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固定化生物催化剂反应过程动力学
3.固定化生物催化剂反应过程动力学作业参考
解:由题意可得
如果仅外扩散阻力被消除,其速率则为:
RS=RSii RS 0i 2.72 10 0.46 1.25 104 kg / (s m3生物质)
4
解:根据
VP 2 RS R 2 RS 0.8 103 2 1.25 103 ( ) ( ) ( ) 8.04 11 S P De cSi 3 De cSi 3 1.3 10 0.85
Cs 0.85 1 K m 3.5 106
故为零级动力学
图3.21 固定化酶
R rmax 1 1 ( )2 3 K m De
Bi 外扩散速率 VP kL 内扩散速率 AP De
Da
2 1
Bi
1T 1 (1 1Da )
当无内扩散影响时,1=, 1 1T 1 (1 Da ); 当无外扩散影响时,Da=0,1T=1
4、计算题:p128习题1,3,5, 15
3-1 某酶固定在无微孔的膜状载体上,已知该酶催化反应 的本征参数为rmax=6×10-2mol/(l· s) , Km=3×10-2mol/l该 反应底物在液相主体中的浓度为1×10-2mol/l ,在反应条 件下,流体的传质系数为4×10-1/s。试求: (1) 底物在固定化酶外表面上的反应速率为多少? (2) 该反应的外扩散有效因子为多少?
并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反应。 若该反应可按一级不可
逆反应处理,试求此时固定化酶的有效因子是多少?
3-15 黑曲霉能形成平均直径为5mm的团粒。氧在该团 粒中的有效扩散系数为1.75×10-9m2/s。在一固定床 反应器,氧在液相主体浓度为8×10-3kg/m3时,其消 耗速率时8.7×10-5kg/(s· m3生物质),氧的消耗遵循零 级动力学。液固间传质系数为3.8×10-5m/s 试求: (1) 氧的消耗是否受到外扩散的影响? (2) 外扩散有效因子是多少? (3) 如果内外扩散阻力均消除,其速率是多少? (4)如果仅外扩散阻力被消除,其速率又是多少?
生物反应器工程课件-3
酶固定化原因: 游离酶不易回收,易污染产物溶液; 固定化有益酶热稳定性; 为使用固定床和流化床反应器提供条
固定床 开始流态化 均匀流态化 颗粒飞出
(a)上行流动方式
(b)下行流动方式
分布板 流体 低流速 流体 流体 流体 高流速
图31-17 固定床反应器流动方式
图31-18 固定床到流化床的过渡过程
不同速率表示法及其参数的意义: 固定化作用 空间效应 游离酶 分配效应 本征动力学和参数 扩散作用
固有(本征)速率和参数 rmax c S 0 rp = K m + cS 0 r c ηT × max S 0 有效速率和参数 K m + cS 0 表观速率和动力学参数 rmax c S 0 K m + cS 0
注意:CSi表示颗粒表面底物浓度 在稳定态:
k L a (c S 0 − c Si ) = rmax c Si K m + c Si
方程求解的无因次化——减少变量: c S = c Si c S 0
K = K m cS 0
rmax Damköhler Da = k L ac S 0 丹克莱尔准数:
cS 1 − c S = Da K + cS 解得
应用实例与前景: 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生产6-氨基青霉烷酸; 分子酶工程的相关过程工业化 3.1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特征 Rp(固定化酶本征动力学,传质与扩散速率) 3.1.1 固定化方法 3.1.2 固定化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1)活性的下降(表观米氏常数增加); (2)热稳定性的增加
3.1.3 影响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的因素 (1)空间效应 来源:酶分子的构象改变 (2)分配效应 基本概念:微环境、大环境(主体溶液) 分配效应结果:动力学常数相对游离酶而变 c Sg 分配系数 K = c Si (3)扩散效应
反应工程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过程动力学.
rso
•外扩散控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底物的传质速率很慢。
R si k La(Cso - Csi ) kLaCso rd
•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Rsi总是接近于动力学反应速度和扩散速度两者中比较小的那个。
Rs rso
rd Rsi
主体浓度co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2.0×10-4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3.3.3影响固定化酶促反应的主要因素
1)分子构象的改变
溶液酶
分子构象改变
2)位阻效应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溶液酶
位阻效应
3)分配效应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宏观环境
cS0 cSg
cSi
由于固定化酶的亲水性、疏水性及静电作用等引起固定化酶 载体内部底物或产物浓度与溶液主体浓度不同的现象称为分 配效应。
E
有外扩散影响时的实际 反应速率 无外扩散影响时的固定 化酶外表面处的反应速
率
R si rso
R si
rmax csi Km csi
rso
rmax cso Km cso
E
cs (1 K) cs K
cs csi / cso
Km
Km cso
Da rmax k Lacso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3.3.2 颗粒内的浓度分布与有效因子
(1)颗粒内的浓度分布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De
(
dcS dr
4r2 )
r r
D
e
(
dcS dr
酶工程习题集LLQ
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1.重点介绍酶和酶工程的研究简史和发展概况;2.简要回顾酶催化特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测定酶活力方法以及酶反应动力学。
【习题】一、名词解释酶工程;转换数;催化周期;比活力;酶活力;酶活国际单位;酶反应动力学异构酶变构酶核酶抗体酶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酶结合效率酶活力回收率固定化酶的相对酶活力二、填空1.酶是具有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2.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包括和。
3.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有、、、、、。
4.按照酶分子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不同可分为和。
5.分子内催化的R酶可分为和。
6.分子间催化的R酶可分为、、、、、。
7.固定化酶的活力测定方法主要有、和。
8.固定化酶的比活力一般用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来表示。
9.酶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和。
三、判断1.核酸类酶的作用底物均为核酸2.核酸类酶仅能作用于其他分子3.核酸类酶可以以DNA为底物4.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五、简答题1. 简述酶的研究简史。
2. 简述酶工程的发展概况。
3. 简要回答酶的催化特点。
4. 简要回答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5. 简要回答米氏方程的意义。
6. 简述酶工程的研究内容及主要任务。
答案: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酶的生产、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酶及固定化的反应器、酶和固定化酶的应用。
7. 举例说明酶活力的测定在酶的研究、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重要性。
酶活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反应的反应速度(一般测初速度)。
酶促反应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中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
单位:浓度/单位时间(2分)酶的活力单位(U)国际单位(IU单位):在最适反应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u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称一个国际单位(IU),1 IU = 1umol /min国际单位(Katal, Kat单位):在在最适反应条件下,每秒钟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称Kat单位。
1 Kat=60 X 106 IU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同位素法;电化学法。
酶的固定化和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引聚剂:
过硫酸铵、核黄素
(3)制备的固定化酶
凝胶或膜 聚丙烯酰胺凝胶
淀粉 琼脂
酶 α、β-淀粉酶 葡萄糖氧化酶 乳酸脱氢酶 胆碱酯酶 青霉素酰胺酶
2 微型胶囊法 (1)原理 把酶包在超薄半透性 的聚合物膜中,制成 球状含酶微型胶囊。
(2)特点
微囊直径几微米~几百微米。 低分子底物可以自由通过并进入微囊内。 与酶反应后的生成物被排除在微囊外, 酶本身是高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微囊而被留在微囊中, 外部的蛋白分解酶、抗体等高分子物质也无法进入微囊内
2 共价交联法
双功能试剂与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作用,使
酶与酶之间交联成网,凝集成固定化酶.
常用的是戊二醛
O O
H — C — CH2 — CH2 — CH2 — C — H
发生作用的氨基酸残基
:
酪氨酸的酚基 胱氨酸的SH巯基 N-末端的a-氨基。
常用的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
戊二醛 聚甲叉双碘乙酰胺 双重氮联苯胺
包埋方法有两种: •格子型固定化酶
•微型胶囊法
•格子型固定化酶
(1)原理
以丙烯酰胺、硅胶、淀粉琼脂等材料,在酶存 在下聚合成凝胶,酶被包埋在聚合物的细小多孔的 网状格子中。反应为厌氧反应。
(2)方法(以丙烯酰胺为材料是最常用的方法)
丙烯酰 胺
固定化 酶
光照 切 割 聚合反应 凝胶酶块
酶液
N,N- 双丙烯 酰胺
(3)微型胶囊法优缺点
优点: A 制备条件温和,制得的胶囊不易变化。
B 能很好地保存天然酶的活性和特性。 C 大小可任意调节,制备时间短。
缺点: 单体很活跃。在胶囊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防
治酶的失活和变性。
固定化酶的制法及其特性比较
第3章 固定化酶催化反应过程动力学
12
生物反应工程习题精解
第三章 固定化酶催化反应过程动力学
k L a(CS 0 − CSi ) = 引入CS=
rmax CSi r CSi ⇒ CS 0 − CSi = max K m + CSi k L a K m + CSi
(2)、η =
3.2L-乳酸-2-单加氧酶固定在球形琼脂颗粒上,进行下述酶反应: C3H6O3+O2—C2H4O2+CO2+H2O (乳酸) (乙酸) 球形颗粒直径 4mm,浸入一完全混合溶液中,该溶液溶氧为 0.5mmol/l , 在高乳 酸 浓度下 氧 是速率 控制 的底物。 氧 在 琼脂 中有效扩散 系数 De=2.1 × 10-9m2/s , Km=0.015mmol/l , rmax=0.12mol/(kg 酶·s)。颗粒内含有 0.012kg 酶/m3 凝胶,外扩 散限制效应可忽略不计。若氧的消耗按零级动力学处理,试求: (1) 画出在球形颗粒内氧的浓度分布。 (2) 催化剂活性体积所占的分率是多少? (3) 确定最大反应速率时所允许的最大颗粒直径是多少? 解:由该反应为零级反应,因此可采用式 3-68 来计算最大颗粒半径。
rmax CSi ;底物由液相扩散到催化剂表面速率可表示为 K m + C Si
rmax CSi 。 K m + C Si
RSd = k L a (CS 0 − CSi ) 。在稳态时,应存在 RSi = RSd ,即 k L a(CS 0 − CSi ) =
5、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外扩散效应影响下反应速率的求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衡算时,生成项为零。因此可得: N r i4π r 2 − N r+∆r i4π (r + ∆r ) 2 = 4π r 2 i∆r irS
生物反应工程重点
A.物料衡算方程 基本方程: 输入=输出+变化+积累 。对于不同的组分和能量均可以采用此基本方程。 如物料衡算方程: 进入体积单元的物质量=流出体积单元的物质量+体积单元转化的物质量+体积单元的积 累物质量 B.μ和 d 的关系 流加培养优化是指控制适当的稀释率 D 或菌体生长比速μ,是生产强度和得率尽可能最大。 大量的菌体时产生产物的前提,因此在菌体生长阶段,应控制较高的生长比速,使菌体量快 速增长。 进入产物生成阶段后, 应控制较低的菌体生长比速, 以减少基质的消耗, 并保证 “壮 龄”细胞在细胞群体中占绝大多数。进行流加培养优化时,还应考虑以下边界条件: 1)最大比生长速率 2)临界比生长速率
Monod 方程与米氏方程的区别是什么? 答:monod 方程与米氏方程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Monod 方程: µ = 描述微生物生长 经验方程 方程中各项含义:
µ max S KS + S
米氏方程: r = 描述酶促反应
rmax S Km + S
理论推导的机理方程 方程中各项含义:
1
μ:生长比速(h ) μmax:最大生长比速(h ) S: 单 一 限 制 性 底 物 浓 度 (mol/L) KS:半饱和常数(mol/L) 适用于单一限制性底物、不存在 抑制的情况 D.得率系数
μ
X ,DX X
μm
DX 0.5μm
图3
Dcrit
Dm
KS
图4
Scrit
S
Scrit 如图所示。 若 S<Scrit,此基质为限制性基质
H.灭菌动力学(能够计算) I.monod 方程的应用(能够计算) 例 1. 某微生物的生长可用 Monod 方程来描述,并且µm=0.5/h,KS=2g/L。连续培养中,流 加基质浓度 So=48g/L,YX/S=0.45g/g,在稳定状态下,菌体的最大生产强度为多少? 解:Dm=µm[1-KS1/2/(KS+S0)1/2]=0.4(1/h) (DX)m=DmYX/S(S0-S)= DmYX/S[S0-KSDm/(µm-Dm)]=7.2(g/L.h) 因此在稳定状态下菌体的最大生产强度为 7.2g/L.h 例 2. 一种细菌连续(恒化器)培养中获得如下结果: µ(=D) (h-1) [S](g/l) 0.080 0.05 0.20 0.3 0.25 1.0 0.26 2.0 0.27 3.0
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及应用
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及应用催化反应是指通过添加催化剂,促进反应速率的化学反应。
催化剂是一些能够适当降低反应能量的化学物质,通过改变反应机理,提高反应速率,使得反应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能够进行。
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原理是研究反应速率与催化剂、反应物、温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是“锁-钥”原理。
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锁和钥匹配,只有钥匙和锁芯能够匹配,才能开启锁。
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也需要匹配,只有经过正确配对的催化剂才能与反应物相互作用。
催化剂通过吸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物表面形成了中间体,使反应活化能降低,反应速率增加。
催化反应的原理是在反应过程中引入催化剂,并通过改变反应物的能量状态,促进反应,减小反应能量障碍,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二、催化反应的种类1. 酶催化反应:在生物有机体内,由于酶的存在,许多有机体的生化反应都能够进行。
酶能够形成酶反应中间体,将反应物转化为产物,具有高度构象选择性和反应选择性。
2. 金属复合物催化反应:金属离子中心可以形成配位键,使得反应物更容易进行电荷交换,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3. 酸碱催化反应:酸性或碱性环境中,酸或碱可以吸附反应物,形成酸碱配对,使反应物处于更加有利的状态,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三、动力学原理1. 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反应具有的物质变化量。
单位通常是mol/L.s。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浓度等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3. 反应级数:指反应中每一个反应物分子所带来的速率改变程度的因子。
4. 反应机理:指反应进行的基本过程及其序列,表明反应物在反应中的转化方式。
四、催化反应的应用催化反应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化学合成、工业材料生产等。
1. 化学合成:许多药物、香料、医用化学品等都是通过催化反应来合成的。
酶催化合成是目前化学合成的热点领域之一,尤其在药物合成领域应用广泛。
2. 工业材料生产:许多材料的生产都需要催化反应,例如生产燃料、塑料、橡胶、化肥等。
酶学第九章固定化生物催化剂
第九章固定化生物催化剂9.1 酶的固定化方法概述:酶催化剂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包括游离酶、游离细胞(发酵)、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或细胞器,它们都可以用于工业生产。
与游离酶和游离细胞相比,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有着特别的优越性。
游离酶与底物混在一起反应,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物积累,反应速度会逐渐下降;只能采用分批法生产,反应结束后酶不能回收;有酶在反应混合液中,给产物的分离增加了困难。
发酵需要添加许多营养物质,成本高;易染杂菌;发酵液的成分复杂,产物分离困难;易造成环境污染。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操作方便;对微生物污染不敏感;容易实现连续生产和自动化生产,即使是批式生产也能回收生物催化剂反复使用;产物的分离简单;酶经固定化后稳定性增加。
使用非增殖的固定化细胞仅需要维持催化反应的能量,因此效率比发酵法高。
固定化细胞的生长阶段和催化反应阶段是分开进行的,可以各自选择最优化的条件,而发酵中这两步是在同一设备中同时进行的,操作条件只能是两种要求之间的折衷。
酶固定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年,Nelson和Griffin首先发现酵母蔗糖酶能被骨碳粉末吸附,并在吸附状态下仍有酶活性。
1953年,Grubhofer和Schleith为应用目的而积极开展固定化酶的研究工作,他们将聚氨苯乙烯树脂重氮化,使羧肽酶、淀粉酶、胃蛋白酶、核糖核酸酶等结合在树脂上,实现了酶的固定化。
1969年千火田一郎等首先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生产L-氨基酸。
至今已有多种固定化酶获得工业规模的应用,如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生产高果糖浆,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生产6-氨基青霉烷酸,固定化微生物细胞生产L-天冬氨酸和L-苹果酸,固定化乳糖酶生产低乳糖牛奶等。
安徽医科大学用固定在聚酯片上的杂交瘤细胞,生产用于血型鉴定的单克隆抗体(可查一下1997年2月上旬的健康报)。
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三大类:a. 载体结合法;b. 交联法;c. 包埋法。
第三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简)-2
内扩散阻力发生在多孔性固定化酶载体的 内部,它是底物传递到固定化酶内部的酶 部位时的一种扩散限制效应。内扩散限制 效应往往与酶催化的化学反应同时进行。 由于微环境内的化学反应造成底物的消耗 和产物的积累,形成浓度的不均匀性。而 在微环境内底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积累程度, 也常和这些物质的分子量大小有关。
二、固定化酶促反应中的过程分析
固定化酶促反应过程中,需考虑扩散传质 与催化反应的相互影响,注意外部与内部 扩散的不同传质方式。 内部扩散与催化反应有时是同时进行的, 两者相互影响。外扩散通常先于反应。应 区别对待。
为集中研究外扩散限制效应,常选择液体不能渗透的无 电活性的固定化酶膜或固定化酶颗粒作为研究的模型。
rmax [ S ] Rsi = = rs 0 (2 − 4 − 4) K m + [S ]
1 外扩散速率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限制
(2) 当外扩散传质速率很慢,而酶表面上的反应速率很快,此时外扩散速率 成为反应的控制步骤。固定化酶外表面上底物浓度趋于零。 故:
扩散最大速率
Rsi = k L a[ S ] = rd (2 − 4 − 5)
3.3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 固定化酶催化的动力学特征
1 影响固定化酶动力学的因素 2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二、固定化酶促反应中的过程分析
1 外扩散限制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限制 2 内扩散限制效应
酶的固定化,不仅使酶的活性发生了变 化,而且由于固定化酶的引入,反应体系 变为多相体系,例如液-固体系、气-液-固 体系等。因此在研究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动 力学时,不仅要考虑酶催化反应的本征动 力学规律,更要研究反应物的质量传递规 律,研究物质的质量传递对酶催化反应过 程的影响。建立起同时包括物质传质速率 和催化反应速率的动力学方程;这种方程 一般称为宏观动力学方程。它是设计固定 化酶催化反应器和确定其操作条件的理论 基础。
生化工程知识点
生物反应工程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生物反应过程: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经工艺及工程开发而成为可供工业生产的工艺过程。
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
生物反应过程最重要特征:有生物催化剂的参与*由四部分组成:原材料的预处理---生物催化剂的制备---生物反应器及反应条件的选择与监控---产品的分离纯化。
整个生物反应过程以生物反应器为核心把反应前与后称为上游加工和下游加工。
重点内容:1)建立生物反应过程动力学,以确定包括传质因素影响在内的生物反应过程的宏观速率;2)建立与设计生物反应器,以保证为生物反应过程提供适宜的物理和化学环境,实现反应过程的优化。
反应过程的特点:1)采用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原料成分难以控制。
2)反应条件温和。
3)生物催化剂易失活,难以长期使用。
4)生产设备较简单、能耗较低。
5)反应基质与产物浓度不能太高,生产效率较低。
6)反应机理复杂,较难检测与控制。
7)反应液杂质多,分离提纯困难1.2.2.1生物反应动力学①本征动力学:(微观动力学)它是指没有传递等工程因素影响时,生物反应固有的速率。
该速率除反应本身的特性外,只与反应组分的浓度、温度、催化剂及溶剂性质有关,而与传递因素无关。
②宏观动力学:(反应器动力学)它是指在一反应器内所观测得到的总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反应器的形式和结构、操作方式、物料的流动与混合、传质与传热等。
研究方法(细胞反应动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方法):机理模型(结构模型)、半经验模型、经验模型生物技术的最终目的:建立工业生产过程,并且又以生化反应过程为核心。
第二章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酶催化作用的特点:高效的催化活性;高度的专一性;催化作用条件温和;酶活性的不稳定性(易变性失活);常需要辅因子的参与(金属离子、辅酶、辅底物);酶活性的可调节性(酶浓度调节、共价修饰调节、抑制调节、反馈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别构调节)酶催化反应类型: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连接酶类)酶的转化数Kcat: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是酶催化效率的一个指标催化周期T=1/KcatKm 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一般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可用于鉴定酶。
催化反应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分析
催化反应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分析催化反应是一种通过催化剂促进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催化剂可以在反应中提供新的反应途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在工业和生物领域中,催化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化学、能源转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了解催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是深入理解反应机制、优化催化剂性能和控制反应速率的关键。
反应动力学研究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来进行。
在实验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会测量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将其与适当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比较。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反应动力学参数,如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等。
在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分析中,反应速率通常被描述为与反应物浓度的函数。
对于简单的催化反应,可以使用简化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如速率常数和微分方程。
然而,对于复杂的催化反应系统,考虑到反应活性位点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复杂的动力学模型可能需要用到。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表观动力学分析,它将实验测得的速率方程与催化反应的详细机理相关联。
根据表观速率方程,可以确定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推断出反应的级数。
此外,通过测量不同反应物物质进口浓度下的速率,可以确定速率常数,这对于评估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非常重要。
催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还可以通过计算方法进行。
计算化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理论方法提供了一种理解催化反应机理和预测催化剂活性的途径。
通过分子模拟,可以研究催化剂表面的结构和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模拟结果可以用来解释实验结果,并指导合成出更高性能的催化剂。
此外,催化反应动力学分析还可以通过反应物分布函数来进行。
反应物分布函数描述了反应物在催化剂上吸附和反应的比例和位置。
通过实验测量吸附速率和反应速率,可以确定反应物分布函数的形式,并进一步了解反应物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和反应行为。
催化反应动力学分析在催化化学的研究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反应机理和催化剂性能,研究人员可以探索更高效、高选择性和环境友好的催化反应。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动力学解释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动力学解释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在化学反应中降低反应活化能的物质,能够影响反应速率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其动力学解释。
一、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催化剂通过提供一个新的反应途径,使得反应能够更快地进行。
在反应中,催化剂与反应物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催化剂和反应物之间的中间物质复合物。
这个中间物质复合物的生成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了反应速率。
催化剂在反应结束后可以重新生成,因此在反应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能够影响反应速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反应活化能:催化剂通过提供一个新的反应途径,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反应的活化能是指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最低能量。
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得反应更容易进行,从而加速了反应速率。
2. 提高反应物的有效碰撞频率:催化剂与反应物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中间物质复合物,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反应物的有效碰撞频率。
有效碰撞是指反应物之间碰撞时,它们的构型和能量满足反应要求。
催化剂的存在使得反应物更容易发生有效碰撞,因此增加了反应速率。
3. 改变反应的反应机制: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反应机制,从而影响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提供活化能更低的反应路径,或者改变反应的中间态,从而改变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
因此,催化剂能够通过改变反应机制来加速反应速率。
三、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动力学解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通过动力学来解释。
动力学研究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反应速率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r = k[A]^m[B]^n其中,r表示反应速率,[A]和[B]分别表示反应物A和B的浓度,k 表示速率常数,m和n分别为反应物A和B的反应级数。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通过改变速率常数k来实现。
催化剂可以降低活化能,从而使得速率常数k增大,加快反应速率。
此外,催化剂还可以改变反应的反应级数m和n,从而影响反应速率。
第三章 固定化酶及反应动力学0
共价结合法 是将酶蛋白分子上官能团和载体上的反应基团 通过化学价键形成不可逆的连接的方法。 在温和的条件下能偶联的酶蛋白基团包括有氨基、羧基、半 胱氨酸的巯基、组氨酸的咪唑基、酪氨酸的酚基、丝氨 酸和苏氨酸的羟基等。 常用的载体包括天然高分子(纤维素、琼脂糖、葡萄糖凝胶 、胶原及其衍生物),合成高分子(聚酰胺、聚丙烯酰胺 、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等)和无机支持物(多孔玻璃 、金属氧化物等)。 共价结合法制备的固定化酶,酶和载体的连接键结合牢固, 使用寿命长,但制备过程中酶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常常 引起酶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酶活力的下降,往 往需要严格控制操作条件才能获得活力较高的固定化酶
01
概
述
固定化酶制备方法
吸附(载体结合)法:物理吸附(活性碳,硅胶等),离子结合(离子交 换剂和离子交换树脂),共价结合。作用力增强,对酶影响加大。
物理法固定酶的优点在于酶不参加化学反应,整体结构保持不变,酶 的催化活性得到很好保留。但是,由于包埋物或半透膜具有一定的空 间或立体阻碍作用,因此对一些反应不适用。
固定化技术
01
什么是固定化酶?
水溶性酶
概
述
水不溶性载体
固定化技术 水不溶性酶 (固定化酶) 固定化:将酶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固定在载体上或限 制在一定空间内。
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
亦称固相酶或水不溶酶。是用物理的或化学 的方法使酶装变为在一定的空间内其运动受 到完全约束,或受到局部约束的一种不溶于 水,但仍具有活性的酶。能以固相状态作用 于底物进行催化反应。 水不溶性大分子载体结合或把酶包埋在水不 溶性凝胶或半透膜的微囊体中制成的。
第三章 固定化酶催化反应过程动力学
生物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
生物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
其中,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机理的重要分支,它不仅关注生物大分子的性质,还探讨了许多生命过程中的本质。
本文旨在介绍一些关于生物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进一步探索其背后的奥秘。
概念与原理生物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是指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速率和机理。
其中,生化反应的速率由一系列因素决定,如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酶活性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过程,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和原理。
1. 酶催化: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完成的。
酶通常是大分子蛋白质,具有特定的立体构象和活性中心。
它们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使得反应更快、更精准。
2.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的进程快慢程度。
它取决于反应物与溶液中其他分子的碰撞概率,具有较高的浓度、温度、压力和化学反应时限等因素,都能对反应速率造成影响。
3. 反应平衡常数:反应平衡常数可以衡量一个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达到平衡的相对浓度。
对于一般的热平衡反应,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浓度乘积与反应物浓度乘积的比值。
应用与实例生物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内容,它还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
在生命科学研究、医学卫生、生物工程等领域,都有着它深刻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它的应用价值。
1. 酶动力学研究:酶催化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重要机制,而酶动力学研究正是探讨酶催化机理的重要分支。
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酶的三维构象、催化中心和反应机制等关键内容,同时也对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2. 药物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药物在生命体内的代谢过程也是一个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过程。
探究药物代谢的动力学特征和代谢物的生成量、消失量及半衰期等数据,可以有助于评估药物的药效、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从而说明它的治疗作用和适应症。
3. 生物工程制剂的生产:在现代生物工程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同样需要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原理和实践。
生物固定化和生物催化的应用
生物固定化和生物催化的应用随着生物学、化学和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生物固定化和生物催化已经成为化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这些技术利用微生物和酶对化学反应或废水处理等方面进行处理,具有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和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
生物固定化技术生物固定化技术是利用载体将微生物固定在其上,以便进行特定的化学反应。
这些载体通常是有机聚合物、矿物质或无机材料,它们具有表面可修饰性和高度孔隙度的特点,从而能够吸附和保持微生物在固定化过程中的生物活性。
与传统的自由生物反应相比,生物固定化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增加生物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稳定性和可控性;(2)提高反应效率,减少物质的损失和反应时间;(3)减少废弃物和减轻环境污染的风险。
生物固定化应用在医药生产中,可加快药物的合成速率,提高化学过程的纯度,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
同时,固定化技术在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中也是非常有用的。
例如,利用固定化微生物对有害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可以减少污染物的存在,促进自然资源的重复利用。
生物催化技术生物催化技术是利用酶这种天然生物催化剂来促进化学反应过程。
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高效性和高温、低温、酸性和碱性环境下均能工作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催化反应,生物催化技术更加环保,能够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
生物催化在食品、医药、石油化工、农业等多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食品工业中,生物催化技术可以用于制作味精、酒精和酸奶等产品。
在医药工业中,生物催化技术可以用于制药反应,提高药物的产量和纯度。
在农业领域中,生物催化技术可以用于植物保护和肥料制备等方面。
总之,生物固定化和生物催化技术是化学工业中非常重要的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从而可持续发展地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si kLa Cs 0 rd
当Cs0值较低时,rs0>rd, 为外扩散控制:Rsi=rd 当Cs0值较高时,rs0<rd, 为动力学控制:Rsi=rso 当Cs0处于中间范围,称 为过渡区,反应速率与 扩散速率相差不大,若 要求取有外扩散影响下 的反应速率,即宏观反 应速率
3.2.2 外扩散有效因子ηE
有外扩散影响时的实际 反应速率 Rsi E 无外扩散影响时的反应 速率 rs 0
r max Csi Rsi Km Csi
r max Cso Rsi rso Km+Cso
Cs (1 K ) E= Cs K
r max Cs0 Rsi =E rs 0 E Km Cs 0
过渡区宏观反应速率Rsi的求解 (1)由Csi值确定Rsi
r max Csi k L a (Cs 0 Csi ) Km Csi
Cs= 1+ 2 1 2 4K
rmax Csi Cs 0 Csi k L a K m Csi
Cs=Csi / Cs 0, Km / Cs 0 K r max Da kLa Cs0
1 K E Da
反应宏观速率: si kLa Cs 0 R
反应过程为反应动力学 控制时,Da 1
E 1
Rsi rs 0
3.2.2.3 有抑制时的 IE 1.非竞争性化学抑制
`
2 底物抑制
3 产物抑制
[例3-1]某酶固定在无微孔的球载体上,在无外扩 散时测得rmax=4×10-5mol/L,Km=2×10-5mol/L, 将其放在一底物浓度为1×10-5mol/L液相反应器 中,已知体积传质系数为4×10-1/s。求(1)底物在 固定化酶外表面上的反应速率 (2) 该固定化酶的 外扩散有效因子ηE。
4 105 解 : (1) Da 10 1 5 kLacso 4 10 110
km 2 105 K 2, 5 Cso 110
_
max
( 2 4 K ) Da K 1 11, C s 0.18 2
_ _
_
1 2
3.1.1.2 细胞的固定化
固定化细胞:当细胞受到物理、化学等因素的 约束而被限定在一定空间内,但仍保留其催 化活力并具有反复使用的特点的这种细胞。
细胞的固定化方法:载体结合法,自聚集法和包埋 法
3.1.2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催化特性 (1)活性的变化:固定化时,总会有一部
分未被固定而残留在溶液中,造成活性的部 分损失。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也会下降。 酶活力表现率:指实际测定的固定化酶 的总活力与被固定化了的酶在溶液状态时 的总活力之比。 酶活力收率:指实际测定的固定化酶的 总活力与固定化时所用的全部游离酶的活 力之比。
Rsi:消耗速率(宏观反应速率,mol/(L· s))
Rsd kLa (Cs 0 Csi )
Rsd:表面速率,mol/(L· s)
定态条件下,应存在Rsi=Rsd
r max Csi k L a (Cs 0 Csi ) Km Csi
外扩散传质速率快:
r max Cs 0 Rsi rs 0 Km Cs 0
2、交联法:用双功能试剂使酶与酶之间 交联的固定化方法。
与共价结合法比较:都是利用共价键固定酶的, 不同的是它不使用载体。
交联剂:戊二醛(形成希夫碱);异氰酸脂 (形成肽键);双重氮联苯胺(发生重氮偶合 反应) 此法反应条件比较激烈,酶活回收率低。
3、包埋法
类型:网格型和微囊型
优点:一般很少改变酶的高级结构,酶活回收率 较高,因此可用于许多酶的固定化,但必须巧妙 地设计反应条件。 缺点:只适合作用于小分子底物和产物的酶,因 为只有小分子才可以通过高分子凝胶的网格进行 扩散。
Da K 1
C=Csi / Cs 0 s
Cs 1 Cs=Da K Cs
r max Csi Rsi Km+Csi
Da:Damkohler,丹克莱尔数
最大反应速率 Da 最大传质速率
当Da《1时,酶催化最大反应速率要大大慢 于底物的扩散速率,此时该反应过程为反应 动力学控制。 当Da 》1时,则底物最大扩散速率要大大慢 于酶催化底物的反应速率,此时该反应过程 为传质扩散控制。
第3章固定化生物催化剂反应过程动力学
基本要求:1.掌握宏观反应速率的定义、内外 扩散限制效应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限制、有效 因子的计算;2.熟悉各种抑制效应的特点、有 效因子;3.了解扩散影响下的表观动力学参数、 固定化酶的失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外扩散存在下反应速度的计算。 内扩散存在下颗粒内组分的浓度分布和反应速度 计算。
(2)离子结合法:酶通过离子键结合于具 有离子交换基的水不溶性载体的固定化。
载体:多糖类离子交换剂和合成高分子离子交换 树脂,(DEAE-纤维素) 优点:操作简单,条件温和,酶高级结构和活性 中心的氨基酸残基不易破坏;能得到酶活回收率 较高的固定化酶。 缺点:载体与酶的结合力弱,容易受缓冲液种类 或pH的影响,在离子强度高的条件下反应时, 酶易从载体上脱落。
r max Cs0 Rsi =E rs 0 E Km Cs 0
E 1:Rsi rs ,没有受到外扩散传质 速率的限制影响。 E 1: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 反应速率。 E 1:宏观反应速率由外扩 散传质速率所控制。
0
反应过程为外扩散控制 时,Da 1
ZFU K exp( ) RT
当载体与底物所带电荷相反时,即Z、U异号, K大于1 当载体与底物所带电荷相同时,即Z、U同号, K小于1
r max Csg rs Km Csg
K Csg / Csi
K exp( ZFU 的影响。 其根源在于使微环境 与主体溶液之间的浓 度出现了差异。
(a) 比表面积Sg:200~300m2/g(内表面积) (b) 微孔半径 (c) 空隙率
r
2Vg Sg
Vg VP
P
(d) 颗粒当量直径
6VP 体积相当直径: d v
1 3
AP 外表面积相当直径: d s 2 dS 比表面积相当直径: d Sg 6 3 dV
(2)稳定性:保存期t1/2增1倍;热稳定性
提高10倍以上(空间结构坚固)
(3) 最适温度和pH (4) 米氏常数(Km)
3.1.3 影响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特性的因素
(1) 空间效应
构象效应:在固定化过程中,由于存在着酶和载 体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酶的活性部位发生某种扭 曲变形,改变了酶活性部位的三维结构,减弱了 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 位阻效应:载体的存 在又可产生屏蔽效应
(3) 扩散效应
外扩散 内扩散
3.1.3 固定化酶的动力学形式 (1)游离酶本征动力学 (2)固定化酶本征动力学:空间效应 (3)固定化酶固有动力学:空间、分配 效应 (4)固定化酶宏观动力学:空间、分配 与扩散效应
对固定化酶动力学,不仅要考虑固定化酶本身的活 性变化,而且还要考虑到底物等物质的传质速率影 响。因此对这样一个实为非均相(液-固)体系所建 立的宏观动力学方程不仅包括酶的催化反应速率, 还包括传质速率。
3.1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概论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 生物催化剂束缚在一定的空间内并呈闭锁关态,但
仍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一种生物催化剂
固定化酶 固定化细胞
均相(水溶液)酶反应的缺点:分离难、费 用高、影响质量;难以重复使用;酶易变性 失活
固定化酶特点: 容易分离出来、反复使用 稳定性增加 连续化和自动化
假 设
传质机理仅为扩散效应,扩散效应 用费克定律描述 颗粒是均匀的 底物分配系数为1 固定化酶的催化活性无变化 底物和产物浓度仅沿r方向变化
平衡状态
对球形固定化颗粒来说,令其 半径为R,距中心为r处取一厚 度为dr的微元壳体,在微元壳 体内,底物浓度为[S]r,稳定状 态下,对底物S进行物料衡算, 则单位时间内扩散进入微元壳 体的底物量为:
微孔内液体分子的扩散速率,用Fick定 律描述:
p De D H p τ :校正参数,曲节因子,弯
p
位阻扩散:
曲系数,沟路曲折系数等 De/D:0.5-0.8 微胶囊:De≈D
H f
3.3.2 颗粒内扩散-反应的基本关系式
3.3.2.1 球形固定化酶颗粒内部浓度分布
固定化酶颗粒是等温的
3.2 外扩散对反应速率的限制效应
研究模型:液体不能渗透的无电活性的固 定化酶膜或固定化酶颗粒 底物从液相主体扩散到达固定化酶的 外表面; 底物在固定化酶的外表面上进行反应; 产物从酶外表面扩散进入液相主体。
3.2.1外扩散限制时的表观反应速率 非带电的固定化酶,M-M方程
r max Csi Rsi Km Csi
Csi C s Cso 1.8 106 mol / l
Rsi
_
max Csi
K m Csi
_
3.3 106 mol /( L.s)
_
(2)E
C s (1 K ) Cs K
_ _
0.25
3.3内扩散对反应速率的限制效应 3.3.1液体在载体微孔内的扩散 1、载体结构参数
(3)共价结合法:酶以共价键结合于载体
的固定化方法,此法将载体有关基团活化,然 后与酶有关基团发生偶联反应。或是在载体上 接一个双功能基团,然后将酶偶联上去。
可与载体结合的酶的功能基团:氨基、羧基、 羟基、酚基等。 优点:它是载体结合法中应用最多的一种。 缺点:反应条件比较苛刻,操作复杂,并且易引起 酶高级结构产生变化,破坏了部分活性中心,酶活 回收率一般为30%左右。 方法:重氮法、溴化氰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