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下载(湖北省市级优课)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4)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间进行的土地改革。
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共同纲领》的内容,对于新主义社会的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土地改革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从而最深刻、最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土地改革实例为载体,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材、课件、历史资料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情境创设:播放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社会景象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2.呈现(10分钟)教材呈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教授新课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图表展示: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占农户总数不到7% 57%以上占有总耕地50%以上仅占14%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的进行和结果1.图片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开展情况。
提示: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认真阅读教材,和同学进行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问题让学生更加的专注,通过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提示: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教师展示图表:5.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地主阶级的去向。
提示:地主阶级被消灭了;他们中除了恶霸外,其他人都变成了农民。
6.教师强调:仔细观察表格,土改主要是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注意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土地虽然从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
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1. 下列对解放前我国土地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实施过程以及它对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和巩固政权的相关历史知识。
他们对农村社会的变革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农村社会的变革和改革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加强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土地改革对农民的解放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网络资源:土地改革的相关报道、论文等。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社会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农村社会变革的背景。
然后,展示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让学生了解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教材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资料等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两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组织学生阅读第13页正文前面小字内容,讨论回答:许多地方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意味着什么?学生回答: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农民所有了教师: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会出现这种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二)教授新课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PPT展示:材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这幅图所反映的是当时农民居住的草棚。
材料2 国家统计局公布土地改革前全国土地占有情况。
新中国成立时,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材料3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课标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3)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2)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难点:1、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2、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课型】新授课【教法】讨论法,讲解法,探究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
【新课】【设疑自探】(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土地改革的开展(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史料了解土地改革前新中国面临的经济困境,理解到土地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通过对比和分析数据,理解到土地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研读土地改革相关史料,知道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展开的步骤。
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到土地改革使得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提升了劳动的积极性,促使农业迅速发展,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
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材料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教师设问:我们先看一首诗:《悯农》。
它是唐代的诗人所写。
读完这首诗,你能不能用一个字形容当时农民的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苦、惨等等。
怎么体现出来呢?诗中写到农民辛辛苦苦播种,秋天也获得了丰收,最后却饿死了。
教师讲述:其实不但在古代社会,近代社会这种局面也经常出现。
农民苦的原因是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民能摆脱苦的命运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场影响中国农民命运的革命——《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较少但理论性强,且是从国家层面宏观地叙事,学生不易理解。
从学生熟悉的诗歌入手,引申到对农民贫苦状况的探讨,既能激发学生兴趣,突出本课重点,又能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过渡)什么是“苦”?“苦”的表现是什么?“苦”又从哪里来呢?我们先来探寻农民苦的根源。
讲授新课1农民的要求材料二(湖南嘉禾县高棠乡两个农民谈话)“过年酒酿了没有?”(按指用糯米酿的甜酒)“饭都没得吃,还酿酒!”“……老婆去年死了,连棺材都买不起!……你我都是穷人呀!”……“穷人一年到头劳动,为什么连红薯都没得吃?”“唉!别人八字好。
”“田是谁种的?”“穷人种的。
”“棉花呢?”“还不是穷人种的?”——《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续辑上册)教师设问:材料中的农民生活如何?他们认为自己受苦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很艰难;命不好。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土地改革的过程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土地改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土地改革实例,分析土地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
然后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如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等。
然后呈现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农民分得土地等。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运动,掌握其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1.以问答的形式回顾道光年间的三大改革。
2. 新课讲解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引入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2.分享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 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土地革命者和地主,了解和感受双方的想法和行为;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理解。
4. 总结回顾
1.用概括的语言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拓展课外知识。
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估;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或农村,了解当今中国农业现状和农民生活状况,思考和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是一节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感受到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新中国成立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并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景象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呈现(10分钟)呈现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调查、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设问: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地改革的背景【教师活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东北、华北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出示材料和“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表格,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理解: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教师活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部法律是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一章第一条,说明土地占有形式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
提问: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学生活动】知道土地改革的开始。
思考后,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章内容及教材第14页《相关史事》,讲述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1950-1952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农村土地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和意义,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农村发展的思想感情,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过程中农村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农村社会的变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然后,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土地改革的政策、实施步骤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巩固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斗争形势错综复杂。
首先要做的是巩固人民政权。
为巩固工农联盟,完成新民主主义遗留的任务,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不但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农村学生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课前准备比较重要,给学生明确分工,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史料及相关音像、图片资料备用。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整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3.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更加热爱共产党。
3。
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四、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检测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第2课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阅读12页“课前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时间和主要内容;3、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解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导言: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第一段和第二段概括土地改革的原因、起止时间和基本内容。
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实行农民的。
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简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制度,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成为的主人。
这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培养、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构成正确历史概念的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透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最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过程与方法:透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资料的学习。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资源:课本相关插图、资料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破题导入
1.组织学生阅读1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先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此刻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贴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透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个性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资料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状况请看书。
二、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10“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资料,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一)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
因为农民的生产用心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群众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课中反思:
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这一点,要透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
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用心参与其中。
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延伸:调查一下,如今中国的土地制度与50年代的土地制度有何区别?
五、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2)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3)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用心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
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带给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年颁布
(2)资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2.练习反馈:
课后反思: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
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
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我们从历史入手,导入新课,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太平天国起义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这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的最大心愿。
组织学生阅“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先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状况时制作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
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学中充分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等。
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得出以下结论: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例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学生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因为这段历史距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