一面。对于男性来讲,薄情是生理决定的。
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就是高高挂起的性,大家心照不宣,却又无人不心知肚明。在这种直指女性的暗示下,女人在这个红灯笼下变得一丝不挂,其自尊也被一点一点燃烧殆尽。红灯笼凭借着男人的特权愈加鲜红,在这种情况下,女人只能“以色事人”,只能“你算计我,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应该说给我的震撼是很大的,说来惭愧,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或许正是因为初见,才会让我有一些想法;若非如此,则可能会麻木。
现在有很多关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已经形成的观点,在写文章之前,自己也看了一下,点评的都很好,但是我认为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从一个院子里的争斗联想到现在的一些现象。
从颂莲嫁到陈家说起。
颂莲本来是一个大学生,父亲死了,家道中落,于是就嫁给了陈家作四太太。正常来看,一位上了大学的人,尤其是女性,在那个时代也算是高级知识
分子了,为人家当小老婆,估计她从来没有想过。可是没办法,纵然脑子不这样想,肚子不答应。于是也就嫁了。可是到了陈家以后,她也就慢慢的螁变了。可以这样理解:本来她就是有点矛盾的,或许不坚定。
现在大学生就业是越来越难了,而作为大学生乃至社会的弱势群体,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显得更加的严峻,于是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女大学生的寄嫁现象。
所谓女大学生的寄嫁现象,就是女大学生不再去刻意找工作,或者是一边找工作一边找老公,反正就是表现的特别地想要傍大款,现在舆论一片哗然。但是现在似乎是社会上的赞成的人很多,据说有四分之一。还说这个比例是很高的。社会上几乎成为潮流。
所谓潮流,基本就是社会上的一些人造势;所谓造势,就是社会上的人一些人提出观点,然后就是一些社会上的臭味相投的人利用现在发达的传媒来响
应。
仔细分析,这是一个不算潮流的潮流,四分之一,天下一半是女人,然后一半的人懂得利用媒体,不就是四分之一了。虽然这个估算不太精确或者说是太不精确,但是足以说明问题。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荐】《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1
这部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主演的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
女主人公颂莲因为父亲去世,继母以供不起她上学为由让她嫁给有钱人家陈家老爷作妾。上过洋学堂的她不坐轿子进门,说明刚开始时她仍然还是崇尚自由与平等的,也是对那些封建社会留下的繁文缛节嗤之以鼻,即使逃不掉被束缚的命运,但仍是希望活出自己的样子的。
可不曾想,她竟也免不了俗的那么快的就陷入了封建礼教的“大坑”。
宠幸哪房太太就点起哪房太太院子里的大红灯笼是陈家的规矩,一点起大红灯笼,红光便映满了整个院子,一开始颂莲觉得宠幸前的捶脚是繁文缛节,觉得自己不会喜欢也不会习惯这种东西的,没想到,她自己竟在几天后便爱上“捶脚”那种感受,从不屑到享受到渴望,我觉得她们想要得到陈老爷的宠幸其实是想要一种权力,也享受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这种渴望,更像是一种乞讨,也正是因为这种卑微,才突出了我们现代女性的自立自强有多么重要。
四太太颂莲因为涉世不深,也因为想争一口气所以假装怀孕但又被无情戳穿,从点灯到灭灯到封灯,即使她说她不在乎,但也还在她二十岁那天对大少爷抱有期望。
影片的结尾二太太在醉酒的颂莲口中得知三太太在与高医生通奸,便带人去捉奸,最后,颂莲看到下人们在阁楼里把三太太杀了,但无论颂莲如何大喊大叫,都不会有人来阻止的,因为陈老爷说"你什么都没看见,你疯了。“
在那个年代,或许这样的结合根本就没有爱,有的只是欲望和新鲜感,待新鲜感消磨殆尽,你的地位甚至无异于猫狗。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依附别人而活,这样的人生太过被动了。你不可能是他的最后一个女人,也不会是他的最后一个女人,因为更年轻的五太太没多久后就进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女人和一个男人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由苏童《妻妾成群》改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讲述的是一个清末民国初深家大院里的一个可悲的故事。点灯锤脚,成了故事的一个线索。点灯,灭灯,封灯,深家大院里的女人就这样盼着等着地过一生。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封建家庭。在大封建大院里,一个下人病了,被送进医院里,“别让别人觉得我们不管下人的死活”,而三太太因为通奸而被活活害死。而大院里,对你微笑的人却是一直想害你的人,而一开始跟你闹的人,其实只是比较没有城府的人。
影片运用很多中国古典元素:大红灯笼、戏剧、旗袍……大片的红灯笼,还有响彻安静大院的戏剧。画面简洁大方,很有美术感。
无疑剧中的人物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导演在每个角色的刻画上可以说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围绕着“斗”,四个女人体现了各自迥异的性格。
大太太摆着明哲保身的态度,她信佛,这当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无奈之举,她对这个大院的一切都看得很透,所以不再挣扎,她虽然年老色衰,不再受到老爷的宠爱,但是她知道她拥有两张王牌,一张就是她大太太的身份,虽然这个身份没有多大实质性作用;另外一个就是她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可能今后就是这个家族的继承人。所以跟几位姨太太的明争暗斗,她一直以坐山观斗的心态。她的儿子是她最大的王牌,所以当一开始四太太跟她儿子在楼上见面的时候她马上就把她的儿子叫了下来,这是她在电影中唯一一次大声地说话,她知道在这个儿子身上不能一点闪失。
二太太卓云相貌慈祥,对人温柔热情,就像年轻的颂莲涉世未深被她的假象所迷惑那样,我一开始也被她的外表所蒙蔽了。原来她才是是争宠斗争中最厉害的刽子手,同时也是封建社会杀人的工具。为了得到老爷的宠爱,稳固自己的地位,她不仅害了颂莲,而且害了梅珊,还害了没有权势的侍女雁儿。但是她的表面上的胜利,并没有让她得到最后的安全感,五太太的到来,也许又会引发新一轮的争宠斗争。五太太稚嫩的脸,预示着她以后的命运,她注定不是卓云的对手。由此,我们不禁感到颤栗与难过。女人们争来争去,最终都下场凄惨,受害的都是女性,“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三太太梅珊本性并不坏,甚至在我看来她才是大院中唯一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敢爱敢恨,因为不想要老爷在四太太那儿,所以假装生病把老爷骗过来,当这种方法已经不奏效的时候又会大清早地起来,到屋顶唱歌吵醒四太太和老爷,这种手段虽然不仁道,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她的可爱,也是我喜欢她的一点。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己所爱,但
是在那个时代,个人是无法打破这种制度的,所以她的结局便是和上一代一样。众仆人抬着梅珊走向死人屋的镜头,动作紧急,但是过程长而慢,有难达目的地之感。而梅珊一路挣扎着,说明了反抗的无力与失败后的无奈。
四太太颂莲是女大学生,在她身上有着叛逆与反抗的性格。颂莲的疯其实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反叛,在梅珊死后,整个大院里只有颂莲一个人敢喊出“杀人啦”这三个字,而其他的太太与奴仆们则都是麻木与冷酷的,只可惜颂莲的反叛和好胜性格,终使她败在二太太卓云手里,并且在无形中也成了“杀人”的工具。所以说,在旧中国封建环境里,人们不由自主的具有了两种身份:杀人者与被杀者。由于颂莲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导致了她的言行,与整个大院不协调,影片表现了野蛮对文明的蚕食,封闭环境对人性的恶化,厄运对健康灵魂的蚀化。
只闻声不见人的老爷也是人物设置上的一个亮点:一方面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要着重表现的个人的命运上,同时又暗示,操纵他们命运的是个看不见的(无形的)力量。他的一言一行都决定着大院里每个人的生死。他操纵了大院里女人们的“争宠”斗争,在背后,用一只无形的手扼杀了大院里每个有个性又年轻的女性。每天傍晚各院的太太们就要站在门口等候老爷的挑选,一个老汉像戏子,双手提着灯笼,迈着碎步走来。灯笼放在哪院的门口,哪院就能得到老爷的宠幸。这一切是那么的可笑与荒唐,但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场不带血腥的屠杀。因为这些点灯,灭灯的所谓“规矩”,使得陈家大院里的女人们展开了一场为“争灯”而战的斗争,结局可想而知,不过都成了封建父权制下的屈死鬼。陈老爷是个很虚伪的人,这其实是由于他内心的恐慌与不自信。他想通过年轻的女人再次激发自己的生命力,但是毕竟他已经老了。他害怕别人背叛他,比如他烧了颂莲的笛子,想通过这种方式断了颂莲的其他念想。又吊死了原本很宠幸的女人梅珊,因为他觉得梅珊让自己脸上无光,这是他人生最大的失败。陈老爷成为封建宗族家长的代表和缩影,这一力量又是无形的,导演不需要把镜头对向他,却已经显示出一个封建大家长的威严。
《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表现出父权制度社会中妇女的悲剧命运,而且表现了封建父权制度必然崩溃的宿命。我们从死人屋里得知上一辈女眷的故事,由此也可以知道反叛的意识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而梅珊又直接的继承了这一信念,封建父权制度残害了具有反叛意识的年轻女性,但是毕竟反叛的种子已经生长起来。高墙大瓦的庭院虽然还屹立不倒,但是院里女人们自由意识的觉醒已经在暗示着封建父权制度的必然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