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五寨县县情资料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县情概况
一、基本概况
地理位置:五寨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西部,芦芽山脚下;地理坐标:东经111°28′—113°,北纬38°44′—39°17′之间。
南以芦芽山脊为界与宁武县相连;北隔县川河与偏关县相望;东与神池县接壤;西和西南与河曲县、岢岚县毗邻。
面积:境内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6公里,辖区总面积1391.3平方公里,由东南向西北走向,略呈长方形。
行政:全县辖3个镇,9个乡,250个行政村,县城所在地为砚城镇。
境内有五寨沟、芦芽山、荷叶坪自然风景区,清涟河纵贯全境。
区位:五寨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之一和晋西北物资转运与商品集散的重要经济活动中心,有“三省交汇地,七县旱码头”之称。
境内有三条过境铁路(宁岢、神河、神朔)、四条干线公路(209国道、崞五线、忻五线、韩河线),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机动车,忻保、灵河、神岢高速形成一个新的高速公路交汇地。
人口:全县总人口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9.2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县。
气候:属寒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年中多受季风的影响,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以风大、气温低、降水少为特征,土壤沙化严重,生长季节短,霜冻危害大,干旱经常发生。
年均气温5.0℃,年积温2430℃,无霜期110—130天,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8.1℃,极端最高气温36.7℃,昼夜温差悬殊大,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872.1小时,年总辐射量145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降水量为448.4—
478.3mm,降雨相对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5%,年蒸发量为1784.4mm,年平均风速2.8米/秒,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旱、涝、冻、雹、沙尘暴等。
地貌: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高原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为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由十种不同类型的地貌形成了境内的平川区,东西两梁北山丘陵区和南部土石山区。
境内海拔最高处芦芽山2739米,荷叶坪山2784米,最低处为韩家楼乡养马坪村附近海拔高度113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高度1411米。
基层组织设置: 2018年,全县共有党员6867名,其中预备党员143名。
女性1016名,农民党员2806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359名,大学专科1360名,中专831名,高中、中技1070名,初中及以下2247名。
全县共有基层党组织537个,其中党委14个,党总支31个,党支部492个,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党支部178个。
全县行政村230个,建立支部214个,社区7个,建立支部7个。
二、资源概况
水利资源:五寨县是山西省的富水区之一,有“坐在水库”上的县之称。
全县有2座小型水库,64座淤地坝。
近年来实施了库坝除险加固工程、南峰灌区总体改造工程和百眼井群工程,新修节水灌溉工程、清涟河河道治理工程。
土地资源:2018年全县总土地面积208万亩(合138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4.47万亩,减少0.06万亩,减少原因:耕地变为建设用地,(基本农田59.9万亩,减少1.17万亩,减少原因:根据忻国土资发[2016]198号,水浇地4.53万亩,减少0.12万亩,减少原因:水浇地变为建设用地);园地0.044万亩,减少0.002万亩,减少原因:园地变为建设用地;林地71.83万亩,减少0.1万亩,减少原因:林
地变为建设用地;草地43.9万亩,减少0.61万亩,减少原因:部分变为耕地,部分变为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5.84万亩,增加0.58万亩,增加原因:农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3.06万亩,增加0.23万亩,增加原因:农用地变为建设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6万亩,减少0.08万亩,减少原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变为耕地;其他土地7.45万亩,增加0.08万亩,增加原因:耕地、林地、草地变为设施用地。
林业资源:全县国土总面积20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12.5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4.1%。
林业用地中,有林地31.72万亩;灌木林地58.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6.6万亩;疏林地1.4万亩;无立木林地1.67万亩;宜林地13.08万亩。
全县林木总蓄积量为13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5.24%,林木绿化率43.2%。
主要物产:粮食作物主要有马铃薯、玉米、豆类等小杂粮;主要经济作物有葵花、胡麻、药材、萝卜、葱头、茴子白等;动物和植物品种繁多,野生动物100多种,其中有世界珍禽褐马鸡;野生植物600多种。
特产有粉皮、野生菇、晋北芪、地毯、胡麻油等。
矿产资源:
1、花岗岩
花岗岩是目前发现唯一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花岗岩矿体呈灰色、暗灰色、灰绿色的块状体构造,色泽分为观音绿、黑白冰花等,分布于县境内南部偏东一带土石山区,距县城南10—20公里处,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5—6公里,矿山面积约90平方公里,花岗岩总储量为5000万立方米以上。
2、石灰岩
石灰岩是较好的建筑用石材,局部地区可做为水泥灰岩,以棋子布
阵式点状分布于南峰水库以北,具体东部位于李家坪乡西紫寨村南,青杨岭、油梁沟;西南部为孙家坪乡峤峪沟;西北部为杏岭子乡田家坡、下鹿角、王满庄;北部为三岔镇云梯峁、上会子一带。
估测全县石灰岩矿储量为8000万立方米以上。
3、粘土(砖瓦)
全县储量最多的矿产品种,粘土矿几乎遍布全县区域,粘土呈暗红色,浅褐色,分布区域主要有前所乡旧堡村;砚城镇城内村、南关村;新寨乡新寨村;韩家楼乡韩家楼村等地。
全县粘土储量约为2亿吨左右。
4、河砂
分布在清涟河下游多段河床中,矿区主要位于新寨乡旧寨村东,清涟河上下河床约3公里区段,年可供采集的储量约1-2万立方米。
5、铁矿及铝矾土矿
铁矿以点分布在杏岭子龙玉咀、贺家咀一带,矿点为窝状式分布,储量小,分布不详,铝钒土矿仅见于韩家楼乡大河湾附近,拥有资料显示,无工业开采价值。
三、人文概况
(一)文物
全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五王城遗址、武洲城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南庄窝僧墓塔、三岔木牌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个。
(二)旅游资源
1、五寨沟
五寨沟风景区位于县城东南部,其地理位置约在东经111°49′40″—111°55′13″,北纬38°42′30″—38°53′33″之间,景
区总规划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五寨沟内有芦芽山和荷叶坪山,芦芽山海拔2739米。
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百余里,是五寨第一大山。
据明代《宁武府志》记载,芦芽山西接岢岚,东带宁武,南连静乐,雄踞五寨。
荷叶坪山是芦芽山支系,海拔2784米,是宁武、五寨、岢岚三县交界地。
四面崇山峻岭,林木参天,山顶有一长5000米、宽500米的平坦地,呈东北—西南走向,形似荷叶,故名荷叶坪山。
现有景点包括:水库、情人岭、羞猴石、坐化老僧、还珠洞、小瀑布、清涟瀑布、荷叶坪、芦芽山以及坪岭、瓦窑沟等。
五寨沟风景区辖2乡(前所乡和孙家坪乡)店坪、洞儿上、顾家沟、观音殿、黄家山、罗泉沟、南庄窝、神路沟、水磨上、塔儿沟、新房圪台、羊圈沟、窑子上、簸箕洼、经堂寺、沙湾、旦沟梁等村。
结合五寨沟地理结构特征,遵照五寨沟旅游总体功能定位,其文化旅游度假功能分区总体布局结构为:“一轴两大版块”。
“一轴”,即以清涟河沿线为轴,既是进入本区的交通轴,也是串联本区设置的各种文化的体验轴,更是延伸景区旅游产业链条,丰富文化旅游新业态体验轴。
第一版块为“休闲度假、户外体育运动版块”,主要沿清涟河展开,以酒店、民宿、休闲度假、山地运动项目为主。
主要包括:入口服务区、国际休闲度假区、森林山地体育运动区、森林生态体验区和芦芽山荷叶坪旅游观光区。
第二版块为“时空未来港——华夏文明穿越之旅”版块,通过对华夏5000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山西八大文化品牌和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采用文化符号印记和具体承载建筑相结合的方式,处处注重和体现文化性,结合文化旅游的要素,配置不同功能的建筑物,二者形成完美的结合;力求在八大文化品牌中,每个文化品牌针
对一个至两个要素进行合理布局,重要文化标志建筑的建筑形式可以选择和复制部分山西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传统古建筑,其余文化部分可以采用其他的展示方式建设;文化表现运用不同形式的展陈方式、表现手法,力求使游客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了解华夏文明 5000 年悠久、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该版块共规划约 119 个文化旅游实物景点,主要包括八个部分:佛教圣地、古建瑰宝、边塞风情、太行神韵、晋商家园、关公信俗文化、黄河之魂。
2、狩猎场
1997年我国华北狩猎俱乐部五寨狩猎场成立,总面积37410.6公顷,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野外狩猎场,共分四个区域。
第一猎区:刘台办事处,面积7710.3公顷;第二猎区:韩家楼乡李庄一带,面积6068.9公顷;第三猎区:杏岭子乡、东秀庄乡、韩家楼乡,面积14018.7公顷;第四猎区:新寨乡、小河头镇、胡会乡,面积9612.7公顷。
狩猎场建有围栏40000米,观测台10处,狩猎区域内,繁殖驯养狍羊500只,种鹿200只,有野鸡孵化房400平方米及孵化设备2套,活动房15套,狩猎汽车10辆,猎枪50支,猎弹10万发,对讲机10对,狩猎设备基本适应狩猎需求。
可狩猎的动物油野猪、袍子、野鸡、野兔、斑翅山鹑等。
3、靖边楼
靖边楼位于东秀庄乡郭家河村东南。
从县志考证,此楼建于明万历年间,由时岢岚兵备使赵彦议建。
靖边楼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6米,占地面积256平方米。
基座条石垒砌,为3米高的细錾青石条基,上层为城砖砌筑,楼体呈正方形,四面有砖券拱窗口,左右前后相对称,楼台内前后左右均有贯通之券洞回廊,楼顶已毁,残高
11米,长宽各16米。
楼的正窗为青石拱券门,上方有石刻碑一通,四周雕云沟纹,正中书“靖边楼”三个大字,右边头款已毁,左边落款书为“修建者官职及姓名”字样。
据题记载始建于明代,靖边楼四周另建有围墙,基宽3-6米,残高5-7米,墙厚3-5米,夯土层0.1-0.15米,包砖无存。
围墙前后设有门及门楼,现已毁。
郭家河靖边楼是古代御敌的军事建筑设施。
这座楼风格别致,外观恢弘,特别是砖石结构的券形回廊设计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01年11月,五寨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经五寨县政府出资已完成修复。
4、南庄窝古塔
南庄窝僧墓石塔群位于前所乡南庄窝村西南约300米处,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8米,分布面积80平方米。
现场1座八角形石塔塔基,塔基平面呈八边形,直径1.6米。
塔基以上部分均佚失,有石碑3通,字迹风化。
为明代遗物。
该塔塔身通体为密檐式青砖结构,为五级塔,高8.6米,底部为直径2米的六角须弥座,座高为塔身的七分之一。
上方向东西有一小龛,四周作砖饰花边,内刻墓主法名(考为示空禅师)。
中部是出三层凸形楣檐的六棱柱形,高度约为塔身的二分之一,每檐下各角砖饰转角斗拱和角柱,六面皆无窗,分别雕有南无离饰畏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佛号。
上部是仿木三檐六角楼阁式,攒尖顶的塔刹已毁。
塔底有地宫一座,平面约为12平方米的长方形。
今地宫保存完整,内无任何遗物(考已被盗)。
当地老百姓流传此塔为僧墓塔。
其造型独特,当今鲜见。
2009年经当地村名共同出资,现已完成修复。
5、五王城
五王城(清代称武王城),又名遮虏城。
位于东秀庄乡后五王城村周围,据清乾隆版《五寨县志》载:城最早建于战国,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略中山,破林胡,取地阴山。
”五寨属为赵地之边疆,筑遮虏城以御匈奴。
汉初韩王信降匈奴被汉王所败逃遮虏城避难,当地传说有韩信洞。
唐在原址置遮虏军,并进行扩建。
鄂国公尉迟敬德曾在此驻军守卫。
后唐太祖李克用曾用兵于此,把遮虏城作为其图霸中原的战略后防。
辽重熙九年(1040年)设武州,该城废弃。
现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520米,南北宽1410米,分布面积约355万平方米。
城址四周均系丘陵,城墙夯筑,基宽6.3--10米,残高0.33--7米,夯层厚度0.08--1.10米,夯窝0.05--0.06米。
2004年山西省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方城
方城遗址位于胡会乡方城村东约300米处,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5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
遗址位于丘陵台地上,北高南低,地表采集有泥质灰陶残片,上施附加堆纹、蓝纹,属龙山时期遗存。
2001年五寨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常遇春墓
常遇春墓位于三岔镇柳河村南约1000米处,属于明代墓葬,地面现存封土1座,为圆形土丘,周长约500米,残高约30米,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1962年五寨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人传为是明初开国将军常遇春墓,这种传说遗址延续到今。
8、武州城
武州城位于小河头镇大武州村西约150米处,据清乾隆《五寨县志》载:武州城筑于辽重熙九年(1040年),武州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平面呈方形,边长约750米,小城位于大城内西北角,平面呈长方
形,周长约1460米,面积约为70.5万平方米,城墙基宽约3米,城墙残高4-6米,墙体夯筑而成。
地表散布砖瓦碎片,瓷片、灰陶残片等。
据考证:武州建于辽、盛于金、衰于元、废于明。
武州古城2004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火神庙古戏台(南街古戏台)
戏台始建年代不祥,坐北朝南,台基为高1.5米的细錾石砌。
随着年久日长街面和戏场的不断垫高,现只剩一层基石可见。
戏台顶呈卷棚滚脊、硬山、博风、青瓦,如今瓦沿残缺,但檐飞完好。
前台为明柱、敝门,面阔三间,中间阔,两边间窄,总宽7.5米,柱高2.6米。
斗拱兽头为象首形,出头较高(约50厘米)。
戏台进深两间,前间山墙空阙,供演职人员上下台用,后间墙体为底五挠三砖土坯结构。
整个戏台建筑结构严整,形制简单明快,斗幽弧度很深。
台上正中上方镶嵌木牌匾,上款:道光癸未,匾中阳刻:“歌且舞”三个行楷烫金大字,落款:贾起蛟题。
出将、入相辕门上额及墙壁檩柱均有精美的绘图依稀可辨。
从戏台的结果特征及形制风格以及匾额题字确定为清代建筑。
道光癸未即道光三年(1823年),可知戏台至今至少也有190多年的历史。
解放后,火神庙及火神庙戏台改建委南街小学,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学校迁址。
现权属归砚城镇城内村所有。
火神庙戏台是全县境内现存极少数古戏台之一,它对研究古建筑特别是古戏台建筑有较高的价值。
应妥善保护和维修这一历史文化遗存。
2013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6.4亿元,接待游客58.85万人次。
2014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7.7亿元,接待游客66.1万人次。
2015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9.17亿元,接待游客79.74万人次。
2016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10.56亿元,接待游客91.84万人次。
2017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13.08亿元,接待游客113.75万人次。
2018年,1--6
月份累计旅游业总收入7.72亿元,1--6月份累计接待游客81.27万人次。
(三)历史和革命人物
明代有扬州参将邱升,左都督袁信,重庆镇、宣化镇总兵张自成,清代有贵州副将高凤舞。
现代有中华苏维埃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总务厅长赵宝城(成壁),绥南、绥中专署专员程仲一,当代有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范若愚,为我国电力建设做出贡献的范炽夫等。
(四)历史沿革
从南峰台发现的古文物考证,本县境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战国时为赵国地。
秦时为雁门郡地。
汉为雁门郡楼烦地,后汉为武州南境。
三国时为魏之新兴郡。
西晋时为新兴郡地。
北魏为肆州秀容梁郡。
隋为马邑郡神五县。
唐属河东道朔州。
辽重熙九年设武州,号宣威军,属西京道。
统神武县,有宁远镇。
金为武州所领宁远县。
元朝为大同路武州,至元四年省宁远县及司候司入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为镇西卫(卫治在岢岚)左所地,隶山西都司。
嘉靖十六年建城堡,因有前所、中所、左所(今城关)、右所、上所(今河湾)而得名五寨堡。
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五寨县,将三岔堡并入,属宁武府。
民国元年属山西省,民国三年省置道,五寨属雁门道。
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1937年抗战爆发,山西属第二战区,五寨为第二行政区管辖。
1940年,建立五寨县人民政府。
1941年8月,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二专属。
1945年4月,五寨从日军统治下解放后,属晋绥边区第二专署,并为晋绥二专署驻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兴县专署。
1952年归忻县地区专员公署。
1959年4月,忻县专署与雁北专署合并为晋北专署,五寨随属之。
1961年10月恢复忻县地区专署,五寨归属。
1967年成立五寨县革命委员会,属忻县地
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以来,五寨县属忻州地区行政公署。
2001年忻州撤地设市,五寨属忻州市。
四、各乡(镇)基本情况
1、砚城镇是县城所在地,总面积20.69万亩,耕地面积1.6万亩,辖9个行政村,4420户,13200口人。
全县的商贸流通和工业企业90%以上集中在这里。
2、三岔镇位于县城北32公里,总面积14万亩,耕地面积3163万亩,辖16个行政村,2733户,8422口人,是全国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优势带动了公路经济的发展,全镇共有客货车900余辆,有大小饭店、旅馆86家,大型加油站10处,汽车维修、配件门市50家,粮站49家,建材门市5家,商业批零门市135家。
3、小河头镇位于县城北16公里,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总面积12.17万亩,耕地面积3.8万亩,辖15个行政村,1510户,6050口人,主要种植甜糯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
4、韩家楼乡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总面积19.2万亩,耕地面积4.6万亩,辖26个行政村,1824户,6509口人,以交通运输业为主,郜家焉村、韩家楼村为全省闻名的汽车专业户村。
5、前所乡位于县城东郊,距县城东2公里,是全县的农业大乡。
辖前所、右所、南坪、都咀、孤山、张家、葛家、旧堡、薛家9个行政村,全乡4119户10385口人,现有耕地3.89万亩,其中水浇地10000亩。
以种植蔬菜、甜糯玉米闻名。
6、胡会乡位于县城北8公里,总面积12.16万亩,耕地面积5.2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1.08万亩,辖14个行政村,2021户,7230口人。
主要种植玉米、小杂粮等农作物。
7、新寨乡位于县城北25公里,总面积9.3万亩,耕地面积4.1万亩,辖14个行政村,1886户,7158口人,全乡共有灌溉用井36眼,可灌溉9000亩地,主要种植玉米、小杂粮、中药材、蔬菜等农作物。
8、李家坪乡位于县城东12公里,总面积13.9万亩,耕地面积4.2万亩。
辖11个行政村,1666户,5687口人。
种植业以玉米、小杂粮为主,各占耕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9、孙家坪乡位于县城西4公里,总面积16.8万亩,耕地面积4.7万亩,辖21个行政村,2613户,7170口人,是以种养为主的纯农业乡。
近年来,先后引进了精特优小杂粮加工厂、万通煤台集运站、双喜鹏程淀粉有限公司。
10、梁家坪乡位于县城西7.5公里,是通往岢岚县的路经之地,总面积9.2万亩,耕地面积3.7万亩,辖15个行政村,1116户,3962口人,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农作物。
11、东秀庄乡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总面积21万亩,耕地6.8万亩,林草地1.2万亩,辖31个行政村,1836户,7290口人。
由于地处西沙梁,土地沙化、贫瘠,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为主。
12、杏岭子乡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总面积27万亩,耕地面积7.51万亩,辖32个行政村,2311户,5360口人,主要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红葱、小杂粮等。
13、刘台办事处位于县城东北40公里,总面积12.8万亩,总耕地面积4.9万亩,其中退耕1.9万亩,耕地3万亩,辖18个行政村,680户,2700口人,主要种植玉米、葵花、土豆、小杂粮等作物。
14、经堂寺办事处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总面积11.7万亩,耕地5254亩,辖14个行政村,1658口人,以养殖为主,采蘑菇也是部分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运输业和餐饮服务业随着旅游业的升温也得到
发展,共有大型货车36辆。
五、近年来的主要荣誉
2011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2010年度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先进县”;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2010年度粮食生产先进县”;被中共山西省委农工办、山西省农业厅评为“2010年度农产品加工先进县”;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农村五个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工程先进县”;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2010年度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县”;被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达标城市”;被市政府评为“2010年度体育工作先进县”。
2012年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组评为“2012年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被省委农工办、省农业厅评为“2011年度农经工作先进县”;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2012年度省级卫生县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2全市政法综治工作先进县”;被市政府评为“2011年节能目标考核优秀单位”;被市政府评为“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优秀县”;被市农建指挥部评为“2011-2012年农建先进县”;被市体育局评为“2011年全民健身先进县”;被市绿化委评为“2011年造林工程建设先进县”;被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评为“2011年森林防火先进县”。
2013年被省政府评为“支持高速公路建设先进县”;被省治理非法超限超载车辆工作领导组评为“2012年度全省治超工作优秀县”;被省扶贫开发领导组评为“2012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县”;被省爱委会评为“2013年度省级卫生县城”;被市政府评为“2012年度安全
生产工作贡献县”;被市水利局评为“水利职业技能大赛先进县”;被市水利局评为“2012年度水保生态治理工作先进县”;被市老年人体育协会评为“2012年度老年健身活动先进县”。
201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被省人民政府评为“2013年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县”;被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2013年度省级平安县”;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3年度全市政法综治工作先进县”;被山西省卫计委评为“2014年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活动优秀县”。
2015被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2014年度“省级平安县”;荣获“中国甜糯玉米之乡”荣誉称号;“五寨小肥羊”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
2016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评为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被市政府办公厅授予2015年度“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被市卫计委评为2015年度“慢病综合防治先进县”;被市人民政府评为2015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综合先进奖”。
2017年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工信部、财政部、国土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联合评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被市卫计委评为2016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先进县”;被忻州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2017年全市脱贫攻坚“一奖双模双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