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陆地生态系统)
学习生态学的复习资料
学习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城市环境:人工环境两部分。
特点:高度人工化特征、空间特征、地域层次特征、环境污染特征。
生态学: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与人类自身环境包括: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生物主要指气、光、水、热、养分等。
生态城市:生态园林: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生态系统。
生境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总和。
环境:在生物科学中,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一切因素总和。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各种外部条件或因素。
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各物种的遗传特性。
决定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驯化: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奏,称物候现象. 耐性定律:生物对每个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超过了耐性限度则生物种不能生存。
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即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映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节奏的反应积温:指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物候期:植物的器官受当地气候的影响,从形态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水分的大循环:水分的小循环: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体中N、P、K等,植物营养过多,导致水中的浮游植物过度繁殖植物的抗性:植物在进行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能吸收一定量的大气污染物并对进行解毒。
土壤质地:指组成土壤固相的颗粒主要为矿质颗粒,土壤中各种大小不同矿质颗粒的相对含量土壤的有效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差,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含量。
生态学-第六章-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指热带高温高湿地区那种茂密高耸而常绿的森林类型。 1)、位置 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 2)、气候特点 a、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度以上。年降雨2500-4500毫米,全年均匀分 布,无明显旱季。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b、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100米。土壤养分极 为贫瘠,而且为酸性。 c、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存在植物中,每年一部分植物死去,在高 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直接被的树根和真菌所吸收,形成一个 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① 纬度: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不同,
产生热量差异。如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 0.5-0.7度。
② 经度:海陆、大气环流
经度地带性: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 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生态系统 的经向变化,即由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 旱区的荒漠(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
C、乔木的特殊构造 板状根: 有些种类的树干基部常会长出多姿多态的板状根,从树干的基部2至3米处伸出,呈放射 状向下扩展。有些则生长着许多发达的气根,这些气根从树干上悬垂下来,扎进土中后, 还继续增粗,形成了许许多多“树干”,大有一木成林的气势,非常壮观。 叶子 乔木叶子在大小、形状非常一致, 全缘,革质,中等大小。 茎花 由短枝上的腋芽或叶腋的潜伏芽形成,且多一年四季开花。有些种类的树如波罗蜜、 可可等,在老树树干或根颈处也能开花结果,成为热带雨林中特有的老茎生花现象。 多昆虫传粉
3)、湖泊湿地
我国的湖泊划分为5个自然区域。
a、东部平原地区湖泊主要指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 黄河及海河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大小湖泊,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
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最新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最新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尺度: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2.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小环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的特定栖息地。
5.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6.密度制约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物因子,比如食物,天敌等。
7.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生物因子,比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8.太阳常数: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的所有波长太阳辐射的总能量。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10.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有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1.广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均较远的现象12.狭温性:生物耐受性下限、上限与最适度相距很低的现象。
13.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物水平比在温暖环境中高。
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光谱主要由短波(紫外线,波长小于380nm)、可见光(波长380-760nm之间)、和红外线(波长大于760nm)组成,三者分别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9%,45%,46%,大约辐射能的一半是在可见光谱范围内。
15.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6.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nm—710n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指示生物:反映特定环境特征生物。
(2)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生产,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与固定光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生产过程。
(3)群落交织区:群落交织区又称生态交织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过渡区域。
群落交织区是一个特殊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特征;群落交织区种数量及一些种密度有增大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4)优势种:对群落构造与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5)建群种:优势层优势种常被称为建群种。
(6)湿地:湿地是指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当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水域。
(7)限制因子:生物生存与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与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与繁殖关键性因子。
(8)生态入侵: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与繁衍地区,种群及分布区快速扩大,对其他生物种生存构成威胁,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要素(10)逻辑斯谛增长:种群在有限环境中一种简单增长形式。
在现实有限环境中,种群不可能始终保持指数上升,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直至停顿增长,这种增长形式称为逻辑斯谛增长。
(11)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总与。
(12)高斯竞争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资源与空间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剧烈。
竞争排除原理:在一个稳定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但有一样资源利用方式种不能长期共存。
简答题、局部填空与选择:一、演替分类(1)生物群落演替类型划分可以按照不同原那么进展,因而存在各种各样演替名称。
(2)按照演替延续时间划分,可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3)按照演替起始条件划分,可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4)按照基质性质划分,可分为:水生演替、旱生演替(5)按照控制演替主导因素划分,可分为: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6)按照群落代谢演替特征划分,可分为:自养性演替、异样性演替(7)〔教师补充〕按照演替方向分为:进展演替、逆行演替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因素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来说,一般情况下植物有充分可利用光辐射,但并不是说光不会成为限制因素,例如,冠层下叶子承受光辐射可能缺乏,白天中有时光辐射低于最适光合强度,对C4植物可能达不到光辐射饱与强度。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体现,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6.环境因子分为3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7.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该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8.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9.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10.贝格曼定律: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11.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小散热。
12.生态最适点:在由种间竞争条件下,13.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4.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15.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
16.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17.植物的光周期现象: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18.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第二章19.种群: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的个体集群。
20.21.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2.单体生物:个体很清楚,各个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23.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
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部分资料)1、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 于1866年在其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次提出。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指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即环境社会。
3、生态学形成和发展: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三、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四、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4、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北欧派、法瑞派、英美派、苏联派5、生态学研究对象: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环境这个概念既是具体的,又是相对的。
7、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可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9、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
10、种的性状可分为:基因型、表型11、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12、种间关系指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指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13、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1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之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生态学复习资料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
简单地说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内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态过度带: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A、生物因素B、干扰对种群结构的影响C、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D、岛屿与群落结构E、平衡说与非平衡说第七章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演替系列: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演替的类型(1)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速演替长期演替地质演替(2)按照引起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的演替类型:内因生态演替或内因动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或外因动态演替(3)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的演替类型:水生基质演替系列旱生基质演替系列(4)按群落代谢特征来划分有: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波动: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波动的类型: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偏途性波动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环境不断变化植物繁殖体的散布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两种不同的演替观:经典的演替观和个体论演替观经典的演替观有两个基本点: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初始物种组成决定着群落演替后来的优势种。
促进模型:相当于经典演替观,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其他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性和具方向性。
抑制模型: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来者难以入侵和繁荣,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因为任何一个地点的演替都取决于哪些植物种首先到达那里。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O、C O、其他相关生物等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4.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最小因子: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最小因子不是绝对的)耐性定律:一直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5.生态幅每一种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6.指示生物例:水藻多→富营养化,桃花水母→水很干净7.植物对光的适应性阳地植物:适应于在阳光地区生活耐阳植物:一般在强光环境下生长,能承受一定弱光阴地植物:适应于在弱光地区生活8.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9.土壤: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三章1.生物种形态相似个体的集合,可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2.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单体生物形态结构一致(受精卵)、构件生物(有不同数量的树枝的树,高等植物是构件生物,大多数动物是单体生物)4.种群的年龄锥体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5.存活曲线(斜率表死亡率)I型(凸:人)Ⅱ型(对角线:麻雀)Ⅲ型(凹:海龟)6.种群的增长模型J形与S型7.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环境、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8.种群爆发例:蝗灾、赤潮、地球人9.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气息和繁衍的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发展。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比如森里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最小因子定律3、竞争排斥原理4、冻原5、边缘效应6、社会等级7、红皇后效应8、耐受性定律9、生物种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生态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即: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生态学研究对象:按组织层次划分: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按生物类群划分:鸟类生态学、鱼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寄生虫生态学、哺乳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按生物栖息环境划分:水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海洋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等。
按交叉学科划分:数学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等。
按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资源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污染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性质划分为: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地心引力、地磁等;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vast semiarid grass-covered plain, as found in southeast Europe, Siberia, and central North America. 大草原:一片半干燥的大草原,如在东南欧洲、西伯利亚或中北美洲的a large area of flat unforested grassland in SE Europe or Siberia(东南欧或西伯利亚的)大草原one of the vast usually level and treeless tracts in southeastern Europe or AsiaprairieAn extensive area of flat or rolling, predominantly treeless grassland, especially the large tract or plain of central North America.大草原:多为广阔而无树木的平坦或起伏的草原区域,尤指北美洲中部的大平原a large open area of grassland, especially in North America(尤指北美的)大草原a tract of grassland: as a: a large area of level or rolling land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valley that in its natural uncultivated state usually has deep fertile soil, a cover of tall coarse grasses, and few trees b: one of the dry treeless plateaus ea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 that merge on their east side with the prairies proper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shorter grasses and drier less fertile soilllanoA large, grassy, almost treeless plain, especially one in Latin America.大平原:尤指南美洲广大、多草、几乎无树的平原(in South America) a treeless grassy plain(南美)大草原an open grassy plain in Spanish America or the southwestern U.S.PampasA vast plain of south-central South America. The Pampas extend for about 1,610 km (1,000 mi) from the lower Paraná River to south-central Argentina.潘帕斯草原:南美洲中南部的大平原。
潘帕斯草原从较低的巴拉那河到阿根廷中南部延伸大约1,610公里(1,000英里)large treeless plains in South America(南美洲的)无树大草原an extensive generally grass-covered plain of temperate So. America east of the Andessavanna也作savannahA flat grassland of tropical or subtropical regions.热带大草原: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平坦草原a grassy plain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with few trees热带和亚热带稀树草原1: a treeless plain especially in Florida2 a: a tropical or subtropical grassland (as of eastern Africa or northern So. America) containing scattered trees and drought-resistant undergrowth b: a temperate grassland with scattered trees (as oaks)veldt也作veldAny of the open grazing areas of southern Africa.草原:非洲南部开阔的放牧地区open, uncultivated country or grassland in southern Africa. It is conventionally divided by altitude into highveld, middleveld, and lowveld(非洲南部)草原(按照海拔高度分为高草原、中草原和低草原)a grassland especially of southern Africa usually with scattered shrubs or treesselvaA dense tropical rain forest usually having a cloud cover, especially one in the Amazon Basin.热带雨林:茂密的热带雨林,通常林木遮天,尤指亚马逊盆地的a tract of land covered by dense equatorial forest, especially in the Amazon basin(尤指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A subarctic, evergreen coniferous forest of northern Eurasia located just south of the tundra and dominated by firs and spruces.泰加群落, 西伯利亚针叶林:欧亚大陆北部冻土地带以南的亚寒带常绿针叶林,主要树种为杉树和柏树the swampy coniferous forest of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especially that between the tundra and steppes of Siberia泰加群落(森林)a moist subarctic forest dominated by conifers (as spruce and fir) that begins where the tundra endschaparral1.Ecology A biome characterized by hot, dry summers and cool, moist winters and dominated by a dense growth of mostly small-leaved evergreen shrubs, as that found in the foothills of California.【生态学】沙巴拉群落:由主要为小叶常绿密生的灌木组成的生物群落,夏季干旱炎热,冬季凉爽湿润,如存在于加利福尼亚州山麓小丘的一个生物群落2. A dense thicket of shrubs and small trees.浓密的灌木丛和矮树丛(N. Amer.)vegetation consisting chiefly of tangled shrubs and thorny bushes(北美)灌木荆棘丛1: a thicket of dwarf evergreen oaks broadly: a dense impenetrable thicket of shrubs or dwarf trees2: an ecological community composed of shrubby plants adapted to dry summers and moist winters that occurs especially in southern CaliforniatundraA treeless area between the icecap and the tree line of Arctic regions, having a permanently frozen subsoil and supporting low-growing vegetation such as lichens, mosses, and stunted shrubs.苔原:北极地区冰盖和乔本植被线之间的无树地区,有永冻底土,并支撑低的植物,如苔藓、地衣和发育不全的灌木a vast, flat, treeless Arctic region of Europe, Asia, and North America in which the subsoil is permanently frozen冻原,苔原a level or rolling treeless plain that is characteristic of arctic and subarctic regions, consists of black mucky soil with a permanently frozen subsoil, and has a dominant vegetation of mosses, lichens, herbs, and dwarf shrubs also: a similar region confined to mountainous areas above timberline[附:湿地生态学词汇英文辨析]mire1. An area of wet, soggy, muddy ground; a bog.泥沼:潮湿的、浸水的、泥泞的一块地区;一片泥潭2. Deep, slimy soil or mud.深而滑的土壤或泥a stretch of swampy or boggy ground泥潭;沼泽;泥沼■soft and slushy mud or dirt.烂泥,污泥,淤泥■(Ecology)a wetland area or ecosystem based on peat.(生态)沼泽;泥炭生态系统1: wet spongy earth (as of a bog or marsh)2: heavy often deep mud or slushpeatPartially carbonized vegetable matter, usually mosses, found in bogs and used as fertilizer and fuel.泥炭,泥煤:部分碳化的植物物质,通常指苔藓,见于潮湿地区,用作肥料和燃料a brown soil-lik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 of boggy, acid ground, consisting of partly decomposed vegetable matter and widely cut and dried for use in gardening and as fuel泥炭,泥煤bog1. An area having a wet, spongy, acidic substrate composed chiefly of sphagnum moss and peat in which characteristic shrubs and herbs and sometimes trees usually grow.沼泽,湿地:底面为酸性和湿软的地带,主要由灌木、草类及一些树的水藓泥沼和泥煤构成2. Any of certain other wetland areas, such as a fen, having a peat substrate. Also called peat bog沼泽地区:任一种其它的湿地,有泥炭底面,如沼泽也作peat bog3. An area of soft, naturally waterlogged ground.松软的水泽地区an area of wet muddy ground that is too soft to support a heavy body泥沼,沼泽■(Ecology)wetland with acid peaty soil, typically dominated by peat moss.(生态)酸性泥炭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