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药学--厦门大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ppt课件
特点
中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注重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药学
起源于古代,通过对各种草药的观察 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中药学的理论和 实践体系。
现代中药学
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中药学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 合,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药制剂的保存与使用方法
保存
中药制剂的保存需要注意防潮、防霉、防虫等问题。一般而言,散剂和丸剂需 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膏剂需要存放在阴凉处。
使用方法
使用中药制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注意用药剂 量和时间,以及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停药并 就医。
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功效 •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 中药的制剂与用法 • 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药学概述
01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 、作用机制等的一门学科,旨在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
中药配伍的注意事项与实例分析
01
实例分析
02
03
04
如麻黄与桂枝相须相使,能够 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石膏与知母相畏相杀,能够减 轻知母的寒性,增强其清热泻
火的作用。
甘草与海藻相恶相反,能够降 低海藻的药效,甚至产生不良
反应。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06
前景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辨证论治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强调个体化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病 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二、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是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
引产外禁忌或慎重使用的药物。 1.禁用药
剧毒药或药性峻猛的药物及堕胎作用较强 的药物。 2.慎用药
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和温里药中 的部分药物。
三、服药食忌(食忌、忌口)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用药剂量
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 内服一日用量。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一、中药的功效 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
能”。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 物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
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的用 药反应,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 出来的。
三、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治的病证,又称为“应用”
(3)包煎:易漂浮水面或易粘锅糊化以及含绒毛 类的药物。
(4)另煎:如贵重药。 (5)烊化:如胶类药。 (6)冲服:一般为入水即化的药或汁液性的药。 (7)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二、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三、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 象与具体的关系。 (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 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 非所有方面。 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政府先后数次组织各方面人员对中药资源 进行了大规模调查。
4.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 得了瞩目成就 。
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中药学_之总论_PPT幻灯片

中药学_之总论_PPT幻灯片

23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
1.植物类药物采收 年分、月分、时辰可能 有影响到药材的质量
➢ 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 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茵陈蒿幼草入药)。
➢ 叶类:多植物生长茂盛、花蕾将放或盛开时进行 艾叶 (冬桑叶)
➢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时摘取花 蕾 槐花、玫瑰花 (红花)
2021/3/10
15
(四)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 《证类本草》:作者唐 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 年,载药1558多种,药 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 有学术、实用、文献价 值。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蒙古刻本
2021/3/10
16
(五)明朝时期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 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刊 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 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 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 贡献。 百科全书
2021/3/10
17
《滇南本草》:
15世纪中期,兰茂以调查和搜求云南 地区植物药为主,辑成《滇南本草》,为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
2021/3/10
18
六、清朝时期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
(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 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
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021/3/10
11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 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 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玉石、草木、虫 、兽、果、菜、米食分类)。剂型、鉴别。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如药物本身毒性、使用 不当等。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提出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如规范用药、加强监测等 。同时,强调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滥用。
06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挑战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止痛等功效。
木本植物药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 ,具有补肾强腰、清热
燥湿等功效。
藤本植物药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 藤等,具有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等功效。
矿物药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
通淋等功效。
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
采集方法
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
作用
中药学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在保健 、康复和养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
意义
学习中药学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药的 临床应用技能,为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
学习中药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 临床实习等,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用于治疗火热毒邪 所致的病证,如痈疡肿毒、丹毒等。
ABCD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 如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等。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祛湿剂及治法
01
02
03
04
燥湿和胃

中药学精品PPT课件

中药学精品PPT课件
❖ (5)中成药:
❖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 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 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 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 法规定的药物。
二、《中药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
❖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该课程是中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 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 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 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 ①商代已有“药”字出现:
❖ ②西周时代,已有专业的“医师”和记载药物 的书籍:
❖ ③《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可以说 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 1.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 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
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后世用酒加工炮 制药物也是常用辅料之一。 ❖ 由于汤剂疗效显著,服用方便,并可降低药物的毒 副作用,所以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剂型,留传至今, 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
2.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2.氏族社会初期:
❖ 由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人们进入渔猎时 代,开始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甲壳、 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并逐渐掌握 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这就是早 期动物药的发现。
3.氏族社会后期:
❖ 进入农业、畜牧业时代,由于种植、饲养业 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随着采矿和冶 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矿物药。
作(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 【教学时间】 ❖ 2学时。
一、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 古书记载和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 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和 早期的医疗实践。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中药的用药原则:中药用药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同时,中药的配伍和剂量需严格控制,以确保安全有效。
内服法:将中药煎煮成汤剂或制成丸剂、散剂等口服,是中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用法:将中药煎煮成外洗液、熏蒸、涂擦等,适用于皮肤疾病、外伤等。
注射法: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常用于急重症的治 疗。
贴敷法:将中药制成贴敷剂,直接贴敷在患处或特定穴位上,具有局部治疗或调节全身的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成分、用药方法、个体差异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合理用药、控制剂量、注意配伍禁忌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处理:停药观察、对症治疗、及时就医等
中药与西药联 合应用的优势: 协同作用,增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功 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
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 到神农氏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方法。
01 归经:中药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腑具有选择性作用,主要针对病变
部位或脏腑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中药对人体的作用趋势,升是指上升提举,降是指下降平
02 抑,浮是指发散走表,沉是指泻利下行。针对不同的病症和病因,中
药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趋势。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毒性的大小,中药可以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强疗效
中药与西药相 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间化学成 分的相互影响, 可能产生不良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分别为《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
传》.
2020/12/8
11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 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⑸首创诸病通用药
17
八.清代 1.《本草纲目拾遗》 ⑴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 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⑷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
附:①《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 学著作。
②《本草备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 作。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托名神农 ,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 毒) 、 配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 用药的度等.
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3处,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 阿拉伯医生配制“回回”药物。
2020/12/8
16
七.明代 《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1892种 分16纲(部) 60(类) 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00余首 ⑷价值 1.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是部伟大的药学巨著 2.批判纠正了以前药物学中的一些错误论述 3.分类法的伟大进步
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⑴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⑵ 以动物为师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课件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课件
中药学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表实证 用于咳喘实证 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 3、用于食鱼蟹中毒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甘,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肺肝
发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用于疔疮中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 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 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 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
肝胆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
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 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 辛,苦,寒 肺胃
发散风热 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 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升降浮沉
反映中药作用的趋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 。
归经
中药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 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 殊的治疗作用。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按有效成分分类
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药性与分类 •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 中药的配伍与应用 • 中药的鉴定与质量评价 • 中药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药学的定义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 学科,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药学的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 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 味归经和功效主治。
相畏相杀原则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 消除。
ABCD
相须相使原则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 疗效。
相恶相反原则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 效降低,甚至丧失。
常见中药的配伍禁忌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 、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中药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省 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 。
稳定性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6
5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庶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断续
03
特殊疗效
特殊疗效
1.
01
诸骨鲠喉——威灵仙
02
吐泻转筋——木瓜
03
黄疸——茵陈蒿
04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ANNUAL
REPORT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04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03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中药学》课件(完整版)x

《中药学》课件(完整版)x

《中药学》课件(完整版)x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药学》教材的第九章“常用中药”,详细内容包括:黄连、黄芪、当归、丹参、川芎、白芍、熟地黄、金银花、连翘、甘草等十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十种常用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

2. 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中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中药在现代医疗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重点:十种常用中药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中药标本、药材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药材标本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讲解中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十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3. 实物展示:展示中药标本,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中药。

4. 图片解析:通过药材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中药的形态特征,加深对中药的认识。

5.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十种常用中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关键信息,以清晰、简洁的表格形式呈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五种你了解的中药,并简述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

2. 答案:(1)举例的中药:金银花、连翘、甘草、白芍、丹参。

金银花:性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应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

连翘:性微寒,归心、肺、胆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应用于感冒发热、喉咙肿痛等。

甘草: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益气养心,祛痰止咳,应用于脾胃虚弱、咳嗽痰多等。

白芍:性微寒,归肝、脾经,功效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应用于月经不调、肝郁胸胁疼痛等。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89页PPT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89页PPT



确定味的依据

药物滋味 药物作用
42
四、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性和味是辨识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显
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 物的共性——有内在联系。 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中) 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 热燥湿、泻火解毒。 2、气同味异,味同气异——作用有同中 之异,异中有同。
3、本草:为中药学的古称,本草即来源 于草之意。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的著 作通用的名称。
4、草药: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 院应 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 且加工炮制尚欠 规范的部分中药。
3
二、将历代本草发展划分为七期:
1、酝酿萌芽期 (先秦,公元前221年以前) 2、草创雏型期 (秦汉魏晋六朝,公元前221年——公
28
四、中药性能的认识和论定: 长期实践——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创造和
发展了中药基本理论。 五、中药性能与性状: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 纳出来的——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 滋味、质地——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归经——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如:人参——归脾、肺经
43
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
44
一、升降浮沉: 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上、下、内、
外) 一般分为升浮和沉降两个方面。
45
二、升降浮沉的作用:

上行向外——解表、升阳、祛风、散寒、

涌吐、开窍等。


清热、泻下、利水、重
下行向内——镇安神、潜阳、降逆、

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

18-中药学--厦门大学(2)PPT课件

18-中药学--厦门大学(2)PPT课件

-
1
大蓟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咯 血及崩漏。 2.用于热毒痈肿。
-
2
-
3
小蓟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咯 血及崩漏。 2.用于热毒痈肿。
-
4
-
5
-
7
-
8
槐花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火 应用: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下消化道 出血之痔血、便血。 2.用于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
-
9
-
10
地榆、槐花比较
地榆、槐花均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 之出血证,因其性下行,故用治下部出血 为宜。然地榆凉血中兼能收涩,凡下部出 血,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 槐花无收涩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肠,故以 治疗便血、痔血为佳。
-
17
-
18
茜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经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应用:1.血热夹瘀的出血证。 2.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及风湿痹痛。
-
19
-
20
蒲黄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肝经 功效:化瘀止血,利尿 应用:1.用于各种出血证。 2.用于瘀血痛证。 3.用于血淋尿血。
-
21
-
22
白及
性味归经:苦、甘、涩、寒。归肺、胃、 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应用:1.用于各种出血证,尤多用于肺胃 出血证。 2.用于疮痈肿毒,手足皲裂,水火烫伤。
-
23
-
24
仙鹤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7
艾叶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应用:1.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尤适用于 崩漏。 2.用于下焦虚寒的月经不调,痛经等
-
28
生姜、干姜,炮姜区别
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圣药;干姜偏 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至药;炮姜善走 血分,长于温经止血。
-
29
-
7
-
8
槐花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火 应用: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下消化道 出血之痔血、便血。 2.用于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
-
9Hale Waihona Puke -10地榆、槐花比较
地榆、槐花均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 之出血证,因其性下行,故用治下部出血 为宜。然地榆凉血中兼能收涩,凡下部出 血,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 槐花无收涩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肠,故以 治疗便血、痔血为佳。
-
11
侧柏叶
性味归经:苦、涩、微寒。归肺、肝、 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证 2.用于肺热咳嗽有痰者。
-
12
-
13
白茅根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应用: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证。
本品不仅善治上部火热之出血,又因其
性寒降,入膀胱经,故对膀胱湿热蕴结
-
23
-
24
仙鹤草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肺、肝、脾 经 功效:1.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 杀虫。 应用:1.用于各种出血证。 2.腹泻、痢疾 3.疟疾寒热 4.劳力脱伤
-
25
-
26
紫珠
性味归经:苦、涩、凉。归肝肺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应用:1.用于各种出血证,尤多用于肺 胃热症出血证 2.烧烫伤,热毒疮痈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止血药的含义、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证、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掌握药物10味、熟悉药物5味、了解药物8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白及、三七、蒲黄、灶心土等药的用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 1.凉血止血药 掌握:地榆 大蓟 槐花(附:槐角) 白茅根 熟悉:小蓟 侧柏叶 了解:苎麻根 羊蹄 2.化瘀止血药 掌握:三七 茜草 蒲黄 了解:降香 花蕊石 3.收敛止血药 掌握:白及 仙鹤草 熟悉:棕榈炭 紫珠 藕节 了解:血余炭 檵木 4.温经止血药 掌握:艾叶 了解:炮姜 灶心土 4学时
-
1
大蓟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咯 血及崩漏。 2.用于热毒痈肿。
-
2
-
3
小蓟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咯 血及崩漏。 2.用于热毒痈肿。
-
4
-
5
-
17
-
18
茜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经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应用:1.血热夹瘀的出血证。 2.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及风湿痹痛。
-
19
-
20
蒲黄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肝经 功效:化瘀止血,利尿 应用:1.用于各种出血证。 2.用于瘀血痛证。 3.用于血淋尿血。
-
21
-
22
白及
性味归经:苦、甘、涩、寒。归肺、胃、 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应用:1.用于各种出血证,尤多用于肺胃 出血证。 2.用于疮痈肿毒,手足皲裂,水火烫伤。
的尿血、血淋尤为适宜。
2.用于热淋水肿。 -
14
-
15
白茅根与芦根比较
白茅根、芦根均能清肺胃热而利尿,治 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和小便淋痛,常 相须为用。然白茅根偏入血分,以凉血 止血见长;而芦根偏入气分,以清热生 津为优。
-
16
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1.用于各种出血证,尤以瘀滞者 为佳。 2.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大小蓟的区别
二者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广 泛用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疡。然大 蓟消瘀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血、 咯血、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兼能利 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为佳。
-
6
地榆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胃、 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下焦血热 之便血,痔血,血痢等。 2.用于烫伤、湿疹及疮痈肿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